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范例6篇

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

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范文1

关键词:内科护理;品牌课程;设计思路

内科护理一直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点课程,作为部级、省市级精品课程,对其研究也很深入。但到目前为止,能充分体现针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体现理实一体化的相关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和临床还有很大的距离。内科护理品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旨在突出实用性。紧密联系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重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方便护生学习,使课堂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打造“六个一流”,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和一流的实训基地。本文简要介绍内科护理品牌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设计思路,现汇报如下。

1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问题

内科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旨在使护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及内科护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熟练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护生的培养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护理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要与护理岗位要求相符合,护生毕业当年就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凭证上岗,因此护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近几年的内科护理教学中,我校护理教研室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基于内科护理工作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更新实验设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使得中职护生在毕业当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但在专业教学实践中仍需不断完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改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复习题、师资建设、教材等。

2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尤其是品牌课程的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中心环节。虽然目前广西区域内众多中职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但全区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品牌课程建设极少。内科护理课程的内涵是以对护理对象的整体护理为线索,将内科护理专业知识及专业实践技能与内科治疗技术、基础护理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内科护理课程内容。通过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品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积极开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力争使本课程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学习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达到广西区级品牌课程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在区内同类中职学校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把护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能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能够从事临床护理、家庭或社区护理以及保健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课程建设的设计理念

内科护理品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要遵循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原则,依据“基于工作过程、融入实际工作情景”的课程观,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相关的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标准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中,设计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让护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体系,增强护生的直观体验,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全面体现本课程的教学内涵,始终贯穿整体护理理念,体现人文关怀,最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工作相结合、课堂与临床一体化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4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4.1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涵盖职业标准,根据内科护理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遵循护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按照必需、够用、适用及符合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呼吸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消化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泌尿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血液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患者的护理、风湿免疫科疾病患者的护理、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传染病患者的护理9个学习项目,所有学习任务的确定以行业专家对内科护理岗位所进行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专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1]。

4.2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广泛运用多媒体和现代信息化技术,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方法引入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例如,基于内科护理工作过程开展项目教学,以典型病例的工作任务为引领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以资料收集—护理计划—护理实施—评价与反馈的学习过程组织教学,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真正做到以护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讨学习为主的有效教学。内科护理品牌课程体系的建立对考核标准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考核应具有全面性、整体性,以护生学习新知识及拓展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低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建立一个灵活、实用、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全面地评价护生的专业水平[2]。要探索建立更科学的考核体系,就不能固守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更不能固守程式化的考核内容。考核过程要围绕培养护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个中心,课程考核从形式到内容都要体现护理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培养,采用阶段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的立体考核形式,将校内考核(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与岗位考核、护生自评与互评、发展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4.3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品牌课程建设的根本,是首要任务[3]。本课程教学团队共有10名教师,其中7人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中职教师资格证书,高级职称4名,研究生学历6名,新老结合。为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建设导师制度、师徒结对制度,为每位青年教师选派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的指导教师,制订培养计划,从备课、授课、实训带教等环节悉心指导。通过区内外各种培训和参与医院临床实践、积极联系知名专家前来指导等措施,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结合学校现有人事管理机制,到2016年底,建成一支适应学校办学规模、满足教学需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成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4.4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障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条件。结合培养目标和本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需要,适应地方护理行业需要,以“十一五”规划教材体系为基础,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注重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适用性,树立品牌意识,开发建设有特色的、能体现教学改革成果的、按整体护理程序编写的案例版理实一体化《内科护理》校本纸质教材。其是以网络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集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实验教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于一体,能满足实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立体化教材。建立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实现内科护理网络教学,做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4.5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中职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4.5.1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我校在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投入一千多万元,建立健全多媒体示教室、内科护理技术实训室、急救技术实训室、助产技术实训室、儿科护理技术实训室、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室、模拟手术实训室,购置了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全无线遥控高端临床护理模拟人、护理健康评估模拟人、全自动起立床等大量先进的医疗、护理教学仪器设备,设备水平达到区内一流,形成了仿真的职业环境,护生能在校内完成内科护理常用技能的训练。每台重大设备都有使用记录及维护保养规定,责任具体到人,管理科学规范,使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

4.5.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校外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护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是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平台外,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在南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南宁市内5家医疗单位成为我校护理专业临床见习、实习教学基地,有专门的教学组织和带教队伍,全面负责护生现场实训教学。院校合作,统一管理,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题研究等,为护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所及就业机会,也为教师实践活动提供了场所,使护理人才的培养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4.6教学管理建设

教学管理是倡导优良教风和学风、规范教学行为、保证教学秩序、促进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校建设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及一个畅通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了护理专业教学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实行品牌课程主持人负责制,引领大家做好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负责管理。明确教师职责,严格日常教学管理,如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导师制度、每月一次教研活动、每学期两次的教学分析、作业全批全改制度,要求每一名教师上课前有教案、讲稿,期中有独立作业分析,期末有教学(课程)总结,年终有个人工作总结等。通过同行教师相互听课,教学观摩,护生评教,期初、期中教学检查,课堂质量评价等措施来落实教学质量监控,全面、持续地把质量建设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收到了良好效果。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奖罚分明。做好课程建设规划,列出详细可行的建设内容和完成时间表,并按计划执行。

5课程建设的特色与创新

5.1校院合作,形成校院联合培养机制

在校院合作委员会的领导与指导下,与教学医院南宁市第一医院、南宁市第三医院、学校附属医院互动进行护生培养。护生入学后即可与医院联系,比如入学参观。在护生学习的整个阶段,特别是新生阶段,就要为护生树立起“护生”与“护士”的双重身份理念,这可以通过穿插实践环节和开展职业指导来实现。学校护理教研室与医院护理部共同参与内科护理品牌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设计、教学计划及考核与评估标准的制订、教材的编写等。教学过程中派护理专家与学校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辅导等。

5.2建立基于学习过程的护生质量评价体系

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护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力求突出“两个结合”,一是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二是突出职业岗位需求,将校内考核与岗位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自我评价、考勤、课堂提问、现场操作、课后作业、理论测验、作业、实训练习、情境演练、上岗学习考核;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期中)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实习出科考核、毕业综合考试,其中理论考试实行“教考分离”,试题覆盖培养目标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客观检测护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技能考核采取学习领域临床护理技术项目个人必考与小组抽考结合的方式,根据行业职业标准要求制订评价标准,主要考查护生的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岗学习考核、实习出科考核与毕业综合技能考核在教学基地进行,由带教教师及所在科室护士长承担,完全按照岗位标准评分。

5.3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

在正常的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理念、知识点,介绍相应的考试方法。据《护士条例》的规定,积极实施“双证书”教育,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另一方面开办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提高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考能力,使护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获得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进一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5.4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根据护理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设计仿真的学习情境来实施教学,以小组学习、个人学习为主要形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结合“院校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护生为主体,让护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方法,广泛应用多媒体和现代信息化技术。结合临床岗位职业能力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护生能具备临床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实现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的同步。

6结语

品牌课程建设充分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的需要,课程教学突出临床实际应用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衔接、技能考核与临床内科护理技能操作需要相对接,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作为内科护理品牌课程建设的努力方向。通过开发与建设内科护理品牌课程,可以全面提升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通过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可以实现学校教学与医院临床的无缝对接,使护生在学校期间能真正学到社会所需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使他们毕业后真正成为社会用得上的专业技能型人才[4]。

参考文献:

[1]韦振飞.全口义齿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9):123-125.

[2]韦振飞.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7):130-131.

[3]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范文2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思路与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48-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高教[2003]1号)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为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于2005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制定了《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根据21世纪我国高职高专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我系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精品课建设工作。

1 学校的发展和长期积累是精品课建设的基础

自建校以来,学校设置了《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并成立了护理学基础教研室。2003年教育部、卫生部将我校定为部级技能型紧缺人才护理专业培养基地,2011年省教育厅又将我校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护理)专业建设点,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学校不断引进高学历人才,加强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校园网设立“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专栏”。

本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护理学基础知识及医学相关知识。坚持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总结教学经验,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幻灯片、自编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及考核评分标准、护理操作流程和同步练习等教学资料。在长期的教学中,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交流、讨论和集体备课等活动。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 教学改革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动力

2007年学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护理学基础教研室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对我校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2]。

2.1 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建设精品课的核心[1] 根据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1.1 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依据我校“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学基础课程特点以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认真研究适应岗位需求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大纲,改革和调整课程结构,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必需和够用”,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实践检验,教学研究取得较好效果,并逐步形成了边理论边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

2.1.2 教学方法 在以传统教学为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护理任务、操作项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方面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及自主教学法引入课堂,不仅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中,操作流程从以往“教师演示-学生分组练习-分别指导”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录像教学-提出问题-教师演示-学生回示-师生共同点评-分组练习-考核-比赛-总结”新的教学方式。

2.2 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综合性实践课教学体系 实验课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总计140学时,其中:理论56学时、实践84学时,理实比有原来的1:1改为1:1.5。此外,为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及需求,本课程实习前安排2周的护理基本技能复训,共计80学时;安排临床实习40周。在实践教学方面,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理实一体、校院合作教学模式。转变了“验证性实验”的观念,构建“综合性实验”[2]。例如:王婧,女,21岁,因右下腹剧烈疼痛来门诊就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须住院手术治疗。现已送入手术室,请问:当班护士接到住院处通知后应采取何种护理措施?

2.3 改革实践技能考核办法 新的考核指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实验作业占5%;二是平时实践课考核占25%,三是期末实践考试成绩占70%。以必考项目和抽签考核项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试环节包括物品准备、学生沟通能力、问题的处理能力、操作熟练程度与准确性、操作相关知识等。还将名片案例签应用到技能教学及考核当中。通过反思训练强化技能操作,提高了学生的操作应变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技能考核成绩。

2.4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放实训室 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实训室,并安排教师轮流辅导,让学生自己选择在实验课上未能熟练掌握的操作项目,随时到实训室练习,同时让学生做好实验室开放记录并及时反馈实验室开放意见,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3 师资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关键

本教学团队共13人,承担了我校护理、助产所有专业的《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平均年龄38岁,均为本科学历,高级职称4人,其中副教授2人,副主任护师2人,讲师7人,助教2人,助理实验师1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知识结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

4 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保障

4.1 教材建设 选用我校教师主、参编的全国医药类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学导论》及《基础护理学》。该教材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护理学习需要,且定位准确。根据护士职业岗位需求,按照临床实际操作,编写了与主教材相配套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校内辅助教材《护理技术操作指导及考核评分标准》、《基础护理同步练习》、《基础护理实训报告》等实训教材,达到优秀教材全面配套,教学与岗位一体化实训。

4.2 教学资源 自编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实训报告、考核标准、同步练习、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等。建立了护理学基础试题库,网上资源及网络环境于一体。师生可上网查询及下载共享的资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校于2007年投资近千万元建成校内护理实训中心,该中心共分三个功能区域即:模拟母婴病区、模拟护理病区及专科护理实训区。其中,模拟护理病区仿照医院住院病区设置有护理站、治疗室、抢救室、ICU病房、普通病房及基础护理实训室、阶梯示教室,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并配备有高级护理模拟人、多功能病床、洗胃机、人工呼吸机、膜式吸痰器、高级导尿模型、皮下、肌肉及静脉注射模型、婴儿头皮静脉输液模型、中心吸氧装置等,基本满足了本课程校内实践教学需要。

5 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5.1 随着学校的发展,护理专业生源的增加,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设备需进一步加强。

5.2 积极引进高学历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5.3 重视产学结合,加强与行业合作,密切关注临床动态,使教学内容贴近临床护理发展,使之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代创新性。

5.4 关注全国范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组织教学,充分考虑护士执业的技能需要,强调“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5.5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研究,努力开展科研及教研活动,以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范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实践;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184-01

教育理论界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德育为首,和谐与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贯彻这个目标,使学生素质得到普遍提升,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就不能在紧紧围绕课堂而闭门造车,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树立一种大政治观,把思想品德课放在社会生活中去教授、去探究,要大力探索思想品德课课外活动的德育功能,以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挑战未来的市场经济变化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人才。在实际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促进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

一、充分认识思想品德课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德育功能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吃透教材,明确学科特点,才能做到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针对思想品德课来说,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其不同于其它自然学科的特点,即其可以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以下几个活动目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感受理解、体验获取新知的乐趣,从而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识及创新精神。

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辨的思想及方法。常言“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在这个过程中,先由教师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专题,通过让学生收集信息资料,分工协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信息分析处理过程,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更好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功能。思想品德课社会实践活动由关注身边事、家乡史的问题入手,应用史学理论方法探究,落实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功能,这样,学生爱家乡,关爱亲人,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必然会得到升华。初中思想品德每星期只安排两课时,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难把课本知识学得更深、更广,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则有效地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思想品德课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分地锻炼了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搜集、学习技能的掌握、对思想品德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分析能力,创造性思想品德思维和思辩能力等,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提高。

二、思想品德课社会实践活动之德育功能的主要表现

思想品德课社会实践活动之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对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课余活动、社会活动的研究,涉及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思想品德课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应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一切教学都应围绕学生而进行,以学生的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为宗旨。首先应重视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实际活动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做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学习要求,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地根据学生的需求去编制、修订教案,需要让学生自主计划,自主深入社会去调查、发现、思考,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身去完成。其次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以开放方式组织教学,开展活动。活动过程要面向主体学生,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讨论,不断地发言,积极地论证,探索。

思想品德课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应以和谐互助为中心。所谓“和谐互助”,是指实践活动中师生间,生生间互相配合,适当地进行阅读、思考、质疑、提问、交流、讨论、感悟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够全面地和谐地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尊、独立、潜力、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思想品德课社会实践活动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目的。在活动中,教师应明确教育教学的目的,把思想品德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定位在实现学生的创新与发展上。在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发现问题、挖掘问题,激活其兴趣,从而获取新知,培养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合课程内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

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范文4

[论文摘要]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科学、规范的网络资源管理平台,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使用与维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更新步伐日益加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时空观。一个开放、多元的国际性互联网络将不断地给各学科体系带来新的增长点,教师和学生将随时获取学科前沿及其发展的最新知识信息和学术动态。而随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日趋完善,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案等在内的精品教学内容资源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借助将课堂教学录像上网所建立的“网上课堂”,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涵;那些只能借助师生面对面的单一形式才能实现的教学服务与教学管理功能,如答疑、论坛、测验、考试、教学调度、教学评价与反馈、实验室开放预约等,都可基于网络以一种更加便捷和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网上实验仿真系统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环境下的全天候实验室开放教学环境;同时,通过师资队伍、课程演变、教师赠言、教学观点等模块,间接而有效地传达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思想。 

 

一、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意义 

 

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先期启动的四大项目之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造就一批具有一流教学质量的课程精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精品”的共享来提升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的矛盾,特别是同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顺利地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并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是小范围、校本意义上的“精品”课程对解决或缓解这种矛盾的作用极小,只有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提供大范围、校际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精品课程在缓解上述矛盾,实现更大范围内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作用与价值。因此,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精品课程”上网,使精品课程在最大限度上扩大了受益人群。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应用,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已具有相当的规模,80%~90%的高校都有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这些网站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精品课程网站“热”的兴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出来。 

1.受技术“瓶颈”的制约,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制作质量难以保证。由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技术应用的难度很大,技术与内容分离的瓶颈就不可避免,所以往往导致制作者与授课者的角色分工,具体表现为其功能不是从满足教育和被教育者的需要出发的,而是从技术能否实现的角度出发,难以把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与网上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另外,精品课程网站页面制作无序,风格不统一,而为了统一界面,往往需要复制代码之后再进行修改来建设新页面,这样使系统难以形成独立的模块,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扩展能力,在集成其他应用时更是降低了其灵活性。 

2.内容组织繁琐,管理效率低下。内容是一个教学平台的灵魂,在基于静态和动态网页系统的课程教学网站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内容组织繁琐、更新困难。对于简单的内容,比如文字、图片等新闻信息,可以通过动态网页技术开发自己的专用系统来维护更新。但是课程教学网站的信息量十分庞大,而且内容以多媒体、流媒体等形式居多,一般的系统难以将种类如此繁多的信息上网。因此,在特殊内容时就需要编写新页面,这样就在严重影响了网页更新效率的同时,网站难以对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如果网站需要改版升级,其工作量将是巨大的。 

3.缺乏长远的课程建设规划和平台。高等学校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缺少统一的、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许多课程只是为申报而建,仓促应战,一次性建设结束即告完毕,缺乏长远的维护和使用目标;课程组教师各自为政,无统一的平台管理,仅仅按照申报条件要求,将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五十分钟左右的现场教学录像放在一个网页上,较好的也只是powerpoint讲稿的网上,大部分内容往往只是数字化的文本,难以称为优质教学资源。 

4.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失。精品课程资源的“毫无保护”容易产生剽窃,“过度保护”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了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向高等学校免费开放的要求。虽然“毫无保护”和“过度保护”都不可取,但知识产权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将侵害作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作者创作和给网络资源升级的热情。 

 

三、改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建议 

 

为了改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利用,使精品课程网站以形式取悦于人,以内容信服于人,建设出一流的资源交流平台,笔者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1.制定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是一个紧随精品课程自身建设与改革步伐的动态过程,针对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的这种特点,制定一个有一定前瞻性的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规划是很有帮助的。该规划作为精品课程总体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必须结合课程自身教学建设的推进速度,从资源共享与立体化教学相融合的角度出发,给出网络共享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框架、分阶段任务与实施计划。提倡“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这不仅有助于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的稳妥推进,避免因仓促上马或无序建设影响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还会有利于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后期管理。尤其是有利于提高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可扩展性,使得所规划与设计的网站能更加灵活地适应因课程建设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扩充需求。 

2.构建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根据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要求,针对技术症结,建议省级主管部门构建精品课程的专用平台,集中管理该省各年度的部级与省级精品课程,同时要求各高校网站在醒目位置提供各级精品课程的网址链接,从而实现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可以克服静态网站制作、应用、管理等诸多弊端。一是学校统一配置服务器,统一实施网络管理,技术管理、技术维护得到加强,具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便于学校实施统一的规划和宣传力度,统一考虑制作质量,便于开展各级课程的评价、评审工作,有利于课程的长远建设。二是课程自身的教学管理。平台自有的教学管理功能,为课程的教学管理提供方便。比如,用户可以分级为学生、教师、管理员、访客等,给各级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与更新教学资源信息、作业,批改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通过答疑信箱、师生园地(bbs)等互动交流空间,课程老师定期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得精品课程真正用于教学,克服课程建设与教学应用脱节、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的弊端,使精品课程收到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三是有利于课程内容更新与维护。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备课功能,教师可以随时自主修改、调整与更新课程内容,控制课程内容的;课程组成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无须关心网站的技术问题,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四是协同工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生用户可以协同工作,发挥各方面能动性和参与机制。

3.健全动态的检测机制,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的精品课程监督检查机制是提高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服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不仅需要得到精品课程所在学校的进一步重视与支持,需要“国家精品课程”荣誉获得者的进一步努力与投入,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健全现有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动态监测体系,从外部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动态监测机制不应只局限于网站访问的连通性,而应扩展到资源更新率。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监测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因此,建议现行评审体系纳入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状况的考评指标,各参评课程除提供现有参评材料外,还必须提供网站运行、课程连通、基本维护以及网上资源的点击率、访问ip地址数、pv流量、资源更新、学生对课程的应用状况及具体效果的反馈信息等,从而避免评审前突击建设、评审后疏于管理的现象。 

4.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知识产权保护进程。一门精品课程的“出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经过了制作、修改、完善、评选等过程的历练才形成的产品,凝聚了整个课题组老师的辛勤劳动和心血,是大家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这样一件好的产品难道就是为了让其“养在深闺无人识”吗?肯定不是。为了让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在课程网站入口设置“公众网”和“教育网”两类,网站内容根据入口不同而有差异。在“公众网”,公用性资源可以互相开展共享活动,扩大资源利用的受益面,同时可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保护,使大家能够看到精品课程的内容,却不能过度下载。而在“教育网”,则可以开展校际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学校有特色的、自创的、有知识产权的资源可以推介给兄弟院校使用,象征性收取一定费用。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同专业课程的资源共建共享合用,统一规划,分工建设,共用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既避免了商业用途的恶意下载及使用,又可以在各教学院校间进行学术交流,从而达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号)[z].2003-04-08. 

[2]国家精品课程支撑网站连通情况的抽查报告[eb/ol]. schoolsports.com.cn/info/info.asp?info_id=6440,2005-12-20. 

[3]张艳萍,隋清江,张进宝.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构问题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5). 

[4]娄道凯,孙光国.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4). 

[5]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6]谢幼如.广东高校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5). 

[7]谢幼如,何芳.高等学校基于网络环境的教改研究与实践[a].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唐俊英.从国家精品课程政策看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21). 

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范文5

国家精品课程可访问性调查分析

新时期医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探析

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医学教育技术西部行学术大会在银川召开

信息技术环境对形成学生物理思维的影响

国内外学校视觉素养教育比较研究

创新网络教学模式 打造医学本科教学课程中心

基于Flash和网络的苗药学课件设计研究

多媒体护理病案的制作及应用探讨

《高级助产》精品课程对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探讨

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刑事诉讼法》的课程建设

远程学习中文字教材的活动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自主学习环境探究

关于《网络远程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肾病专科临床路径医师工作站功能探讨

基于缓冲池技术的手术示教视频播放系统研究

Claroline与Moodle网络学习平台的比较研究

Flash在生理学课件制作中的应用探讨

高校题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运用多媒体进行思维培养问题探析

论研究性学习理念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加强医学科普教育动漫作品开发的调查与对策

基于Web2.0的教育网站教学服务功能建设初探

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自闭症治疗中的辅助应用

《检体诊断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浅谈多媒体教材设计中蕴涵的艺术因素

超声医学多媒体网络学习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影视制作基础》在线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医学模拟教学在眼科显微手术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多种教学手段在《救援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

强化机能模拟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浅析课件开发中数字音频的处理方法

医学教材常见错别字正(误)表

声音编辑在医学视听教材制作中的巧妙运用

《中医药营养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

网络课程视觉元素应用的实践研究

谈《肝脏外科图谱》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论网络远程教育的品牌问题及创建战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培训之路的探索

谈“媒体主义技术”与“教育技术”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网络学习初始阶段动机激发策略研究

谈医学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的创新机制和实践

谈高职护理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

浅议现代远程教育在高等护理自学考试助学活动中的应用

行为导向教学在高职高专《成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语料库及检索工具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谈医学教学中二维、三维动画组合及动态模拟作用

三维虚拟环境中的公共卫生医学PBL教学设想

《阿司匹林的制备》综合性化学实验视听教材的编辑与制作

对《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实验》课程教学的思考

《药理学》网络课程的实施与完善

关于形态学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浅谈EDIUS Pro纯软件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范文6

自麻省理工学院2001年率先推行课件开放运动以来,高等教育领域中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已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现象。2003年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启动了我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过几年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等多方面的大力推动,各个层次的精品课程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2012年教育部发文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提出了具体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组织与实施意见,根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网站数据,2013年5月全国有1011门课程入选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本科课程675门、高职课程336门。

当前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消除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阻碍因素,推进优质资源课程共享,从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既是重要的理论研究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问题及建设进行调查,调查的对象为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南昌航空航天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八所在昌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41份,调查问卷发放和访谈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问卷人口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精品课程受访者人口统计特征

项目 类别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483 51.3

女 458 48.7

身份 教师 253 26.9

高校管理人员 20 2.1

学生 668 71.0

教师 省级及部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57 22.5

其他 196 77.5

本科学生 一年级 208 31.1

二年级 226 33.9

三年级 194 29.0

四年级 40 6.0

样本数合计 941

从表1中可知,受访者中,男性样本比女性多2.6%;教师中以精品课程的使用者为主,也兼顾了承担省级和部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其比例占22.5%;学生以一二三年级为主,且人数比较接近,四年级学生大多数已经离开学校出去实习了,样本数较少。因此本次调查的样本数结构比较合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研究理论视角

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将借鉴美国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弗莱蒙特·E·卡斯特和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构建的“5×1”系统分析模型对精品课程共享的现状进行分析。这一模型认为,作为社会的一个分系统的组织,由5个分系统即价值目标分系统、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技术分系统和社会心理分系统构成。这5个分系统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并与环境超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就能使组织系统释放出最佳的功能、产生最优的绩效。[1](见图1)。

图1 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5×1”系统分析模型

三、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一)环境超系统不断优化,但知识产权保护仍困难重重

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宏观环境,是指在精品课程共享系统之外能够对精品课程共建共享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政府政策、法律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技术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等,对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2011年教育部发文,出台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出了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开放课程,2012年教育部发文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并开展了部级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申报工作。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也积极开展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工作,从经费投入到资源共建共享指导都给予大力的支持,形成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和共享的良好环境。

但是毋庸置疑,现行政策环境中也存在不利于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障碍因素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2]精品课程的内容是课程负责人及其团队多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是其智慧的结晶。但是现行知识产权法对这方面的内容保护不力,易被使用者流传到网络上,被非法使用。基于此,大多数精品课程负责人采取了种种措施保护其网站共享资源。

其中最主要也是最简单的保护方式就是将课件等资料精简。隐去其精华,只拿出教科书中的内容,或对个别新的理论和知识一带而过,这样就导致目前大多数精品课程的教学课件比较简单,并且主要沿用教科书的目录和标题,降低了课程资源的质量和信息量。

(二)价值目标分系统共享理念薄弱,项目成果意识强

精品课程共享建设系统工程有其特定的价值目标。即“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3]

部级及省级精品课程的数量是评价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显示,各高校有着很强的项目成果意识,非常重视部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将其作为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知名度的重要项目工程。在经费和智力服务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如大多数高校给予精品课程立项经费的50%配套经费支持,有72%的高校组织过专家对本校筛选后的精品课程申报材料进行修改指导,以提高申报材料质量,尤其是部级精品课程申报材料。但是精品课程项目获准立项后,学校却很少对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进行指导和监督。精品课程的后期建设主要由课程负责人带领团队来承担,因此后期建设的效果主要是依赖课程负责人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许多课程负责人坦言,对共享什么、如何共建共享、如何保护课程网站的知识产权,他们的认识模糊,心有隐忧。因而课程网站内容及时更新积极性不高,对如何创新共享方式,提高共享效率的思考也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