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范例6篇

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范文1

数学思维能力重要性培养原则培养方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推进了全面素质培养工程,之后采取了新课标标准教学。在素质教学的背景下,当前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思维能力。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小学生基本的数学能力,更是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敢于思考,大胆创新。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尚还处于形象思维时期,但是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是非常强的。因此,教师要把握这一时期小学生的特点,制定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案,大大促进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一、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指的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特定思维,它要求学生在面对数学的时候能够将学习形象化,从而形成数学运算。数学思维能力则是学生具有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将数学学习的逻辑能力运用到实际的学习中去,这就要求学生应当具有相当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力。这是一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独立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这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差异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有的学生脑子比较灵活,在学习中可以很快的理解学习内容的真谛,很快便接受了新知识并且学以致用,取得了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则不是这样,他们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有限,学习到了新知识后并不能很快接受,在学习中显得很困难,这样也就和其他学生的距离越来越大,成绩也不太良好。因此,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在一定的程度上,如果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那么这些问题也会得到缓解。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被提上了日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一方面,可以帮助小学生将他们所学习到的知识融合为一;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培养,提出自己的观点,强化学习知识点,使学习记忆深刻,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三、培养原则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这在学习过程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上也是关键。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不能简简单单地依靠教师单纯的传授,不能简简单单地进行复制和模仿,更不能使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强行让学生记住。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慢慢锻炼和细细引导的。学生的思维锻炼是需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学生要积极参加活动,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在众多的活动中,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能力进行观察和探讨研究,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活动中感受思维的能力培养过程,熟练进行思维思考,从而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

2.循序渐进原则

众所周知,长城不是一天修成的,一口也吃不了一个胖子。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规律,不能着急。知识素养的积累和思维能力的锻炼,都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这个系统的过程不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能完成。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隐藏在数学知识当中,可能在这儿,也可能在另一个单元,出现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很快的过程。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不断学习、不断记忆、不断提高的过程。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很重要的。

3.遵循新课标原则

在小学的学习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案制定中,新课标的标准是重中之重,这是一切的基本原则,一切都要按照这个来制定。因此,教师应当严格按照新课标标准来实施制定计划,开展的教学内容也要遵循新课标的基础标准,不能超纲。同时,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分别对待教学,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体味其独特的魅力。

四、培养方案

1.激发学习兴趣

毫无疑问,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尤其是对于控制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的小学生,好奇会让他们学习更加充满兴趣,不厌烦。好奇心是小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心理倾向,同时也是创新力的思维培养的动力,学生会对数学的学习充满兴趣,这样便让求知欲占据心灵,此时学生会开始思考数学学习,这样便让思维能力的培养开始进行。例如,教师在给小学生讲三角形时便可以让小学生画图思考。

2.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让小学生开始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问题,首先,这个问题应当有趣味能够吸引人,小学生才会对它产生兴趣并为之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次,问题不能太难,太难的问题会让学生完全无法找到突破点,找不到突破点,学生的兴趣也就会慢慢减退,渐渐地便不想去思考了,这会阻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教学的方法,通过这一方法来构建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系统,教师的引导在学生学习数学思维能力上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采用合理的方法来实现,都会大大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注重学生的实际

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是很重要的。教师通过对小学生情况的掌握,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计划来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及时掌握其情况可以做到分开教学,独立教学,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学习能力的孩子进行教育,这会明显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适当习题的锻炼,也是不可缺乏的。习题的练习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加方便相关的知识体系构思,便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思路和知识网络,对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五、小结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分开制定不同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案。小学是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第一站,具有启发性的关键性作用,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联系学生的实际,制定方案,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采用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秀.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新课程,2014,(04):1.

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范文2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造思维

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此,教师要在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探究性、适应性和开放性上下功夫,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思维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思维通常是由问题的情境产生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变传授数学结论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教学,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入一些直观、形象、生动的材料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1: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东莞市两大购物中心天虹和海雅为迎接五一,都进行促销活动,其中天虹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海雅百货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更合算?(此例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2:推导平方差公式,可以组织学生由“数”向“形”探索,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挖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a>b)(如图1),把余下的部分拼成一个矩形(如图2),根据两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可以推出公式:a2-b2=(a+b)(a-b)。

在教师要求记忆的情况下,其实有些学生建立以公式本身的图式表象为内容的条件反射:“(a+b)(a-b)”“a2-b2”;而有些学生建立以声音表象为内容的条件反射:“平方差公式”“a加b乘以a减b等于a的平方减b的平方”。 最后进行变式训练。例如:

(a + b) (a - b) = a2 - b2

(2x+y) (2x-y)=(2x)2-y2=4x2-y2

由式子到式子的学习方式,割裂了数与式的关系。实际上,在初中数学里,式的本质是数,它是为了表示数而引入字母后的产物。通过此方式学习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建构起a和b的可变性观念,大多数是由式子到式子,一见到超越变式训练范围的问题就不知如何是好,尤其是间隔了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学习尽管对一些常规的技能性问题是有效的,但仍然摆脱不了机械学习的影子,时间长了,知识多了,很容易与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混淆不清。其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点不是就解题而解题,而是使学生在做数学题中理解数学,培养应用数学的观念,实现知识的延拓与创新。

由上述两例可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创造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启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合理类比,培养类比思维

类比是数学推理的常见手段,它的实质是根据两对象之间的相似,把信息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外一个对象。类比不仅在数学发现方面有着显著作用,在解题教学、考察学生能力等方面也有显著效果。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常常是相通的,类比思想可以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例3:在讲二次函数的最大利润问题时,我先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利润问题: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售价为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每涨价1元,每星期少卖出10件;要想每周获得6090元的利润,该商品应如何定价?

解:设商品定价为x元,则单件商品利润为(x-40)元,销售量为[300-10(x-60)]件,根据题意得:6090=(x-40)[300-10(x-60)]。

我接着问学生,如果把“要想每周获得6090元的利润”改成“要想每周获得y元的利润”那又怎样列式呢?采用类比思想,学生非常容易得出:y=(x-40)[300-10(x-60)]。接着又问学生,如果把“要想每周获得6090元的利润,该商品应如何定价?”改成“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学生自然而然想到只要把这个二次函数进行配方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例4:计算:■+■+…+■。

分析:原式的结构很容易联想到数值计算中类似■=■-■的“裂项相消法”,结构上的这种相似性是解题思路的源泉所在。

解:原式=■+■+…+■

=■-■+■-■+…+■-■

=■-■

=■

综上两例可见,运用类比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思维;运用类比,多方纵横联想,从而达到搭桥开路的作用;运用类比,使学生凭借以往的经验、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探索、研究、发现其共同特点。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顺理成章,使学生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感,又创设了情境,发人深思。此外,类比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使各部分知识相互变通,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三、联想迁移,培养逻辑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联想是想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联想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非逻辑思维的关键所在。

例5:关于x的不等式x-5+x-4

本题的基本方法是讨论去掉绝对值,得出x-5+x-4≥1,因此得出a>1。如果联想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那么本题x-5+x-4就可以理解为“数轴上动点x到定点4和5的距离的和”,而此距离之和有最小值1。类似地,问题“x-5-x-4”又可以理解为“数轴上动点x到定点4和5的距离的差”。

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探究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四、变式延伸,培养发散思维

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变式延伸中的“一题多解”、“一解多题”、“一题多变”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一道题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变式延伸,引导学生从一道习题抓住一类问题,从特殊问题抓一般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作用。所谓变式延伸就是通过将原题中的条件、结论、内容、图形等作适当变换,解决一类问题的变化,逐步培养学生深入反思数学问题的习惯,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6: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变式1: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什么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变式2:如图: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为各边的中点,顺次连结E、F、G、H,把四边形EFGH称为中点四边形。连结AC、BD,容易证明:中点四边形EFGH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如果改变原四边形ABCD的形状,那么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也随之改变,通过探索可以发现:

当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满足 时,四边形EFGH为菱形;

当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满足 时,四边形EFGH为矩形;

当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满足 时,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

本例题变式1的训练条件具有开放性,变式2的训练结论具有归纳性,使学生对中点四边形的关系更清晰,思维训练更丰富,基本达到了熟练论证特殊四边形。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例题本身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学会怎样进行数学思维,怎样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解题,如何表述自己的解题过程等等。教师只有充分地利用好例题,充分挖掘发挥例题的潜能,才能达到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

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变”,有“变”才有“活”,适当的变式延伸,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座桥,让学生在已知的水平和未知的水平之间自然过渡。最近发展区把握得好,“变式”才能避免让学生反复地练习同一题型,避免学生在低水平层次之间反复地重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宽、更广、更深的培养。

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从学前班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及创新能力。增强思维,提高智力水平,需要数学来完成。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与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小学生处于将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跨越的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经过长期训练培养出来。小学数学教学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学生在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的运用思维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判断等。也为运用思维能力提供了依据。数学具有本身由多组判断组成的特点,判断有专业的数学术语、逻辑术语和符号,一些判断进行逻辑推理可以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这些判断的集合产生了数学这门学科。小学的数学内容比较简单,不需要推理论证,但是需要推理判断,而推理判断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其处于将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跨越的阶段,也是发展其思维能力的黄金阶段。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教学目的,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思维能力才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这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提及,而数学又是一种锻炼思维能力的有力措施,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两者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积极促进效果。一方面,思维能力强,其对数学的领悟能力自然也越强,另一方面,数学思维又能全方位化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将单纯的大脑活动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活动,如口头、四肢等的活动,联系起来,将思维扩散开来。以人教版教材中指导学生认识1-5这些数字的单元为例,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认识这几个数字怎么写的、怎么读的,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数字的拆分与组合,这无疑能起到扩散思维、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可见,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

(一)贯穿教学内容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如: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题及应用题、测量、画图等方面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况的描述。通过实物与事例,举例说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比较、正确判断,进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教学圆形的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圆圈,告诉学生这就是圆形,应当先找一些具有圆形特征的不同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然后抽象地描述出图形,概括圆形特征。教学计算法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例如:加法结合律,多列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如(1+2)+3=1+(2+3),先将1和2相加,相加得数再与3相加,与先将2与3相加,相加得数再与1相加的结果是一样的。引导学生找出这几个例子的共通点,即等号左端前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与第三个相加,等号右端后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与第一个数相加的结果一样,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结合律。

(二)设计好练习题促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练习,学生能够有效快速掌握解题方法、熟练计算,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思维能力,解题练习是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设计好的练习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一般的小学课本后面都会有一定数量的课后习题,这些习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不一定适用于教学的需要,由于班级不同,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整和补充,例如:学生没有掌握解题方法,则需要教师出一些较简单的习题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熟悉掌握: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稍微加大习题的难度;做到有针对性的设计习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是切合生活实际而开设的一门新型课程,将教学与活动结合,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给学生全新的体验,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创新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三、结束语

总之,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与系统性,教师在长期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来,具体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之中,给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创设机会,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用启发式突破学生难点,重视学生的求证方法。教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挖掘学生潜力。

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范文4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创新思维能力 分析

通过小学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教育模式中的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以创新学生的思维意识,来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构建学生的思维内容

小学美术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想象力思维,从这几个方面来创新学生的思维意识。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其逻辑思维是相互促进的。而且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形成,必须通过逻辑思维来分析事物,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从而发散并形成新的思维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发散思维是学生创新思维最初的形式。教师应在学术教学时,积极开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工作。此外,学生创新思维必须要建立在学生想象力之上,丰富的想象力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在此方面,小学美术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的训练,通过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来创新其思维。

二、变革传统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形成开放式教学模式

要从根本上支持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建设,必须改变我国传统的小学教育模式,形成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理念的开放式美术教学。小学美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积极的采用现代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生动的媒体画面,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在原有事物上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并扩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观察生动画面来创新其思维,使其作出具有自身特点的画作。

(二)引入竞争意识

通过加强教学的竞争意识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并参考学生的实际状况,通过大胆探索,使其课堂具备浓烈的竞争氛围。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上,通过展示优秀学生作品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并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其对画作以及事物的新观念。

三、结束语

小学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大作用,就小学教师来讲,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了解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开展美术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其观察来发散和丰富其意识,使学生在画作时具备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以此来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范文5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思维能力 体会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思维能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发展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究式教学能为学生锻炼数学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如何以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一些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

初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性质与小学阶段大不相同,思维能力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初中学生的思维从小学时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逐步发展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方式。同时,初中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看问题的深度、广度和客观性明显增强,不再轻易接受别人或书上的言论。他们一般求知欲十分旺盛,想象奇特而丰富。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教师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知识传递或者灌输给学生,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满堂灌"式教学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生的思维特点相违背,难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改变传统教学弊病,遵循学习的思维发展规律,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寓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和获取知识的活动之中。

二、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数学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数学问题为主的教学。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潜移默化中增强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

要成功地进行数学探究式教学,除了必须遵循教育学所制定的一般教学原则外,还应遵循一些特殊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整个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思考权、判断选择权、体验探索权尽可能地还给学生,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实践性原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坚持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在亲身的探究活动中学习数学,大胆质疑,不断探究。

3、合作性原则。一方面,教师不再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和支配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另一方面,教师要营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

4、过程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以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三、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

根据初中数学教育目标和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在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及探究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五条优化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1、目标指引,创设情景。对课程内容、各教学单元及每节课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主题,指导课堂教学。否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盲目的,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目标指引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和交流情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设充满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进人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能有效地点燃思维火花、激起认知需求。"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能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和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自主探究,积极体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对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推理、交流和验证,同时做好适当引导、组织指挥、协调控制,防止学生偏离探究方向。学生探究的方式包括: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势法、发明操作法和独立发现法等。

3、解疑导拨,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时,教师需要进行导拨。但也不必过早解释,要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4、反思评价,形成认知。反思学习是智能发展的高层次表现。世界著名数学家弗雷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活动,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所谓反思是指理论发展和解题思维过程的再现。加强反思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同时获得思维锻炼。

5、引伸变换,归纳整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累积性。在教学基本概念和技能后,引导学生对例题进行挖掘、引伸、演变、推广,得出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变,不但使多方知识在一题中得以充分体现,拓宽了学生视野,而且能激活学生思维,使思维结构始终处于一种应该再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的状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层层深入地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由统一到扩大,由扩大到创新,思路清晰、多向传导地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而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无比的财富。科学合理地运用数学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抽象概括、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更广阔、深刻,更灵活、敏捷,更富有批判性和独创性,而且有利于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颜美琴,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J],中学教研(数学)

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范文6

物理实践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对活动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结果。使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并激励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物理学科的内容接近生活、接近社会、接近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研究物理问题提供了条件。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概念、认识规律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深化、灵活运用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社会意义。

学生获得系统的物理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但大量的物理知识却来自课外活动的亲身体会和实践。小实验和课外活动也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如在测定“物质的密度”的试验中,学生做完测定金属密度和液体密度后,提出一个实验课题“怎样使木块沉入水中?”在师生的讨论中解决了上述问题。最后写出实验报告。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知道学物理必须到实践中去仔细观察,认真操作,真实记录,科学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学生参加学科讨论,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小发明等各项活动,不仅能帮助他们认识理解应用物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各项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吸引他们去探索新的现象、新的规律。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更不是做几套习题就可以替代的。只有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多方位、多渠道的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创造的条件。

物理实践探究的内容可以是物理知识的应用,如根据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小制作活动或对某物理知识进行较深入的研究等;也可以使与动物知识有关的与其他学科综合的应用,如环保方面的问题、能源方面的问题等;也可以是物理知识以外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比较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等。物理实践探究的课题形式可以是全班选择同一个题目进行研究,例如,研究“保温瓶的性能”的活动等,也可以是由教师创设几个不同的课题后由学生自主选定研究的课题,或由学生另选择研究课题交给老师审批后确定研究课题等方式,进行全班并进式的研究多个问题的同步研究活动。在此应注意选择研究的题目不宜过大,应使学生更易于操作,针对性较强。物理实践探究的组织形式可以以小组(最好两人一组)活动的分散式进行,例如,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这样较机动灵活;也可以全班参与的形式进行,如参观、社会调查等,这样可以较好地开展工作。每个物理实践探究的课题及所需要的时间、地点等会有所不同,可以采用长短结合、课上课下结合等方式,轮流穿行。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可以培养一批积极性高和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教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