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理财的核心范例6篇

个人理财的核心

个人理财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 民营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核心能力

“产品成功了,企业却不能持续发展”――这是一些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怪圈”和难题。一系列民营企业“成长性破产”的事实表明,在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产品、市场等传统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固然重要,但为企业发展提供财务支持的财务核心能力的构建亦不容忽视。构建和保持一定的财务核心能力对于提升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推进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营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概念内涵

自从1990年潘汉尔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后,企业能力研究就成为企业管理研究和战略管理研究的主题。企业的能力包括很多方面,而其核心能力代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的动力机制,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财务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它通过价值形式贯穿于企业经营和管理之中,是整个企业管理的“中心”,企业任何一项战略管理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财务方面的支持。由于资本的稀缺性和对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性需求,财务问题越来越显示出其在企业核心能力中的重要地位,培育和发展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日益引起各方关注。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概念由我国学者朱开悉(2001)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罗宏、陈燕(2003)则将财务能力定义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进而指出,财务核心能力是对企业价值起决定性作用的财务能力;孙新宪、胡建琦(2006)则从知识角度对财务核心能力作了定义,认为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特有的知识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发展并优化配置企业的财务资源,为企业获得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提供财务上的支持。综合上述观点,考虑到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和特点,笔者认为,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通过有效筹集和配置财务资源,为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提供财务支持,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其他核心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只有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提高了,才能促进企业其他能力的保持和提升,才能确保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延续;而企业整体核心能力的提高最终将体现在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上。

民营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与一般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本质内涵相同,都是从财务的角度保证民营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得以延续。但是,民营企业作为由民间私人投资、经营、享受投资收益、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在融资渠道、投资方向、财务组织等财务活动方面与其他企业相比存在一些明显差异,甚至存在一些劣势。比如,在资金来源方面,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资金来源渠道上受到更多限制,更不易获得国家政策性资金的补贴和支持;在投资方向上,某些领域可能被国家限定为民营企业投资的“禁地”;在财务管理组织方面,某些民营企业具有浓郁的家族特征,财务管理的制衡机制未必如上市公司等股权分散化的企业规范和健全等。因此,财务核心能力对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更为重要。并且,在概念外延上,民营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还应当具有民营企业的一些自身特点,这些特点可以从民营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上体现出来。

二、民营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财务战略管理能力

财务战略是为适应企业总体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本,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与运用这些资本的方略,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重大的财务决策不仅影响到财务本身,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亦会产生重要影响。前些年“巨人集团”之所以因巨人大厦的盲目投资而置于死地,其根本原因在于公司主要决策者不具备财务战略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缺乏对财务战略的考虑,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相脱节。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营企业的运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外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民营企业只有站在战略的高度分析面临的理财环境,审视复杂环境下所蕴藏的无限生机和潜伏的巨大危机,不断加强财务战略管理,进行财务战略问题的设计和谋划,才能不断适应环境的挑战。

(二)内部控制执行能力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实现财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监控薄弱是当前许多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最大弊病。以某一食品企业为例,据在这家企业财务部门工作过的员工回忆,该公司的总账和明细账居然没有一个能对得上!如此脆弱不堪甚至根本不存在的内部控制何以能够为企业扩张提供财务支持?如果企业的决策者连自己的“家底”都搞不清楚,扩张自然是盲目的,企业的壮大和发展也就只能是天方夜谭了。造成这一状况的成因极其复杂,产权结构单一、理财意识不强、内部控制制度落后、知识和人才储备不足等都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民营企业只有认真分析自身内部控制不力的成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不断提高内部控制执行能力,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财务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营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只有不断地进行财务创新,才能适应动态变化的理财环境,为企业打造核心能力提供强有力的财务保证。财务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财务组织创新能力和财务组织学习能力两个方面(孙新宪、胡建琦,2006)。财务组织创新具体又包括财务管理职能的创新、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财务机构设置的创新和财务运行机制的创新。民营企业在组织管理体制等方面灵活性强、应变迅速,企业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积极推进财务组织创新,为提升财务竞争力提供保证。财务组织学习能力关注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其核心在于通过改善和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各项职能。民营企业应当以建设学习型财务组织为目标,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道德和业务素质,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对企业财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四)财务文化培育能力

财务文化是企业文化在财务领域的渗透和体现,是财务理念、财务宗旨以及财务行为准则的综合。如果把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管理制度、资金等看作企业财务活动的“硬件”,那么财务文化就是“软件”。这个“软件”的核心是财务理念,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财务价值理念,才能正确理解和贯彻企业的财务宗旨,遵守财务行为规范。民营企业作为私营资本的代表,在企业文化(包括财务文化)方面具有自身特色,民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培育良好的财务文化,形成良好的财务理念,促进企业的财务职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同时,通过将财务文化与整个企业的文化有机融合,增强企业的进取力、凝聚力,使财务管理活动为企业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

三、民营企业构建财务核心能力的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其财务核心竞争力还普遍较低。现实中不难发现,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衰退并非源自资不抵债,而往往是源于盲目扩张、资金链断裂等投融资方面的问题。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只片面地注重规模扩张,而忽视财务核心能力的培育和增强,使得财务管理活动无法为企业扩张提供足够的保障,进而导致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忽视财务核心能力的培育和增强已成为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只有积极主动地培育和发展民营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消除这一“瓶颈”,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构建财务核心能力首先要厘清财务核心能力形成的本质,即以财务资源为基础的运行层级。Javidan(1998)提出了核心能力的关系层次,即资源能力核心能力。这一链条能够较好地说明核心能力的构建路径。按照这一思路,民营企业应当按照“财务资源财务能力财务核心能力”的路径构建财务核心能力。

(一)财务资源与财务能力的获取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资源和能力构成的资源束,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特殊的资源。财务能力表现在对财务可控资源的作用力上,财务核心能力的建立需要以企业财务资源(即财务资本)为基础。但财务资源并不等于财务能力,要将财务资源转变为财务能力,必须将财务资本投入到民营企业财务运行过程中。这种财务运行要求财务能够持续性地供给资金,形成持续筹资能力;对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进行持续性地投资,形成投资能力;对企业收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形成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只有这种资源向能力的转变,才能给财务能力带来竞争优势。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最高指导原则,选择对核心竞争力有促进和提升作用的融资方式,同时,根据国家政策导向选择适合自身的投资方向,这样既提高了民营企业资本的运作效率,又确保了企业财务能力的获取。

资金等物质资源固然是属于财务资源,人力资本也是企业财务资源的重要方面。人力资本包括同质型人力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两种形态――在某个阶段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为异质型人力资本;反之, 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为同质型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财务人员包括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即首席财务官或财务总监)和普通财务工作人员两个层次。CFO是现代企业重要的高级管理职位,作为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者、企业资源和价值的管理者、企业风险管理的掌舵人,CFO才能的高低以及发挥的有效性是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基础和源泉。CFO显然应当属于异质型人力资本,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和企业存在的异质性。而能否选择和任命高水平的CFO、CFO的才能是否能够有效发挥,又取决于企业是否存在适当的制度安排。CFO制度是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企业治理结构中安排合理的CFO制度,才能解决CFO的选择、激励、监督等关键问题,才能确保CFO的才能充分发挥,并对其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有效防范,也才能够保证财务创新的有效性。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高附加值决定了其自身的稀缺性,普通财务人员作为日常财务事项的经办者和财务决策的执行者,通常属于同质型人力资本,不过,他们有可能通过学习成长为异质型人力资本。然而,民营企业因投资主体的单一性,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普通财务人员的成长和发展。可见,民营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于企业是否存在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发现机制,因此,完善的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应当是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形成路径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财务创新与财务核心能力的形成

企业的资源多种多样,但并非所有资源都可以成为竞争优势。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是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完全模仿和难以替代的(Bamey,1991)。因此,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本路径在于通过不断创新形成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同样,获取了财务资源、具备了财务能力,未必能够将其发展为财务核心能力,要将财务能力发展为财务核心能力,关键也在于通过持续的财务创新,对可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以创新作为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形成基础是由企业财务资源的独特性和财务管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的。任何两家企业都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财务资源,也不可能面临完全相同的财务管理环境,这就决定了每家企业根据自身理财环境作用于可控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是异质的,不同企业之间是不可完全效仿的。只有针对自身财务资源和理财环境不断创新,才能让财务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才有可能发展成为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

按照企业财务本身的规律和核心能力的特征进行分解,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至少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财务运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应变能力(罗宏、陈燕,2003)。财务运用能力是指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的作用力,包括筹资能力、投资能力、收益分配能力以及资本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是协调、控制企业财务管理循环过程,整合完整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的能力;财务应变能力是指为培育、维护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财务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这三个方面,财务运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是基础,相对而言,其异质性较差,通常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达到一定水平;但财务应变能力则具备很强的异质性,是形成财务核心能力的关键。民营企业在培育和发展财务核心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具备良好的筹资能力,选择合理的投资结构,形成科学的财务预测、决策、控制、评价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同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比较健全和规范以后,要着力培养财务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创新财务运行机制。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概念,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加以完善和保持。由于理财环境和管理条件的差异,创新形成的财务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能够保证民营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朱开悉. 财务管理目标与财务核心能力[J]. 财经论丛,2001,(5):50-56.

[2] 罗宏、陈燕. 财务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的相关性[J]. 当代财经,2003,(12):109-111.

[3] 孙新宪、胡建琦. 财务核心能力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J]. 2006,(12):36-39.

个人理财的核心范文2

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属于财会战略管理范畴。对企业财会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能力被认为是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它是建立在企业的资金、财会管理、财会文化等综合优势的基础上的,它能够为企业在竞争市场上带来经济效益。它源于企业的财会资源和财会管理能力,是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综合的结果。它的核心是财会人员的知识和素质,它的保障措施是财会管理制度,它的基本条件是财会资源要素。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财会管理的应变力、财会战略管理能力、财会资源要素组织能力等方面。

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财会管理系统和企业员工的财会文化价值观两个方面。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的财会管理知识、管理方式、信誉和财会文化。是一种不能简单用于其它企业的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能力,一个企业一旦掌握了一系列财会核心竞争能力,它就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改善财务状况。财会核心竞争能力是难以模仿的。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层次的财会价值观和财会文化,这是最高层次的财会核心竞争力。体现财会核心竞争力的财会理念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积久成习,最难模仿,但对企业来讲却是永葆青春的法宝。财会核心竞争力的第二个层次是负责企业财会工作的最高领导人的领导能力,尤其是其整合资源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企业财会工作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完善的信息渠道及财会管理机制。

2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来说,最基础的要素就是企业财会管理体制。如果这一体制不好,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就根本无从谈起。一个企业财会管理要想有特色,有贡献,有发展,首先要把财会管理体制搞好,要有规范的财会制度、规范的管理结构、规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各种先进的财会技术可以学习,财会制度可以制定,但企业全体财会人员内在追求的财会文化、财会伦理方面的东西却是很难移植、模仿的。在这个意义上讲,企业财会理念才是最终意义上的财会第一核心竞争力。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我认为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财会文化力、财会学习力、财会创新力。三力对于企业财会竞争优势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企业财会组织的学习能力,这是开拓新的竞争优势的根本,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策略或行为意义上的学习,即“博弈学习”,它是指企业财会组织在与其他企业的博弈过程中,从所获得的经验中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或行为方式;其二是各种专业财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两种学习的基础都是企业财会人员个人的认知学习。而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将决定企业是否具备财会核心竞争力。企业财会学习力是企业为了形成其财会核心竞争力,围绕信息和知识所采取各种行动的能力。企业财会部门作为一个知识集合体,其知识存量决定了其管理创新能力的强弱,从而最终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其竞争力的大小。由知识决定的财会人员的认知学习能力,是企业开发新的财会竞争优势的永不枯竭源泉。

企业财会创新力是企业财会竞争力中最高层次的能力体现,它是企业财会人员将知识再组织、再创新、再输出,以不断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它使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的状况,发展本企业的特色专长。企业财会创新力具有更高独特性、不易模仿性。当它作用于企业时,会使企业得到更多的价值。

3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真正具有财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不多,形成这种能力是比较困难的。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1)从经营管理的角度着手。现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企业要想形成财会核心竞争力,必须发现财会人才,利用好财会人才,形成独特的用人机制。要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出一套适合自身的财会管理机制,从而培养出一种独特的财会核心竞争能力。(2)从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角度着手。所谓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一系列财会管理惯例乃至学识。包括提高企业财会管理及财会人员的“抱负水平”,培养财会团队的合作意识,加强财会服务意识,不断完善财会管理工作。(3)从完善财会治理结构着手。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不强与财会治理结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财会制度不健全、财会管理利益不明确、财会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等财会治理结构问题都会影响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

从战略的高度来看,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应当有所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对财会信息和知识的成功管理和运用能力,财会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和利用情况如何已经成为是否有财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取得取决于企业对财会信息和知识资源应用的战略管理能力。使财会信息和知识对经营管理有用,才是真正对财会信息和知识的成功管理。企业成功的财会管理还在于创新财会知识,并在企业内部迅速扩散新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培训企业财会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积累财会管理经验,是企业提升财会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2)对财会系统整合能力的提升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发展,今后对于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思考已不能局限于个别企业的财会组织、能力和作为,而是一种超国界、超功能、超组织的网络系统。如何突破企业的有形界限,借助于外部财会资源的整合,以提高企业的财会核心竞争力,将成为企业财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3)提升财会关系协调能力和财会文化建设能力网络经济彻底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竞争方式。随着财会关系的复杂化和变化快特征的出现,企业财会管理更应当注重建立良好的财会关系,通过企业财会文化所透射出的企业形象宣传更能长远地吸引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网络为基础,提升财会关系的协调能力和财会文化的建设能力,有利于执行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先进的企业财会文化是企业财会管理最深厚的底蕴,它通过蕴藏于企业财会活动背后的心理、伦理、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等影响着企业财会行为。它与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企业应当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财会管理文化成果,结合自实际,创造性地建设先进的财会文化,激发财会人员的创造力,提升财会核心竞争力。

(4)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财会队伍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就是知识。其他资源,比如资金或设备,不会带来任何独特性。能使企业产生财会核心竞争力是其财会管理人员独特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复杂的竞争环境,学习型财会队伍所倡导的最大竞争优势就是比对手跑得更快,变得更快,它已经被证明是市场竞争的最有力的武器。只有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财会队伍,才能形成高水平的竞争与发展思路。

(5)加强财会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演变成一般能力。这就需要加强财会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人员与人员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将各种分散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协同作战,形成财会管理的整体优势。定期评价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均衡性。

个人理财的核心范文3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核心能力,支持着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长时间保持自身的原有地位。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都在为培育、维持自己的财务核心竞争能力而不断努力,将其作为检验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标准,以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企业在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根据其财务战略的指导,依托高效的运行机制,尽可能调动各种财务资源,促使企业协调运行、形成自身的基本财务能力,并在长期整合、改进、提升的过程中最终变成企业的积累性学识――即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内涵。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相比,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具体表现在:(1)独特性。企业财务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独特性。观察其构成要素财务资源依附的主体及财务能力形成、积累和组合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到:财务核心能力是特定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员工相互作用的产物,个性化强,不易被其他企业复制。(2)动态性。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继承性、突破性在此过程中同时存在;创新性则是其的本质表现。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总是和特定时期的理财环境、管理模式和财务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根据彼此之间的相关变化而动态发展、演变,并最终实现质的飞跃。(3)系统整合性。该特点要求企业拥有能提供竞争优势的多方面的技术、技能和知识并将其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分散的财务资源、能力是不会形成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4)价值增值性。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以使用价值为基础,本身会随着应用而增值,具有知识的特性,即价值增值性,是一种信息资本。(5)内生性。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特殊技能和知识的集合,本身具有隐藏性。它所包括的主要特征和内容大多难以用语言进行直观和形象的描述,这使它具有不可交易性,不易被竞争对手难模仿和超越。

二、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影响因素

(一)财务战略 作为培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财务战略对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影响举重若轻。最大化实现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财务战略的根本目标。企业必须在深入考察、精确判断内外部环境条件对自身财务活动影响程度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长时间、创造性地进行企业资金运动和财务活动的计划,以实现财务资源的均衡和有效流动,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财务战略内涵广泛,从基本财务活动的角度看,包括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战略;从扩展性财务活动的角度看,包括筹资规模、投资方向、分配财务、特殊财务等战略;从企业状况特征的角度看,包括不同行业、规模、组织形式的等战略;从财务活动涉及范围的角度看,企包括整体或综合财务战略和分项财务战略。企业不论选择哪种财务战略,都会对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

(二)财务资源 从广义的角度看,企业各种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以及除此之外的人力资源、技能资源都是企业的财务资源。具体包括:(1)基础资源。指一切可以帮助企业形成直接竞争优势的有形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主要指会计资料中的总资产规模和品种,无形资源主要指企业的品牌形象、大众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忠诚度、企业的市场份额等。(2)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财务资源中唯一一种“活的”基础性资源,指通过资本的投资转化、表现在在财务人员身上的职业素质、知识技术和工作能力等。人力资源对培育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必须加以重视和利用。(3)科学技术资源。科技资源对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技术专利研究成果,经人力资源投资和研究开发投资所形成;该种知识技术的储备,决定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潜力;二是财务竞争优势,来源于高质、高效的体制、管理制度对技术资源的转化;该种转化效率,决定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

(三)基本财务能力 主要包括:(1)运营能力。是企业在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的作用力,包括筹资、投资、收益分配以和资本运营等能力。(2)管理能力。是企业协调控制财务管理流程、形成财务管理完整工作体系的能力,包括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等能力。(3)应变能力。是企业在培育和维护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和挑战的能力,包括学习、信息处理、财务管系协调和财务风险管理等能力。

三、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识别与评价

(一)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识别 要想高质、高效地进行财务管理,前提是对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进行科学、准确的定性识别,判断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具有独特性、动态性、系统整合性等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特点。如果识别后的结果和这些特点基本吻合,可以初步判定这就是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识别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有其特定程序:首先要对企业在其财务管理活动中做得好的方面进行分析。其次是分析当前企业财务技能诀窍的性质,判断到底是局部职能性的财务能力、还是深刻影响企业整体财务绩效的财务能力在起作用。接着分析理财环节的财务技能是否比竞争对手做得好。最后分析企业的财务能力是否和竞争优势有关。如果识别的结果表明企业的财务能力和财务绩效密切相连,就表示企业具有财务能力竞争优势,并进一步判定企业具有财务核心竞争能力。

(二)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评价 除了定性识别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对其进行定量评价也十分重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说,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是其最关心的问题;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恰恰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充分、有效的反映;通过定量评价自身的财务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可以基本了解行业的总体概况、竞争对手的经营和管理状况、自身和和其它竞争对手的差距所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和提升经营绩效。此外,进行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评估分析,还可以利用于企业间的兼并、重组。

层次分析法(AHP)是企业进行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定量评价的主要方法,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茨堡教授 T. L. Satty创建,是在多目标、多准则的条件下,对多种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一种简洁而有力的工具。具体来说,它首先把复杂的决策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把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各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和相互关联的程度分组,形成一个不相交的层次。上一层次的元素对相邻的下一层次的全部或部分元素起着直接支配作用,从而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逐层支配关系。具有这种性质的结构称为递阶层次结构。其次它引导决策者通过一系列成对比较的评判得到各个方案或措施在某一个准则下的相对重要度的量度,然后使用单准则排序计算方法获得各准则对于目标的权重、各方案对与每一准则的权重。通过层次的递阶关系可以持续这个过程,直到各个供决策的方案对最高目标的总排序计算出来为止。这样,决策者就可以进行评价、选择和决策。

四、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提升策略

(一)创新企业财务理念 具体如下:(1)加强培育企业的基本财务能力。从本质上来说,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的各项基本财务能力在长期整合、协调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成为构建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前提,企业必须加强对其基本财务能力的培育。(2)以战略财务管理理念为指导。企业财务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主要着眼点,这其实是战略管理思想的体现。战略财务管理理念要求财务人员在追求财务最优化目标的同时具备战略财务管理思想,从全局的角度考虑、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使企业的财务行为适应企业当前的生存需求和未来的发展需求。

(二)创新企业财务技术平台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基础依赖于企业的核心技术;同样,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技术平台是企业培育自身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财务技术平台创新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1)开发应用新兴财务管理工具。即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特殊需要,开发新的财务管理工具。企业可以选择自行开发或对外购买方式来应用新兴财务管理工具。(2)设计运用新兴风险管理技术。在企业投资过程中,要考虑如何设计投资组合,在既定的收益率条件下实现风险最小。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风险控制,包括各种风险的鉴别、预防、补偿、规避、降低以及组合等;数学模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结合运用可以帮助企业设计运用这些新兴的风险管理技术。(3)组合搭配多种财务管理技术。财务管理价值工程注重单个财务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但更加注重多种财务管理工具的搭配组合。因为对企业而言,局部服从整体,单个财务问题的解决不能影响企业整体财务目标的完成。为了追求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最大化的合力效应,企业各种财务管理工具、活动的搭配组合就很有必要。

(三)创新企业财务文化 作为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文化深刻影响企业,形成企业自身的财务价值观,并渗透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向。可以说,财务文化是决定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积累方向和财务管理的核心因素。建立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过程就是循序渐进形成一种独具特色、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财务文化的过程。创新财务文化不仅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带来巨大利益,还能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四)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再造 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财务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及其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如何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创新财务业务流程是其中的主要问题。具体途径如下:(1)财务管理组织:从适应型转变到学习型、创新型。注重组织的成长和学习是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理念。培育财务核心竞争能力,首先要对财务管理组织进行重新构建,实现其由适应型到学习型和创新型的改变。财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创新型组织的依存条件。由此可知,财务管理组织必须而且只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2)信息技术:以业务内容为导向,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流程。以业务内容为导向,可以把信息使用者所要寻找的信息、根据不同的使用动机、划分为若干种不同的业务内容,由此建立相适应的以业务内容为导向的模型。这意味着当信息使用者需要某类信息时,可以直接依据模型采集相应的信息,这样既有针对性、又有效率。此外,信息技术也必须充分加以利用,以打破惯常的财务业务流程,通过计算机建立以业务内容导向、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流程,既简化了流程,又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企业的财务目标。(3)财务人员:转变角色,从信息的处理者转变为业务的管理者。信息技术革命影响深远,它使绝大部分的财务人员从繁杂的财务信息处理中解放出来,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企业的业务流程上,从信息处理者转变为业务管理者。传统的业务流程只是企业在处理业务过程中的一个子单元,与此同时财务会计却是财务管理所需数据的主要提供者,二者构成了一对主要矛盾,造成财务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脱节的现实,影响财务管理职能的正常发挥。由此可知,将财务人员的关注重点从财务信息处理过渡到整个业务流程、依据模糊、跨越组织界限的方法再造财务业务流程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冯建:《企业财务制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张文松:《企业战略能力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黄娟:《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个人理财的核心范文4

一、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对会计集中核算的认识还不够

不少财务人员对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认识不到位,认为与传统的会计核算并无太大差别。因此,对待工作缺乏高度的责任感,核算过程比较粗糙。比如,关于多借多贷的会计凭证中明细账的专栏摘写过于简单。记账凭证上摘要一栏通常只填写了一个或几个经济业务。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给核算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也不利于财务信息的有效应用。当各校完成财务核算工作后,核算中心主要利用财务软件来进行财务结算。由于财务人员未进行仔细的财务核算,极易造成财务内容不明确,财政支出项目金额大等问题。

(二)会计监督不到位

教育系统核算中心任务重,人手紧缺,一个会计人员一般要处理多个学校的账务。工作人员要花费一半时间去收集审核原始凭证,还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处理账务。因此,他们无暇去作仔细的财务分析,而只能对原始凭证作为重点审查对象[2]。另外,会计不在学校办公,对学校的基本情况不熟悉不了解,与学校的沟通也不方便,极易造成两张皮,不好监管。正是由于核算中心与被核算对象在经济活动上脱节,缺乏有效的沟通,难以了解对方经济业务是否合法与真实,潜在较大的支付风险。一些业务明知是虚假的,但具有齐全的报账手续,也只能予以报销。

(三)财务人员业务素养有待提高

县级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成立之初主要招收的人员是各学校的专、兼职会计,还包括不少非专业人员。各学校的财务负责人并非财务专业出身,财务管理理论知识方面比较欠缺,导致财务管理内控缺失。账面上虽过得去,实际上很混乱。由于经费有限,极少提供系统的专业性培训,造成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偏低。另外,受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影响,会计人员的上升空间非常有限,极易打击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二、提高教育系统核算中心的核算水平

(一)高度重视,理清学校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关系

首先,财务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要借助业务培训、讲座等活动向学校与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讲解集中化核算的由来、优势以及意义等,让他们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其次,要理清学校财务部门、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职责,让学校领导明白财务管理不能完全依靠会计核算中心,学校自身在财务管理中仍起着主导作用,必须严格执行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为完成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打好基础。

(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做好制度保障

针对当前教育系统财务管理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增强制度的执行力。一是抓好对票据报表的管理,确保每笔支出都有理有据。二是抓好预算管理,仔细评判支出的每张票据,重点审查是否为虚假票据,教育资金流向是否明确[3]。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对核算中心的职责进一步细化,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三)加强预算管理,健全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综合预算管理制度。县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各学校应结合当前学校预算管理工作现状,对预算管理制度进行适当的修改与补充。同时,构建“以县为主”的预算编制管理体制,实行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并加大对预算的监督与审计力度。二要引入“两上两下”预算编制模式,确保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县级财政部门每年都必须参照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并根据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实际,与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商议,出台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对各种支出行为进行严格规范,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机制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4]。

(四)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质量

会计工作带有极强的专业性,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因此,为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县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培训,邀请专家进行指导,促使他们专业能力的提高。同时,让会计人员集中学习《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与法律意识。出台合理的激励机制,引导核算中心会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此外,还应从高校、社会上招聘更多优秀的财务人员,扩充财务队伍。

个人理财的核心范文5

摘要 : 会计集中核算已经成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财务管理方式,但是这种将原单位的会计核算职能完全移交给核算中心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文在分析了会计集中核算的优缺点后,对当前的集中核算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 集中核算优点建议

会计集中核算是会计委派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保持原单位的资金所有权、自、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不再设置会计、出纳等岗位,各单位只设置报账员,通过会计核算中心统一进行会计核算和资金拨付。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大都采用取消单位自有的银行账户,而以核算中心的名义重新开设银行账户,各单位之间以不同的银行账号进行区分。此种形式比较适合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行政单位、参照公务管理的事业单位,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单位除上缴至财政专户的行政事业型收费外没有经营收入,所需资金由财政按照年初部门预算安排统一拨付至核算中心账户。第二种是单位仍保留原银行账户,而用于核算非财政性;在核算中心开立银行账户,用于核算财政性资金,适用于除财政拨款外还有经营收入的事业单位。从这两种模式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性资金都保证了由财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

一、 集中核算的优点

(一)统一核算标准、统一审批流程,减少财务风险。财务核算中心的成立,使会计、出纳的隶属关系发生了转变。财务人员独立于核算单位,不存在上下级的管理关系,即使原单位领导想违背财经纪律,做假账,也没人做。其次,在集中核算之前,必然先对各核算单位的审批流程进行梳理,考虑自身的特点,制定出相对合理的审批流程。该流程制定后将会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稳定,有利于被核算单位的管理,也便于核算中心轮换财务人员后能更快地适应角色。

(二)集中核算后财务人员便于培训,对新政策执行效果较好,解决了原单位财务人员水平陈差不齐的问题。很多基层单位财务人员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甚至连从业资格证书都没有,这样的人员配备很难保证会计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而核算中心的财务人员,大都是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并有着扎实的财务工作基础,能够准确地核算经济业务。集中核算后,由于统一办公地点,统一的人事隶属关系,便于参加各种培训,及时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政策。核算中心制定的业务处理流程、票据传递办法等贯彻财经纪律的措施,能够很快得到执行。

(三)发挥资金优势,提高使用效率。资金是有价值的,资金的数量越大,其价值体现的更为明显。实施集中核算后,由于各核算单位的资金拨付必须经核算中心的业务处理才能够实现,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资金“跑、冒、滴、漏”的情况发生。作为上级主管单位,也随时可以掌握各单位的资金结余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通过有效地资金安排,使钱能够花在刀刃上,用同样数量的钱,办大事,办急事。

二、集中核算的劣势

(一)审批流程过长,资金拨付的时效性降低。集中核算后,费用的支出,不仅要经过原单位领导的审批,送到核算中心后还要经过会计制单、复核、付款,超过一定限额的还需要中心领导审批。核算中心往往是一个人担任几家单位的会计或出纳,平时的工作就较重,尤其是到月底、年底各单位业务量大的时候,付款的时间上不能保证。这也是很多单位对财务集中核算管理存在质疑的重要原因。

(二)会计人员与经济业务相脱离。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管理两个方面。而会计核算中心只强调了核算的职能,对于监督、管理等职能并没有很好地履行。在核算中心办公室的工作,每天基本上都是和发票、凭证、报表、支票等打交道,接触不到业务发生情况。而且核算人员往往同时担任几个单位的会计工作,各单位的业务工作又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只能依据自己对发票的理解和报账员的交流,进行业务处理。对于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了解不清楚,对容易发现问题的地方也没能够有效地监督。而且,由于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与核算单位并没有隶属关系,所以其了解业务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割裂了会计与经济业务之间的联系。

(三)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报账员的水平得不到提高。成立财务核算中心后,一些单位领导错误地认为核算中心就是报销,只要把发票审批完送到核算中心就行,根本没有考虑到预算执行情况、经济业务合理性情况等等。也正是由于这种思想,往往对报账员的要求下降,岗位设置也较低,很多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会计专业培训,这样的单位财务工作不可能让人满意。报账员也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认为干得再好也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一旦报销中出现问题也直接让核算人员与经手人进行沟通,没有把自身定位在财务管理的角度,不能保证核算单位财务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财务集中的建议

(一)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首先,所有财务人员应持证上岗,并必须按时接受继续教育学习。同时鼓励财务人员考取职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资格考试,提高理论水平,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以激发学习热情。其次,核算中心人员要了解业务,报账员要能够看懂帐,读懂报表。要制定计划,要求核算中心会计、出纳人员到核算单位当报账员,了解从经济业务的发生到票据送到核算中心之间的整个业务流程,知道核算单位在那些财务工作中有需要提高的地方;报账员也要到核算中心了解担任核算人员,了解票据送到核算中心,制单,审核,付款,装订,归档整个过程,尤其是学习新的财务制度,方针,指导今后的工作。通过这种人员之间的交流,也能够使双方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相互理解,共同完成财务工作。

(二)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明确经济活动各环节每个人的职责才能将财务工作干好。经手人应保证经济业务的真实发生,并保证从提供商品、服务的供应商手中取得发票;审核人应保证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确实属于单位生产过程中必须发生的活动;审批人应保证业务发生的合规性,在单位预算范围之内;报账员应确认发票的有效性,并进一步核对费用的发生在预算安排内,并粘贴完毕后到核算中心报销,超过限额的要通过转账方式向供应商支付货款;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应正确核算经济业务,便于今后查验;出纳人员要按照原始凭证的供应商付款,超过限额的一定要转账支付,不能由经办人垫付。另外,在预算管理上,核算中心人员应清楚核算单位的年初预算安排情况,并在每月报送会计报表的同时,向核算单位出具预算执行情况的说明,超时间进度的要及时提醒核算单位注意。报账员也要对预算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保证按照年初的计划合理安排费用支出。

(三)建立双向考核机制。核算中心财务人员虽然在人事关系上不属于核算单位,但是其还是为核算单位服务的,因此要建立核算单位对核算中心财务人员的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的结果与个人的绩效相挂钩,有奖有罚。对于未达到考核标准的同志,要及时与当事人沟通,究其原因,属于双方误解的,要消除误会,保证工作继续开展;属于核算中心人员责任的,要考虑与他人更换核算单位;如果是工作能力达不到核算中心要求的,给予调离。另外,核算中心也要建立对报账员的考核机制。核算中心人员要核算多家单位,不可能清楚每家的情况,很多工作必须在核算单位报账员的大力配合下才能完成。因报账员业务水平不能达到工作要求的,核算中心也要及时与核算单位沟通,请求更换报账员。只有建立这种能上能下的考核机制,才能保证核算单位与核算中心完成财务工作。

(四)财务集中软件的使用,提高全员财务意识。财务集中后,核算单位多采取由报账员直接将审批完的发票直接送到核算中心报销,尚未树立起全员参与财务工作的意识。而对于已经实行财务集中的集团公司,都已经开发了财务集中软件。业务经办人在报账系统中填写相应的业务单据反映经济事项,后附发票等原始凭证,制单后形成唯一的条形码,并提交审批。报账员将审批后的单据送到核算中心进行报销,核算人员通过条形码打开该单据,审核无误后直接导入财务软件中进行核算。在支付环节,各核算单位统一在一个银行开立账户,并通过银企互联系统进行支付。该系统在支付时会提取报账系统,财务软件中有关支付的信息进行比对,有效地避免了支付错误带来的财务风险。而且采用报账系统、财务软件、银企互联系统,能够减少核算中心的工作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上来。

虽然我国实施财务集中的时间不久,与其相关的规章制度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机制将会在预防腐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个人理财的核心范文6

一、会计核算中心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优势分析

(一)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模式,有利于发挥财务的监督、调控职能。会计业务从各单位内部处理变为财务中心集中处理,核算单位所支出的每项费用均通过财务主管领导签字方可支出,减少了会计业务决策者的行政干预行为。由于有财务部门的领导把关,正确行使监督职能,实现了资金全过程监督,有利于统一调控资金、监督资金的运行情况,做到了有效预防、合理控制和监督问效。

(二)会计核算中心实行财务集中核算,统一了各单位财务开支标准,有利于成本费用的控制规范。集中核算后,对各单位费用支出、成本核算等方面严格按会计核算的要求进行核算,核算中心可以在发现单位成本超支的情况下,拒绝办理结算和报销业务。同时,财务核算中心能更好的管理和控制整体成本费用,使得各核算单位不能随意调盈亏,反映了核算的真实性。

(三)会计核算中心的建立,强化了财务预算管理,有利于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系统性。通过财务集中核算,集中统一管理核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对各单位部门预算进行监督和指导。财务中心通盘掌握各单位财务运行情况,加强了资金调控力度,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中心通过及时提醒和指导各单位执行部门预算,增强管理系统性,管理成本降低,企业效益也得到提高。

(四)会计核算中心的建立,使财务监督权和审批权分离,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集中核算后,会计及账务管理与原单位分离,各基层单位负责人的财务审批权均统一管理,在原始票据审核过程中,不会受到原单位领导人为干预,账务也由核算中心统一办理,提高了财务事项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增强了资金和人员的安全性,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了腐败事件的发生。

二、会计核算中心运行中显现出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核算中心与经济主体单位分离,对财务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发挥带来不便。会计核算中心主要是会计人员独立于核算单位经济活动之外,会计人员远离预算单位经营管理的现场,仅依据核算单位报送资料进行会计处理,对会计事项的真实性判定只能依据票据本身提供的信息,不能了解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情况,再加上工作量的增加,很难为核算单位提供满意的服务。同时,由于会计人员过于重视核算资料形式的合法性、合理性,重资料、重程序、重规范而财务的服务功能和财务管理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二)会计核算中心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会计资源的不合理调配。一批业务精、能力强、职称高的会计人员被“剥离”到会计核算中心从事机械的记账、报账工作。而核算单位的报账员仅仅发挥报账作用,无法发挥管理、谋划作用。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独立出来的会计人员充分发挥作用,对财务资源管理使用带来不便。

(三)财务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财务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弱化。会计集中核算以后,财务人员独立于核算单位之外,一般只能做到根据核算单位提供的购建资料,对新购置资产进行入账核算,而对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管理情况无法掌握,也做不到定期清查、账实核对,极易造成账实不符和资产流失。由于财务核算资料对资产管理、账实核对失去了控制作用,使原本就存在较多问题的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更加弱化。

(四)在会计核算中心模式下,权利与责任不能相互统一。对同一项经济业务处理权限分属于不同部门,即涉及资金调度、使用的决策权在各集中核算单位,而资金使用过程的审核监督权在于会计核算中心,实际上就等于把同一项资金运行交由两个无任何隶属关系的部门进行处理,既容易导致经济决策和审核不能同步,又容易导致资金的审核监督与资金使用单位实际情况脱离,同时还容易导致资金使用责任不清。

三、会计核算中心良性运行的路径分析

会计核算中心在财务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运行中突显的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如何发挥优势、解决问题,实现会计核算中心的良性运行和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明确与规范会计集中核算机构的职责与权限。会计集中核算根本的问题不是集中至哪里,而是集中起来给予严格的约束和控制。而严格的约束和控制,又必需依靠制度的力量,只有通过制度建设才能保障财务管理规范。目前会计核算机构的职责、权限与核算单位在会计核算事项管理方面的责任划分缺乏制度规范,有关部门应当确定会计集中核算机构的职责定位,明确与规范其在会计核算以及参与经济活动管理的各项职责与权限,以利于会计集中核算的外部管理与监督职能提供依据。

(二)进一步促进会计核算中心完善工作机制,使会计集中核算更好发挥作用。会计集中核算的对象是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核算中心的独立性,使单位的外部监督加强;会计集中核算承担了单位的会计核算职能,但对单位内部财务牵制与监督仍不容忽视,急需出台相应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坚决制止单位预算外收入向集中核算账簿以外转移的行为。

(三)进一步促进核算中心会计人员了解和熟悉预算单位具体情况,以便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更好的服务。会计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政治、业务能力水平,重点学习理论、法律法规与财会专业知识,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强会计人员的作风建设,自觉遵守与执行财经纪律,科学、公正的处理相关业务。

(四)进一步促进会计核算中心服务职能与管理职能同步规范,实现会计集中核算监督的目标。加强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与核算单位的协调与联系,并建立健全各类备查账簿、辅助账簿、实物登记卡等,及时掌握单位管理需要的财务信息,加强对固定资产使用、报废等方面的管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尽可能按照不同单位的管理特点和特殊需要提供核算资料,及时发现和反馈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建议,以满足核算单位在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制定各项管理措施等方面的需要。

(五)进一步完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管理体制,以保护国家财产安全、维护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监督、考核资金使用效果为前提,统筹规划、发挥优势,着重做好资金管理和使用,重点是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审查,票据真实性审查、资金效率性审查,同时做好内控制度完整性审查,从而实现核算中心与管理单位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