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的优缺点范例6篇

直接融资的优缺点

直接融资的优缺点范文1

一、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简要情况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了较大改善。截至10月末,今年全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146.6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余额的25.8%,同比增长26.8%,比各项贷款余额平均增速高8.6个百分点。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049.4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余额的 12.6%,同比增长30.3%,比平均贷款余额增速高12.1个百分点。尽管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但信贷供给与其旺盛的资金需求相比,仍显严重不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不仅仅是金融问题和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原因的基本判断

1.中小企业自身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现代管理理念,经营风险高。创业初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拓展乏力,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中小企业的规模和信用水平制约了其融资能力。目前我省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较为混乱,降低了自身的信用度,严重削弱了其融资能力。三是缺少可供担保抵押的财产,融资成本高。

2.外部环境和制度制约难度较大

主要表现在:一是融资结构体系存在缺陷。在目前企业融资格局中,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来源中占有绝对比重,直接融资发展缓慢,银行贷款和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二是资本市场功能发挥不足。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发育不完善且迟缓,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直接融资所占比重较小。三是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滞后。由于银担合作广度和深度过低等问题,难以有效满足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对融资担保的需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大幅提升银担合作水平。四是政府的政策支持能力不足,资金投入的模式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3.经济转型时期产生的特有问题

和全国一样,我省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客观也上需要转型。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外部需求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节能减排和人民币升值等压力,尽管中小企业在提高内销比重、提高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推进管理转型、降低单位产值能源消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着盲目转型、品牌建设落后、盈利后劲不足、产业链整合不彻底等问题,这是银行对一部分正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小企业惜贷、慎贷的深层次原因。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久攻不破的课题,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和银行机构有限的信贷支持之间形成了突出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我省持续突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从根本上提升中小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中小企业与多层次信贷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构建以银行融资为主渠道、政府支持为导向、民间融资为支撑、融资担保为补充、直接融资为方向的“五位一体”的融资框架体系。围绕这个融资框架体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1.培育和催生新型金融机构,培育多层次信贷体系

要承认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主要通过民间融资的基本现实,畅通民间直接融资渠道,积极稳健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非公众金融机构,积极探索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融资机构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允许其面向机构定向募集资金,提高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和小额贷款公司的放贷能力,实现民间融资规模创大、质量创高、内容创新,有序活跃民间借贷市场。

2.积极发展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使其真正成为服务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

在监管制度上,应在强化主要约束指标的前提下,探索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类监管、分级监管的模式,赋予地方政府在管理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上更大影响力。一是建议灵活运用金融杠杆,在存款准备金等方面,给予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宽松的政策,保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有相对宽裕的信贷规模。二是建议银行机构树立“轻财务报表、重实际发展能力和还款能力”的理念,建立一套简便易行、符合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实际特点的信用评价办法,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三是建议允许地方结合省情,自主确定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模式,组建适合本省实际情况的农村商业银行。四是建议提高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并进行具体量化。五是建议通过科学的定位监管,鼓励和支持大银行扩大小客户的信贷规模。

3.盘活地方存量资金,变存款资源为投资资源

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通过设立专项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发行地方企业债券等形式,把一部分存款资源转化为投资资源。我省银行存差在5000亿元以上,每转化1个百分点,就能形成50亿元的投资能力;转化10个百分点,就能形成500亿元的投资能力,占到了我省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缺口的50%左右,这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能够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意义重大。此外,要提高政府资金投入的效率和水平,结合结构调整目标,整合优化政府专项资金,放大政府投入资金的功能,切实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主要考虑是尽可能把更多的直接投资变为融资担保资本金,采取市场化方式,发挥杠杆作用,做大做强政策性融资性担保机构,撬动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

4.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份额,扩大融资渠道

推动中小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直接融资,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达到100家。继续组织和推动中小企业通过发行集合票据、企业债券、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改变中小企业过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局面。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争取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取得代办系统股份挂牌转让(“新三板”)试点资格,推动企业实现场外股权融资。积极引进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以及产业投资基金来我省投资中小企业。结合黑龙江资源禀赋特点,积极推进资源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变资源优势为资本优势和资金优势。

直接融资的优缺点范文2

摘要: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在某种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集聚体。我国学者首先是针对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所特有的融资难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然后提出应推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形式。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探讨,主要侧重于集群企业融资相对于一般中小企业融资形式的优势探讨、中小企业集群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融资优势等。

关键词: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融资

关键词: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融资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在某种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集聚体。如,我国温州柳市镇中小企业低压电器产业集群,珠三角的中小企业东菀电子产业集群,郑州市的中小企业女裤产业集群……。为了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国内学者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问题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我国学者首先是针对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所特有的融资难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然后提出在我国应推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在某种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集聚体。如,我国温州柳市镇中小企业低压电器产业集群,珠三角的中小企业东菀电子产业集群,郑州市的中小企业女裤产业集群……。为了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国内学者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问题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我国学者首先是针对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所特有的融资难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然后提出在我国应推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方式。

1 对中小企业融资障碍成因研究的综述

1 对中小企业融资障碍成因研究的综述

我国理论界认为,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所存在的融资障碍成因主要有: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制约、与银行间等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存在信用缺失,融资交易成本过高等。郭君华(2004)认为,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难以取得国民待遇,这与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制约有关;刘和平,郑芳君(2005)分析了由于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中小企业逆向选择风险以及道德风险加大,导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借贷;赵亚娟,桂新胜(2006)认为,在目前的社会信用制度环境下,中小企业无论是缺乏还款意愿还是缺乏还款能力都引发信用缺失;王俊凯(2010)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着融资规模不经济,融资交易成本过高。而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由于地域依附性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程度高,与一般游离的中小企业、国有大企业相比都具独特的信用优势,故而应推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方式。

我国理论界认为,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所存在的融资障碍成因主要有: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制约、与银行间等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存在信用缺失,融资交易成本过高等。郭君华(2004)认为,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难以取得国民待遇,这与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制约有关;刘和平,郑芳君(2005)分析了由于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中小企业逆向选择风险以及道德风险加大,导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借贷;赵亚娟,桂新胜(2006)认为,在目前的社会信用制度环境下,中小企业无论是缺乏还款意愿还是缺乏还款能力都引发信用缺失;王俊凯(2010)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着融资规模不经济,融资交易成本过高。而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由于地域依附性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程度高,与一般游离的中小企业、国有大企业相比都具独特的信用优势,故而应推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方式。

2 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研究的综述

2 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研究的综述

我国较早分析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学者当属魏守华,他在“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2002)一文中首先根据其对浙江中小企业的调查,指出中小企业集群内部融资形成资金方面的互助支持和以信任贷款为主的民间钱庄,是浙江产业集群的一大特色,这种内部自筹资金的好处体现在提高了资本利用的效率,降低了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充分调动地区内储蓄转化为投资。

我国较早分析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学者当属魏守华,他在“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2002)一文中首先根据其对浙江中小企业的调查,指出中小企业集群内部融资形成资金方面的互助支持和以信任贷款为主的民间钱庄,是浙江产业集群的一大特色,这种内部自筹资金的好处体现在提高了资本利用的效率,降低了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充分调动地区内储蓄转化为投资。

随后,赵秀芳,周利军在魏守华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中小企业相对固定的空间布局、稳定的经营利润和较高的企业间信任度,使得银行更便于收集和共享企业信息,进一步阐明了中小企业集群在缓解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减少逆向选择和克服道德风险、降低银行交易成本和促进其银行信贷融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杜传文(2004)则从中小企业集群直接融资的角度分析了其主要融资效应是有助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他认为集群内较早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由于资本市场带来的巨大资金支持可以给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示范效应,促使集群内中小企业改善内部财务状况,增强其信用能力。郭席四在“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优势分析”(2006)以及朱冰心在“论产业集群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优势及对策”(2006)文章中都对中小企业集群直接融资优势和间接融资优势做了与前人观点基本相似的阐述。

随后,赵秀芳,周利军在魏守华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中小企业相对固定的空间布局、稳定的经营利润和较高的企业间信任度,使得银行更便于收集和共享企业信息,进一步阐明了中小企业集群在缓解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减少逆向选择和克服道德风险、降低银行交易成本和促进其银行信贷融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杜传文(2004)则从中小企业集群直接融资的角度分析了其主要融资效应是有助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他认为集群内较早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由于资本市场带来的巨大资金支持可以给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示范效应,促使集群内中小企业改善内部财务状况,增强其信用能力。郭席四在“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优势分析”(2006)以及朱冰心在“论产业集群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优势及对策”(2006)文章中都对中小企业集群直接融资优势和间接融资优势做了与前人观点基本相似的阐述。

屠竣玉、吴彦颉和杨芥舟(2009)等学者则围绕中小企业集群的特征分析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优势。他们从中小企业集群的根植性、柔韧性和共生性三个特征分析了其融资优势。他们认为,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地域依附性和相互协作程度强,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离不开集群这个产业环境,或者说其迁移的机会成本很高,这就大大减少了其机会主义倾向,提高了守信程度。而且,集群内积聚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企业,不仅使得大量的生产要素处于随时可利用的状态,而且大量企业的存在也使得集群内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提高,这使得集群内企业逃废债务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从而银行更有意愿贷款给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另外,集群内企业在产业上的相互关联性,其实质是一种深度分工模式、围绕同一产业的一系列企业和机构的共同体,集群内的企业可共享诸多的生产要素,包括人才、市场、技术、信息等。这是集群企业获得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双重效益的根本所在。银行通过对集群内同一产业的相关企业贷款,不仅企业之间的共生性可以减少贷款的风险,而且还能从规模经济中大大受益。б娴母舅凇R型ü约耗谕徊档南喙仄笠荡睿唤銎笠抵涞墓采钥梢约跎俅畹姆缦眨一鼓艽庸婺>弥写蟠笫芤妗

我国学者后来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进一步深化的研究,表现为将研究的切入点放在集群式融资上,进一步探讨中小企业集群式融资模式下的融资优势。黎文华(2009)指出,中小企业集群式融资是指通过集群内中小企业的相互制约关系,将中小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融资,它包括集群整体内部融资和集群整体外部融资两种形式。张文君(2010)则认为以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为前提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可充分利用集群优势融资的共生融资模式;银行可以对相同特征的中小企业进行集聚式贷款,参照小额信贷的模式,当单个企业不还贷影响到金融机构对组织内企业的后续贷款,从而将企业被动接受监督变成了主动相互监督,形成贷款的动态激励机制。陈小梅(2011)认为,虽然中小企业集群具有独特的融资优势,但现实经济中这些集群融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应培育集群的中小企业合作文化,充分运用集群融资信贷技术及构建多层次的集群区域金融市场结构,以化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我国学者后来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进一步深化的研究,表现为将研究的切入点放在集群式融资上,进一步探讨中小企业集群式融资模式下的融资优势。黎文华(2009)指出,中小企业集群式融资是指通过集群内中小企业的相互制约关系,将中小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融资,它包括集群整体内部融资和集群整体外部融资两种形式。张文君(2010)则认为以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为前提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可充分利用集群优势融资的共生融资模式;银行可以对相同特征的中小企业进行集聚式贷款,参照小额信贷的模式,当单个企业不还贷影响到金融机构对组织内企业的后续贷款,从而将企业被动接受监督变成了主动相互监督,形成贷款的动态激励机制。陈小梅(2011)认为,虽然中小企业集群具有独特的融资优势,但现实经济中这些集群融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应培育集群的中小企业合作文化,充分运用集群融资信贷技术及构建多层次的集群区域金融市场结构,以化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3 结束语

3 结束语

国内经济学家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理论的内容。从上述综述我们可以看出,理论界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研究,从最初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为出发点的理论探讨发展到目前以基于不同理论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阐述。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研究,有利于敦促实务工作者采用更好的融资模式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

国内经济学家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理论的内容。从上述综述我们可以看出,理论界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研究,从最初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为出发点的理论探讨发展到目前以基于不同理论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阐述。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研究,有利于敦促实务工作者采用更好的融资模式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郭君华.产业集群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师,2004(10):160.

[1]郭君华.产业集群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师,2004(10):160.

[2]赵亚娟,桂新胜.从产业集群视角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118-119.

[2]赵亚娟,桂新胜.从产业集群视角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118-119.

[3]屠竣玉,吴彦颉,杨芥舟.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09(06):118-120.

[3]屠竣玉,吴彦颉,杨芥舟.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09(06):118-120.

[4]张文君.集群融资:破解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兼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融资问题[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70-72.

[4]张文君.集群融资:破解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兼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融资问题[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70-72.

[5]陈小梅.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38-42.

[5]陈小梅.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38-42.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曹洪香(1963-),女,山东栖霞人,郑州大学管理工程系,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管理和财务运作。

直接融资的优缺点范文3

一、楚雄州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雄州以众多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非公有制经济日益成为支持全州经济发展最强劲、最稳定的动力之一。

一方面,近年来全州非公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中小企业总量不断增加,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步提升,社会地位愈加彰显。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全州非公经济户数、新开办个体工商户、新开办私营企业、从业人口总数都逐年递增,中小企业日益成为容纳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支撑。

另一方面,全州非公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中小企业参与公平竞争的机制体制还不完善,多数企业实力较弱,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二是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生产经营短视特征明显;三是非公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个别产业节能减排任务重;四是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供求矛盾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全州企业实力总体偏弱,中小企业更是亟待发展。

就影响和制约全州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因素而言,“资金短缺、科研开发能力弱、产品缺乏竞争力”三大问题成为主要制约因素。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全州42户重点监测企业中,59.5%的经营者认为资金短缺是最大问题;52.4%的经营者认为科研开发能力弱最限制企业经营;26.2%的经营者认为产品缺乏竞争力是最大因素。以上三个因素正是中小企业经营效益低下,竞争实力待加强的症结所在,而无疑资金短缺作为最大问题,同时影响着企业科研开发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强弱。为此,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实际上就解决了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最大障碍,进而解决了推动企业自身发展乃至全州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二、楚雄州非公经济、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楚雄州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目前尚无一家本地上市公司,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融资途径单一,手段匮乏,不仅限制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且风险向金融体系过于集中,给金融部门优化信贷资源配置、防控银行信贷风险埋下诸多隐患。受全州企业自身发展和融资环境的限制,目前全州企业融资呈现以下特点:

(一)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微小企业发展严重受限

当前全州企业资金供求矛盾突出,资金配置呈现两大特征:一是“重大轻小”,微小企业贷款难于满足。金融部门基于风险可控的前提,资金规模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影响,一旦规模压缩,只能优先满足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实力较强、信用较好、还贷能力较强、生产经营周期较稳定的企业,而风险偏高、担保能力弱的微小企业往往得不到金融的有效支持,资金供求不平衡。二是融资难度高,资金缺口大。在当前全州直接融资手段匮乏的情况下,全州企业资金主要有几个来源:企业自筹、银行信贷、财政支持、民间融资(含私募)等。无论何种资本,均具逐利性,资本总量有限,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向某些特定的企业、行业聚集的特征,最终获得资金的势必只是一部分企业。加上融资来源不稳定性、资金配置的结构性特征,势必造成一些企业没有资金支持或存在资金缺口。据相关经济主管部门对2010年全州工业投资情况分析显示:全州工业计划投资46.5亿元,其中:计划通过省、州财政和企业自筹的方式解决有24亿元,尚有22.5亿元需要银行贷款予以解决,资金缺口较大,且以上无论哪个环节资金不到位,都将影响项目的启动和进度。

(二)企业经营主要依靠间接融资,风险向金融体系过于集中

因融资观念落后,直接融资发展滞后,当前全州企业融资主要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伴随着对非公经济发展重视程度的加深,在金融对非公经济不可或缺的支持作用日益彰显的同时,风险也逐步向金融部门聚集。一方面,金融支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的新增贷款屡创新高。另一方面,信贷资金难以实现优化配置。一是受全州非公中小企业发展实力弱,信用等级低,有效资产抵押能力差,担保体系不完善,财务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无法保证等问题制约。在银行放贷难度增大的同时,已贷资金如期收回也存在一定风险。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全州106户工业企业2010年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贷款需求27.2亿元,其中:流动资金贷款需求15.5亿元,固定资产贷款需求11.7亿元,可抵押资产总额46.4亿元。其中:23家企业无力落实担保,其贷款需求达7.7亿元;19家企业贷款需求额度远超其可抵押资产总额,其信贷需求为13.7亿元,可抵押资产总额为3.5亿元,无法落实抵押的超出需求达10.2亿元。二是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主动负债意识不强,信贷资金趋集中。以2009年末数据为例,全州累计为2786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办理贷款卡,2009年新增发卡175户,仅占当年新增非公经济户数的2.3%。

直接融资的优缺点范文4

一、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说,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是实物经济发展的结果和需要,是为实物经济服务的,我国发展金融市场、设计金融体制也必须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现代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个:一是通过要素积累,增加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这三大投入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二是经济结构转移、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换;三是技术变迁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中自然资源是先天给定的,在生产中大规模增加自然资源比较困难。劳动力的增长受到人口出生率的限制,各国、劳动力变动的差异不大,一般年增长率在:%一%之间。唯一对经济增长率有大的影响的是资本积累的变化,各国在要素投入增加方面的主要差异就:是资本积累率的不同、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式实现。将投入要素由低效率的部门向高效率的部门重新配置,同样数量的投入要素的产出能在此而增加。在经济增长的的三大源泉中技术变迁是最关键的。技术创新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不会下降,从而维持经济长期增长。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迟早会停滞下来的,而且市场竞争会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资源耗竭之前就早早失去活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则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既定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技术变迁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现代技术创新从科学研究、控制实验到新产品试制、投产,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本投入,同时,许多先进的技术需要资本设备作为其载体,技术创新往往体现在资本设备性能改良上。技术的升级实质上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的,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而一个社会资本的积累和配置效率决定于资本市场的效率;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规模与资金的投资回报率正相关。资本积累的高回报取决于资本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现代金融体系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积累资本,配置资本,资本的配置效率依赖于金融体系。的效率。我国目前的金融改革出发点必须定位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使其能够很好地动员资本、配置资本,服务于经济发展。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落后与混乱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金融体系是为实现这一战略服务的,由于我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资本极为稀缺,因此,如果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本,资本价格就会非常高昂。而重工业一般是资本密集型的,投资周期长,风险大,需要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这样,在市场机制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就会落空。为了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国家只好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以便降低资本价格。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政府用行政手段直接分配稀缺的资本。这种计划体制可以保证处于优先发展地位的重工业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但是却牺牲了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稀缺的资本没有配制到生产率最高的部门。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为了调动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对经济的控制逐渐放松。即遵循所谓放权让利式改革。随着资源配置、的计划控制减弱,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发展起来,由非政府部门掌握的剩余也多了起来,加上国有企业改革也在一步步走向深入,自扩大,因此客观上产生了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国家为了重建金融体系,开始改变资本分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先后重建了四家专业银行,年代初又恢复了证券市场,外汇管理也逐渐放宽。人民币大幅贬值。但是,在国有企业完全市场化以前,金融市场化会导致国有企业的资本成本大幅大升。国有企业因为有政策性负担,没有自我生存能力,完全市场化必然使大部分国有企业无力负担资本成本而无法生存。为了保护国有企业,国家并没有让金融体系市场化,而是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四大专业银行以上的贷款给了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其它融资渠道如有企业无缘。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发展很快,是中国量。但是,非国有经济缺乏正常的融资渠道,进入正式的金融体系杨本很高。甚至不可能,极大地限制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除了银行以外,国家也陆续开始恢复或新建成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市场,这些非银行金融部门发展很快,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国有企业仍然承担着政策性负担,国家也仍然要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负一定责任,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不能在产品市场上开展公平的竞争。这在金融市场上则表现为金融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各健全的法制,金融市场十分混乱,非市场因素太多,不能有效动作,没有起到为技术创新呼经济增长积累、配置资历本的作用。

三、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基本特征

如前所述,技术变迁对维持长期经济增长起着关键作用,而技术变迁又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正是经济发展对资本积累和配置的需要才产生了金融市场,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目标只能是为经济发展高效率地筹集和分配资本。为了实现这个大目标,金融市场发展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融资,另一类是间接融资,两者各有优势,互相补充。直接融资方式主要有发行股票、债券等,资金供需双方直接进行交易、或者在中介机构帮助下实现直接交易。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资金供给着将钱存到银行,银行再把集中起来的资金贷放给资金需求者,实现社会剩余的动员和资本化。在直接融资中,由于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之间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技术问题,相对来说,资金供给者,特别是小额资金供给者,很难控制资金需求者的资金运用,面对的投资风险很大。作为反面,由于不受或很少受到资金供给者的监督,直接融资的资金需求着可以较为自由地使用筹集到的资金,一旦经营失败,也不必负偿还责任,因此筹资风险小而且还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发行股票或债券时进行炒作,以获得溢价发行的好处。但是,间接融资的情况恰恰相反,资金供给者只要将钱存到银行即可,由于商业银行受到中央银行的监管,有存款的再保险机制,投资风险完全由银行承担,因此资金供给者面临的风险微不足道。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或其他资金需求者却必须面对银行的严格监督,从贷款申请到使用、还款,都受到专业水准很高的银行监督,在相当大的长度上保证了贷放资金的安全。在间接融资中,投资者的资金回报比较稳定可靠,银行承担了投资风险,并负责资金经营,所以要分离一部分投资收益,资金所有者得到的回报比较直接投资少。但是直接投资者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一旦投资失败,连本带利一概亏蚀。对于资金需求者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为了说服资金供给着购买本企业的股票或债券人需要做许多工作,而且需要付给投资者的报酬也较高,因此直接融资成本高昂。但是,如果通过间接融资,因为资金的直接供给者只是一家或数家银行、交易成本低廉、因而其融资成本就会大大下降。

从资金拥有者和资金使用者的角度来说,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各有利弊,在现实经济中,金融市场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合,最有效的金融结构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如果一个经济中的企业以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和产业为主,其融资渠道以从大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务为主。如果一个经济中的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则有效的融资方式应以中小银行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为主。

上述金融体制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决定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需要的资金不多,而且分散在各地,大银行等大金融机构获取其经营和信用状况的成本很高。因此,中小企业难以得到大银行的资金支持。即使想用间接融资,也因为规模小,承担不起股票、债券的发行费用,更不易取得公开发行上市的资格,因此中小企业一般不依赖间接融资。大银行天生喜欢为大企业服务,因为无论银行贷款的数额大小,一笔交易的信息费用和其它成本相关无几,大企业资金需求量大,银行发放一笔大额贷款所需花费的平均成本比小额贷款低许多。中小银行因为资金规模小,无力经营大的项目,只好以中小企业为主到务对象。而且,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一样,分散在各地,对当地的中小企业资信和经营情况比较了解,信息费用不高,因而中小银行也愿意为中小企业服务。,

四、我国的产业发展与金融体制改革

有一种错误信念在国内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广为流传,以为在开放时代,中国应该重点发展资金密集、技术尖端的大企业,只有这样才有实力与外国企业展开竞争,否则民族工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败北。这实际上是过去长期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变种。实际上,一国产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产品的成本,成本越低的产业竞争力自然就越强。而一个产业的成本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利用了本国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又是由一国的要素禀赋决定的。在我国,现阶段的要素禀赋是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稀缺,因此,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具有劳动力密集的特征。如果我们举全国之力发展资金密集型的大企业,必然需要继续人为压低资本价格,井采取种种行政措施保护资本密集型企业免受市场竞争挤压,结果必然是保护落后,资本密集型企业既没有竞争力,也不思进取,不去努力增强竞争力。这样,金融体系也不可能真正市场化。

直接融资的优缺点范文5

【关键词】国企 融资 种类 问题 创新

一、引言

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法人治理结构将国企较好的资金基础与民企体制灵活的特点融为一体,这样一来,国有企业可有效优化自身资产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民营企业也可从中得到提携和帮扶。然而国有企业融资利率的不断提升不仅对传统银行业的资金聚集带来了很大干扰,国有企业本身资产的管理运行、资金偿还和发展增值等情况也不容乐观,所以,国企融资管理工作亟待改革创新。

一、国有企业目前融资种类

1、信J。长期以来,银行信贷仍是国企融资的有效手段,国企通过抵押、换置代金券等形式从银行进行贷款,从而实现资金融通,这种融资方式属于间接融资,其优点是融资利息较低,企业持有主动权;其劣势是信贷额度普遍不高,相关信誉审核较严格。这种来自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形式在国企实体经济融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2、股票。股票融资属于直接融资,一部分资金较雄厚的股份制企业公司也会以发行股票的形式去融资,一般采用对应售股和广泛招募等形式进行融资。这种融资形式的优势是企业占有资金主动权,如果经营有道,对企业的金融信誉会有显著提升;劣势是融资程序较复杂,股权归属易受影响。

3、债券。债券融资也属于直接融资,其优势是可税前支出利息,为企业有效节省税额,相对股票的发行来讲,债券的发行对股权和资金的结构没有太大影响;劣势是债券的发行融资额度不会太高,而风险却不低,另外审核条件较苛刻。

4、引资。引资是企业通过自身运营优势吸引有投资意向的单位和个人拿出资金直接投入到企业运营中,为企业扩资增效,从而达到提高资金收益的共赢局面。这样投资方对企业的运营管理可以进行一定的监管督导,这也是见效较快的融资模式。

二、国有企业存在的融资问题

1、缺乏管理和创新。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特别是那些亟需通过融资为企业渡过资金寒冬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的企业,融资的有效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目前来看,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对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缺少长远的眼光,导致当资金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时,企业必需拿出高于原先的成本进行融资。所以,如果企业没有一套立足长远、顾及全面的融资管理机制,只是一味的追求近期效益,久而久之就会使整个融资市场受到缩水。

2、融资理念和模式相对落后。很多国有企业在企业运营和资金管理方面延用老套路,使用老办法,已经明显跟不上新常态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式。在融资方面,很多企业仍寄希望与政府,一味的要求政府对企业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给予政策帮扶,从而使企业得到额外优惠,缺少自主更新融资理念和模式的主动性。特别是那些依靠国家和政府成长起来的企业,虽然逐渐减少对政府的依赖,但还是缺少对市场的敏锐嗅觉,造成企业主体的缺位,所以企业由内而外的全面改革已迫在眉睫。

3、债券和股票交易受融资机制的限制发展受阻。在发行债券方面,国有企业有较大的市场优势,由此容易让企业对自身的经营水平、融资和债务偿还能力盲目自信,致使国企必须通过更大的债券发行量来填补资金缺口,无形中增加了企业金融风险隐患。另外国家和政府为了有效保障国企资金安全,会对企业进行控股,通过减少股票交易量来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但同时也束缚了国企的融资范围。特别是永续债的发行,其长效管理机制并不完善,也给企业融资带来了较大的资金隐患。

三、国企融资管理创新途径

1、融资多元化管理创新。企业应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在以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之外大力发展其它融资方式。一是清醒认识企业的资本结构,准确把脉资金需求,大力发展权益性和债权性融资。二是巧用信用期限。细致了解银行信用统计政策,当银行信贷利率低于企业现金折扣成本时,可拆东墙补西墙,借钱还款。而当银行信贷较高时,则选择还款期限的最后时期还款,以减少间接融资成本。

2、项目投资和资本运营创新。一是加强企业资金使用的科学规划严格管控,落实民主集中。二是开展融资风险防控管理,建立资金监控和问题报告制度。三是建立严格的资本运行机制,优化投资管理。四是加强对股份分公司的运营管理,提升运营成效。

3、财务管理工作创新。一是做好集团财务集中管控,提升集团公司整体财务管理水平,最终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二是实现多渠道低成本创新融资,完善现金流管理。三是做好资金收支管理,盘活闲置资金,增加理财收益。四是做好年终决算工作,及时准确报送财务信息。

4、有效规避融资风险。一是完善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设计风险管理工作流程,明确各部室的风险职责。二是构建全面风险预警体系,配合各部室建立各自风险监控指标体系,量化风险预警标准值。三是每季度监控各部室职责范围内的风险指标,对重大风险或重大风险事件的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和预警提示,提出下一步公司应对重大风险的建议。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国有企业的发展所面对的社会环境日趋市场化和理性化,国有企业的发展转型也是大势所趋。尽管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但在政府、银行等机构的共同努力之下,不断创新体制和制度,而国有企业自身也应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正昶.国有企业融资管理战略研究[J].会议之友,2009(06).

直接融资的优缺点范文6

关键词:两缺口;供需视角;外资进入

文童编号:1003-4625(2008)03-0016-05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钱纳里和斯特劳特的“两缺口模型”作为引进外资的理论基础,来论证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发展本国经济的必要性。两缺口模型可概括如下。开放经济条件下,从供给方面看,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可表述为:Y=C+S+M(国民收入=消费+储蓄+进口);而从需求方面可表述为:Y=C+I+X(国民收入=消费+投资+出口)。由于总需求恒等于总供给,则将上两式整理可得:I-S=M-X。于是,I-S为投资与储蓄之差,称为储蓄缺口,M-X为进口与出口之差,称为外汇缺口。从均衡的观点来看,左、右两式必须相等,表示国内出现储蓄缺口即投资大于储蓄时,必须用外汇缺口即进口大于出口(即从国外获得储蓄)来平衡。而要保持外汇缺口,主动的做法就是引入外资。这一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弥补自身在发展过程中资源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思路。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自1994年以来我国并不存在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而是年年出现储蓄过剩和外汇盈余(见表1),储蓄和外汇能够满足经济增长的高投资需求和进口国外资本品的外汇支付需求。但与此同时,我国仍在大规模地引进外资。如果说,1994年以前,我国引进外资的直接目的是补充国内投资的资金来源不足,那么,此后的外资引进,显然与“两缺口模型”相矛盾。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于1994年以后大量引进外资与两缺口都不缺之间的“悖论”,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解释。这些解释在肯定外资引进的前提下,认为当前发展阶段下内资代替不了外资。同时,仔细分析这些解释后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解释都是从资金需求方的角度来论证中国引进外资的必要性,结论是当前引进外资的目的是弥补传统“两缺口”之外的其他缺口。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这些解释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必须仔细考量其全面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外资的需求与供给两个角度综述中国两缺口不缺背景下外资进入的原因,并对一些已有的理论阐明自己的思考。

汇管理局网站

二、外资需求方的视角

所谓外资需求方的视角是指站在引进外资者的角度如何看待外资的作用,这一视角的根本出发点是将外资看成弥补传统“两缺口”之外的其他缺口的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引进外资是为了弥补“技术缺口”。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观点,汤文仙、韩福荣(2000)指出,一国经济除存在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这两方面数量上的制约外,还存在第三种形式的缺口,即技术缺口。将技术缺口加入到前两个缺口当中,成为三缺口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的引资行为和模式。另外一些学者在后来的研究中,也强调了在引入外资的过程中,技术约束起着重要作用。李学彦(2004)对我国外资大量流入的“悖论”进行分析,认为技术约束才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硬约束,引进外资的实质是缓解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技术约束。通过外资的引入,解决技术、管理和企业家才能方面的缺口。这方面的文献都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释了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模型本身进行修正,增强了模型的适用性。

(二)引进外资是为了弥补“隐形储蓄缺口”。这种观点认为由于储蓄在通过银行或金融机构向投资转化时存在困难,并不顺畅,中国实际储蓄不能迅速完全转化为投资,即存在“隐性储蓄缺口”。殷成东、贺向明(2003)分析了当前我国储蓄一投资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认为由于国内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形成了储蓄过剩和资金不足并存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引进外资仍有其积极意义。何德旭、饶明(2007)分析了我国金融系统转化国内储蓄为投资的过程,发现由于金融系统对内资企业的融资支持效率低下,导致我国在企业层面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还存在着引进外资的微观基础。

(三)引进外资是为了弥补“就业岗位缺口”。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为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新增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引进外资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弥补就业岗位缺口。蔡防、王德文(2004)详细分析了外资对中国就业的影响,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王剑、张会清(2005)运用联立方程模型证明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通过直接效应带动中国就业;另一方面通过挤出国内投资和提高生产率水平产生了减少就业的间接效应。但综合两种效应的最终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四)引进外资是为了弥补地方政府的“政绩缺口”。我在这里将“政绩缺口”定义为一个地区现有资源可供支撑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本地区领导期望达到的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差距。由于我国当前财政体制和干部考核体制的原因,各级地方政府在任期内往往将迅速做大GDP总量作为重要目标,而引进外资则是实现此目标的快捷方法。尽管从全国整体角度来看,已经不存在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但具体到不同地区却又存在着质或量上的差异。为了弥补政绩缺口,各地争相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甚至把利用外资的市场竞争演化成了行政竞争,不惜付出高昂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五)引进外资是为了弥补“产业结构缺口”。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因此,我把“产业结构缺口”定义为目前我国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与发达国家此比例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所谓的弥补“产业结构缺口”就是通常所说的优化与升级产业结构,不过为了行文的对称,特提出这一概念。关于外资流入对东道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许多学者在理论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钱纳里基于结构主义原理指出: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引进和利用外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调整。20世纪70年代以后,赫尔希曼又讨论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经

济增长的意义。此外,弗农又提出跨国公司在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时,将该产品的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能够促进这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小岛清指出外商直接投资是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助推器。

三、外资供给方的视角

所谓外资供给方的视角是指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如何看待对外投资的问题,这一视角认为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跨国公司,其对外投资完全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从而正常商业运作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海默率先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其后又有若干位经济学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这一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是因为其拥有垄断优势,具体主要包括技术优势、规模经济优势、资本优势、组织管理优势以及对销售渠道的控制权。这些优势确保了跨国公司能在竞争中胜过东道国同类企业而获得垄断利润,因此促使其做出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将产品周期划分为3个阶段:新产品创新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认为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公司在产品周期运动过程中,因生产条件、竞争条件等区位因素发生变动所作出的理性选择。当产品进入成熟阶段后,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外消费者也已完全接纳了这种产品,国外需求则不断增加。产品生产者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和当地销售,以降低生产成本或绕过贸易保护的限制。在产品进入标准阶段以后,产品的生产技术由于贸易和投资的外部性逐步扩散,竞争的结果使得技术领先企业开始利用直接投资,逐渐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低成本、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然后再把产品返销到跨国公司母国和其他国外市场。

(三)内部化理论。该理论在研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时,引入了科斯的交易费用观点,提出市场的不完全和较高的外部市场交易成本(或市场失灵)促使企业进行内部化生产,通过建立企业内部市场来取代外部市场。跨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和优势,是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在内部转移这种优势的能力。只有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自己能够控制的子公司,才能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将技术优势转移到国外,从而有效地克服国际中间产品(原材料、零部件、知识等)市场的不完全性。防止技术优势的迅速扩散或失密,使企业能够拥有持续的技术竞争优势。

(四)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借鉴了海默以来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将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和内部化理论结合起来,并引入区位理论,采用折中的方法和体系加以综合,提出了独特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他把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进一步地区分为4种类型:1、资源寻求型。旨在获得自然资源,如矿物、农产品、非熟练或熟练劳动力。2、市场寻求型。旨在进入东道国市场,或保护与扩大现有产品的国外市场。3、效率寻求型。旨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以实现一种更为有效的劳动分工和更高效的国内外资产组合。4、战略资产获取型。目的在于从战略上保护或扩大现有的所有权优势,或者是为了减少竞争对手的数量并增强竞争优势。

(五)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日本的小岛清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也称为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也称边际产业)部门依次进行。这些产业虽然在投资国处于比较劣势,但在东道国,这些产业的比较优势却正在形成之中。这一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发达国家将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现象。

四、基于供需视角的综合

对于外资的流动,供需双方有不同的视角,其出发点常常不会一致。在外资不是无限供给的条件下,外资供给方之所以会进入是出于其个体利益的考虑,而绝不是为了主动弥补外资需求方的所谓缺口。在我国1994年之前存在双缺口的条件下,由于资金的稀缺造成资金价格的上涨,而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正好为当时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提供了机会,这些是促使外资流人的主要原因。而1994年之后双缺口不缺的条件下,外资之所以仍然会大量进入,从供需综合的视角看,是因为需求方的主客观条件仍然契合着供给方的利益诉求,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众多优惠条件所造成的资源价格扭曲契合着外资产业转移的需要。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劳动力、土地以及环境资源。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产品价格受政府管制,明显偏低,水、电、油、气等的价格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同时,由于劳动力缺乏有效的组织和保护,议价能力偏弱,多年来其价格增速远远低于GDP增长速度,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农民工多年不涨工资的现象。而对于引资主体的地方政府而言,引进外资的数量目前几乎已成为各地方对外开放程度的一种标志,也成为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的一种指标,运用这种方式能积极弥补“政绩缺口”。这种潜在的利益诱导使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表现出对外来投资的浓厚偏好而不顾其负面效应。为了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各地政府竞相制定优惠政策,除了在税费方面给予优惠和减免外,用行政权力向农民低价征地,然后办开发区以低价出让土地招商引资已成为地方政府的通行做法。面对这样低的资源价格,根据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一些发达国家多年前就已开始未雨绸缪,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并借机实现产业升级,而把那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其所投资国的廉价劳动力,也可以廉价获得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而廉价资源开发使用的过程,同时也是环境破坏的过程。在2008年1月9日国家环保总局最新公布的环境污染“黑名单”中,有130多家跨国企业,其中不仅有著名的百事、惠尔普、博世等世界500强企业,也有公众熟悉的日清、花王、嘉士伯等品牌。

(二)发展水平低下所造成的优质项目的稀缺契合着外国产品更新换代的需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仍然较低。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产品极度缺乏。因此很多情况下,尽管国内不缺资金,但缺乏资金可供支持的优质项目,这时利用外资发展经济与其说是引进资金,不如说是引进优质项目。这些项目最终是在生产满足大众更多生活需求,提升生活质量的产品。这样的例子从可口可乐到统一方便面,从麦当劳到液晶显示器,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而我国由于原创能力低下所造成的优质项目短缺正好契合了外国产品更新换代的需要,这正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揭示的。根据这一现状,我们或许可以把引进外资理解为弥补“技术缺口”的一种方式,这种引进也确实在

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需要认清的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外资所提供的技术几乎不可能是最先进的技术,在这一契合点上,我国只能充当一个技术上的追赶者而不是超越者,同时,外资进入对我国技术进步的正面影响到底有多大也还值得进一步研究。目前,有不少文献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谢建国(2006)利用中国29个省区1994-2003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对于国内企业,外资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技术效率,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省区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但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呈现一种区域的差异性。易行健,李良生(2007)运用Panel Data计量方法对广东1997-2002年39个工业行业的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FDI对广东省内资工业部门有正向的技术外溢效应,但效应有限;而负向的竞争效应和人力资本流动效应却大大超过了正向的技术外溢效应。徐全勇(2007)利用我国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各个省发明专利、实用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等三种专利的作用,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不但没有促进各省的发明专利数量的提高,反而有抑制作用,而在市场换技术的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外商凭借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控制了技术和市场,抑制了国内企业的研发行为。以我国汽车工业为例,发展50多年来,目前有120多家整车生产商,但拥有独立品牌的寥寥无几。国内销售的轿车中,合资企业生产的国外品牌占据了市场份额的90%左右。自主品牌企业也缺少自主的核心技术,一部分关键零配件仍然需要进口。

(三)金融系统对内资企业的融资支持效率低下和外汇市场的不完善契合着外资套利的需要。前面提过,有一种观点认为引进外资是为了弥补“隐性储蓄缺口”,实际上这只揭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从金融参与投资过程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金融系统对企业融资支持的效率低下以及外汇市场的不完善给外资进入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首先,银行作为金融中介,需要具备发现、寻找和评价有能力的企业家,不断地向具有生产优势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能力。在这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具有很强的储蓄动员能力,但在对贷款项目进行评估和选择,进而选择贷款发放对象上却未必都合理。极端的情况是,优势企业未必能够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而劣质企业却未必被银行淘汰。比如,由于产权的同一性,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供求方面形成了“隐性契约”,国有企业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获得者。相反,一些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虽然具有良好获利前景的投资项目,也往往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其次,我国的资本市场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从总体上讲,仍然还不是一个规范的、完善的市场,从而在总体上降低了资本市场对企业直接融资的支持效率以及将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程度。一方面,目前的股票市场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股票发行市场仍然很不完善,限制了能够进入实体经济投资的资金规模;在债券市场中,企业债券市场规模远小于国债市场规模。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建立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不同风险度的股票交易市场,也缺乏民营中小企业可以利用的债券融资方式。可以认为,我国虽然在宏观层面上不存在储蓄缺口,但从企业层面看,却不能够满足所有企业的投资需求,从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储蓄缺口。再次,我国外汇市场还不完善,限制了内资企业进入市场成为参与主体。我国外汇资源的配置,大部分是行政化的(主要由国家征集并管理),小部分才是市场化的(由银行、创汇企业和个人持有并支配),这样的配置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内资企业的外汇需求。特别是,如果内资企业不是出口型企业,或者不是国有企业或者没有外汇收入,那么要开立外汇账户都是有一定困难的,更不用说在外汇市场购入一定的外汇。因此,虽然从国家层面看我国不存在外汇缺口,有足够的外汇资源满足内资企业的外汇支付需求,但是从企业层面看,由于外汇市场的资本管制,使得内资企业在外汇买卖方面尤其是购买外汇时受到诸多局限,从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外汇缺口。

在以上两种从宏观层面不存在但微观层面却实际存在的“双缺口”出现时,经济系统中也就出现了赢利机会。中国已经保持了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并可预期在接下来的若干年中仍将快速增长。这样一个经济体中存在着大量缺乏资金的潜力企业和项目,国家鼓励FDI的优惠政策又使得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面对这样的局面,外资没有理由不采取各种方式进入以套利。而内资企业通过利用国家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大量引进外资,进行合资或合作经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国内金融系统和外汇管理政策对其融资的约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外汇市场上人民币“渐进式”缓慢升值方式。这种可以明确预期的汇率变动方式会吸引更多的国际投机资本流入,获得无风险套利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加剧国际收支失衡,造成流动性过剩。这是外汇市场不完善造成外资进入的另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