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健身课程教案范例6篇

运动健身课程教案

运动健身课程教案范文1

关键词:健美操;课程设计;体育素养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8-1108-03

College Aerobics Curriculum Design and Practice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Outline

GE Xing-xing1, WANG Hua-zhuo2, LEI Hui1

(1.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Hunan China;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Using methods of document data, expert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it is to discuss the base law of calisthenics designs in universities, and have emphasized the effect having introduc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scheme in Xiangtan university. Aiming at being the educational reform pushing forward the new outline of the course, and provides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Key words: aerobics; curriculum design; sports quality

2005年教育部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认真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大力推进体育课程改革,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而有效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成为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并结合3年的健美操教学实践,对高校健美操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做初步探讨,并着重介绍湖南湘潭大学健美操课程设计方案的主要特点及实施效果,旨在为推进新《纲要》下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 健美操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健美操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但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还必须进行相应的加工和改造,健美操课程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1 关注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原则 满足学生需要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课程设计的最基本要求之一,健美操课程设计也要从此出发把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健美操课程设计,首先要考虑遵循生理学、心理学和运动学的有关原理,根据学生的需要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和组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内容,达到情感与认知、情感与行动整合的目的,以满足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求。

1.2 突出健美操课程内容实效性原则 新《纲要》指出:大学体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至少两项运动项目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终身锻炼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感悟和理解体育,而且还要具有参与体育实践的能力,如体育锻炼、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欣赏及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能力等[1]。因此,健美操课程设计就不仅要有健美操运动技能内容,还应包括自我健康状况的测量评价、自我生物反馈信息的分析与判断,以及在一定条件下自学自练、自编自创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健美操课程内容的安排应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从“了解自身需求到选择锻炼方法,到参与体育锻炼,再到监督锻炼效果,最后体验快乐情感”的良性循环学习链,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和终身锻炼能力发展的实效性。

1.3 把握健美操课程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 社会需求是课程变革的直接动力和依据[2]。体育课程既要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品质。这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反映。由于健美操运动具有组织形式多样,活动内容广泛的特点,因此,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满往需要,培养参与意识,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健美操课程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健美操运动的独特功能特点,体现为社会发展需求服务。

2 健美操课程设计方案的主要特点

2.1 根据学生需求,明确健美操课程教学目标 新《纲要》明确提出体育课程要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目标,并着重指出体育课程的两条主线,一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二是运动主线,包括运动参与目标和运动技能目标,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在健美操课程学习中,学生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改善身材和身体姿态、增强抵抗力等四个方面。因此,在确定健美操课程目标时,就要通过分析学生的这些具体需求,整合健康和运动两条主线与目标的对应关系,将健美操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参与健美操运动的兴趣,掌握健美操运动基本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培养学生运用健美操进行自我健身的能力,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品质,增强创编健美操能力及组织健美操活动的能力[3]。

2.2 突显目标导向,构建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目标统领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是课程编制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在构建健美操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处理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根据目标要求,并结合学生特点,把那些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又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健美操运动的有关内容,筛选、整合、纳入到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图1),这个体系主要体现了将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套路与实用性、娱乐性强的身体健身法、姿态训练法相结合的特色,并以此特色为主线,增加了心理拓展练习和体育文化教育内容。

整合后的健美操课程依据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将健美操课程内容分为健身知识、健身技能、健身方法、健身保健、健身拓展、健身文化六大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需要,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不同层次的梯度教学。

2.3 划分复合式教学单元,丰富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 合理划分教学单元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复合单元是指将几种教材合理搭配在一起的教学单元[4]。本课程方案将健美操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复合单元,以初级班(水平一)为例:第一单元将有氧健身原理、运动量的控制方法与健美操基本技术教学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单元将音乐基本知识与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套路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健美操基本套路的同时,增加学生对音乐知识了解。第三单元将健身操编排基本方法与健美操技术串联动作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独立进行健美操学习锻炼的能力。第四单元将人体健康美等有关知识与健美操动作的表现力、身体部位练习的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追求人体美的意识。各单元教学中始终注意健身拓展练习和健身文化内涵的教学,合理地把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结合起来。

2.4 组织课外活动及竞赛,扩展健美操课程教学体系 课外体育活动及竞赛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兼有自主性、多元性、灵活性及创新性等特点,将其纳入体育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纳入本健美操课程教学体系的课外活动及竞赛主要包括:定期进行课外辅导,培养学生体育骨干,组织学生健美操协会活动,定期举办健美操比赛及达标赛等。

2.5 实施综合评定,完善健美操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目标达成的测量和评定,是对实施课程全过程的检验。学习评价是整个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5]。本健美操课程方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强调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互结合,包括了体能、知识与技能、运动参与、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内容,如要求学生自编健身操,对相关知识进行抽查问答等等。学生体育成绩评定内容除规定套路的考试项目外,还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体育课出勤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和竞赛活动的态度、合作精神及表现情况等按比例纳入评定范围。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口头评价、公开展示、过程记录、笔试、口试等多种形式。评价的方式既有教师的评定、还包括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等。

3 健美操课程实践的积极效果

湘潭大学从2003年开始实施本健美操课程方案,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积极效果。从2003年至今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健美操协会颁发的《全国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推广奖》,有1 000多人次获得大众健美操等级证书,其中获得五级证书的有265人,获得六级证书的有80余人。培养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20余人。92%的学生已基本掌握自编健身操及设计运动处方的能力。通过对健美操班和对照班(仍按旧课程方案教学)学生问卷调查表明,健美操班学生在运动参与、体育行为、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态势。

3.1 有利于改善学生体育学习的价值观 由于本课程方案强调尊重学生的需求,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健美操班的学生在体育学习价值观上明显优于对照班。问卷调查表明,健美操班学生学习动机首先为自身需要(57.7%),健身娱乐(33.7%)处于第二,学习技术(14.8%)、应付考试(8.9%)分别处第三、四位。而对照班则是通过考试(46.2%),健身娱乐(31.5%),学习技术(24.3%)和自身需要(18.5%)。

3.2 有利于改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与频率 问卷调查表明:在体育锻炼时间方面,健美操班与对照班在30~60 min和60~90 min之间,两班学生无显著差异(p>0.05),这可能与大学校园作息时间和生活节奏有关。但在参加体育锻炼频率方面,两班学生存在明显区别,(表1),每周固定参加1~2次体育锻炼,健美操班高于对照班,但两组无明显差异;每周固定参加3~4次体育锻炼中,健美操班高于对照班,两组学生存在明显差异(p<0.05)。这反映健美操班学生锻炼频率好于对照班。

3.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问卷调查表明,健美操班学生在能否客观看待自己并知道自己优劣势、能很快适用环境进入角色等三个方面优于对照班(表2)。表明健美操班学生自我认识、适应环境能力以及通过体育锻炼认识自我的能力等方面,均好于对照班。

3.4 有利于改善学生与他人相处的态度 问卷调查表明,健美操班学生在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勇于道歉、参加体育运动能帮助你与他人交流等几个方面,优于对照班学生,并存在显著差异(表3),说明健美操班学生与他人相处状态好于对照班,也说明健美操班的教学人际氛围优于对照班。

4 结 论

新《纲要》的颁布扩大了各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裁量权,但各高校在健美操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须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新《纲要》的精神实质,充分利用好提供给我们的平台,把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和本校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踏踏实实地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立足本地特色、本校特色,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式,是新《纲要》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66.

[2] 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90.

运动健身课程教案范文2

关键词: 青少年 阳光体育 体质健康

我们都曾在报纸或新闻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以0:15不敌俄罗斯少年队,引发社会对学生体质的关注。也曾看到:中学生立正站立参加半小时的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一解散就东倒西歪的场景。事实上,随着中小学学习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学生及家长都把精力放在文化学习上,把增强和维持体质的方式和时间仅留在学校每周为数不多的体育课上。为了积极响应“阳光体育”号召,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坚决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方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我校结合校本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课程制订了相应的方案,并切实实施了方案。

1.我校“阳光体育”实施情况

我校为响应“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学习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享受一辈子!”深入学生,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重点。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我校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喜好、师资配备和场地器材设计了“多元结构校本体育课程方案”。我校体育教学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内容相结合,高一年级必修,高二、高三年级选修,课程内容包括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基本体操、拓展运动、健康教育。为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体现学校的课程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使青少年获得尊重生命的理念,具备自救的能力,把游泳校本课程列入高一必修和高二、高三选修,使学生掌握游泳专项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通过高中三年的教学,要求“人人学会游泳”。为拓宽学校体育课程、传承民族体育精神,我们还开展了武术套路和舞龙舞狮项目的教学,让学校体育多一点回归、学生多一点经历,力争我校学生“个个会打拳”。

此外,学校对课外体育课程资源也进行了开发和利用,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进一步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

1.1校本体育课程教学的安排

1.1.1高一年级教学采用必修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包括田径、篮球、排球(女)、足球(男)、健美操(女)、武术(男)、游泳几大项,每个项目9个课时。

1.1.2高二年级教学采用选修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包括篮球、排球(女)、足球(男)、健美操(女)、武术(男)、游泳、羽毛球、乒乓球,每个学期选择两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18个课时。

1.1.3高三年级教学采用选修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包括篮球、排球(女)、足球(男)、健美操(女)、羽毛球、乒乓球,每个学期选择一个教学模块有36个课时。

根据我校体育指导方针,在每堂课里根据项目内容安排相关素质训练占每堂课的30%,确保学生在课堂练习中身体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充分的锻炼,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1.2课外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学校对课外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和利用,丰富其内容,提高其魅力,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进一步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

1.2.1体育竞赛

我校在体育竞赛方面开展春秋冬系列体育活动竞赛,春季体育节以趣味性项目为主,秋季开展大型田径运动会,冬季小型运动会开展与季节相关项目的竞赛。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校将春季体育节和冬季小型运动会承包给学生,由学生自主规划、自主选择、自主承办、自主评价。

1.2.2课外活动

以年级为单位对我校的活动场地进行划分制定活动轮转表,合理安排学生参加活动,使学生真正在有兴趣的运动项目上得以发展,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课外活动的开始,根据天气情况统一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跑操一圈或两圈(400米/圈),各年级每周安排三次课外活动。

1.2.3大课间

我校在大课间活动方案中也有独特的创新,实施跑操和俱乐部模式活动相结合的方案。每年根据天气情况在11月中下旬至次年4月中旬实行跑操方案,以班级为单位全校43个班级绕学校操场跑三圈。4月中旬至11月中旬大课间以俱乐部的模式,学生自主管理、自主选项参加活动。大课间为了提高课间活动的吸引力,丰富课间活动内容,增强学生体育活动的意识,提高活动技能,共设置武术、舞龙、轮滑、健身操、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空竹等项目。

2.我校2011年至2013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与分析

2.1学生健康体质测试内容

2.2我校2011年至2013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

2.3我校2011年至2013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的分析

如表2测试结果3年的对比,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良好率有所提高,不及格率有所下降,学生在学校各项“阳光体育”活动中保证了每天活动1小时,而且在相应的活动中身体的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锻炼,从而指出“阳光体育”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对策。

3.结论与建议

3.1制订相关的活动方案,正确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增强锻炼意识,提高活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全社会和家庭都应建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舍弃智育第一的思想。不能因智育的发展而忽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因为健康的身体是任何事情成功的本钱。

3.2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认真贯彻“阳光体育”号召,努力将“阳光体育”工程和学校体育课程方案与课外体育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既能得到锻炼,又能获得快乐。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体育场馆,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金水,孙自杰.“健康第一”指导青少年体能现状与对策研究.科技信息《音体美》.

运动健身课程教案范文3

技能层面的目标。通过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通过领悟、体验和训练等形式掌握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基本心理健康技能;掌握探索自我、调适心理及发展心理等方面的技能。自我认知层面的目标。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实践、学会和养成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就业创业等方面基本的心理健康能力与素质;形成心理健康发展的正确理念,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并且能够对自己的生理条件、心理状况、行为习惯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全面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当产生心理困扰或出现心理问题时可以进行自我调适或主动寻求帮助,树立适合自己又适应社会的积极心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及文献资料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以案例教学为主,灵活辅以其他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选择案例的原则

案例教学中选择案例是非常关键的。选择案例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以下五条。

1.针对性原则。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紧密联系,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认知水平和思辨能力等选择案例,这样的教学案例学生才易于接受,引起关注。

2.实效性原则。教师所选的教学案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并且要选择那些与大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相贴近的案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教学案例是不会有教学效果的。

3.时代性原则。当代大学生生长在瞬时万变的信息时代,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潮层出不穷,案例在不同时代背景中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不能与时俱进的案例无法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在选用案例时考虑到时代性就会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从而也就更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4.趣味性原则。教学中的案例生动形象有趣,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能够提高案例的可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5.丰富性原则。高校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他们的心理需求既有共性,又由于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并且不同年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在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情绪情感、自我意识、求职就业和生涯规划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选择案例时应照顾到学生不同阶段、不同背景的心理差异,在选好共性的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多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风格和不同呈现方式的案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单元案例教学的要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由于所使用教材不同教学的主要模块也不大一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主要内容作了相应的规范,主要的模块包括“: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和“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有不同的单元,第一部分的“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大学心理咨询、大学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三个单元;第二部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包括“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二个单元;第三部分“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包括“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七个单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有这三大部分十二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服务于教学总目标的单元教学目标。每个单元都可以通过运用案例进行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案例教学运用要领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案例,从多视角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去不断体验案例中的情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同时可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予以内化。同时,在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留给他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果出现学生之间的观点和意见存在着较大分歧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案例情景进行分析与思考、交流与探究,这有利于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养成良好思维的习惯。

2.课堂教学中所选取的教学案例涵盖的知识面宽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学科背景和专业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案例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和社会心理等学科。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拓展与案例教学相关的本体性知识、情景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等,在实施案例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即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教师的成长。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注重师生的平等互动、对话与交流,也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与交流,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同时,案例教学法还能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交流与合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案例教学的效果分析

运动健身课程教案范文4

论文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效性

论文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大尝试。本文阐述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并对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转贴于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运动健身课程教案范文5

关键词:体育教育;运动康复训练;身心康复;肢体障碍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肢体障碍的的大学生作为特殊人群,开始备受关注,伴随着人权意识的提高和高等化教育在社会上的普及,还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生理上存在缺陷的特殊人群开始进入大学的校园里进行学习,在教育的公平性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情况下,让每个人都能在大学的课堂里好好学习已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可以实现的。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程度代表着社会文明程度及以人为本、生命关怀等社会理念。实施“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模式”,尤其是实施“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愈发重要。在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的指出“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在这种观念提出来以后,对整个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要使用这种模式,就会对特殊教育学校提出很高很高的要求,并且很多的特殊教育学校并没有开设专业运动康复医学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的项目,而且要在一个学校增添一项新的专业项目,必须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和体育课的课程床标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个发展的更好,才能更好的实现课程的具体体现和落实。肢体障碍指因肢体器官损伤或功能缺陷而导致的肢体活动困难,如下肢截肢者行走能力降低,使个人日常生活和参加社会活动等受到限制。体育教育对他们来讲只是“自由活动”的一种形式。

1.“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的教学现实意义

1.1在实现“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课程的整合时,我们必须要有“医学康复、心里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还要从学生的各个方面建立比较完善的学生健康档案,这个档案必须包括以下方面: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心里评价等,因为只有这样建立的肢体障碍学生的健康档案,我么才能从各个方面掌握肢体障碍大学生的各方面指标,才能正确的把握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这样有利于我们课程更好更快的发展,为肢体障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础。1.2在实施这个课程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强对各种项目和各种课题的研究,因为有了这样一些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取得相关基础测试体质的健康数据,为教学提供更加科学的研究依据。例如,辽宁的一所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研究了这样一个课题———《肢体障碍大学生体制健康评价标准构建研究》。正是因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就使得了这所学校的这项课程开设的特别好,也很是受学生们的欢迎。1.3根据“医学健康、心里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所提供的健康档案,学校依据这些对肢体障碍大学生进行残疾分类,对其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的残疾程度,给每个学生制定一合理的运动方案和康复训练计划,这样既不会让学生进行盲目的训练,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多很多的益处,这样肯定是会让学生们追捧的。1.4正是因为我们拥有着这样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我们才能更加有效的改进对于肢体障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方案,从而制定一个更适合于肢体障碍大学生体育测试的评价标准,因此,有这样一个非常专业的团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对肢体障碍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同时还能推动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2.“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的实践价值

从某些意义上来说,残疾人运动从一开始来说就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残疾人要锻炼,必须超越自身的缺陷,同时还需要运动者有着较强的意志,掌握很好的技能,通过技能的较量,向自己生命的潜能发起最大的挑战,从各个方面展示人的创造与价值,同时还能够很好的促进自己的康复,陶冶自身的情操,增强自己对于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推动平等参与等等。而且在这样的特殊学校进行这样特殊的教育,我们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因为涉及到教育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一环节,有效的利用我们所用的专业团队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对“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而且在进行教育教学时,要时时刻刻观察好肢体残疾青少年的健康状况,探索体育锻炼态度、锻炼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并通过对比肢体残疾青少年与健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进一步说明体育锻炼对肢体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

3.1由于肢体障碍的青少年在运动方面是非常不好的,因为他们的运动功能是受损了,造成他们的运动功能低于一般的正常人,对一系列的事物没有很高的接受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承受能力都低于一般的正常人。人格因素、残疾年限等一系列的因素都会影响肢体障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且在某些时候,肢体障碍人群往往有着内向、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的人格特征。那么,我们为了解决和改善这一不好的状况,我们可以成立了以“康复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教室”为主的专业导师团队,正是因为这样三位一体的专业导师团队的存在,才能在这个特殊教育的教育路上越走越远,而且在教育教学上能够形成统一的思路和战线,让所有的专业交叉融汇,同时还能够推进“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的教育教学模式。3.2在教育教学的同时,必须要有一名最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与康复训练的时候,时时刻刻对这类特殊人群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测,比如:肢体障碍学生的情绪、心理情况的承受能力等等。而且在教学的同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定时的作出初心理健康检测,进而对残疾的心理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在作出评价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这些方面———心理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等等。3.3同时,有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室以后,我们还应该有一个康复治疗师。毕竟我们的课程是“体育锻炼与康复训练”相互结合的。当我们有了康复训练教师以后,我们就可以定期的对学生进行体检,从而得知学生身体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而对每个学生制定“一对一”的康复方案,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最大程度上的帮助学生快速的康复,并时时刻刻的对教学的过程进行全程监控。3.4针对肢体障碍学生的体质个性差异进行相应的教学评估、教学诊断、教学评价。在医学康复、心理测评的指导下进行肢体障碍体育教学。3.5残疾人体质差异可以通过评价工具进行全面测评,研制形成的测量数据可以改进体育课授课方式,提升、增强残疾人体育教学成果,促进残疾人身心全面发展。

4.“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具体教学方法

4.1数据采集法:在大学里,每年的春季学期都有一个大学生体能素质检测,这个测试不仅仅只是对体能的测试,同时也是督促学生们主动锻炼身体的动力。在这样的检测里,一般都有立定跳远、50米、100米、800米、1000米、引体向上等等。虽然在这些测试里,有些不太适合这样的残疾人群,但是进行一些适合的体能测试,收集一系列的数据,都是能够很好的帮助残疾人群进行康复训练。4.2问卷调查法: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问卷,让这类人群来回答,通过他们的答卷程度来判断他们的心里健康状况,进而可以掌握这类人群的情绪动向,以此来制定更加合理、更加适用的康复计划。4.3观察法:在这类人群进行体育锻炼时,我们时时刻刻对他们进行观察,及时发现他们不适应的体育锻炼项目并及时的进行改正,在观察残疾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时,我们还要及时发现适合残疾学生的锻炼方案,并找到适合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案。4.4个体研究法:针对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体育锻炼方案和康复训练方案。4.5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以教育理论为支撑,不断提高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学术水准,体现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指向性。

5.结束语

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把“体育锻炼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并找到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些肢体障碍的大学生和青少年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帮助,也可以让他们成为体育锻炼中的一员。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这些残疾人重返体育课堂,还可以很好的提高他们自身的各方面能力,更好地改善身体机能。给他们一个健康生活理念的同时,还能让他们身体和心理都达到一个健康的状态,让残疾人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跟其他正常人一样开心快乐的生活。同时,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也是体育课程上的一个大变革,颠覆了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方式,让这些残疾人在锻炼身体的时候,也得到了一定的康复训练。这样就可以让这些人更有信心、更加自信的去和其他人交流,让残疾人真真正正的回归到社会中来。

作者:宋杰 龚晓飞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晓辉,刘书芳,廖八根.不同训练方法对运动员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康复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06).

[2]曲绵域.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问题(第二讲———上)[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3(02).

运动健身课程教案范文6

【关键词】新课标 体育运的 技能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54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所谓身体练习是指不同于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各种活动,而是具有一定规范的动作技能。作为手段,这些技能是实现健康目标的主要载体,离开了技能,体育教学就失去了目标实现的基础,体育教学也就失去了作为学科存在的意义。可见,体育技能的教学在体育新课程中仍然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之一。

一、在新课标理念下,体育技能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体育运动技能提升的教学内涵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很重要的,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目的在于能掌握技能、发展体能,还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不仅学习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运动情感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运动技能教学,是将运动技能教学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

中学体育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技能教学观念,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仅是学习基本的运动技术,还需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生存方式和做人准则;掌握技能本身不是主要目的,而是手段和载体,学生的健康和发展才是技能学习的终极目标和根本追求。体育教学中的每一种技能都隐含着自身特有的教育人、发展人的功能,同一技能在不同的教学组织和学习方式下也会有不同的教育价值。想要实现技能教学的价值,就必须提升技能教学的内涵。从全方位视角来认识与把握其教育的价值。

(二)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选择性和差异性

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生活条件的差异也造成了兴趣、爱好、需求的不同。教师选择统一的运动技能教学标准是不合理的,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学生个体差异,体育新课程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在技能教学中体现差异性和选择性。此外,中学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训练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不能完全照搬训练运动员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如果教师将运动技能分为“基础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两个层面,所谓“基础运动技能”,即人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和发展体育专项运动技能的基础性运动能力。

比如:跑、跳、掷及攀爬等技能。中学的运动技能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学习水平,使运动技能教学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和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其难度、复杂程度以及竞技水平。因此,体育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提高体育文化修养,养成体育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技能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获得生活体验与培养生存能力的过程。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重要在于感受,而非单纯的体育知识与技巧的掌握。如果把学生仅是看成是接受知识与技巧的载体,而不是把学生作为感受主体对待,就不会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也不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产生的诱因是什么。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必然产生对引起他们体验生命活动的忽略,使教师不能把自认为设计好的教学计划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现状密切联系,从而导致学生被动地理解体育教学的意义,影响个体积极性、自主性的有效发挥。

二、在新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理念下的教学策略

(一)动态生成的技能教学方案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中,师生共同面对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学生真正能体验到理智探险的愉悦,也能毫无顾忌地批判与存疑。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教学目标能得到创造性的实现;课堂也就成了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的舞台,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能够充分的张扬和获取。技能学习的教育价值,并不是技能本身固有的,可预先测量的,而是生成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教案改变以往静态封闭的模式,注重其开放性和动态性。因此,教学方案必须要从以显性为主转向以隐性为主,使教案能成为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有利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可持续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动态方案,给学生的即兴创造和师生互动留有空间,真正把新课程的教学观念渗透在体育教师的教案中。

(二)开发和拓展体育技能教学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根据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必须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运动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实现课程内容现代化、生活化和实用化。教师不只是“教”这些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运动项目,而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这些运动项目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教会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的方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充分发展。体育教学除了使用这些原本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外,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改造、建设和更新这些运动项目,充实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丰富多样的体育与生活技能作为体育课程资源中的素材性资源。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充分地利用,挖掘技能教学中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教育价值,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索,从而真正达到学会学习、成为有一定独立学习能力的人的发展目标

(三)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评价教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