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关节炎治疗方法范例6篇

骨质疏松关节炎治疗方法

骨质疏松关节炎治疗方法范文1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骨代谢;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a)-0157-02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常见风湿病,以脊柱和中轴关节受累为特征性表现,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脊柱畸形、强直。而且AS继发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很常见。生物制剂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靶样抑制证实对AS有明确疗效,不但因为其价格昂贵难以承受,而且作为乙肝、结核高患病率的国家,长期使用生物制剂存在的感染、复发风险增高均限制其广泛应用。该研究采用前瞻性开放式对照研究方法,以单纯口服西药甲氨蝶呤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作对照组,在口服相等剂量西药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作研究组,进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评估,旨在寻求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疗方案。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入选合并骨质疏松的AS且中医辨证分型肾虚督寒96例患者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并骨质疏松患者96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27例;年龄18~47岁,平均年龄(27.86±9.25)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病程(7.84±7.58)年;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13例;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27.13±6.14)岁;病程3个月~14年,平均病程(7.63±1.14)年;研究组中,男性34例,女性14例;年龄19~47岁,平均年龄(28.12±6.31)岁;病程4个月~15年,平均病程(7.96±1.32)年。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20~50岁符合1984年纽约修订的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及2011年版的《骨质疏松诊治指南》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诊断标准;②参照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符合中医肾虚督寒证;③入选的患者均自愿参加该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女性已绝经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有心、脑、肾、造血系统严重损害者或重度营养不良;④精神疾患不能配合;⑤对该研究采用药物过敏者;⑥疾病晚期(影像学分期骶髂关节IV期、脊柱强直畸形)。

1.4 治疗方法

药品来源如下:甲氨蝶呤片(国药准字H31020644);柳氮磺胺吡啶片(国药准字H31020557);塞来昔布胶囊,商品名西乐葆(国药准字J20080058);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商品名阿法迪三(国药准字J20080075);碳酸钙咀嚼片,商品名纳诺卡(国药准字号H1097018B),两组均给予甲氨蝶呤片10mg/次,1次/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1.0 g/次,2次/d,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2 g/次,1次/d,口服;阿法骨化醇软胶囊0.25ug/次,1次/d,口服;碳酸钙咀嚼片500 mg/次,1次/d,口服;疗程为6个月。研究组加用用阎小萍教授补肾强督方加减[1],组方:独活15 g、桑寄生15 g、杜仲15 g、牛膝30 g、茯苓9 g、补骨脂9 g、肉桂9 g、防风15 g、当归9 g、芍药12g、熟地9 g、川芎9 g,1剂/d,水煎200 mL,分2次早、晚服用,疗程6个月。

1.5 观察指标

①临床症状:观察治疗前后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2]、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评分[3]。②骨代谢指标检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250HD3及骨转化指标骨钙素(BGP)、骨吸收指标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I)的变化[4]。③骨密度测定:双能x线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变化。④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以及可能与治疗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

1.6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SFI、BASDAI评分

两组治疗前BASFI、BASDAI评分比较t=0.07、0.05,P>0.05,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对照组BASFI、BASDAI评分治疗后均明显改善,(t=8.81、3.32,P

表1 两组患者疗前后BASFI、BASDAI评分比较(x±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2.2 两组患者疗前后25-0HD3、BGP、CTX-I比较

由表2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前250HD3、BGP、CTX-I水平比较t=0.55、0.82、0.75,P>0.05。三个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对照组t=2.06、5.48、3.26,P

2.3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变化比较

由表3可知两组在治疗前腰椎、股骨颈的骨密度值骨密度比较t=0.25、0.59,P>0.05。治疗后腰椎、股骨颈的骨密度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治疗前后腰椎骨密度比较:对照组t=2.44,P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变化比较(x±s,g/m2)

注:与该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两组比较,#P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无肝肾功能损害副作用。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主要病理生理是脊柱关节炎症、疼痛,主要表现为肌腱、韧带附着点、滑膜炎症以及骨代谢异常。骨代谢异常、椎体骨量流失、椎旁韧带钙化及异位骨化进而造成AS患者强直及致残,而单纯炎症控制不能完全遏制上述病理改变[4]。近研究发现AS患者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本病的预后。目前关注热点在AS患者骨桥的形成和骨质疏松并存的现象[5]。国外许多学者已报道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即可出现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健康人[6]。近几年,生物制剂在控制AS疾病活动度,抗炎镇痛、抑制关节影像学进展等方面取得了明确疗效,但对骨量丢失、异位骨化等证据不多,甚至有研究显示对该方面无效[7]。

AS属于中医的“繁浴狈冻耄焦树德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主张以“大偻”命名AS。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虚致骨失所养,骨弱无力、萎弱不用。AS病机多与肾督两虚有关[8]。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补肾类的方药能对抗骨吸收,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9]。补肾强督方是日前作为治疗肾虚寒凝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经典方剂,通过补肾祛寒强督达到通络止痛。

BASFI、BASDAI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反映AS病情活动、关节功能、活动度的半定量指标。25-0HD3是活性维生素D,有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并调节骨的矿化。已有体外试验提示活性维生素D能抑制TNF-α、IL-6、IL-2等炎症介质的表达,抑制关节滑膜增生、关节软骨及骨破坏[10]。已知BGP与骨基质形成、骨矿化相关,可以反应新形成的成骨细胞的活动状态,作为直接反映骨形成的特异性指标,而CTX-I反映破骨细胞活性,为常用的骨吸收的标记物。骨吸收增加与骨形成减少均可能是AS继发骨质疏松的机制。因而上述指标可以作为AS患者观察指标。

该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后BASFI、BASDAI评分减低,25-0HD3升高、BGP升高、CTX-I减低,腰椎骨密度较治疗前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的BASFI、BASDAI评分分别为(5.23±1.64)分、(5.45±1.77)分,25-0HD3为(35.33±12.65)nmol/L,BGP为(30.24±7.31)ng/mL,CTX-I为(0.36±0.14)ng/mL,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变化分别为(1.08±0.19)g/m2、(1.01±0.17)g/m2,各项指标改善均较单纯西药治疗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现有西医研究资料结果显示AS患者25-0HD3、BGP、CTX-I等骨代谢指标之间互相交织成网状影响骨代谢,其启动的触发点为全身或局部的免疫性炎症反应,HLA-B27参与介导了炎症反应加速了骨破坏,其机理尚未完全明确[12]。有研究资料结果显示通过生物制剂或其他DMARDs药物对AS炎症和疾病的控制可改善骨代谢,防治骨质疏松,抑制影像学进展[12]。该研究治疗前两组AS患者25-0HD3偏低、BGP偏低、CTX-I增高除符合现有西医的研究结果外,与中医研究资料显示肾虚督寒的AS患者骨生成指标低,骨吸收水平显著增高一致[13]。也符合中医对AS病机分析AS患者BMD降低,是骨质受损的外在表现,与肾督亏虚密切相关说法。该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相互促进、提高疗效,有一定的改善骨代谢,减少骨丢失作用,安全性好,也与上述国内外研究资料结果吻合。股骨颈骨密度改善不如腰椎显著,可能与AS患者存在脊柱旁韧带骨化、钙化,骨赘形成假性地提高了椎体骨密度,或者股骨颈骨代谢的异常还有其他通路影响等因素相关[14],须扩大样本量与观察指标进一步研究以明确。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骨质疏松除改善患者脊柱功能活动指标外,还有助于AS患者骨代谢,进而提高AS患者的骨密度,且总花费不高,符合我国国情,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 阎小萍,陶庆文,孔维萍,等.补肾强督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和实验系列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3):10-18.

[2] Andrei C,Sarah G,Helen WL,et al.A new approach to defining functional ability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The journal of Rheumetology,1994,21:2281-2285.

[3] Sarah G,Tim JL,Gail k,et al.A new approach to defining disease statu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The journal of Rheumetology,1994,21:2286-2291.

[4] 王昊,阎小萍,孔维萍,等.补肾强督方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4):471-475.

[5] 李涯松,张莹莹,黄燕静,等.益肾蠲痹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两年随访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2):298-301.

[6] 陈静.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128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4):735-736.

[7] Sussanne J.Pedersen.Resolution of Inflammation Following Treatment of Associated with new bone formation[J].The louralof the Rheumatology,2011,38(7): 1349-1354.

[8] 孔维萍,阎小萍,张卫,等.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4):328-332.

[9] 卞玉群,李超,谭峰,等. 补肾方药治疗骨质疏松的试验研究近况述评[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3):141-143,162.

[10] 齐海宇, 段婷, 阴W宏,等.维生素D与结缔组织病[J].医学研究杂志,2014(1):149-152.

[11] 王昊,阎小萍,孔维萍,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密度变化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2):199-201.

[12] 田睿,罗小辑,张良珂,等.甲氨蝶呤联合云克与维生素D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代谢水平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2,(32):3005-3007.

[13] 路平,阎小萍,等.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特点、骨密度及骨代谢相关指标的研究[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2(1):12-19.

骨质疏松关节炎治疗方法范文2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骨质疏松症;中医病机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具有侵蚀性、以多关节受累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以关节为主,病理改变主要是滑膜的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从而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关节功能的丧失,并伴有局部或全身骨质的丢失,形成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疾病、药物等原因所致的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RA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常见原发病原因。一般认为,RA常伴有两种形式的骨质疏松,其一是关节周围的骨质丢失,与关节局部炎症、关节疼痛、活动减少有关;其二是全身性骨质疏松,与疾病本身的内在机制及皮质激素的使用有关[1, 2]。

骨质疏松的三大主症是骨痛及腰背痛、驼背且易发生骨折,归属于中医学“虚劳” “骨痿” “骨枯” “骨痹” “腰痹”等范畴,“痹”和“痿”多是由于不通或不荣所致。有关RA继发骨质疏松症的病机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肾虚精不充髓

近年研究表明,肾虚是RA的主要病机,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虚表现更为突出[3,4]。盖肾主骨、藏精生髓,关节、软骨均为骨所属,骨质疏松症与肾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RA继发骨质疏松症的病机首责于肾虚。王福山等[5]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而生髓,各种原因导致肾精( 气、阴、阳) 的不足,影响骨髓和精血之化源,骨骼失养,导致骨软不坚,出现“骨痿”。赵治友等[6]认为妇女随年岁增长,肾中精气由充盛转而逐渐衰败,“天癸”的含量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妇女又有“经、孕、胎、产”的生理特点,故较男子更早更易致肾虚,更易致骨质疏松。老年人本身肾中精气随年龄逐渐衰败,患RA日久又可加重肾虚,极易并发骨质疏松。李卫红等[7]对符合ACR1987年RA分类标准的老年RA住院患者82 例进行分析,其中有65例合并骨质疏松,占80%,而50岁以上正常人群中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30.30%,说明RA老年患者合并骨质疏松占有的比例更高。

2 脾虚精血生化乏源

脾主运化、升清和统血,其充在四肢,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RA 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缠绵难愈的特性,且治疗RA之药物多易伤脾胃,故RA患者中脾胃虚损更为突出[8]。葛琳等[9]认为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致气血亏虚,不能生髓养骨而致骨质疏松。刘庆思[10]认为先天之本肾精依赖后天之本脾精的滋养,若脾不运化,精血生化乏源,先天失养,久则导致肾精亏虚,骨骼失养,终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钙、锌、镁等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可导致或加重骨质疏松。而脾胃虚弱可直接影响上述物质的摄入与吸收,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症。此外,

等[11]还认为:①“元气非胃气不能滋之”,若脾胃虚弱,生化乏源,元气的生成不足,致元气虚衰而加速人体的衰老,可导致或加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②骨质疏松症以成年妇女特别是老年妇女为多见,女子以血为用,以冲任为本,脾统血,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则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从而加速月经的闭止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③脾主四肢,若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四肢肌肉骨骼失于濡养,极易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3 肝失条达、肝血亏虚

肝主疏泄,肝藏血,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RA的病位在关节,主要病理特点是滑膜炎,而滑膜属筋,关节乃骨之连接、筋脉聚集之地,故RA与肝脏有密切关系。由于RA具有病程长,缠绵难愈的特点,患者多伴有情绪障碍[12],其中肝气郁结为主要病机。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脉络闭阻,气血壅塞,筋膜失于濡养,久则及骨;肝又有藏血之功,若肝血不足,脉络空虚,则筋膜失于濡养,筋病及骨,可发生骨质疏松,亦能导致本病加重[13]。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RA患者临床可表现为肢体关节,尤其是掌指小关节疼痛、僵硬、屈伸不利等,以晨起为重,待活动后肝血充养四肢得以缓解。《诸病源候论・卷三・虚劳病诸候・虚劳伤筋骨候》云:“肝主筋而藏血,肾主骨而生髓。虚劳损血耗髓,故伤筋骨也。”张媛等[14]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同源,精血互化, 肝血虚下汲肾精,肾精亏虚则不能充髓养骨,骨失所养,累及骨质,则筋挛骨弱,轻则出现骨质疏松、重则出现关节畸形等骨痹的征象。

4 瘀血阻滞

RA病程漫长,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久病入络,瘀血阻滞,导致骨骼筋脉失养、疼痛,极易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骨质疏松症常导致一个或几个部位的骨折,而骨折的主要病机及后果是瘀血阻滞,故RA继发骨质疏松症与血瘀密切相关。瘀血阻滞,经脉不充,络脉不畅,则导致筋骨失养、骨质疏松。邓伟民等[15]认为,瘀血是骨质疏松症重要的病理基础,骨质疏松的发展经过血瘀至瘀血的演变过程,主张加大、加重化瘀药物以提高疗效。李中万等[16]发现,肾阳虚损、瘀血阻滞是绝经后期骨质疏松的重要环节,前者是早期出现,症状较轻;后者是后期出现,症状较重。石印玉[17]指出,骨质疏松发展到疼痛阶段,肾虚为其次,而瘀血为其主。

5 病机错杂,多因素复合

由于病程日久或病情严重,反复发作,RA的病机往往不是以单一因素为主,而是病机错杂或涉及多个脏腑。谢林等[18]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不仅与肾亏有关,也与脾虚关系密切,肾虚脾亏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基本病理因素。张华等[19]认为肾虚、脾虚、肝郁、肝虚、血瘀相互影响,促使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阎德文等[20]认为骨质疏松症病位在肾,但与肝、脾、胃相关;其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肾(气、阴、阳)虚为主,涉及肝阴、脾气及气血之不足,标实多为胃火、瘀血、气郁。王玲玲等[21]分析了绝经后骨质丢失的病机,认为该症基本病机为肾虚精亏,病变在骨,病位在肾,与脾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以肾脾两虚、骨枯髓弱为本,气血不行、痹阻经络为标。尹宏兵等[13]认为骨质疏松症以本虚为主,即肝肾、脾胃之虚,其间又有不同程度的标实夹杂,即寒湿、血瘀等,甚至可因标实而致本虚者。

6 结 语

RA可继发骨质疏松已有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证实,日益引起风湿科医生的关注。西医多采用联合用药,在治疗RA的同时给予传统的抗骨质疏松的药物进行预防。能够同时治疗两种疾病的药物如TNF-α抗体等,由于其费用高以及副作用大,还未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地应用。临床实践已证明,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注重整体的疗法,能有效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副作用少。因此,RA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研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病机是历代中医学家辨病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7 参考文献

[1] 林庆衍,周毅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12):1384-1386.

[2] 邹伏英,尚可,王友莲,等.类风湿关节炎和骨质疏松关系的探讨[J].江西医药,2011,46(4):349-350.

(下转第64页)

(上接第43页)

[3] 黄颖.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36-37.

[4] 刘传珍,水正,周丽华,等.中医药治疗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伤, 1993,6(1):17.

[5] 王福山,牟慧琴.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和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3):20-21.

[6] 赵治友,邬亚军.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思路与治法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275-276.

[7] 李卫红,陈耀方,愈旭.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康复指导[J].辽宁医学杂志,2003,17(4):200.

[8] 陈瑞莲.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9):828-832.

[9] 葛琳,梁军,张华东.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病机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00-102.

[10] 张志海,刘庆思.刘庆思教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3):55-56.

[11] ,赵仓焕.从脾胃论治骨质疏松症[J].新中医,2004,36(12):3-4.

[12] 姜林娣,季建林,王吉耀,等.类风湿关节炎抑郁情况调查[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9,9(3):169-171.

[13] 尹宏兵, 邢时通,张文泰.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诊疗思路[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20):4-5.

[14] 张媛,于清宏.肝主筋理论对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临证意义[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33-34.

[15] 邓伟民,邵玉.瘀血学说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指导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3):164-165.

[16] 李中万,庄洪,李钊,等.ET、NO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关系的临床初探[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13(1):5-7.

[17] 沈卫东,石瑛.石印玉教授治疗骨质疏松症经验[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6):489-490.

[18] 谢林,姚共和,郭振球.健脾养胃法治疗骨质疏松症初探[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16(4):7-9.

[19] 张华,苏培基.骨质疏松症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2008,20(11):77-79.

骨质疏松关节炎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跟痛症; 骨刺

跟痛症是足跟脂肪垫炎、跟下滑囊炎、跖筋膜炎、跟骨骨刺、跟骨高压症、足底神经卡压症等多种慢性疾患引起的跟部包括跟后、跟跖、跟内和跟外侧急、慢性疼痛〔1,2〕。而目前在临床可见一部分老年顽固性跟痛患者同时存在腰腿痛、背痛等典型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状,本文针对此类患者行抗骨质疏松结合超声波联合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了观察随访。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60例骨质疏松并顽固性足跟痛的病人,男36例,女24例; 年龄58~80岁,平均( 62.5±0.07) 岁。单侧足跟痛4例,双侧足跟痛56例。28例患者可见跟骨骨刺。

1.2 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都进行超声波治疗、局部治疗,并嘱病人避免久站远行,注意休息和穿软底鞋。治疗组给予抗骨质疏松类药物: 鲑鱼降钙素(密盖息)50 IU/ml,第1周每日50 IU,皮下或肌肉注射。第2周隔日50 IU,第3、4周每3日1次,每次50 IU。4 w后改鼻内用药,每日1~2次,每次100 IU.同时给予罗盖全治疗时推荐的剂量0.25 μg,每日2次。分别于服药后第4周,第3、6个月监测血钙、血肌酐,以后根据实际情况每6个月监测1次。对照组单纯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塞来昔布(西乐葆)结合超声波治疗,每次2 片,每日3 次口服。

超声波治疗采用沈阳产 CZT28A 电脑超声中频治疗机。选择直经3 cm的声头,频率800 kHz,声头压紧足跟部皮肤做缓慢小圆形移动 ,输出功率2. 1~2. 7 W/cm2;每次20 min,每日1 次,10 d为1个疗程。

1.3 检测项目

所有病人治疗前后分别记录疼痛症状,并行痛侧跟骨侧位X线照片,以显示跟骨有无骨刺,观察对比跟骨小梁密度,以及QCT测定腰椎L2~L4的骨密度(BMD)。83.3%患者治疗前后行放射性核素骨扫描。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足跟痛消失,行走正常;显效:足跟痛明显减轻,行走时稍有疼痛;好转:足跟痛稍有减轻,行走时仍感疼痛;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2 结 果

2.1 疼痛症状变化

所有患者随访至少3个月,并行主观问卷调查。两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见表1。治疗组6~8 w后多数患者自诉疼痛感明显减轻,仅有少数患者未见明显缓解,而对照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偏低(P<0.01),且主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后出现较多副作用,停药后不久疼痛再次发作。表1 两组治疗8、12 w后疗效比较(略)

2.2 两组治疗前后BMD变化

治疗组3个月后BMD明显提高(P<0.05),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L2~L4的BMD变化(略)

2.3 放射性核素及X线片检查结果 99mTcMDP骨扫描诊断50只患足,表现为跟骨结节前内侧区同位素吸收增加,阳性率98%,经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的患者复查骨扫描也显示正常。X光片检查:两组病例中骨小梁稀疏,治疗后未见骨密度有明显改变,有跟骨骨刺者未见增大或缩小。

3 讨 论

跟痛症是以足跟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有酸沉不适、肿胀麻木、活动受限、步履不便等一系列症候群的统称。创伤和劳损后的软组织损伤和无菌性炎症多见于爱好运动的年轻患者,且这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大多为单侧足跟疼痛或双侧不对称性疼痛。而本次的研究对象均为老年患者,多为体型肥胖,少运动,多为双侧足跟对称性疼痛。虽然很多患者跟骨侧位 X线拍片检查可见跟骨结节有大小不等的骨刺,但其疼痛程度与骨刺大小并不成正比,与骨刺的方向、形状也并无必然联系〔3〕。吕厚山等〔4〕统计跟骨骨刺的发生约占跟痛症患者50%,故普遍认为骨刺并不是跟痛症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绝大多数患者在患有顽固跟痛症的同时还有典型的骨质疏松的症状,即顽固的腰背部疼痛。进行过数种药物和物理治疗,均未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故推测,在骨钙大量流失而骨质量严重下降的情况下,作为身体主要的承重部分的跟骨难以避免的出现承载能力下降而出现微细结构的损坏。因此笔者认为此类跟痛症也应该进行系统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刘康妍等〔5〕提出,跟痛症与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李建军等〔6〕也认为骨质疏松导致跟痛可能与跟骨微细骨折及其继发的慢性劳损有关。随着人体年龄的增长,骨小梁的水平丢失较垂直丢失程度重,残存的骨小梁在应力刺激下,骨体积的下降较骨面积下降显著,这使得跟骨弹性下降,一方面导致微小骨折出现,另一方面附着在其周围的筋膜和各肌群负荷加重,并发劳损性炎症,其最终结局是产生足跟痛。在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治疗并辅助以超声波中频理疗后,经过3~6个月的随访发现,实验组患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都远远高于其他治疗方式。另外,约50%的患者于治疗后在外院使用跟骨超声骨质测量仪(US)行跟骨骨密度检测,其变化趋势与腰椎的骨密度变化趋势呈明显一致性。鉴于患者治疗前对于跟骨骨密度检查的依从性较差,而同时两种检查存在明显一致性,本文通过治疗前后的QCT检查结果进行量化比较,发现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治疗组治疗后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本研究通过使用目前一线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密盖息及罗盖全(骨化三醇)进行系统治疗,在改善患者骨质量的同时具有很强的治疗骨痛的作用。而超声波治疗是经典的无创治疗方式,其机械作用可产生微细的按摩作用,以及继发的热作用和理化作用 ,可以软化组织、增强渗透、促进循环,有利于足部软组织炎症的消散,从而起到消炎镇痛作用〔7〕。

参考文献

1 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1056.

2 廖小波,辛宗山,邹召权,等.跟痛症病因病机的解剖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11(9):133134.

3 毛宾尧. 跟痛症〔J〕.中国医刊,2005;40(11):79.

4 吕厚山,谷国良,朱绍同.跟痛症与跟骨结节骨赘〔J〕.中华外科杂志,1996;3(5):2946.

5 刘康妍,陈一凡,李晓林,等.跟痛症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临床与影像学研究〔J〕.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2;8(2):1267.

骨质疏松关节炎治疗方法范文4

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会主任委员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

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所长

最近,本刊举办多场健康教育讲座,深受读者欢迎。其中,骨与关节疾病防治讲座十分火爆,读者提出了许多问题。为此,记者专程走访了著名骨科专家杨庆铭教授,请他解答读者感兴趣的问题。

记者:肌肉骨骼系统主要包括哪些疾病?

杨教授:主要有关节疾病(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关节病变)、骨质疏松症、脊柱病变、工伤、交通事故引发肌肉骨骼系统创伤和儿童肌肉骨骼病变。

记者:目前,世界范围内骨与关节疾病的发病情况如何?

杨教授:概括地讲,人类面临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巨大冲击。目前,全世界约有4亿(4亿/60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疾病,他们生活在跛行、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关节疼痛、骨质疏松、腰背痛、交通事故创伤、工伤、运动伤害所带来的痛苦之中。我国关节炎患者人数也在1亿左右。被称为“人类致残的头号杀手”的骨关节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到来,中老年人群发病已呈现上升趋势。≥65岁人群中,关节疾病患者占慢性疾病人群数一半以上。全世界每30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交通事故,每年有2300万~3400万人因车祸致伤。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是医院转诊、职工病残、长期病假最重要的原因。下腰痛是人类最重要的致病原因之一。影响女性健康病因调查显示,骨关节病变排行第四位,男性病例排行第八位。跛行、畸形将继续剥夺儿童正常发育的权利。

在过去十年中,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病例数已翻一倍,50岁以上妇女,每3人中就有一人因骨质疏松而造成骨折。美国过去5年中,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从2150亿美金猛增至2540亿美金,增加了18%。

预计未来十年,亚洲、拉丁美洲由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髋部骨折发生率将翻倍,发展中国家25%医疗费用将用于创伤相关疾病。骨科学专家根据人口统计学趋势指出,至2020年,估计受关节疾病影响人群将增加50%,全世界将有5亿7千万人受累。鉴于以上严峻事实,由世界卫生组织发起并由世界各国共同参与的“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将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2000~2010)定为骨、关节疾病预防、治疗和发展的十年,旨在唤起全人类共同重视骨骼与关节疾病对人类健康、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要求将人群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骨质疏松(OP)和骨关节炎(OA)的预期发病率降低25%。

记者:“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杨教授:20世纪90年代,人类对复杂的神经功能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增加了许多新的了解,对老年性痴呆等疾病有了新的认识,增进了防治的希望。因此,国际上的一些著名专家将20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定为“脑的十年”。

1998年4月,受到“脑的十年”中神经科学成就的鼓舞,50多个国际性组织在瑞典城市Lund聚会。与会的有医学临床组织,也有病人组织;有研究单位,也有医学杂志社等。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骨与关节的疾病占整个伤残病人的1/5,是长期病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人口饱受其苦。例如关节病痛占65岁以上老年人的1/2,腰背痛则是第二位常见的疾病。因骨骼脆弱导致的骨折剧增,以致50岁以上的女性有40%患有骨质疏松的并发症。估计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在发展中国家,严重的车祸和战争创伤将使25%以上的卫生经费用于与创伤有关的消耗上。对儿童来说,残疾和畸形也将继续剥夺儿童的正常发育和终身幸福。与会代表一致提议,将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定为“骨骼与关节健康”的十年。其主要目标是发动大家从事改善骨与关节疾病病人的生活质量,通过重要的基础以及临床研究的突破,来改善这方面的诊断与治疗。

“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重点要提高全社会对肌肉骨骼疾病的重视,特别是关节疾病、骨质疏松、脊柱疾病以及创伤的重视。只有全社会的努力才能达到这一目标,任何一个单独的组织或团体是不可能完成的。骨与关节的十年更会给众多的伤病患者以信心和鼓励,他们将能摆脱疾病的纠缠,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健康地享受人生。

1998年4月,瑞典Lund大学召开“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首次会议,达成规划、目标与任务,成立由15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行动指导委员会(ISC)。

1999年11月30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表谈话:“这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以防止和治疗这些疾病。我们必须立刻行动,关节疾病、腰背疼痛、骨质疏松症,以及由于创伤带来的肢体病残对个人、社会、医疗保健服务与经济将是一个巨大冲击。”

2000年1月13日“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在瑞士日内瓦WHO总部正式成立。

2001年8月在巴黎成立一个国家行动网络省略,进行讯息交流,参与网络教育。

2002年9月13日里约热内卢“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国际会议全球宣言号召:为减少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腰部疾患、肌肉骨骼系统创伤发病率剧烈增加而奋斗!

记者:“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杨教授:它是一个独立、全球性、非官方、非赢利性组织,设有15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行动指导委员会,总部设在瑞典Lund大学。现任主席为Lund大学矫形外科主任Prof.LarsLidgren。

至今正式签署参加“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行动规划的有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43个政府、750个以上团体。双月传播与交流(网络交流)一次相关电讯资料。每年一次“网络协调员会议”。每年举行“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行动周”,宣传、普及骨与关节疾病防治知识。

记者:围绕“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的宣传,还有哪些骨与关节疾病防治的科普教育宣传日?

杨教授:每年的10月12日为“世界关节炎日”;10月16日为“世界脊柱日”;10月17日为“世界创伤日”;10月20日为“世界骨质疏松症日”。

记者:为响应“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的健康宣传年,我国有哪些行动?

杨教授:2001我国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四个地区举行相关活动。上海电台、电视台、媒体简报医疗咨询;北京50家部级媒体参加新闻会;广州、天津等地召开各种座谈会,并为广大骨关节疾病患者提供医疗咨询。

我国卫生部于2002年10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参加“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组织,并将时间定为2002~2012年。这将骨与关节疾病的防治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记者:骨与关节疾病能否预防?

杨教授:预防骨与关节疾病,平时要注意防止外伤,也要保持科学合理的姿势,如不要长期低头,颈项长期的非生理位容易引起颈椎间盘的慢性劳损而诱发颈椎病。平时注意保证钙的摄入,每天要保证摄入800~1000毫克的元素钙,同时要适量增加活性维生素D3,保证元素钙的吸收,以预防骨质疏松......要坚持体育锻炼,适度户外活动,劳逸结合。像预防其他疾病一样,骨与关节的疾病也是可防可治的,只要努力学习医学科普知识,不断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无病防病,有病早治,就能健康地享受人生!

记者:目前,治疗骨关节病有哪些方法?

杨教授:大体上说,骨关节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理疗康复等治疗。从药物治疗看,既有中医,又有西医;既有内服药,又有外用药;既有全身用药,又有局部注射用药。

目前,最常用药物有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如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双氯芬酸(扶他林)、美洛昔康(莫比可)。

近年来又有更新的药物问世,如西乐葆、万络;单纯止痛药有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曲马多;肌肉松弛剂有乙哌立松(妙纳);激素类有倍他米松(得宝松);外用药中有双氯芬酸(扶他林)乳剂、依托芬那脂(优迈霜);局部注射用药有透明质酸钠等。中成药更是名目繁多。根据中医辨证、辨病,有多种方剂、成药可使用,绝大多数病人经上述治疗,症状都能得到缓解,如有条件可结合理疗康复,疗效更好。

但毕竟有部分病人病情较严重,一般药物保守治疗无效,对这类病人应该采取手术治疗,如施行关节置换手术,以期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除了药物、手术治疗外,在整个骨关节病治疗过程中,自我保护、自我保养也十分重要。症状发作期应制动休息,甚至需要牵引、固定。症状缓解期的日常起居生活要劳逸结合。

骨质疏松关节炎治疗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处理;手术时机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005

Investigation of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pportunity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CHEN Kun-feng, XU Ji-sheng, ZHAO Zhi-jia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Henan Shangqiu City First People’s Hospital, Shangqiu 47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clinical effect by total hip replacement for patient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complicated with hip joint ankylosis. Methods A total of 34 (55 hips)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received total hip replacement. Their clinical effec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otal range of hip motion was (36.2±8.7)° before operation and (193.2±12.5)° after operation. Examination showed no occurrence of infection and dislocation.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Harris scores were respectively (32.0±8.0) and (85.0±7.2) points. Good rate of hip joint function was 87.3%. X-ray examination showed no prostheses loosening or displacement. There were 5 hips with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9.1%).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patients can improve their lesion with remarkable effect.

【Key words】 Ankylosing spondylitis; Total hip replacement;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peration opportunity

强直性脊柱炎为一种慢性炎症, 多累及髋关节, 严重者会导致出现髋关节强直、畸形, 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当前临床并无有效药物治愈该疾病, 临床主要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治疗效果显著。本次研究分析3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34例(55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0例, 女14例, 年龄20~56岁, 平均年龄(38±6)岁;单侧髋关节受累13例, 双侧髋关节受累21例, 病史4~20年, 平均病史(11.0±5.2)年;术前患髋平均总活动度(36.2±8.7)°。所有患者经CT检查, 髋关节部分或全部存在骨小梁通过情况, 无关节间隙。

1. 2 术前评估 医生术前首先了解患者的病情, 并进行评估, 观察患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感染病灶, 查看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情况, 确定患髋是否有肌力、肌张力、畸形情况。拍摄双膝关节、股骨上端、骨盆、脊柱的X线片, 查看髋关节融合情况, 认真查看造臼、假置。

1. 3 手术方法 患者麻醉方法为静吸复合麻醉, 于髋关节后外侧做切口入路, 依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选择非水泥或水泥型全髋假体, 并植入。若患者股骨侧骨疏松严重, 假体植入后固定效果不佳, 可用自体股骨头植骨。术后24 h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且术后不接受任何预防异位骨化措施。

1. 4 围术期处理 手术实施前6个月内不接受任何激素药物治疗, 否则需要围术期采用甲强龙替代疗法。术前患者需要接受臀部肌力锻炼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 术前0.5 h用抗生素1次, 术后连续用3~7 d。术后24 h才可拔除引流管, 并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 丁字鞋保持大腿中立位, 外展30~40°, 积极实施抗骨质疏松治疗。并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钠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引导患者进行臀部肌肉锻炼、踝关节屈伸活动。也可借助下肢关节康复器, 引导患者被动骨关节屈伸锻炼;生物型假体术后14 d可部分下床负重行走, 非生物型假体术后第3天可借助拐杖力量下地负重练习, 负重力量以患者踩在医生手上无痛感为宜。叮嘱患者出院后定期复查, 多与医生护士练习, 及时发现异常就诊治疗。

1. 5 评价标准 根据Harris评分系统[2]评价临床疗效, 评价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关节疼痛以及整体功能等方面, 优: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 差

2 结果

2. 1 关节疼痛 术前34例(55髋)髋痛患者, 术后31例(50髋)无疼痛, 3例(5髋)活动后有轻微疼痛, 髋痛改善率为90.9%(50/55)。

2. 2 关节活动度 术后髋关节活动度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 术后总活动度为(193.2±12.5)°, 术前髋关节强直患者20例(28髋), 术后总活动度平均提高(156.5±10.2)°。见表1。

2. 3 整体功能 本组病例接受为期12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均可自理生活, 手术实施后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术后恢复到原工作13例, 可轻微体力劳动患者18例, 3例患者行走时轻微疼痛, 需辅助拐杖, 可基本自理生活。34例患者术前Harris评分7~60分, 平均评分(32.0±8.0)分, 术后的Harris评分60~95分, 平均评分(85.0±7.2)分。34例(55髋)患者整体疗效:优39髋, 良9髋, 可6髋, 差1髋, 优良率为87.3%。

2. 4 影像学评价 3例X线片显示有臼杯Ⅱ区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脊柱附着点以及骶髂关节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多累及髋关节。随着疾病继续恶化发展, 患者多会表现为髋关节功能异常、髋关节变形, 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一旦患者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 应及时采取措施干预,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临床主要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6]。为了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临床应明确手术适应证、合适的手术时机、术中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假体。

3. 1 手术适应证、时机选择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同时多合并外周关节病变, 最为常见的是踝、膝、髋关节病变, 多数为髋关节。髋关节若早期有严重的骨化、侵蚀, 会导致髋关节强直, 晚期会出现髋关节骨性强直、骨质疏松等[7]。临床提出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改善关节功能, 尤其是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 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 关节周围肌肉萎缩会加重, 术后恢复差。单纯用药治疗仅能缓解患者的症状, 但并不能彻底治愈, 且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以及止痛药物, 容易并发多种疾病[8]。因此临床提出髋关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发生强直,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时, 可考虑给予患者实施髋关节置换术[9]。早期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 可有效改善关节疼痛, 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出现剧痛、关节强直, 且经药物治疗无效, C-反应蛋白低于5 mg/L, 血沉低于20 mm/h, 评估患者身体可耐受手术创伤后, 可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本组患者术前34例(55髋)髋痛者, 实施手术后, 髋痛改善率为90.9%。且统计术后髋关节活动范围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 术前髋关节强直患者20例(28髋), 术后总活动度平均提高(156.5±10.2)°。因此临床提出若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僵硬、疼痛, 经用药治疗后效果不佳, 应及早对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

3. 2 术中注意事项 实施后外侧入路, 外旋肌群切断后, 有利于充分显露髋臼后外侧, 有利于切除骨痂以及瘢痕增生组织;患者屈伸下肢, 确定髋臼前方软组织挛缩情况, 在大转子水平处横行切开阔筋膜, 经皮下分离到阔筋膜张肌与臀中小肌的间隙, 并完全松解关节前方挛缩软组织, 有利于切除脱位股骨头组织[10]。而针对无强直患者, 方法与其他全髋关节置换术相同。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 术中因不能明确髋臼、股骨头的具体界限, 临床可采用截骨后成形方法, 先显露并将股骨颈截断, 保留长1.0~1.5 cm的股骨矩, 且应做到彻底松解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根据术前X线片、术中所见确定真臼的准确位置, 一般髋关节融合后可在切迹处以及髋臼底发现残留软组织, 可将其看做真臼、髋臼内侧壁标志, 因此手术实施过程中应仔细查看并准确判断。也经股骨颈截骨后, 分辨髋臼横韧带, 辨认真实髋臼、股骨头。准确辨认后, 采用圆凿分离髋臼、股骨头, 而不能分离者, 可沿着截骨面用髋臼锉清除髋臼软骨面以及股骨头, 可完整保留软骨下骨。髋臼假体以髋臼内软骨下骨为固定基础, 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因此手术过程中不能切除太多, 否则术后极易出现中心性脱位或假体松动。因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长期制动, 且多合并骨质疏松, 发病早期便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因此术中磨髋臼、安装髋臼假体时, 不能用力过度, 防止造成骨折、髋臼穿孔。

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实施时, 置入髋臼假体时与骨盆横轴45°外展、20°前倾, 股骨假体保持前倾10~20°。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合并多种畸形, 包括内旋外旋畸形、内收外展畸形、屈曲畸形。严重髋关节畸形患者, 术中可采取措施矫正直至恢复正常, 但术后仍有畸形复发可能。若按照常规方法置入假体, 会增加髋关节脱位发生可能性。因此, 为了维持术后髋关节稳定性, 术中置入假体的角度应依据髋关节畸形情况调整。针对下肢外旋畸形患者, 可适当加大髋臼假体前倾角, 并减小股骨假体前倾角或 0°前倾。合并内旋畸形者, 应适当减小髋臼假体前倾角, 并加大股骨假体前倾角。而单纯髋关节屈曲畸形, 则可按照常规方法放入假体。合并内收畸形者, 术中可将部分挛缩内收肌腱切断, 并适当减小髋臼假体外展角, 虽可能会影响髋关节外展, 但可提高关节固定稳定性。

3. 3 选择骨水泥型、非骨水泥型假体 当前临床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中, 是采用骨水泥型假体, 还是非骨水泥型假体, 仍存在较大的争议。一些患者年纪轻, 术后有较高的活动需求量, 临床尽量选择非骨水泥固定型假体, 为之后再次置换提供了方便。而另一方面一些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因骨代谢异常, 而且机体缺乏足够的体力锻炼, 多合并骨质疏松, 股骨髓腔显示为“烟囱”状, 骨组织增生能力差, 难有骨组织会长入到多孔层, 而不能起到良好的生物固定效果, 因此多选择骨水泥固定型假体。作者总结提出, 临床可对>55岁患者采用传统骨水泥型假体, 而

综上所述, 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强直患者, 可有效改善髋痛, 提高髋关节活动度以及整体治疗效果, 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 促进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工作。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临床应严格明确手术适应证, 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严格明确术中注意事项, 同时术者不断提高自身操作水平,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洁华, 徐侦雄, 何晓红, 等.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食源性布鲁菌病1例报道.重庆医学, 2015, 44(22):3167-3168.

[2] 章玲艳, 林洁华, 周颖燕, 等.补肾强督治偻汤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 21(10): 190-194.

[3] 卢军, 陈燕芬, 林昌松, 等.强柱方辅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2(4):666-670.

[4] 姬洪全, 周方, 田耘, 等.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的手术方法选择.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4):297-301.

[5] 冯帆, 钱邦平, 邱勇.强直性脊柱炎颈胸段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手术进展.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 23(2):178-180.

[6] 谭蓥滢, 陈正香.强直性脊柱炎伴后凸畸形行后路截骨矫形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2):40-41.

[7] 王景贵, 刘天盛, 王昊.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双髋关节融合晚期手术.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21):1832-1834.

[8] 王新光, 孙春汉, 郭汉明, 等.后路侧块螺钉钢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11例.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15):2787-2789.

[9] 芮琳, 周亚昭. 弓型脊柱手术托架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手术护理中的个性化应用及意义.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3):20-21.

骨质疏松关节炎治疗方法范文6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小针刀;透明质酸钠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11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497-02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续发性骨质增生为主要病变的慢性关节疾病[1]。该病不仅关节软骨面损坏,还累及软骨p韧带、关节囊、滑膜和关节周围肌肉,造成关节软骨退变p纤维化、断裂及整个关节面的损害[2]。2012年6月――2013年6月,笔者采用小针刀松解关节囊及膝关节周围肌肉起止点和筋膜等,并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5-80岁,平均56.2岁;病程1个月-1年,平均5.5个月;随机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年龄p体重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表现膝关节反复肿痛,劳累和受凉后加重,下蹲困难p跛行,并有膝关节处痛,浮髌试验阳性。根据临床症状px线检查或MRI检查均确诊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应用《实用骨科学》[3]诊断标准确诊,排除结核p化脓p出血性疾病。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关节腔注射。如果关节腔内有积液,应先抽取关节腔内积液。让患者取仰卧位,在N窝下垫5厘米高的小枕头,从患膝髌骨下缘的切线和髌骨外侧缘切线的交点为穿刺点,用20注射器7号针头沿穿刺点45°斜向刺入髌下囊,向关节腔内注气,无阻力,提示膝关节穿刺成功。术者随时调整关节腔内的针头抽尽液体,然后注入透明质酸钠20mg,拔出注射器针点贴上创可贴,屈伸膝关节5次。每周1次,5周为1个疗程。

1.2.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针刀。小针刀关节囊松解减压p膝关节周围的肌肉筋膜起止点的松解:同对照组,在髌骨下缘内外侧及中点取3点,经消毒铺巾后,用4号针刀在选定点垂直进刀,向下倾斜15°,使刀柄与髌韧带走行方向平行,抵达骨面,先纵行切割2-3刀,在横行铲剥1-2刀,然后顺着关节囊作横行疏通松解关节囊。同时配合附着膝关节周围肌肉起止点及髂筋束进行松解。

1.2.3疗效评定标准[4]治愈:临床症状p体征消失,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无疼痛,局部无压痛,活动自如。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明显改善,疼痛明显减轻,活动时轻微疼痛。有效:临床症状p体征改善,疼痛时轻时重。无效:临床症状p体征无改善。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多因膝关节长期劳损p摩擦而致关节内炎性渗出p组织水肿,关节内压升高p软骨变性,继而引起骨质硬化p增生,腱膜及肌肉起止点牵拉损伤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而发病。小针刀对关节囊p腱膜p肌附着点进行松解,既能发挥了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作用,使膝关节的动态平衡得到恢复[5],并使组织p功能活跃,促进软组织恢复[6]。透明质酸钠是一个中大分子酸性粘多糖,它是人体关节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软骨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有独特的生物性能,高度的黏弹性,同时它还有很强的分子屏障作用,对关节结构及内环境起到保护和稳定作用。能提高滑液质量p保护软骨,重建kOA关节内已被打乱的平衡系统,抑制关节内炎性介质扩散,具有增强膝关节面的作用保护和修复关节软骨。同时还有诱导内源性的透明质酸的产生及恢复滑膜正常功能的作用[7]在针刀术中注意无菌操作,术后口服三天抗生素即可。

小针刀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剥离p松解关节囊p腱膜p肌的起止点,抑制膝关节内炎性物质的产生,加强对关节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以小针刀联合关节腔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治疗简便p疗效确切p安全可靠p花费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雷英,石捷,袁彦,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综合治疗[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2):95-96.

[2]徐卫东,吴岳嵩,张春才.骨性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4.

[3]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第3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438.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0-31.

[5]张鸿振.戴寿旺.林初勇.小针刀治疗慢性膝痛39例临床观察与机制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1,46(11):75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