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设计范例6篇

环境规划设计

环境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工矿企业;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1.厂区环境规划的意义

1.1城市与工业企业景观建设发展需求

现在厂区的设计已不再是种植植物、提高绿地率为主的设计观念,而是越来越趋向于适应新形势下生态、人文关怀、企业文化的新特点。工业厂区景观是其文化传承的平台,也是城市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之于展现企业形象,乃至所在城市的综合环境品质增强意义重大。“厂区,使工作更美丽”是当代企业景观发展宗旨,企业将因厂区景观而更具发展前景。

1.2对企业员工人文关怀的需求

人们在改善和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渴望着文化、精神生活的提高。良好的景区景观能使职工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和时代气息,因此要求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从职工的日常工作休憩需求出发,为职工提供人性化的休憩空间。舒适、优美的工作环境,对于陶冶职工情操、改善劳动条件、消除疲劳、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都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意义。

2.现代化企业环境规划设计现状

我国很多的大型企业开始将建设工业企业景观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并将自身的企业文化融入到厂区景观的建设中,开发工业公园,发展工业旅游。但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由于未进行整体景观规划,景观缺乏统一布局,呈零星分散状态,无法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一些企业把景观的重点放在厂前区和主要干道上,而忽略了工人直接和经常接触的区域的景观规划,诸如车间四周、逗留时间较长的食堂外部空间以及公共和专用休息空间等,一般对这些区域的景观设计考虑得很简单,甚至未做任何处理,与厂前区景观相比,显得十分平淡无味。

3.现代企业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工业企业景观设计多停留在较低水平,工业企业建设更注重的是生产功能需求,厂区景观却少人问津,大多只是在厂区周围种植一些防护林地,或在空地内简单地种植树木,同时随机地设置一些满足休憩功能的小品。20世纪80年代之后,工业企业的景观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认识到厂区景观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厂区景观并不是简单地种种树、栽栽花,而是需要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并通过景观设计来达到保护环境和美化厂区的目的。1995年后工业企业的景观建设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的弊病,景观大多是“绿地+场地+小品”的模式,热衷于大搞建筑小品、假山等硬质景观的建设等;而且景观上缺乏丰富性和协调性,布局上又很难与工业企业生产特点相融合、相适应。

4.现代企业环境规划坚持原则

4.1体现人文关怀的景观定位与空间塑造原则

人文关怀是现代工业企业景观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关心职工生活,就是要为职工提供能满足日常工作休憩需求的人性化休憩娱乐空间。工业企业的职工需要在厂房内高强度、快节奏、长时间地工作,因而更需要人性化关怀的空间。所谓人性化关怀的空间,就是能满足人舒适、亲切、轻松、愉悦、安全自由和充满活力等体验和感觉的空间。塑造人文关怀空间,要从尊重职工的心理和行为出发,以改善职工的视觉条件和劳动条件、安全生产、缓解疲劳、促进交流为目的。

4.2创造协调、统一、多样的视觉景观效果原则

创造协调、统一、多样视觉景观效果就是要对景观的整体艺术化的把握,对各景观空间以及景观空间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把握,功能组合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工业企业景观之间的相互协调统一体现在厂前区广场的空间塑造和厂前行政福利建筑的协调统一、生产车间周围绿化布置与生产车间的协调统一等。例如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植物的季相色相变化是丰富工业企业景观的途径之一,同时也可以满足工业企业对生态多样性的要求。

4.3经济合理性原则

工业企业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对经济成本的控制。但这不是指以最低价进行建设,而应在分析景观建设所能创造的效益的基础上进行控制。景观建设所能创造的是一些有形和无形的效益,包括打造企业形象、改善工作环境等。良好的景观效果可以提升企业品位、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这不但不是浪费,而是经济性合理性原则的最好体现。经济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减少工程造价。创造具有丰富功能的景观设施,既注重实用性,又考虑观赏性。铺地等用材的选择应遵循美观、坚固、经济的原则,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造成本。选择植物时,应尽量少用名贵树种和大树移植,充分发挥乡土树种的优势,提高成活率,减少后期维护的费用。

环境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城市规划。发展;设计;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规划设计决定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对城市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能一味的注重环境装饰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人文因素,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要符合发展规律,遵循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在塑造良好城市景观的同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城市规划设计目标与层次

1.1 规划设计目标

从环境管理学出发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建立区域与城市的生态系统观念,对景观资源、环境要素和生态过程进行分析,通过跨学科多专业的研究,谋求城市地区人工与自然景观的良好融合,环境要素的合理循环、流动,资源的最优利用,建立自然环境生态化规划体系,从而达到以下目标:

(1)探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环境适宜途径,从而使环境管理、景观塑造与城市建设等方面能在一个协调机制中进行,做到环境、社会、经济的效益统一,创造可持续的人类环境。

(2)重构生态链结,优化景观格局,使人居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格局、过程相一致,塑造良好城市景观和环境质量,满足生活生产等各种要求。

1.2 规划设计层次

(1)宏观层次:宏观层次主要是对区域尺度整体景观的研究,包括城市景观、城郊景观、管理景观及周围区域的天然景观等,为下一层面的不同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基础。宏观层次研究较多以市域或县域行政区划或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为范围,区域层面的景观规划遵循生态内在机制,以环境格局与过程的完整连续为原则,一般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系统功能与格局所要求的空间范围而建立。(2)中观层次:中观层次研究范围包括城市建成区及周边郊区的总体景观,以城市规划区为范围,包括城市景观、城郊景观、农田、水系及山脉等。以市域景观环境格局为基础,保持市域自然环境格局在城市地区的连续性,并在城市内部进行景观环境综合建设。(3)微观层次:城市建成区是以人工设施环境为主的景观镶嵌体。这一层次以宏观与中观的环境格层为基础,通过对建成区景观的空间要素、结构、功能等进行分析,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相结合,增加自然要素,改善人工环境生态质量。内容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及公园等地段的景观设计。

2城市规划设计的环境管理途径

2.1 建立人居环境的生态平衡机制

自古以来,人居环境建设对周围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是人类对自然环境不断占领与改造的一个过程。而区域也对城市的生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针对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要了解其演化过程,尊重自然格局,保护对维持环境安全至关重要的因素与部分,进而认识生态环境平衡的内在机制,使城市建设地区纳入这一环境体系。一方面,人居环境的生存依赖于区域自然环境系统提供物质与能量。另一方面,健全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人居环境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环境倒退形成的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局部气候恶化都对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生存构成不利的影响,形成了人居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也形成了低劣的环境景观。因此,环境安全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必要条件,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力图维持规划区域及城市的环境安全机制。

2.2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途径

针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环境管理适宜途径在于尽量增加城市中的自然组分,增强城市景观异质性,以平衡城市环境收支,提高环境质量,消除过多人工硬质环境的不利影响,形成景观环境综合建设模式。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生态适宜途径主要包括:

(1)进行土地环境管理规划,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与环境战略点:确定城市建设的适宜用地与适宜利用方式,建立环境管理区,如饮用水源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2)以“开敞优先”原则进行生态绿地与开敞空间系统规划:使城市内部绿地与外界林地系统保持连续,保持大环境的生态格局在城市地区的连续与完整,同时增加城市环境的自然组分和异质性斑块。

(3)建设城市生态廊道系统:包括以河流为主的蓝道和以绿化为主的绿道,保持城市内部的各种自然与人工生态流的连续。

2.3 地段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途径

针对具体的城市地段,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应尽量提高“自然”组分在城市用地构成中的比重,进行生态适宜技术层面考虑:

(1)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地段的自然环境特点预测规划对周围的影响,制定对策。(2)进行城市绿地、公园及滨水区具体环境景观设计:结合区域与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与廊道系统,提高各种绿地的生态功能,用廊道相互连通,构成绿地网络。

2.4 建立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空间体系

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发展,环境的设计也在不断改进,建筑材料的使用也更加新颖,城市的旧面貌都已被翻新,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环境设计慢慢向多层面发展。

(1)建设多层次的道路公交系统

在许多比较发达的城市中,多层次的道路公交系统非常普遍,效果也非常明显。在城市规划中,它主要是解决因人口和建筑物的密集而造成的拥挤状况,这也是城市规划中的主要问题,因为人口在不断的增加,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这样的现象,在环境设计中,我们应该采用分散人流量的方式来解决。例如将我们现在的道路建设成一般汽车通道、地铁和高速公路三条线路合一的状态,有效的减少了交通系统拥堵的难题,为城市规划作出贡献。

(2)合理建设高架步道系统

高架步道可以分成三种类别:露天式、有顶式和全天候式。在这三种步道中,露天式的步道投资是相对于较少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在城市中随处可见。全天候步道的设置一般是在温度比较寒冷的地区。所以对于步道的设置,这就要求步道的设计者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不要一味的生搬硬套,要对城市和城市里的人们负责。

3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依据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3.1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依据的原则。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系统学理论等为指导,既要维护好人类生存环境,又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内涵及目标,要作好城市园林生态规划设计,应当遵循如下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2)协调共生原则;(3)环境敏感区保护优先原则;(4)景观地域性与文化性原则;(5)生态平衡原则;(6)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7)生态美学原则;(8)最适功能原则;(9)可持续发展原则。

3.2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应结合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环境管理规划的主要方法包括城市环境的视觉景观形象设计、体现地域文化与特征、城市景观的环境生态效应的体现(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多样性生境、合理利用边缘效应、创造适宜大小的面积、保持种群一定的数量、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与重建、结合地域自然条件等)、达到城市环境的适宜性(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

4结语

从城市发展规划的历史上可以看出,用以指导城市发展的规划体系是一个不断补充新元素、不断调整的发展过程,多目标的规划体系已经从“社会――经济”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一环境”重心上来。如果说城市规划侧重研究人类聚居的物质形态和社会经济作用,那么城市环境管理规划则是更广泛地探讨两者之间及其自身的互动作用关系,从中探寻一种客观上的动态平衡。它的相关规划理论与城市规划都是可持续规划体系的一部分内容,城市环境管理规划理论研究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是可持续规划的多目的之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徐伟,张北艋.环境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J].科技与生活,2010(03)

环境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它用艺术与科学相协调的方法,从大尺度到小尺度,全方位地对城市进行综合控制与设计,进而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传承和发扬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体现地域人文特色。

1、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

当今我国进入社会发展高速期,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环境与人的关系越来越重视,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也倾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建筑、体现城市的地域人文特征、民族化风格、时代的个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生态城市的规划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策略,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打破了以人为中心的狭隘思想,以自然生态因素为优先考虑对象,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城市形态的有机性,丰富性和完整性。使城市系统向一个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目前环境设计中,设计尽可能简洁,避免大量消耗能源,同时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已成为共识。

在物质要求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以人为本,体现居住环境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特色。每个城市在历史的沉淀下都会形成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符号,只有将城市的特点融入当地文化之中,激发人们内心的认同感,才能将艺术与生活相统一,提升居民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2、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2.1、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有两个重要的专业方向,其中一个方向就是环境景观艺术设计,这主要是从城市空间去区分,由城市建筑物组成的实体与城市建筑物之间或之外组成的虚体空间形成的图――底关系。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进行这部分的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措施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改造:

(1)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增加积极外部空间、改善区域环境,形成统一协调和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通过增加休闲区、小广场、小公园等渗透空间,为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休闲停留空间,促进人们的交往。

(2)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通过雕塑、艺术品、构筑物、视觉导向系统、标识、环境小品和城市设施的设计,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功能,为创造积极的交往空间打好基础。在一个空间中,雕塑及艺术品往往可以形成视觉中心和人们谈论的话题。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设立钟塔、广告牌、展示广告、指示牌、路灯等各种尺度适宜的人性化设施,可以构成城市公共空间活跃气氛的重要因素。

2.2、城市绿化设计

绿化作为一种软质景观要素,在美化城市环境,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绿化能有效的吸收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同时能释放氧气,减低噪音,增加空气湿度许多功效。兼具生态功能和观赏价值,对城市景观色彩具有很好的调和作用,给我们在视觉上营造一份美好的感官享受。

城市中大片修剪整齐的草坪绿地,使人容易产生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审美情趣,提高了都市的文化氛围和都市人的文化品味。在花园城市新加坡,新建的高层建筑只占地35%,其余土地用于绿化,在道路和建筑物之间的空地种树、栽花、种草,到处都是树木相间,缀满藤蔓,这样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

2003年7月,沈阳市委、市政府推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之举――建设金廊即“中央都市走廊”。通过几年的建设,“金廊”已其成为建筑标志化、环境生态化和道路景观化的现代服务业产业聚集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区和东北中心城市的核心控制区,成为沈阳充满活力的生命中轴和创造新世纪辉煌的黄金走廊。同时,沈阳市为迎接2013年全运会对青年大街等全市20多条重点街路的树池、分车岛实施了绿化全覆盖工程,实现了适应性、观赏性和生态性的有机统一,使城市道路的绿化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2.3、水体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是动植物生长、繁衍和栖息的一个重要保障。城市的发展往往和当地水资源有着密切关系。水对于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水的流动性,以水体为主体,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使人在观赏人文环境的同时,还感受到水景的精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建设更加科学合理、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格局有着重要作用。多元化的城市环境发展,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早已成为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在保持现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对现存的不足进行改善,创造能够保障人与生态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不断促进市民身心健康发展。

3、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3.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无非是满足人类在审美和实用上的需求,环境艺术也不例外,从构成世界三大要素的自然――人――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环境――人――城市,这三者同样也是密不可分的,在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中的审美现应当是把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综合在一起的,以人为本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对人的精神层面需求的关注,遵循绿色生态设计原则。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设计思潮多元化、自由化,我们只有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渗透到环境艺术设计的每一个方面,重视人的各项要求,使之知道并适应环境,才能不断创造出满足使用者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生存环境,未来环境艺术设计的新理念:既要以人为本,也要以自然为本、以环境为本、以和谐为本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3.2充分的认识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多元的、综合性的、全方位的艺术实现过程,涉及到包括建筑、艺术、生态等很多学科和方面,其构成因素十分复杂,是任何单体艺术所无法比拟的,设计者不仅着眼于自然界的自有景观,更要对自然进行加工和再提炼,表现出融入作者感情和理念并且自然不造作的艺术品,因此环境艺术是表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这种人为的艺术作品,主要是指建筑,包括房屋、道路、桥梁、城市规划等等,如果没有周密的艺术考虑,就等于乐队失去指挥,电影没有导演一样,正因为如此,在当今城建与环艺创作中,未能对造型关系、比例关系、色彩关系、材质关系及外轮廓线等问题进行整体综合的考虑与研究,在风格上就不能正确处理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关系。

3.3高效的管理

在现实城市环境设计及实现时,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往往缺乏高效、严谨的管理,常常出现急于求成、赶时间、赶任务的现象,导致设计和施工粗制滥造.作为城市建设的决策和领导者,应该杜绝此类浪费资源的现象,组织健全各级环艺、城建指导机构的职能和责任,在立项环节就严格把关,严格审查,量力投入,尊重科学和艺术规律,只有长远的布局与规划才能使城市规划建设和环境艺术健康发展,相关职能部门更应该严格把关,健全工程设计和施工方资格的审批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城市建设的可靠、安全,使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能够协调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促进城市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题,因此,我们要重视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从空间设计、绿化设计以及水体设计等方面出发,全方位的进行考虑设计,进而推动生态城市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环境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生态理念 居住环境 规划设计

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破坏。人类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对自身的生存环境更加关注,意识到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生态理念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生态宜居住宅环境成为未来住居环境发展的方向。宜居的住宅环境体现人居住的舒适、安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一切从居住者出发,满足住户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的要求,使居住者生活在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环保的室内外居住环境中。

生态理念在居住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1969年,I.L.Mcharg出版的《Design with Nature》一书中就提出了“设计遵从自然”的生态规划理念,并提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框架。随后,国内外学者纷纷提出了生态规划的理论并进行了相关实践,特别是人类认识到全球环境恶化现象越演越烈的近二十年左右,生态规划理论在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也越趋成熟。美国加州Berkley (1992)、日本北九洲(1993)和巴西库里蒂巴(2000)等城市纷纷提出生态城市建设计划,把生态理念用于了城市环境设计中。国内的研究与实践较国外晚,但由于充分汲取了国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起步较高。我国第一个生态城市的试点―江西省宜春市的规划与建设,就应用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环境科学的知识、生态工程的方法和系统工程的手段,打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复杂生态系统。随后,安徽、浙江、山东、广东等省份也纷纷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纲要》,使生态理论在人居环境、城市规划建设与设计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本文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整体设计的现代住区规划设计原则,融入生态化理念,从住区环境的总体规划,景观、公共设施的布局以及植物的配置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对现代居住环境规划设计的认识,以供商榷。

住区环境的总体规划

居住区的总体规划是整个规划过程的基本环节,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和谐的生活空间,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更大程度地发挥住区的绿色生态效益,满足居民的生理、行为、安全、社会交往及审美的需求。

在对居住区进行环境规划时,一般都要对基地状况做调查,如位置、气候、原有植被等自然因素,还有建筑、道路等具体人工因素。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然构架和人工构架的规划。自然构架研究的是一些自然因素,如地质、土壤等,不同地质条件的场地,其地耐力不同,地耐力强的地方适合建造住宅,而松软、含水量大的地方适宜建室外环境。从绿色生态角度出发,土壤也是一种资源,在外环境的布局规划中,保护土壤表土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另外,气候、光照、声等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会影响到住宅的朝向及布局,科学利用这些因素可提高住宅小区的绿色生态性。人工构架是在研究人工因素的基础上,对居住区的外环境进行合理布局,加强外环境的功能性、景观性。如使内外道路衔接顺畅,管线连接便利,并开发当地的人文景观,通过借景、组景、造景、分景、添景等设计方案的运用,达到居住区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居住区交通环境是总体环境的一部分,相对于城市干道,住宅区内道路应将居民的步行以及在道路环境中适合各种活动置于更重要的地位。交通环境的要素主要有入口广场、小区主干道、次干道、宅前小道、室外停车位、地下停车出入口、自行车停放点等等。而停车场在住区中的位置很重要,规划时应从与环境保持和谐的角度出发,否则处理不当会产生噪音,破坏景观。在进行道路总体规划时,应按照道路与其他场地和公共建筑的关系做合理的分级设置。明确各类室外空间及其与道路之间关系的远近、密疏,有助于对道路的合理分级,合理地衡量外环境总体布局等。

现代住区的水利用规划主要从节水、降耗、低成本等方面考虑,如通过节水器具的使用、循环净化设施的设置,建立雨水收集及利用、中水循环和景观用水循环系统。在规划时通过屋面收集、大面积铺装收集或用暗渠收集雨水等方法,将收集的雨水直接进入小区的景观用水系统或经过处理之后进入中水系统;中水经处理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又可重复使用,进入中水系统或进入景观用水系统;景观用水应大力提倡利用雨水和中水处理后的排放水,这样可以节省淡水资源和降低用自来水的成本。

住区景观、公共设施的布局

住区景观、公共设施的布局与交通规划、组团及层次结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住区的框架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居住区景观的设计,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和建筑学等基本原理,合理安排并组织住区建筑、园林小品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布局,使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在现代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尊重,满足人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入性和可参与性。可结合园路、游园、健身场地、小型绿地广场等方式来促进居民与自然的亲和性,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态空间。如园路的设计走向充分考虑到居民出入的方便,坐椅、坐凳设置在小广场或扩大园路的树阴下,便于人们休息。小游园位置设置在商店、超市和公共活动场所附近,方便居民茶余饭后活动休息、游憩、购物。儿童游戏场设置在既方便儿童前往,又避开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相互干扰的地方,活动场地铺植草坪或其他软性材料,色彩艳丽,设置儿童玩耍的活动设施。绿地广场的规模、形式符合小区居民休闲的要求,既满足大部分人,又满足老人及儿童的需求。小区照明、健身器材、标牌、凉亭设施设置齐全,设立无障碍设施,关注弱势群体,体现人文关怀等。只有以人为立足点,从人的方位综合考虑,才能充分发挥生态住宅环境给人舒适、健康、欢愉、陶冶性情和促进邻里交往的作用。

在居住区公共设施的配置中,可以将社区和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起来,通盘考虑,使社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完全融入到城市中去,避免重复建设。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如教育、医疗、商业、文化体育、金融邮电等也承担城市功能,同时将城市公共设施也可以引入居住区内部,使之成为一个有机体,以满足居民物质和生活的多元化需要。

植物的配置

植物在现代居住区设计中是一个活跃的表现元素,一个成功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要注重环境中各项景观和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更应注重绿化中植物的合理配置和造景。在进行居住区规划植物配置和造景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树种选择注重本土性

在进行居住区绿化中植物配置与造景不仅要考虑到植物的观赏性,还要考虑到植物本身的生物特性。对于绿化树种的选择应充分运用乡土树种,慎重引进外来树种。选择乡土树种作为居住区绿化的主力军,最符合节约原则。因为乡土树种苗木易得、成本低,成活率高,管理省时省力,不会因气候变化而生病,更加可贵的是乡土树种能充分体现和突出地方特色。各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乡土树种,如江西的乡土树种有:黄杨、月季、牡丹、蜡梅、海桐球、紫薇、木槿、紫荆等。

(二)种植布局注重艺术性

现代宜居住宅环境注重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在绿化过程中应注意艺术布局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合理配植,将观果、观叶、观花的树种进行合理配植,使植物色彩、芳香、叶、花、果和植株的形态随着季节的变化交替出现,做到四季有景可赏;其次应主次分明,在植物造景时可以结合绿地的功能来进行植株配置,重点突出某一种类型,以免产生杂乱感;再次应注重动静结合,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别要重视“水景”的设计,可以将水系作为景观主体,将水边植物和浮水植物巧妙结合在一起,将绿化空间串联起来。

(三)植物配植注重适用性

住宅旁绿地与居民的日常生活二者关系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在居住区绿化中进行植物配置时既要满足观赏的功能同时又要注重改善小气候、调节温湿度和卫生防护方面的效用,通常情况下可以多种植一些兼具观赏价值和抗污吸污、杀菌能力的树种和花卉,如:夹竹桃、桑树、忍冬、银杏、茉莉、丁香、金银花、牵牛花等。同时,种植时要疏密得当,将绿地自然贯穿、配置在小区内,在绿化时,要给居民的日常生活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场地,在经济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在每幢建筑物前配置一开放式的小花园。做到各花园和宅旁绿化各具特色,甚至可以作为不同住宅单元的识别标志,使居民特别是儿童很容易识别。

(四)植物配植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系统稳定性越强。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其中,遗传多样性是指同一物种或不同物种间的变异性,其值越大,群落的适应能力越强;物种多样性主要指某区域的物种丰富度及物种分类的多样性,其数值越大,群落的适应范围越广;生态系统多样性表现出生境、生态过程、群落的多样化,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越强;景观多样性,是更高一级的多样性,决定群落的生态功能多样性、空间分布多样化。人居环境生态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在注重艺术性和适用性的同时,构建不同属性的景观(如水体、湿地、森林、山体等),构建不同功能的景观,增加景观多样性,满足社会对不同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求;而在注重本土性的同时,引种适应性强的园林植物,丰富物种多样性,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文化环境建设

生态文化建设是人居环境生态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生态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种联系,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生态宜居环境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状态的一种诠释,是生态文化在人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一个实例。为此,在人居环境生态规划设计之前,得进行生态伦理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观等的生态文化教育,同时,把生态文化教育贯彻于人居环境生态规划设计的始终,营建生态意识氛围;其次,把生态规划设计应用于建筑、建筑小品、公共设施等的同时,要让这些“生态实体”来演绎生态理念,讲出生态、环保的故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通过不同的载体来宣传生态理念,让生态意识植根于民众大脑,形成生态习惯。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是城市居民日常起居生活的基础场所,融入生态理念的居住区是未来住居环境发展的方向,其实质是现代的建筑技术与现代生态学理念的结合, 在设计生态理念住区的过程中强调的是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整体生态设计等原则,结合高质量的园林绿化、先进环保的建筑材料以及合理的资源优化利用等手段,建立住宅小区良性的、开放的生态循环系统,改善居住空间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保证居民居住的自然性和舒适性,从而体现住区环境的生态、宜居。

参考文献:

1.杨丽.居住区环境分析中的CFD技术应用研究[J].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2010(1)

2.Steiner F, Young G, Zube EH. Ecological Planning: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Landscape journal, 1987 (2)

3.Wana X R. SLraleaies of industri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 a fast-Grow in a urban development zone: A case study in Shannhai,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 and Enviranmental Sciences, 2002, 28

4.杨丽.如何营造生态宜居住宅环境.住宅科技,2011.5

5.鲁良栋,甘藏春,李晓玲.刍议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设计.生态经济,2010

环境规划设计范文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61-01

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所以,在规划设计居住小区时必须考虑居住小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居住小区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个可以看到的东西。因为视觉是精神的通道,人们所看到的东西应尽可能地做到是美的。居住小区必须有恰当的功能和合理的经济性,但也同时必须使人们感到愉快即环境优美和舒适。为此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应将环境美融合在一起考虑。 

我国建国以来,住宅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上家家有新居、户户有住房,但这都停留在解决多少人的居住问题上,还没有从简单的需要走出来,大都只是满足于斗室之中便可,而忽略了环境效益的综合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文化程度的落后。今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住宅建设逐步走向商品化的轨道,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也给建筑师、规划师们提出了更新的课题。 

目前,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这种住宅在单体设计上多采用了一梯两户的梯间单元式住宅。此类型住宅可以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由于这种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只采用一种类型的建筑,使得小区景色一模一样,从而造成一种单调的居住环境,虽说建筑具有高度的秩序,并且不同住宅组团之间有非常不同的构图,我们仍会感觉缺乏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从而强调人与环境自 的有机结合。人们已不满足于这类居住环境,人们的活动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过安静的日子,居住在这类环境里的人们常常埋怨:“活动的地方都没有”。从这句话里来分析,以前建造的“兵营式”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 

条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住宅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外部轮廓缺乏韵味,对空间未能合理营造,加上单体设计又是清一色的“砖头块”式住宅体型,住宅组团内间距、层数、色调都强调一律的统一性。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和生气,无新鲜感和人情味,无可供人们回味的地方。这种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似乎成为一个没有明文规定的规矩一样,在我国各地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普遍采用。这种“兵营式”居住小区由于其整体骨架的单一性,使得其间的绿化也便流于单调。目前的绿化形式一般都是在两栋住宅之间载种乔木,这给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却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居住在单元住宅楼内的人心中无不有一种由于缺乏邻里间人际交往,感情世界难以沟通的遗憾和无奈。有的甚至居住多年邻里间尚不知姓名与职业,更谈不上有什么互帮互助的友情,以往庭院中的和睦相处、热情相待、彼此关怀的邻里关系已荡 无存。由此,家中老人无聊无快乐之所,邻里间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无信息沟通。更有甚者,使某些偷盗分子有机可乘,竟堂而皇之地以搬家名义将家中贵重物品洗劫一空,而邻里间却全然不知。由此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同时给社区管理等带来许多不便。 

我国古代建造出了很多闻名于世的园林,如苏州的诸园林等,这些庭园,原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常连于宅旁屋后,故当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求 静精巧,计划不重对称,免呆滞之,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虽然那时建造的园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但不论立于任何观点之上来看,其心理手法之宗旨是以人的生活需要而出发,符合人的审美情感。有园林之所以能在当今还受现代人的取悦观赏而久居不衰,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以自然为背景,取之自然,还之自然,形成一幅整体美的画卷而意味无究,古园林的造园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是有很好的启迪的。 

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 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廊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为了克服过去“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采用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

居住小区的道路布置,改变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大胆采用以典代直的规划方法,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来。壁如,意大利某居住小区用地29.5公顷,道路采用逐级由宽到 的树枝状道路网,建筑的布置完全摒弃了行列式规划方式,而用房屋的朝向仍保证了住户良好的日照条件。由于住宅独特的规划布置,使住宅全部为三层的建筑群体,仍然获得与众不同的效果。又如,我国安徽省某地,占地3公顷,整个居住小区内的道路均采用曲线布置,住宅间的小道也曲线连接,塑造成田园风景式的居住环境。居住其间使人 如置身于大自然而心情舒畅。

环境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已建居住区;现代居住区;社区环境;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居住区是城市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社区。针对城市中出现的人口密集、房屋拥挤、交通事故不断等城市问题的出现,美国人C。佩里(Clarence Perry)提出了邻里单位的规划思想,该思想引入中国后,对中国住宅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建居住区已不适应现代人的居住要求,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考虑更多问题。

已建居住区规划设计特征分析

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决定了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特征,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年代,居住区规划表现出以下特征:1)从规划理念上照搬西方社会的“邻里单位”思想,居住区规划强调住宅用地、道路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及公共绿地的组合;2)居住区内部交通以车为本进行道路规划设计,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3)公共绿地集中布置,绿化不能系统,很少考虑住户的实际使用要求;4)公共服务设施以商业服务为主,文化娱乐及教育设施不足。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变化

2.1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居住行为和居住心灵不断发生变化。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A Maslow)在需求层次论中曾提出由低级到高级可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实质就是人的需求由简单的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不断发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人们不再满足于居住区内部的中心集中绿地,应考虑居民日常生活对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及不同层次交往空间的需求。

2.2规划设计理念的变化

“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共享社区”和“生态社区”思想的建立成为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分别从居住区的节约土地、减少能源消耗、人的主体地位、均好性原则和建立连续完整的绿地系统等多方面多角度,阐述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

追求高品位的社区环境值得注意的几点问题

3.1理想居住区的公共交流空间模式 构成理想居住区的三个因素:区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这三项要素作为超越性概念表达的是实体与空间的模式。 区域性:居住区的基本构架,标志着主体共同生活的最大范围,区域性使居住区初步奠定自身的意义。区域性的存在机制在于居住区主体的共同认同,区域性包容的范围无疑为主体提供了归属感,在此感情的共同体验下,居住区的主体彼此萌发同属感,这是走向共同生活的心理基础。向心性:向心性可以是空间的,场所性的,也可以是实体的,标志性的。向心性是居住区的秩序焦点,是主体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根源,没有向心性,居住区内部就是混沌的。在居住环境中,这种心理演变为居住区主体的自我意识,成为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决定了居住区生活的根本模式。有序性:居住区的动态结构,主体共同生活的有机化。在有序性的环境中,主体的行为也是有序性的,而这种有序性就形成运动中的秩序,这样居住区不仅是空间构成的静态有机整体,也是生活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在各种有序性中,空间序列的有序性最重要。主要表现在私密性空间到公共性空间的有序性,有些居住区虽然规划了广场、花园、休闲空间,但缺乏亲和性,人气不足,人们往往喜欢蹲在不起眼的角落聊天,或干脆带着小孩到处游逛,也不愿意在一片硬地上数砖头。 这三者实质上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区域性,自然谈不到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区域性也无法维持;失去了动力意向的有序性,动态结构自然消失。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居住区的有机存在,它们真正的含义在于主体的社会活动。 人们提出“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有序性的空间序列使人们生活在邻里关系融洽的环境之中。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训导着人的思维,因此许多建筑师感受到了这一点,提出在高层建筑中开辟公共层的设想,形成一个居民交往空间、人们可在此散步、闲坐聊天,对于恢复居住区群体交流功能是有意义的。这就要求我们深人研究居住区的特性、结构、功能等诸方面,在此基础上展开我们的设计与规划。3.2完整的规划结构 这关系到对下列问题的解决方案:主次入口的选择与城市空间的联系;公共功能空间的可视、可达、可享用;规划的整体结构与分期开发的可操作性等。如可以把出入口设计为景观入口,联系着城市绿地与社区公园。或设计为生活性主入口,集中布置社区中心、超市、银行、邮局、保龄游泳池等。或设计为辅生活入口,布置老年活动中心、物业管理等。或设计为联系性入口。活动中心与绿色通廊结合,与社区公园构成完整的绿色休闲系统。绿色通廊自然地将社区分区,有利于分期开发和物业的相对独立性,减少分期开发时对先期入住居民生活环境的干扰。3.3安全宁静的交通环境

在目前传统邻里单位规划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大多数居住区道路空间只是特定的通道,作用单一。传统的居住区道路交通模式造成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忽视,以车为本进行道路规划设计,将导致道路空间的细部缺失,如连续的步行系统的缺失等。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城市居住区是人类居住环境的一部分,对居住区规划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研究,都应该建立在对人的全面了解上。居住区道路系统属于城市居住区人居环境范畴,这就要求在进行道路交通规划及空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特点和居民之间的交往习惯,满足人的行为需求,而不能一味地满足车辆的行驶与停放要求。

为了合理配置居住区居民交通与交往空间、缓解居住区内交通拥挤情况和营造富有生机的居住区道路空间,通过合理地规划设计,能够塑造类型丰富的道路空间,激发居民之间交往的欲望,这对创造生活气息、邻里交往密切的生活环境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