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机的影响范例6篇

能源危机的影响

能源危机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灰度模型 人力资源 危险预警模式

所谓灰度,是指现实世界中无法精确划分关系,但是存在着紧密联系的事物,其关系不是简单的合取和析取关系,而是具有一定的灰度。在企业的运行过程当中,诸多的因素就是这种有一定灰度的关系,互相矛盾的双方并非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一方面的消退对于另一方的影响是不一定的;也不是简单的线性约束的关系,双方并不成比例地增长或者减弱。

灰度模型的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预警简介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建立预警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预警机制可以及时地对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危机进行预警,提醒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做出必要的回应;另一方面,可以将人力资源危机的影响减小到可控的程度。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基于灰度模型的危机预警机制能够在互相矛盾的双方之间进行危机的预测,从而使得危机管理取得一个平衡值,最终消除人力资源危机。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预警机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建立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预警管理的观念;二是开展预警管理、人力资源预警规划;三是日常监控及预测危机,形成一整套的危机解决预案;四是不断完善危机预警处置方案,进行方案总结。这四个过程不断循环和完善,可以大大增强企业应对人力资源危机的免疫能力。

当前,学术界对于人力资源危机的界定并不是非常的清楚。福斯特将人力资源危机定义为四个显著的特点:需要快速的解决、缺乏专业的员工、时间紧迫并且没有足够的物力来解决的人力资源问题。福斯特虽然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危机进行了全面描述,但是并没有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

在之后的研究工作中,罗森塔尔和皮内泊格将人力资源危机定义为: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具有直接威胁、以及不确定性破坏的、即将发生的现象。该定义指出了危机具有高度的危害性和易发的风险性的特点,但是忽略了其中的人为因素以及危机预警的处置。笔者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给出如下的定义:人力资源危机是指企业所面对的来自于企业外部的或内部的,人为的或客观的,影响企业人力资源供应状态的因素。人力资源危机的发生主要影响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进而可能对企业主体产生消极的市场影响,不利于企业实现其既定的战略目标。这一定义概括了以往学者对危机定义的主要观点,即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危害程度大,潜伏周期长,而且会在短时间突发,对于企业造成不可预防和估量的损失。人力资源危机是企业内部环境、人力资源状况、人力资源本身因素的综合体现,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扩散, 及时地降低其危害性,就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科学的决定,采取果断的措施。

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模式的研究旨在从其根源上找到危机发生的成因,并对危机的发生过程和影响的因素进行一定的控制,检测危机的危害程度,并且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危机的预防和处理。

灰度模型的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模式研究

灰度模型概述。用来描述逻辑运算的模糊程度,称为灰度①。传统逻辑把逻辑世界分为是与非,认为世界是对立存在的;而模糊逻辑则摒弃了这种传统的观念,认为世界是连续变化的,具有连续的特性,而且不同的命题可以对立并同时存在,不存在严格的肯定或者否定。文章中笔者即采用模糊逻辑的理论来分析和解释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方面的知识。

k=0 即灰度为0,为传统模糊合取;

k=1 即灰度为1,为传统模糊析取;

k=0.5 当未给出k值时,以中值。

k的大小一般根据人力资源专家根据经验给出,其取值的大小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确定。也可以采取最小二乘法,对已有的数据进行拟合而得出,一般情况下,k值宜取0.5,如果为了安全起见,可以在0.5上下浮动取值。

灰度模型的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机制。具体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机制可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人力资源危机预警阈值的大小。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并非所有的管理者能力和才干都能达到理想条件,每个人都存在着差异和优劣之分,而且每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是不容易改变的,所有的这些差异决定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就隐含了企业所承担的人力资源危机的概率,如果不加以考虑,将会为企业带来不可预料的、无法提防的风险。二是制度性风险提供了人力资源预警机制的前提。在企业的管理过程当中,难免出现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上的缺陷,如果不能及时地纠正,就会发生诸如员工抱怨情绪增大、士气低落等现象,企业的运行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导致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后果。三是人力资源状况的改变。由于人才市场响应人才的紧缺或者人才的饱和,都间接对企业造成趋势性的影响,如果企业内部人才大量流失,就会造成人力资源危机,这就需要有一定的预警方案,来应对出现的危机,确保自身拥有足够的人力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四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员工的认知水平不相适应而导致的危机。企业应注重自身文化的建设,而且应该结合自身企业员工的文化程度以及整体的思维方式,组建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氛围,从而能够引导员工朝着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五是“蝴蝶效应”导致的人力资源危机。

危机观念、预警机制的缺乏会导致人力资源危机。一些人力资源管理者没有危机管理的意识,不去提前预估潜在的危机,导致危机出现时处理手段混乱、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营状况。由于现代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加快,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导致危机管理的意识和方法不够有效②。所以,应该提早进行危机管理,采用灰度模型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进行评估和预测,以期当危机发生时,能够将危机的破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表1以五方面人力资源危机预警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灰度模型进行建模和运算。

表1 人力资源危机预警因素灰度模型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状况对于人力资源危机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模式的研究中,应将人力资源状况的研究为重点,随时监控和调节人力资源的状况,防止其发生突变或者严重的危机。

另外,主管决策的失误、非人为灾祸的发生等,也是导致企业发生人力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虽然人们在最大限度地杜绝主观因素的发生,并且阻止客观因素的形成,但是我们无法绝对杜绝危机的形成,而只能是创造条件去避免,以防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解决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有效措施

根据文章中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危机预警的研究,可以知道:人力资源危机的影响因素很多,而且各个因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影响关系,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灰度,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可能性,但也并不是无法预防的,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危机预警管理,可以较好地防范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将危机的危害降到最低。

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预警其本质是指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人员针对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力资源危机进行预防和预警,以便及早建立起相应的危机预警理念和措施,对企业正常的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预防和预测,从而在危机到来时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文中上述的分析可知,人力资源危机预警不仅影响因素复杂,而且过程控制难度大,所以预警人力资源危机的发生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虽然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危机的发生,但是灰度模型的人力资源危险预警模式,能够对危机的发生进行预测,建立起危机管理的理念,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警,提升企业适应市场和危机的免疫力。诺曼·R·奥古斯丁认为,每一次危机的发生不但包含着危机的根源,同时也带来了克服危机的希望和方法。这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所在③。

基于灰度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危机预警模式,能够对危机进行预防、准备、确认、控制、解决以及从中获利,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危机预警系统。在危机发生之前,灰度模型就已经能够作出精确的响应和精妙的应对计划,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大大提升了企业在危机发生中存活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第二钻井工程公司,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注释】

①韩玉峰,王小林:“基于主动形状模型算法的局部灰度模型的加权改进方法”,《计算机应用》,2011年第12期。

②赵辉:《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预警系统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能源危机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税收;税收改革;思考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轨,先进的理念与管理经验被引进来,有积极的作用,自然会有消极的影响,金融危机就是消极影响其中之一。我国的企业如何能够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还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企业税收改革就是方法之一。接下来,笔者就金融危机下企业税收改革思考的相关问题做具体的分析。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税收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整体的税收制度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影响就是税收收入的减少,这是因为我国的税收相当大的部分是来自企业的经济效益,发生金融危机企业的经济效益自然不佳,上缴的税收自然也会减少,很多的企业甚至不能承受金融危机的打击而破产,这对我国的税收来说就是一种打击。

2.影响公共设施的建设。这是金融危机对我国税收的另一重大影响,正是因为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税收的减少,因此用于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相对就少,很多公共设施的建设只能暂停或者不建。这不仅影响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税收改革的思考

上文中,笔者主要阐释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税收的影响,接下来,笔者将具体是概述一下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税收应该进行如何的改革,以接受金融危机的挑战,使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1.适度宽松的税收政策。面对金融危机,我国企业应该勇于应对,通过企业税收的改革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一般都采取适度宽松的税收政策,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企业也可以采取价格战略,减少库存的积压。国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对企业税收制度进行调整。

2.调整资源税,建设节约型企业。金融危机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可以有很多的变革,完善企业自身的体制建设。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应该完善资源税体制,合理制定资源价格,鼓励企业成为节约型企业。要做到这一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企业应该做到环保节能,严格按照国家的生产要求进行安全生产,提高科技投入力度,使企业尽快脱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要实现这一点,国家应该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企业有效合理的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国家通过对企业税收制度的调整来鼓励企业进行环保节能的实践,如果有些企业一直都不执行国家的标准,相关部门就应该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强制使用环保节能的产品,加大科技的投入。

第二,国家可以依据企业使用资源的稀缺程度,可以将资源税计税的标准由销量改为产量,这样既有效的保护了稀缺的自然资源,又可以鼓励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由对自然资源依赖的粗放型生产法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发展的集约型生产方式。

第三,提升资源税税负水平。如果资源税的税负水平提高了,那么企业生产者就要花费更多的成本,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让企业尽快减少对资源的依赖,鼓励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投资力度。

3.对房地税进行改革。近些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发展迅速,但这种发展伴随着很多的隐患,对房地产税进行改革能够促使房地产企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国现在使用的房地产税有很多的重复设置,目前我国已经逐渐地改革企业所得税,很多重复设置的房地产税早晚是要合并的,这些重复设置的税收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价值上都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现行税收制度按照房产和土地人为地分设税种,对房产从价或从租计税,对土地从量计税,对房产价值中所含地价既按价值征收了房产税,又按房屋所占土地面积征收了土地使用税。

4.对关税和出口退税政策进行调整。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够给我国的企业带来重创,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都是依靠出口来取得经济效益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应该对关税和出口退税进行调整,降低企业对出口的依赖,由出口主要转为内销,避免库存被大量的积压,但是相对于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国家应该鼓励出口;国家应该鼓励企业加大对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国内稀缺资源的进口,这样可以促进收支平衡,而且世界都处于金融危机的环境中,国外需要增加出口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我国如果在这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稀缺的资源会大大降低成本,也能够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出口退税政策,尽量减少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

5.完善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国税是国家税务系统,与“地税”是一个国家实行分税制的产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税收承担着组织财政收入,调控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的职能。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国税和地税两套征管机构的继续分设,已经显得不大适应改革的新形势了。虽然整合国税与地税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经具备,但是因为地方税制改革滞后等因素,机构整合的难度仍然显得比较大。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国税与地税机关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以加强工作的联系协调,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行试点国税与地税合署办公。而不能及时展开税务整合的地区,应该利用信息资源将国税与地税的协调工作处理好,通过制定体制沟通来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为企业的税收合理化做出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企业税收制度进行改革是十分重要的,拥有一个完善的企业税收制度能够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对税收制度进行有效的改革,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科技水平,促使企业转变生产方式,这些都有利于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本文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税收改革研究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为我国企业税收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能源危机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手术室;危机资源管理;影响因素

作为外科抢救与治疗的重要场所,手术室存在较大风险,特别是对于麻醉的管理,较多因素将导致手术室危机资源管理出现较大问题,从而使手术的麻醉效果较差,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1]。因此,手术室的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有效的明确影响手术室危机资源管理的因素,采取正确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提升危机资源管理的质量与效率[2]。

1影响手术室危机资源管理的因素

1.1麻醉人员因素

对患者进行麻醉,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从而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但对于部分麻醉管理人员而言,缺少危机意识,导致在实际的手术麻醉工作中出现较大失误,使手术室出现较大的危机[3-4]。同时,由于缺少与护理人员、临床医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当对患者进行麻醉后无法明确患者的实际情况,因而无法对患者进行良好的治疗[5]。由于部分麻醉人员并未具有专业技能,在对患者进行麻醉时无法达到准确的操作目标,从而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6]。除此之外,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更多的医疗设备被应用于日常的麻醉治疗中,然而部分麻醉人员未能够对医疗技术于仪器操作进行熟练的掌握,因而将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与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并且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风险[7]。

1.2管理因素

随着医院人事制度的不断变化,相关的管理人员变动较大,无法有效对手术室的危机资源进行整合,进而不能有效的提升团队的管理效率,导致重症患者无法被有效的抢救,在较大程度上增加患者死亡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医院的相关管理人员并未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流程对麻醉师的工作程序、仪器操作流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8]。除上述因素外,虽然手术室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危机资源管理制度,但是麻醉人员并未能够完全按照制度进行操作,从而导致手术发生延误现象,并且发生标本管理不善等现象[9]。

1.3社会因素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手术室的管理质量提出较高要求,并且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颁布与完善,使得手术室的相关人员受到较大约束,特别是麻醉管理人员,需要采取更加精准的操作对患者进行麻醉管理;但目前相关的负面报道,对麻醉学科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使得手术室的麻醉管理出现较大的负面现象[10]。

1.4服务对象因素

随着患者健康意识与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在手术过程中若麻醉人员稍有操作失误,将导致较大的医患矛盾,使潜在的危机爆发。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手术室接收的患者多为高龄患者,由于患者各项机体机能均较弱,加之未具备良好的心理,因此,在手术前的麻醉中将会出现较大的不良反应,无法顺利进行手术。除老年群体外,儿童群体也是如此,儿童不具有较强的自制力,无法有效的进行配合,因而更易产生危机。除此之外,部分患者对于麻醉效果不满意,对费用问题与社会舆论进行夸大宣传,进而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成为公共事件[11]。

1.5医院的卫生环境因素

纵观目前诸多医院的实际情况,相关人员并未能够对医院的卫生环境进行良好的管理,使患者之间较易发生交叉感染;纵观本院的实际情况,与其他部分医院的情况相似,卫生环境不达标,当麻醉师进行麻醉操作时,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感染等不良情况[12]。

1.6消毒隔离制度因素

医院相关的管理人员并未严格实行消毒隔离制度,因而无法有效的消除手术室内的病菌数量,当麻醉师进行麻醉操作时,麻醉药物可能会受到病毒因素的影响,无法对患者产生有效的麻醉效果。

2加强手术室危机资源管理的策略

2.1提升麻醉管理人员的意识与能力

为确保手术的顺利开展,需要加强对麻醉人员的管理,对麻醉人员进行良好的培训,以提升麻醉技能,并且了解相关的制度、信息,从而能够完全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麻醉操作;同时还需要增强麻醉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有效提升工作能力。麻醉管理人员还需要加强与手术室其他医护人员的交流,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后,需要及时告知医患人员关于患者的相关情况,以便能够使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确保患者在较大程度上恢复健康[13]。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麻醉操作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完全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强化医疗器械培训学习,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发放培训结业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这样才能够缩短麻醉操作,降低手术风险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安全。

2.2建立完善危机资源管理制度,提升管理团队能力

在现有的人事制度条件下,需要成立相对稳固的危机资源管理团队,并进行相关培训,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增强管理能力,例如需要对手术室的危机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病毒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调动;同时建立适危机资源管理措施与方案,要求手术室的相关人员,特别是麻醉管理人员需要严格相关制度进行麻醉管理,以便能够确保患者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手术资源的评估,例如需要对本院的手术室能力进行评估,以便能够安排合理的手术次数,使麻醉管理人员的操作能够完全适应手术麻醉需求[14]。除此之外,管理团队还需要依据麻醉科的实际情况编写《手术室应急手册》,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手术时危机处理清单”与“儿科危机事件卡”,从而能够使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麻醉管理[5]。

2.3改善麻醉管理人员的工作环境

手术室的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将目前医疗的制度与本科室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以便能够制定出适应手术室环境的相关管理制度,使麻醉管理人员拥有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同时还需要努力消除关于手术室的负面因素,加强对麻醉学科的保护,从而消除负面影响。

2.4建立长期的危机管理教育

手术室的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手术室麻醉管理人员的危机管理教育,从根本上明确麻醉失误而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升麻醉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同时还需要使麻醉管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有效减少矛盾冲突事件。麻醉管理人员还需要不断的接受先进的醉管理理念的培训,改变以往传统的思想观念,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技能与业务素质[15]。

2.5加强对医院卫生环境的清洁

医院的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医院卫生环境的管理,定期进行消毒,降低病菌数量,为临床麻醉人员的手术操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避免发生感染等不良情况。

2.6加强对消毒隔离制度的完善

医院的相关管理人员需要依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有效的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确保患者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2.7加强对患者的关注

麻醉过程中,麻醉师需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以获得患者的理解与接受;同时医院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宣导,获得患者的正面舆论,进而确保麻醉师的正常工作。

3讨论

麻醉管理作为手术室危机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患者顺利接受手术治疗具有关键作用。但纵观目前麻醉科的相关工作情况,存在诸多的影响因素,包括麻醉人员因素、管理因素、社会因素、服务对象因素与医院的卫生环境因素等,所以需要依据上述因素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对麻醉人员因素进行管理,有效的提升麻醉人员的基本素质,进而提升麻醉操作能力;通过改进管理因素,有效的确保所有的麻醉工作流程均能够得到有效的规范;通过改进社会因素,有效的消除不良的负面因素,为麻醉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改进服务对象因素,有效的缓解医患矛盾,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完善消毒隔离制度,有效的降低外界不良因素对麻醉药物及麻醉工作的不良影响,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上述因素得到改进后,能够提升手术室危机资源管理效率,并促进麻醉学科的发展,进而为患者提供良好的麻醉治疗。但麻醉师及医院相关的管理人员仍然需要加强研究,以便更加全面的了解影响因素,制定更加全面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林凯程,耿仁文,田柯,等.广州地区医患关系状况对医院危机管理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3):48-51.

[2]王妍霖,刘虹.新媒体时代医院危机管理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2):138-140.

[3]杨秀群,盛旺生,范子瑜.医院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J].现代医院,2017,17(2):178-179.

[4]丁忠,邢明,陆银春,等.论医院危机管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8):2939-2940.

[5]王群.医院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实施[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2):1533-1534.

[6]朱春华.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1):1218-1218.

[7]管苏萱.手术室风险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5):1203-1203.

[8]郭华芹,沈波,陆佳音,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防范手术室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实践[J].护理学报,2013,20(22):14-16.

[9]颜海燕,马迪丽.应急管理在急诊手术室护理中的实施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0):59-60.

[10]张广有.反思“手术室自拍”事件:自媒体时代,医院如何应对舆论危机?[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5,30(1):17.

[11]刘爱民,李娜,李玉华.内部控制在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5):814-815.

[12]张小英,蔡云霞,谢美英,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护理配合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32):2457-2460.

[13]梁淑增,刘志云,张淑香,等.手术室全程无菌管理预防无菌手术感染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2):271-274,288.

能源危机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人力资源危机;危机管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大中小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一些弊端和隐患也不断暴露。由于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均是由人来执行或控制,所以中小企业的危机问题也比较集中的反映在人力资源的危机管理问题上。本文从人力资源危机的表现入手,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并以广西某医药公司为例,对解决人力资源危机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表现

关于人力资源危机的定义,学术界并无统一的结论。一般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属于企业管理失控状态下的危机,是企业最经常面临的危机之一,同时也是对企业造成影响最大的危机之一。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如果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才的支撑,企业的发展将面临极大的限制和阻碍。

A公司是广西一家医药企业,拥有员工约650人。下面以A公司为例,说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几种主要的人力资源危机的形式。

1.人才流失

在人们以往的观念中,只有高层管理者的离职才会造成人才流失危机,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普通员工的高离职率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以A公司为例,A公司的待遇在整个行业中处于中等,但是有些老员工认为A公司的待遇偏低,截止2011年,部分有3到5年工作经历的职工陆续离职,占整体职工比例的17%,同时招收新员工一般适应期要半年,这部分新招人员在适应期内流失率高达65%,专业性的人才就更少了。

普通员工的大量流失对A公司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对A公司的市场竞争力造成很大影响。在离职的17%老员工中,很多是拥有熟练操作技能和对行业规范相当熟悉的比较优秀的员工,其中一部分人跳槽到A公司的竞争对手企业里,使A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陷入很不利的地位。其次,给现有员工士气造成打击。企业普通员工流动频繁,使得现有员工的岗位进行重新整合,整个工作流程的默契程度和以前相比会受到很大影响,另外,新来的员工也会受此影响而萌生去意,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善后成本较大。离职人员在决定离职但尚未离职期间,其消极怠工给A公司带来的损失是无形的。

2.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结构需调整

中小企业普遍对普通员工的重视程度偏低,缺乏系统的可执行的管理制度。内部培训既缺少系统的技能培训,也缺少必要的道德素质培养。这一方面导致员工的工作能力偏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也使得员工自主性不高,对工作缺乏积极性。A公司旗下有十几个连锁店,但是从店长到店员,对连锁的规范操作均缺乏系统性的培训,这就给A公司连锁模式的扩展造成了极大阻碍。员工的道德素质不高反过来不仅会影响到工作效率的提高,对A公司在消费者中的口碑也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另外,考核标准不够清晰,评价的方法和工具不够科学,激励制度疲软,保障制度不够健全,这些都导致了员工士气低下,归属感和忠诚度均处于较低水平。

3.企业文化危机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以一种内在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并规范每一个企业员工的行为。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让员工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动力所在。当企业文化失去对其成员的规范作用时,企业文化危机就会出现,并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企业文化危机会导致企业内部沟通障碍与经营成本增加。A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个人与部门之间对企业文化认知上的差异,是造成其内部员工工作时互相推诿、部门之间摩擦不断、内部协调导致经营成本增加等等问题的根源所在。内部的沟通障碍会让企业的员工队伍的战斗力和执行力大大下降,进而削弱整体的凝聚力。

其次,对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来说,人们对其企业文化接受和认同的程度决定了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对外的影响力的强弱。企业文化危机正是由于对企业现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不认同,导致了人们对该企业的企业文化产生抵触情绪,不容易接受,进而使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大大减弱。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问题的应对策略与建议

根据对A公司产生的问题可以看出,人力资源危机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在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不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以及企业文化的缺失等方面,因此解决人力资源危机问题需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由于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必须针对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这些调整包括改变对新员工的招聘策略,完善现有的员工培训体系并加以改进以及对人才流失的应对措施。

(1)改变招聘策略。对中小企业来说,选人标准不够明确,岗位职责不够清晰都是导致企业招聘员工后又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合理的招聘策略是招收员工并配备到合适岗位的必要前提之一。同时,细化岗位职责,确定科学的考核程序,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和工具都是为成功招聘所做的重要准备工作。

能源危机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石油价格冲击;金融危机;中国经济

 

1 引 言

近年来,石油价格如过山车一样剧烈起伏,先是从2002年的26.18美元/桶开始发力攀升至2006年的66.05美元/桶;随后至2007年金融危机前夕上涨势头更为猛烈,一直飙升到2008年年中133.88美元/桶的高位;随后,伴随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油价同世界个各国股市一样急转直下,一直到2009年年初才有所起色,进入了上涨通道,至2011年1月已经翻了一番,达到89.17美元/桶。

石油有“工业的血液”之美誉,多数国家把石油储备作为战略能源。石油作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派生许多的金融衍生品,在世界金融市场占一席之地,油价的剧烈波动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推波助澜。震荡的油价不仅对各国的经济产生冲击,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也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油价的长期高升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都进入了萧条阶段,即使中国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也难以摆脱二者的负面影响。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石油的需求不断攀升,至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1994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的进口依存度越来越大,2010年达51.29%,国际能源机构(IEA)曾预测,中国2020年的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将达到77%。石油供给的短缺无疑已成为中国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安定的国际环境。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的余震及相互影响的石油价格与国际政治,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因此,分析石油价格冲击对国民经济均衡的影响和金融危机前后不同的特点,对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显得相当必要。

2 石油价格冲击影响经济的理论分析

关于石油价格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国外的相关研究开始地比较早,有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19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滞胀”,而当时盛行的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石油价格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石油价格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对称影响,石油价格上涨引起的经济衰退幅度与石油价格下降引起的经济增长幅度不同(Finn,2000)。石油作为一种原料投入,油价的外部冲击(主要指油价上涨的情况)会导致能源投入减少,从而使得产出下降,劳动的边际产品下降并可能带来投资减少、利率上升和通货膨胀(Finn,2000;Keith Sill,2007)。油价冲击还增加了高能耗行业(如化工业)的投入成本而使得这类行业减少了投入,并在配置渠道方面降低了对低能耗行业产品的需求,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导致经济衰退(Lee and Ni,2002)。石油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均衡失业率,从而导致经济衰退(Carruth等,1998;Davis等,2001)。

以上理论多以美国经济为研究基础,部分理论也得到了中国经验数据的佐证。首先,油价冲击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非对称的,油价上升会滞后地阻碍经济增长,而油价下降仅在短期内对经济有正面的刺激作用(于伟、尹敬东,2005)。其次,油价冲击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恶化和产业结构变动(史丹,2000;何念如、朱闰龙,2006)。最后,石油价格上涨对CPI的冲击是正向递增的(郭凯,2008)。

然而,现存文献缺乏对石油价格冲击对国民经济均衡的综合分析,并且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油价和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正是从这两方面寻找理论突破口。

3 实证分析

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除国际石油价格(Oil Price)外,其余变量是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均衡的情况的指标,本文选取了GDP增长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出口总额(EX)、进口总额(IM)4个宏观经济指标。本文并未考虑消费这一指标,原因是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以美国为主,美国的消费支出占GDP的约2/3,而中国的情况与之大相径庭。在数据处理上,为了消除数据中的异方差等影响并且不改变原始数据的性质,对OIL、GDP、CPI、EX、IM分别取自然对数得时间序列lnOIL、lnGDP、lnCPI、lnEX和lnIM。

数据考察范围为1990—2010年,主要是考虑到1994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1991年可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分界点(数据回归时滞后一期)。利用的宏观数据的均来自

[1] [2] 

《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其中GDP增长指数是用实际GDP求得,与消费价格指数都以年为基准年。国际石油价格采用的是WTI原油现货价格的年平均值,来自美国能源部(EIA)网站。

. 模型设定与回归结果

考虑到经济增长和通胀的惯性,以及石油合同的分批性和石油价格冲击对经济影响的滞后性,借鉴Keith Sill()的做法,把变量都滞后一期,回归方程如下:

lnYi,t=αiβ,ilnYi,t-β,ilnOILtβ,ilnOILt-μi

其中i=GDP,CPI,EX,IM;对应lnY分别为lnGDP,lnCPI,lnEX,lnIM。α为常数项,μ为回归残差。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

总体来说,回归结果较好,部分结论与现存研究结果一致。首先,石油价格冲击对GDP有负面影响,每上升%的油价,将造成.%的GDP增长率损失。其次,油价对进出口的负面冲击滞后性较大,但是影响程度最深,每上升%的油价,将造成.%的进出口增长损失。最后,石油价格冲击对CPI影响较大,油价每上升%,CPI将上升.%。

. 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经济的特点

通过观察年至今的季度或月度数据,不难得知:①金融危机前的油价大幅上涨,并未对GDP的增长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且危机爆发前夕GDP增长率先于油价下降;年季度二者同时出现向上的拐点,可见中国需求对油价有一定的影响。②金融危机前油价的持续高升对CPI的影响不断累积,在投机最狂热的时候达到顶点,随后随着油价一路下滑;然而油价翻转后,CPI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下滑并处于负值,说明油价影响的滞后性和金融危机带来的恐慌的持久性。③金融危机爆发后,进出口并未随着油价的下降而上升,反而不断下降,这主要是与金融危机带来的财务危机和恐慌性预期造成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油价又随着进出口的复苏而攀升,需求的上升带动着油价。这也解释了为何当期石油价格冲击对进出口的正向影响。

小 结

通过上述分析易知:石油价格冲击对GDP有负面影响;对进出口负面影响最大,但滞后性较强,且进出口的增长会带动油价的上涨;CPI受油价的冲击是不断累积的。

能源危机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煤炭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和蔓延的影响,部分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库存积压严重、运营资金趋紧、盈利水平下降等突出问题,企业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煤炭企业也不例外。主要表现为煤炭需求量下降,部分煤炭品种出现销售困难。一些煤炭企业采取产品降价的办法,降价保本无可厚非,但就整个行业而言。相互压价的后果必将造成恶性竞争,给煤炭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对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股市持续下行、钢材消耗量减少、能源消耗量减少。作为基础能源行业的煤炭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在国际油价和煤价大幅下跌的影响下,国内煤价普遍下滑。此次金融危机会给煤炭企业带来什么影响?面对危机。煤炭企业应该做些什么?作为一名煤炭企业从业者。笔者就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金融危机对煤炭企业产生的影响

自2008年8月以来,国际、国内煤炭价格连续走低,焦煤价格下降幅度很大,动力煤价格、精煤价格区域性小幅下挫。可以肯定地说,受金融危机影响,煤炭需求总量减少,煤价大幅下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金融危机导致下游行业需求下降

煤炭较其他商品来讲。成本刚性大。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就成为主导煤价走向的风向标。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家经济增速减缓,这既与宏观调控有关,也与金融危机有关。宏观经济走弱趋势反映到市场,首先表现为煤炭四大下游支撑行业钢铁、电力、水泥、化工增速全面变缓,进而导致煤炭需求疲软。其中反映最为明显的是钢铁业。2008年9月份以来,国际、国内钢材价格大幅下滑。直接影响了焦炭的供需平衡,炼焦企业随之限产降价。据统计,国内钢铁业中长材、板材价格较2008年6月中旬下跌幅度超过40%,导致焦煤、精煤用量持续走低。2008年9月份,电力、生铁、水泥、合成氨增长率分别为9%、6.5%、7.4%和3.2%,增速分别较2007年同期回落8.5个百分点、9.8个百分点、7.6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连续呈现增速下滑局面,导致电煤、动力煤需求量区域性减少。

(二)金融危机导致进出口格局改变

能源需求与经济发展速度息息相关。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美国、英国等受到波及的发达国家,金融资产大幅缩水,经济陷入衰退,一些能源消耗大户纷纷减产或者停产,全球性能源需求下降。在运费与国际煤价双重作用下,使国际到港煤价已逼近甚至低于国内煤价。在国际煤炭需求大量下降、国际煤价接近或低于国内煤价的情况下。大量国内煤炭企业开始找不到国外买家,煤炭企业出口积极性大大挫伤。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内的煤炭库存,使国内煤企借靠国际市场来调节国内供应量的愿望无法实现。同时,国际煤价如果持续下降,势必改变进出口格局,从而使国内煤炭企业压力加剧,引发国内煤炭价格波动。

(三)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煤炭企业资金链条断裂

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国内市场逐步扩散。由制造业、委托加工业转向其他行业的可能性不断增大,致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害怕受波及而紧缩银根。链式、环式的经营链条必然会波及煤炭下游支撑行业企业,造成这部分企业资金紧张,间接使煤炭企业回款困难。另外,2007年及2008年上半年市场上煤炭热销的利好的背景。使煤炭行业投入增速明显高过产量增速,煤炭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这些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资本市场,在股市普遍下跌的形势下,后续资金与市场疲软相互作用,也可能导致煤炭企业资金链条的断裂。

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从金融业开始。向整个经济体系蔓延,尤其是对矿业等基础能源产业的影响虽然滞后,但将越来越明显。随着市场需求的减少,煤炭供求也会发生变化,这是企业将直接面对的挑战。但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这次危机必将推动整个煤炭行业加快重组、整合。形成产业的新格局。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煤炭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不少企业深陷困境。随后几年,中国煤炭产业经历了战略大重组、大整合、大调整,走出困境,实现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此次经济危机正是矿业大集团修炼内功的最佳时机,要凭借规模较大、实力较强、优势较多的基础条件,超前预测、积极应对,抓住机遇,集中精力解决好规划和扩充资源、优化结构、筹措和运作好资金的问题。

二、煤炭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我国经济受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波及是不可避免的。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耗的70%。其能源主导地位,决定了它比电、油、气将承受更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煤炭企业要未雨绸缪,趋利避害,寻求办法,将这种影响降到最低。

(一)要有信心

抗击当前不可回避的金融危机,最重要就是坚定信念。当然,信心不是建立在凭空臆想上的。信心来源于我国金融体制对抗风险的能力。我国的货币体系、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相对独立,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受冲击的程度远远小于其他国家。其次我国宏观和微观经济面总体向好,即使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和企业微观业绩增长仍然良好,具有强大的内需市场开拓和发展能力。二是来源于煤炭企业的固有优势。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主角,行业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能力较强。三是来源于对市场形势的分析。此次煤炭市场受到冲击最大的焦煤、精煤市场,价格下跌有其重要的原因。在市场刺激下。2007年未,焦煤、精煤市场价格快速上扬,与国际接轨迅速,但是电煤、动力煤价格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受国际煤价影响较小,涨幅相对不大。所以焦煤、精煤价格随国际煤炭市场价格回落有其必然性。随着冬储煤旺季的逐步到来,对电煤和民用煤形成强力支撑。国家安监总局等四部门发出通知,2010年底前还将再关停4000余个小煤矿,将小媒矿总数控制在1万个以内,为大型煤矿腾出了产能释放空间,所以,明后两年大型煤矿供给仍然相对乐观。

(二)要有准备

对于危机的到来,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要在思想、行动上做好准备,“做好最坏的打算,做出最大的努力”。煤炭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一是要有危机意识。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危机意识。应该说,国际金融危机对煤炭行业的影响来得并

不突然,只是几年来一路向好的煤炭市场,使煤炭企业开始变得沾沾自喜。以致有一天“狼”真的来了,对煤炭企业的触动就显得很大。当前,煤炭企业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充分认识这一危机在产业链上下游传导的滞后效应。充分认识危机发生发展的周期性规律,超前谋划,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确保企业平稳、安全渡过这个经济严峻期。

二是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在当前形势下,企业耍杜绝“大手大脚”现象,紧缩银根,该省的一定要省,不该花的坚决不花。对管理者而言,要密切关注企业经营动态。千方百计开源节流,提升效益;对员工而言,在工作中要节约点点滴滴,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以实际行动与企业同舟共济。

三是全面掌控市场动态,如关注电厂运行情况、钢铁市场情况、港口存煤及交易情况、客户货款支付情况等。不能掌握充分、全面的信息,就难以看到事物变化的端倪和走势。

四是做好职工思想引导工作。在企业内部迅速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向职工讲清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变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讲清煤炭市场变化、煤炭销量、价格急剧下滑等严峻形势,教育干部职工不要对当前金融危机过分恐慌。

(三)要有措施

当前金融危机也是机遇,企业可借此自我检验,自我调整。抗击此次金融危机,煤炭企业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确保安全。安全是效益。安全也是煤炭企业规避危机的重要手段。发生事故。不但使企业经济雪上加霜,遭受损失。还会带来政治上的影响,精力上的付出,也会扰乱正常的工作秩序。因此,煤炭企业要从紧从严抓好安全工作,严格执行上级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规定,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抓好“一通三防”这个重点,全面、深入排查、治理各类隐患,坚决杜绝各类事故发生,以良好的安全业绩体现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