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内涵范例6篇

孝道文化内涵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1

关键词: 孝文化;文化营销;营销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餐饮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将文化营销理念贯彻深入到餐饮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就显得尤为重要。餐饮养生文化营销的诞生是适应时展需要的。

一、“孝文化”餐饮产品开发的迫切性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时期,老年人口已逾1.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人口的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与制度体系发展的不同步性,促使我国大多数用于维护民生的制度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现状,另一个问题是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或甚少关注老年市场,致使老年人大部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老龄问题的凸显,使得被人淡忘的传统“孝文化”再次登上时代的舞台,这成为“孝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历史条件。

二、我国“孝文化”主题餐厅存在的问题

(一)菜品缺乏“孝文化”的实质内涵

1、菜品不符合主体消费市场的需要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孝文化”主题餐厅所针对的消费群体是以家庭为单位,每一个家庭包括的不仅仅是某个特殊的年龄段,它包括的是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因此,“孝文化”主体餐厅中的菜品应该考虑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和营养需求。然而现在大多数的“孝文化”主题餐厅却忽视了这个特点,在没有明确餐厅的主要消费群体的基础上,进行菜品的设计和生产。这样不明智的做法使餐厅的产品销售不出去。

2、菜品的包装未能体现出“孝文化”的特色

“孝文化”主题餐厅所生产的菜品不仅口味和营养方面应该符合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需求,更重要的一点是菜品的摆饰、菜名、内涵特色的体现,也就是菜品的包装也应该体现“孝文化”的传统韵味。就现在我国为数不多的“孝文化”主题餐厅而言,菜品的文化包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它们更多的是强调餐厅的装修以及服务的“孝文化”特色体现。

(二)“孝文化”品牌内涵宣传不足

1、“孝文化”品牌核心价值的误解

以济南首家“孝文化”主题餐厅“空中四合院”为例,它以北京德云社里郭德纲的师傅金文生将坐镇演出作为其主题餐厅的宣传点,“孝文化”主题品牌被“传统戏曲相声”主题品牌取代。“空中四合院”抓住了老年人是戏曲相声的主要观众的特点,因此打出了“孝文化”主题餐厅的品牌,然而这种做法却将“孝文化”真正的文化内涵抹杀了,这无疑会造成人们对“孝文化”丰富内涵的误解。

2、“孝文化”主题餐厅宣传媒介选择不当

目前国内的“孝文化”主题餐厅最主要的宣传方式是通过社区媒体作为媒介进行宣传,包括口碑宣传,社区广播宣传,以及店面的现场宣传等,这样的宣传方式很大程度的限制了餐厅的销售额,将导致“孝文化”主题餐厅最终变成家常餐馆,其真正的“孝文化”内涵也将随着小区人们关注度的减少而荡然无存。

三、“孝文化”品牌在餐饮文化营销中的运用

(一)“孝文化”主题餐厅产品和服务的文化营销策略

以“孝文化”为基础开展文化营销,是指在餐饮产品和服务中注入孝文化,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审美价值,这样,既能体现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又符合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消费者购买的不仅包括产品和服务本身的功能价值,更重要的是产品和服务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即敬老、爱老的道德精神,目的是提高消费者对服务和产品的认同感和合一感。

1、“孝文化”餐厅产品的文化营销

餐厅应该从店面的设计,气氛的营造,菜品的设计和包装上入手,在餐厅的设计上,可以利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敬老,爱老的故事来打造餐厅,可以从餐厅的建筑造型,功能布局,设计装饰,环境烘托,灯饰,小品挂件中都渗入“孝文化”的文化内涵,进而营造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观念。

2、“孝文化”主题餐厅服务的文化营销

完善服务措施,做到细致周到,端正服务态度,也就是说,员工在服务过程中,应该建立“顾客=家人”的理念,要真正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兄弟一样善待顾客,使顾客处处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感动。

3、“孝文化”主题餐厅的文化促销

在促销过程中,餐厅应该以介绍推广孝文化为切入点,让消费者可以感受到餐厅对“孝文化”的重视的同时,唤起消费者对“孝文化”的共鸣,最终接受餐厅的产品和服务。

(二)“孝文化”品牌的宣传策略

1、以孝文化为基础,确定餐饮品牌的核心价值

餐厅对品牌的定位是传播“孝文化”,通过食物的承载和服务的体现赋予品牌独特的“孝文化”定位,使得深受中国传统“孝文化”影响的消费者接受这个品牌。“孝文化”品牌设计包装就是根据主题餐厅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市场定位赋予品牌特殊的价值内涵和外显特征。其设计包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赋予餐饮品牌特殊的孝文化价值内涵;二是设计餐饮品牌个性鲜明的孝亲敬老外显特征。

2、以孝文化的传播为纽带,传播推广餐饮品牌

首先,根据餐饮品牌核心价值“孝文化”定位,选择好传播的主体信息,其重点在传播孝道,传播主题和主要诉求点应放在爱老敬老上,宣传活动的表现元素、表现策略、广告策略应以这一主题为轴心而展开。其次,根据餐饮品牌传播战略要求,整合好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在老年市场中应明确老年人关注的媒体大多是广播,电视,报纸,餐厅在这几个媒体中需要增加投入。

3、“孝文化”品牌的内部营销

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做人的最基本品德――“孝文化”,把倡导“孝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孝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精神具体传播到每一位员工思想中,是实现企业内外部营销的最佳手段。

参考文献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2

关键词:传统孝文化;以德治国;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58-01

一、传统孝文化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传统孝文化内涵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孝”这个道德观念和人类的其它道德观念一样,都源自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恩格斯也提出:“一切以往的道德理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一个国家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该国家的观念形态。“孝”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而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关于“孝”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概念。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及精神。千百年来,孝逐渐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对民族道德的培养、文化的认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这是人类矢志不渝的社会理想,同样,这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2005年2月,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中我们可以读出,社会的和谐关乎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与矛盾,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二、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使相应的政策与国家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现实相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中无一不贯穿着一个“和”字,“和谐”是家族、社会、国家的共同追求。在儒家传统看来,和谐社会应当发端于家庭,由家庭和谐推广发展为社会和谐。孔子在《论语・学而》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对家庭与社会和谐状态的极佳论述。家庭的和谐可以从孝文化着眼分析,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均为构成和谐的家庭关系的重要条件。同样,孝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孝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提供了文化支撑。孝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精髓,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提高个人修养、完善人格品行等方面的作用尤其不可忽视。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一个作为“个体的、独立的人”的努力来完成,只有保证每个人从精神层面上认同和谐社会,才能达成这一目标。所以,孝文化作为文化支撑来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孝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促进传统孝文化走向更高的层次。孝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作为孝文化的传承载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孝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加强传统孝文化教育至关重要,其前提则需要有序的社会环境作为基础和保障。

三、孝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孝文化的摇篮在于家庭的孝顺与和谐,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和谐的社会是由无数和谐的家庭组成的,所以,家庭和谐是社会最基础的和谐,家庭和睦是对和谐社会的基本贡献,家庭成员将这种和谐的家庭温馨融入社会,社会也会受到感染,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倡导孝道文化,就是在孝敬老人和关爱他人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大部分家庭的和谐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另外,传统孝文化对于整体和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谐社会的内在的提出:和谐,包含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社会组织这三者的相互和谐。同样,这三者的和谐,也是传统孝文化所提倡的逻辑落脚点。孝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内在统一,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使孝文化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3

【关键词】 孝文化 载体 研究

1、孝与孝文化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核心体系之一,所谓“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可见孝的地位和价值。孝是人类美德的一部分,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文化精髓。在现代社会,孝还是城市文明的个性象征,是提升城市形象的文化基石。

孝文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它起源于殷国商时期,形成于周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孝作为上层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也随之发展变化。孝文化既寄生于社会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对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孝感应董永孝行感天而命名,是唯一一座以孝命名,体现孝文化的城市,有着独一无二的历史涵义和巨大的发展潜力。2006年孝感市委提出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2002年十月,国家邮政部在孝感举办了董永和七仙女邮票首发式;同年进行了新时代十大孝子评选活动;2007年召开了中国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召开了中国孝感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国际研讨会。孝感作为华夏孝乡,如何传承并创新宣扬新时期孝道,增强民族凝聚力,如何开发和利用孝文化资源,打造孝文化名城任务艰巨。

2、建设原则

2.1 应明确文化定位,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观念。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源于中国古代之孝爱与仁爱精神,更是人类道德的必由之路。延续至今更是弘扬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剔除传统孝文化的糟粕思想,完善发展新时代的孝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将现代人文精神与传统孝文化融合,延伸孝文化的社会意义,通过特定的载体得以呈现和展示,是使孝文化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核心内容之一。

2.2 因地制宜,结合孝感地域特色,传承孝文化,弘扬感恩精神。

建立湖北省孝文化研究基地,设立中华孝文化研究网,举办形式多样的孝文化艺术节,打造孝文化特色品牌。挖掘孝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孝感雕花剪纸、云梦皮影、大悟织锦带、应城膏雕、孝感麻糖、马口窑手工制陶等民间工艺,汉川善书、大悟北路子花鼓戏、安陆麒狮舞、三节龙跳鼓等民间说唱和董永传说、孟宗的故事、黄香孝行故事等民间传说与孝文化主题紧密结合,弘扬以孝为起点和核心的人文精神,是建设当代社会文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以人文为精髓,丰富孝感市内涵,传承孝道,形成强大的孝文化氛围。

2.3 注重孝文化的系统性、关联性和总体性。

文化是一种抽象事物,需要一定的载体呈现和展示。孝感境内用于呈现和展示孝文化的主要是董永公园等较为稀少和零散的载体,而孝文化实物、物质载体、文化资源载体建设不足,景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组合的系统性。应有点到面,区域发展,逐步修缮恢复和挖掘与孝道相关的主题公园均匀辐射整个城区。比如具有当地特色以卖身葬父而孝感动天的董永公园,以此为中心增设孝道典故“扇枕温龛”的黄香公园,宋代王应麟编《三字经》写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以及“哭竹生笋”的孟宗公园。并以三大主题公园为中心,由点而面建设二十四孝主题园,遍布整个城市。城市街道的小品都以孝为主题的民间故事形象进行创作,可以是雕像、喷绘历史传说或以新时代十大孝子为题材的的景墙、浮雕和牌坊,也可以是代表吉祥喜庆、团圆寓意的小品设施,或者是各种歌颂人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诗词石刻、碑林。结合丰富多样的孝文化主题建设新的文化载体,创造性的发扬中华传统孝文化,促进代际和谐,提升孝感市的城市品位。

2.4 增加孝文化的功用性,将教育性、娱乐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开发有孝文化特色的旅游点、旅游路线和旅游片区,集观光、旅游、教育、娱乐与休闲于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孝文化产业链,形成孝文化旅游景点网络。在城市各处街头绿地开展娱乐活动,搭建戏台与广大戏曲爱好者共同演绎以孝道为题材,反应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的“天仙配”、“槐荫树”和“百日缘”等经典曲目。以及“灵芝篇”、“搜神记”和“织锦记”等说书活动,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大力宣传开发和利用具有孝文化特色的产品,挖掘多渠道多形式的孝文化产业,促进孝文化资源有效可持续发展,促进孝感产业结构与优化,繁荣地方经济。

3、孝文化载体建设

建设文化载体,对已存的标志性景观、非物质文化及建筑遗产进行保护,使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气息相结合。创造新的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既可以是遗址、建筑景观,也可以是戏曲、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和历史传说等文学形式。

3.1 建设孝景、孝址,修复以弘扬孝文化为主旨的遗迹、标志性建筑和公益性设施。

孝感市政府有计划又步骤的投入资金兴建了槐荫公园、改建了董永公园等一批基础性孝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招商活动,已完工黄香文化街业及全国德育基地“中华敬老园”。可进一步增设历史典故景点,也可增设孝文化公园休闲场所、孝文化活动中心等娱乐场所及孝文化博物馆等教育场所,还可进一步修缮在孝感城关北门外董永故里碑及“董墓春云”遗址。位于城关东南五公里董家湖附近的汤家老屋北面,左墓为“汉孝子董公永先代墓”,右墓为“汉孝子董永公墓”,两碑同立于道光十六年十一月,是古孝感八景之一。修缮理丝桥、金梭洞及复原距城东北四公里的孝子祠。原祠正堂立有董永塑像,堂后是个幽静竹园,竹园深处修有董永墓,毁于明末。清顺治十七年重建于小东门内侧,立匾为‘孝子董公永祠’,咸丰年间复修,后毁。孝感市有关董永传说的遗址、遗迹、遗物比比皆是,修复遗址,增建孝景旨在弘扬孝道文化,展现孝感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孝感旅游产业打造的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3.2 繁荣孝艺,促进孝文化传播弘扬,产生社会教育作用。

近几年,孝感市积极创作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剧目,赞颂爱家庭、爱家乡、爱国家的新时期孝子。先后组织创作了《董永与七仙女传说》、《千古孝子黄香》、《孟宗的故事》等文艺作品。融入孝文化情结的孝感雕花剪纸等手工工艺,内容大多取自三孝的传说故事及其风景人物,雕镂民俗,彰显孝心。将文艺与伦理道德的教育、娱乐相结合,将孝做成文化产业。

3.3 增加孝文化的宣传力度和手段,扩大这一特色文化的社会影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孝感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景点为董永公园,董永公园位于孝感市槐荫大道东段,1984年建成,占地75亩,以仿古建筑为主,相传为董永卖身的付员外的家址。公园内按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仙女下凡、百日姻缘等情节为线索,建造有孝子祠、瑶池仙境、槐荫古树、鸳鸯楼、理丝桥、涤丝亭、白步梯和升仙台等景点,以优美的园林艺术再现了董永感天动地的行孝故事 ,歌颂了孝感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成为了孝感对外展示孝文化魅力的新名片。

2006年12月,孝感市委提出了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其内涵包括:人居环境优越、社会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敬老之风蔚然。在城市发展中结合孝文化载体建设,改善市容市貌,以促进城市建设和代际和谐,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牌效益,打造“孝子故乡”。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国孝文化专辑 [M].北京:五洲文明出版社.2004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4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25―01

孝道教育对青少年而言,是让他们认识到在生命长河中人类是生命共同体,要让他们感悟人生的道德责任和价值追求,能够孝亲敬老,知恩图报,发掘人性的宝藏,集聚仁爱的力量,让学生学会由孝及悌,把自己的道德责任化为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将对自己父母的“小孝”扩充为对天下父母的“大孝”,建功立业,亲扬名,使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发展。

一、孝道文化的内涵分析

孝的基本内涵十分丰富,最直接的表现是敬老养老、事亲善行。其核心思想主要有:其一,强调个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责任。其二,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其三,强调“泛爱众”的伦理公德。爱人就是行善,行善就是德行,德行就是人的本质。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就是大忠大孝,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我们应该以科学民主的精神在中小学理直气壮地大力提倡“孝道”教育。

二、孝道教育的现状和机遇

现在孝道教育存在诸多误区,一是以说教为主,很多家长和老师采取教条式的说教,要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结果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 二是在 “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第一要务的影响下,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三是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虽然许多中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但倡导者众,身体力行者寡。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孝道是立德树人、培养健全人格的活水源头,是实现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们应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出发,重新审视传统孝道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从孝道文化中吸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重构德育价值体系。

三、以孝道文化思想作为中学生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

德育价值的核心在于塑造人、发展人。我们应该借鉴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德育理念,将孝亲敬老,感恩图报;悌亲睦友,和谐人际;立身行事,齐家治国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并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一些保护孩子天性,开发孩子慧性,培养孩子慈心的育人之道。

1. 从“全体”的角度出发构建生命教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即生命教育之根本是要让学生以“孝”为出发点而保全自己的身体,珍视生命,懂得自尊自爱,不让自己的品格、节操受辱,是孝行的起码要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孤儿院、敬老院等,让他们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意义,从而培养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心。

2. 从“事亲”“尊亲”的角度出发,构建感恩教育。要学生知道赡养父母、尊敬父母、感恩父母这是“孝”的精神实质。自古以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教育学生不仅报父母之恩,而且要秉承这种观念对待他人,对待社会。通过“一封家书” “我的人生账单”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并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

3. 从“承志”“立身”的角度出发,构建理想责任教育。凡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人,给父母带来了荣耀,这也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大力弘扬责任感教育,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对父母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4. 从“认知”“情感”的角度出发,构建孝道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孝道文化校本课程,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孝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了解传统孝道,汲取孝道精华。在认知和感悟中增强中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使他们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焕发出来。不仅把传授孝道知识同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而且在实践中使学生最终形成了现代孝道观。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5

关键词:孝文化;思想内涵;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156-02

儒家孝观念最早见于《尚书》,孔孟将这种自觉的孝观念理论化而成一套孝理论,最终成为一种硬性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假托孔子与曾子师徒对话的《孝经》是其完整形态。孝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对中国人的行为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无形中规范着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宇宙观念,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行为准则。著名的德国传教士花之安(E.Faber)甚至将之评价为“中国人思想的中心和对世界的贡献”。

一、孝文化的内涵

1.孝乃人之为人的根源

《论语・学而》里记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在孔子哲学中是指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当代哲学家余英时先生认为孔子之“君子”是“一种道德的理想”,是做人的基本要求[1]。也是君子所务之“本”,是“仁”之根本。作为孔子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仁”具有丰富的内涵。《论语・述而》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程子注曰:“为仁由己,欲之则只,何远之有?”[2]可见,“仁”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情感,是人类一种自觉的价值观,它与生俱来,不由外铄。劳思光先生也认为,“仁”乃视人如己、净除私累之境界,此“自觉境界,不假外求,不受约制,为‘自我之主宰性’[3],而它却本之于“孝”,故而,孝乃人之仁德的源头,是人类所具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的必然要求。“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应该说,最初的孝文化是人类一种原生态的自然情感,是人对父母生养之恩的一种回馈。

钱穆先生曾经说过,“孔子孟子均教人孝,这不是孔孟存心拿孝的观念来约缚人,孝亦只是人性的一种自然要求。”《诗经・小雅・谷风之什・蓼莪》亦云:“蓼蓼者莪,菲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里流露无余的反哺之情与报恩之意感人肺腑。它既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根源意识,又表征着人类源于动物而又超越动物性的关系与情感。时过境迁,文化自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孝文化虽然显示出其内在的弊端,但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对于生命之源的理性思考,仍然值得无数中国人去探究,去传承。

2.孝乃无违、能养、有敬

《论语・学而》说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孝”,有此原则:其父在世的时候,观察此人之志向;其父去世之后,观察此人之行为,如果其父去世三年之后,此人仍然不改其志向与行为,那么就可以说他是个孝子了。可见,古代对于“孝”的标准之一是“无违”,不违背父亲的意愿。《论语》中《为政》篇中亦有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朱熹注曰:“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也。”儒家以礼义立教,故礼义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当然也是父母的意愿。故而,以礼义事亲,乃是对父母最大的尊重与孝顺。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多数人认为,“无违”就是完全按照父亲的意愿去行事,其实不然。在《四书集注》中,尹氏对于此句的注解是:如其道,终身不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就是说,子无违于父,并非就没有了自己的主张,而盲目顺从其父之愿。当改而无改,只是孝子之心有所不忍而已。所以,后人所应否定、批判的应该是被封建制度扭曲了的“孝”,而不应是儒家真正意义上根植于人之内心对于父母不忍违背的善心、善行。

在儒家哲学中,“孝”除了“无违”,从心里尊敬父母乃是“孝”之最高境界。《论语・为政》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多数人认为,对于父母的物质奉养,让他们衣食无忧,就是孝顺,但是其实不然,孔子认为,真正的孝,是“有敬”,是发自内心地对父母的尊敬,让父母身心愉悦,是一种精神上的“孝”,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养”,否则就与动物没有区别了。所以,作为儒家“仁”之源头,君子所应务之“本”,“孝”有着自身丰富的内涵,是能养,是无违,是有敬。它是一种超越的自觉,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以及给予自己生命的生命的充分尊重与思考。它充满了爱的情怀,是真善美的表现。正如唐君毅先生所说的:“我自觉父母宇宙生我对我之为善行,而肯定此善行;念父母宇宙之能自超越以生我,我即报以我之自己超越,以孝父母宇宙,则为自觉之善行。”[4]孝是一种美德,也是人类之善行,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二、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1.孝乃修身之本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人之本也。孔子认为,孝乃仁的根本,不孝之人,也绝非仁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仁”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是一个人博襟的体现,是对天下苍生及其生存环境的现实关怀,而这种关怀,不管在古代或是现代,都是一个人人格魅力的最大体现,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孝亲是一个人崇高道德的内在依据和基础,而这种高尚的品格是始于对父母的一种自觉的情感,由“事亲”之“仁”进而衍生出“从兄”之“义”,此二者共同构成了“仁义”的基本内容。“礼、智”则是始于对“仁义”的坚守与修饰,是以孝悌为基本内容的。因此,在古人的伦理观念中,孝是一个人高尚品质的根本内容,是安身立命于这个世界上最基本的道德。所以,孝的观念对于一个人修身而言,由外是一种约束,由内是一种自觉。然而,时代的发展,并没有让传统的“孝”美德发扬光大,反而让其走上了末路。在物质崇拜、人情淡薄的当今社会,传统美德的回归,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期盼。

2.孝乃齐家之要

古代不可撼动的父权意识固然在某些方面禁锢了子代的所谓自由意志,呈现出些许的霸道,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即使在那样的父权时代,父亲的权利也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父子之间权利和义务的互动与融合,是一个家庭和谐安定不可缺少的因素。正所谓“子不教,父子过”,为了让儿子成为有教养的谦谦君子,父亲就必须做出表率,“上梁不正下梁歪”是每个为人父者的行为;“父慈子孝”要求父亲对儿子不仅要严格要求,更要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亲的慈爱,那么,孝敬父母自然是每个儿子自然的情感流露;而孟子的“父子有亲”提法,让我们看到父子之间相亲相爱的温暖场景,给古代家庭伦理增添了几许温情脉脉的色彩。

“事父母几谏”,如果父母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以委婉劝谏;“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以免父母牵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要爱惜自己的身体;“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光耀门楣,以使父母因其而荣耀……如此孝道,造就的难道会是陈独秀先生所说的“乱臣贼子”?当然不是,它造就的是一个个父子、夫妇、兄弟之间各尽其职,各爱其亲的和睦家庭。然而,在宣扬自由民主的今天,父亲不再是儿子的榜样,个性成了年轻人的座右铭,对父母有意见不再委婉劝谏,“劳而不怨”;所谓“立身扬名”只是名利场中的一个法则;“父母在,不远游”更是一句空话。试问,家不齐,何以治国、平天下?

3.孝乃治国之方

在孟子明确提出以孝为核心的王道政治之前,尧舜已经实现了以孝治天下的盛世了,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统治中居于核心地位。“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如果人皆能爱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就能安定而和平。在战国纷乱时期,这种主张似乎有点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但是,当今世界是一个求和平求发展的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物质文明不断发展,而遗憾的是,人们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时,却陷入了一场名利的追逐。民风不再淳朴,精神也陷入危机,空虚、堕落、冷漠成了社会的通病。若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圣者为王”,恢复以孝治天下的优良传统,人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每个家庭的基本伦常得以巩固,整个社会民风淳朴,相亲相爱,便能“不王者,未之有也”。

总之,孝乃是为君者能否行仁政,为人者能否成仁人的根本。然而,在几次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中,以君臣父子为核心的孝悌伦理遭到了颠覆性的否定,“发现自己”成了这个时代的主题,个性的强调和突出造就了自私自利的人格,孝文化的沦落使人情变得淡薄。在快节奏的新时代,羸弱的老人们被迫退出历史的舞台,传统的父权观念已经向子权转移,父母对子女有无限的义务和尽不完的责任。在物质文明不甚发达的中国,养儿防老仍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农村。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传统孝观念的缺失,给老人带来的无疑是不尽的孤苦和忧虑,而家庭伦理的混乱,必然是社会不安的元凶。所以,不管人类如何进化,历史如何行进,孝文化都是培养完美人格,和乐家庭的温床,更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164.

[2]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6

关键词:《论语选读》 丰富的内涵 学习和生活

《论语》以专书选读的形式成为高中语文选修的教材,是因为它在内容和语言方面具有经典性和可读性。《论语》是和孔子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论语》及其他典籍所反映的孔子的思想学说,经过两千多年的潜移默化,很多已经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比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仍是我们需要汲取的宝贵的精神营养。在文学方面,更是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语言简明流畅,含蓄隽永,其中的许多语句后来成了格言、警句、成语,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杀鸡焉用牛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等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赋予《论语选读》更丰富的内涵。我们的生活,不论是校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还是家庭生活如果都能用《论语选读》中的思想、原则去指导衡量,那么我们的行为会更加文明,思想会更加高尚,我们生活的集体也将更美好。

怎样丰富《论语选读》的内涵呢?联系生活实际,使《论语选读》教学“生活化”。教师除了认真备好课之外,在上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使学生能更深刻地领会《论语》的文化内涵。具体做法是怎样的呢?下面我结合《克己复礼》这一课,提几点粗浅的看法。

1、联系社会生活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讲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章时,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思想的触角就会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了,包括国家机关中上下级的关系,事业单位中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的思路就会开阔。员工和领导之间的关系,子女与父母到底应该怎样相处,代沟是怎样产生的,创新需要打破怎样的常规思维等等问题,学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也就会更加全面而深刻。就会懂得孔子所说的并非我们现在常说的“愚忠”,依《礼记・礼运篇》所解五伦十义,君义为仁,臣义为忠,父义为慈,子义为孝,即是君要做仁君,臣要做忠臣,父要做慈父,子要做孝子,推而至于夫妇兄弟朋友,也各有其道,此即五种人伦之教。孔子对臣子提出忠诚的要求的前提是君王要像个君王,对儿子提出孝顺的要求的前提是父亲要像个父亲。尧舜父子之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事例就很典型。这样,在联系社会生活的讨论中,学生就不难领会了。

2、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论语》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了。在《克己复礼》这一课中,一块重要的内容就是“孝”。孔子认为孝顺父母,不单是给父母好吃好喝的,不单是给父母做事,不单是照顾父母。他要求子女在孝顺父母时要有和悦的神色,更具体地说就是对父母的孝顺要发自内心的。孔子说做到这点很困难,即文中说的“色难”。这样比较难理解,学生不是很好接受,这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老人,他们的生活幸福吗?这时,让学生联系家庭生活,说说自己的父母亲戚是怎样孝敬父母的,自己又怎样孝顺父母。孝顺父母不是将来的事,而是我们做子女的每时每刻都要做的事。经过这样的联系思考,学生不但对“孝”加深了理解,而且在孝顺父母这件事上也会做得更好。

《论语选读》,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涵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为了应对高考,而是关照我们的内心,它让我们知道怎样措手足,让我们知道怎样安放我们的灵魂。

参考文献

①《“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②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着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③俞国良,《创造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