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1

关键词 爱苗;阿立卡;小麦病虫害;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2;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32-01

为评价爱苗、阿立卡防治小麦病虫害的效果示范方案对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和麦吸浆虫的综合防治效果,及其对小麦安全性的影响,特进行药剂防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安徽省凤台县凤凰镇高皇村一农户的麦田。试验地为水稻土,地势平坦,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1.9%,pH值6.7,前茬作物为水稻,收获时间为2011年10月6日。小麦品种为烟农19。2011年10月21日播种,机械条播,播种量225 kg/hm2,2011年11月3日出苗,施药当天天气晴。防治对象为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和小麦吸浆虫。

1.2 供试药剂

爱苗(先正达公司提供),阿立卡(先正达公司提供),5%井冈霉素(浙江钱江生物化学股份公司生产),啶虫咪(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分别于小麦拔节期喷爱苗300 mL/hm2、小麦齐穗期喷爱苗300 mL/hm2+阿立卡150 mL/hm2(A);小麦拔节期喷5%井冈霉素3.75 kg/hm2、小麦齐穗期喷5%井冈霉素3.75 kg/hm2+20%啶虫脒300 g/hm2(B);以喷清水为对照(CK)。不设重复。药剂处理区长105 m,宽15 m,面积1 575 m2,空白对照小区面积为340 m2。

1.4 试验实施

防治病害施药在2012年4月6日,施药时小麦处于拔节期;防治虫害施药在2012年4月25日,施药时小麦处于齐穗初花期。用机动喷雾器施药,用水量225 L/hm2,喷雾均匀周到[1-3]。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1.5.1 病害防治效果的调查。施药前和施药后7、14 d分别进行纹枯病病情指数调查,在处理区内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1 m行长,在其内随机取10秆主茎,共50秆,逐秆逐叶调查记录,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4-6]。

1.5.2 虫害防治效果的调查。施药前和施药后7、14 d分别进行蚜虫虫口基数和残虫数量调查,在处理区内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1 m行长,在其内随机取10秆主茎,共50秆,逐秆逐叶调查记录,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1.5.3 作物药害调查。施药后7 d观察是否有药害。参照药害级别,于每次调查中同时调查药害。

1.5.4 增产效果调查。调查爱苗、阿立卡防治小麦病虫害效果示范方案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实地测产,并进行考种,计算理论产量,同时评价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防效

试验区烟农19小麦品种未发现锈病、白粉病,因前茬是水稻,且试验地地势低洼,纹枯病发生较重。处理A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明显,药后7 d调查,防治效果达到58.9%,药后14 d调查,防治效果达到76.2%,明显高于处理B的防治效果(表1)。

2.2 虫害防效

各处理基本无吸浆虫发生,红蜘蛛虫量较少,主要是蚜虫的危害。处理A防治小麦蚜虫效果明显,药后7 d调查,虫口减退率达到79.2%,防治效果达到78.7%,药后14 d调查,虫口减退率达到86.4%,防治效果达到85.3%,明显高于处理B的防治效果(表2)。

2.3 对小麦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处理A对小麦具有刺激生长的作用,在小麦成熟期进行调查,处理A在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总数等方面,与处理B和CK无明显差别,但结实率、穗粒数、千粒重明显高于处理B和CK,特别是能够促进小麦籽粒饱满,增加小麦的千粒重(表3)。

2.4 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用爱苗+阿立卡防治小麦病虫害效果明显,且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据调查,用爱苗+阿立卡防治小麦病虫害,增加产量2 220 kg/hm2,增产率达到40.94%,用爱苗+阿立卡防治小麦病虫害可以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表4)。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用爱苗+阿立卡防治小麦病虫害效果明显,且能够延长小麦功能叶的作用时间,促进小麦后期生长,增加小麦的粒重,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可以大面积推广。

建议将方案中用爱苗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施药时间提前到小麦分蘖盛期。

4 参考文献

[1] 苏增朝.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主要病虫害药效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2,33(3):44-49.

[2] 李军,诸茂龙.化学药剂拌种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2(4):539-541.

[3] 李朝苏,汤永禄,吴春,等.药剂拌种对小麦出苗及病虫防控效果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6):2197-2201.

[4] 秦海英,程献云,谢文芳,等.药剂防治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0(8):58-59.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2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的措施。加快推进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是推进现代植保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病虫害综合防治在新时期的深化与发展。为切实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要突出以作物为主线,针对农作物重大病虫,在优化绿色防控单项技术基础上,集成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等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形成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在全国建立100个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其中,经济作物每个示范区核心示范点面积不少于500亩,辐射带动推广面积1万亩;粮食作物每个示范区核心示范点面积不少于1000亩,辐射带动推广面积5万亩。示范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30%以上,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100%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危害损本文由收集整理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内。

二、示范内容

(一)蔬菜:在北京市延庆县等27个县(市、区)建立27个蔬菜绿色防控示范区,主要选用健身栽培、土壤消毒、植物诱导免疫、性信息素迷向和诱杀、灯光和色板诱杀、防虫网阻隔、人工释放天敌、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治枯萎病、根腐病、蚜虫、粉虱、蛾类害虫等蔬菜主要病虫。

(二)果树:在北京市平谷区等24个县(市、区)建立24个果树绿色防控示范区,主要选用健身栽培、植物诱导免疫、人工释放捕食螨、物理和化学诱控、诱虫带诱杀、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苹果腐烂病、柑橘溃疡病、害螨、粉虱、蛾类害虫等果树主要病虫。

(三)茶树:在浙江省松阳县等10县(市、区)建立10个茶树绿色防控示范区,主要选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黄板、信息素板诱杀、人工释放捕食螨、生物农药和环保型化学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白星病、炭疽病、叶螨类、蚧类害虫等茶树主要病虫。

(四)水稻:在辽宁省盘山县等20个县(市、区)建立20个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主要选用抗(耐)病品种,秧田保护、带药移栽、性信息素诱杀、太阳能杀虫灯诱杀、稻鸭共育治虫控草、翻耕灌水灭蛹、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两迁”害虫、螟虫等水稻主要病虫。

(五)玉米:在北京市顺义区等7个县(市、区)建立7个玉米绿色防控示范区,主要选用抗病品种、白僵菌封垛、性信息素诱杀、食诱剂诱杀、太阳能杀虫灯诱杀、人工释放赤眼蜂、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玉米大斑病、玉米螟、粘虫等玉米主要病虫。

(六)小麦:在山西省盐湖区等5个县(区)建立5个小麦绿色防控示范区,主要选用抗病虫品种、轮作混作、适期播种、秋播药剂拌种、生物农药和高效环保化学农药、性信息素诱杀、太阳能杀虫灯诱杀、人工释放异色瓢虫、捕食螨等物理、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条锈病、赤霉病、小麦蚜虫、麦蜘蛛等小麦主要病虫。

(七)其他:在内蒙古自治区察右后旗等8个县(市、区)针对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病虫以及蝗虫建立8个绿色防控示范区,主要选用健身栽培、性信息素诱杀、太阳能杀虫灯诱杀、生物农药以及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油菜菌核病、棉铃虫、东亚飞蝗等病虫。

三、示范工作要求

(一)制定细化实施方案。各地要高度重视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明确相关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及时落实示范地点、示范面积、示范内容、实

施目标和工作责任,确保示范区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各地要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提高防治效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强化作物全生育期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加强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控制、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推广一批防治效果好、操作简便、农民欢迎的综合技术模式。

(三)大力开展宣传培训。各地要结合生产实际,加大对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培训力度,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举办农民田间学校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要设立统一的示范展示牌,标明核心示范技术、实施单位和责任人。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3

一、总体思路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属地责任,强化行政推动,实现赤霉病防控全覆盖;强化赤霉病监测和预警,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坚决控制小麦赤霉病危害,保障小麦增产和质量安全目标实现。

二、目标任务

落实“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预防控制技术,实现应防尽防。通过有效防治,最大限度地降低小麦赤霉病危害损失,赤霉病最终平均病粒率控制在4%以下。大力推进赤霉病统防统治,面积比例力争达到总防治面积的50%以上。

三、具体措施

(一)强化监测预警。小麦赤霉病突发性、流行性强,发生面广、危害大,重在监测预防。各乡镇要高度重视病虫监测预警工作,进一步加强植保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测报网络,确保测报技术人员在岗履责。要在坚持定点系统监测的基础上,强化大田普查,全面、准确掌握小麦生育状况和病情的发生动态,及时会商分析发生趋势,多渠道预警预报。要加强信息调度,严格执行周报制度,关键时期实行1周2报制度,努力提高预报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视化程度,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二)开展科学防控。要准确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期(见花打药)开展第一次预防,一周后进行第二次防治,强化两次防治宣传;赤霉病秆腐发生重的地区,孕穗末期开展一次防治。防治药剂要选择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性好且对后期病害有兼治作用的高效对路农药,如亩用有效成份戊唑·咪鲜胺18-20克,或咪锰·多菌灵40-50克,或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2%、蜡质芽孢杆菌8亿个/克)26克,或烯肟·多菌灵13-27克,或多菌灵·三唑酮40-60克,或戊唑醇·福美双18-27克,或戊唑·多菌灵22-30克,或氰烯菌酯25-50克。辅助使用植物调节免疫剂和减量增效助剂,调节小麦生长,提高小麦免疫力,增强抗病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施药时要用足药量,对足水量,喷准部位(麦穗),把握好用药时间,提高防治效果。多菌灵等抗药性严重地区指导开展轮换用药,解决用药量大、防治效果差的问题。

(三)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要因地制宜,重点推广热力烟雾机、担架式喷雾机等高效植保机械。掌握不同植保机械的作业效果、作业效率和农药利用率,为防治提供成熟机型和应用技术。赤霉病防控时间紧,任务重,各地要充分发挥现有植保机械作用,认真做好维修、保养和使用。

(四)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是重大病虫害防控的最有效途径。要大力推进以全程承包为主,代防代治为辅的专业化服务形式。全程承包是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发展方向,对服务组织要实施一定补贴。对没有开展全程承包的地方,特别是对外出务工农户、缺少劳力户和困难户,可采取代防代治的服务形式。要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区域服务组织,对防治2000亩以上服务组织给予一定补贴。大力推行直补和以奖代补,政府与服务组织、服务组织与农民签订合约,给予补贴,带动非服务组织内的农户开展防治。对在今年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可通过奖励高效植保机械、农药等方式进行以奖代补。要建立统防和绿防融合示范区,加快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融合,以专业化统防统治为主要形式,以全程绿色防控为重点内容,创建示范样板(区),把绿色防控示范区作为植保部门防灾减灾的指挥田、宣传田和观摩田,辐射带动大面积病虫综合治理、农药减量控害。各乡镇要结合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项目,创建统防与绿防融合示范区,示范带动周边乡村开展防治。

(五)强化农药市场监管。各地要按照农药管理规定和属地管理原则,切实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实行农业投入品推介制度,根据当地实际,在省、市公布的农药推介品种名录范围内,自主选择高效对路农药,确保防治的效果。各乡镇要对赤霉病防治用药开展全面质量抽检,对招标采购的农药产品,实行全指标检测。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局要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药行为,净化农药市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药。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小麦赤霉病防控属于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范畴。各地要按照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切实承担起属地管理责任,对本辖区内赤霉病防治实行分级负责,落实县、乡、村防控责任,及时发动农民开展防治。农业部门要切实担当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加强植保队伍建设,认真谋划防控策略和方案,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要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努力形成“政府重视、部门支持、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资金投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防灾减灾,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有效农业资源,确保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治等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4

一、防控目标

针对小麦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和麦蜘蛛等“四病三虫”,重发区防控处置率达90%以上,轻发区防控处置率达7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30%以上,防治效果达85%以上,总体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

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四病三虫”,采取关键措施与综合技术相结合,科学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当年控害与长期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

三、防控措施

(一)分区防控重点

华北、黄淮麦区以麦蚜、麦蜘蛛、吸浆虫、纹枯病、白粉病为主,兼顾条锈病和赤霉病。长江中下游麦区以赤霉病、纹枯病为主,兼顾麦蚜、麦蜘蛛。西北麦区以条锈病为主,兼顾麦蚜、麦蜘蛛和吸浆虫。西南麦区以条锈病为主,兼顾麦蚜、麦蜘蛛、赤霉病和白粉病。

(二)重大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

1.小麦条锈病

切实抓好药剂处理种子,加强监测预警,做好早春发生区控点保面、春季流行区应急处置和菌源区综合治理。

西南麦区、汉水流域等小麦条锈病主要冬繁区,采取发病田块控点保面,减少外传菌源。西北冬麦区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将病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减轻晚熟冬麦及春麦区流行风险。

黄淮海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区,3月下旬-5月上旬,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预防措施,及时处置发病中心,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应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处置,防止病害大面积流行。

西北和西南小麦条锈病主要越夏菌源区,采取生态治理、消灭自生麦苗、推广抗病品种、适期晚播、秋播拌种和秋苗防治等措施,降低越夏菌源量,延缓病害扩散蔓延。

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菌晴唑、丙环唑等。

2.小麦赤霉病

推广种植抗(耐)性品种,在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抓住抽穗至扬花关键时期实施药剂预防,遏制病害大范围流行。

病害常发区应选用穗型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如长江流域麦区宜选用扬麦系列品种。同时,加强栽培管理,做到田间沟渠通畅,增施磷、钾肥,促进麦株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长江流域、江淮、黄淮麦区,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3天以上,要全面采取预防措施,打好“保险药”。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喷雾,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则应在雨后及时补喷。

3.小麦纹枯病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不要偏施、过施氮肥,控制小麦过分旺长,合理密植、适期播种,防止田间郁蔽,减少病菌侵染。合理轮作,减少田间菌源积累,加强田间管理,早浇、轻浇返青水,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排水。

播前药剂拌种。拌种可选择安全性较好的三唑类药剂,药剂用量一般为干种子量的0.02-0.03%。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病株率达10%时,进行化学防治。喷雾防治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氟环唑、井冈霉素等,隔7~10d喷药1次,连喷3次。

4.小麦白粉病

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采用铲除初侵染源、栽培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等的综合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铲除初侵染来源,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群体密度,合理施肥灌水,降低田间湿度。

播种期拌种预防。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一般可采用三唑酮拌种进行预防,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03%。也可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安全性较好的唑类药剂拌种。春季喷药防治。在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三唑酮、烯唑醇、晴菌唑等,一般喷药2-3次。

5.小麦吸浆虫

重点抓好蛹期撒毒土和成虫羽化初期喷药防治的环节,最大限度减少成虫羽化和产卵量。

蛹期防治技术。小麦孕穗期当每小方土样(10×10×20cm3)有虫蛹2头以上时,可选用毒死蜱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带露水不要撒施毒土,另外,要借助树枝、扫帚等及时弹落沾浮在麦叶上的毒土,充分发挥药效。

成虫期防治技术。在小麦抽穗期,每10网复次有10~25头成虫,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立即选用有机磷类、菊酯类等农药喷雾防治,也可用敌敌畏拌适量麦麸或细土在傍晚撒于田间,熏蒸防治。重发生区要连续用药2次,间隔3天,消灭成虫在产卵之前。

小麦吸浆虫发生严重的麦区,针对当地实际,选种穗型紧密、内外颖包裹紧、缘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汁不易外溢的抗耐虫品种;发生特别严重,且适合油菜、蚕豆等作物安全越冬的地区,要及时实施轮作换茬,以减轻危害损失。

6.小麦穗期蚜虫

严格把握防治指标,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800头时,自然天敌单位与麦蚜比超过1:150头时(指麦蚜超过150头),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吡蚜酮、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穗期病虫病混合发生时,及时开展“一喷三防”,即杀虫剂、杀菌剂和磷酸二氢钾等各计各量,混合喷洒。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

7.麦蜘蛛

西北麦区于返青至拔节期,西南麦区于苗期、早春拔节期,华北麦区于返青至抽穗期防治。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哒螨灵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采取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振动麦株等农业防治措施。

四、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药剂拌种技术

以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为重点,兼顾麦蚜、地下害虫、耕葵粉蚧、丛矮病(灰飞虱)等等,采取技术统一、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专业化统防统治方式,提高拌种防病治虫效果。拌种药剂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戊唑醇、三唑酮、吡虫啉、辛硫磷等,应严格把握拌种技术,避免药害发生。同时拌杀虫剂和杀菌剂的,要先拌杀虫剂后拌杀菌剂,先拌乳剂待吸收晾干再拌粉剂。

(二)“带药侦察,早春预防”技术

针对条锈病,由专业化防治组织实施带药侦查,采取“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的策略。控制病情扩散蔓延;对吸浆虫、麦蚜等要统一指挥、统一时间、统一防治,坚决控制危害。

(三)关键时期气传病害预防技术

针对赤霉病,抓住小麦抽穗扬花初期,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形势,大力组织专业化防治组织统一喷药预防。

(四)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小麦条锈病、叶枯病、赤霉病、麦蚜等多种病虫交织发生危害期,选用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既可防病治虫,又可抵御“干热风”等自然灾害,达到一喷三防、节本增效和增产保产的目的。

五、关键工作措施

(一)加强监测预警

随着气温回升,小麦病虫害将进入发生流行关键时期,各地要搞好系统监测预警工作。通过病虫电视预报、广播、手机短信、发放病虫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将监测预警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指导农民及时、有效防治。

(二)做好应急防控

针对小麦条锈病等暴发性和大区域流行性病害,要提早做好应急防治物资和药械准备,一旦出现大面积流行趋势,必须迅速实施应急防控。

(三)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5

播种质量和精细管理是高产的前提和保证,在此总结出几点小麦秋种需注意的问题,供麦农参考。

一、选用良种

良种是高产的关键。龙口市高产创建示范区种植的品种有当地主导品种“烟农15”、产量稳定且品质优良的“济麦20”、高产且高抗白粉病的“良星99”、高产稳产的“济麦22”等,其中“烟农15”的种植面积最大,约占总种植面积的70%。

“烟农15”在龙口种植已有30余年,因其品质较好深受农民喜爱。但近十几年来,该品种退化、混杂逐年加重,因此龙口农技站加大了对该品种的提纯复壮力度,同时大力引进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品种,既丰富了当地小麦品种,又为丰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冬季和2010年春季龙口遭遇了较长时间的低温天气,“烟农15”产量波动很大,未能发挥高产特性,而其它品种产量较为稳定,尤其是“济麦22”,打出了亩产731.11公斤的好成绩,充分证明选用良种是高产栽培技术的重中之重。因此秋种时一定要加大更换品种的力度,以种植适宜当地气候特点和地力水平的优良品种为主。

二、科学施肥

地力水平是高产的基础,只有科学平衡配方施肥,才能达到高产的目的。目前龙口市测土配方施肥已覆盖了全市,给高产创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示范区全部按照地力水平和产量目标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全部底肥(其中氮肥先施总量的一半,另一半可于拔节至旗叶露尖期追施)在耕前均匀撒施于地表,随后耕翻于地下。

三、精细播种

小麦要高产必须严抓播种质量关。示范区内制定统一的播种方案,确定最佳播期和播量。龙口市农技站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当地气候显著变暖。根据“应对气候变化趋势”中的相关研究结果,龙口市的最佳播期为10月5~10日,相应的亩播量为3.0~5.5公斤。播种时要特别注意检查耧眼是否有堵塞、下种量是否均匀,播深要一致,掌握在3~5厘米。播后造墒的麦田宜浅播,防止浇蒙头水后下沉,导致出苗不整齐、苗弱。

四、综合防治小麦播期病虫害

小麦秋播苗期是防治各类地下害虫和病害的有利时机。防治小麦根病,可用2%立克秀湿拌种剂、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15%~0.2%进行拌种,或每亩用2%立克秀湿拌种剂200克加细土50公斤随播前浅耕时施入;防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可选用20%三唑酮乳油75毫升与50公斤种子干拌,拌种要均匀,拌药种子当日播完。

有土蝗、蟋蟀发生的地块,在小麦播后苗前每亩用90%敌百虫晶体75~100克,兑少量水均匀地喷拌于2.5~3公斤麦麸上,于傍晚撒施于田间;地下害虫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每50公斤种子用药50毫升,兑水2.5公斤,均匀喷洒在种子上,拌好后堆闷12~24小时,晾到半干后播种。

玉米粗缩病严重发生地块还要注意防治灰飞虱。灰飞虱不但能够导致玉米粗缩病,也是小麦丛矮病的主要病毒传播体,危害极大。首先要防除田间地头的杂草,消灭寄主,切断虫源,其次要结合药物防治,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出苗后喷药保护,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喷雾,包括田边杂草也要喷洒,以压低虫源。

山东省龙口市环保站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6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小麦是国家第一产业中区域种植率较高的作物种类,同时也是跨区域种植效果较好的作物。本着不断提升小麦区域间产量的原则,并为了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越来越多的农业技术人员投身于小麦栽培技术研究中。目前,江苏省淮安市在小麦优质栽培方面有了一定的技术经验。但是,优质小麦的衡量机制不仅限于高产,而且涉及种植期间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故本着优质栽培技术的全面性特征,笔者有必要联合探究优质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小麦优质栽培技术

(一)合理选种

种苗是决定栽培效果的关键,也是麦田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核心条件。故必须要在明确来源、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选种。来源要以国家准予的品种为先,重点选择抗风、抗寒且抗病的苗种,而后要考虑淮安市当地的土壤及气候状况,最终筛选出合适的种苗。

(二)整地施基肥

1.耕作整地深耕是小麦种植前必要的整地活动,其意义在于倒装土壤,改善土层板结、根系残留和土质不均现状,以将土质还原到最佳状态,初步保证栽种统一性。当土壤前茬较多且前期为旋耕整地时,必须保证土地使用期在3a以下。若前茬作物为玉米,则可不必清除根系,直接将残渣翻入地底做肥即可。2.施足基肥施放有机肥的目的是补充土壤微量元素,进而用间接补给的方式为植物幼根提供增产养分,故多数优质栽培都会施用有机肥。有机肥多分为生物肥和植物肥,正常情况下,667m2地施用4000kg左右即可。化肥的使用量和成分要严格控制,667m2施用尿素35kg、磷酸二铵20kg、钾肥10kg、锌肥15kg即可。

(三)提高播种质量

1.种子处理种子进库后应做好防病、防虫准备,通常将时乐时种衣剂和三挫酮乳油按一定比例拌合,而后再将种子放入拌合物中混匀。当遇到上茬地块病害较为严重的情况时,可使用比例为40.0∶0.2(比例可调)的土壤杀虫剂加以处理。2.足墒播种根据往期种植小麦的经验可知,只有在土壤含水量在70%~80%时才为最佳播种期,称为足墒。因此,当播种前土壤含水量不达标时,技术人员可利用灌排水使土壤达到最佳状态。播种时一定要保证土壤足墒,以减少日后出现欠墒或绝墒的情况。3.适期播种播种前除了要保证土壤状况外,根据当地气候选择适应日期也是必要举措。对于淮安地区而言,一般在秋季末端气温稳定在15℃左右时为最佳。4.播种量要以实际种植区域面积和当地小麦常规种植密度为准,但为了长期长势考虑,一般种苗过疏或过密皆为不合格。5.精细播种实现优质栽培可尽量使用现代科技技术,播种时要提前规划区域播种量,将播种深度设定在下土层4cm左右,并采用农机提升阶段播种量和种苗统一程度。

(四)冬前管理

1.查苗补栽完成播种后要彻查播种状况,一旦发现区域苗种分布稀缺应尽快进行人工补栽,以保证区域产量效率为主。2.划锄镇压划锄行为主要针对田间草害,其利用硬性物质破坏杂草生长条件来保障土壤养分被作物全力吸收。划锄行为模式按种植结构和草害特征划分,多为竖直操作且重复3次左右即可,雨天可适当减量。3.化学调控培养小麦优质状态的化学调控多施用于分蘖期,药物常采用植物调节剂25mL,加水30mL,调配完成后喷洒于作物表面,可有效提升分蘖效果。4.合理浇水一般足墒土壤只需定期浇水即可,但对于生长期土壤较干的种植区,必须采用通用的灌溉手段维系土壤含水量。5.化学除草化学除草要选在田间草害成型初期,同时,化学用药也要注意配比,以避免误伤生长期作物。药物多选市场上多见的悬浮剂(巨星干燥和麦喜),配比以75.0∶1.5和5.8∶10.0为准。

(五)春季管理

1.及时划锄划锄开展时间同样要以当地农民的惯用时间为主,早田麦要保持土质松弛度,因此,于小雨后或潮湿天气开展为最佳。划锄目的为疏松土质,松弛有度的土壤结构可增强小麦作物养分吸收效率,继而提升麦苗的综合长势。2.肥水适宜施肥以苗种类型为分区,旱苗应在补水灌溉后施以15g尿素肥。长势乐观的苗区,则直接施以8g左右的化学肥料即可。为了保证施肥的专业性和效用性,要求管理者必须仔细判断苗种长势,确认后方可执行上述方案。肥料的用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切记不可过量。3.化学调控为达成优质栽培目标,需要使用一些化学药物来控制麦苗随风倒的现象。施用药品多为中耳乳油,按照20∶45的配比与水充分融合,而后喷洒至作物区即可。4.预防寒流南方小麦种植期多在秋季,因此常在生长期遭遇寒流冲击。针对此,管理者应及时采取一定的防寒措施。笔者咨询当地农民和研究者得知,近三年的寒流多在2—4月出现,故只要在此前后认真检测天气变化状况,提前做好保温工作即可。一旦寒流未被提前预测而产生土地霜冻,可通过浇水来暂缓霜冻影响。

(六)后期管理

1.科学浇水小麦生长过程中共有2个大阶段需水期,其一为小麦籽粒形成期。该时期麦粒需水量较大,因此需重视此阶段的给水量,进而维护麦粒的饱满状态。其二为小麦扬花期。扬花期作物根部需水量严重,一旦水源补给未跟上,就可能造成根部干枯,而影响收获量。因此,该阶段也要在合理范围内补充水源,以避免麦苗干枯倒伏。2.叶面喷肥作物叶面的早衰现象是发生频率最高的负面因素,对此可在植物叶尖初现枯黄色时,喷洒适量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肥,用量限定在100g/667m2范围内。

二、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常见病虫害

1.小麦锈病通过对发病部位的分析,小麦锈病可被分为三类,即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条锈病的发病特征是成行,叶锈病是乱行,秆锈病则是出现一大块红斑。小麦锈病的传播时间在小麦返青后的2个多月内。在早春,小麦感染条锈病后先从一片叶子出现病害,然后蔓延到中心,最后再蔓延至整个农田。2.麦芽虫麦蚜虫可发生于小麦的各个生长时期,且其在不同阶段所显现出的危害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较难判断。初期阶段,基本以作物外部为危害主体,一旦叶子和根茎部分有细小的淡黄斑点,可确认为蚜虫啃食所得。生长中期,蚜虫开始钻入作物内部啃噬直至作物中空倒伏。3.小麦根腐病顾名思义,根腐病的病态表征即为根部受损或腐烂。病征初期,小麦呈现长势过慢或颗粒不饱满等晚熟状态,一旦其他健康小麦成熟后,患病小麦根部早已腐烂并倒塌,露出的根部呈现大块黑色病斑且表象纤维成分混乱状态。此病征多发生于抵抗力较弱的麦苗上,当土壤温度变低即可形成传染源,且病毒抗寒抗旱不易发现和消除。4.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会引起小麦苗枯、秆腐和穗腐等现象,从幼苗开始到抽穗期间都将受到破坏。发病初期,病菌会在颖壳上出现水浸状的浅灰色斑点,逐渐延伸至整个小穗,病穗也开始变成枯黄色。尤其是湿度较大时,病斑的地方还会滋生出粉红色胶状霉层,到小麦生长后期,粉红色胶状霉层上会集中长出蓝黑色的小颗粒。

(二)防治措施

1.物理防治首先从选种开始,种苗自身的抵抗力是减少病虫害发生和扩散的最优条件。因此,技术人员可挑选抗病虫性能较优的种群,尽可能在人为可调控阶段将病虫害发生概率降至最低。其次是施肥阶段。施肥前要将土层铺平整,清理杂草要以清除根部为目标。保证肥料吸收均匀,并且尽可能使用生物肥料。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多指培养天敌生物。此法是当前防治病虫害最为科学和成本最低的方式。而研究发现,在天敌鸟类数量匮乏的背景下,研究人员调转了培养方向,改用昆虫培养来形成“益虫对害虫”的平衡局面,包括中华螳螂、益性瓢虫等战斗型益虫。从实用效果来看,昆虫抵御不但能节省大量成本,而且并不与生物链相抵触,是生物防治的最佳手段。3.化学防治一是麦蚜防治技术。对麦蚜的防治需提前掌握虫情。在冬麦拔节、春麦出苗后,在小麦扬花前,可调配浓度为1.5%的乐果粉剂1.5~2.0kg/667m2。喷雾用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或用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在穗期治愈期,应同时考虑小麦锈病、白粉病、黏虫及麦蚜等,每667m2用粉锈宁6g、抗蚜威6g、灭幼脲2g(3者均指有效成分)混用,该方法对麦蚜病虫防效达85%以上。二是处理土壤病虫。在上一季种植时土壤中会残存一些害虫,因此,在播种前需播撒农药消灭害虫,平均每667m2用2/5的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1/2的辛硫磷颗粒,再拌上沙土或者煤渣10kg,加3kg水制成有毒土壤,均匀地泼撒在地表,能有效治理地下害虫。

三、结语

若要提升区域产量,就必须从常规种植技术入手,逐步改良传统技术中的不合理之处。规范给水、给肥、给药的配比数量和时间,尽可能利用生物的自主调节能力实现稳产。而面对小麦病虫害时,就需要将防治措施建立在充分了解病虫害的基础上来确定,用最佳配比的药物、肥料或天敌生物来有效防治病虫害。综上,若要实现优质栽培就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精细科学。

参考文献:

[1]潘永翠.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