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范例6篇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范文1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条件性策略;操作性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教学过程包括:激发探究欲望;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建构:解决问题。

1 启发引导阶段――激发探究欲望

在这阶段。教师要把学生带人一种学习、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为探索活动提供动力,明确方向,通过提示矛盾、设置悬念等手段。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

教学策略:

(1)充分感知学习目标,引导提出问题。探究活动前教师的目的明确,但学生的探究目的却不一定明确。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知学习目标,使学生产生要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使学生明确通过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让他们自己发现、提出问题,这样学习活动才会有针对性。

(2)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奥苏泊尔认为:学生是否能习得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因此。新知识的学习必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引导他们主动地加以建构。比如,推导“梯形的面积计公式”前。让学生回顾有关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推导方法。并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尝试、体验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效激活了学生认识结构中相关的知识经验,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为新课的探究活动铺路搭桥。

2 探索发展阶段――独立探究,讨论交流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所以,教学中要让每名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探究,去发现、验证。重新创造相关的知识。学生独立探究后,小组成员再讨论交流,说出各自的心得与疑惑,相互启发,使信息双向或多向交流产生共同进步的效果。

教学策略:

(1)提供问题材料,便于学生独立探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习的最好激发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该利用材料巧妙设计好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促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如,教学面积单位,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面积单位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测量线段的长短用长度单位,你认为面积单位应用怎样的形状,才能方便测量?用怎样的规格比较合适?怎样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是探究过程的主体,应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学生呈现出一种积极建构的态度。

(2)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俗话说:授人以“鱼”只管一阵子。授人以“渔”却管用一辈子。为促进探究学习有效进行,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及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常见的问题解决策略有:制表、画线段等简图、应用反例、类比等。

3 疏通建掏阶段――合作探讨,主动建构

这一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过程和结果加以整理,使其有序化、概括化、明确化,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使信息与信息反馈能够在多层面、多方向上展开,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教学策略:

(1)延缓评价,进行多层面的交流探讨活动。学生独立的探究活动及小组内部的交流活动结束后。教师不应急于评价,因为在学生的探索活动稍有眉目时,就把结论告诉他们,违背了探究学习的最初意愿。因此应开展组际交流、小组汇报等形式的活动使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入。例如,前面所举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合作探讨阶段,各小组交流汇报。列表梳理。这样就能比较系统地展示公式的推导过程。有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建构。

(2)创设体验学习成功的机会,增进探究的信心。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每次探索活动的乐趣,因为探究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应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对探索成果的灵活运用。例如。梯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运用自己实践操作后得出的结论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堤坝的横截面的面积。给了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了他们探究新问题的信心。

4 综合应用阶段――知识整合、求异探新

这里的“整合”。主要是指整理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内容”,主要是通过综合应用来完成。课堂的“生成”既有显性生成,又有隐性生成。数学课中的显性生成主要有:数学理论、数学技能、数学活动经验;隐性生成主要有: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想品德素质和个性品质等。

教学策略:

(1)将已发现的知识或方法纳入相应的认识结构,促进显性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只能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才能建构。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构完成知识体系。例如,学了比例应用题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苹果与橘子的重量比是5:4。苹果重4.5千克,橘子重多少千克?(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设计开放题,培养学生求异探新品质。开放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题主要有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结论开放等形式。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范文2

【关键词】 自主 探究 评价 激发 自信 人生观 成就感

一、对于学习媒介的正确引导与使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也许是现在科技进步了,人人都有智能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没有为了资料去图书馆或书店查询的热情,坐在电脑前,登录网络搜索就得到了。由于方法越来越简单,学生们就变得越来越慵懒,不再看书,不再去书店买书,更不知道图书馆在哪里了。

对于丰富的媒介,教师应对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在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的同时具有目的性,并与教学内容和要求紧密结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比如一门学科开始前,第一节课教师先不要急于讲授教学内容,而是应对学生分析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意义。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十分了解所学专业,或者知之甚少。教师应当从专业内容、教学目标、社会应用领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有宏观认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在介绍完成之后,教师要留作业,作业就是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专业资料,通过学生自主寻找资料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的了解,进一步深入理解教学目的。只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切身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才能让即将展开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质,采用全员参与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在的学生普遍比较懒惰,缺少主动性,只愿意等现成的。现在的学生不愿去思考,急于得到答案,然后去记住答案。由于缺少思维过程,这样即使得到答案,但很快又忘记了。限于模仿,创意能力越来越缺乏。不能将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这样学知识是不能牢固的。

专业课程,涵盖了多种学科。除了要在专业技术方面掌握多种软件的操作之外,更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既要有好的创意,又要通过技术手段呈现,是综合能力很强的专业。

实现创意的表现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求结果精彩。不像1加1等于2,一种结果是可以有多种方法来实现的。一个人每次做的不尽相同,几个人做一个案例,结果也不尽相同。评判标准是只要具有好的创意,完美的构图、色彩等美术要素,同时具备完整性即是好作品。完成好的作品,技术的实现并不是最难的,难就难在创意上。创意从哪里来呢?他来自知识的积累,也是在个体智慧的碰撞中得以产生。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5、6名成员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大家一起探讨,在探讨过程中,对每一个建议或想法深入研究,最后敲定一个可行性方案。这个方案由于是学生们自己想出来并通过的,比教师硬性的规定更符合学生的制作心理,制作起来每个人都具有很大的热情。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争着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技术手段表现出来。通过探究,学生们会发现一些问题,由于他们的想法海阔天空,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讲到,怎么办?首先,学生们自己研究解决方法,看看用老师讲到的知识是否可以触类旁通。其次,有的学生自己就去查找相关资源来进行解决,这也正是教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如果以上两种方法还没有解决,这时,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过程评价了。

三、过程性评价是通过对各种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成果的评价,最后给出正确结论

通常的讲授法,填压式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了。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出人出耳朵,好像讲的知识都听进去了,懂了,但其实没走心,回头问一下,什么都不知。教师在前面讲得非常辛苦,但结果远不尽人意,达不到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好。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那怎样学生才能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记忆深刻呢,那就是课堂一定要互动起来。学生自己参与进来,那么不论是讨论的过程,哪怕是学生错误的结论,都会使学生记忆深刻,教师再实时地进行评价,进而给出正确结果,这样学生就会牢牢记住,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非常好。

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找到解决方案。学生在困扰时,通过查找也不能得以解决的问题,被老师一语道破,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会豁然开朗,原来还可以这样,问什么我们没想到呢。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学习到了思考的技巧,不是没有解决的问题,是没有找对方法。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再创作的欲望。使得学习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拓展分析,将知识延伸,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拓展了思维。这是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由于问题是在思考中出现,并得以解决,学生对掌握的知识环节印象深刻,不必死记硬背就牢记于心了,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2013年国家技能大赛的集训中,我对于参加集训的学生应用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我为参加集训的学生制定好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目标的实现靠学生自主学习来实现,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将阶段成果反馈,我给出评价,指出优缺点,学生再完善。这样反复进行,最终学生通过市赛选拔,省赛选拔,获得代表全省参加国赛的资格,并在国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目前获奖的学生都去北京的中国知名企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并深造。我为他们的成绩自豪,更让我欣慰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帮助他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在探究中拓展了思维,在获得成就中树立了自信心,明确了什么是自己要的,并为之去努力。

综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是目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手段,他以坚实的专业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支撑,使学习者主动参与,教师实时进行评价拓展,能够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范文3

1课堂谁做主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活动为主,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探究性学习就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任由学生主宰.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探究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同学习、同研讨、同提高.

2极端的认识探究

新课标提倡探究性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通过探究获得.新课标提倡探究性学习,是基于直接经验的、探究式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极端的探究.

2.1面面俱到的探究

将已知或未知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追求这种面面俱到的探究的原因在于主观上追求探究的形式,而不考虑客观实际的需要、内容是否适合以及探究是否有意义.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仓促,虎头蛇尾,教学目标无法完成,课堂效率低下.所以在当下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完全没必要节节课探究和事事探究.到底如何把握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讲授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不应厚此薄彼,而是取长补短.

2.2任由学生自由探究的探究

探究学习主要是学生的探究,但放任学生漫无目的地去探究,只能是一种盲目的低效的探究行为.学生由于知识和能力的局限,许多探究离不开合作和讨论,探究的过程也是合作和讨论的过程,这也是新课标所强调的.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尤其是方法的指导.探究性教学决不是课堂上的混乱无序,

而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2.3实验探究就是探究教学

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在学习或实践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的过程.因此,探究学习并不局限于实践活动,物理的探究教学也不局限于实验探究,更不等同于实验探究.

3探究性学习的形式与实质

把传统教学中教师说的话通过学生来代言,这是实质上的探究吗?认为探究性教学就是给学生一个课题然后让学生去收集资料最后在课上进行成果汇报展示的.有的教师在乎的是成果汇报展示时的热热闹闹,而不是对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的指导,只顾及教学的形式表现而不关注师生间、生生间的真实互动和思维碰撞.学生貌似“ 动”了起来,可实际是怎么“ 动”的却不管.科学探究真正强调的是“动脑”,学生的“动手动嘴”其实都是为了更积极地思考.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并将实验、观察等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机地组织并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加以点拨、引导、评价,同时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达到三维目标.探究性学习活动决不应单纯地追求形式,更重要的是体现实质.

4过程与结果谁更重要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范文4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意义;概况;策略

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主题,让学生对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数学活动。通过主题探究性的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思考,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施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进行优化,使这种教学活动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一、开展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比较研究的学科,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数学教学中,为了降低知识的难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而通过运用数学主题探究性教学这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并通过具体的数学实例探究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水平。

二、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概况

1.主题的确定

探究主题的确定,可以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并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根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所设定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数学学习情况及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所设定的。

2.主题探究的种类

在开展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明确主题探究的分类,在实际的探究教学中,能够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类型,选取最优的主题探究性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学习多方面的数学知识,通常包括代数、几何、图形、概率等。所以在进行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区分数学知识的类型。

初中主题探究性学习的类型通常可以划分为基于演绎推理的主题探究模式、基于数学实验的主题探究模式、基于社会调查的主题探究模式、基于文献研究的主题探究模式四种类型。

三、提高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阶段学生的特性,为了能够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主题,让学生自主地进行主题探究活动。

在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中,还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置一定的悬念,让学生通过探究式的研究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问题的深度和难度以及其探究价值。

例如:在初中几何“圆”的学习中,为了验证不在一条直线上能有几个圆,可以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提问,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带着疑问进行学习,保证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2.重视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进行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因为探究性学习需要通过学生的实际探究活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可使学生各自负责探究活动中的不同项目,共同完成探究活动。还可以让学生自主确立探究活动的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团结合作意识。同时在进行数学主题探究性教学中,还应该重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老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探究活动。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买东西,因此,可以组织学生为班级的圣诞晚会所需要的各种物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采购,有专门买饮料的、买装饰物品的。先让学生设计出不同的购买方案,然后挑选出最优的方案,组织学生实施。通过这种小组间的合作,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

3.选择合适的主题探究性学习方法

在进行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的类别不同,所以要想取得最优质的探究效果,必须在教学中重视选取合适的主题探究模式类型。但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能通过主题探究性方法进行学习,所以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探究模式类型的使用方法。比如:在进行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公理或是定理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这些是已知的知识,所以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仍然沿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通过基于演绎推理的探究模式进行学习。

例如:在以“勾股定理”为主题的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校园的旗杆进行测量,来对这一定理进行探究性的验证。所以在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数学知识不同的主题,选取适当的探究方法,从而完成探究的目的。

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原有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数学主题探究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数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水平。同时,通过这种数学教学方法,还能使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李顺发.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探究性教学[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2(3).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范文5

关键词:能力;兴趣;知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59-1

1.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对立起来。

新课程改革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因为目前中学教学中学生的接受性学习太多,学生自身的经历,体验太少。但是新课程改革中对于“探究性学习”只是“倡导”,学生的学习不可能都采用探究的方法;将接受性学习对立于探究性学习,这既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也不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

就人的发展而言,探究与接受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其实都是必要的,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二者常常是相辅相成的。从根本上来说,探究的基础是继承,是充分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学习、借鉴前人积累下来的研究结论、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在教学中应该提倡多种教学形式。探究性学习并不代表全部的教学活动,对于大多数学习内容来说,学生是不可能自主发现式地进行自我建构,但这并不意味接受性学习就将成为唯一的学习方式,也不意味接受性学习就只能采用被动的听讲方式进行。事实上,如果接受性学习运用得好,可能就是主动,积极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而对于适合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材料,要精心组织,深入研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这些材料为载体,培养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独立思考的能力,丰富学习的体验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确保探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更确切地说,探究性学习应该是渗透、贯穿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学习理念。

2.遇到探究式的教学课程,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当作观众。

首先,培养学生探究习惯的意识就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传统教学的影响在教师、学生的头脑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即使教师的观念转变了(当然这种观念是不容易转变的),我们的学生从短时间内是难以适应探究式教学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和参与探究的兴趣,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耐心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把学生引导到探究之路上来。为此,教师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传统教学;其次,探究情景的设计,又是一件比传统的备课费时费力的事情,情景中必须隐藏着可能被学生探究发现的问题,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质疑的机会,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这在现行教材和教参中是没有现成答案的,而且由于探究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可以借鉴的经验也不多,所以教师不但没有被“解放”而且工作量更大了;再者,探究教学还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学校领导担心影响教学成绩,学生家长惟恐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就连我们的学生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获得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的全面认识,必须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并对所提出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自己的体验,逐步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可见,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角色的转变,工作量也是可想而知的。如上所说,如果没有教师更多的付出,探究教学将会流于表面形式。

3.弱化了探究过程中的多种需求。

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它包括有意义的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等多方面的要求。探究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过程和方法。学生只有在活动中探究、思考、感悟,才能体会出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只有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才能形成对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目光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知识上,而要深入地挖掘教学价值,把过程体验视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质疑、创新的过程,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4.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把探究方法、过程公式化。

探究性学习与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这应该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习得的。但有些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会出现灌输式地“教”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现象,要求学生按一定的程序来套,这必定会禁锢学生的探究行为,扼杀学生的创造性灵感,造成学生循规蹈矩、不敢创新的惰性思维模式。

探究性学习本质是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自寻找并实践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发整个学习方式的变革。”这种动态的多维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强调的是直接经验的获得。因此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过程获得感知,并体验这种学习方式,在活动中逐步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5.探究就是实验。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也是学生探究并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在合理的环节和预定的计划中去完成,并在设计和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但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究都要经过实验,一方面没有必要,在通过一定的科学探究之后,学生可以也有能力依据已有的物理事实,运用逻辑判断来确定物理量之间因果的关系;另外有的物理知识(概念,规律)是无法用实验来探究的,是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上经过抽象思维得出来的;再者探究应该接近学生的真实环境(自然,生活和社会环境),不能脱离实际,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探究而探究。

6.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或存在教师地位中心化的趋向。

(1)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些教师在尊重主体性的名义下,疏于指导,放任自流。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方向,学习进程,遇到的问题是多样的,不可预测的,这使得教师个体在时间,精力上不能从容应对;另外,探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这就往往使得有些教师干脆放弃组织和管理,将探究性学习演变为一节节的“讲”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范文6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失误 ;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融入了生活活水,充满了灵动性、研究性,处处可见探究的氛围。应该说,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成功表现,更是语文教学本身的一大进步;因为学习者积极参与、认真探究了,甚至相当一本分知识已经内化为学习者的可再生性知识或者历练为一种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我们遗憾地发现一些与新课程改革并不和谐的音符,甚至是对新课程的误解,甚至是对新课程的扭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探究性学习的泛化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任意安排或者不科学安排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应该识记的知识却要合作探究,应该理解的知识却要合作探究,应该运用的内容却要合作探究……随意安排探究性学习而不顾探究性学习的科学性。

2 探究性学习的形式化很多老师,在各种规模的公开课、比武课、示范课上,不是依据学习内容而确定学习方式,而是应用学习方式而进行学习,过程程式化以及操作机械化是其主要表现。这样的课上下来,表面上看很是活泼,教学方法也可谓灵动,可就是没能让学习者的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与提高。

3 探究性学习的肤浅化根据所学,特别是具体的学情,进行科学探究是必要的,但是,在探究过程中,由于组织教学能力差,或者组织不科学,或者组织不精心,或者宏观调控课堂能力差,或者缺乏具体的指导能力,所谓的探究实际上形同虚设,或者是摆花架子,或者干脆成了作秀。这样的探究,往往是学习者刚刚进入角色还没有收获什么就被教师武断地暂停,要么探讨的兴趣正浓就被老师拦腰斩断。总之,非常有价值的探究内容最终由于组织者的不精心而搁浅。

4 探究性学习的专制化有这样一种课堂:根据学习过程所生成的问题,教师必须随机地组织、安排探究性学习环节,但是,由于这已经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所以教师要么置之不理,要么为形式而虚设探究,要么虽然安排探究但最终还是教师专制性地点拨。总之,因为教师没有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所以整个探究活动不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观”而是凸显“教师主体观”。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强因而淹没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参与性、创造性。

5 探究性学习的前卫化这主要体现在探究内容的选择上,所选择的内容要么严重脱离具体学情,要么脱离文本,要么脱离学习者的相关或类似经验。为形式而探究,超前安排探究,是探究性学习前卫化的具体表现。

那么,到底怎样科学理解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到底探究什么呢?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这就是说,探究性学习是时展对高中教育的迫切需要,是与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同时进行的,目的是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探究兴趣,终极目的是“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安排探究性学习内容时应该认真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探究体现具体学情的内容。这里的具体学情主要包括学习者的相关或者相似经验、学习兴趣、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教师应充分了解并积极调动这些因素来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

2.探究充分体现文本的内容。任何探究活动,如果偏离或者脱离文本,无论探究得多么深刻都不能称之为成功的、高效的探究。因为文本才是激发学习者主动联系社会现实、主动调动生活经验、主动迁移所学的触媒;任何探究本身都是对所学的检验或者进一步的应用。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认真研究文本,特别是结合现实生活、科技发展而进行的深层次研究是确定探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前提。那种偏离或者脱离文本的探究,除了激发学习者的参与热情、锻炼表达能力、培养合作能力之外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不仅如此,长此以往,我们还会把学习者引领到一个伪科学领域去。

3.探究能够培养并活化思维的内容。识记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并不是说就不能进行探究,但所学既然需要“识记”“理解”,那就说明它已经是定论了,因而无需也不能去探究。倒是如何识记,如何理解,即关于学习的方法问题值得去探究。如果安排了探究,又有利于“识记”与“理解”,就可以安排探究;否则,倒不如扎扎实实地安排学习者进行“识记”与“理解”。此外,来源于文本的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特别是能够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培养其联想与想像能力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首选内容。因为这样的内容既是对所学的巩固又是对所学的进一步应用,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成就感;因为这样的内容才能使学习者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才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不断生成科学探究能力。

4.探究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如果从知识的角度看,很多语文学习内容是非常值得探究的,尤其是那些可再生性知识;但是,如果探究这样的问题,是否有利于充分激发学习者的思维,是否有利于培养学习者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呢。如果探究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而只是培养学习者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我们以为这样的探究还是少一些的好。相反,那些迅速激发学习者联系现实并主动迁移所学热情的又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问题应该是探究性学习必须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