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感恩范例6篇

孝道感恩

孝道感恩范文1

上午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崇尚孝道,懂得感恩”,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百善孝为先,要学会做人、学做好人,首先就应该崇孝道,有孝心。孝,即敬爱父母,为父母着想,理解父母的艰辛,报恩父母的关爱。

少年时不好好读书,在校贪玩、违纪,此为不孝之一。青年时不好好做事,不知勤劳、上进,甚至连吃穿都还依赖父母,此为不孝之二。中年时父母已老,常有三病两痛在身,你却不闻不问,此为不孝之三。言语放肆,不顾父母感受,甚或顶撞父母,此为不孝之四。行为放荡,在外惹事生非,有伤父母心灵,甚至让别人戳父母的脊梁,此为不孝之五。不顾家庭经济状况,乱花父母钱财;甚或与人攀比,向父母索要钱物,此为不孝之六。自己有过,父母教之,依然不改,此为不孝之七。违法犯罪,使父母伤心,丢父母颜面,此为不孝之八。

总之,在现代社会里,虽愚孝不可取,但孝道必须崇。不守孝道之人不宜与之交往,在单位、在集体,这种人不宜重用与提拔,因为透过孝道即知人性。

孝是一种品质,孝是一种善行,行孝与感恩是相通的,知道行孝,就懂得感恩,不但感恩父母,而且感恩所有关爱你的人,感恩老师,感恩亲友,感恩社会。

用心行孝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一种优秀品质,道德元素中,“孝”是最基本的元素。我曾经告诫我的儿子,希望他不要与不孝的人交往,更不得成为朋友,因为对父母都不孝的人品质肯定是有问题的,连父母都不孝的人能靠得住吗?

同学们,也许你以前在孝敬父母方面做得还不够,或者做得并不好。同学们,好好想想吧,我们的父母容易吗?每个月月假回到家里的时候,你是否发现,原本漂亮的母亲又苍老了许多,爸爸的白发又增添了不少。可是,我们有的同学甚至从来就没有正眼看过自己的父母,更谈不上去关心体贴父母了,只知道一开口就要钱。试想一想,父母容易吗?家里房屋建设,人情交往,一家人的吃穿,供你上学,还要赡养你的祖父母,他们有多难,难道你就真的不懂吗?那些曾经不太孝敬父母的孩子,你们该好好地想一想呀!

孝道感恩范文2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

传统孝道将孝亲作为一切道德教育的根本和出发点。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不同于以往将孝道简单看作家庭伦理,以“仁爱”为宗旨的儒家实际上赋予孝道以更广大的社会意义,使之超越了家庭范畴而成为普遍性的社会伦理,如《论语・学而》中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中也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可见,儒家是将“事亲”的孝行作为践行仁爱思想的起点,进而移孝作忠、报效国家,乃至成圣成贤,将仁爱普施于全天下。对这种推己及人的孝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也持类似观点,并依其教理明确肯定一切众生皆是前世父母,如《梵网经》所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因而主张要以感恩孝亲的精神救度一切如母众生。

从道德修养的角度看,孝敬双亲,作为人伦关系的根本,其实也是培养人们尊重、感恩、忠诚、关心、热情、细心、倾听、理解、勤勉、自律、忍耐、担当、友善、同情、包容等各种优秀道德品质最为基本且有效的途径。事实上,真正孝顺父母长辈的人,本身就带有了一种对他人尊重感恩等优良品质,对待他人一般也有孝亲般的态度,正如《孝经》中说的“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也如《论语》中说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若以儒家仁爱思想来主导孝行,无疑更有助于人们自觉地将孝行推及于人,如孟子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正在于孝道有助于从人才成长的根基上入手来培养各种美德善行,从而移风易俗,引导社会风气的好转。

从现代人本管理学说主张的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观点看,孝道显然也合乎其要求,因为孝道本来就是以人(亲人)为中心的,倡导的就是尊重、有礼、感恩、忠诚、友善、包容等美德,而且它还有着基于家庭血缘关系来贯彻人本理念的优势,加上我国企业的本土孝文化背景,我国企业理应将孝道纳入到员工培训课程和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中,以孝道精神来育人育德,如此可将现代人本管理思想与优秀传统孝道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使员工树立起尊重、感恩、诚信、敬业、关爱、友善、同情心、同理心、责任心等种种优秀职业道德意识,这对于克服近些年来企业界经常出现的唯利是图、仿冒造假、不守信用、坑蒙拐骗等不良现象显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感恩客户,和谐人际

感恩父母是传统孝道中一个恒久的主题,因为父母对子女有生养之恩,此恩比山高比海深,古人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说法,动物尚知感恩,何况是人呢?人若不知孝养父母,只能说不配为人,如孟子所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感恩双亲是从家庭角度说的,从全社会角度看,还有许多需要我们感恩的对象,从师长到各行各业的人们,从国家到世界,乃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值得我们感恩,因为人社会本是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世界,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存都离不开各行业无数人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儒家孝道主张要从面向父母的小孝扩展到面向天下苍生的大孝,把其倡导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的家庭和谐关系推向社会,这体现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伦理要求。真正懂得感恩父母的孝子,必然会去感恩他人,感恩世界,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教也有报“四恩”的说法,即要报父母恩、师长恩、国王恩(国家恩)和施主恩(《释氏要览》)。可以说,感恩构成传统孝道的精髓,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美德,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大力继承和发扬。

对于企业来说,要发扬孝道精神就要建设以孝亲精神为核心的感恩文化。首先要感恩客户、忠于客户,因为客户是企业利润的根本来源,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因而是企业感恩的头号对象,为此,企业就要以孝亲的精神关心广大客户现实的和潜在的需要,并依此为其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在服务态度上也要如孝亲一般尊重有礼、真诚友善、和颜悦色、热情周到。淘宝、京东的店铺在与客户沟通时,一律称呼客户为“亲”,态度上就令人感到亲切热情。

关系营销理论主张视一切客户为亲人为朋友,其中就体现着孝亲的精神。现实中一些公司服务态度差、引得客户抱怨甚至投诉的原因,就在于对客户的权益不够尊重和关心,仅把客户看成能掏腰包的“上帝”。相反,视客户为亲人:老者如父母、幼者如子女、年龄相近者如兄弟姊妹,客户的要求就会像亲人的要求一样容易得到满足,而且有助于赢得客户的满意和忠诚,建立起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其次,企业还应在职场营造出一种感恩一切的文化氛围,感恩员工、感恩股东,感恩供应商、经销商等利益相关者,乃至感恩竞争对手。拥有感恩的心,常能使人对他人过度或不当的言行抱持一种包容、忍让的态度,这对缓和人际间经常可能出现的误会、摩擦和矛盾显然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企业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合作精神无疑也有着重要作用。古人云,家和万事兴。对于企业来说,以尊重感恩的孝亲精神来构建企业与客户、员工、股东、供应商、经销商等利益诸方良性互动、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从而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大家庭,必然会“人和企业兴”。

感恩师长,尊师重道

企业还应强调感恩师长、尊师重道的观念。如果说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师长则对我们有传授知识、教导做人的恩情,因而古人总是把尊师与孝亲放在一起强调,还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

尊师是求学问道的绝对前提,《礼记・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儒荀子也指出:“国将兴,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而佛教把尊师重道作为修行成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如东方世界家喻户晓的观世音菩萨,头上天冠中顶戴着他的师父阿弥陀佛像,象征着尊师重道、感恩上师的意思。《佛说观无量寿经》中也明确把“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作为净业正因的第一条。历史上许多小人物能修炼成大器,尊师重道、懂得感恩可说是一个关键因素,像张良敬老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程门立雪等著名历史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反之,不敬重老,必然不会敬重学问,对个人对集体都意味着事业走向衰败。由于历史上“”等因素对传统孝道和师道的严重破坏及其恶劣影响,现实中有不少年轻人不懂得尊师重道,以为交了学费老师教他就是应该的,就像父母生了他就该养着他一样,把老师当成拐棍、工具,动辄对老师评头品足,甚至恶语相加,在受到批评时甚至会振振有词地拿老师的所谓错误来为自己辩护。如此之类的不敬态度,可说是欺师灭道,必然会从根本上障碍其学业进步,即便老师有错都不是学生所能随便议论的,更何况老师根本就没有错呢?

在当前我国企业界重视培育工匠精神的时期,尊师重道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因为技艺和经验的传承离不开师傅的言传身教,个人的进步也须明师的指点和帮助,不尊师不重道必将障碍重重。

以孝励志,建功立业

孝道也是激励人才树立远大志向、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基本动力。如《孝经》中说“人之行,莫大于孝”;“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如我国速滑选手周洋在 2010年2月21日夺得冬奥会世界冠军后接受采访时说:“拿了金牌以后可能会改变很多,首先自己更有信心,也可以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一点。”后一句是坦白的大实话,直接表明了孝敬父母是激励她勇夺金牌、为国争光的内在动力。

在家做孝子,在外将孝道精神应用于待人处事,对人尊敬、有礼、忠诚、谦恭,其名声自然就会显扬于世,同时也彰显了父母,这是古人以孝励志的要求。如《孝经・广扬名章》中孔子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历史上有许多孝子,为国为民做出了种种“立德”“立功”“立言”的伟绩,他们在名扬于世的同时也给父母带来了荣耀,这是以孝励志做到了极致的情形。对于企业来说,将孝道融入到企业使命和企业社会责任中,可使孝道成为激励员工立德成才、创新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孝道感恩范文3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历来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用传统的道德教育审视当前的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现状,通过孝教育、尊师道、修身律己的传统思想加强和提升当代未成年人感恩意识。

中华民族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根深蒂固的优良文化传统依然是道德教育,重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主要目的和行为方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道德即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的基本问题是利益问题,即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在我国古代,所谓“德”就是对他人有利,这样才称得上是有道德。不仅在我国古代要求是如此,当代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与当代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作用于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把他们也培育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

中国的重德传统一直传承下来,在整个封建社会,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各朝各代的教育政策都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西周国学就以“一日孝行,以享父母;二日友行,以尊贤良;三日顺行,以事师长。为主要教育内容。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历代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最具典型代表的是孔子,其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最为丰富和最具影响力的,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仁”的教育,“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道”的具体体现,按照“仁”的要求去做,就是实践了“道”,反之便是违背“道”。如何实现这个“仁”,孔子及其弟子在讨论中得出,“仁”者“爱人”。因此,“爱人”无疑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爱人是仁的基本含义,也是待人处事的前提。儒家另一思想家孟子提出“性善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论证了实施道德教育的可能性。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也,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热,泉之始达”。即人性中的这“四端”,故可以通过道德教育“扩而充之”,使之成为仁、义、礼、智四德。荀子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荀子从“性恶说”的思想角度出发,论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要“化性起伪”,重视对学生的道德知识教育的培养,主张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的环境加强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和学习。西汉的董仲舒也比较重视道德教育,他把德治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道德教育在培养人才、发展人性、社会教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德育思想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宋代的教育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坚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才能发挥其作用,对社会和国家有用。朱熹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发展,即“存天理,灭人欲”,让学生懂得道理,自觉行动,遵循社会道德规范。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就道德教育有很多的阐述,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和作用,尤其在当前未成年人道德滑坡、感恩意识淡薄严重的社会,我们应当借鉴古代道德教育的精髓,加强和提升当前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

二、当前未成年感恩教育的现状简述

《现代汉语词典》把“感恩”界定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对感恩教育主要的解释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的本质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价值观的转变等导致未成年的道德品质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我国现在的未成年多是独生子女,大多只懂得享受,缺乏自觉的道德修养,从而养成自私、冷漠、忘恩等性格。未成年的种种不良表现正是由于感恩品质缺失,具体表现首先在家庭中,他们对父母的不孝顺,叛逆父母,社会中多有未成年人为了上网玩游戏与父母发生争执而离家出走,也常和父母顶嘴,甚者有挥刀拭母等事件的发生。我们从古代传统的道德教育中首先学到一点就是孝,对父母的孝,对长者的孝。父母带给我们生命,倾其所有培育我们,报答父母的恩情是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而在当前的现实社会中,尤其是未成年这种意识越来越淡漠,甚至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的未成年人认为这种恩情是理所应当自己该获得的。其二表现为在校对老师的不尊敬。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梯”,即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学校里,要尊敬师长。尊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前很多的中小学生已经淡忘了这一古训,缺失了对老师的这份感恩之情,表现为路上碰见老师就当不认识,横冲之;课堂上全无敬和尊,不认真听讲,和老师顶嘴,也有当面辱骂老师等现象发生。其三,个人的修养不够,在社会中则表现为没有责任心和道德感。很多未成年人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宽容和分享的心态,往往在处事中表现较为狭隘,不懂得体恤别人的辛劳以及珍惜其劳动成果,唯我独尊,不懂得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教师给予他们的一切。

当前未成年人正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时候,加上社会上的种种不良的行为的影响,不加以正确的疏导和灌输,未成年人很容易走向歧途,导致形成感恩缺失现象。在造成未成年人感恩意识缺乏的种种主客观原因中,当今社会对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摒弃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应该重拾古代道德教育的精华,从而指导当前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认识感恩教育对他们的重要性。

三、以传统的孝道教育为主线,加强未成年的感恩意识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孝的教育,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认为“百善孝为先”。《孝经》中有“孝者德之本”之语,是说孝敬父母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川所谓孝梯,是指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8](P32,孔子认为孝梯是根本的道德规范,“为仁之本”,孔子把“敬”作为孝的主要内容,即尊敬父母是很重要的,看的比养还重要,只有把尊敬和供养想结合的行为,才能称之为孝。孔子的“孝”还要求子女在做人行事上严格要求自己,品德高尚,这样父母才能对子女放心。子女之所以要孝敬父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应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辛苦养大儿女,最希望的也是儿女能知恩图报,善待父母。故常说:“人之行,莫大于孝”,这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墨子认为孝,就是利亲也,为人子必孝,把父母的事要作为自己分内的事而又有能力为父母谋利益,这是墨子对君子提出的孝的要求。《孝经》中认为孝有五等之孝,庶民之孝则是“谨慎节用,以养父母”,要求敬养父母。北魏孝文帝时主张孝治,通过奖用孝梯,推动人们崇敬践行孝道,要敬老并严惩不孝。因此汉以孝而治天下。中国传统文化是重视伦理道德的文化,也以孝梯教育为家庭和学校的主要教育。对于当代的未成年人,加强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从传统的孝教育出发从小培养青年的孝心,要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做一个有孝、知恩、有义的青年人。未成年人现在进行孝教育,从身边的家人做起,孝敬父母,才能让其渐渐学会照顾他人,关心别人,学会以感恩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最终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四、继承传统的尊师道精神,提升未成年的感思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重视尊师道精神,这在《学记》中就能体现,尊师是其主要特点,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要由教师来严格教育,“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为提倡尊师的,“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可见荀子将师的地位与天地先祖相比,与君师并称,并把尊师与否与国家的衰亡相联系,提倡国家要重视教育,社会上要尊敬教师。在教学中,荀子更是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战国末期产生的杂家的尊师思想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教师教育人,培养人的作用很重要,能够影响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学生应该做到“事师之犹事父”,“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师说》是唐代著名的教育家韩愈论师道的主要的著作,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者必有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要尊敬教师,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问,学生应该认真的听从教师的教诲,才能学有所长。古代尚且如此,今天的学生更应该传承这种尊师的思想,尤其是未成年,从小就应学习古戎的尊师教育,认识到教师对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倾之心血给学生传授其所知之事,相应的学生要怀有感恩情怀,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知教师的辛苦,尊敬老师。

五、通过修身律己强调未成年的感恩教育

孝道感恩范文4

现在太多的人总是带着一颗疲惫麻木的心、迈着行色匆匆的步伐,来感受这快节奏的社会。你有没有想过给自己流浪已久的心找寻一个安歇之处?你有多久没好好看看这蓝蓝的天?又有多久没有陪亲爱的家人聊聊天、吃一顿饭?你可曾还记得感恩?感恩是一种生命态度,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优秀品质,是一种道德情操。我们不是一无所靠地生活在这个世上,又有什么理由不心存感激呢?感恩,往小了说,可事亲;往大了说,可治国!

天地是有缺陷的,这缺陷造就了一种精神,得以让几千年来,伟大孝道在这外道倾斜的天地间挺直脊骨生活着。那么,孝是什么?孝是自路的百里负米,孝是郯子的鹿乳奉亲,孝是董永的卖身葬父,孝是丁兰的刻木事亲孝是吴猛的恣蚊饱血,孝是庾黔娄的尝粪忧心…一言一行总关情,不经意之间,我们传播着热情、关爱、孝道、感恩。这点点滴滴的爱,如甘霖似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无论是厚重的昨天,丰富的今天,还是灿烂的明天,孝亲、感恩都如月光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拥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古老大地上!

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怎样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汉文帝刘恒为我表率:首先要心中有爱,行孝道,知感恩,其次才可能谈得上心怀大爱、胸怀天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是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汉景之治”。

孝道感恩范文5

关键词:孝悌 感恩教育 现代语境

《论语》是儒家思想代表著作,其中“孝悌”观念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尽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为了维护统治需要,封建统治者们对其做了多种附会,以致从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儒家思想产生许多误解。去掉层层附会与曲解,在现代语境下解读孔子“孝悌”观念,对当代大学生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孝悌的含义及现代语境解读

“孝”段玉裁解释为: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1]意谓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悌”:“善兄弟也。从心弟声。经典通用弟。”[2]意味兄弟间的友爱。《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这里孔子对学习的过程给出了一个阶段性目标:首先,懂得对父母“孝”,对兄弟“悌”。其次,能够将这种对亲人的爱推广为对一般人的爱。最后,如有余力才可以进行知识的学习。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为人求学的根本。

有子进一步将孔子的话进行阐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句话曾经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将“孝悌”演变为愚忠愚孝。从现代语境来看,“孝悌”观念施之于大学生教育,可以促进同学、师生关系良好发展。

二、古代孝悌观念的培养方式

“孝悌”涉及到“君子务本”,所以许多朝代都标举“以孝治国”为理念,将孝悌作为学堂教育、科举选拔、处理政务的基础来付诸实施。古人坚持“孝悌”教育要从儿童抓起,贯穿终身,并形成一整套教育方法:

(一)通过日常行为、礼仪养成“孝悌”观念

中国古代重视日常行为、礼仪,子女每天早上见到父母要问安,节日要行叩拜等。子女对父母的称呼也需尊称为“父母大人”,对外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家慈”。学童入学要行拜师礼,学生称呼师长要尊称为“先生”、“恩师”,同时父母对于帮助子女学业进步的良师更是礼遇有加。同为兄弟,也需非常尊敬,在日常生活中讲究长幼有序。使之不知不觉中形成温良、谦和的心态,年深日久慢慢养成“孝悌”观念。

(二)通过对经典篇章的学习养成“孝悌”观念

学童入学后,学习《论语》《孟子》《孝经》等经典篇章。这些著作中,不断出现的“孝悌”内容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活中被反复强化,逐步形成父慈子孝、兄恭弟让的观念。此外,例如记录在东晋干宝《搜神记》中“卧冰求鲤”,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孔融让梨”,等故事被广为流传,成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典范例。《二十四孝》元明清三代广为流传,以此类题材为主的浮雕、书画作品装饰在家居、祠堂等场所使人“常接于目”,耳濡目染,渐续熏陶。

(三)社会力量的强力监督促使“孝悌”观念的养成

古人对于“孝悌”观念不仅停留在教育领域,更有社会力量的强力监督。古人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违反孝悌的人将会受到社会的制裁,不孝之人闻于乡里者会受到族规严惩,更有甚者不得参加科举,死后不得安葬祖坟。强力的社会监督使“孝悌”观念得以持久奉行,不敢懈怠。

三、“孝悌”观念与当代的感恩教育

在国外文化中,感恩一词用“gratitude”来表示,它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思是恩惠使人愉快。国外早期的感恩教育研究主要体现在宗教当中,意在培养人对上帝的感恩以及在人际关系中的感恩。

感恩的说法在我国古来有之。“感恩”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晋陈寿的《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有知恩图报之意。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学校教育缺乏感恩内容

当前学校教育的课程中,更多关注于自然科学的教育,至今没有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融入到教材中的感恩内容偏少。而对于“孝悌”观念,仍存留在反对封建礼教的范畴之中,尽管国家现在开始重视传统教育,但是受建国以来反封建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认为“孝悌”是封建统治者控制和愚弄广大人民的手段,所以对这一传统思想存在一定程度的抵制。

(二)社会监督力量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高度关注法制建设,对于道德建设略显不足,所以出现许多道德缺失行为。表现在高校中,诸如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不能尊敬师长,更有甚者还有伤害同学、攻击老师等行为出现,严重的违背了传统文化中的“孝悌”观念。不过此类行为多存在于道德范畴,而道德以内在约束为根本。当内在约束力缺乏的时候,社会监督力量不能够及时、恰当的介入,所以有一小部分大学生不知“孝悌”,漠视感恩。

四、当前“孝悌”,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将优秀传统文化列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积极把握这一方向,利用选修课、主题讲座,加以弘扬和发展。树立以德育人的教育观念,让学生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开始,将“孝悌”观念灌输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发挥文化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

打造校园内的感恩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不断熏陶。通过各种学生活动积极展开感恩教育。目前重庆高校进行的“三进三同”主题实践活动就是开展感恩教育的大好时机,让学生通过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会到从事生产的艰辛,从而体会父母的难处,进而更加关心为自己默默付出的父母。

(三)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

从社会的大环境打造感恩教育的氛围,将报纸、电视、杂志等媒体作为宣传感恩教育的基地。利用广电总局颁布“禁娱令”的时机,减少纯娱乐性节目的播出时段,限制明显违背中国传统美德言论出台,培养和打造积极、健康、向上,关注现实、注重深度的文化节目。对大学生中的感恩典型加以宣传,对违背传统美德的行为加以批判。

注释:

孝道感恩范文6

主题词:小学生;孝道教育;必要性;内容

一、新时期小学生孝道教育的必要性

(一)对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是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于孝道教育,学界仍然存在一些争论。针对公民带薪孝假的问题,黄坚厚在《现代生活中孝的实践》中指出孝道是我国封建传统文化,当今社会提倡孝道教育会不会有悖于现代教育的初衷?骆承烈的《孝道新解》质疑孝道教育在今天有多大的价值?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孝道?有学者甚至认为当今社会已经不需要孝道教育了,我国要健全养老机制,把养老责任交给社会。我们知道,西方国家是在实现现代化条件下出现老龄化问题的,西方文化也认为,生育和教养儿女,是人们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责任,子女不论从道德上或法律上都没有赡养年老而失去劳动力的父母的义务,赡养老人是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而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的,且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和保障水平也还不发达,老年人生活主要依靠子女供养。因此,想在短期内用社会保障和敬老院来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终”还不大可能实现。由此可见,继续传承我国的孝文化是极其必要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孝道意识,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对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可以培养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教育是学生最重要的养成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品行。小学生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个人品行和道德素质将会影响我们未来世界的和谐与发展。他们正处于思想意识的养成和发展期,此时对其进行孝道教育,更能深入人心,使其从小就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把这种德性深入内心,指导其以后的人生路途。孝道教育的根本在于发掘学生的孝思、孝行,进而推广至学生的责任意识。孝不仅是德育之根本,而且是人性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让小学生及时领悟孝道的涵义,并把孝道渗透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实际行动中是极其必要的。

(三)对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做人。一个人是否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这个人未来的人生价值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一个人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则取决于教师在关键时刻给了他怎样的教育。可见,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育的责任,更是教育的义务。教师应该从“孝道教育”这一最基础的道德修养起步,努力引导学生将孝敬层次由“养亲”、“孝亲”向“尊亲”、“推恩”提升,将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推广到爱集体、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实现基础道德向崇高理想的飞跃,达到以孝促成礼仪教育,以孝促成养成教育的良好效果,从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对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可以很好地传承孝道品质,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

古人云:“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有四恩:感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每个人在生命之初,一般要在父母的怀抱中成长,血缘关系和父母的养育都使这种感恩之情更为真切、自然、强烈。这种对父母的感情是其对哺育自己生命的人的感情,是人的本性,是良知和良能的表现。羔羊有跪乳之意,乌鸦有反哺之情。对于小学生,我相信只要对其进行适时的正确的教育,他们必会做到感恩父母,感恩生活。小学生的人格和心理正处于发展时期,这是对其进行孝道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通过对其进行孝道教育使得他们萌发感恩之情,提升他们的修养和觉悟才是孝道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新时期小学生孝道教育的内容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根本和核心,是一种全民化的道德观念。它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积淀,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发展,已成为国人稳定家庭、凝聚民族、传承文化的重要心理机制。

任何道德观念都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包括孝道。当然,它们的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或更替。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而孝敬父母则是礼仪之根本。传统文化中,“孝”的内含是:奉养双亲;尊敬父母;“无违”周礼;“无改”父之道;后继有人;谏诤。其基本涵义就是:人类通过家庭繁殖后代,子女对生养自己的父母感恩相报而尽力奉养,行孝即尊敬和赡养父母、老人,是出生于家庭、成长于家庭的人应该而且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古时孝道思想的内涵丰富而具体:珍爱生命,善待自己;无违于礼,顺从父母;感恩知报,敬养父母;继承遗志,建功立业。古时孝道强调了晚辈对父母及长辈绝对的服从和顺从;孩子是父母的附庸,“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是我国古时孝道的真实写照;它是封建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产物,满足了上下尊卑中央集权制的需求,也使得当时的社会稳定发展。

基于时代的变化,在客观的分析了传统孝道之后,我们取其精华,逐渐形成了一种更适合我国当代国情的新孝道。这种新孝道的内涵是:敬爱双亲,爱护自己,为亲分忧,使亲无忧,奉养双亲。新时期孝道有以下特点:1.平等性。现代社会提倡人人平等,子女不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他们有权和父母平等相处。可以说,新时期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父母要尊重子女的人格独立,子女也应体谅尊重父母;2.情感性。新时期的孝道是以亲人之问的了解与感情为基础的,这与古代的父权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亲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他们给予彼此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情感。这种建立在“孝”基础上的情感是人类其他情感中独一无二且无法释怀的最真挚、最绵长的感情;3.自律性。传统的践行孝道具有很强的他律性,更多的是受到社会体制的约束而具有强迫性,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情感关怀。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独立自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不愿被动的接受外在的强压,更适合于用自律来维护自身和社会的利益及发展;4.互益性。新孝道教育要求子女行孝,但同时也必须要求父母对子女给予正确的关爱,这种建立在平等互益基础上的孝道才符合新时期的孝道教育。父母不应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儿女也不应是父母的服从者。父母要选择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子女也要明白孝的真谛,做一个理解父母、疼惜父母、敬爱父母的优秀晚辈。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我们在新时期孝道内涵的基础上,系统的分化出了新时期小学生孝道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赡养父母是小学生力所不能及的,但敬仰父母却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2001年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敬老”列为家庭美德建设的首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敬老爱老的重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明确提出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具体要求。新修订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也指出: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尊老爱幼,平等待人,珍爱生命等。孝敬父母,不仅要敬、尊,更要用心去爱,用心去感恩。而作为小学生,正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小学思品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要培养有爱心、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因此,小学生孝道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

(一)敬亲教育

敬,作为孝道的伦理本质旨在强调孝道的一切行为模式均要以敬为根本和宗旨。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敬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敬爱之情,是比孝养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对父母必然有崇拜和敬爱之心。小学生的孝道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学会做人的根本。我们应该通过孝道教育,让学生明白敬爱父母是多么容易但也重要的举动。对于小学生,敬父母应该做到: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接受父母的劝告;对父母有礼貌,体贴父母;珍爱父母的劳动成果,体谅父母。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敬父母,学会敬亲人,敬长辈,最后延伸到敬别人,做一个敬爱身边长辈的优秀小学生。习惯成自然,把孝道教育的敬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教育之中,使学生在习惯中自然而然的敬家人,敬长辈。

(二)尊长教育

孟子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尊敬父母是孝的最高表现。我们要以尊敬为孝,以仁爱之心行孝。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盛行。之前的社会是很多孩子围着一个家长,凡事以家长为中心。现在刚好与其相反,大多都是很多家长围着一个孩子,孩子就是中心。这样的生活环境难免使孩子养成自私、高傲的恶习。而作为教育的养成阶段,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孝道,学习孝道,学会理解父母,尊重父母,从小就帮他们树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理念,包括亲人及其他的长辈朋友。通过对亲人的敬,延伸发展到对长辈的尊。具体做法为:倾听长辈的心声,学会与他们沟通;关爱长辈,能在长辈需要帮助时义不容辞;诚实、守信,不对长辈撒谎等。

(三)感恩教育

“孝道”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冲破了这个底线,其它一切都是枉然。感恩是“孝”的表达方式,小学生要想对父母行孝,除了敬亲、尊长之外,还必须要懂得感恩。“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敬其兄也”(《孟子·尽心章上句》)意思是说:人不学而有的能力,是本能;不用考虑而知道的事情,是良知。小孩子没有不知道爱自己亲人和长辈的,也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只有从内心感情上感激父母,感谢父母,才会时时处处对父母无微不至,善事父母之种种行为就会皆出于感恩之真情。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对子女投入的不仅是关爱,而且寄予了深厚的期望。感恩父母,首先要关心和体贴自己的父母;其次要理解父母的心意;最后要知识内涵和道德修养并重,从点滴小事做起。或许多元化的感恩表达方式,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比如:学会整理自己的内务,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是对父母最好的感恩和回报。

(四)爱心教育

孔子主张“泛爱众,而亲仁”。首先从爱自己的双亲做起,然后推己及人,逐步做到爱天下的父母,爱天下的人。他把孝道作为人之根本,培养人性光辉的爱,他倡导孝道高扬爱心,为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做了最好的开端。新孝道教育的本质是以人性唤醒人性的人性教育,更是以爱心唤起爱心的爱心教育。“孝”是建立在对父母、亲人的爱心基础之上的,没有这种爱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孝心和孝情,而爱心又是可以扩展的。从孝的起源上看,孝最初的含义是对祖先生命的崇拜和尊重,把这种敬爱之心推广开去,就会产生对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敬爱。孝敬,不应仅仅局限于父母;尊重,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家庭。对父母的“孝”还应该引伸为一种对别人的关心,一种奉献,化小爱为大爱,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心是回报父母和亲人养育之恩的最佳途径,而爱心则是与人融洽相处共享幸福的自建桥梁,也是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大力需求。小学生的爱心教育主要体现在:首先要学会爱自己,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其次要学会尊重别人,理解朋友,不做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再次要学会敬重一切生命,与人和谐相处;最后要有集体荣誉感,乃至爱国信念等。

(作者单位:甘肃省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袁三标.孝道的现代转向及现代价值[J].思想政治工作,2004(4).

[2]李丽敏.新时期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R].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篇,2004.

[3]王传明、季顺欣、汝成霞.中小学孝道教育的价值论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8).

[4]魏英敏.孝道的原本含义及现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9(3).

[5]徐学林、周利华.论弘扬孝道文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上一篇不会寂寞

下一篇开学感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