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媒体的分类范例6篇

教学媒体的分类

教学媒体的分类范文1

关键词:教育 传播理论 媒体选择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

根据拉斯韦尔传播模式,教育传播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五要素。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传播中处于“双主”地位――― “主导”和“主体”,媒体是这“双主”发生关系的重要纽带,而教学效果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媒体的使用对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1]

在教育传播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教育传播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遵循共同经验原理、抽象层次原理、重复作用原理、信息来源原理、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教育传播要取得好效果,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经验,师生要建立共同经验的基础,从而进行有效的传播。同时,教学媒体呈现的内容来源必须正确、真实可靠,而且必须在学生能明白的抽象范围内进行,同时要注重媒体所呈现的信息要方便省事、代价低。

二、教学媒体的类型与功能

从众多的教学理论中可以看到,媒体与教学存在一种集成的关系。教学媒体可营造问题求解的情境,是成员共同学习的纽带,能促进成员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形成有效的反思与批判的工具。教学媒体对环境的构建、信息的呈现、学生智力的发展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想要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学媒体,必须对其类型与功能加以清楚的认识。根据当前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可分为以下几类。[2]

1.资源加工类媒体

根据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资源加工类媒体包括文本类、静图类、声音类、动画类和视频类媒体。文本是以文字和各种专用符号表达的信息形式,它主要用于对知识的描述性表示;静图可以形象、生动、直观地表现出大量的静态信息;动画可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许多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声音属于过程性信息,有利于限定和解释画面,主要用于语言解说、背景音乐和效果音等;视频是若干有联系的图像数据连续播放而形成,信息量较大,具有更强的感染力,适宜呈现一些学习者感觉比较陌生的事物。

2.知识建构类媒体

常用的知识建构类媒体工具有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形象化地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它最大的优点是将知识的体系结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突出表现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而思维导图是将中心主题通过特定的关联展开分支,利用关键词或图形标识分支,结合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放射状思维过程和结果可视化的工具。它不仅作为辅助思考的工具,同时作为处理知识及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直接应用到知识学习过程的整理、记忆、复习、交流和写作等过程中。

3.交流协作类媒体

交流协作类媒体主要分为异步、同步通讯类媒体,即时通讯工具和电话、传真等。异步通讯类媒体:包括Email、BBS等,它可实现教师、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与意见的发表,并且不受时空限制;同步通讯类媒体:包括聊天室、视频会议系统,它可使在地理上分散的用户共聚一处,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交流信息与共享资源;即时通讯工具:包括ICQ、MSN、QQ等,它们都是即时性聊天工具,在教学中应用可做到反馈即时,单对单交流有较好的保密性;而电话、传真的普及性高,同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教学媒体的选择原则

教学媒体的类型随着技术的进步,纷繁复杂,合理的组合与运用,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根据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本着“效果为先,简单合理”的核心思想,教学媒体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效果主导性原则

媒体选择的首要因素是教学效果,也就是要讲究效益,要用最少的时间圆满达到教学目标。所以选择媒体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优先选择效益高的媒体,使教学内容更清晰、直观,便于学生观察理解,降低思维的难度,增强记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3]

2.系统设计与优化组合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媒体作为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支撑的技术条件,将教师和学生间的教学信息实现了实时传播。尽管媒体不是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但是,如果没有相关媒体的技术支持,许多教学方法将不能有效实现,从而很难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只有通过教学设计将教学媒体有机地整合到教学环境中,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实施教学,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简单有效性原则

若用文字与语言符号能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只需清楚交代其结构形式、要点;若用静止图片能讲清楚的教学内容,只需提供静图类媒体,无需使用动画与视频。总之,在教学效果良好的前提下,使用教学媒体越简单越好,从而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

4.恰当选择性原则

教学效果更多的取决于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和媒体的恰当选择,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因教学设计的不同,所选择的教学媒体则不同,因此教学媒体应根据本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来具体选择。教师只有熟练掌握媒体使用,了解媒体使用特点和注意事项,才能总结出媒体的使用技巧,分析出各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4]

5.适合性原则

没有一种媒体对所有教学内容都是最适合的,也没有任何一种媒体是最好的,只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媒体恰当地运用到教学环境之中,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由“用媒体来学”转变为“在媒体中学”,利用媒体去创设情境,通过媒体应用于教学的试验,选择最适合的学习任务,创设与学习环境相适合的教学媒体,这样所选择的媒体才是最适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

由于教学媒体选择的首要因素为教学效果,因此在高效的前提条件下,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要求,仔细分析教学内容来确定所选媒体。[5]

1.教学媒体选择流程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把人类学习的经验依据抽象程度的不同分成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由此我们也可把教学内容分成三大类:观察经验类教学内容、做的经验类教学内容、语言文字符号类教学内容。而从媒体类型与功能的分析中可知,资源加工类媒体擅于用多媒体元素表现事物的内部特征,能提供不同性质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的观察、总结与提高;知识构建类媒体主要用图示的方式,表征事物的关系,有利于学习者的联想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交流协作类媒体,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协作媒体,促进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培养其沟通与交流的能力。由此可看出,在高效、适合的前提下,在实际教学中若能依靠语言、文字符号表述清楚的教学内容,可选择知识建构类媒体工具,若不能表述清楚,可采用资源加工类媒体工具提供观察经验,若仍不清楚再采用交流协作类的工具。此过程可反复使用,直到达到教学目标为止。教学媒体的选择流程可参考图1。

2.语言和文字符号类教学内容的教学媒体选择

语言和文字符号表述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主要涉及一般数学公式的推导,语言文化教学和社科中的描述性知识等。选择知识构建类媒体工具可将其知识要点,以图示的方式全面呈现出来,并进行详细讲解和阐述,使学生直观地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技能、方法和应用,这样化解难点,突出重点,保证教学难点的有效突破和教学重点的理解与掌握,既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又有利于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观察经验类教学内容的教学媒体选择

针对需提供观察经验的教学内容,首先应选择静图类媒体,静图能够提供丰富的图形和图像,能够有效弥补观察经验的缺乏,同时容易看清楚图中的细节问题;若需要呈现动态、微观的教学内容,可选用动画、视频类媒体,通过先观察表面和结构,然后观察其机理和运动状态,最后分析其运动规律;若教学内容涉及声音,可选择声音类媒体。此类教学媒体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教学媒体,并要设计好媒体的使用程序,使每一步都为实现教学目标、化解难点、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为目的,使学生既能理解难点,又能掌握重点,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做的经验类教学内容的教学媒体选择

教学中普遍开设实验教学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训等课程,此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具体操作与实践能力,也就是重点培养做的经验。当前实验教学主要分为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对于验证性实验,首先需要老师先做演示实验或示范操作,可选择资源加工类媒体,多方面提供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教学内容,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训练中可借助交流协作类媒体,提供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可采用交流协作性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在此学习情境中,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并利用资源加工类媒体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同时在学习中学生能与教师或与其他同学进行很好的沟通与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协作与团队精神。

五、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教学中,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所产生的影响已不可忽略,从教学的角度看,媒体与教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媒体的选择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媒体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但是,如果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不恰当,即便媒体的选择恰当,也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南国农编,信息化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祝智庭,沈书生,顾小清著,实用教育技术:面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3]李妍红撰,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选择原则之异同,中国农业教育,2010年第3期。

教学媒体的分类范文2

【关键词】媒体理论;变迁;教育媒体;发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057-04

在传播历史上,任何一种媒体都有过自己的辉煌时代,都曾创造过当时的社会文明。人们现代的生活、社会更是离不开媒体,当代的教育教学也是与教育媒体密切相关。媒体问题是传播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教育媒体,尤其是“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最大特色”,也是“建立整体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然而媒体到底是什么?媒体鲜明的功利性使得对其效力和传播效果的研究一直居于核心地位,而对媒介本身的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高度的重视。媒体不仅仅是信息的物质载体,也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和手段,还涉及技术、社会变革与人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人们应该上升到理论层次,从多个层面来分析探讨媒体的本质。媒体理论就是为探讨媒体的本质与特性而提出的,它为人们科学研究媒体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支持。本文试图通过对媒体特性发展变化的梳理及媒体理论变迁的角度,分析探讨教育媒体的演进与发展。

一、媒体理论在技术、社会与人的制衡关系中变迁

新媒体技术对媒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分化了受众群体,改变了受众的媒体参与方式与消费方式,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新媒体技术的出现,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体的固有印象,补充和完善了特定媒体的功能。新媒体技术的变迁,拓展并延伸了人类驾驭失控的能力,颠覆了人类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然而,媒体技术并非媒体理论的全部,仅仅这样理解媒体并不能把握媒体的本质,人类在媒体消费时,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媒体背后的社会制度、政治意图、经济利益等,更是需要人类去关注。从社会的大背景中考察媒体的应用与发展,是媒体理论研究的宏观层面。毕竟技术是人类发明的,技术是由人类控制的,如何让媒体更具人性化、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也是人类应用媒体的愿景,这是媒体理论研究的微观层面。因此,媒体与媒体理论问题与技术、社会、人的关系密切相关,在与技术、社会、人的制衡关系中发展变化。

媒体的发展变化遵循怎样的规律?在媒介历史中媒介理论的作用何在?是传播领域普遍关注和广泛争议的话题。旧媒介曾经也是新的。而且每一个新媒介在它存在的某一时刻都将变成旧的。但是,新媒介的出现仍然是一个模糊的过程。一些人说这个过程由技术驱动;一些人则假设存在一种经济的推动力;另有些人认为由观众的需求推动。

提及媒体理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麦克卢汉。综观西方媒体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体理论也的确是星光熠熠。然而,好多人并不知道,麦克卢汉媒体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良师”英尼斯媒体理论的很大影响,在麦克卢汉的星光照耀下,人们才看到了英尼斯,还有后来的梅罗维茨、莱文森等关于媒体特性及媒体理论的论述。

1.媒体的时空偏倚认识

英尼斯是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一般都认为是最早研究传播技术对人类造成影响的人,他的媒体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观点集中在《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倚》著作中,他将传播媒体分为偏倚时间的媒体和偏倚空间的媒体,把帝国也分为偏倚时间的帝国和偏倚空间的帝国,即宗教帝国和政治帝国。英尼斯认为,人类文明都有赖于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相对于偏倚时间的媒体和偏倚空间的媒体,因此人类文明的兴衰与传播媒体也是密切相关的。偏倚时间的媒体,具有长久保存但却难于运输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如羊皮纸、黏土和石头等,有利于宗教的传承、维持宗教帝国的统治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即宗教帝国;偏倚空间的媒体,具有易于运输却难以保存的倾向性,如莎草纸、电报和广播等,有利于政治帝国的空间扩张和远距离控制,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制度不强的社会体制。英尼斯的媒体理论认为,强调时间偏倚的传播手段会形成知识的垄断,它是宗教的、道德的;强调空间偏倚的传播手段会形成权利的垄断,它是国家政府的、科技的。它们都是帝国与文明兴衰的主要动力。

他的媒体理论把时间偏倚和空间偏倚看做是辨证统一的,只有维护时间倾向和空间倾向间平衡地机制,社会才能稳定,一味地向时间倾斜或向空间倾斜,社会就会不稳定。英尼斯在肯定媒体技术对文明发展史上重要作用时,又对“帝国”从纸张、印刷垄断到知识、文化、信息垄断担心和恐惧。他的媒体理论观点在本质上还是属于“技术决定论”。

英尼斯借分析媒介本身的时空偏向性来考察媒介之于政权存续的影响一样,麦克卢汉通过分析媒介本身的感官偏向性,来探究媒介之于人类心理认知和社会结构的影响。[4]

2.媒体的感官偏向认识

麦克卢汉是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第二代领军人物,他的媒体理论主要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主要观点集中在《谷登堡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人的延伸:媒体通论》、《媒体即讯息》等著作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媒体理论观点。

(1)媒体即讯息。麦克卢汉认为,媒体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体,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在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2)媒体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媒体几乎无所不包,任何媒体则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穴居人的石斧是手的延伸,书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车轮是腿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电话成为耳朵与声音(嘴巴)的延伸,电视成为触觉与知觉的交织感的延伸等。在麦克卢汉这里,可以认为计算机主要是大脑中枢系统的延伸。

(3)“热媒体”与“冷媒体”。麦克卢汉认为,“热媒体”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是“热”的,如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冷媒体”则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

何道宽认为“媒介即文化”是麦克卢汉想说而没有点破的命题,并认为媒介是文明的精髓,媒介史即是文明史,并以媒介作文明分期。麦克卢汉在媒体理论方面的贡献是引人瞩目的。然而,他的观点同英尼斯“技术决定论”一样,甚至将技术对社会影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新媒体技术可以带来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十足的“技术主义者”。

3.媒体的情境偏向认识

梅罗维茨以戈夫曼和麦克卢汉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电视这种媒介的分析,提出了媒介可以影响人们生活的环境,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他的思路可以概括为新媒介一新场景,

新行为。梅罗维茨于1985年出版了《空间感的失落》一书,提出了他的媒体理论。他声称,他的媒体情境论是英尼斯、麦克鲁汉的媒体理论同戈夫曼的情境理论(又叫“拟剧论”或“编剧论”)的有机融合。梅罗维茨媒体理论的主要观点:(1)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2)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3)电子媒体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梅罗维茨的媒体理论有了新的高度,他把媒体研究与社会研究有机结合,以动态的和可变的眼光分析情境与行为的关系,将受众的概念也纳入媒体情境的分析中。

梅罗维茨把媒介看成是环境的一部分,更好地处理了媒介和受众的关系。但是他忽略了社会制度对媒介制度的管理,社会意图对媒介内容控制,夸大了新媒介的控制力。他虽然没有直接把媒体说成是讯息,但他的媒体理论明显地把媒体与讯息,甚至连同情境混淆在一起,也经常自相矛盾。

4.媒体的演化补偿认识

加拿大学派第三代旗手保罗・莱文森在媒介形态演化理论上做出了新的贡献,他在《数字麦克卢汉》中提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体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体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但新媒体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媒体的进化是人的选择的结果,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的媒体被保留了下来。在此基础上,莱文森又指出,人可以对技术进行理性选择,能够主动去选择和改进媒介,媒介的发展将越来越人性化。他在媒体形态演化上做出了新的贡献,认为人类决定着媒体的进化方向,人类可以控制媒体技术,保存和开发我们喜欢的媒体环境。

这种强调技术作用的进化论思想,贯穿于莱文森整个媒介理论,形成了其非媒介决定论与技术乐观主义的倾向,认为媒介的发展有着补偿原有媒介缺陷与人性化的趋势,并进一步指出,技术(媒介)在知识与世界的关系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莱文森是一个明显的技术乐观主义者,他的行文到处洋溢着人类驾驭技术的信心,而关于媒体对人类的重要影响几乎没有受到重视。

5.媒体失控的担忧认识

布热津斯基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他其实并非未对传播理论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由于他关于媒体的系列观点代表了当今美国政坛和许多传播学者的观点,因此他的媒体观点也成为美国政府制订外交传播政策的参考,从而也间接地影响了其他国家的传播政策,其主要媒体观点集中在《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著作中。

布热津斯基是站在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而且他的出发点是维护美国利益,考察的是如何使美国在全球继续起一种“催化作用”。他认为,美国和西欧电视虽不是所有的内容都令人生厌,但其内容“逐步地越来越成为感官的、性的和轰动性的以及日益失去控制”却是不争之事实。在他看来,电视是万恶之源、罪魁祸首,电视刺激了全球群众在物质上的攀比欲望,电视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精神危机。

考虑到布热津斯基的理论出发点,我们完全可以说他的理论属于“文化帝国主义”的正向版本,即要求美国媒体在加强自身控制的前提下,在全球市场上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以推进和维护美国的战略意义。他始终把美国的利益放在人类利益之上,对美国成为全球传播的枢纽充满了自信。布热津斯基一直最担心的是,由于电视的教唆作用,美国是否会在全球大失控、大混乱中会失去超级大国的地位。

二、教育媒体在重叠而非更替中演进

关于教育媒体形态的演进理论,英尼斯更多的是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讨媒介与政治、经济和知识权力的变化之间的关系;麦克卢汉主要是用文学、心理学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考察媒介卷入感官的程度、方式、数量及其导致的心理认知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梅罗维茨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媒介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角色的变化。麦克卢汉“媒体即人体的延伸”的论点表明,任何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是人类体外化信息系统功能的更加强大,而任何新媒体是既有旧媒体的补足性延伸。但麦氏的理论有明显的技术导致媒体形态更替,从而导致社会更替的痕迹,他的理论似乎只注意了媒体发展中的技术因素,这显然是不够的。

但是,无论是新媒介还是旧媒介,都要做到“媒介生态平衡”,这是媒介环境学派研究的共同目的。美国学者杰克・富勒认为,每一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它也会将这些强加在所携带的讯息上。新媒介通常并不会消灭旧媒介,他们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应该说,杰克・富勒的观点似乎比麦氏的观点更合逻辑,但他的理论也具有明显学术视野狭隘的局限,关注的重点仅仅是媒体之间的竞争,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如环境的制约等。罗杰・菲德勒则认为,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他的论点既考虑了媒体发展的环境因素,也兼顾了媒体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层次,理论观点具有一定的完备性。

教育媒体的发展历史,是教育媒体类型不断丰富、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社会教育信息系统日趋发达的过程。从教育媒体的发展历史分析,教育传播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口语媒体阶段。是教育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从教育的角度分析,这一阶段使人类与动物相区别、使人类逐步社会化的过程;(2)文字媒体阶段。文字媒体大大加速了人类体外化媒体的发展,克服了口语媒体受传输距离限制、单纯依赖记忆力的不足,文字媒体大大突破了教育传播的时空限制,大大加速了人类体外化教育传播媒体的进程;(3)印刷媒体阶段。文字出现后,人类经历了很长的手抄阶段。如果说手抄传播阶段手工式、作坊式的信息生产,那么印刷则使信息的生产实现了规模化、市场化、工业化,人类的教育传播能力大大增强;(4)电子媒体阶段。电子媒体使教育传播发生了质的飞跃,它带来的变革不仅仅是时间和速度上的突破,它的里程碑意义主要是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电子媒体阶段发生了三级跳,即又经历了广播媒体阶段、电视媒体阶段和网络媒体阶段。任何一种教育媒体登上教育传播舞台后,都没有退出过教育传播的舞台,即便是在网络媒体阶段,口语也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新教育媒体往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内容和形式上借鉴并沿袭旧的教育媒体,而新的教育媒体相对独立后,又以某种方式对旧的教育媒体产生巨大的冲击。教育媒体是在相互重叠而非更替中不断演进的。

三、教育媒体在新问题与新规则中发展

结合媒体发展变化及在媒介历史中媒介理论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媒体的发展问题,微观上主要涉及教育教学的问题,宏观上又与人类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与人类传播媒体相比较,教育媒体的发展,则面临的是新问题,需要遵循的是新规则。

1.教育媒体的时空偏倚特性

(1)教育媒体从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教育媒体的发展演进,是由质地较重向质地较轻、由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口语媒体的教育教学应用,人们主要学习方式还是口耳相传,这是人类教育的远古时代特征:文字媒体出现

后,手抄方式在教育教学普遍应用,使人类的教育出现了读写训练;教学中使用教科书、粉笔、黑板等媒体,彰显了人类传统教育的巨大魅力;19世纪末以来介入教育领域的电子媒体,如广播、录音、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具有从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明显趋势,为教育的更广范围、更深领域的扩展提供了可能。

(2)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使教育更具大众化。在教育媒体的发展中,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有着独特的跨越空间能力,不同时期出现了纸质教育媒体、广播教育媒体、电视教育媒体、网络教育媒体四大教育媒体形式,她们分别开启了人类教育某种独特形态,即远程教育的方式。偏倚空间的四大教育媒体形式也区分了远程教育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函授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网络教育。尤其是网络教育,主要是网络远程教育(也可叫做现代远程教育),它变革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变革了教育系统的各个要素关系,使人类产生了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人们可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应用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使数字化学习已经成为了可能。

(3)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应与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优势互补。教育媒体有明显的从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向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发展的趋势。各种教育媒体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一种媒体的优势往往弥补了另外一种媒体的缺陷,万能的教育媒体是不存在的。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记录的信息更具持久化、直观化,学习者不需要具备专业的信息技术能力,可以方便获取信息,非常适合直观形象化的教育教学。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有更好的时空表达能力,可以弥补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在时空信息表达能力上的不足,可以使抽象的、传统手段难以实现的教育教学更加形象化。因此,教育媒体虽然有从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变化的趋势,但教育教学中应选择适合教育内容、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育媒体,组合使用多种媒体,往往比使用单一媒体效果好,教学中应使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与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恰当结合。

2.教育媒体的延伸扩张特性

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延伸,教育传播则是教育思想的扩张。从麦氏的著作中能够看出,他的学术观点受到了英尼斯的深刻影响。英尼斯认为,媒体是人类思维的延伸,而传播就是思想的扩张。很显然,麦氏“媒体是人体延伸”的论断,其理论观点来源是英尼斯关于“媒体是人类思维延伸”的论断。教育媒体承载了教育内容,而教育传播是必须要借助教育媒体来实现,教育媒体延伸了教育教学内容,结合麦氏“媒体即讯息”的观点,可以认为,教育媒体就是教育内容的延伸,而教育传播恰恰就是教育思想的扩展与延伸。

3.教育媒体的情境偏倚特性

(1)独特的教育情境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信息系统。教育传播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实现的,在独特的教育情境中,教育传播则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信息系统。某种特定形式的教学传播会形成一定的教学信息系统,系统中的各素都承担有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以适应特定教学情境中的信息系统对角色功能的期待,从而保证教育传播系统整体功能的更好发挥。不同的教学传播会形成不同的教学信息系统,特定的教学情境保证了其教学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可以认为,独特的教育情境会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信息系统。

(2)现代教育媒体可以促成不同教育情境的融合。在特定情境中的教学传播,会形成特定的教学信息系统。电子媒体具有明显的跨时空控制能力,可以形成跨越时空的教学信息系统,弥补教学传播信息系统单一性的缺陷,从而促成不同教育情境的融合。电子媒体可以使教育情境得到扩展与延伸,组合不同的教育情境,发挥不同教育情境的长处,为学习者提供跨越时空的多种学习方式,以更好地服务于学习者的学习。

教学媒体的分类范文3

教学资源指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教学媒体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面我就自己在多年的教学调研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教学媒体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几类:

(一)根据使用媒体的感知器官分类

视觉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媒体。如印刷品、图片、黑板、教科书、挂图、标本、幻灯、投影……

听觉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媒体。如口头语言、录音机、广播……

视听觉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的媒体。如电影、电视、计算机……

交互多媒体:指使用多种感官且具有人机交互作用的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

(二)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需要分类

课堂展示媒体:投影、录象、黑板……

个别化学习媒体:印刷品、录音带……

小组教学媒体:图片、投影、白板……

远程教育媒体: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

(三)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

光学投影教学媒体:包括有幻灯机和幻灯片、投影机和投影片、电影和电影片等。这类媒体主要通过光学投影,把小的透明或不透明的图片、标本、实物投射到银幕上,呈现所需的教学信息,包括静止图像和活动图像。

电声教学媒体:包括有电唱机、扩音机、收音机、语言实验室以及唱片、磁带等。它将教学信息以声音的形式储存和播放传送。

电视教学媒体:主要有电视机、录放像机、影碟机、录像带、视盘、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和微格教学训练系统等。它的主要特点是储存与传送的是活动的图像和声音信息。

计算机教学媒体:包括有计算机和计算机课件等。它能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实现文字、图表、图像、活动图像等教学信息的传颂,储存与加工处理,与学习者相互作用,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网络:它可以实现基于网络的远距离教学,并且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

此外,按历史发展可将学习媒体分为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传统学习媒体如黑板、挂图等;现代学习媒体如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

二、我认为常用媒体的教学支持作用有以下几点:

1.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2.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多方位地提高学习效果

3.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切实解决课时矛盾

4.不能片面夸大计算机的作用

三、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资源及其检索和获取方法

网上教学资源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信息查询和检索的方式,常用的获取方法是借助于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其实就是一个网站,按其工作的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关键词(Keyword)的检索,这种方式用户可以用逻辑组合方式输入各种关键词,计算机根据这些关键词寻找用户所需资源的地址,然后根据一定的规则反馈给用户包含此关键字词信息的所有网址和指向这些网址的链接;另一类是分类目录型的检索,把因特网中的资源收集起来,根据资源的类型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目录,再一层层地进行分类,人们可按他们的分类一层层进入,最后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四、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应该是教学中有利于教学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因素。同时也包括一些学生等的非智力因素、老师的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我们的有效教学,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下面就多媒体的开发和利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目前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多媒体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我想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现实问题。

(一)转变观念、加强培训和教研工作

针对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不强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中小学领导的选拔和培训,要使一把手和学校领导班子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高瞻远瞩,站在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强化服务意识,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利用已有的多媒体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学习活动,本着“宁可用坏,不可放坏”的原则,尽量避免资源浪费的现象。

2.努力加强对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培训,从教育观念和技术层面上解决教师不愿用和不会用的问题。培训要面向所有教师,采取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重点解决教师用不好的问题,特别是教学资源的搜集与整理、课件的制作与使用等教学实际问题。

3.创设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教育方法和手段,学校应当加强对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鼓励教师阅读相关资料,参与学校组织的听评课、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设计、研究报告或论文等,以调动广大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积极性。

(二)加大管理和维护力度

学校对每学期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要加以督促和检查,并建立激励机制,对工作表现优异的教师应予以适当奖励,调动关大教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教师经常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学校还可以以制度形式量化教师备课中体现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次数,并且要求与多媒体使用记录以及自己上报的教学课件数量保持一致。

学校要配备懂技术的教职工专职负责教育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机器设备的正确操作。

教学媒体的分类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39-01

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般都是灌输思想政治的理论,不能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局限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取新的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特征。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新媒体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类新的技术,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五媒体,新媒体的形态是比较多的,有微博、微信、QQ群等,这些平台都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具有交互性特征。新媒体的特征与大学生的个性是相符的,大学生求新的特征,使得他们对新媒体技术非常热爱。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资源日益的丰富起来,而且信息的传递更加具有时效性,传统媒体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大学生对新媒体是非常依赖的,传统媒体渐渐地退出了大学生的生活,他们一般都是通过新媒体来获取相关的资讯。新媒体具有高度开放性,而且资源实现了多元性,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借助新媒体建立平台的方式,让大学生在平台上畅所欲言,通过新媒体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新媒体在运用中具有灵活性特征,可以让大学生随时随地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且通过虚拟性的平台,大学生可以进行信息的共享,获取更多的知识。新媒体具有互动性特征,让大学生和老师可以良性的沟通,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一)正确的把握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高校内部,合理的运用新媒体,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通过新媒体的合理运用,充分发挥新媒体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使大学生都能自觉接受学校的指导,在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性,对不同个性的大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合理的运用新媒体育人的功能,在微博和学校的网站上宣传思想政治的新理念,让大学生在平时阅读微博和网站中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新媒体环境下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面导向功能

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防止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负面的影响,由于各类社会思潮的冲击,大学生在运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思想上的侵袭,大学生的思维还有不成熟的地方,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网络上各类信息会对大学生产生干扰。高校在运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其正面的导向作用,建立互动的平台,通过一些正能量的信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有突发事件发生后,在平台上应该及时更新事件的进展,防止大学生对事件进行猜测,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三)高校应该借助多媒体积极地引导大学生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不能仅仅运用网页的形式进行讲授,而且还应该充分挖掘新媒体的宣传效果,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都应该得到提高,但是这些内容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该通过新媒体找到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符合的点,在校园内,通过对先进人物的宣传,让这些先进人物起到榜样的作用,使大学生可以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通过对社会热点的分析引起人生的思考,形成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四)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大学生的思维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对个体的需求进行分析。大学生都有自身的个性和优势,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进行,让学生的个性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融入人文关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到感染,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双向的互动,而不仅仅是高校单向的传输,应该动员大学生参与到各类活动中,运用新媒体组织各类活动。

教学媒体的分类范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2-02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受教师的观念、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针对性不强,远未达到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如何让学生灵活掌握书本知识,更好地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就成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生物类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生物类硕士研究生教学特点

生物学是系统性很强的理学学科,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注重理解性记忆,与化学、药学等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并与实践紧密结合。生物类硕士研究生教学更偏重于实验教学,在完成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课程基础上,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完成相关毕业论文工作。生物类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注重实验教学,指导教师在学生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基础上加以指导。生物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偏重于生物学实践教学,在掌握学科动态基础上,针对生产、教学过程出现的具体问题加以分析并予以解决。因此,传统的生物学课堂教学方式仅限于书本上的死知识,很难展示出当前生物学科的新研究成果,因此,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有效满足新形势下生物类硕士研究生的需要。

二、生物类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集文本、图形、动画、音频和视频于一身,可突破时间与空间、微观与宏观的限制,并使生物类硕士研究生教学中问题具体化,枯燥单调的形态知识趣味化,静态的教材动态化,复杂的知识条理化,融合了理论与实验、形态与机能、过程与结论;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生物类硕士研究生实验辅助教学,可以拓展实验教学方法和思路

如何有效的完成硕士毕业论文是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运用多媒体进行生物类专业实验辅助教学可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操作能力。生物类硕士研究生实验项目很多,主要是依据各自导师的研究课题设计不同类型的实验,从教学角度来看授课教师不可能开设全部实验课程,只能开设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将实验操作过程以动态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增强了直观感,对于一些复杂操作还可重复展现,这样可避免在以往操作中由于实验样品及仪器的限制,有些操作指导老师不可能重复进行,只能以口头讲述的形式重复的弊端。对于没有开设的实验项目,可以在理论教学中给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些代表性生物学原理的实验操作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加深印象。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有助于培养生物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将各种生物学原理、实验方法及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屏幕以动、静结合的方式直接展现给学生,避免以往教师口述讲解枯燥乏味的缺点,使学生感受直观,记忆深刻,这样的教学,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学生丰富的感知,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掌握得较扎实,教学效果良好。在典型实验案例的分析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和指导,使知识的传递从旧到新,从低到高,形成台阶梯度,做到不断增值,形成创新中必备的思维定向。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充分体现研究生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作为教学对象的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这一群体,他们思维灵活,智力水平高,知识面广,在课堂学习中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不喜欢慢节奏的传统教学模式,对那些缺乏先进性系统性的课堂教学总有不满足心理,因为他们感到自己很被动,能力上得不到正视,跟本科生物课堂学习如出一辙。从研究生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喜欢节奏明快、生动灵活的授课方式,也乐意接受并能激发科研兴趣,发挥主体性和培养思维能力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方式。

三、生物类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创新

(一)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突显知识的前沿性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制作课件时,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精选媒体素材,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生物类硕士研究生教学对象,创设学习情境并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最佳组合。因为教学对象既是学生又是研究者,故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时,不但要使用视频、音频、图片和文本等多媒体精心设计出能呈现知识规律且展示其内涵的课件,另外还要添加学科领域里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从而使教学内容体现其基础性、学术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激发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变抽象为具体,模拟各种生物学原理和实验现象

为生物类硕士研究生授课时如果只是照搬教材,会使学生越学越糊涂。针对这种状况,将知识点分类讲解,同时配以一定的动画,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便于理解和掌握。如高级生物化学课程中的三羧酸循环过程,它既涉及了一系列代谢产物、同时又涉及相关代谢过程等,以上我们通过多媒体影音形象再现循环全过程,让学生从整体到细节均能有效掌握知识。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高级分子生物学课程中一系列经典实验加以还原,可有效为各位硕士研究生提供正确的操作依据和实验指导。

(三)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既不是一种全能的媒体,也不可能代替传统媒体。多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教学中应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该用则用,用得适度,用得合理,用得巧妙。多媒体技术只有用得好,用得科学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学中应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优缺互补,交互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四、生物类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革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

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必须改革研究生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主动积极的接受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要从理念上消除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完全依赖与绝对信任,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实现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教学目的。在实践教学中,哪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最理想的教学方式。

(二)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和传统教学方式比较,有效集合声音、文字、图像和动画等的多媒体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优势不言而喻,因此部分教师不管上什么样的课都一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方式,这样毫无目的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让学生反感,也降低了对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要求。

(三)多媒体课件承载信息量过大

某些高校教师为研究生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承载信息量过大,甚至出现了很多“电子书式”的课件,仅将教材进行了一些翻版。教师忽视了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这样教师只是多媒体的操作者,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不断变化的屏幕上,加之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失去新鲜感,如果教师再组织不当,势必会造成学生感觉单调、视觉疲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媒体的分类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专业 出版学高等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美国新媒体产业迅速发展。新媒体产业人才需求量大,催生了美国发达的新媒体专业高等教育,并体现出起步早、发展层次高的特点。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些新闻院校就开设了新媒体专业或课程班。例如,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最先开设电子编辑和制作专业;1994年南加州大学新闻系开设了一门实验性的新媒体课程,其后陆续有学校跟进。2012年1月,笔者通过全球专业课程搜索引擎Hotcourses发现美国有87家大学开设了111个新媒体相关专业[1]。本文将从美国新媒体专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等方面对其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一、培养目标

在美国,众多开设新媒体相关专业的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培养新媒体思维

美国新媒体专业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新媒体思维。新媒体的兴起不仅是技术的革新,它同时带来思维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与新媒体工作相适应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成为有远见卓识的高校新媒体专业的目标。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不管新技术如何发展,学生总能在实践中以不变应万变。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新媒体艺术硕士专业在培养目标中提到:“(比起技能来,)更重要的是新媒体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分辨这些技术创新与否。他们不应当盲目地运用每一种新兴技术,而要将其置于更为宏大的背景中,去看这些技术能否真正让人感受世界、表达世界然后传达给他人。”[2]除了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也被看重。丹佛大学在数字媒体硕士培养目标中提到:“本专业为那些对数字媒体设计和创新性表达方式感兴趣的学生而开设。”[3]

2. 培养新媒体技能

美国新媒体专业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新媒体实操技能。新媒体是一种融合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交互性技术的新兴媒介形式,其产生与日常运营都离不开技术手段的运用。

因此,培养学生掌握这些技术手段是许多高校开展新媒体教育的主要目标。这些高校通常根据社会需要的变化训练能够快速掌握最新媒介技术的学生,使其熟练掌握编辑软件、网页设计软件甚至编程语言,以便其一毕业便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如芝加哥艺术学院的新媒体记者硕士专业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必要技能——如博客、播客技术等,好让他们能够担任杂志、广播、电视或者新媒体的记者”[4]。

3. 增强新媒体理论素养

作为一门新兴应用性学科,新媒体相关理论研究正在借鉴其他相关成熟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因此,培养具有新媒体理论素养的人才也是一些高校新媒体专业的目标。如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希望学生“能够从媒介考古学、唯物主义等视角来研究新媒体理论的深刻知识”[5]。而犹他大学则要求学生“能够研究新媒体对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影响”[6]。

二、专业设置

美国新媒体专业广泛分布在各类高校和院系中,并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学历教育层次。

1. 开设学校和院系

(1)开设新媒体专业的高校类型

美国的综合性大学通常以规模庞大、组织复杂、师资充实、设施完备著称,一般而言专业设置齐全,并且提供从学士到博士的多层次学位教育。它能够为带有很强学科交叉性质的新媒体专业提供雄厚的学科基础和师资力量,并因此成为新媒体高等教育的重镇。本文所涉及的美国所有提供新媒体教育的87所高校中,62所为综合性大学,占所有开设学校的约72%。

美国社区学院提供两年制课程教育,入学条件简单、学习时间灵活、修业年限较短,收费低廉,而且针对本地区需要开设课程,便于就业。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结业证书,或者副学士学位。在开设新媒体教育的美国高校中有14所社区大学,占所有开设学校总数的16%,位居第二。社区大学通常根据社会需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社区大学比例相对较高反映了目前美国社会对于技能性新媒体人才的需求倾向。

美国的文理学院只提供本科教育,通常是淡化专业、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博雅教育。其理念是通才教育和素质培养而非职业训练,专业划分没有综合大学细致。在美国,有8所文理学院开设新媒体相关专业,占所有开设院校的9%。文理学院通常强调学生的通识教育;而新媒体专业更注重专门化人才的培养,这应该是开设新媒体专业的文理学院数量偏少的原因。

专业院校仅提供某一领域的专业教育,如艺术类院校、工程技术类院校、军事院校等。美国一共有3所专业院校开设了新媒体相关专业,占所有开设院校的3%。专业院校通常是有某一学科专业(如技术、设计)多年教育积淀的院校,而新媒体专业需要多学科背景而且方兴未艾,因此较难开设在专业院校中。

(2)新媒体专业院系分布

美国新媒体专业分布在多种类型的院系中。据统计,全美该专业的直接所属院(系)共有111家,将相近院系归类后,发现共有11类院系开设新媒体相关专业。其中,有26所大学设置了新媒体院系,其侧重方向各异:有些侧重数字化艺术与新媒体,有些侧重网页等新媒体设计,有些则侧重新媒体传播方式。此外,还有10类分布于其他院系,见表1。

从院系分布看,美国新媒体专业高等教育呈现以下特征:一是院系分布广泛。美国111个新媒体专业分布在11种类别的院系中。从传播院系到艺术院系,从技术类院系到历史院系,从经济学院系到教育学院系,许多表面不相干的学科院系都不约而同地开设新媒体相关专业。这种多学科共同研究和培养人才的状态反映了新媒体专业的学科交叉性特征。二是以与媒介教育相关的院系为主。新闻传播与新媒体类别的院系占了所有院系差不多半壁江山(52个)。虽然新媒体可以与许多学科发生关系,但是其根本的媒体属性决定了大部分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还是要根植于对媒介研究和教育的积累,关注新媒体作为媒介的运行规律。三是将新媒体作为手段和技能研究与传授的院系为数众多。除了媒介相关院系外,还有艺术、科技、电气、信息、历史、教育等诸多院系开设了新媒体相关专业。它们分布较为分散,但是具有共同特征,即关注如何把新媒体这一新手段用于促进本专业、本行业的发展。

2. 教学层次

美国的新媒体专业高等教育涉及博士、硕士、学士、副学士四个学位层次。有2所大学开展博士层次的新媒体专业教育,一所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另一所为奥多明尼昂大学。前者开设在计算机学院,是新媒体设计方向;后者则在英语系,名称是英语专业写作与新媒体,主要探讨新媒体环境对于英语写作的影响。在硕士学位层次,美国高校共有14个新媒体相关硕士学位点,包括文学硕士、艺术学硕士和理学硕士3种类型。学士学位是美国新媒体高等教育中最主要的学位层次,有78个相关学位点,授予文学学士、艺术学士、理学学士等3种类型的学位。副学士是一种源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学位等级。学位由社区学院、专科院校(又称初级学院)或某些具有学士学位颁授资格的学院和大学颁授给完成了副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美国有17个新媒体副学士学位授予点,涵盖了应用科学副学士、副科学学士、副艺术学士、副文学学士等多种类型。详细情况见图1。

由此可见,美国新媒体专业高等教育的学历层次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学历层次完备,低层次学位为主。美国新媒体高等教育涵盖了从副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的所有层次。不过,尽管涵盖了所有学位层次,比较而言相对低层次的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等学位数量远多于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等高层次学位,两者之比达95︰16。不同学位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存在一定差别。相比高层次学位的研究性,低层次学位更强调应用性与技能性,这与目前社会对新媒体人才的要求相一致,即需要对新媒体工作能马上上手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文理学位兼具,文科学位居多。如果把学位粗分为文理两类,则在美国新媒体高等教育学位中两者兼具。这意味着文理两大学科均对新媒体专业有所重视,它们从不同角度切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两者相比,美国目前新媒体相关的文科学位多于理科学位,比例为76︰35,前者是后者的两倍。通常而言,文科着重研究人以及社会问题,理科包含科学技术相关学科,着重研究自然和科技问题。美国当前的新媒体教育较偏重文科,表明其新媒体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将新媒体视为具有社会应用价值和影响的新兴媒介,是原有媒介的延伸和发展,而非纯粹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三、课程体系

1. 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课程的内容与性质,可将美国新媒体专业高等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模块、新闻传播模块、新媒体模块和实践模块四个模块。

基础模块。此模块中的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学术研究指导。这些课程既有关于学术方法的理论课程,又有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实用课程。

新闻传播模块。由于新媒体本身的媒体属性,所以一般院校也会开设新闻传播类课程,涉及新闻实操与媒介理论的诸多方面。具体而言,新闻实操类课程涵盖传媒写作、采访、复制、编辑这些在媒体从业需要的技能。在媒介理论方面,无论是媒介基本理论还是传媒法律问题抑或传媒经营均有所涉及。此模块课程既为新媒体专业学生打下媒介理论素养基础,其“宽口径”的培养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扩大就业面。

新媒体模块。最具特色的新媒体模块既包括新媒体技能的训练,也包括对于新媒体议题的讨论。在新媒体技术方面,不少学校为学生提供网页制作乃至计算机语言和程序开发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用性强。新媒体议题讨论也是丰富多样,既有新媒体传播介绍、新媒体未来等宏大话题,也有具体而微的如新媒体卡通片、新媒体3D这样细致的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模块。新媒体专业作为新兴的强调应用性的专业,对于实践性课程予以相当重视。开设新媒体专业的美国高校从课内课外两方面的学习保证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实用技能。为此各专业普遍开设课堂上研习某个技能的工作坊,或制作媒体作品的现场制作和演播室制作课程,以及各种实习课和计学分的实习要求等。在实践方面,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多媒体设施(如多媒体实验室、演播室等)。

2. 课程设置案例分析

本文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从可授予新媒体文学学士、理学学士与硕士学位的高校中抽取3个来对美国新媒体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案例分析,以保证样本文理学科以及学位层次的平衡。抽取的学校分别为俄勒冈州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创立于1858年的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为学生提供比较完备的新媒体教育课程,其艺术与传播系新媒体传播专业为学生提供主修、辅修与双学位等不同的修习方式。该校要求主修学位完成52~56个学分,辅修学位完成30~31个学分。学校这样描述新媒体传播专业的教学目标:学生应当学会利用当今的媒体去分享知识、想象力和信息技能,同时还应当去预测哪些媒体变化将会影响人类生活。其课程教授学生学习如何让抽象的、隐含的内容形象化,如何先于他人主动创新,如何进行专业写作,如何认识媒体的影响力,以及如何使用多种媒体来生产创新性内容[7]。

麻省理工学院的比较媒体研究专业开设于1999年,为学生提供本科与研究生层次的教育。麻省理工学院一直走在媒体技术变革浪潮的前端,这为新媒体研究和专业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如其在专业简介中所介绍的那样:“我们的学生能够观察到下一场媒体变革的一手实验与研究。”[8]在本科教育阶段,麻省理工学院可提供主修学位、第二学位、双学位与辅修学位等多种选择。在主修学位中,学生必须完成10门专业科目的学习。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新媒体专业设在艺术与设计院。该院成立于1877年,是美国公立大学中艺术设计教学的佼佼者。该专业希望既培养学生在“演播室的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批判性的分析能力”[9]。学生要获得该专业授予的艺术硕士学位,需要在3年内至少修满64个学分。

以上三所院校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详见表2。

四、师资力量

优良师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笔者通过随机抽样方式抽取5个开设新媒体相关专业的美国高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瓦尔帕莱索大学、斯腾山大学、南方基督复临大学以及缅因大学。这些大学的新媒体相关教职人员共33名,通过逐一提取他们的职称、学历、经历等资料分析美国新媒体高等教育的师资特征。

美国新媒体专业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业界经历。在33名教师中,有17名在接受教职前有相关从业经历,如网站高级动画制作人员、电视台节目制作总监等。丰富的从业经历有助于授课内容紧贴现实需要,培养上手快的新媒体实践人才。值得一提的是,那些一直从事教学研究的老师也并非只做理论钻研的“学院派”,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有业界兼职经历。比如缅因大学的副教授Joline Blais就是专业博客的联合创办人。该网站致力于新媒体网站的繁荣,成立至今发起了不少促进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交流的项目。

与对从业经历的高要求相比,美国新媒体专业对教师学历的要求相对放松。在33名教师中,14名拥有博士学位,而其他19名仅拥有硕士学位。教师学历相对偏低的原因可能有3点:一是美国很大一部分新媒体相关专业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层次相对较低;二是在选择上,更注重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在业界浸润多年的他们通常没有过多精力去获取更高学历;三是作为新兴专业,新媒体专业还来不及储备大量专业对口的高学历人才。

美国新媒体专业师资学科背景多样。我们抽样所得的33名教师获取最高学历的学科主要分布在艺术、新闻、文学等领域,也涉及经济管理、法学、计算机、教育学等领域。教师多元化的学科背景体现了新媒体这一新兴学科的交叉性特征(见表3)。

综上所述,美国新媒体专业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已经能够提供完备的学历教育,并且形成了自身特点。在教育理念上,美国新媒体专业除了培养新媒体技术人才外,也希望培养真正有新媒体思维和理论素养的创新型高级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开展新媒体相关教育的院系类型多样,体现了新媒体这一新兴学科的交叉性特征。在课程设置上,美国新媒体高等教育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研究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师资建设上,美国新媒体专业重视教师业界背景的倾向十分明显。

注释:

[1] http://uniguru.co.in/ Uniguru是印度最大的留学课程搜索引擎。

[2] 详见http://art.illinois.edu/content/undergraduate/programs/new-media/。

[3] 详见http://dms.du.edu/。

[4] 详见http://saic.edu/degrees_resources/departments/fvnm/#overview。

[5] 详见http://danm.ucsc.edu/。

[6] 详见http://hum.utah.edu/communication/ ?&pageId= 1459。

[7] 详见http://oregonstate.edu/cla/nmc/。

[8] 详见http://cms.mit.edu/academics/。

[9] 详见http://art.illinois.edu/content/graduate/programs/new-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