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例6篇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1

[关键词] 小麦 病虫 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63-01

在小麦种植生产过程中,病虫害严重阻碍了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是导致小麦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的直接原因。做好麦田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小麦产量的损失,促进小麦增产增收。

一、红蜘蛛

近年来,小麦红蜘蛛基数的不断增多使其由麦田的次要害虫逐渐上升为主要害虫,主要通过吸取小麦叶片、叶鞘及嫩苗上的汁液为害麦田。小麦红蜘蛛又分为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麦田温度在15oC~20oC、相对湿度在50%以下时最适合麦长腿蜘蛛的生长与繁殖,温度杂8oC~15oC、湿度在80%以上时最适合麦圆蜘蛛的生长与繁殖。被侵害的植株,叶片上出现黄白色小点,叶片变白或变黄,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严重时还会导致不能正常抽穗甚至枯死,严重降低小麦的产量。种子播种前用75%的甲拌磷乳油按照种子量的04%拌种,可以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20%的灭扫利2000倍稀释液、25%的杀螨光2000倍稀释液、20%的扫螨净300倍稀释液等药剂都可以有效防治小麦红蜘蛛。

二、蚜虫

小麦蚜虫是麦田中的主要虫害,以吸食穗部、叶片汁液为生,在损害小麦植株的同时还是多种病毒病的传播者。被侵害的小麦植株叶片会出现黄色的斑点,严重时将导致小麦叶片发黑枯死,影响光合作用,降低麦粒质量。穗部蚜虫吸食穗部汁液,致使麦粒干重下降,麦粒品质也降低。防治小麦蚜虫时,可以选用5%的蚜虱净按照30g/亩~40g/亩的量、20%的吡虫啉2500倍稀释液、25%的抗蚜威300倍稀释液等进行喷雾,喷雾时需量足、均匀,可以达到较高的防治效果。

三、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对小麦的花器产生危害及吸食麦粒的浆液,导致麦粒干重和质量降低,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吸浆虫在小麦孕穗时化蛹,小麦抽穗时羽化产卵,虫卵主要集中在外颖与护颖、穗轴与小穗柄处,孵化后钻入麦壳,在小麦灌浆时期进行为害,应及时采取防治。选用毒死蜱制成毒土撒施在麦田中,再进行浇水,可以有效防治蛹期吸浆虫。在小麦抽穗期,使用菊酯类、有机磷类药剂进行喷药,或用2.5%的功夫乳油、40%的甲基异柳磷、50%的辛硫磷乳油等都可以有效防治小麦吸浆虫。

四、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主要对小麦的叶片、叶鞘和茎杆产生危害。患病植株叶片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长条状椭圆形鲜黄色斑,加重后整个叶片出现铁锈颜色的粉堆,甚至危害叶鞘和茎杆。防治小麦条锈病时,需注意小麦品种的轮换,防止氮肥的多施和晚施。大面积麦田出现发病现象时,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照75g/亩~100g/亩的量喷施,或用15%的三唑酮粉剂按照80/亩~100g/亩的量喷施,可以高效防治。

五、白粉病

小麦叶片、茎杆和麦穗常遭遇白粉病的侵害,患病植株叶片上起初形成黄色的小斑点,继而扩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患病部位表面有白色粉状的霉层,故称为白粉病。发病严重时,整片叶片都会覆盖上白粉,叶片甚至枯萎死亡,不仅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还干扰小麦的正常新陈代谢,造成小麦早衰及麦粒营养不足。小麦麦秆和叶鞘受到侵害时,植株整体承受能力变弱,有风等情况下很容易倒伏,造成麦田减收。田间发现有发病情况,且病叶率达到10%以上时,应及时进行防治。15%的三唑酮、25%的丙环唑乳油、12.5%的烯唑醇等,对小麦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六、黑穗病

小麦黑穗病又称为乌麦、枪杆、黑疸,是小麦穗部常见病害,病原为裸黑粉菌,传播的唯一途径是带病种子。患病小麦穗部完全被裸黑粉菌破坏,果实全部成为黑粉,黑粉被吹散后只剩余麦轴,严重降低麦田的产量。由于其传播的唯一途径是带病种子,所以在种子播种前做好相关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遏制这一病害的发生。用适量无渣滓的生石灰浸泡种子,一段时间后直接摊开凉种,或把麦种置于50℃~55℃的热水中,立刻搅拌使水温迅速稳定至45℃,浸泡3小时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可以。有效防治黑穗病。使用药剂拌种时,可以选用75%的萎锈灵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量的63%进行拌种,或选用20%的三唑酮乳油以种子量的0.08%~0.1%进行拌种。

七、小麦赤霉病

小麦在抽穗期,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就是小麦赤霉病,又称红麦头、麦穗枯、烂麦头。该病病原为多种镰刀菌,气流、风雨等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病原很容易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通过花丝侵染小麦穗。小麦穗被侵染后,通常会迅速扩散到整个麦轴,小麦颖片呈淡褐色水渍状的斑点,基部出现红色、胶粘的霉层,影响小麦水分和养分的运输,从而导致麦穗不能结出果实或结出干瘪果实。对于该疾病的防治,应选择在小麦抽穗到扬花期间进行喷药防治,错过这一时期防治效果将大大降低。在药剂的选择上,8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小麦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提高和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了解当地小麦种植品种及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是保障小麦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郑春惠.麦田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2(8):20.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2

关键词 春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青海大通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139-01

春小麦在大通县粮食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各种病虫害的危害是影响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1]。为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根据大通县各生态区病虫发生规律及天气预报,结合农作物病虫发生实际情况、作物布局等因素,大通县近年来加强了春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

1 小麦锈病

1.1 危害症状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上黄”,是依靠气流传播的真菌性病害。小麦受害后,体内的大量养分和水分被消耗,叶绿素被破坏,使小麦籽粒干瘪,造成减产。小麦发生锈病,起初叶上和秆上出现褪绿的斑,后产生大量铁锈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形态小,狭长形至长椭圆形,在成株叶片上排列成条状和叶脉平行,在幼苗叶片上则不成条,初期从原侵染点以同心圈式向四周扩散,以后密集成片;后期又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成条状的孢斑,即冬孢子堆[2]。

1.2 防治方法

1.2.1 选用抗性品种。选用通麦1号、通麦2号、青春38号、青春39号等抗病品种。

1.2.2 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保苗450万株/hm2左右,合理配方施肥,增施磷肥、钾肥,消灭田间杂草,增强通风透光作用。

1.2.3 药剂防治。播前用25%粉锈宁进行药剂拌种,可推迟或减轻发病2个月左右;发病初期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25 g/hm2,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对水225 kg/hm2进行喷施。

2 小麦白秆病

2.1 危害症状

小麦白秆病是以种子带菌的真菌性病害。小麦受白秆病危害后,轻者千粒重下降5%~20%,重者千粒重下降50%~70%,对产量影响很大;在受害特别严重的情况下,甚至造成绝收。小麦受害后,其叶、叶鞘、茎秆产生1~4条棕黄色条斑。抽穗后病株基部叶片和叶鞘变成灰褐色而凋枯。叶片丝裂,茎秆病斑最后变成白色,在田间很快出现白穗,形成“青死”症状。

2.2 防治方法

2.2.1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严重发病地区要进行异地换无病种,加强植物检疫,控制疫区。实行轮作倒茬,消灭土壤中的病残体。

2.2.2 种子处理。用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拌种。具体方法:用多菌灵或托布津药剂150 g,对水1.00~1.25 kg,喷洒在50 kg种子上,充分搅匀,堆放2~5 d即可播种。

3 麦蚜

3.1 发生规律

麦蚜属同翅目蚜科,俗称蜜虫、腻虫等,是世界性害虫,分布广,危害大。蚜虫群集麦穗和麦叶上,吸食麦体养分,排泄粪便,招引腐生菌类腐生,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影响品质,并能传播黄矮病等病毒病害,大通县发生的麦蚜主要为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麦蚜以卵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春暖后,越冬卵孵化成母蚜,先在杂草上危害,麦类作物拔节前后,迁入麦田危害[3]。气温高,降雨少,蚜虫繁殖快,危害重。

3.2 防治方法

3.2.1 农业防治。早春和深秋季节铲除田边地头田埂等处杂草,消灭越冬虫卵。

3.2.2 化学防治。小麦孕穗期开始进行麦田检查,当有蚜株率达15%~20%,每株平均有蚜虫5头以上时,应进行防治,可选用48%乐斯本乳油300 mL/hm2、50%抗蚜威乳油2 000~2 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15%保丰乳油1 500~3 000倍液、19%氯氰菊酯乳油225~300 mL/hm2、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喷雾[4]。

4 麦茎蜂

4.1 发生规律

麦茎蜂属膜翅目茎蜂科,是春小麦主要的蛀茎害虫之一。小麦一般被害率为10%~20%,严重地区高达30%~50%。以幼虫为害茎秆内壁,影响茎内养分及水分的传导,造成白穗,籽粒瘦秕、千粒重降低,粮食和麦草的产量和品质均下降。麦茎蜂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小麦等寄主植物的根茬内结茧越夏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在根茬中化蛹,蛹期42 d;成虫5月中旬始见,6月底终见;卵于5月中旬初见,7月初绝迹;幼虫5月下旬孵出,7月中旬老熟后相继钻入根茬内结茧越冬,到翌年春季化蛹,整个幼虫期超过300 d。成虫于小麦抽穗初期出现后,大多在穗下第2节近节间处产卵,以产卵器锯开麦茎将卵产在茎的内壁上。幼虫孵出后,先向下爬至节间处取食幼嫩组织,随虫期增大,向上危害,咬穿节间,直吃到穗颈部,老熟时抵达根部。

4.2 防治方法

4.2.1 农业防治。种植抗虫、耐寒品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培育壮苗,提高作物抗害能力和自身补偿能力;适时收割,低割麦茬;收割后机械碾茬;深翻,将虫茬翻到15 cm以下;翻地后用铁耙将麦茬耧到一块集中烧毁[5]。

4.2.2 化学防治。主要针对麦茎蜂成虫喷药防治,第1次喷药在成虫羽化始盛期。即川水地区在6月上旬,浅山地区在6月中旬,脑山地区在6月下旬,药剂可选用10%氯氰菊酯乳油、20%杀菊酯乳油、48%乐斯本乳油、11%蚜粉克星乳油。

5 结语

总之,应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发挥大通县不同生态区病虫监测点的职能作用,及时病虫情报。及时开展防控工作,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挥植保服务队作用,及时组织群众进行防治。积极试验示范高效低毒农药,引进先进实用植保器械,开展安全防治高效病虫工作,以提高大通县春小麦生产水平。

6 参考文献

[1] 郑春惠.麦田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2(8):20.

[2] 郭春强,靳文奎,廖平安,等.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5(4):737.

[3] 2011年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J].种业导刊,2011(4):10,12.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3

关键词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措施;河南泌阳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12-01

泌阳县是小麦生产大县,常年种植面积7.33万hm2左右。近年来,由于小麦品种的不断更新及机械化联合收割、秸秆还田、种植制度、气候和小麦抗性的增加,泌阳县小麦生态系统发生了明显改变,利于有害生物的繁殖和积累,麦田病虫害呈逐年加重态势。病害发生种类主要演化为纹枯病、锈病、全蚀病、赤霉病等混合发生的趋势;虫害以蚜虫、麦蜘蛛为主,还有部分土传虫害;草害则以野燕麦、猪秧秧等为主,对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小麦病虫草害一旦发生即很难控制,常造成严重损失,但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也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控制小麦病虫害要大力推广分期治理、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草害技术,即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综合治理,全面有效地控制病虫草的危害,确保小麦安全优质丰产。

1 整地播种期防治

泌阳县山岗丘陵薄地较多,土壤保水能力差,灌溉条件落后。每年小麦播种期间,时常高温干旱,土壤墒情差,农民整地质量差,又认为“有苗不愁长”,播量普遍偏大,甚至达300~375 kg/hm2。近年来,通过农技人员的大力宣传,播量大幅下降,但一般仍在150 kg/hm2左右。如此大的播量虽然干旱年份能保存一部分麦苗,但一般年景都会造成田间群体过大,个体生长弱,易感染病虫害。此外,泌阳县麦田氮肥施用量大,易造成田间郁蔽严重,引发各类病虫害。同时,泌阳县小麦全部实现机械收割,麦秸高留茬为小麦根病、赤霉病和叶枯病等弱寄生性病害的菌源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小麦根病发生日趋严重,特别是纹枯病对高产优质小麦危害更重,小麦纹枯病已上升为主要病害;小麦全蚀病、黑穗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小麦条锈病连年流行。另外,农民出外多,劳动力少,土壤处理、化除不到位,土传虫害也在不断增多。因此,整地播种期是预防小麦多种病虫草害的关键时期[1-2]。

1.1 播前整地

尽量选用抗性较强的品种;播种前将残留在田间地头的杂草、自生麦苗清除,深翻土壤,平整土地,增施腐熟有机肥,实行配方施肥;推行精量半精量播种,适当晚播,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小麦自身抗逆能力。

1.2 土壤处理

一是野燕麦防治:用40%燕麦畏3 L/hm2对水600~900 kg/hm2在犁后耙前均匀喷洒垡头,尽快犁耙使药剂混入10 cm土层中,整好地即可播种;二是地下害虫防治:用3%辛硫磷颗粒剂、3%甲基异柳磷30~45 kg/hm2,或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4.5~6.0 L/hm2拌细土375~450 kg/hm2制成毒土,充分搅拌均匀,于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或耕后撒垡头,随后随耙地混入土中。

1.3 种子处理

1.3.1 虫害防治。没有进行土壤处理的麦田,防治地下害虫和吸浆虫可采取药剂拌种。以金针虫为主的,用40%甲基异柳磷100 mL加清水稀释拌100 kg种子;以蛴螬为主的地区,用50%辛硫磷100 mL加清水稀释拌100 kg种子,充分拌匀后,堆闷2~3 h后播种。

1.3.2 病害防治。全蚀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纹枯病等可选用2.5%适乐时20 mL拌种10 kg进行小麦种子包衣,或用2%立克秀10 g拌种10 kg,或3%敌萎丹30 mL拌种10 kg,同时可兼治苗期锈病、白粉病[3-4]。

注意:多种病害和害虫混合发生区,以上杀菌剂和杀虫剂可以混合拌种,起到病虫兼治的作用。

2 苗期防治

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的小麦苗期一般进行化学除草,此时杂草幼嫩,药液可与杂草充分接触,有利于杂草吸收。因此,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化学除草。

3 返青拔节期防治

小麦返青期是补充防治杂草的时期。此时杂草已深、大、壮,抗药性强,药剂使用量小杀伤力减弱,使用量大则会伤及麦苗,但此时是防治杂草的最后时期,苗期没有进行化除的麦田,一定要赶在小麦拔节前化除1遍,否则麦田一旦封垄,化除就失去意义。

小麦越冬进入返青拔节期时,也进入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时期,此时重点是防治纹枯病、麦蚜、麦蜘蛛。预防纹枯病,在年后气温回升,病株率达15%时即开始防治,可用本锈宁、三唑酮,每隔7~10 d喷药1次,连防3次;蚜虫防治分为苗蚜和穗蚜2个阶段,主要防治措施是“挑治苗蚜、主治穗蚜”,若年前干旱,4―5月温度平稳上升又没有大暴雨冲刷,将有利于麦蚜暴发危害。当每1 m的小麦行麦蚜数量达1 500头时,即达到防治标准,可用阿美菌素防治;麦蜘蛛数量达200头/百株时,即达到防治标准,可用1.8%虫螨克150 mL/hm2对水600 kg/hm2喷防。

4 抽穗开花期防治

4.1 病害

一是条锈病。大力推广以烯唑类、三唑类为主的高效低毒内吸杀菌剂进行喷药防治,如用25%烯唑醇粉剂450~600 g/hm2、15%三唑酮粉剂1 200~1 500 g/hm2、12.5%烯唑醇悬浮剂600 mL/hm2喷雾防治,防效可达90%以上。二是白粉病、叶枯病。要采取“发现一点,保护一片,点片防治与普治相结合,群防群治与统防统治相结合”的原则,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集中进行围歼防治,控制其蔓延。三是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受天气影响较大,一般流行年份可引起5%~15%的产量损失,严重时甚至可导致绝收。应在10%小麦抽穗扬花初期喷施80%多菌灵超微粉750 g/hm2、40%多菌灵胶悬剂2 250 mL/hm2对水600 kg/hm2,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7 d后再喷1次,注意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若在喷后24 h内遇雨,应补喷1次。

4.2 虫害(吸浆虫)

吸浆虫密度大时,可食空全部麦粒,造成绝产。1代吸浆虫密度大时,可食光小麦叶片,造成严重减产。用手扒开麦垄,1个视野内看见2~3个成虫即可开始防治。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750 mL/hm2+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防治。视发生轻重,隔3~5 d喷1次,共喷1~3次。喷药时间应选择无风或策风晴天,在7:00―10:00或16:00―19:00成虫活动盛期进行,无雨无风阴天可全天喷药。

5 灌浆期

灌浆期是小麦全生育期中病害发生最多的时期,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时期,此时为多种病虫害高发混合期,要根据防治标准,主攻一种,兼治并防其他,可采取“一喷三防”措施。“一喷三防”技术是指将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微肥、抗旱剂等)混配,一次喷药可以达到防病、防虫、防倒伏(防干热风、防早衰)效果。各类杀虫剂、杀菌剂可各计各量,混合喷药。也可在药剂中加入磷酸二氢钾补肥,但应现配现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注意粘虫调查。中后期注意防治时机,听取农业部门病情通报,在正规门店按产品说明书配药,忌随意加大或减少用药量。灌浆后期忌使用高毒农药。

6 参考文献

[1] 满红.小麦病虫害防治要抓好播前的处理[J].新农村,2012(11):22.

[2] 王青松,王红梅,李传红,等.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2):82.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4

[关键词] 小麦 病虫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066-02

做好小麦播种期及苗期主要病虫草害防治工作,是确保小麦苗全、苗壮,夺取明年小麦丰产丰收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随着小麦品种、农药的更新换代及种植结构的改变,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着小麦的总产量。文章就小麦常见病虫害的防治作浅要分析。

1 小麦赤霉病

1.1 危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可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在我县主要以穗腐为主,最初在颖壳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

1.2 发生时期

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在我县各种小麦系列品种较易感病。

1.3 防治措施

可选用的药剂有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加水喷洒,在小麦扬花始期喷施一次,间隔一周再进行二次喷施。

2 小麦白粉病

2.1 危害症状

小麦白粉病会危害小麦各个器官部位上,但是危害最大的是叶片和叶鞘。发病初期,会在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霉点会逐渐扩大至圆形或者椭圆形,并在表面形成一层白粉,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

2.2 发生时期

小麦白粉病在我县一般于4月中旬开始发生,4月下旬至成熟为流行期。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可引起白粉病严重流行;小麦群体过大、不合理施肥特别是偏施氮肥的田块会加重病害发生。

2.3 防治措施

可选用的药剂有禾果利可湿性粉剂或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加水进行喷洒,间隔10天再进行二次喷洒。

3 小麦纹枯病

3.1 危害症状

发病初期会在幼苗的表面产生淡黄色斑点,然后会出现典型的褐色梭形,导致病变部位腐烂,导致植株死亡;拔节后在茎基部鞘形成中间灰麦、边滩云纹形状的病变,病变融合后,茎基部莫尔花茎状;晚期病变侵入茎壁,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黑色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眼斑,进而造成茎壁损失坏死,导致小麦枯萎死亡。

3.2 发生时期

小麦播种后便开始侵染为害,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发病适温为日均温20~25℃;在春季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随着气温的升高,病菌在麦株间传播扩展,病株率迅速增加,到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病原菌扩展侵染茎秆,病情指数上升;5月上中旬以后,发病重的因输导组织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

3.3 防治措施

3.3.1农业防治

选用丰产性能好,抗(耐)性强的或轻感病的良种,增施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不偏施氮肥,增强抗病力。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排水。

3.3.2化学防治

①播前药剂拌种:可选用适乐时乳油进行拌种。

②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当病株率达15%时,可选用禾果利或粉锈宁加井岗霉素兑水对小麦茎基部进行喷洒,隔7~10天再喷洒一次,连喷2~3次。

4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是我国冬小麦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条锈病和叶锈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一旦流行,就会迅速扩展蔓延,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4.1 症状特征

夏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而且较小并呈现桔黄色,圆形或椭圆形,排列不规则,小的、明亮的黄色夏孢子堆叶狭长椭圆形,排列在一条平行于叶;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后叶和叶鞘,呈黑色,宽椭圆形到长圆形。

4.2 发生规律

小麦条锈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夏孢子在适合温度(1.4~17℃)和有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侵染小麦叶片,经潜育后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破裂后夏孢子随风传播进行再侵染,我县一般在5月上旬可见到病叶;叶锈病菌夏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气温20~25℃经6天潜育,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发生盛期在5月中下旬。

4.3 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发病中心要集中进行围歼防治,控制其蔓延。当大田病叶率达0.5%~1%时立即进行普治,防治选用的药剂有禾果利或粉锈宁乳油喷雾防治。

5 麦蜘蛛

麦蜘蛛分为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我县以麦圆蜘蛛为主,是小麦上的主要害虫,常在叶片、穗及茎秆上吸食麦株汁液,重则植株矮小,穗小粒轻,造成小麦不同程度减产。

5.1 危害症状

麦蜘蛛于春秋两季在小麦叶片、穗及茎秆上吸食麦株汁液,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穗少粒轻,重则整株干枯死亡。

5.2 发生规律

麦圆蜘蛛喜阴湿,怕高温、干燥,多分布在水浇地或低洼潮湿阴晾的麦地。麦圆蜘蛛亦行孤雌生殖,有群集性和假死性;秋季卵多产于麦苗和杂草近根部的土块上,或产于干叶基部及杂草须根上;春季其卵多产于麦丛分蘖茎近地面或干叶基部;麦圆蜘蛛适宜温度为8~15℃,适宜湿度为80%以上。

5.3 防治方法

5.3.1农业防治

①麦收后深耕灭茬,可大量消灭越夏卵,压低秋苗的虫口密度。

②适时灌溉,同时振动麦株,可有效地减少麦蜘蛛的种群数量。

③轮作倒茬,避免麦田连作,可减轻麦蜘蛛的为害。

5.3.2药剂防治

可选用的药剂有阿维菌素乳油或氧乐果乳油,加水后选择无风天气的早晨或傍晚均匀喷雾。或者用氧乐果乳油加适量水拌砂土于上午10点后均匀撒施。

参考文献

[1]孟红菊;赵兰枝;高林霞;春季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年13期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5

[关键词] 油麦菜 主要病虫害 防治 稳产增收

[中图分类号] S6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69-01

油麦菜,别名莜麦菜,也称为苦菜、生菜,叶片呈长披针形。其具有耐热、耐寒、喜湿润,适应性、耐寒性强,抗病虫害,品质甜脆,纤维少等生长特点,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5℃。油麦菜热量低,具有清燥润肺、降低胆固醇等功效。油麦菜的主要病虫害有霜霉病、褐斑病、菌核病、灰霉病、锈病、美洲斑潜蝇、蚜虫、烟粉虱等,本文主要介绍霜霉病、褐斑病、菌核病、蚜虫等。

1 霜霉病

霜霉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病菌可借助风力、气流、雨水等进行传播。

1.1 发病条件。主要发病条件是土质粘重、地势低洼,阴雨连绵,浇水过多,空气湿度、土壤湿度较大,植株间距较小,通风透气性较差,缺少光照,中耕除草不及时,氮肥过量等因素都会引起霜霉病的高发。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6~20℃。

1.2 发病症状。幼苗发病,可造成幼苗退绿发黄,萎蔫枯死;成株染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呈淡黄色,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湿度较大时,叶片背部病斑上生有白色霉状物,严重时叶片上部也会出现白色霉层。进一步发展后,病斑连片,呈黄褐色,导致叶片枯死。如防治不及时,病菌会浸染茎部,出现黑茎,后期茎部枯死。

1.3 防治方法。防治霜霉病应遵循农业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的原则。要尽量选择地势偏高或平坦、土质疏松,病害较少、发病率较低的地块,提高灌排水能力。优选抗病品种,合理控制好栽培密度,适时间苗补苗,及时中耕除草,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能,利于采光透气。遇到连日阴雨或雨水较多季节,要及时排水排涝,以降低田间湿度。要小浇水,严禁大水猛浇猛灌。增施有机底肥,均衡施肥,做到不偏施、少施、过量施肥。

药物防治。发病后,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雾防治,7~8天喷一次,连喷2~3次,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 褐斑病

褐斑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以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主要通过气流和雨水进行传播。

2.1 发病条件。主要发病条件有春夏交替时温暖湿润,秋季多雾、多雨、多露;夏季高温,空气湿度较大,且夜间温度高于20℃时,易造成病害高发。同时,养分不足,植株生长较弱,或氮肥过量,施肥过多造成植株徒长也会引发病害的高发。

2.2 发病症状。发病后,叶片表面出现圆形、近圆形至不规则水渍状病斑,直径2~10mm,呈浅褐色。中央灰白色,边缘黄褐色至暗褐色。后期病斑逐渐扩大连成片状,湿度较大时病斑上生有灰色霉状物,叶片萎枯变亡。

2.3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发现病株及时拔出带出田外集中做无害化处理。科学浇水施肥,浇水宜在早晨或上午进行,避免大水漫灌。高温高湿天气要少施或不施氮肥,并要适量施加磷、钾肥,促进植株长势健壮,以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药物防治。发病后,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喷施防治。严重发病的地块可用阿米西达进行灌根,能有效控制病害。

3 菌核病

菌核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茎基部,病菌种子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活跃萌发,可借助气流进行传播,浸染造成危害,菌核病也会浸染杂草。

3.1 发病条件。主要发病条件有地势较低,连茬连作,田间过于密植,植株间距过小,通风采光不良,灌排能力较差,相对湿度较高,偏施氮肥等都是菌核病高发的诱因。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15~20℃时,有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及子囊盘产生。当田间相对湿度低于70%,发病率及发病症状明显减轻。

3.2 发病症状。发病后,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后期病斑扩展,呈褐色,茎基软腐或纵裂。湿度过大时,病斑表面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后形成白色菌核。进一步发展后,变为黑色鼠粪状黑色颗粒状的菌核。导致病株叶片萎蔫至全株枯死。

3.3 防治方法。首选抗病品种,播种前可进行种衣剂处理或用10%盐水漂种2~3次,能有效减少种子带菌率。科学轮作,整地要精细彻底,作物残株要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合理控制田间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风、透气及采光性,多雨时节要及时清沟防渍,提高排水排涝能力,利于降低田间湿度。均衡施肥,保持养分适度,确保植株健壮。

药物防治。发病后,可用5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90%多菌灵800倍液+活力素75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施防治,一周喷一次,连喷2~3次。严重时可3~5天喷施一次。

4 蚜虫

蚜虫是危害油麦菜的重要虫害之一,以成虫和若虫群居于叶背、花梗或嫩茎上,并吸食汁液为生,分泌蜜露布满叶面,影响光合作用。虫害发生后,幼叶向下畸形卷缩,嫩茎、花梗受害弯曲,植株矮小弱化,轻则影响良好植株生长,严重时可造成植株枯萎死亡,影响产量。蚜虫还可传播病毒病。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6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除草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90-1

1 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壮苗

积极改进栽培措施,搞好适期划锄、浇水、追肥等壮苗技术,将其与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提高小麦植株自身对多种病虫害的抗御能力。浇灌返青水在壮苗的同时,可显著减少红蜘蛛的数量;划锄既可铲除部分杂草,又可消除各种病虫生存环境;注重平衡施肥,将减轻小麦根病的发生,要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建立两种分蘖成穗类型品种的合理产量结构和群体结构。春季追肥可由返青期或起身期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的地块若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春季追肥可推迟到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进行。同时,还应注重提高麦田天敌发生的自然景观连接度,采取在麦田畦埂点播春玉米,或者在麦田套种花生、棉花等种植方式,实现天敌由一种生境向另一种生境转移并繁殖,能有效地保护利用天敌,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

2 及时进行春季化学除草

小麦冬前化学除草效果比较好,用药量小,也对下茬作物安全,不容易形成药害,但是错过冬季化学除草的麦田,如果及时抓住春季防治适期开展化学除草,也能有效防除杂草。防除双子叶杂草,可用75%苯磺隆水分散粒剂(巨净)1.3克/亩或10%卞嘧磺隆可湿性粉剂(麦将)喷雾防治,防除单子叶杂草,可用3%甲基二磺隆乳油(世玛)25~30毫升/亩进行茎叶喷雾防治,双子叶和单子叶杂草混合发生的麦田需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春季对麦田进行化学除草容易对后茬作物产生药害,所以禁止使用一些残效期比较长的药剂如氯磺隆、甲磺隆等药剂;2,4-D丁酯易对花生、棉花等双子叶作物产生药害,小麦与花生和小麦与棉花间作套种的麦田化学除草禁止使用2,4-D丁酯。另外,若麦田阔叶和单子叶杂草混生,可选用两种适宜搭配的除草剂混合使用,但一定要严格掌握混用剂量。

3 大力推广分期混合施药技术

返青拔节期是红蜘蛛、地下害虫、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和草害等各种病虫草害的危害盛期,此时是小麦病虫草害防治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准确把握防治适期,合理混合施药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防治红蜘蛛可用0.9%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地下害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每亩40~50毫升喷麦茎基部;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等根病可用10%三唑醇800~1000倍灌根,隔10~15d再喷一次。防治叶锈病和白粉病,可选用20%三唑酮乳油每亩40~5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喷雾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和颖枯病,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75克/亩喷雾防治;防治麦蚜,吸浆虫,可亩用10%吡虫啉10~15克、25%吡蚜酮悬浮剂30克和5%溴氰菊酯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同时兼治灰飞虱,预防玉米粗缩病发生。

4 积极推广“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穗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锈病、白粉病、叶枯病、赤霉病、吸浆虫、蚜虫等各种病虫害和干热风的盛发期。在小麦穗期通过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能有效实现防病、防虫、防干热风,是小麦后期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