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区别范例6篇

环境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区别

环境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094-02

目前,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手段越来越先进。然而,各地区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差异。本文针对广东地区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出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和劣势。

一、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截止到2015年11月,广东地区共有高校142所,其中,开设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高校有64所,直接命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有20所,分别占广东地区高校数量的45.07%和14.08%。(1)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招生现状调查分析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从兴起到发展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其发展势头强劲,并朝着更加专业化、制度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广东地区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在更多高校得到了开展和设立。在招生规模上,广东地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及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越来越多,这一专业也被更多的人认可。从数据上看,2012年,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人数约为527人,到了2015年这一人数增至大约1473人。从下面绘制的(图1)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柱形图可以看出,短短几年,广东地区高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上的招生人数实现倍增。(2)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调查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目的的具体实施方向,是指高校想通过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社会人才。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了解环境艺术范围中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基本理论及相关理论,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中美术基础与设计的基本技法、基本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的绘图技法,具备综合文化素养和现代设计的意识及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设计管理能力的专业型人才。现以广美,广大,华农,深大,五邑五所广东省的大学做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调查(表1)。这一分析表明不同的高校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学生提出的要求不同,但针对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

二、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对各种课程的选定和安排。高校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必修课、选修课、辅修课、实践课等。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分类,也包括课程的顺序和可是安排及学分分配。根据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高校环境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也是不同的。以几所广东高校为例,规定学生毕业的必要修学分条件如(表2)。以广州第二师范学院为例,该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的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专业主要课程(表3)。学制为四年,本科毕业后授予艺术学士学位。规定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是获得修读课程总学分180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47学分、专业必修课73学分;专业选修课30学分,公共选修课8学分;实践教学22学分。

三、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措施之我见

针对上述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意见:(1)优化课程设置的结构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要符合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时代性是指符合当代社会进步和时展的课程,要范颖学科发展趋势,增强课程内容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根据时展,更新教学内容。基础性是指在课程中精选出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知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选择性是指在保证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将课程分科、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程度学生选择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专业课、辅修课和实践课必须形成有机的配合,在有侧重点进行教学的基础上,又要齐头并进。(2)突出办学特色,根据地域特点教学在办学过程中,突出自身特色才能异军突起,取得成功。高校办学特色应在办学实践中强调差别化的教育思想意识,只有院校间设计教育思想拉开距离、各具特色,多元化的设计艺术教育格局才能形成。高校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针对市场紧缺的人才类型,在学生中加以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针对地域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教学。比如广东地区经济较发达现代化水平很高,环境优美,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该重点教授学生现代化的设计感和符合广东人审美的设计教学。(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高校必须针对市场发展和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往的“一个老师,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学校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面对实际问题,自主探究,找到解决对策,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积极寻求解决途径。高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参观特色景观的建筑,引进学者、海外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建筑大师进行演讲,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周围的环境。

结论

环境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区别范文2

一、 环境艺术的生态性概念和内涵

(一)概念

环境艺术指的是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环境,针对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生态性问题运用一些方法和手段,以解决相关的生态性问题。也就是说环境艺术的设计,则是由环境、艺术、设计三个方面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时,一般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设计,比如城市建设中的绿化带、建筑以及一些公共设施的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环境艺术创作时,在保证生态性的前提下,也应将观赏价值列入到创作设计之中,在设计时最大限度地增强该环境艺术作品的艺术气息。

(二)内涵

环境艺术有绿色设计、生命周期设计、环境设计等别称。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应遵循本地化、自然化、节约化等设计原则,将环境因素放在设计首位,一切设计以减少环境危害,可持续、再循环为前提。在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过程中,寻找与自然环境的可融合点,力争做到在提高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时,降低相关活动给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环境艺术是具有整体性的,所以在进行相关方面的设计工作时,应在环境背景下进行设计,以达到环境和设计的统一。

二、 环境艺术中生态性的特征

(一)分类

环境艺术分为空间环境的设计和外部环境设计这两方面。环境艺术中的生态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确保人们的生活和外部环境的协调发展。而空间环境的设计,强调的是人们生活质量的健康性,主要表现在合理的运用有效的资源,以达到循环使用基础设施的目的,进一步为人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的运行提供保障。

(二)特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水污染、空气污染、资源短缺等环境生态性问题,在工业不断发展的时代里,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对资源有效合理的利用,避免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特别是在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时,应充分考虑这一问题。争取用有效的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的同时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环境艺术的高效性特征。环境艺术在设计时,在考虑到人们目前的使用的同时,要考虑后人的生活状况以及相关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在设计建筑、园林、配套设施等方面时,应充分考虑环境艺术的连续性。人们的不同需求决定了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时,应从人们需求考虑,设计出多样化的作品,减少资源浪费等生态问题的同时,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选择权。在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生态学、物理学、化学等原因,对人们生活环境中所消耗的资源进行科学的处理,以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人们生活中的资源浪费。

三、 环境艺术中的生态性原则

(一)科学的指导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中,也应融入科学技术,以科学技术作为设计指导,引导人们采用具有高科技、高效性的材料。通过利用科技手段对人们生活中的资源耗费进行处理,在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省有限的资源的消耗。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中,多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采用高科技设备和高科技手段,以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科学性,利用科学手段为环境艺术服务。

(二)设计和参与

生态环境也是一个复杂、多样且变化莫测的具有系统性的整体,这就决定了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的环境艺术的设计也必须是涉及面较广的多样性艺术。自然环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环境艺术并非高高在上,也不是特别高端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是需要充分地了解人们的需求,然后进行相关的环境艺术作品的创作。在环境艺术中融入生态性因素的同时,不仅需要遵循艺术设计、参与等原则,同时也需要以广大群众的视角来看待环境艺术。

(三)自然和环境

自然的发展比起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久远得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演变出了一套适合发展的法则,自然法则是具有强制性的,强行破坏自然法则势必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人们对自然应当抱持敬畏之心,对自然的予取予求都应该遵循自然法则,环境艺术的设计亦是应当如此。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应以尊重自然为前提,通过对自然的发展、进化、演变、更新等规矩进行深入地探索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在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自然自我恢复、自我维护能力的保护。

四、 环境艺术中的生态性内容

(一)增加天然材料的使用

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为突出生态性特征,应运用天然材料,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合成材料。为了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在运用天然材料时,应先天然材料的常用性、性价比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有特殊用途天然材料的造型、味道等进行深入地研究。例如,具有香味的树木可以种植在空气污染较重的地区,这样不仅增加了该地区的绿化面积,同时也降低了该地区空气污染程度,一举两得。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空气重污染区种植的树木时,应选择香味适中,不会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状况的树木。避免营造环境艺术氛围的同时,设计材料对人们生活造成二次伤害。

(二)重视环保理念的设计

21世纪,工业文明在带给人们方便、舒适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大气污染、硫酸雨、资源枯竭等环境及生态问题。生态危机逐步引发了人们对有关生活方式、生存空间和价值观念的反思,于是导致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的设计应具有长远的眼光,设计作品的实用性不能局限于当下,应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环境艺术的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环保意识的融入,重视人们的环保体验。环境艺术生态性具体表现在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改善,设计时充分的考虑资源的作用和再利用。在环境艺术中融入人们生活废物的再利用,巧妙的融合“低碳意识”,致力于将环境艺术变为节能环保的有效渠道,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现状的同时,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注入活力。

(三)把握天然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存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因此,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以天然的生态环境为设计基础条件,然后结合该地区的实力情况,制定合理的方案,进行科学性、合理性的环境艺术的设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节约环境艺术设计的成本。环境艺术设计应因地制宜,对相对复杂的生态环境,可以根据实际的地理情况进行设计,建立独特、优美且具有现代化艺术美的建筑。

(四)加强对新能源的开发

环境艺术设计也会涉及到能量的运用,这就会造成能源的消耗。传统模式下提供能量的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这就导致了环境艺术设计并没有能实质性的解决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中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通过增加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从本质上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的污染,如果不能及时的针对该问题进行解决,长此以往,环境艺术生态性也会受到损害,通过对高科技技术的运用,增加对新型环保燃料的利用,减少能源消耗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环境艺术的生态性。

环境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山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房地产的兴起带动了许多行业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的。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高校的专业建设,环境艺术专业在各大院校争相开办,很多高职院校也开设了这个专业。环境艺术不仅是欣赏的艺术,更是实用的艺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这对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对于落后的山区高职院校而言,办学环境、师资水平与本科院校相比,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同类院校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实习条件也因为地方经济落后,企业数量和规模不足而难以实现。这些山区职业院校在这种环境下教学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招收的学生素质偏低,学习能力差;师资力量薄弱且难以引进;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由此可见,专业改革已刻不容缓。本文针对偏远山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立足区域经济所需,从自身定位开始,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以地方人才需求为中心,开发一套符合当地人才需求,拥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高技能设计人才。

一、山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需求大、就业形势好

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在物质水平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需求,这一需求最直接地反映在空间环境上,人们希望生活、工作、学习的环境更加健康、舒适,环境艺术设计就在这个时候悄然兴起,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10年至今随着房地产的兴起,带来的是装修行业的蓬勃发展,2010年中国建筑装饰行业总产值达到1.4万亿元,全国装饰工程量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1]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目前行业从业人员为850万,实际需求1500万,仅设计师就需20万的增量,而目前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仅为从业人员总量的1.3%,人才的短缺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可见,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行业。

(二)自身层次定位不明确、培养模式针对性不强

在各大高职院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设计人才的同时,也暴露出若干不足,其中就有对自身定位模糊、人才培养同质化的问题。首先,山区高职院校多是近些年组建或者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这些重组或者升格的学院本就因为前身办学条件基础薄弱,以及长期的办学理念思维定势,无法满足市场经济下人才的需求,导致生源素质和数量急剧下降,被迫重组或升格。其次,各大职业院校设立环境艺术专业的时间并不长,大都在这5~7年内跟风开设。他们没有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的素质,盲目跟风,只为热门专业好招生。人才培养模式大都没有针对性,在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很大程度上是引用本科院校的,或者以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为蓝本,稍作修改,没有自身的定位,既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也不符合地方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导致学生专业理论、学习能力不如普通高校学生,实际应用环节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甚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不强。

(三)生源质量偏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不高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生源数量的下降,学生选择高校的面非常宽,高职院校的生源成为这几年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特别是山区学校,学生填报志愿基本上也是重点本科为先、沿海发达城市次之,最后才不得已选择山区。就以福建省为例,全省高职院校共有57所,绝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山区高职院校只有7所。2008年全省高职院校在校生数为180960人,7所山区高职院校在校生数为18377人,山区高职院校数量约占全省的12%,山区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约占全省的10%。[3]这两项数据表明在同类院校中,山区学校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这种流落到山区学校的学生高考成绩非常低,有些总分甚至还不如别人一门考试的成绩,他们其中大部分在高中时就不怎么学习,纪律性较差。这些学生来到大学,脱离了父母的监督和管教更是成天沉迷于电脑、手机,丧失学习的动力。

(四)师资队伍不完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都是跟风办学,招生是第一驱动力,完全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师资条件。由于很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型到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或者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所以他们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技能水平偏低,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脱离社会,脱离岗位需求。但是山区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有限,导致技术性人才引进相对困难。使得对应的师资配备得不到有效解决,从而影响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五)缺乏有效的课程实践和校企合作

在很多职业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严重,大都还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实践环节偏少甚至没有。这个问题的出现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自身的问题,学校在教学计划设置过程中没有重视实践;二是对大多数山区高职院校来说,山区企业由于规模和效益的影响,也不需要或者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担心接受学生实习实训会影响正常的营业。山区企业少,工资水平低,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流向发达的沿海地区[4],很难留在山区工作,影响了校企合作基础,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且后劲不足。

二、山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改革措施

针对环境艺术专业办学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山区职业院校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实践等方面做改革创新,把培养一专多能、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作为终极目标。

(一)转变教学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极强,不但要有相对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多项技能技术,因此高校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开设很多课程内容。但是高职院校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适当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大技能教学的比例。只有转变这种教学理念,才能改变培养人才的模式,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用技能型人才。

(二)明确自身定位,制定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培养方案

1.明确自身定位,确实有效的培养实用型人才。明确山区这一地理环境定位,明确职业院校这一办学层次定位,围绕区域性,地方性、技术性、实用性制定规划。坚持专业发展与地方行业互动,以地方行业人才需求为中心,制定、调整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之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门性技术人才。

2.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大胆采取先实践后理论再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性非常强,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这些知识大部分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理解。因此,通过一定的实践课,让学生了解本行业的整个工作流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掌握哪一些知识,进而找到学习方向。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回归到理论的学习中,那么一些专业的名词、一些专业的工序就能获得清晰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带着这些理论知识返回到实践中,真正做到实践出真知,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良性循环。

(三)采用项目式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岗位能力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项目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真实的设计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包括信息的收集整合、方案的创意设计、项目的实施表现以及最终评价等方面,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为主,教师作为指导。[5]通过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成员的沟通能力、责任分工明确,积极主动地推进项目的开展,遇到问题,遇到困难,自己寻求方法解决,而这正是环境艺术设计岗位能力的需要。通过项目式教学,学生能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发现自己的强项和不足,进而自觉突破和完善。

(四)多举并进,强化师资建设

虽然山区引进教师不易,但是可以采取多渠道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双师型”和“专家型”教师。[6]一方面可以从院校所在地出发,所谓就地取材,可以采取外聘设计师入校授课的方式来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定期输送一些老师到企业培训,从现有教师队伍中强化本专业师资水平,特别是技术水平。最后为了长远考虑,让师资不脱节、不断层,可以采取“老帮青”的政策,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五)立足地方,开门办学、加深校企合作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山区企业小,特别是设计公司,公司能同时容纳的人员有限,针对这一情况,需要把学生拆散重组,以3~5人为一个小组进入意向企业实习、实践。这样一来即解决了企业规模小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企业对学生指导工作量的大的问题,还便于企业管理,同时也便于学校跟踪实习效果。山区条件落后,学校办学相对困难,这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但是山区学校有山区学校的优势,应该充分把自身优势挖掘出来,提高与企业合作的能力。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借此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山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是一场持久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改革创新过程中要避免急于求成。更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自身的有利条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逐步改革创新,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超.以实践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之改革[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1):31-35.

[2]万学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专业素质教育与就业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89-91.

[3]罗三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12.

[4]周启良,张权.经济落后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和创新[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127-130.

[5]赵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法探索[J].美术大观,2012(2):179-180.

环境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设计是不仅是种艺术,更是一种科学。适宜的城市居住区环境能够提高城市的区域的环境质量。要科学严谨的进行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以达到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效果。

一、构成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要点

景观的使用基本上覆盖到了居住区环境的每个角落,其构成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要点主要如下:

1、驳岸。河道驳岸能起到防护堤岸及防洪泻洪的作用。利用河道的宽窄和形态控制水流速度,形成急流、缓流和静水,达到动与静相结合、错落有致、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景色,同时配备灯光、假山、喷泉、护栏等装饰,就形成了多视线、全天候的标志艺术景观。

2、道路。道路设计的漂亮可以成为城市居住区美丽的风景线。道路和路边块石、路牙、休息的坐椅、路灯、植物等一起组成了居住区基础艺术景观。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就必需要对装饰、道路曲线、铺材、宽窄和分幅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

3、小品。其内容有园艺小品、设施和雕塑小品,在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中,小品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设计精良的小品能成为小区的标识及人们视觉的焦点,并能成为城市居住区耀眼的闪光点。

4、广场。广场是人们常逗留的场所。设计时要通过它的地坪高差、颜色、材质、图案、肌理等因素的变化,综合考虑设计环境艺术景观。

5、绿化。绿化是将花、草、乔、灌结合,用草类塑造背景,并用乔木、灌木、花卉进行点缀,形成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并且要加强围墙、阳台、屋顶和悬挂绿化等;将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进行艺术设计时还要注意构图的颜色、对比和质感,以形成从绿点、绿带到形成绿廊、绿坡、绿面的绿色景观,丰满城市居住区绿化的内容。

二、主要设计理念

1、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居民对居住区的环境要求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在进行艺术景观设计时,要注重对人的关注。其主要内容有交流空间、活动场所、艺术景观小品等,努力创造出更健康更生态、更以人为本的城市居住区环境。

2、遵循自然生态的原则。在保护和尊重自然资源的条件下,利用地区内原生态的山水地形、土壤、花草树木和阳光、空气等因素,精心设计出具有绿色自然的艺术景观环境。

3、遵循经济适用的原则。进行设计时,还要尽可能减少资金的投入。不仅要考虑到建设景观的费用,还要还要考虑到建成后的管理及运行的费用。

4、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时还要突出它的地域性特点,充分体现居民区所在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特色。

三、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中的重点

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在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的意识前提,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便于居民的各种活动,在居民的休闲和交往过程中,让居他们体会到环境的美。

1、注意对植物艺术景观的创造

注重依靠植物进行造景,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其中的点是指城市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它是居民在户外进行活动的公共空间;线是环绕居住区周围的防护绿化带;而面是指城市居住区中面积最大且与居民日常生活最贴近的住宅绿地。

应加强植物的多样性。增加植物种类及绿量,形成层次和色彩丰富多样的植物艺术景观,能大大增加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因而在对植物的进行选择时,特别注意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土地的树种。这种由本地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不仅结构稳定且长势良好,最能展现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地方特色。

还要提高城市居住区的绿化量并注重生态效果。增加绿地面积,对屋顶、墙面、阳台和窗台绿化,同时将绿色艺术景观与建筑相结合,使它们相护交融并渗透,同时改变建筑平直的线条,使建筑和绿地达到自然过渡,减低屋顶和墙面材料的热辐射,从而达到改善城市居住区的小气候,最终达到生态的环保节能效果。

2、设计布局要因地制宜

设计布局时要考虑到当地风土人情。在了解该其历史和现状同时,遵循其发展趋势,因地制宜进行设计,与历史环境相结合,遵循生态和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这样容易被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 还要考虑到原有地形和地貌形态。要始终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时,维护和保持地区原有的形态,在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设计布局。

考虑外部自然景观资源时。采用多种造景手法,将城市居住区周边有观赏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艺术景观资源纳入到城市居住区的艺术景观中,努力创造出适合城市居住区的自然山水景观。

3、加强艺术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良好的居住环境,能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和舒适。因而要对艺术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进行创造,满足不同年龄、家庭背景、爱好兴趣及居民进行多种户外活动的需求。艺术景观空间的设计,要开与闭相间,动与静结合。对地下及半地下车库的地形进行处理和架空层的利用等,创造多层次的绿色景观活动空间。

为了使城市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在一片绿树丛中,应使用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的花草树木、山石小品和花坛坐凳,使户外活动空间在景观、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更加生态化、便捷化、景观化、功能化、多样化。

4、注重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设计的首要目的是让每户住宅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因而在规划设计时,应更多的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来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都能够享受到这些优美环境,达到居住区环境资源共享;同时还要增加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来丰富居住空间的,给居民提供休息和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

环境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区别范文5

环境景观设计是一个相对概念,区别于室内环境设计,专指对建筑外部空间的环境设计,环境景观设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以人为本,在人与外部环境之间、审美性与实用性之间创造出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这是对艺术性与科学性完美结合的具体表现。陶艺是一个比较宽广的概念,它的范畴也较为宽泛,包括有给予大众感知欣赏的,具有开放性的陶艺塑像、景观陶艺小品、陶艺公共设施、陶艺墙面地面装饰、陶艺艺术砖石、陶艺壁画为代表的陶艺装饰原料等等。本文中所指的陶艺是以陶瓷材料为基础的创作的作用于环境景观设计范围的陶艺艺术作品以及陶瓷材料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总称。

2环境景观设计中陶艺的形态和构造

2.1形式多样的陶艺尺度

纵观陶艺历史,其中存有大量令人惊叹的大型陶艺作品,例如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俄裔法国艺术家夏加尔为美国芝加哥市的迭尔波恩街制作的名为《四季》的陶艺景观,新巴比伦的彩釉砖动物浮雕墙等等。陶艺作品在现实空间中所占有的体积、数量、面积、长度和宽度等方面的属性而在欣赏者的脑海中形成的一种印象就是陶艺的尺度。采用分段烧制后再组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巨型陶艺烧制的不便的难题,后来又发明了一种新方式,即是马赛克拼贴法,在混凝土的坯体外表采用大量的瓷片进行拼贴。如此一来,就有效地突破了陶艺尺度的限制,形成了陶艺的全新形式。进而给陶艺进入环境景观设计创造了最适当的方法。

2.2多姿多彩的陶艺颜色

在任何艺术作品的形态构成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颜色这一设计元素,颜色能够有效地提高陶艺作品在环境景观设计中的艺术感染力,寄托创作者的艺术情感,因此,陶艺的色彩在整个环境景观设计中具有举重如轻的地位。陶艺的色彩主要体现在不同色釉的表现,而且丰富的色釉是陶艺高品质的标志。釉色由于采用火的制作工艺,因而具有其他材质艺术作品所难以具有的特色属性,使陶艺作品的美感表现不同于其他。釉色为陶艺作品增加了许多另外的信息含义,使陶艺作品更富有生动的活力气息,打破环境景观设计中一向色彩寡淡的束缚,给陶艺作品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色彩。同时也要注意保持陶艺作品与其他周围建筑设施在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和谐一致,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釉色提高陶艺作品的变现力,使欣赏者感受到愉快和放松。

2.3丰富的陶艺肌理

陶艺的肌理就是陶艺作品的语言,是其泥釉和其烧制后所呈现出来的特点。陶艺肌理的表达效果表现是陶艺作品形态美的重要考察方面。人类使用泥土的可塑性强的特点对陶艺进行艺术性的创作,最后采用火的制作工艺使泥土产生质的变化。陶艺作品主要是凭借泥土的泥性与可塑性的属性作为创作设计基础的,在火烧制成之前对湿坯土进行压印、刻划、雕刻手捏等方法创造各种肌理效果是陶艺艺术者通用的基本手法。陶艺肌理具有独特的韵律,连接、重叠、大小、粗细、浓疏、交错的美感,以及由它而所导致的缓急、轻重、软硬的质地遐想以及空间联想,都是陶艺工作者以作陶艺品和环境的共同需要采用材质语言特征与可变性的创造结果。依靠不同的烧制方式,火在陶艺作品上保留下的印迹已经成为陶艺作品肌理的又一特征,并且为环境平添一份自然的韵味。其不可预测性、偶然性、随机性以及自然而成的肌理效果会环境陶艺景观具有独特感染力和神奇的美感。

3环境景观设计中陶艺的运用

3.1在建筑设计中运用陶艺

在人类建筑与建筑装饰中使用最早的材料之一就是陶瓷。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陶艺的多种独特用处逐渐展示出来。当前,陶艺在环境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建筑设计中叶大量存在。目前,陶艺在建筑设计中所呈现出的形式更加具有多样化,并且在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例如,日本的设计师冈本太郎为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东京旧市政厅创作的陶艺壁画《日之壁》和《月之壁》,美国设计师罗斯伯格为费城儿童活动中心创作的名为《动物乐园》的陶艺壁画,美籍华裔的贝幸铭为台湾东海大学所设计的侧立面均由菱形黄色瓦砖所拼贴覆盖的路易斯教堂等等,都对建筑环境起到了极好的美化和装饰的作用。

3.2在广场景观设计中运用陶艺

广场是城市里可以连接建筑与建筑,建筑与道路之间的一种比较宽畅广阔的公共空间。通常是城市市民生活的中心,给当地市民的娱乐休闲活动提供了一个场地,对于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生活幸福感有所意义。广场会使一个城市更加有情趣更加美丽。虽然在现实的广场尽管设计中使用陶艺的比例不大,但是陶艺已经在整个广场景观设计中崭露头角,充分施展,引人注意了。例如,我国的瓷器之乡景德镇就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陶瓷资源,将陶艺融入到整体的环境景观设计中,把陶艺的多种形式在广场景观中去表现,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城市广场景观。

3.3在住宅小区设计中运用陶艺

环境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景观设计专业;生态;实践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47-01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广义上讲景观艺术设计同样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范畴。艺术设计是由多个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学科所组成的学科群,它涵盖了当今所有与艺术有关的设计活动,其中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染织服装设计等等。景观艺术设计就艺术本体而言与其它艺术设计门类一样,是按照艺术设计学科规律而运行的。但从某些方面讲景观艺术设计也可以称为生态景观的艺术设计。

把生态价值取向做为一种崭新的艺术设计目标是景观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它不是单纯的学术思潮的流变,而是源于人类对生存状况的担忧,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矛盾所激发的环境形态的演变结果。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在帮助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拓宽研究范畴的同时,也使景观艺术设计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和丰富,在生态为先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新确定健康的生存观,逐渐认识到生命与美相互依存性,健康的生命是美的形式。良好的的生态环境是景观艺术的必要支持系统。逐渐确立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为目标的生态景观艺术之美,为景观艺术设计带来景观视觉空间形式之外崭新的美学标准。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构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已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在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研究上是一个多层次相融的关系体,从宏观到微观不可能截然分开,尤其是中观和微观景观有着交叉联系,直接作用于景观艺术空间内容的生成。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景观空间不同层面的渐进关系,较清楚的说明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范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