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例6篇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文1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

1小麦播种前期栽培技术应用

1.1小麦种植品种的优选

小麦种植品种的优选,需要从2方面入手。要根据小麦种植地区的土壤条件、种植环境、气候特征来对应选择能够适应种植环境条件的小麦品种。当种植环境条件当中有一些特殊因素,如气候较为干旱或寒冷、水利条件不充足等,这时就需要选择具备抗寒抗旱的小麦品种,这样小麦种植生长期间若气温较低或缺水的情况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要根据小麦品种品质进行选择,小麦种植的品质一定要优质,种子形态光泽、生命活力等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只有选择品质优良、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才能保证小麦种植成活率,促使其在种植环境中健康发育生长。

1.2小麦种子处理技术

小麦种植在播种之前要进行相应处理,将病菌清除,促进种子性能优化提升,进而实现提高发芽率的目的。晒种处理技术,将种子平铺在太阳光下,进行晾晒,晾晒时间在2d左右,通过晾晒种子内部的水分就会蒸发,能够达到抑制病菌滋生的效果;种子包衣处理技术,利用专用的小麦种衣剂在种子表面涂抹形成药膜,起到杀菌增肥促生长的效果;利用药剂拌种处理技术,将拌种药剂合理配比与水混合,然后拌种,覆盖上塑料膜12h后将种子取出晒干。

1.3种植土壤的优选

种植土壤条件也是小麦生长质量与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小麦种植土壤条件需要满足以下几点:土地平整、土层深厚;土壤营养环境条件优良,有机营养成分要充足;土壤保温、保湿能力要强;种植土壤水利条件要便利。小麦种植对水分的需求是比较高的,优质高产麦田播种前一定要浇足底墒水,要灌匀、灌透底墒水,保证足墒下种,灌水量要根据土壤墒情情况确定,不冲不漏,保证灌水质量。

1.4整地及基肥处理

在种子、土壤方面准备妥当后,要进行播种前的最后一项工作,整地及基肥处理。整地技术主要是进行深耕、翻地,优化土壤条件,在整地的过程中将基肥施用到土壤当中,并搅拌均匀,不要使肥料聚集。基肥施用的种类主要以有机肥料为主,然后在施加适量的化肥。根据土壤本身的营养情况以及种植土壤面积来合理的控制基肥肥料施用量。

2小麦播种技术应用

小麦播种的时间点控制是关键,小麦播种后的发芽、生长都有固定的时期,要保证小麦生长至各个不同阶段时期时,能够对应在适宜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播种的时间过早会导致苗种发育过旺,营养吸收过多,易使病虫害多发;播种时间偏晚,则会导致幼苗生长的速率降低。小麦种植的时间需要根据地区的气候季节特点来确定,在山东地区一般小麦种植都是在10月份进行。小麦播种技术还包括播种方式的掌控,如今山东地区小麦种植已经进入机械化模式,种植期间对行距、深度、密度都能进行合理调控。

3小麦栽培田间管理技术应用

小麦栽培期间,田间管理技术的应用是核心环节。小麦出苗之后,要对出苗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若是有没有出苗的情况要及时的补苗,保证出苗整齐性;在幼苗生长期间需要对幼苗的生长情况进行检查,根据土壤的情况进行适时锄地,避免土壤出现板结情况。幼苗生长期间对营养的需求量较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追肥处理;在小麦生长至返青阶段,要补充土壤水分并施加适量尿素促进幼苗更快更好的发育。肥水的管理工作是保证小麦健康茁长生长的重要环节。在小麦生长期间要根据生长时期对营养需求的变化进行适时追肥处理,尿素和有机肥料是常用的追肥肥料,要合理控制肥料施用量。在小麦生长期间要随时了解土壤水分含量,进行及时的补水和排水处理,小麦生长对水分需求量较高,土壤水分含量至少要在65%以上,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求,在气温较高、雨水较少的时节要增加灌溉量和次数,在降雨量多时需根据情况进行排水,若是遇到强降雨要做好防护和排水处理。

4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应用

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为了保证小麦健康、安全生长,避免病虫害在小麦种植期间发生和蔓延,使小麦种植经济效益受到损害。对于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应用,需要“对症下药”,对小麦的常见病虫害种类进行明确,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治。

4.1种植栽培期间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对于小麦种植要在栽培期间就为病虫害防治技术奠定基础。在种子处理期间,要利用药剂拌种对种子内的病菌进行灭杀,提高小麦种子的抗病性。在药剂选择方面要选用药效好的,并且要选用绿色药物,避免化学药剂带来不良影响,药剂拌种时间要充足,拌种结束后要尽快的进行播种;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对小麦生长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做到及时发现小麦生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优化处理,避免引发病虫害,为小麦生长发育创设健康、良好的环境;小麦种植期间要对常见的病虫害情况进行了解与掌握,这样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对病虫害风险进行有效规避。

4.2农业防治措施应用

农业防治措施的应用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病虫害、作物之间的关系,采取科学管理和栽培技术,促进小麦作物生长,抑制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即科学播种,减少小麦纹枯病和锈病等的出现;适时除草,避免杂草汲取小麦生长所需水分和养料;减少菌源,降低秋播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等出现的概率。农业防治措施应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病虫害防治的效果较好,可以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当中长期应用,因而农业防治在小麦种植期间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

4.3物理防治措施应用

物理防治措施主要就是利用病虫生理物理特征,采用技术手法将病虫聚集然后进行集中灭杀。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相应的设备,先将病虫诱惑到指定的位置,然后进行灭杀,这种防治措施较为依赖人工。具体来说,在小麦种植期间可以利用害虫趋光性,用杀虫灯诱杀害虫;一些害虫喜欢飞落到黄色物品上,可在田间搁置黄色纸板或者种植黄色花朵,吸引小麦蚜虫。诸如此类,需要病虫害防治人员先了解小麦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及病虫的物理特征,对应采取有效的诱虫方式进行防治处理。

4.4化学防治措施应用

化学防治措施就是利用化学农药喷洒在小麦叶片或土壤当中,对病菌与病虫进行防控,但是化学防治措施在应用的过程中容易将农药成分遗留在土壤当中,会产生破坏土壤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因而在小麦病虫害防治期尽可能减少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但化学防治技术应用的病虫害防治效果较好,例如,利用辛硫磷乳油拌种,可防治蛴螬、金针虫;抽穗前,是小麦锈病发病高峰期,稀释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麦苗进行喷洒,小麦蚜虫发生时,用水稀释40%乐果乳油,喷洒在麦苗上。

4.5生物防治措施应用

生物防治措施与物理、农业防治技术同样具有无污染的特征,主要是利用病虫害的天敌来抑制害虫的生长与繁衍,从而达到控制病虫害的效果。在小麦种植期间可以为害虫的天敌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增加有益昆虫的繁衍量,避免害虫大量繁殖和生长,对小麦生长造成破坏。例如,蚜虫是小麦种植期间常见的害虫,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以蚜虫为食,在小麦种植期间就可以引进七星瓢虫对蚜虫进行有效的防控。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文2

关键词:户县 小麦 一喷三防 技术

我县种植小麦46万亩,由于去年冬季与今年春季低温灾害天气的影响,小麦生长发育不很正常、抗逆能力减弱,对于各类病虫害的浸染极为有利。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等主要病虫相继发生为害,据我县植保站调查各类病虫害发生面积21.3万亩次,对夏粮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影响。小麦“一喷三防”指在小麦生长的抽穗至灌浆期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配喷雾,一次施药可达到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的目的,是确保小麦增产最直接、最有效的关键措施之一。

小麦进入扬花灌浆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田间管理对夺取小麦丰收至关重要。为科学应对和预防今后异常气候对小麦生长的不利影响,应做好以“一喷三防”为重点的小麦后期田间管理工作。

1、防治策略

“一喷三防”适期在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防治四病三虫(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叶枯病、麦穗蚜、吸浆虫、麦蜘蛛)为重点,兼治其它病虫害,防早衰、增粒重,夺取小麦丰产丰收。

2、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措施

“一喷三防”采取的是综合作业,一喷多效,采用杀虫剂、杀菌剂、微肥混配剂施用。根据我县小麦穗期病虫害发生趋势,提出以下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

在具体实施上,要立足早防早治,在小麦扬花后根据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防治,提倡杀虫剂、杀菌剂和营养剂(磷酸二氢钾或水溶性复合肥)等综合运用,达到一喷多防的目的。要每隔5-7天喷施一遍叶面肥,确保在5月底前喷施2-3遍叶面肥。对小麦灌浆期间墒情不足麦田,要及时浇好扬花灌浆水。注意,在小麦收获前10-15天左右不要再浇水。

3、药剂配方参考

3.1 以防治锈病、吸浆虫为主的麦田,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0-100克+3%啶虫咪乳油20-30毫升+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

3.2 以防治赤霉病、麦穗蚜为主的麦田亩用70%甲基托布津100克+菊酯类农药40-50毫升+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防治麦蜘蛛加15%哒螨灵乳油3000倍液

3.3 以防治叶枯病、穗蚜为主的麦田,亩用65%代森锰锌150克或70%甲基托布津100克加10%吡虫啉20克,再加磷酸二氢钾100克喷雾。

4、注意事项:

(1)在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治购药时一定要到三证齐全的正规门店选购,确保主要成分足额足量,以免影响防治效果。

(2)配制可湿性粉剂农药时,一定要先用少量水化开后再倒入施药器械内搅拌均匀,以免药液不匀导致药害。

(3)用药量要准确。根据亩用药量及用水量配制药液。配制采用标准计量器,切勿随意加药。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文3

关键词:“一喷三防”;施药时间;病虫害;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40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种植面积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受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小麦容易受到吸浆虫、蚜虫、赤霉病等病虫害,因此提高小麦产量最重要的工作便是防治病虫害,应做好“一喷三防”工作,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小麦千粒重。本文对“一喷三防”的定义、成效以及防治效果进行了分析,以期进一步提升小麦的质量与产量。

1 “一喷三防”的定义

“一喷三防”指的是在小麦生长后期对叶面喷洒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等混合调配液,一次施药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的目的,保证小麦增粒增重、丰产增收。在不同的地区,小麦抽穗之后遭受的病虫害有所不同,“一喷三防”的防治对象也就定义为不同种类。例如河北省“一喷三防”的防治对象定义为防虫、防病、防早衰,而陕西省为防虫、防病、防热干风,这主要是由于各地区不同的气候环境而导致防治对象有所不同。“一喷三防”措施在各地广大农村受到了积极的推广实施,其效果也已被农户认可。在小麦孕穗抽穗时期,进行“一喷三防”来防治小麦后期的病虫害,是一项保证小麦高产的必要措施,而小麦生长在不同时期实施“一喷三防”的效果也明显不同。

2 “一喷三防”的成效

2.1防治小麦病虫害和赤霉病

在小麦的生长时期实施“一喷三防”,通过喷洒农药来有效的控制病虫害和赤霉病的发生,根据操作准则对小麦叶面采取防治措施,不仅提升了农民在防治赤霉病中的积极性,还提高了防治次数和面积。

2.2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

“一喷三防”技术通过发放药剂;对小麦赤霉病技术做了很好的宣传普及,使农民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掌握防治病虫害的正确方法,在小麦病虫害时期可以自主合理、适期的用药,不断提高农民在农作物药物防治方面的技能。政府部门利用组织优势,积极地开展防治病虫害工作,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宣传普及,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3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农民的补贴基金相对较少,而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实施“一喷三防”项目可以采取统一的采购药剂方式,降低药剂的购买成本,也就相应的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3 “一喷三防”施药时间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3.1不同的施药时间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实施“一喷三防”技术在不同的施药时期对小麦病虫害防治会有不同的效果。通过实验表明,以小麦的条锈病为例,喷药的时间越早产生的防治效果就会越好,喷药越晚效果越差。应在小麦抽穗之前就进行喷药,这样会产生较好的防治效果,小麦条锈病主要受气候的影响,会循环性的发生,早期的喷药可以抑制之前的病株情况,也能够有效地阻止产生新病株。防治小麦赤霉病需要喷药时间和小麦花期符合,在小麦抽穗之前喷洒防治效果较差,应在小麦处于旺盛花期时进行喷药,相对于后期喷药,旺盛花期的喷药会产生较好的防治效果。对于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喷药时间则需要和小麦抽穗期相符合,小麦在抽穗20%~70%时喷药会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这是由于小麦吸浆虫在生长和繁殖时间会有选择性,成虫出现正是小麦抽穗扬花期,之后将大量的卵产在初抽穗麦株的里面和侧片上,在这时期进行喷药可以有效的保证小麦的生长。对于小麦蚜虫的防治,喷药时间需要晚一些,蚜虫的生长和繁殖速度较快,高温下进行一次喷药并不能完全解决蚜虫危害,因此在小麦抽穗之前进行的喷药可以控制小麦前期生长出现的蚜虫,而在小麦生长后期蚜虫也会有大量的繁殖,需要进行不断的喷药,才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2不同施药时间对小麦产量的保证

不同时间的喷药会对小麦的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小麦抽穗20%与70%时喷药具有良好的保产效果,在小麦扬花末期喷药保产效果很差。小麦在生长后期会受到病虫害影响,特别是受吸浆虫、蚜虫、条锈病、赤霉病影响较大。小麦蚜虫属于常见的害虫,在高温天气下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吸浆虫、条锈病、赤霉病所带来的影响具有偶然性,受天气影响也较小。因此为保证小麦的产量最重要的是需要控制小麦蚜虫的危害,在小麦抽穗之前需要喷药防范,实施有效的喷药措施,在前期、后期都需要重视实施喷药,以保证小麦的产量。

4结语

“一喷三防”技术的实施需要结合科学的喷药时间,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合理的喷药措施和规划。同时“一喷三防”不仅需要区分病虫害的种类进行防范,还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因素、病虫害发生程度来进行有效的防治。尤其对于小麦蚜虫越来越严重的发生情况,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因地制宜的实施“一喷三防”,从而提升小麦的质量和产量。

参考文献

[1] 耿军,李兴惠,袁新柱.论小麦“一喷三防”与农民增收[J].陕西农业科学,2011,(05).

[2] 文家富,王刚云,陈光华,郑小惠.商洛市小麦条锈病10年来发生特点与综合控制措施[J].陕西农业科学,2011,(06).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文4

[关键词] 小麦 绿色防控技术 病虫害 应用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33-01

在小麦生产中,病虫害是制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1]。优质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十,落实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和控制的准则,每一步都应该考虑到多种病虫害,尽可能地采取综合对策,同时符合要求的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并尽量减少投资,提高效益[2]。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地区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法规,以实现小麦生产的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率,环境友好的目的。

一、我国目前小麦主要病虫害及防控方法

小麦易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小麦红蜘蛛,麦播地下害虫,吸浆虫,小麦纹枯病,蚜虫,白粉病,黑星病,锈病和其他。预防时期要根据不同地块的害虫和疾病,预防药最好用生物农药,然后用高效,低毒,安全的化学农药,禁止使用剧毒或高残留农药喷洒[3]。应使用电机喷雾器,以改善喷雾质量。小麦防控技术根据小麦生长的时期进行单独防治,通常在越冬期、返青期、孕穗至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分别进行防治。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防治病虫害上的应用。

二、小麦绿色防控技术

1.绿色防控技术

绿色防控是指以保护农作物、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为目标,协调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调控等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4]。为满足绿色消费,服务绿色农业,提供绿色产品,近年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全国开展了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从2006~2009年已扩展到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0多个县(市)。据统计,2009年各级植保机构在不同作物上建立的各种类型的示范展示区达1 215个。示范面积超过100万hm2[4]。

2.小麦绿色防控技术的主要措施

2.1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引诱害虫,并通过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然后用人工防治、生物防治或化学药剂等方法消灭害虫。开灯和关灯时间因地而宜,一般以主治对象成虫始盛期开始[5]。

利用病虫适应生存温度范围的特性来消灭病虫害。变化温度杀死或减少病虫害,如温烫浸种、蒸汽灭菌、太阳辐射等可杀死土壤病原微生物和杂草种子。霜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在30℃以上时活动缓慢,42℃以上停止活动而逐渐死亡,可通过高温来杀灭此类病原菌。

2.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指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

利用赤眼蜂防治菜青虫,利用七星瓢虫、草蛉、食蚜蝇等防治蚜虫和螨类等,利用青蛙捕食蛾类等害虫等。在田间放鸭也可以防治虫害。

性信息素诱杀剂是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昆虫达到诱杀或迷向的作用,影响正常的害虫,从而降低了种群数量,以达到控制效果。

2.3营养防治。作物生长期间适当的、及时的喷施叶面肥,能够提高植物的抗性。要确定相应的微肥品种,预防和治疗微量营养素缺乏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也能补充钙肥。通过不同的营养补充作物,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预防疾病的能力,以实现自身保健。

2.4农业防治。在高产量和优质的前提下,当地种植的品种应该首选具有抗虫害较强的特点,合理轮作可以恶化单食性害虫或寡食性害虫食物链,可以令其无法觅食,从而减少种群数量。不同作物套种可以利用植物产生的化感物质抑制虫害的发生或诱集灭敌,减少病虫害发生,与此同时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使用生物群落内部控制害虫和疾病的发生。此外,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体的感染源;秋耕深翻,减少越冬的虫源;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的田间,地埂的杂草,是虫卵减少。

三、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上取得的成果

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经济效益,而且农药用量减少,残留期缩短,这也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提高了生态和社会效益[6]。

绿色防控模式以农作物为主线的模式,使用性诱剂+生物农药,性诱剂+天敌等,节约成本220元至300元/hm2,减少喷施1~2次。

绿色防控模式以靶标为主线的模式,应用“诱虫灯+赤眼蜂+白僵菌”绿色防控技术,控制效果达70%以上,增加经济收入1500元/hm2,全程实现了绿色化防[7]。

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缩短农药残留期,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这有利于天敌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调查显示,绿色防控示范区,实施绿色的预防和控制,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超过15%的,辐射带动面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超过10%的,天敌的数量明显的上升趋势。绿色的预防和控制技术,有效地减少了人力和化学防治的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实施绿色防控的预防和控制技术示范区的部分的分析结果显示,实施绿色防控平均水平相比化学预防和控制成本平均减少10%,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任志祥.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村科技,2011(2):26~27.

[2]郭香环,铁春晓,王永攀等.优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0(8): 20~20.

[3]孙锋,高波,蔡军.淮北地区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 30~30.

[4]杨普云,熊延坤,尹哲等.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工作进展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0(4): 37~38.

[5]阿孜古丽.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10(3): 51~51.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文5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157-02

小麦在青海省农业区粮食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各种病虫害的为害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统计,大约有40种病虫害为害小麦、青稞等作物。现将当前小麦的主要病虫害[3-4]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小麦锈病

1.1 发生特点

该病俗称“黄疸病”,在青海省均有发生,以条锈病为主,秆锈病、叶锈病也有发生,近年来常流行成灾,也是目前危害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在叶鞘、秆穗上也发病。发病初期为褪绿色斑点,后出现黄色或红褐色粉孢子,即夏孢子堆,孢子堆较小,排列成条,以夏孢子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严重发生时后期整个叶片枯黄,受害后的小麦千粒重降低,品质下降。锈病是气流传播的病害,在高温多雨、并有一定菌源的情况下,5—6月流行,发生严重时可减产30%~40%。

1.2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如阿勃、互助红等。加强药剂防治,播种前用25%粉锈宁进行拌种,可推迟或减轻发病2个月左右;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用病虫净525 mL/hm2对水450 kg,或用三唑酮、多菌灵375~750 mL/hm2对水900~1 200 kg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 d喷1次,共喷2~3次,防治效果比较显著。

2 小麦白秆病

2.1 发生特点

小麦白秆病在川水地区、浅山及半浅半脑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受害小麦千粒重下降5%~20%,重者可达50%~70%,甚至绝收;受害后,小麦病部产生黄褐色条斑,每片叶有1~4条。抽穗后病株基部叶片和叶鞘变成灰褐色而凋枯,叶片丝裂,茎秆病斑最后变成白色,在田间很快出现白穗,形成“青死病”症状,种子带菌是小麦白秆病发生的主要侵染来源。

2.2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繁田,播前进行种子处理,可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进行拌种,闷种30 h左右播种效果良好。

3 小麦根腐病

3.1 发生特点

小麦根腐病俗称“青死病”,发病地区主要为山区、半浅半脑川水地区,受害病株根部产生褐色或黑色棱形病斑,病斑中心灰白色,最后引起根系腐烂,地上部为“白穗”和“青死”。生长势弱的小麦易受根腐病菌的侵染。根腐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病菌不能在土壤中存活,在气温比较低的地区,麦收后病残体组织当年不能腐解,有利于根腐病菌的越冬和侵染。

3.2 防治措施

以农业防治为主,实行轮作,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和减少土壤中菌源,从而可减轻病害的发生。采取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3%的退菌特或多菌灵,按100 kg种子用药100~150 g,对水1.5 kg拌种,闷种30 d,即可播种,可有效防治根腐病的发生。

4 小麦赤霉病

4.1 发生特点

该病在小麦整个生育阶段都能发病,主要有苗腐、茎腐、秆腐和穗腐几种类型,以穗腐危害最大,流行年份减产20%~30%,严重时达50%以上[5],病菌以25~30 ℃为最适宜发生条件,发病初期颖壳边缘或小穗基部变色,呈水浸状,病斑扩大后变为褐色或草黄色,病轻时仅小穗发病,严重时全穗发病后期在颖壳的合缝处或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并有黑色霉层产生,该病主要由病株残体传病,其次为种子带菌,因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4.2 防治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选用抗病品种,清除前茬作物病残体。在小麦抽穗后,根据天气预报,在病害盛发前喷药防治1~2次,药剂可用50%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500~1 000倍液。

5 麦茎蜂

5.1 发生特点

麦茎蜂属膜翅目,光腰亚目,茎蜂科,茎蜂属。青海省主要是灰翅麦茎蜂,是春小麦上蛀食麦茎的主要害虫,为害后造成小麦白穗,千粒重下降。小麦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率在30%~50%,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其成虫体长8~12 mm,翅展7~9 mm,体黑色,细长有光泽,头部黑色,复眼发达褐色,单眼淡褐色;触角黑色丝状,19~22节,第1节粗短,第2节近球形,口器咀嚼式;翅面淡,褐色半透明,胸足3对,黄色,腿节外侧有黑斑,腹部黑色,窄细侧扁,腹部第1节背板有黄绿色三角形斑,产卵器短,黑褐色。卵单生于穗下节1~2节附近的麦茎中空内壁上,一般1株只产1粒,经观察,卵孵化天数为7~10 d。初孵化幼虫,先向下爬至茎节处,取食幼嫩组织,随着龄期的增长,食量增加,并由下向上取食茎内壁组织,咬穿茎节取食至穗下节,然后又向下取食至茎基部,在近地表处将茎壁组织咬成一环状缺刻,遇风、遇雨断裂倒伏。断裂处用残渣、粪便、唾液堵塞,幼虫在下部根茬内吐丝做茧,在茧内休眠越冬。越冬的幼虫在4月中旬,20 cm以上的地温回升到14~15 ℃时开始化蛹,当地温达16~20 ℃时为化蛹盛期。

麦茎蜂在青海省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小麦根茬内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在根茬内化蛹,蛹期40 d左右,成虫5月上旬始见,7月中旬基本消失,成虫期45 d左右。卵5月上旬始见,7月中旬绝迹,卵期近50 d。幼虫5月下旬孵化,7月中旬老熟,幼虫蛀入根茬越冬,翌年4月中旬化蛹,整个幼虫期长达300 d左右。

5.2 防治措施

麦茎蜂是钻蛀性食茎害虫,有卵、幼虫、蛹3个虫态,均在麦茎内及土壤根茬中度过,只有成虫期生活于麦株之外。因此,在防治上应从3个方面着手,以达到综合防治的目的,即:一是消灭成虫,二是消灭幼虫,三是抑制成虫羽化出土。秋后深翻,可以减低成虫的羽化出土率;低割麦茬,将麦茬收起焚烧,可以降低幼虫的数量,减少虫源,降低翌年羽化出土率,对麦茎蜂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成虫羽化盛期进行大面积连片药剂防治,可以选用4.5%氯氰菊酯375~450 mL/hm2,或50%敌敌畏750 mL/hm2,对水900~1 200 kg进行喷雾防治[6]。

6 麦穗夜蛾

6.1 发生特点

麦穗夜蛾主要分布在海拔2 100~2 900 m的地区,主要为害小麦、青稞等麦类作物。以幼虫取食籽粒,发生严重地区,麦粒被害率占全穗籽粒的25%~45%,穗危害率通常为10%~30%,严重时期达60%,一般损失产量225~300 kg/hm2。麦类成熟至打碾前为幼虫暴食期,严重者只剩麸皮,产量损失大。

麦穗夜蛾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里、地埂、石块下、草根下、打麦场区周围土里越冬。第2年5月化蛹,6月初出现成虫,成虫羽化盛期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虫白天潜伏,黄昏开始活动,取食花粉,卵多产于第1穗颖内侧或子房处,卵期13 d。幼虫7龄。3龄前集中于麦粒内昼夜危害,4龄后分散到麦穗间,夜晚取食,白天转移到旗叶,吐丝入土潜伏,1头幼虫1夜可取食1~2粒,幼虫期65 d左右,7龄期老熟幼虫陆续入土越冬。

6.2 防治措施

一是混播青稞。麦种内混入青稞种子7.5 kg/hm2,于小麦灌浆期,结合分高草剪除青稞穗子,带出田间集中销毁。二是种植诱集带。在麦田四周播5行青稞或早熟小麦品种为诱集带,于小麦灌浆期内用敌敌畏500倍液或敌杀死1 500倍液,喷防诱集带1~2次,或者于小麦灌浆期收割诱集带,带出田外,集中销毁。三是适时收获。适时收获,及时打碾,减轻麦捆在田间排放时的危害损失。四是物理防治成虫。在当地油菜开花时期,即麦穗夜蛾成虫羽化盛期,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成虫产卵。五是药剂防治。用2.5%敌杀死150~225 mL/hm2或80%敌敌畏、40%乐果、10%氯氰菊酯375~450 g/hm2,或48%乐斯本300 mL/hm2,或52%农地乐750 mL/hm2,在4龄幼虫时大田防治,喷药时间在晴天16:00—20:00防效最佳。

7 参考文献

[1] 张松令,刘玲玲.旱地小麦窄行条播渗灌栽培技术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2,17(2):40-43.

[2] 张学伟,宁朝辉,高俊,等.旱地优质春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107-108.

[3] 陈松莲,付荣耀.鲁山县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0(11):21.

[4] 张德奇,季书勤,李向东,等.主要病虫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2):67-70.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文6

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95

1 目前小麦病虫草害发生危害特点

1.1 病虫害的特征发生分析

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因生长阶段的差异性,使得其在不同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病虫害破坏性有所不同。并且,受小麦生长环境与生长地区的影响,不同品种的小麦针对于不同类型的病虫灾害本身的抵抗能力存在差异化。

1.2 主要的病虫害种类与情况分析

就目前而言,小麦的生产会面临的病虫害影响类型主要包括了:纹枯病、蚜虫灾害以及白粉病等。再者,不同地区的小麦生长还会受条锈病、地下害虫以及叶枯病等影响。这些病虫害所带来的生产破坏受多样化的因素存在而显得各不相同。

1.2.1 小麦从播种到入冬前主要是受害虫、纹枯病以及腐蚀病的影响

具体来说,害虫指的是以蛴螬类为主要代表的病虫害,在小麦的播种阶段对小麦的生根带来破坏,进而导致了小麦的断垄;纹枯病与腐蚀病,指的是小麦在生长阶段,因土壤的湿度较高,所导致的枝叶破损、枯黄,更为严重地将会导致小麦因营养不良而直接死亡。

1.2.2 在小麦的返青阶段,小麦主要因病虫害的影响而带来生长不良的表现

其中,以红蜘蛛为代表的病虫害对小麦的破坏性最大,而这个时候小麦本身对灾害的抵抗能力将会大幅削弱,锈病、蚜虫等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2 锈病的发病情况及防治

防治一般可用45%戊唑.咪鲜胺35~40g/667m2,或12.5%特谱唑250~450g/hm2,加水均匀喷雾即可。

3 白粉病的发病情况及防治

当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力不到发展的今天,需要就传统的种植结构进行设计与调整,同时,针对于小麦的生长实际环境,可以借助于对栽培制度的转变来有效地减少小麦病。在目前,随着气候的不断恶化,小麦的虫草病也在不断的爆发,并且其发展的特征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同点。

防治各地农技人员及农民群众应抓住时机,认真检查发现发病情况,及时防治。一般可用45%戊唑.咪鲜胺35~40g/667m2,加水喷雾防治。

白粉病作为小麦的常见病,需要在小麦的栽培过程中进行格外关注,在一般情况下,所有小麦品种都会发生这样的病情。特别是在生长环境较为紧密、施肥存在问题,且阳光不足的环境下更易产生此类病情。白粉病往往在小麦的拔节、抽穗时期最易产生。

4 赤霉病的发病情况及防治

在防治时期,齐穗阶段应当选择多菌灵兑水,均匀地挥洒在小麦的穗部,含量为600~750g/hm2。

在一般情况下,小麦的赤霉病主要集中于黄淮河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小麦种植区,而在以东北地区为代表的北方地带发生的较少。因这类病虫害的发生于天气情况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使得小麦往往会在抽穗期开始产生病变反应,其自身带有的病原体会在适度的空气环境中快速地蔓延,如若再处于阴雨天气,病虫害的蔓延速度将会更加迅猛。就小麦个体的发病特征来看,当小麦的主穗开始产生病变的时候,这样的病变灾害将会扩展到整株小麦,导致小麦的枯黄、减产、衰败以及死亡。

5 结语

我们要注意:针对于病虫害的解决措施,按照相关指标来完成药剂配置,并将其规范地投入到病虫害治理中去,选择合适的施药方式来减轻病虫害可能对小麦造成的消极影响,确保小麦可以提高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进而增强防治成效。在对小麦进行施药作业的时候,需要注意到选择性与多样化,以此来避免病虫害对单一药物的抵抗性生成而带来的病虫害肆虐。同时,应当在小麦到达收获期的前两周停止施药;在灌浆期需要在其叶面喷洒富含氮与钾的肥料,进而避免叶面的枯黄、衰老,更好地实现光合作用,提高小麦的产量与质量。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各类除草剂进行使用,根据实际的需求来对除草药剂的品种、剂量与搭配方式进行选择,为小麦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促使农业生产能够实现预期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