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上的探究性学习

化学课上的探究性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课程(化学)的课程理念要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要加强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实教育理念的需要,每个学校都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但教学模式基本相同: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整理材料—表达与交流—反思与评价。   但面临的问题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基本都在教师的操控下进行,完全或基本完全是被动研究性学习,或者说是伪研究性学习。   探究其原因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经验不足,不足以自己独立进行研究性学习。当然,学生的能力是要通过培养提高的,而提高能力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而现在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有点望梅止渴的意境,基本不顾学生的能力,不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的成功给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研究的案例,就是先学后教,模仿学习,而这一点也是建构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的乔纳森创建学习环境理论的要点。乔纳森的学习环境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就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点。   由于初中学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较弱,同时自我设计实验和自我反思能力相当缺乏,因此在教学中直接开展探究性问题的学习面临的问题和难题多多,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所以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模式:“提出问题—提供案例—自学(信息资源)—知识建构—对话与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在降低探究难度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从而掌握探究的方法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提出问题—提供案例—自学(信息资源)—知识建构—对话与协作”的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使用中不仅仅对探究生活中的问题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关键是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效果也不错。   三、教学实践   模仿型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分为两种类型:日常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兴趣小组的教学方式,它体现不同教学目的和知识的建构的过程,有初步的模仿型探究到较高级的模仿型探究学习。   四、启示与思考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正是探究性学习充满了魅力的原因。   下面谈谈笔者尝试“提出问题—提供案例—自学(信息资源)—知识建构—对话与协作”模式的教学启示。   1.模仿型探究性要点是模仿,即要有鲜活的案例。案例的来源可以是教科书上的知识改变,也可以是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或来源于工业或商业的案例。目的要很明确,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于学生依葫芦画瓢,降低探究难度,便于初中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和过程。   2.营造探究性学习活动自由、和谐的气氛。在探究中师生是平等的、合作的,气氛是轻松愉快的,学生不会担心发挥不当而受到批评,学生不会处于被动、压抑的心理状态,他们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按照各自的能力水平和方式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   3.在模仿型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成绩好坏并不能决定学习探究能力的高低,所以,探究性学习是重新塑造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自信心的好机会,所以一定要以全体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探究实施过程中,尽可能满足并强化所有学生的自我需要,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创设有利条件。   4.评价方式的改变。日常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效果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即通过阶段性学习的成绩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年度对学生的评价也基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在模仿型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中,学习效果评价被看作是整合性评价。学习效果评价的形式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的内容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比较学生学习水平、学生学习方式和化学学业成绩的变化趋势,采用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