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1

关健词 小麦病虫害;防控措施;黄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04-03

黄淮地区小麦主要病害分4类:一是小麦叶部病害:白粉病、锈病、叶枯病;二是穗部病害:赤霉病、黑穗病;三是根茎部病害:纹枯病、全蚀病;四是全株病害:以土传花叶病为主。对小麦生产危害严重的害虫有麦蚜、黏虫、吸浆虫、麦秆蝇、麦叶蜂及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等)。现对其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小麦病害

1.1 小麦白粉病

白粉病在黄淮地区发生较严重,白粉病大量发生,可导致小麦叶片早枯,成穗率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与产量,被害麦田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损失高达20%~30%,个别地块甚至达到50%以上。

1.1.1 危害症状。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

1.1.2 发生条件。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对温度、湿度较为敏感,黄淮麦区冬前气温偏低,病害不易发生。翌年初春,温度回升至12 ℃时,病苗即发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当环境温度适宜(15~20 ℃),湿度70%以上时,极易造成病害流行。

1.1.3 防治措施。白粉病的流行与危害程度与品种、栽培、气象等因素有关,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和严重危害的重要条件。因此,生产上首先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多施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时浇水抗旱,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采用药剂拌种:用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麦种重量的0.2%;或用种子重量0.01%的烯唑醇(有效成分)拌种。做好田间调查,3月下旬或4月上旬,待病情达到防治指标(田间发病率3%~5%),用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重病田在第1次喷药后10 d再喷1次。在白粉病菌对三唑酮已产生较高抗药性和赤霉病重发区可用粉唑醇、腈菌唑和烯唑醇等农药防治。

1.2 小麦锈病

黄淮地区锈病以条锈病为主,条锈病曾多次在黄淮地区大流行,引起严重的产量损失。小麦锈病大流行年份,感病品种一般减产30%左右,中度流行年份减产10%~20%,特大流行年份减产达50%~6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锈菌对小麦植株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病菌可大量掠夺植株体内的养分和水分,干扰和破坏植株正常的生理功能,使呼吸作用增加,光合作用降低,叶绿素被破坏,光合效率下降;同时由于表皮组织受到破坏,使其蒸腾量增加,失水严重,最终造成籽粒秕瘦,千粒重和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1.2.1 危害症状。小麦锈病有条锈病、秆锈病和叶锈病,3种锈病的共同特征是前期产生铁锈色的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其症状区别主要表现在孢子堆的分布、大小、形状、颜色和排列方式上,可将夏孢子堆描述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1]。

1.2.2 发生规律。黄淮地区10月下旬可以见到病叶,锈病发病的轻重主要与雨水量、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种面积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夏季雨水多,感病品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发生就重,反之则轻。

1.2.3 防治措施。当田间发现小麦条锈病单片病叶,要立即摘除发病叶片带到田外烧毁或深埋;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立即围歼防治,控制其蔓延。大田条锈病病叶率达0.5%时,要立即进行普治。防治药剂品种、用量同小麦白粉病,重病田块在首次喷药10 d后再喷1次。

1.3 小麦叶枯病

1.3.1 危害症状。初发病叶片上生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以后迅速扩大,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后逐渐向上发展[2]。

1.3.2 发生规律。多数叶枯病菌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对小麦产生危害,但以抽穗后灌浆期发生较重,是主要危害时期。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叶枯病的发生。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雨量对病害发展影响很大。小麦开花期到乳熟期潮湿(相对湿度>80%),且有较高的温度(18~25 ℃),有利于各种叶枯病的发展和流行。

1.3.3 防治措施。选用无病种子,适期适量播种,播时要施足底肥,氮磷钾配合施用,以控制田间群体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禁止大水漫灌,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是防治叶枯病的关键时期,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喷雾。视田间病情防治1~2次。

1.4 小麦赤霉病

1.4.1 危害症状。最初在个别小穗的基部或颖壳上出现水渍状褐色斑,后逐渐扩展使整个小穗枯黄,受害籽粒皱缩、变小,表面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层。赤霉病造成穗腐,不仅严重影响产量,而且使病麦粒含有真菌毒素。当病粒率超过4%时,不能加工面粉和食用,甚至不能作饲料。

1.4.2 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菌在抽穗开花时入侵危害小穗,一般在扬花后6~10 d出现症状,发病盛期通常在乳熟期到糊熟期,黄熟后基本停止。气候条件尤其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等是决定病害能否流行的重要因素。赤霉病发病最适温度为24~28 ℃,最适相对湿度为80%~100%。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阴雨连绵,潮湿多雾,天气闷热,极易造成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施氮肥过多,植株贪青徒长,田间郁蔽,种子混杂等也有利于发病。

1.4.3 防治措施。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和减少初侵染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抗病品种,及时喷洒杀菌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播种时精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播种量不宜过大,以免造成植株群体过密和通风透光不良;要控制氮肥施用量,实行按需合理施肥,氮肥作追肥时也不能太晚;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忌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注意排水降湿。采取必要措施消灭或减少初侵染菌源,小麦扬花前要尽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残体;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促使植株残体腐烂,减少田间菌源数量。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尽快脱粒晒干,减少霉垛和霉堆造成的损失。防治的最佳时期为抽穗扬花期,若天气预报扬花期多雨高湿,就应抓紧在齐穗期用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在小麦齐穗期喷施1次后,间隔5~7 d再喷施1次,确保防治效果。喷药次数根据天气预报和发病趋势而定[3]。

1.5 小麦黑穗病

小麦黑穗病是由种子带菌下田,受害麦粒变成黑粉,发病株颗粒无收。过去曾普遍发生于黄淮海冬麦区,后已基本上控制了该病的危害,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又有所回升。

1.5.1 危害症状。主要有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2种,小麦散黑穗病是带菌植株孕育病穗,最初病小穗外包一层灰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病菌冬孢子)。成熟后破裂,黑粉飞散,仅残留穗轴;小麦腥黑穗病,主要在穗部表现症状,病穗短直,颜色较健穗深,初为灰绿色,后变成灰黄色,病粒较健粒短而胖,因而颖片略开裂,露出部分病粒(称菌瘿),病粒初为暗绿色,后变灰黑色,内有黑色粉末(即病菌的冬孢子)。

1.5.2 发生规律。小麦抽穗期开始危害。小麦开花期遇有细雨和多雾、温度高的环境,有利于冬孢子萌发和侵入,种子带菌率就高;相反,如开花期干旱,孢子难以发芽,种子带菌率就低。此外,开花期遇有暴风雨,可将冬孢子淋于地下,不利于传播,发病亦少。

1.5.3 防治措施。种子处理是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的关键,要建立无病种子田,选用无病种子,或采取药剂拌种(用五氯硝基苯粉剂、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或萎锈灵乳油等拌种);小麦抽穗前,加强种子田的检查,及早拔除残留的病穗,以保证种子不受病菌侵染。

1.6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发生普遍而严重。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平原麦区逐年加重,对产量影响极大。一般使小麦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50%左右,个别地块甚至绝收。

1.6.1 危害症状。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等症状。病苗死苗主要发生在小麦三至四叶期,在第1个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成死苗;花秆烂茎是在返青拔节后,下部叶鞘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田间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由菌丝纠缠形成的黄褐色的菌核,茎部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1.6.2 发生规律。小麦纹枯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带菌土壤可以传播病害,混有病残体和病土而未腐熟的有机肥也可以传病。小麦播种后即可受侵染,在整个小麦生长季节,病害在田间的发生和消长出现冬前和春天小麦拔节至孕穗期2个明显的发病高峰。小麦播种萌发后,幼苗地下部的幼根、幼芽即可受病菌侵染与危害。随着气温变化,病害发生发展大致可分为冬前发生期、返青上升期、拔节后盛发期和抽穗后稳定期4个阶段。

1.6.3 防治措施。种植抗(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促进小麦生长健壮,适期适量播种,避免过早播种,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创造不利于病菌生长发育的条件。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钾肥,特别是重病田要增施钾肥,以增强麦株的抗病能力。选用咯菌睛、硅噻菌胺、苯醚甲环唑等药剂拌种,用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或50%甲基恶霉灵300倍液,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应根据病情发展进行喷雾防治,以分蘖末期施药防效最好,拔节期次之,孕穗期防治效果较差。

1.7 小麦全蚀病

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1.7.1 危害症状。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 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苗期病株矮化,分蘖减少下部黄叶较多,根部变褐色,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

1.7.2 发生规律。全蚀病侵染小麦的适宜土温为12~20 ℃,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土壤温度逐日下降,缩短了有效侵染期,因而适期迟播病情减轻。冬前雨水大,越冬期气温偏高,春季温暖多雨等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1.7.3 防治措施。种植耐病品种,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对怀疑带病种子用立克秀、三唑醇拌种。小麦播种后20~30 d,使用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对水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1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危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轮作倒茬可明显降低发病。

1.8 土传花叶病

1.8.1 危害症状。多发生在小麦生长前期。冬前小麦土传花叶病毒侵染麦苗,表现斑驳不明显。翌春,新生小麦叶片症状逐渐明显,现长短和宽窄不一的深绿和浅绿相间的条状斑块或条状斑纹,叶片扭曲,叶面有突起点,表现为黄色花叶,有的条纹延伸到叶鞘或颖壳上,次生根少,分蘖少,后期病斑愈合,导致整个病叶发黄枯死,严重者植株矮化,影响小麦正常生长。

1.8.2 发生规律。在田间主要靠病土、病根茬及病田的流水传播蔓延,侵染温度12.2~15.6 ℃,侵入后气温20~25 ℃病毒增殖迅速,经14 d潜育即显症,春季多雨潮湿、地势低洼、重茬连作、砂土地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灌溉地水流下方严重。

1.8.3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与其他作物轮作3~5年可减轻危害;适量追施锌肥可增强作物的抗病性;防控药物可选用病毒必克,或病毒A等抗病毒制剂与磷酸二氢钾混匀,对水喷雾,间隔7~10 d,连喷1~2次即可。土传花叶病毒病的地块常伴随纹枯病的发生,应及早预防。

2 小麦虫害

2.1 麦蚜

麦田蚜虫繁殖力很强,1年发生10~20代,主要在小麦的茎叶和嫩穗上刺吸汁液,出现黄斑或全部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籽粒秕瘦或不能结实。小麦返青至乳熟初期,在嫩穗上吸食。

防治蚜虫的化学药剂种类很多,但以选用吡虫啉、抗蚜威等对天敌安全的药剂为好。

2.2 黏虫

黏虫,大发生时能将作物叶吃光、穗咬断,造成严重减产。成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在黄淮地区1年可发生3~4代,幼虫3―4月为害小麦,以蚕食麦叶为主,有时为害嫩穗。黏虫的幼虫共有6个龄期,初孵幼虫怕阳光,夜间取食,多聚集危害,1~2龄时仅食叶肉,形成小孔,3龄后蚕食叶片边缘,5~6龄进入暴食期,占总食量的85%以上。

防治方法:应在黏虫3龄前,当麦田有幼虫20~30头/m2时用药防治。药剂可用敌百虫、辛硫磷等有机磷制剂,也可以用杀虫双、敌杀死、毒死蜱等药剂,以便兼治其他害虫。为保护天敌,在黏虫3龄前可用特异性杀虫剂灭幼脲1号,或灭幼脲3号喷雾防治。

2.3 吸浆虫

吸浆虫1年发生1代,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地表,4月中、下旬大量化蛹,羽化后大量产卵危害。一般情况下,雨水充沛,气温适宜常会引起该虫大发生,成虫盛发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发生重。

防治方法:麦播时对吸浆虫常发地块,可用林丹粉拌土,均匀撒施地表,犁耙均匀,可兼治地下害虫;卵期,用甲基异柳磷,或甲拌磷,或辛硫磷颗粒剂拌细土撒施;成虫期,用敌马粉、西维因粉喷粉,或用辛硫磷乳油、氧化乐果乳剂、速灭杀丁乳油对水喷雾。

2.4 麦叶蜂、麦秆蝇

小麦叶蜂又叫小黏虫、齐头虫等,分布广泛,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北麦区。小麦叶蜂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重者可将麦叶全部吃光。麦秆蝇又称麦钻心虫、麦蛆等,该虫在小麦作物上普遍发生,以幼虫蛀入麦类作物茎内取食物幼嫩组织,在小麦分蘖、拔节期、孕穗初期、抽穗初期危害,使小麦形成“枯心苗”、“烂穗”、“白穗”。

防治措施:小麦播种前深耕细耙,破坏其化蛹越冬场所,或将休眠蛹翻至土表机械杀死或冻死;药剂防治:喷粉用敌百虫粉剂,辛硫磷乳油、氧化乐果等可兼治。

2.5 小麦地下害虫

为害小麦的地下害虫有蛴螬、金针虫、蝼蛄3种。主要发生在小麦秋苗期、返青期和灌浆期。主要咬食种子、幼苗根部、茎部,秋季危害造成小麦缺苗、断垄,春季危害导致枯心苗,使植株提前枯死。

防治措施:应采用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如精耕细作、轮作倒茬、深耕深翻土地、适时中耕除草、合理灌水以及将各种有机肥充分腐熟发酵等,可压低虫口密度,减轻危害;药剂防治:用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于耕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耕翻入土中。也可采用药剂拌种的方法进行防治,麦出苗后,当死苗率达到3%时,用辛硫磷颗粒剂,或甲基异柳磷粉剂对细土拌匀后开沟施,或顺垄撒施后接着划锄覆土,可以有效防治。

此外,防治小麦病虫害要根据小麦各生育期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把握各个环节,尽量减少用药次数,采取有效综合防治措施,从而经济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小麦播种期的防治对象是地下害虫(金针虫、蝼蛄、蛴螬)、小麦全蚀病、黑穗病、根腐病、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冬前麦苗的防治对象是地下害虫、蚜虫;小麦返青、起身至拔节期主要防治对象是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白粉病、锈病;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的防治对象是小麦吸浆虫(蛹、成虫)、白粉病、锈病、早代蚜虫、小麦赤霉病;小麦灌浆期至成熟期的防治对象是小麦蚜虫、后期白粉病、锈病。采取综合防治,以减少用药次数,达到一药多治、一喷多防的效果。

3 参考文献

[1] 司文修,李元振.小麦播期病虫害防治要点[J].河南农业,1998(9):15.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2

[关键词] 小麦 病虫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190-01

一、前言

小麦在我国北方是比较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之一,对农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小麦的种植面积非常广,如果有病虫害入侵,极易导致大面积的感染,从而给种植户带来损失。现在尽管对于小麦常见的病虫害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缺乏科学的防治措施,这加大了小麦感染病虫害的几率。

二、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而小麦由于气候和水分的影响是河南省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整体分析,2013年河南省小麦的病虫害情况是正常水平的。通过统计全省的数据,发生了小麦病虫害的面积一共为1920万km2,其中,910万km2发生的是小麦病害,1010km2发生的是小麦虫害。由此可以看出总体小麦病虫害的发生面积是不大的,并且发生虫害的面积要比发生病害的面积要大,小麦病虫害发生几率有降低的趋势。同时,在入春时虫害发生较早,病害发生交往,这也是一条规律。

三、小麦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1.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种类及防治

1.1病虫害种类

在小麦播种期间进行病虫害防治是最有效果的,不但可以节省人力物力,也可以针对多种病虫害一网打尽。小麦播种期间常见的病虫害为小麦吸浆虫、黑穗病、蛴螬、小麦纹枯病和地下害虫蝼蛄等等。要针对这些病虫害进行集中治理。

1.2防治措施

在小麦选种阶段,要针对常发的病虫害种类选择抵抗力比较强的品种。在播种过程中合理布局,防止播种过密而导致小麦不能正常生长,抵抗力下降。

播种之前,可以预先在土壤中施放一定的农药去除病虫害。在耕地插秧前均匀释放在土壤中。结合经济性考虑,可以使用40%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者是50%辛硫磷颗粒剂,加入20kg细沙或者煤渣,再加入3kg水制作出平常所称的“毒土”,可以消灭土壤中残留的病虫害。

在小麦播种之前除了要对土壤进行消毒以外,对即将要播种的种子,也要进行相应的除病虫害工作。要使用规定的药剂即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没100kg的种子进行拌种,这能够很好地杀死残留病虫。同时也可以使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胺磷对每50kg种子进行拌种,拌种的药物以及比例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病虫害灾情决定。这样的流程对于预防小麦黑穗病和枯死症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2.返青拔节期病虫害种类及防治

2.1病虫害种类

小麦的返青拔节期是小麦茁壮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病虫害高发时期,比如说纹枯病,吸浆虫等病虫害在这个时期作用得相当频繁。因此这也是一个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要针对这些常出现的病进行专门的防治,如果这个阶段小麦受到感染将很容易导致低产的情况出现。

2.1防治措施

针对纹枯病的防治应当重视返青拔节时期小麦的喷雾工作。喷雾不仅仅要按照相关规范来操作,同时也要尽量早来进行此项喷雾工作。在药物选择上,建议每亩使用5%井冈霉素200mL兑水1500kg左右喷洒在麦茎基部进行防治,喷药需要重复多次,每两次之间的间隔为半个月左右。

麦蜘蛛的清除可以选用每亩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在返青拔节时期喷洒在小麦上。这样能够有效地治理麦蜘蛛。同时在种植工艺上,不仅仅要重视药物的喷射,同时也要进行合理的农业栽培。比如说定期对小麦田拔出杂草,浇水和施予肥料等。只有小麦长势良好,才能充分的抵抗外界病虫害的干扰。这样也就能保证小麦产量的上升。

3.孕穗和抽穗扬花期病虫害种类及防治

3.1病虫害种类

在孕穗和抽穗扬花期常见的病虫害种类有红蜘蛛,白粉病,赤霉病等等。由于此时期是小麦成熟时期,因此也是病虫害防治最为关键的时期,因为病虫害往往在这个时期最为高发。在这个阶段做好病虫害防治措施有利于小麦顺利结穗。

3.2防治措施

对于红蜘蛛的防治应该趁早进行。药物喷洒可以使用扫螨净可湿性粉剂大约50ml加入500kg的清水进行,这样能够有效的在红蜘蛛还没有长大时杀死幼虫。

在孕穗和抽穗扬花期要对小麦的生长状况和病虫害感染状况进行密切的关注。要杀害小麦蚜虫,应该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加入40kg的清水进行喷洒,当蚜虫数量较多时,可以酌情增加药物的量。而对于小麦在这个时期高发的白粉病和锈病等,可以采用20%三唑酮乳油或者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加入60kg清水配成喷剂喷洒在小麦上。注意喷洒时期越早越好,这样治疗效果也就非常明显。

为了提高小麦的质量,要对小麦进行施肥,喷药,去除杂草等措施。而孕穗和抽穗扬花期更是决定小麦产量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要特别关注,一旦不幸在这个时期感染了病虫害那么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同时关于药物的浓度和使用量要按照基本的规范来配置,不过当病虫等比较频繁严重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药物浓度。小麦病虫害的防治不仅仅是喷药可以做到的,在小麦播种期,返青拔节期和孕穗和抽穗扬花期要结合农艺基本护理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防治。

四、结束语

要达到成功的预防小麦病虫害的效果,需要在小麦的病虫害高发三个阶段,即播种期,返青拔节期和孕穗和抽穗扬花期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再加之药物预防来防治小麦病虫害。农业工作人员需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将小麦病虫害防治当做工作重心,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减少农民损失。

参考文献

[1]李克祥;姜洪涛:浅谈小麦病虫害的防治.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0)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3

[关键词] 小麦 田间管理 病虫害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089-01

根据现状来看,小麦种植已经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准,与之相应的田间管理也正在逐步完善。小麦的成长阶段具体包括了播种期、小麦拔节期、抽穗和扬花期、小麦灌浆期等不同的阶段;针对各个的阶段,农户都需要重视麦田的病虫害防控以及日常管理。这是由于,只有依照因地制宜的思路来管理麦田,才能够获得病虫害防控的良好效果[1]。结合小麦的不同类型,做好差异性的麦田管理。这样做,有助于在最大范围内防控病虫害的蔓延,在此基础上确保小麦的高产性和优质性,为农民增收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1 田间管理的要点

针对田的前期管理:通过培育壮苗的措施,能够确保越冬的小麦顺利成活。由此可见,初期栽种小麦时就有必要培育小麦的壮苗。具体而言,培育壮苗的关键就是设计均匀的间距,对此可以选择疏密补稀的栽培手段。在检查麦田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移出较大密度的麦苗,然后把它们填补于稀疏的部位。经过麦苗的移植,就需要补充麦苗必备的水分。如果旱情较重,则有必要在初雪到来前再次为麦田浇透水[2]。在追肥的过程中,关键点在于地力较弱或者基肥不足的区域。如果需要施加氮肥,那么通常选择20%的氮肥用来确保小麦越冬。

针对麦田的中期管理:小麦生长过程中,麦田的中期管理应当构成关键的要素。做好中期的麦田管理,能够在根本上确保小麦具备优良的光合作用,在此基础上达到丰产目标。具体的措施为:针对小麦返青期,需要选择中耕松土的措施来促进麦苗的早发;对于田间的裂缝需要及时密闭,通过这种方式来防控麦田遭受冻害。在春季的时期,通常需要追加三次或者更多次的氮肥,每公顷至少需要追加20千克的尿素。到了小麦生长期之后,农户有必要注意麦田灌溉,确保分次追肥。同时,针对麦田还需要确保适当的灌溉,麦苗到了拔节期后就需要保持通风并且注意浇水,确保地温的适中。

针对麦田的后期管理:后期管理具体包括了小麦抽穗直到麦苗成熟这段时间。在这个阶段内,田间管理包含了麦田灌浆、小麦授粉、小麦开花和后期的抽穗等。做好后期的麦田管理,有助于在根本上确保产量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也提升了小麦的整体质量。到了后期的小麦灌浆期,土壤应当具有适中的含水量。通常情况下,到了开花期就不需要增加过多的灌溉水分。针对籽粒灌浆和受精结实这两个阶段,农户有必要格外予以重视。

2 防治病虫害的具体策略

近些年来各地都着手调整原有的农业结构,面对新的趋势,小麦栽培也更加重视麦田的高产性,以此来确保增收目标的落实。然而,生长中的小麦如果遭受严重的病虫害,那么通常就会表现出减产的趋势。在防控麦田病虫害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从全面的角度入手,杜绝病虫害对于小麦作物的伤害。然而,田间管理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控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有必要依照小麦作物的真实情况来确定必要的防治措施。具体而言,防治小麦病虫害的对策和措施包含了如下:

2.1 小麦播种时期的防控

在播种阶段内,防治小麦病虫害的关键点就在于减少病虫基数。一般情况下,播种期经常出现的病虫害包括了吸浆虫、地下害虫以及小麦纹枯病等。通过药剂拌种或者土壤处理的措施,就可以有序防控播种期的小麦遭受病虫害。例如:针对播种期的小麦可以选择200克三唑酮的湿润粉剂,通过拌种的方式来杜绝白粉病、小麦纹枯病和黑穗病。如果麦田频繁遭受金针虫的危害,那么需要选择磷乳油来拌种,这样做还可以防控蝼蛄的虫害[3]。

2.2 小麦拔节期的防控

在小麦返青和小麦拔节的时期,有必要针对麦蜘蛛和纹枯病加以重点的防控。近些年来,小麦遭遇病害的主要类型就包括了纹枯病,纹枯病能够直接导致麦田的整体减产。对于此类病虫害,通常选择每公顷3000毫升的井冈霉素用来预防,也可以选用每公顷700毫升的辛硫磷喷洒于麦苗的基部。针对容易发生吸浆虫的麦田区域,可以增加适量的水,加入磷乳油然后制作毒土,这样做就可以把药剂混合于土壤内部,进而起到杀灭病虫的效果。

2.3 抽穗扬花期的防控

麦苗到了抽穗扬花期之后,通常发生叶锈病和白粉病等各类疾病。然而,抽穗扬花期属于很重要的麦苗生长期,如果突然发生了规模较大的病虫害,那么将会带来无法估测的损害。为了保障丰产,在消灭麦蚜虫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生物防控的措施,善于运用害虫的天敌来控制虫害[4]。农户如果选择了药剂防控,则可以优先选择混合施药的措施用来杀灭麦田的害虫。

结语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下,小麦栽培的整体水平也在迅速提高。小麦在生长中,通常会遭受病虫害的干扰,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麦田的减产。由此可见,田间管理的根本宗旨就是防控麦田的病虫害,在此基础上为麦田的增收提供必备的保障。病虫害防治的关键点在于重视预防,确保小麦的优质和高产。然而截至目前,小麦田间管理的相关策略并没有达到完善,有待长期的提高和改进。未来的实践中,相关人员还需要不断摸索实践经验,从而服务于小麦田间管理的整体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少周.小麦的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J].北京农业,2015(15):95.

[2]贾广卿.旱作小麦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 福建农业,2015(06):132.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4

关键词:户县 小麦 一喷三防 技术

我县种植小麦46万亩,由于去年冬季与今年春季低温灾害天气的影响,小麦生长发育不很正常、抗逆能力减弱,对于各类病虫害的浸染极为有利。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等主要病虫相继发生为害,据我县植保站调查各类病虫害发生面积21.3万亩次,对夏粮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影响。小麦“一喷三防”指在小麦生长的抽穗至灌浆期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配喷雾,一次施药可达到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的目的,是确保小麦增产最直接、最有效的关键措施之一。

小麦进入扬花灌浆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田间管理对夺取小麦丰收至关重要。为科学应对和预防今后异常气候对小麦生长的不利影响,应做好以“一喷三防”为重点的小麦后期田间管理工作。

1、防治策略

“一喷三防”适期在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防治四病三虫(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叶枯病、麦穗蚜、吸浆虫、麦蜘蛛)为重点,兼治其它病虫害,防早衰、增粒重,夺取小麦丰产丰收。

2、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措施

“一喷三防”采取的是综合作业,一喷多效,采用杀虫剂、杀菌剂、微肥混配剂施用。根据我县小麦穗期病虫害发生趋势,提出以下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

在具体实施上,要立足早防早治,在小麦扬花后根据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防治,提倡杀虫剂、杀菌剂和营养剂(磷酸二氢钾或水溶性复合肥)等综合运用,达到一喷多防的目的。要每隔5-7天喷施一遍叶面肥,确保在5月底前喷施2-3遍叶面肥。对小麦灌浆期间墒情不足麦田,要及时浇好扬花灌浆水。注意,在小麦收获前10-15天左右不要再浇水。

3、药剂配方参考

3.1 以防治锈病、吸浆虫为主的麦田,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0-100克+3%啶虫咪乳油20-30毫升+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

3.2 以防治赤霉病、麦穗蚜为主的麦田亩用70%甲基托布津100克+菊酯类农药40-50毫升+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防治麦蜘蛛加15%哒螨灵乳油3000倍液

3.3 以防治叶枯病、穗蚜为主的麦田,亩用65%代森锰锌150克或70%甲基托布津100克加10%吡虫啉20克,再加磷酸二氢钾100克喷雾。

4、注意事项:

(1)在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治购药时一定要到三证齐全的正规门店选购,确保主要成分足额足量,以免影响防治效果。

(2)配制可湿性粉剂农药时,一定要先用少量水化开后再倒入施药器械内搅拌均匀,以免药液不匀导致药害。

(3)用药量要准确。根据亩用药量及用水量配制药液。配制采用标准计量器,切勿随意加药。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5

关键词 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防治对策;山西运城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161-01

运城市是山西省最大的麦棉生产基地,小麦又是运城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3.33万hm2左右。随着近年来特殊气候的影响,农田生态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小麦生产中各种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种群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一些重大病虫再次猖獗,一些次要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

1 发生特点

1.1 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

10年中中等发生(3级)的占9年,中等偏重发生(4级)的1年;发生总面积近1 197.0万公顷次,防治面积993.2万公顷次,其中2012年最高为159.3万公顷次(表1)。

1.2 虫害重于病害,草害重于鼠害

无论从发生程度还是发生面积来看,虫害10年均为中等发生(3级)以上,其中中等偏重发生(4级)3年,大发生(5级)2年;而病害中等偏轻流行(2级)占5年,中等流行(3级)4年,中等偏重流行(4级)仅1年。这主要原因是由于运城市小麦生育期“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造成的。草害10年来均为3级以上,其中大发生(5级)4年,中等偏重发生(4级)3年,其余为中等发生;鼠害逐年减轻,4级只有1年,3级2年,其余均为1~2级。

1.3 虫害发生特点

麦红蜘蛛、麦蚜、地下害虫等常发性害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特别是麦长腿蜘蛛和麦穗蚜是麦田常发性害虫,10年中4级和5级的年份均占到66.5%。地下害虫近年来明显回升,危害逐年加重,中等和中等偏重发生年份占100%。

1.4 病害流行特点

白粉病和叶锈病流行频率几乎相同,具有同步性,10年3级和4级流行的年份均占50%;条锈病是一种偶发性病害,但由于每年在运城市发生较晚,大多年份为轻度流行。腥黑穗病在丘陵和山区流行较重,在2007―2008年流行面积均达到了1万hm2以上,且4~5级的田块占到50%左右。全蚀病、赤霉病等随着近年来4―5月雨水较多,流行程度和面积都有加重趋势。

1.5 病虫草害发生种类增多

小麦除常发性的“五虫五病一草一鼠”外,还增加了纹枯病、根腐病、颖枯病、梭条斑花叶病毒病、小麦粒线虫病、麦叶蜂、麦秆蝇等病虫害。麦田杂草种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节节麦、雀麦、野燕麦等恶性杂草发生面积逐年加大,危害程度也愈来愈重。

2 综合防治对策

针对以上小麦病虫草鼠害的发生特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强小麦各个生育阶段的田间管理,促进小麦健壮生长,提高小麦自身的抗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2.1 农业措施

选用抗病虫害的优良小麦品种,合理布局,调整适宜的种植密度。轮作倒茬,间作套种,及时清除杂草。加强田间管理,科学灌水,配方施肥。小麦收获后及时浅耕灭茬[1-2]。

2.2 化学防治

播种前大面积推广包衣种子和药剂拌种。防治虫害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70%吡虫啉湿拌种剂,均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且堆闷3~5 h播种为宜。

防治病害可选用三唑酮按种子重量的0.02%~0.03%(有效成分),或用2.5%咯菌腈150 mL/hm2,或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75 mL/hm2对水3 750~4 500 mL/hm2进行拌种,可有效地防治白粉病、锈病、黑穗病等多种病害。拌种时必须考虑到既治虫又防病,因此在病虫发生较重的地块既要拌杀虫剂,又拌杀菌剂。但要注意必须先拌杀虫剂,堆闷后在临播前再拌杀菌剂。秋苗期:主要是针对锈病、白粉病、地下害虫、麦蚜等多种病虫进行系统的监测调查,掌握病虫越冬基数,及时进行防治。返青拔节期是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对达标田块,麦红蜘蛛可选用阿维菌素、哒螨灵、马拉硫磷等;麦蚜可选用吡虫啉、抗蚜威、辛硫磷等;麦田杂草可选用苯磺隆、2,4-D丁酯等,对于野燕麦、节节麦发生较重的麦田可选用世玛3%油悬剂或精恶唑禾草灵(骠马)等进行喷雾防治[3-4]。孕穗至灌浆期,结合小麦“三喷”,根据田间病虫发生的种类和程度,选用对路的杀虫或杀菌剂进行混合喷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参考文献

[1] 郭春强,靳文奎,廖平安,等.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737.

[2] 吕印谱,张国彦,王丽,等.2004 年河南省小麦病虫害发生状况及原因浅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5(2):38-41.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6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除草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90-1

1 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壮苗

积极改进栽培措施,搞好适期划锄、浇水、追肥等壮苗技术,将其与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提高小麦植株自身对多种病虫害的抗御能力。浇灌返青水在壮苗的同时,可显著减少红蜘蛛的数量;划锄既可铲除部分杂草,又可消除各种病虫生存环境;注重平衡施肥,将减轻小麦根病的发生,要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建立两种分蘖成穗类型品种的合理产量结构和群体结构。春季追肥可由返青期或起身期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的地块若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春季追肥可推迟到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进行。同时,还应注重提高麦田天敌发生的自然景观连接度,采取在麦田畦埂点播春玉米,或者在麦田套种花生、棉花等种植方式,实现天敌由一种生境向另一种生境转移并繁殖,能有效地保护利用天敌,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

2 及时进行春季化学除草

小麦冬前化学除草效果比较好,用药量小,也对下茬作物安全,不容易形成药害,但是错过冬季化学除草的麦田,如果及时抓住春季防治适期开展化学除草,也能有效防除杂草。防除双子叶杂草,可用75%苯磺隆水分散粒剂(巨净)1.3克/亩或10%卞嘧磺隆可湿性粉剂(麦将)喷雾防治,防除单子叶杂草,可用3%甲基二磺隆乳油(世玛)25~30毫升/亩进行茎叶喷雾防治,双子叶和单子叶杂草混合发生的麦田需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春季对麦田进行化学除草容易对后茬作物产生药害,所以禁止使用一些残效期比较长的药剂如氯磺隆、甲磺隆等药剂;2,4-D丁酯易对花生、棉花等双子叶作物产生药害,小麦与花生和小麦与棉花间作套种的麦田化学除草禁止使用2,4-D丁酯。另外,若麦田阔叶和单子叶杂草混生,可选用两种适宜搭配的除草剂混合使用,但一定要严格掌握混用剂量。

3 大力推广分期混合施药技术

返青拔节期是红蜘蛛、地下害虫、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和草害等各种病虫草害的危害盛期,此时是小麦病虫草害防治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准确把握防治适期,合理混合施药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防治红蜘蛛可用0.9%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地下害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每亩40~50毫升喷麦茎基部;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等根病可用10%三唑醇800~1000倍灌根,隔10~15d再喷一次。防治叶锈病和白粉病,可选用20%三唑酮乳油每亩40~5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喷雾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和颖枯病,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75克/亩喷雾防治;防治麦蚜,吸浆虫,可亩用10%吡虫啉10~15克、25%吡蚜酮悬浮剂30克和5%溴氰菊酯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同时兼治灰飞虱,预防玉米粗缩病发生。

4 积极推广“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穗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锈病、白粉病、叶枯病、赤霉病、吸浆虫、蚜虫等各种病虫害和干热风的盛发期。在小麦穗期通过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能有效实现防病、防虫、防干热风,是小麦后期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