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例6篇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1

1.1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中各民族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且他们将这些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乡土美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元素,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可以说乡土美术是民族的精神记忆。以往的乡土美术传承都是通过世袭来实现,所以乡土美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对当地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刻影响。人们通过对乡土美术的分析,可以找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分析出民族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来说,他们自身的乡土美术承载着许多民族史诗和历史神话故事,并且这些乡土美术世世代代在传承,从而为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2能够提升民族文化心理稳定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些语句无不包含对乡土人情的眷恋,而乡土美术作为乡土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以更加固定的形式来进行传承,从而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为民族文化心理稳定奠定良好基础。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将人类现有的文化分为外在文化和内在文化,乡土美术作为外在文化的表现,同时它对内在文化也有较大的影响,它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引导,使他们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情感等都发生改变,从而使其更加贴近本民族的心理,在民族文化上有更深的认同感。所以说,乡土美术在民族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提升民族心理结构的稳定性,能够团结民族人民,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1.3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乡土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需要教师站在民族角度上分析问题,找到与美术相对应的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美术作品,从而提升民族美术教育质量。进入新时期以来,乡土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系到本民族的发展状况,同时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通过乡土教育,人们可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而乡土美术教育,可以让人们对所属群体进行肯定和认同。只有将乡土认同上升到一种民族认同,才可以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才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例如,蔚县剪纸,它作为河北省汉族乡土美术的代表之一,采用明快绚丽的色彩来展现出北方民族豪放、热情的民族性格,同时该种乡土美术作品还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情感表达上能够给人更多的想象,对于大部分汉族人民来说,它有一种淳朴的气息,让人感到亲切,从而更好地实现民族认同。在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中,这种乡土美术成为一种古老的技艺,但是它也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从而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我国民族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正是千千万万这种乡土美术的组合,才构成了我国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说,乡土美术教育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乡土美术教育内涵分析

2.1为现代美术教学提供科学借鉴无论是什么形式的美术教育,它都源于民间美术的发展,也正是民间美术形式的多样化,才为世界美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元素。乡土美术教育的绘画理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有着自身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它的造型比较夸张,在色彩运用上比较鲜明,而且色调之间的对比效果也比较明显,在表现上一般会呈现出多角度、多时空的状态,从而给人更多的遐想,在情感的表现上更加自然。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乡土美术的创作特点,结合本土民族美术形式,将其融入现代美术作品中,使其在现代美术与民族美术表达上有更加良好的表现。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历史文化大国,在进行现代美术教育时,应该要充分体现我国的民族特点,充分运用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乡土美术,提高我们本民族美术教育的质量,为今后我国美术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增强我们的乡土美术的艺术性。

2.2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我国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现代美术知识的讲解,从而忽视了乡土美术以及民族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导致我国的美术创新能力较低。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应该要重视乡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在原有的美术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一些乡土美术作品,感受到这些作品与现代美术作品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乡土美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当地民族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气息,让他们认识到乡土美术形式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并且能够将这些民族元素在以后的美术创作中应用其中,增强自身作品的艺术魅力,使其更具有民族色彩。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校的美术教育增添更多活力,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

2.3使美术教育更加贴近生活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创作中需要学生深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更具有灵性。乡土美术作为历史的产物,它既是历史的承载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展现者,所以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而且还有这浓重的地域色彩。当前我国大部分的美术教育都在学校的课堂上实现,这样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去观察生活,他们只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下去完成“创作”,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利于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通过乡土美术形式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提高自身观察力,为学生以后美术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总结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2

其实,这几乎也是世界化的一种愿景,炊烟袅袅,树木葱茏,水车在轻轻翻转,牛羊在草地撒欢儿,人们在悠然地生活。这幕田园美景,就出现在第三十届英国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让人不由得梦回童年,并想起古代诗人陶渊明的吟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但总有那么一些阶段和年代,工业革命狂飙突进,土地圈占,田园损毁,机器轰鸣,工厂繁忙,乡村开始显得孤零于整个世界的发展,乡村的恬静不再,并逐渐走向封闭与落后,人们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历史的大变动中,乡土文化就成为了一种湮没在世人内心深处的“遗失的美好”。这种情形,18、19世纪的英国便已发生,而于我国,随着当下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再造“桃花源”的呼声也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

在这次的伦敦奥运会上,伦敦奥组委在相关的材料解说中曾指出,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带来了一个时代的巨大兴奋,也带来了恐惧和艰辛”。确实,受益于工业革命,英国人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英国也最终从岛国崛起为“日不落帝国”。但过度、过快的工业化,也让那个时代充斥着对工业文明的愤怒。在那个年代,工厂烟囱常被比喻成“黑色的撒旦”。在伦敦奥运开幕式上,很多人印象最深刻的,其实就是美丽田园上突然出现的黑色烟囱,如恶魔一般迅速让田园风光不再,让家园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

正是处于对这种过度工业化的反思,在上世纪后半叶,痛定思痛的英国开始调整政策,几成死水的泰晤士河得到治理,田园保护也成为各界共识。于是,才有了这一届奥运会,在最具国际化都市之一的伦敦,英国向世界展示的,却是他们的美丽田园,以及他们对田园的眷恋,对不以人为本的过度工业化的反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乡土文化的核心价值,就在那绿色的篱笆,那鸡鸣鸭唱和袅袅炊烟的和谐中,在那凝聚认同的创造中,因为对乡土的依恋,对田园的向往,其实是超越民族和国界的。今天我们无疑已到了要重新打捞“失落的美好世界”,再造现代“桃花源”的关键节点了。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与传统优秀文化的复兴,正视乡土文化存在的价值,创新乡土文化的发展前景,保护乡土文化的种种美好,对于我们的文化强国的建设将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从乡土文化的存在价值来看,乡土文化在中国有着悠长的历史,是适应于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农业基础上形成的由血缘或宗法式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综合性文化,它以乡村的显习俗与隐习俗为主要表现形式,存在于一定地域、一定族群、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下,以维系乡村、家族、社区生产生活秩序和国家基层稳定为目的,通常以道德为主要约束力,辅于法律支持,集精神财富与物质遗产于一体。它具有唯美性、嬗变性、道德性、地域性、流动性、融合性与风俗性等特征,并内存或外显在乡村的历史变迁、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艺术、能工巧匠、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寨文化、园林艺术、古镇风貌、祠堂庙宗、乡村私塾、特色饮食与生活智慧中。可以说,在悠长的历史长河里,乡土文化是我们的根,而且曾经是那么根深叶茂,在它的庇护下,乡村传统的文明是那么辉煌灿烂,既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重要的政治价值。无数的历史记载和实践经验,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从乡土文化的守护与保育来看,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传承与创新,也就是说,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优良的元素,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新更多新的元素;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也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既要承继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继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沿袭乡土文化的物质表征,即“形似”,也要注意沿袭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即“神似”。以此去架起连接乡村与城市文化、衔接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桥梁,尤其要注重它特有的乡土性、地方性以及合理性。正如著名学者费孝通在《乡土本色》一文所说的:从基础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文化正是在广大的乡土社会中存续的知识,它与土地相连,却又有着土地广阔的、温润的、包容的智慧结晶。因此,即使它并不必然具有全国、世界的意义,但它也诠释了一些普通性的规律,它所指向的地方性的自然知识、物质生产、交易方式、思维模式、生活状态等,因是从实际触发而形成的,便天然地有着其合理性,是乡土社会存续的策略、内在逻辑和实践理性,所以才会一代一代得以实践与传承。

从乡土文化的创新利用来看,乡土文化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首先,乡土文化资源是一定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共同的精神认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容易产生共鸣,保护和传承、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可以使人们形成认同感,归宿感,进而产生对家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乡音乡情乡风乡俗乡品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另一个地方的文化标志,不仅对本土本乡人有吸引力,也是游走他乡、远走异国的游子魂牵梦萦的牵挂。每个个体不断学习、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不断与群体产生千丝万缕联系的过程。这种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非常重要:浅层次上说,是个人的心理需要、情感需要;深层次上说,则是产生更为高尚的情感,如集体主义情感、民族主义情感的基础。群体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和目标,而文化认同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某些情况下,这种文化认同还能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其次,创新乡土文化,利于培养乡村新一代和城市新生代。毋庸讳言,这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急遽的变化,人们原有封闭性的生活社区对人行动的框束已越来越弱,人们赖以固守相聚的“根”越来越浅,那种边界明确的具体而微小的社区在新的社会整合之中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被抛到快速变化着的社会中。如今,他们正面对着一种新的关系形态并在其中流转、选择、决断和行动。许多人在这种流转中迷失了方向,对目标和未来越来越产生出一种模糊感和不确定性,好像一切都被寄托在对各种各样的片刻即逝的机会的把握之中。此时此刻,有着“恒定”和“永存”的乡土文化中的种种美好就应该被召唤回来了,诸如道德、宗教、礼仪和宗法制度等这些摒弃了糟粕的价值观,不仅仅是只作为一种理念还存留在年轻一代的意识中,还要作为一种行动约束机制,重新恢复其原有又经过革新的功能和意义,作用于年轻一辈。如此,才能有效地塑造留在乡村的新一代和已走向城市的新生代。

逐一打捞乡土文化的诸种美好,再造“桃花源”,要求各级地方领导从梳理农村传统文化的根基开始,努力寻找现代工业文明与农村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在奉行“效率就是生命”的同时,不妨再度崇尚天人合一,两相并行不悖,才能创造更美好幸福的生活。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3

论文摘要以乡土文化的认识视角观察,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其鲜活的、动态的方式昭示和外显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推动乡土文化发展的根源和 墓因。实施乡土文化教育、传统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一是唤醒民众文化的自觉意识;二是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一个多世纪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传统音乐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乡土音乐文化也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且正在迅速消失。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忽略民族精神,藐视民间音乐内容与形式,不把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母语音乐教育基础之上,就会象风筝飘断了线一样,漫无目的地在世界文化中飘泊、流浪,直至消亡。 

一、乡土文化与传统音乐 

      “乡土文化”作为一个含有时间因素的空间概念,是特定地域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特定生活模式。从大的方面看,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发展动因!人类文化不是通过遗传的方式获得,而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这就决定了民族文化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人类的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人类的早期,与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是通过口头和行为传授的形式,传递着原始的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化的丰富,特别是由于文字的出现,人类文化单纯靠口头和行为传播的形式已不能胜任,人类社会有了专门传授文化的机构的需要,于是学校教育便产生了。教育传递着文化,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速、经济、高效地古有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使一个人从毫无文化内容的“自然人”变成一个具有鉴赏、创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如果人类文化不从前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的保存、积累与发展就将化为泡影,民族的文化就无从谈起,人类文化就不会如此丰富,人类社会就更谈不上发展、进步。 

      “文化总是既作为人类在人本身的自然及外部自然的基础上、在社会活动中创造并保存的内容之总合而存在,又总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创造活动而演化。倘若择取乡土文化的认识视角观察,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其鲜活的、动态的方式昭示和外显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推动乡土文化发展的根源和基因。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往往是口耳相传,依靠的是听觉、视觉和记忆,从具体的音响中得到感受与体悟,这种传承方式便于即兴创作,便于思想情感的表达,也便于在民众中间流传,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中国传统音乐中也有依靠乐谱的方式保存下来的,但其口传心授的方式最为重要。虽然不依赖于乐谱而容易散失和遗忘,但是从另一个方面它却极大地扩展了人的继承与创造能力。 

      因此,可以说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之宝!近几年大批的中国传统音乐种类被列为省市国家,甚至联合国的保护计划,专家、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予以了诸多的关注。窃以为,实施乡土文化教育、传统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最起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唤醒民众文化自觉意识。一个民族的发展延续至今,是一代代人继承、创新的结果。由于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特殊,文化深受政治运动与西方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一个曲折、起伏的艰难过程。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对于“我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具有人类学色彩的文化追问频繁闪现,文化界的自觉意识日趋高涨。费孝通先生说:“我曾用‘文化自觉’来形容中国文化在新的世纪所要承担的使命,‘文化自觉’就是要求我们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展望世界,对于自身在世界中的地位有‘自知之明’。作为中国文化发展集团中特殊一员的中国传统音乐,也随着国家政策不断调整以及主流媒体、专家学者的奔走呼吁,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音乐界萌发着音乐文化自觉的强烈意识。近几年,提出“乡土音乐教育这一概念”,就可看作这一举措的积极响应,它既秉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主流血脉,又体现了中国多民族、多地域风格的现实个性。 

    2、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毋庸置疑,提倡乡土音乐教育就是为了凝聚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所以,通过学校或社会教育,积极延承民族文化,对传统音乐遗产先继承、吸收,后传承、发展,则是对乡土文化乃至民族文化最有效的措施。所谓“积极延承”,就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既要延承乡土音乐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延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如果通过大家的努力,经过一段时间,民族音乐文化必然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成为维系国人世代延续、和谐共生的精神纽带与支柱。 

二、乡土文化与高等音乐教育 

      从音乐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音乐从产生、发展至今,始终并行发展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即雅乐与俗乐。这两种不同的音乐形态都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大的背景之下。两种文化就像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与黄河,脱胎于一个母体,而又各自成长、壮大,八千年历史积淀,使得民族的血液里充满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自19世纪后半叶开始,西学东渐,我们在大量地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传统文化虽自然发展,然而己明显落后于西学在中国发展的步伐。回首过去一百余年的学科发展,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如音乐的中西问题、传统文化如何发展、如何创新?新时期我们如何认识中国传统音乐?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等等。近几年来,音乐学界就此曾有广泛深入的讨论。然而讨论过后,如何提高国民认识和如何实施民族音乐文化振兴,则是一个我们面临的首要困难和重大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领域,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鱼待解决? 

      首先,拓宽、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全面认识。只有先占有文化,然后才能创造文化。文化不但是一个一个动态系统,不断创造的过程,而且文化发展具有客观自在的规律,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如何继承发扬母语文化,得益于我们对于母语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个认识是建立在对母语文化全面整理和高度提炼之上的。近现代学术意义上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整理与研究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虽然己有六七十年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也由于其他原因断断续续,且主要从民族民间音乐的角度进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方位的研究逐步展开,经过20多年来的积累,成果丰硕,领域不断拓宽,并且形成了若干个研究的分支体系。但是面对浩若烟海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这些又显得极其单薄。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在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在快速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于文化多元化的需要也越来越旺盛。如何使国民深入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如何使人民自觉不自觉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这首先要看音乐学科、学术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前的几代研究工作者从传统音乐的品种划分归类、每一个歌舞种、曲种、剧种、乐种研究都有了一个深入的研究,有些成果甚至还达到了相当的学术水平。如果仅从音乐的结构与织体、音乐品种的体裁与形式、音乐研究为音乐创作服务这一个层面加以分析、概括与认识,虽是必须的,但不是全面的。笔者以为,这是从纵向的角度,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如果我们转换视角从横向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民间音乐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区域音乐研究就很有必要,且当务之急。 

      民间音乐的地域风格形成因素很多,如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人口变迁、战争灾荒、行政区化、风俗习惯等等,这就使得中国的民间音乐形成了若干个大大小小的文化区域。我们如果无视中国民间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就会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认识以偏带全,认识上陷入狭隘的境地。如果开展乡土音乐文化教育就只能介绍一个品种,体验一种风格,没有结合地域文化特征,就容易使人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所以,对于地方音乐加以区域性的总结,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和视角,在己有音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研究,集中编辑一系列乡土音乐教材势在必行。至于如何编写,从什么角度考察乡土音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笔者以为,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从某个角度来说,地方的行政中心往往和文化中心、经济中心重叠在一起,所以,现阶段也可以以行政区作为单位,编写地方音乐课程,如各省都可以编写本省的民间音乐概论。这方面有些省市已有相应的教材成果出现,例如已经出版的《山东民间器乐概论》等,有些省市在这方面还是空白。 

    其次,对高校音乐教育的重新审视。高校本身具有传承知识的功能,其责任是“传承文化、开启民智。”要想振兴我们的民族音乐事业就应首先从高校的音乐教育入手。地方高等院校首先应承担起乡土音乐教育的责任。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最好、最直接地传承我国传统音乐的方式就是保护、弘扬当地的乡土音乐。大学具有研究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功能,可以培养一批传统文化的接班人。我们对中国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当有限。加之一百余年来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中母语教育的成分比重较少,使得在高等音乐教育中,母语教育的比例严重失衡。出现了以下问题:1、几乎没有涉及到本地乡土音乐教育的内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中,仅有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少数几门课,且居于附属地位,甚至可有可无。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这种表面化的、知识性的,与其是说传承民族文化,不如说是乡土音乐文化遗存面临着被摧毁、被遗忘的绝境。2、音乐教育的师资不合格。由于几十年的重西轻中、重技巧轻文化的恶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学子,使其大量文化素养不健全的师资进入到高等音乐教育行列中来,如小课课时不够,以兼带民族音乐概论或是中国音乐史课程充数,授课中没有深入的体会,只能照本宣科,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课堂;乡土音乐;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58-01

乡土音乐是我国音乐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指的是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例如当地歌舞、山歌、劳动号子以及地方戏曲等,都属于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范畴。乡土音乐教材建设,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教材能够适应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需要,理当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乡土音乐教材建设情况并不乐观,为此,开发地方音乐资源,建设乡土音乐教材,让地方音乐资源得以良好传承,成为了当下我们工作的重点。那么,在乡土教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乡土音乐教材的基础性是《音乐课程标准》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音乐课程标准》规定:“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效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各教学领域课程内容的弹性尺度。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其教学目的为:“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认清地区差异原则

1.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教材总量的80%~85%,其余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而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是这样写着:“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2.地方音乐教学的办学目标,决定了音乐课教学内容应为地方服务。音乐课教学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通过音乐课教学加强学生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当地乡土,接触乡土音乐,关注乡土音乐,学会对当地乡土音乐负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音乐、传承家乡音乐文化的社会责任感。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应充分反映地方乡土音乐文化的特色。

3.乡土音乐教材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设计编写。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当地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

三、科学性与民族性统一原则

地方乡土音乐是世代相传,千百年逐渐沉积而成的,民族性是它的本质特点之一。如果说没有了民族性,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民族音乐。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人们对民族音乐的追求和审美情趣也必将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编写乡土音乐教材时,千万要注意科学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我国古老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在当下绽放最耀眼的光芒,才能满足我们建设乡土音乐教材的初衷。

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全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该县历史悠久音乐资源丰富,有沅水号子,沅陵山歌、小调,沅陵傩戏,辰河高腔、沅陵渔鼓等各种珍贵的音乐文化资源。然而,如果笼而统之,简单汇集起来,是难以成为一份合格的教材的。(任何音乐现象、音乐理论和技能技巧,都有它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乡土音乐教材的建设同样应注意其内在的联系和一定的规律性。音乐现象和音乐理论的解释要准确、科学、教材内容要注意由浅到深、循序渐进。)

所以我们必须根据音乐技术技能的自身特点和少儿音乐接受力的发展规律科学构建才可编写出满意的科学性和民族性统一的乡土音乐教材。

四、可传承性原则

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编写民间乡土音乐教材的最终目的便是更好地传承乡土音乐资源,让更多的孩子喜爱自己家乡的本土音乐,弘扬本土音乐;同时也是为了在教学中贯彻厚今薄古、切合实际的方针。

本文为2012年衡阳师范学院教改课题结项论文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5

一、乡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堂整合的积极作用

1.可以为语文课堂增光添彩

在大语文观以及校本资源开发的相关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有必要在课本之外寻找新的教学资源。而乡土文化的引入则可以更好的为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增光添彩,因为在我们的乡村深处到处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等多种文化资源,我们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完美整合,从而起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2.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关调查和研究表明:初中生的综合能力普遍较差。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仅仅局限于学校资源所造成的,其训练范围过于单一。

为了更好的提高初中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而这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往往都离不开乡土文化。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乡土资源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寻求乡土文化资源中所蕴藏的语文知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可以促使学生更热爱家乡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普遍较小,他们对家乡的乡土文化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很多学生的心中很难燃起对家乡的热爱。我们语文教师在引入乡土文化的时候往往都会选择当地的乡土文化,由于乡土文化的本土性特征,很容易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他们可以在这些优秀的乡土文化当中体验到家乡的文化,了解到家乡的文化之“源”,进而也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增砖添瓦,丰富学校的文化建设。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优秀乡土文化传承教育

1.多角度挖掘优秀乡土文化资源

要想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优秀乡土文化传承教育,我们必须要多角度的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例如,在农村做宣传的标语(打造全国精神文明先进村、建立绿色生态农业基地等),农民家里的的春联(从春联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成语,例如“万象更新、龙凤呈祥”等),都可以反映出优秀的乡土文化,这些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不仅让学生从中学到很多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对其进行优秀的乡土文化教育。

2.在课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乡土文化

课前导入乡土文化。课前导入是实施乡土文化教育的重点,我们语文教师在合适的课文教学中一开始就可以引入相关的乡土文化。例如,笔者在执教《故乡》之前,曾经走访过周边的很多地方,访问过很多老人,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并根据老乡的叙述把大丰市的乡土文化一一列举出来,让学生根据这些乡土文化进行一定的口头描述,然后以文字和图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对这些优秀的乡土文化表现出兴趣,尤其是海盐文化、麋鹿文化等乡土文化,他们更是津津乐道。经过这个充满乡土文化气息的课前导入,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课后衍生乡土文化。在初中课本当中很多课文是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对课文中的很多知识都一知半解,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可以在课后补充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说明。例如,我在执教完《国宝——大熊猫》一文之后,为了更好的激发起学生保护我国珍贵动物、热爱家乡的情感,便组织学生对家乡的珍贵野生动物——麋鹿进行搜集整理,调查麋鹿的生活和被保护状况,并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贴在学校的公告栏上。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保护麋鹿、热爱家乡的情感。

3.在写作教学中传承优秀乡土文化

把乡土文化融入到写作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加贴近乡土文化生活,来搜集写作素材。

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或者安排学生去搜集与乡土文化相关的素材,从而为孩子的习作勾勒出更美好的画面。而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体会到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无形中也对他们进行了乡土文化教育。例如,大丰市的盐文化是很多学生所熟知的。因此,我们在安排学生写作的时候,完全可以写一个关于盐文化的习作,让学生在习作中把盐文化完整的表现出来。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乡土文化;中职语文;渗透研究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48-02中职语文教学要真正走入生活,而乡土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和民俗风情,都应该进入学生语文学习视野。从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角度来讲,乡土资源的开发能够有效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在很大意义上延伸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1.乡土文化及其相关概述

中国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全国各民族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其中包含两层含义:积极的延承是在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的同时,要按照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而全方位的延承侧重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同时包含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和精神内涵。对于多民族地区,还要重视某些宗教及家族文化因素在乡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成为维系各民族同胞世代延续和谐共生、善待苍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心灵托付。

2.乡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增强归属感。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教育都越来越注重德育教育。乡土文化通俗意义上来源于乡村,这里的乡村并不是具体的地域概念,而是说当地的生活习俗、民族风貌、地理风情所形成的综合文化状态展现。它是每个人的思想和生活的交汇点。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人文素养比单纯具有某一项技能而道德状况不佳更有意义。但语文教材上的内容通常选取的是固定的知识点,相对生活来说,教材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完全立足于课本教学容易让学生脱离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的密切关联,对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来说,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没有任何好处。所以,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让两个世界充分融合。其中最具有直接效果的就是切身投入乡土资源的挖掘,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实现抽象事物到形象理解的意义构建,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学习民族、民俗文化的积极性,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家乡归属感和凝聚力,引导学生参与乡土文化的历史传承,引导学生为建设家乡而奋发学习。

2.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某项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培育机构。办学理念就决定了职业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技术能力,于是在课程设置上就对专业课程从师资到学时都实施了全方位的倾斜。对于语文这样的常规学科,难免受到忽视。但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选择聘用员工时,不再把技能作为唯一衡量指标,而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综合水平。然而当下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大部分属于分科模式,该模式重点强调学科之间的独立性,忽视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不利于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人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充分了解地方文化、历史、人文和民俗等乡土文化常识,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实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德育需求。

2.3有利于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乡土文化通常以当地民俗、文化为核心,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内容固定却相对单一,更加强调从理论层面,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理解文章的能力。但是乡土文化却包含了课本之外很多的文化和历史知识。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区域,对于本地学生来说,了解当地民俗文化,能更好的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发展历史,培养对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信心。对于外地学生来说,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当地历史名人,通过榜样人物来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乡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材的整合、渗透和对接,能够共同促进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对统编教材的一种有效弥补。

3.乡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学实现资源整合的实现途径

3.1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资源。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乡土文化,从历史开始,能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好奇心。了解当地的乡土历史,对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有强大的内化作用。例如,在教学中讲到古代历史人物的内容时,可以同步开展"讲述家乡历史英雄人物事迹"的课堂教学趣味活动,实现语文教材和乡土历史人物的融合。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中职语文教学和德育教学的对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德育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德育水平,还能将乡土历史作为教学素材,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或者开展"语文和乡土历史"的探究式学习,也是实现语文教材和乡土资源的有效整合方式。因此,在实际职业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要将开发乡土历史资源作为和学生合作共同探究历史学习的长期性课题,努力构建乡土化探究学习体系,深入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价值,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