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建设与乡村治理研究

孝道文化建设与乡村治理研究

摘要:党的报告勾画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让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走出一条彰显乡村特色、实现乡村文明和谐发展的路子,使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让村民共建共享美好幸福新农村,是一项集生活、文化、经济发展等多元化的系统工程。发挥孝文化的现代治理功能,培育当下乡村孝道文化秩序,是建设美丽乡村、共享美好新生活的抓手,是推进创新式治理的基础,有助于重塑乡村社会形态,实现“乡风文明和谐美”的真正发展。

关键词:孝文化;共建共享;乡村治理

党的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针对乡村振兴做出的战略部署。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共建美丽乡村,让农村朋友共享经济发展和乡村建设美丽成果,将成为今后乡村深化改革的重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架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现实问题,比如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淡化,孝文化缺失现象严重,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堪忧。因此,促使“乡土本色”的文化根脉尤其是孝文化回归,探讨孝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及创新,对于实现农民共建共享幸福新家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治理中孝道文化建设的作用

在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大格局下,新型乡村秩序的建立需要国家力量的有序推进,需要挖掘乡村原有社会传统,构建政府与民间共建共治的发展新格局。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建构,以孝为基础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核心,在创新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孝文化是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情感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关系相处是否融洽,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安定。孝文化对当前乡村治理的价值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并通过榜样示范作用,代际相传塑造家族间和谐人际关系,维护伦理秩序。因此,加强乡村社会治理,应积极弘扬新时期孝文化,实施以孝为源的道德规范,编织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网络,以稳定和谐家庭关系为基础建构安定的乡村基层秩序。

(二)孝文化有利于塑造乡村现代治理新秩序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人的新农村建设”新命题。如何在“物”建设基础上留住人,强化民众的秩序意识、社会参与意识,倡导孝敬顺从和修身齐家理念对缓解当前乡村治理中主体弱化、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带来了生机。当前乡村政治模式主要呈现出政府指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能否取得良好治理效果,民众秩序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当重要。在我国乡村,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广泛存在,进行孝文化教育在乡村治理中具有“化民为俗,教民为人”的独特优势。最理想的乡村治理就是让群众自觉建设乡村,实现自治共建,用孝文化的教化功能为乡村治理注入新活力。通过公序良俗建立道德共同体,通过文化认同达到政治认同,激发农民在治理过程中的创造力,实现乡村政治良性运行。

(三)用孝文化伦理秩序营造淳朴民风

实现乡村振兴,建设让村民共享美丽乡村,不仅要做到创业富民生活美,还要做到和谐文明乡风美。孝文化自古以来在匡正民风、革易陋俗方面效果显著,是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提高农民素养的有力抓手。如邯郸永年徐北汪村历来注重弘扬孝文化,邻里和睦,村风古朴。多年来,没出现过一例无故上访群众。每年村民都会举办各种活动弘扬发展传统美德。乡村文明建设是重建礼仪之邦、以德治国的基础工程,孝文化的建构与传播,是塑造美丽乡村,打造村民思想道德高地的重要抓手。

二、融入孝文化的乡村治理模式分析

(一)村干部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作用弘扬孝文化

孔子曾说过民无信不立,为政者只有得到民众的信任才能实现其政治合法性。村干部以身作则,增加村干部公信力是维护乡村治理秩序的重要基石。村干部带头弘扬孝文化是河北蔚县“孝道村”孙家寨的一大亮点。2010年,孙家寨现任支部书记付宏伟怀着“百善孝为先”的信念回到家乡,在该村开创居家养老新模式。他拿出自己所有积蓄做善行义举,免费为全村孤寡及贫困老人送三餐,免费开办孝道讲习班。付宏伟曾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感动河北十大人物提名奖等殊荣,孙家寨村也被授予省级文明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该村传承“孝老爱亲”优良美德,以孝治村,对村民产生了正向激励作用,该村孝老敬老蔚然成风,孝文化在这样的氛围中得以发扬。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用孝文化引导农村建设,发挥了孝文化建设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构建了村民共建共享的和谐美好画面。

(二)编写村规民约,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村规民约是法律之外结合本村实际制定的涉及村风民俗、村务管理等规范村民行为的一种规章制度,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工具。它是村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这种本土化的道德规范,更容易规范村民行为,取得立竿见影的治理效果。在孝文化教育基础上,组织村民参与到村规民约编写中来,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培育认同感,形成村民的行为自觉和道德良心,它不仅能培养人的羞耻心,更能使人心归服。可通过聘请德高望重的老党员组成乡贤理事会,监督村规民约的执行,同时也可用奖惩举措刺激村民遵守乡约的积极性,如可开展“孝亲敬老”模范户评选活动,对不尊敬长辈、与礼义相背离的行为采取物质处罚。通过乡约的教化功能营造敬老孝亲、和睦向善的社会氛围,形成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

(三)开展以“孝”为主题乡村文化,塑造村民美好心灵

孝文化在一些乡村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村民对“孝”内涵的理解不清。孝的义理相当深刻,不仅可以由己及人由血缘关系扩展到一般的亲疏远近人伦关系,还可演变成家国同构的伦理模式,这些道理需要通过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村民。据研究,建设有传统文化大讲堂的乡村,村民对孝的理解会更深刻。如河北“孝道村”孙家寨庄稼地里建起“孝道大讲堂”,村风变得以不孝老人为耻。再有邯郸徐北汪村,通过庙会、文化长廊等形式,弘扬孝贤文化,敬老爱老蔚然成风。还有部分乡村,把孝文化打造成地域品牌,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如黑龙江丰年村,着力打造“忠孝文化第一村”,除建设以孝为主题的广场,让村民深刻理解孝道文化外,还积极开发以“忠孝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使孝文化和乡村振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以孝治村,乃至以孝治国,其意义在于以孝的行为唤醒村民内在的善心、内在的感恩之心和敬畏之心,及对美好秩序、美好规范的认同感,改善村民间凝聚力弱化的局面,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四)民间调解助力孝文化传播,解决赡养纠纷

目前青壮年外出务工增多,家庭结构变化,乡村孝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面临着新问题,如空巢老人增多,老人轮养问题等矛盾频发。费孝通曾指出,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法律是无从发生的。尽管现代文明的渗入,我国农村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现代乡村仍是一个熟人社会,与他人保持和谐关系很重要。当赡养矛盾发生后,大多数村民会选择村干部或村中有威望的老人出面,采取柔性的手段解决问题。因此健全民间调解制度对于缓解当下出现的赡养矛盾,进行孝文化宣传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调解机制主要通过听民声、讲孝道、和相处的方式用孝文化感化当事人,化解纠纷,调解员已然肩负起了把孝文化融入村风的传播作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调解满意率普遍在96%以上。可以看出,发展人民调解也是弘扬孝文化,解决乡村赡养纠纷,促进家庭和睦,改进乡村治理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结语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新时期建设孝文化要注重其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使其融入乡村治理的实践中去,在共建过程中生根发芽,发挥孝文化“软治理”的独特作用,推进乡村大繁荣大发展,让村民真正共享“兴业富民生活美、绿色发展生产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幸福家园。

参考文献:

[1]吕德文.乡村社会治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张坤 单位:河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