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教育范例6篇

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范文1

[关键词]山歌;孝道;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9-0084-02

我校申请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A类)课题《诵读经典诗文 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素养》的深层次研究――《用山歌唱孝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研究》。我们依托我校是“山歌、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优势,以山歌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养成。下面就此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做法和点滴体会。

一、歌唱孝道,意义深远

1.孝道教育,势在必行

“孝”是民族伦理道德的精华,在《论语》和《孝经》等书中都记载了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孝”一直是炎黄子孙尊崇笃行的美德,被视为为人处事品格的具体体现,是不可缺少的立身之本。《孝经》中记载:“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孝行,是德行的根本。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对于今天来说,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今的青少年对于中国传统道德知之甚少,出现了许多人格上的偏差,普遍存在着以我为中心的倾向,对家庭长辈和社会给予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由此衍生的是不懂得什么是感恩,对弱势群体更是漠不关心。 “传统孝道教育的缺失是孩子产生种种偏差心理的源头”,不少专家做出了这样的总结。社会和家长都呼唤孝道的回归,而学校教育一直以来却缺少系统的孝道教育。将孝道教育纳入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规范,有其时代的必要性和现实的紧迫性。我们选择用山歌唱孝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其目的也正基于此。

2.山歌传唱,生动活泼

宜州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的山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用山歌传递感情,开展社交活动,凡婚丧喜事、谈情说爱、结交朋友、农事活动都唱山歌。山歌歌词多是方语言,概括凝练又新鲜活泼,生动优美、委婉秀丽又富有形象,纯朴感人又含蓄缠绵。山歌的音调富有江南特色,朴素简练,清新流畅,易记易唱。我校是自治区级“山歌、彩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通过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传承活动,近年来宜州市唱山歌蔚然成风,山歌已成为当地广大干部群众交流思想、传播文化、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因地制宜,把孝经编成山歌,用山歌传唱孝经,宣扬孝道,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孝道,让学生在唱山歌的同时,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这既是学校课题研究的开展,又是我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我们以电影《刘三姐》中耳熟能详的曲调为基础,结合当地十多种优美的山歌调子,自编孝道山歌。我们请市文化馆专业老师、当地山歌王及我校音乐教师等教授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歌曲调,进行创编山歌的培训,鼓励全体老师、中高年级学生及家长等参与到编创、传唱山歌的行列。通过传唱山歌,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孝经用来编山歌,一人唱来万人和;传统文明添异彩,和谐风气遍全国。”“孝经山歌好教材,古为今用新境界;千人万人同声唱,文明新花遍地开。”这一教育形式,得到老师、家长和学生们的喜爱和赞赏。

二、解读孝经,独辟蹊径

我们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指导学生对《孝经》进行通读,引导学生从十个方面对《孝经》的孝道思想进行一一解读,从十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孝”的诠释,引导教师、家长、学生创编孝道山歌。如“孝养”。“孝养,孝而养之,如鸦反哺,以报德之心还养育之恩。”《孝经》中就要求子女对父母做到“生则养”“生事之以礼”,要保证父母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的晚年生活衣食无忧。孟子认为,孝养是孝道的基础,孝教是提升人们对孝道的认识和实现孝道的主要途径。我们有编创的山歌这样唱道:“树高万丈不理根,葫芦结果不忘藤;人生在世莫忘本,莫忘父母养育恩。” “华夏文明几千年,传统美德代代传;赡养老人尽义务,父慈子孝儿孙贤。”再如“孝廉”。“孝廉,明孝知廉,如通江河,互为相助。”孝即尊祖齐家;廉即耀祖立名。其义大同小异,故孝者易廉。孝,指孝顺父母;廉,即廉洁、清白。古人讲“不受”曰廉,“不污”为洁,就是对父母要尽孝,做人要清白,办事要廉政。我们编创的山歌这样唱道:“养儿就盼儿成人,为党为国尽忠心;慈父面前有孝子,强将手下无弱兵。” “尽孝就要讲清廉,不能一味讲金钱;清清白白过日子,无茶喝水心也甜。”

三、培养孝道,形式多样

1.开展孝道教育,进行知行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知行统一”,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结果,只有深知,才能笃行。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开设“孝道课程”,落实教师、落实时间、落实校本教材。孝道教育还应落实到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中,还可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式的熏陶教育,让广大学生都能知晓、理解,从而最终自觉支持孝道教育。通过知性的教育,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交流、体会、感悟、思考,做到情与境合,意与神会,最终心灵得到洗涤与升华。

2.创设教育情境,引导践行孝道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为此,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做法就是“让每一堵墙会说话”,建设了50多块宣传橱窗,布置富有精辟的孝道名言语录、经典的孝道故事等。这些无不启迪智慧,催人奋进,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在这样环境的熏陶下,学生更加知书达礼,书卷味儿更浓了。在学生对孝文化取得认同并对孝道典型产生感情共鸣的基础上,我们还通过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诸如利用“感恩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节日,强化学生的亲情意识和敬老观念,还通过开展以“孝敬父母――做人的责任”“感恩・孝道”为主题的征文竞赛,给父母送生日贺卡,为父母算笔我的人生帐,对父母说句感谢的话,为父母做顿饭菜,与父母拥抱,给父母洗次脚,与父母谈次心,承包几项家务劳动,唱首感恩歌曲等等有意义的活动,使个体学生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理解父母、体贴父母、孝敬父母,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养育之恩,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来回报父母。

3.促进道德迁移,提升综合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创办的巴甫雷什中学大门口写上“要爱你的妈妈”作为校训,他说:“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妈易懂易做,也能为日后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打下基础。”如果学生真正懂得了对父母奉行孝道,由此推而广之,就会为其他亲人付出爱心,为一切素不相识的人施以善行,为班级、学校、家乡作出贡献,最后升华为对社会、祖国、民族的责任感,从而,升华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各班级开展读孝道书籍,讲古今孝道故事,排演山歌唱孝道节目,开展孝道主题班会,评比“十佳”孝星活动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加强家校配合,构建教育网络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社会。父母的示范作用给子女的影响巨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家庭与学校两者之间的有机配合,把学校的系统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组成有机的整体,构建一体化开放式的孝道教育网络。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定期家访制度,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准确把握学校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求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在孝敬父母、文明礼貌等方面为子女做出榜样,提高家庭的整体思想道德。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人也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品德修养、教学艺术、个性心理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孩子。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同时,要求家长及时观察注意子女的言行举止,发现有违孝道教育要求的不文明行为时,应及时教育纠正。再者,我们发动家长参与亲子吟唱孝道山歌等孝道系列主题活动,加入编创山歌的行列,与学生共同创编山歌,这对学生的孝道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5.构建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我们通过山歌传唱,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孝是形成古代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力量。中国的孝文化特别重视家庭和睦,儿子要对父母尽孝,兄弟之间要讲究孝悌,同时重视亲戚关系和宗族关系,也特别重视师友关系,因为人的精神生命往往来源于老师,扩大充实于朋友。它始于爱父母,推及兄弟之爱、夫妻之爱、亲戚之爱、宗族之爱、邻里之爱、师友之爱、国家之爱、人类之爱。所以说孝是增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基础。人间充满爱,社会势必和谐。同时,孝是形成和睦风尚、保持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人际关系均是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展开的,孝成为古代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精神价值基础。在古人看来,一切人际关系均是基于父子关系而发生的,从精神机制上看,儒家文化就讲求一个“推”字,要推己及人,要行忠恕之道。因此,我们在学校传唱孝道,如果每人都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学校,就一定会营造出团结友善的和谐环境,促进学校仍至社会的和谐、文明、稳定和安宁。

孝道教育范文2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孝道教育 缺失 回归

一、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现状

孝道即以“孝”为做人之“道”,是人们行孝的原则。《孝经》里面有句话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古之孝道不仅是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忠于君主,而且要成就自我,方是光宗耀祖。“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2]。古代孝道强调居则事其敬,就是要顺从听命于父母。在现代社会,子女的个人独立性增强,不易接受传统的规范,因此,传统孝道教育中“愚孝”、“盲孝”的成分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被淘汰。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现代孝道,是建立在父子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是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的伦理保障,更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或缺的道德规范,因而现代孝道是对传统孝道的扬弃和超越。黄坚厚指出现代生活孝的内涵包括:爱护自己,使父母无忧,不辱其亲,尊敬父母,向父母进谏和奉养父母六项[3]。杨国枢认为孝的核心和基础内容是“善事父母”,主要包括赡养、顺从和悦亲等内容[4]。笔者结合前人总结得出现代“孝道”应包含尊敬父母、赡养父母、精神上愉悦父母。所以,本文所说的孝道教育是从这些方面入手的,而家庭作为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的场所,应该首先担负起孝道教育的重要责任。然而,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孝道缺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2007年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数据显示,仅有5.2%的被调查者“主动照料过父母的生活起居”,13.3%的被调查者经常“帮父母做家务”,24.8%的被调查者经常“关心父母身体健康”[5]。很多现代子女缺少对父母生活上的照料和关爱,可想而知,对父母精神上的关怀和宽慰的子女少之又少。子女孝道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孝道教育的忽视。很多子女肤浅地认为孝道就是赡养父母,等父母老了给钱养老就是孝,生活中却忤逆不尊重父母,缺乏对亲情和爱心的理解。而很多父母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对孝道没有全面理解,也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孝道教育。子女对父母良苦用心的培养感觉到理所当然,并用学习成绩向父母提出相应的物质交换,而父母也没有拒绝,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相当支持这种行为,觉得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使得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对父母的一种报答。也有子女对缺乏文化知识的父母产生歧视的心理和抗拒行为,埋怨父母不能给自己良好的生活条件,不顾家庭经济状况与同学进行攀比,而父母却对此觉得愧对孩子,支持孩子的任何需求。种种现象表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孝道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二、孝道教育缺失的家庭原因分析

(一)家长重分数教育,生活上骄纵子女。

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一从学校放学,问的往往是“今天有没有考试啊?考了多少分啊?”等类似问题,而很少关注孩子学习以外的学校生活状况。父母对子女过分教育或期待过高,把孩子送到补习班继续学习,减少了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时间,自然也缩短了家庭教育的时间。父母往往以物质鼓励孩子在学校取得的好成绩,甚至有家长在孩子取得高分时不惜代价给孩子买贵重礼物以表奖励。这种物质交换的行为不但无法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反而觉得自己获得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造成孩子对亲情的淡漠。在很多“421”结构的家庭中,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生活上极度关注和溺爱孩子,恨不得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导致很多孩子在生活上无法自理,性格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言语上对家人恶语相加,观念上认为家人的付出理所应当。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无法理解父母深刻的爱,不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也没有家庭责任感,孝道观念在家长的溺爱中消失殆尽。因而,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孝道教育的有效进行的。

(二)家长自身没有发挥榜样效应。

很多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对待长辈的态度。例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呵斥年迈的父母,冷落独自在家的双亲,向老人理所当然地索要钱财,不给老人赡养费,对生病卧床的老人不理不睬甚至嫌弃等,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许有朝一日,这些行为都将重演在父母自己身上,因为父母没有为孩子做好孝敬长辈的榜样。有些父母一有空就出去打麻将打牌,对家中老人和孩子不管不问,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关爱,等到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也许他自己也不懂得如何经营家庭,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因为他自己是受害者,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孝道,因为他没有从自己父母身上学到如何孝顺父母。这种不良家风的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重演,不仅影响一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幸福和睦,更对社会养老问题和社会和谐造成不良影响。

(三)家庭教育没有及时巩固和补充学校孝道教育。

晏阳初说:“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和儿童发展更形密切,因为学校教育是有限制的,家庭教育是无限制的。”[6]可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对学校教育有巩固和补充的作用。“学校里讲公民教育,有一项是‘不要骂人’,说得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坏习惯,孰知一跑回家,不是听见父亲骂母亲,就是母亲骂他们自己,或者母亲和邻居相骂,骂忘了形也把他们夹在里面骂起来了。在学校里所得的一点好教训,就无形中在家里打消了”[6]。所以说,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学校里的孝道教育如果在家中没有实践的机会,或者说父母根本无视孝道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那么日积月累,孩子的孝道观念自然会变得淡漠。譬如,学校的德育老师跟学生说父母很辛苦,回家帮父母倒水洗脚以感恩父母的辛劳,结果孩子回到家后,父母并没有支持孩子这样做,而是让孩子抓紧时间学习。这样一次两次之后,孩子也不会主动提出类似的想法。其实这些家常的行为正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孝道教育的方式,也是及时巩固和补充孩子在学校学习孝道的一种实践性方式,因为学校的口头教育始终无法代替家庭实践教育。家庭教育如果不及时巩固和补充学校的孝道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就得不到真正的情感内化,则很容易出现孩子不孝顺父母的家庭教育危机。

三、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孝道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重智观念,增强孝道教育意识。

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不仅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而且不利于孩子孝道观念的培养。把孩子致力于培养成“考高分达人”不一定是件好事,如果孩子仅仅只会考试和学习,而生活不会自理,过分依赖父母,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德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要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的意识,减少孩子在培训班的时间,增加在家陪伴教导孩子的时间。父母应对孩子理智地施爱,而不是一味地溺爱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进行孝道教育的第一步。父母应有意识地指导和训练孩子做一些孝敬父母的事情,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分担父母的忧虑,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等等。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他们为家庭、为子女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让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和挣钱的不易,让孩子学会有节制地生活并能够体会父母无私的爱。久而久之,孩子会从心底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及对父母尽孝的愿望。

(二)树立榜样,营造和谐家庭。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家庭成员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7]家庭教育不仅是言传而已,身教更重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与成人一起生活,很容易学习和模仿父母的言行,所以父母要做孝敬长辈的榜样,才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对父母的言行。尤其对于小孩子,他们常常难以理解大道理,而是更喜欢看着父母怎样做事。如果孩子从小看到自己的父母对家里的老年人尊敬爱戴,耐心照顾老人的起居,经常抽空陪伴老人,孩子耳濡目染,就会逐渐养成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了身教的影响大于言传。父母要处理好自己与孩子和老人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只有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孩子才会有健康的人格,才会理解父母的辛劳,体会亲情的温暖,并内化为自我人格,在行动上践行孝道。所以,孝道教育中,父母要身体力行,发挥自身的榜样效应,着力营造和谐家庭,才能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形成浓厚的孝亲观念,才会让良好的家风得以传承,才会让“老有所依”、“养儿防老”得以回归。

(三)让孩子及时行孝,营造实践环境。

家庭教育要提供给孩子实践学校孝道教育的机会,学校老师教育孩子回家要给父母洗脚等孝敬父母的行为,父母就应该给予鼓励支持,并在言语和行为上对孩子表示肯定,孩子在欣然接受的同时有温暖的亲情体验,这种实践的行动和情感的内化是学校孝道教育无法实现的,必须通过家庭教育加以巩固。父母在生活中要鼓励孩子为自己分担家务,让孩子意识到这些行为都是孝顺父母的表现;父母应告诉孩子自己的生日并希望孩子能赠送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让孩子在父母脸上看到幸福的笑容同时感到自己对父母的重要;孩子生日的那天父母要告诉他出生时的艰难与痛苦,让孩子明白父母对自己养育的艰辛历程并学会感恩父母。亲情的维系必须在家庭生活的种种细节中去联结,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对孩子们的教育应从具体的、形象的问题入手”[8],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也从具体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让孩子在实践中逐渐内化为对父母深刻的情感,从而转化为对父母尽孝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生.礼记•孝经[M].成美兰译著.上海:中华书局,2007:221.

[2]谭树辉.传世文化经典儿童读本:弟子规[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4.

[3]黄坚厚.现代生活孝的实践:中国人的心理[M].桂冠图书公司出版,1989:25-38.

[4]杨国枢.中国人之孝道观的概念分析:中国人的心理[M].桂冠图书公司出版,1989:46.

[5]张莉.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6]马秋帆,熊明安,编.晏阳初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5,22.

[7]韩亚丹.试论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缺位”[J].湘潮(下半月),2007(10):90-91.

孝道教育范文3

一、碰撞———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沟通亲子心灵的主题班会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物质文明的日益丰富,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间距越来越大,甚至如同平行线而无法交合。要化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首先要搭建一个适于沟通的平台,于是我们选择了主题班会,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堂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的主题班会———《心灵的交汇》。朱峥和她妈妈共同表演的小品《该不该》让在场的师生流下了热泪“;心心相印”的游戏既充满趣味,又让大家体会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确实存在着问题;“真情诉说”让孩子和家长衷诉心声,达成共识“;激情拥抱”使亲子间再一次感受了对方的心跳。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在网上各抒己见。有学生这样留言“:我觉得这次活动设计新颖,以前搞的一些活动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太平淡了,起不到深层的作用。通过这次活动,我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家长对孩子的挚爱。”网上交流是学生心灵告白的最好形式,是这次主题班会的课外延伸。正是因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加入,使我们的主题班会不仅让现场观摩的领导和老师耳目一新,而且激起了学生与家长心灵的碰撞。德育活动与网络媒体手拉手,让一贯沉默于教条的德育教育变得这样亲切、这样活泼、这样令人难以忘怀。

二、唤醒———选择数字化平台,唤起对“孝”的认识

随着初步尝试的成功,我们意识到,仅有心灵上的沟通是不够的,必须要让学生懂得“孝”,理解“孝”,通过活动唤醒学生意识深处“孝”的萌芽。每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总能激起人们内心的波澜,震撼于这一份平凡中的伟大,于是我们发起了感动中国系列教育活动。扣紧“孝”的主题,经多方修改,我们用数字化平台设计了《孝心———人性的脊梁》的教育活动。数字化平台的“在线调查”和“网上讨论”功能以其直观、快捷、隐秘的特点,直击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的火花在活动中点燃,内心深处的“孝”的意识被唤醒。学生对“孝”有了新的认识:对父母不应该只有索取,更应有爱的回报。学生的认识更趋于情景化、感性化,激发了内心对自我孝心的反思,也使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另一片天地。

三、践行———拍摄生活DV,树起“孝”的榜样

爱的回报是对“孝”的最好的诠释,同学们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通过调查研究,许多同学自觉地为父母做家务,为劳作了一天辛勤归来的父母端茶送水,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以良好的表现来减少父母对自己的担忧。我们及时地抓住了学生中的众多闪光点,用DV拍摄下了这一个个美好的瞬间。我们拍了《为爸爸洗脚》、《妈妈要出远门》、《我帮妈妈洗衣服》、《我为父母过生日》的短片。这些短片在网上挂出后,在师生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道德日益倒退、孝行严重缺失的今天,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DV以它多姿多彩的现代化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塑造高层次的灵魂享受,为“孝”的主旋律提升榜样的力量。

四、强化———纵横“博客”论坛,交流施孝心得

孝道教育范文4

关键词:课堂教学 渗透 孝道教育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长辈在各种美德中是占第一位的,是人伦道德的基石。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长辈都不孝敬了,还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之幼,以及人之幼吗?更不用说什么热爱祖国和人民了。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道应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而如今的青少年对于中国传统道德知之甚少,出现了许多人格上的偏差。如:在家里不听父母的话,我行我素,不听从大人建议;从不分担家务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理解父母挣钱不易,与富裕家庭攀比;父母生病了不闻不问;在家里斥责父母。鉴于此,我们要恢复“孝”在人伦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把包括孝道教育在内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教育,融入到教学管理当中。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呢?

一、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提高孝道教育水平。

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历史学科教学除了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历史课堂不仅是传授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孔子说:“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的,从而让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涵养,加强孝道修养,以良好的情感资质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样,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人格也逐渐得以健全与发展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培养出创造性的心理健康的人才。

二、充分应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敬老爱幼教育和常规礼仪教育。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初高中的历史教材中大多蕴含着传统美德。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今,有许许多多的典型事例比如古代的二十四孝道故事和中国老一代革命家、、等人的敬老故事,也有许多普通人孝道事例,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孝道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首先从广泛地爱父母做起,使整个社会有一种讲母爱颂母爱的浓厚空气。我们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只号召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社会主义,却很少提或者不提爱父母。事实上,母爱是一切道德教育的源头。人类最早的道德意识,最初的伦理关系,最美好的道德情感,都是首先从父母那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我们能首先以倡导爱父母为先,然后再循序渐进,那就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其次,在倡导爱父母的同时,还应大力宣传行孝的意义,提倡行孝的自觉性。教师可利用课堂、晨读等时段,让学生诵读《孝经》、《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孝道读本和教材中的经典孝道故事。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去宣传或实践。假以时日,必然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

最后,应该重视传统礼仪和新式礼仪改革与建立。孝道观念是道德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除了有好的社会风气和个人的自觉精神外,还要有一定的表现形式。

三、加强形式多样化的孝道宣传教育,营造宽松和谐的孝道气氛。

孝道教育范文5

关键词 新加坡孝道教育 精神文化 启示

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识码:A

Filial Piety in Singapo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GU Danyi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 The Chinese nation has great history, culture and national traditions, including "filial pie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culture. Improve education for carrying forward the fine Chinese filial piety is very traditional culture to achiev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Singapore filial, to learn advanced ideas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in Singapore piety,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al experience, so as to enhance the depth of filial piety education educational, spiritu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achieve universal moral culture upgrade.

Key words filial piety in Singapor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1 孝道教育的现实意义

孝道是伴随着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而延续下来的精神文化力量,孝道教育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现。孝道教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内涵。无论是从社会的和谐发展层面,还是从个人发展的层面上,一个人的行为都是这个社会文明的反应。孝道教育的现实意义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中,也将伴随着个人的发展延续下去。以小见大,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中,孝道体现的现实意义总是以其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建立。

1.1 孝道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建立。孝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不是只看他在社会上取得了多大的成绩,而是应该看到其精神道德的高度。孝道教育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那么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就会存在一定的欠缺,发展就是不完善不全面的。孝道教育是从家庭出发,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道德素质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对孩子的启蒙,通过自身的行为对孩子产生影响,让孩子在潜意识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从而走向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合力,开展对青少年的孝道的教育。

1.2 孝道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断加深,但是多元化的价值观影响下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规范和负面的价值取向也产生了。尤其是在青年人当中,月光族、啃老族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产生一些“我爸是李刚”等负面的新闻。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失败的产物,家长对于孩子过分的溺爱,有求必应,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对孩子给予过度的财力支持,让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对社会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这些负面案例给青年人带来了反面的形象,青年人愤世嫉俗的情绪就会随之产生。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到社会安定和谐的不良因素,青年人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对于家庭和社会应该有一定的责任,所有的行为都应该在内心形成价值考量。社会的和谐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社会行为是社会总体精神面貌的一个展现,以孝为先,孝顺父母,懂得感恩,在内心树立起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家庭观念,从家庭的和谐到社会的和谐,让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1.3 孝道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支撑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想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注重精神层面的个人发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则是首要的核心文化精神和规范。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①孝道包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孝道的体现展现了一个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道德责任感。孝道包含着奉献、感恩、礼节等非常丰富的内容,这些都是个人实现发展的精神支柱。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丰硕的建设成果,人们感受到了物质财富所带来的生活的便捷和改变,人们通过努力合作融入到社会当中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非常巨大的努力,但是这些不足以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精神层面的丰富是人得以长远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

孝道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我国的孝道教育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需要不断的提升教育的内涵,通过丰富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来实现孝道教育的全面开展。

2 新加坡孝道教育的现状

新加坡将孝道教育作为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教育特色,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新加坡的孝道教育进行深入的解读和了解,从而指导我国孝道教育的顺利开展。

2.1 新加坡孝道教育的教育特色

国家参与是新加坡孝道教育得以开展的重要保障,在社会范围内,孝道教育得到了领导人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重视,将尊老爱幼、互帮互助作为道德规范的内容,让全社会的青年人都能够自觉的遵守孝道,形成一种行为准则。并且注重礼仪的教育,开展一系列有效的活动宣传爱老、敬老的社会会风尚。给予老人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经常深入到老年人的家庭当中,为老年人带来更多的社会关怀。同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没有履行子女赡养职责的儿女进行法律制裁和罚款。不仅在法律上进行了规范,也通过舆论手段,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通过舆论和法律多重的手段对遗弃父母的不道德社会行为进行谴责。

2.2 新加坡孝道教育的教育原则

新加坡孝道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是与其国情息息相关的,在孝道教育过程中新加坡讲求一定的原则性,这些原则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首先是坚持多样化的原则。对于孝道教育不受到环境和条件的限制。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进行孝道教育,让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受到孝道教育的影响。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营造很好的社会氛围,将孝道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经常性的举行以孝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的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家人的辛苦,亲情的可贵。

其次,注重求同存异的原则。新加坡的孝道教育具有灵活多样性的特点。善于吸收优秀的文化成果,从而结合本国的基本国情进行孝道教育和孝道实践。尊重各自的文化信仰,将道德作为一种力量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中,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最后,坚持具体群体具体分析的原则。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阶层的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为不同的实践对象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发展的特点。孝道问题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社会,都是应该值得关注和重视。不同的家庭面临着不同点的问题,从而形成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如果采取统一的方式进行教育,实践的效果就会存在一定的偏差。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孝道教育能够很好的进行经验总结,从而达到长久的效果。

3 新加坡孝道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新加坡孝道教育的经验总结,结合我国发展的具体国情。有传承性和创新性的探寻出适合我国孝道教育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孝道教育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3.1 丰富孝道教育的内容,体现教育特色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孝道教育体现的是一种继承和创新,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以现代化的加工和实践。随着文化的发展繁荣,人们的价值理念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对于道德的力量我们应该积极的引导,实现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教育的特色就体现在创新性,结合时展的新状况、结合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结合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不断的丰富孝道教育的内容。

3.2 完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创新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走出课堂的教学,将教学活动带入家庭和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将家庭作为教育的一个阵地,通过青少年与家长的互动实现孝道的实践感悟。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感受到父母为子女的付出,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学会感恩、懂得责任。将理论成果的学习转化成精神力量,从而指引青少年进行社会实践。

3.3 调动多种教育力量,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

孝道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教育内容,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教育过程中,孝道教育应该渗透到其中,充分体现精神力量的作用,用孝道教育来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而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需要各方教育力量的共同努力。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从而影响孩子的行为,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孝道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在社会范围内,通过政府的监督、政策规范和法律的约束实现社会监督。对以孝道为首的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指引,有重点有步骤的进行孝道教育。

4 结论

孝道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塑造都有着不可替代地位。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孝道教育应该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赋予孝道教育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文化内涵,挖掘孝道教育的时代价值,促进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注释

① 肖群忠.传统孝道的传承、弘扬与超越[J].社会科学战线,2010(3).

参考文献

[1] 刘永祥.近代中国孝道文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 肖海.孝文化的承继与学校教育[J].孝感学院学报,2009(1).

[3] 罗丽榕.论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的意义和对策[J].咸宁学院学报,2010(11).

孝道教育范文6

有国内学者的问卷调查显示,38%的小学生和31%的中学生从来没有听过有关孝亲敬老的传统故事。周玲以问卷的形式对湖南省师大附中、湖南省雅礼中学等五所中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孝道的认知特点:倡导“平等”,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和“感恩之心”。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肖群忠教授提出,孝道是源于生命崇拜和延续以及代际生命呵护和群体互养。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生物进化和社会文化共同熏陶的结果,对当今社会家庭和谐、自然和谐以及和谐中国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国内对孝道教育的研究多见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具体做法泛泛而谈,缺乏实证研究和可操作性;研究对象较少关注中学生;研究范围仅局限在孝顺亲人,内涵狭隘,与时代脱节。因此,大力开展青少年的新孝道教育实践活动,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一、新解孝道――移孝为爱

中国传统孝道历经数千年,深深打上了各朝各代的烙印。为此要正本清源,挖掘出“孝”的本真意义和现代价值。“孝”的本义是指子女对父母在奉养、诚敬、立身等方面应尽的义务。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孝是“仁之本”,由近及远,由亲及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被泛化为“大孝”。以崔圣奎会长为代表的韩国孝运动团体总联合会提出现代孝道的“七大理念”:实践敬天爱人思想;孝敬父母和师长;关爱儿童、青少年学生;爱家;爱国;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爱近邻,服务全人类。这“七大理念”既与我国传统的“泛孝”有类似,又增加了新时代的元素,值得我们借鉴。

因此,我们重新解读现代的孝:外延可以扩大至“移孝为爱”,孝的对象由父母、长辈、特殊人群到全人类、大自然,孝的方式由爱亲、敬亲、光亲、仁民到爱惜众生。

二、开发课程――弘孝砺行

自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科类的课程开发。其实,作为德育工作的开展,依托课程建设更能提高实效性。孝道教育既是学校德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也应包含在各科课程的教学和学校的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之中,从课程的角度系统地有主题地进行。开发孝道校本课程,可以整合语文、历史、地理、艺术、体育、心理、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等学科内容。以广东番禺中学的孝道课程为例,该校开发的特色课程名称为“弘孝砺行”,取名的缘由有三层意思。

第一,弘,光大;弘孝,弘扬孝道,推广孝道。依托学校核心文化,施行“移孝为爱”的“泛孝”教育,敦厚品德,激扬正气,先学为人。

第二,砺,磨练;砺行,践行孝道,提升孝行能力。孝,不仅是心德,更是行德。孝心为始,孝行为末,孝行是孝心的载体。学生除了学习高中必修课程,提高全面素质以外,还可以实践孝行,和谐关系,健心尽孝,发展特长,和谐交往,服务社群,最终实现“人皆有才,人人成才”的教育理想。

第三,弘孝砺行,不仅重视转变观念,丰富情感,探究知识,还重视培养技能,创新实践,服务社会,奉献社群,努力达到孝感、孝知和孝行的统一。该校本课程目前开发了6门普修课和2门专修课(图1)。

目前所开发的8门课程,都有具体的课程目标。每学年开设2门普修课,高一下学期开始开设2门专修课。由专人专时进行教学。随着时代和学校的发展,专修课还可以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该课程以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为主,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校互评等方式。学习普修课程并完成《“弘孝砺行”行动本》上的相关课程作业,学生每学期则获得选修二学分2分;学习专修课程的学生每学期可得学分2分。

三、构建模式――四步兴孝

孝道在心理学中被细分为孝的认知(孝知)、孝的感情(孝感)、孝的意志(孝意)三个层次或成分。孝知是对孝道本身及其相关人事物的认识、知识及信念。孝感是对孝道本身及其相关人、事物的情感、情绪、感受好恶及接受与否。孝意是对孝道本身及其相关人事物的行为意向;孝意另一方面是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良好社会行为,也就是中国人习称的孝行。孝行是孝的可见体现。1974年,Lee就提出有关个体孝道认知发展的五阶段模型,从Lee的五阶段模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发展规律:孝首先是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的奉养;孝更是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与给予、以及一切对父母有益的行为;孝是以亲子之间的情感和爱为基础;孝不仅是小家的内在和谐,更可以延伸到整个社会、国家。

广东番禺中学经过11年的教育实践探索,根据“知情意行”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强化养成教育,最终构建了“爱亲―敬亲―成才―服务”的四步新孝道学校教育模式(图2)。

图2 “四步兴孝”的新孝道教育模式

这四个层面的具体内容指:第一,珍爱亲人。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引导学生尊重父母的人生经验,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体会父母的情感需求,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第二,尊敬师长。激发学生对师长的感激之情,引导学生尊敬长辈,尊敬和热爱为社会尽职尽责的普通劳动者。引导学生爱护家园,爱护生态环境。第三,成为人才。更新学生对孝的认识,着力引导学生领悟“孝”在社会感、责任感等方面的升华,而不仅仅将“孝道”局限于亲情方面。把尽孝落实在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行动上,在社会分工坐标体系中找准位置,对自己负责。第四,服务社群。引导学生由良好的习惯、动机出发,反复实践,最终达到观念的形成。回馈家人,服务社会,奉献社群,努力达到孝感、孝知和孝行的统一。

上一篇古典美学

下一篇端午节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