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思维的培养范例6篇

创造思维的培养

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1

一、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人才是对世纪迫切需要的人才,那么教育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呢?我想,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精神,如果教师的思想僵化,观念传统,教法陈旧,那么不但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孩子来,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创新能力。记得有一次,小班美术活动,老师让孩子给苹果涂色,大多数幼儿给苹果涂上红、黄、绿色,只有一位幼儿把苹果涂成了咖啡色,老师严厉地批评了这位幼儿,并严肃的问他:“你见过这种颜色的苹果吗?”幼儿说:“老师,我画的是坏苹果。”老师听了脸红了。这是孩子经过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出来的,是他创造力的表现,完善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陷的创造终究还是创造。心理学家康定斯坦曾经感慨地说:“儿童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处所够早的形式,岂不要比那些希腊式的模仿作品更富有创造性吗?”试想,这样教师培养出来的幼儿还会有创新精神吗?因此,创造性的人才要有创造型的老师。

二、鼓励积极探索、发现的幼儿

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有许多重大贡献,当别人问他何以有那么多的创造时,他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探索问题罢了”。可见,积极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

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此时期儿童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盛、富于幻想,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结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使之更好的发展。如: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他们充满童真与稚嫩的想法中,都隐藏着创造性的火花。如在看到气球能带人上天后,孩子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为什么不能发明一种气球飞行器,由小朋友控制方向和速度,每天带小朋友上幼儿园呢?多有趣、多可爱的设想呀!虽然他们的想法也会超越实际,甚至很荒诞,老师也不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而是敏锐的捕捉其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有效的引导,让孩子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大胆想象,主动选择,从而表现出其独创性、特异性。

三、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

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创造性思维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幼儿的知识和经验,来自日常生活和游戏,以及幼儿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因此,老师要经常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去感知、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从各方面扩大幼儿的认识经验范围。例如,在绘画活动中,我教幼儿画小鸭。活动之前,我让孩子们回家观察小鸭如何走路,如何游戏,怎样吃食,怎样玩耍。绘画活动的时候,我只是教给他们画小鸭的一些方法和要领,内容自由选择。结果,孩子们的创造性很高,一张张画纸上出现了各种各样动态逼真的小鸭。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头脑中有着丰富的生活材料。

四、启发创编,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编故事:向幼儿提供一张图片,或一组连环图画,要求幼儿根据图画编故事;也可以是老师先讲故事,故事的结尾是开放的,要求幼儿想出一些可能发生的故事结尾;或者故意使故事的中间缺少一部分情节,引导幼儿去创编。在学《迷路的小花鸭》时,我提问小花鸭后来会怎么呢?结果回答是各种各样的都有。我就引导幼儿把这些结果编到歌词里去,有的小朋友编成了“小朋友看见了,抱起迷路的小花鸭,啦啦啦,啦啦啦把它送回家”;有的小朋友编成了“鸭妈妈看见了,抱起迷路的小花鸭,嘎嘎嘎,嘎嘎嘎,谢谢小朋友!”经过这样的尝试,孩子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又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五、重视在游戏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美术;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才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中的构建思维,是指人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从现有的问题中找出新的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其特点是思维具有发散性和独创性。在现实的美术教育中,美术课往往流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少见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其活动中的体现。美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并非易事,因为当下的美术课堂中他们往往是完成大部分临摹作用而已,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逐渐在临摹中消退直至泯灭,已经习惯于照搬他人的模式习惯性地占据在学生的脑海。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情况:在我设题让学生创作的时候,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着课本画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结下的苦果,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能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深知此情况的出现,所以我在教学中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兴趣盎然,每一节课可以不必完成作业,而是围绕老师要求的内容去设想设计,比数量看谁想得多,比质量看谁设计得好,有独到之处。比如八年级的“装饰画”一课,要求画树和房子,可以先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大胆想象,可以画春天的绿树、秋天的枫树,是否还可以画其他颜色的树呢?通过引导学生从色彩搭配的分析,装饰画的表现手法分析,学生就会明白了,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画。以此类推,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实践证明:发散思维对于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是很有益处的。

二、在写生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则特别强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和时机,让他们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性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知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学八年级水彩画“树”一课时,我让学生写生本校园中的树和风景,如果按照我的要求完全写实写生那肯定是不好看。因此,在学生写生的时候我相机引导学生要从大自然中去发现美、感知美、提炼美,要敢于取舍并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去表现美。这样下来,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介入,全班几十人的作业各不一样,各具特色,彰显了学生的个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在手脑并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七年级“泥塑”这课的教学,要求学生用泥捏出各种各样的动物、饰物或其他的立体造型。这样的要求并不难,关键是如何利用此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会一下雕塑家的滋味。在引导学生观看一些优秀泥塑作品后,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去动手,许多同学把自己喜爱的动物或装饰品憧憬于自己的创作中。许多同学改变了原始事物的形状和结果,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用夸张的手法设计成独具特色、富有个性色彩的立体泥塑。这一课,我给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充分让学生展示个性作品。学生不仅动手制作了,更动脑思考构思,思考立意,升华了主题思想,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需要一定的勇气,更需要有一定的气氛来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胆小,怕自己的作品特殊而招致他人的白眼,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因此,在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时要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学生,尤其是在评价作业的时候,不要以干净整洁为标准,而要着重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谁的作品就是优秀的、成功的。

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课程整合;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7/08-0074-02

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各种新技术、新工具层出不穷,教育信息化也从原来的“三机一幕”到现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数字校园、云教室。当前,我国正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其用意不仅是为了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知识体系的高增长速度,要以教育信息化为载体,带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创新精神和素质教育的新世纪育人模式,从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创设课堂情境,培养信息加工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递信息,并且课堂教学都是由教师在课前设计好的。显然,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并且缺乏可选择性,学生只能被动接收。当今社会,信息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学生也每时每刻受着不同信息的影响,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经验、想法。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加选择地接受只来自于教师的信息,而不对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体系,学生就不可能完全掌握所学到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信息技术学科,如果我们只是单调地讲解操作步骤,就会把本应生动活泼的课给讲“死”了。

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具有开放性,并且教师应该善于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引导思维活动,把学生要学的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使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学生能通过运用各种认知策略获得新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维材料,使之有“物”可思,从而培养学生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例如,教学“Word中的文字格式和段落格式设置”一课时,我就让学生朗读一下语文课本封面上的《兰亭集序》片段,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能通顺地读出来。有一位学生能把全文背出来,却不能通顺地朗读这个片段。我反问学生为什么会背却读不出来。学生给出了各种回答,经过讨论,他们发现“原来是因为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使我们无法断句,也就无从朗读了”。这样,学生对后面要学的内容就立刻提起了兴趣,并明白了规范书写的重要性。教师顺水推舟,很自然地布置了接下来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完成。学生互助无法完成的任务,或是学生反映问题比较多的任务,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教师在布置任务时,不要把要求定得很细,如规定几号字、什么字体、首行空几格等,而是由学生自主完成。最后,由各个学习小组推荐本小组做得最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并演示其制作思路和过程。这样一来,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新知,不断内化为学习前进的动力,还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学生为中心,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能力

如今,网络上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从美国各大学的网上公开课到国内各省电教馆的网上资源,从数字校园到云教室。能熟练运用网络知识,实现终身学习,成为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必备条件。如果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去教育学生,将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学生离开学校后就不可能适应社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会创造、构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放弃原来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观,建构师生双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时间的分配,我调整如下:用2分钟~3分钟进行课堂导入和任务布置,下发导学材料,点评总结用5分钟~10分钟,剩余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有问题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教师提供帮助。创设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维度的对话平台,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操作空间。学生在操作中提出的问题远比我课前预想的多得多,大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实践积极思考,摸索出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与教师一同分享学习的收获和喜悦。通过任务作品的展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有明显提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紧贴生活实际,培养信息时代的认知技能

信息素养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现代信息技术恰恰可以为信息素养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因此,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1.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

将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是复杂的过程,它常常需要多种思维方式共同运作才能达到目的。求异思维是其中最主要的思维方式,如在教学“网络搜索”一课时,我就根据学生的喜好,给学生布置了任务“下载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曲,不限定使用什么方法”。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五花八门,有的用Google,有的用百度,也有的用专用下载软件,而且查找的

关键词 也各有特点,但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2.鼓励动手操作,注重实践性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社会是个大课堂,学生信息素养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给学生一个与时代相适应的环境,注重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探究,使学生能发现信息、处理信息,在反复实践中提高信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终身学习的有力工具。通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利用已有的信息素材,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创作出信息技术作品或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另外,通过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主动地、多途径地搜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并能通过鉴别、筛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记忆等方法,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思维,经过比较与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信息,不断完善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4

    一.添枝加叶训练。如用“暂时”造句,先进行扩词

    附图{图}

    1.谁暂时离开,结果……

    2.因为……什么暂时停止……

    3.为什么,谁暂时关掉……果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造出了很多内容不同的句子,如:阿姨因为有事 暂时离开了一下,宿舍里乱作一团。影剧院正在装修,暂时停止开放。暑假的一天,我正在看精彩的电视,突 然天黑了下来,雷声隆隆,我只好暂时关掉电视机。最后以此方法,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举一反三地扩词扩句 。

    二.联想训练。苏教版第九册练习5(3)要求造拟人句, 有位学生造了这样一个句子:我往床上一坐,振 动了不倒笑翁,它笑着说:“小主人,别生气。”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创设了三种情景引导该学生 展开想象:

    1.当你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沾沾自喜时(我一回家把书包一甩,高兴地往床上一躺,不倒笑翁发出宏亮 的笑声,向我敲起了警钟,告诉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当你经过努力,取得进步时(不倒笑翁发出柔和的笑声,像和蔼可亲的老爷爷,抚摸着我的脸,轻轻地 说:“孩子,记住,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3.当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失去了信心时(不倒笑翁向我点头,对我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 弱,你弱它就强。”)由于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使学生有话可说 ,语言丰富生动了。

    三.变位训练。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往往只有一种意思, 充当一种句子成份,而实际上,多数词语有多种意 思,可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如用“沉重”造句。

    1.爸爸公司的产品因为不合格滞销了,这两天他的心情特别沉重。(放在结尾,程度深的意思。)

    2.爸爸妈妈今天离婚了,我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回家去。(放在中间,程度深的意思。)

    3.这担子很沉重,不知道哥哥是否挑得起。(放在中间,分量大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用某个词表达同一种意思,也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如仿照书中“像柳絮一般的雪, 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这一句话,用“……像……”造比喻句,我 先把这一句话改成了三句话:雪像柳絮一般,在风中飞舞。/在风中飞舞的雪,像芦花一般。/在风中飞舞的 是像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

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5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现状

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过程中,为什么会在培?B创造性思维的道路上行走的如此艰难,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分别是教师与学生两方面。

(一)教师方面

当前,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高中数学不比初中数学,需要一遍一遍的讲解数学定义,性质、定理以及逻辑证明。但是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师还是在重复该种动作,老师在讲台上不厌其烦的讲,学生在上课时认真的被动的学习。在考前不断的回想笔记,在考试的默念笔记,但是在考试结束后全部都会忘记,这就完全是一种硬性的强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完全没有思考的余地。(2)高中数学不单单是一门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的能力,还是一种对学生的直觉思维、潜意识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科。但是因为老师主张的理论教学,这就导致了教师忽视了学生这多方面的培养[1]。

(二)学生方面

高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1)学生在受教育时是呈现着一种“被学习”的状态,其对于数学课程喜爱与否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2)因为学生对于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在学习方法上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他们只是将学习当成任务,而并没有更深层次去研究,这就导致了学习活动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无法更深入的进行创新。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从上文的现状中主要可以看出三方面的问题,分别是教学氛围差、高中数学教学教师引导力度不够以及高中学生对于数学缺乏创新的兴趣,因此其创新思维方法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良好的高中数学教学的氛围:有问题才有创新,在上文了解到,现阶段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都是对定义、定理以及逻辑进行一遍遍的反复讲解,学生则是反复的不断的背诵记忆,学生光是记忆定理就已经耗费了精神,也就没有更多的想法在数学课堂中提出更多的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设置提问换环节是师生互动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只有如此,师生才能够通过交流更为顺畅的解决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建立起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创造出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以及创造性思维的班级环境。

(三)既然现阶段学生还是比较依赖教师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这种依赖关系,引导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自主学习、达到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以调节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做到择优而导、导之有效。注重高中学生数学思维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学生思维滞留的障碍,从而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达到一种流畅性的提升,学会充分利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如在绘画一些长方体、球或圆柱等简易组合图形时,就是利用已学过的单一成分进行组合,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斜二测法将其直观图绘画出来。

(三)学生对于高中数学内容兴致缺缺,这不仅是学生的问题,也是教师的问题。首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结合实际生活中带有美的图形或是图片提升数学的形象化、生动化。例如在刚开始教导立体几何时,就可以利用一些实体的锥模型或是球模型,指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特征,并发散性思维的思考现实生活中存在其他相似的或是有些联系的物体。

(四)逆向思维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逆向思维教学法,能够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从结论出发,一题多解.这种开放题,能够促使学生使用不同的策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实现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五)创设教学情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进而通过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准确找出能够引起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的点,设置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发挥自身想象力的过程中实现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进而由点到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另外,以多种解题方法来促使学生以灵活的思维角度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在思考不同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6

创造性思维,即独立、创造性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出对社会有价值的新思维成果的能力,对学生而言,即是能自觉运用自己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探索、发展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表现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满足于一般的结论,而是广泛地、深刻地进行思维,提出心得过程中,必须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探索精神,奠定创造基础

要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化,首先必须使学生具有各种转化的心理品质,而这些心理品质的核心则是探究心里。实践证明,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的基础上。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它需要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等特征将已知的知识、方法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在本质特征系统的系统思维结构,随学生的“系统思维结构”的扩充,其创造性思维的领域也就更宽广,获得创造性成果的成功率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加强发现的因素,特别是在教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能通过观察、计算、思考、讨论发现的重要公式、定理,应力求巧妙地让学生发现而得出结论,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体现着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指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善于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发现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现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结构体现着创造性思维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感知、体会和借鉴。为了激励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问题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然后再逐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境是围绕个体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因此一个良好的情境,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基础之上的。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教材的创造性因素,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另一方面,教学中要激励学生进行创造,对已知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新的系统思维结构,从而产生灵感,使之表现为新发现,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三、设置创新情境,增强创新能力

在培养指导精神,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必须相应地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经常如此,学生才能进入创造性思维的大门。

创造性思维有三大特点:即事端性、伸缩性和新颖性。创造性思维的三大特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渗透又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创新问题情景时要从这三个特点出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训练思维的伸缩性。训练思维的伸缩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变换题型,训练思维的多端性和新颖性。思维的多端性是指通过一种思维方式可产生大量的新假设;新颖性是指通过这种思维可以找到途径,仅依靠一种证明方法来培养思维的多端性和新颖性是不够的,还需引导学生发掘所有学知识来求得结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