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企业的行业特点范例6篇

矿产企业的行业特点

矿产企业的行业特点范文1

【关键词】矿产信托 投资模式 风险分析 风险控制建议

一、矿产信托概述

矿产信托,广义上是指矿产企业通过信托方式实现融资目的,狭义上是指矿产集合资金信托,即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发挥专业理财优势,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委托人的资金集中起来,专门用于投资矿产企业,同时集中管理、运用和处分信托资金,并给予信托受益人特定收益的资金信托业务。

随着监管机构对证券类和房地产信托的日趋严格,从2010年开始,各信托公司开始瞄准其他行业如矿产行业。我国大部分矿产企业目前普遍运用融资方式是债权融资,主要形式为银行贷款。银行贷款由于信贷规模受控,融资成本上升,手续较为繁杂,存在诸多限制。而信托融资具有灵活、限制小、融资金额大等特点,加之信托制度还具有破产隔离等制度优势,可以充分满足矿产企业的融资需求。另外,由于证券市场低迷和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一些高净值投资者急于另寻回报较高又比较稳定的投资产品,而矿产集合信托产品普遍的高收益率和潜在的刚性兑付特征,也满足了这部分投资者的需求。因此近两年来,矿产信托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二、矿产信托的特点

矿产信托的特点跟行业特征相关联。矿产资源分为金属和非金属资源,其中非金属资源大部分为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我国矿产资源储备丰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尤其是能源供应和消费一直持续增长。众所周知,矿产行业是个周期长、资金密集型的 行业,从矿业权的取得、项目勘探开发建设到设备的购买、环境的治理等都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近年来国家又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促进节能减排,从而推动了整个能源行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和资源整合,整个行业资金需求很大。

三、矿产信托的投资模式

目前,现行法律对于信托投资矿产的限制性比较少,信托公司的各种投资方式大部分都可用于矿产企业,因此矿产信托的投资模式比较灵活。主要有信托贷款、股权投资、权益投资、组合投资等,其中以信托贷款和权益投资最为常见(如表1)。

(一)信托贷款

这是最为常见的投资方式。一般来说,由矿产企业提出融资需求,信托公司通过向特定投资人或者公开发行方式募集资金,以信托资金向矿产企业发放贷款,并要求矿产企业提供矿业权抵押、权益质押、连带责任担保或者第三方担保等保障措施确保其能偿还贷款本息。信托贷款的操作方式较为简便,一般而言,只要企业还款来源有保证,担保物足额、充分,能保证按期收回贷款本息,风险就相对较小。

(二)股权投资

这种投资模式是将矿产企业的股权作为投资标的,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用信托计划筹集的资金向企业增资或受让原股东持有的矿产企业股权,等信托计划到期后由原股东或者第三方溢价回购,或者通过分红、清算、公开转让股权等方式退出。在此期间,信托公司可向被投资的企业派驻董事、监事、财务人员等,监控、参与企业的管理经营,有利于掌握企业的业务发展、资金流向,更好地做出风险控制策略。由于股权投资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收益高而风险也相对较高,一般较多采用结构化信托计划,即根据不同风险承担能力分层设计优先、劣后信托受益权,通过让矿企参与劣后受益权,使参与优先受益权的信托资金信用增级,提高了信托资金的安全性。

(三)权益投资

也称收益权投资,是指信托公司用信托资金受让矿企各种收益权为矿企融资的方式,如矿企的股权收益权、采矿权收益权、经营性收益权等,到期由矿企或者第三方溢价回购等实现退出。权益投资的方式不需要进行财产所有权的转移,因此减少了相关税费,操作更为灵活。

(四)组合投资

由于信托公司灵活的操作模式,可以将信托资金根据不同的融资需求进行组合投资。如2012年2月,五矿信托发行的“资源宝矿一期——东南利成结构化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五矿信托先以募集的部分信托资金对融资企业股权投资,获得其90%股权,之后再以剩余资金对其发放信托贷款,这个投资结合了信托贷款和股权投资,保障了项目的收益率和安全性。

*数据来源于用益信托工作室《2012年上半年矿产资源信托市场发展报告》

四、矿产信托项目的风险

矿企的融资需求大致分为前期勘探开发、项目建设、项目生产销售、流动性需求、技术设备升级改造、上下游整合、并购重组等,根据矿产企业融资目的和信托介入时点的不同,矿产项目的风险是不同的。但总体上矿产项目的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矿企或项目主体风险

一般资源丰富、基本面好、实力雄厚的大矿企很容易就从银行获得资金,因此向信托公司融资的矿产企业,各方面条件相对差点,实力较弱,要积极关注企业实际发展和内在风险。有些企业靠小打小闹发家,游离在灰色地带,经营管理不规范;有些企业环境治理不到位,潜在大量社会矛盾;有些企业虽然规模很大,但背负大量高利贷,甚至还跟黑恶组织有联系。如2010年中诚信托发行的规模为30亿元的“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由于项目方振富集团被查出借了大量高利贷,实际控制人被部分限制人身自由,整个项目提前暴露了风险,引起各界巨大关注。

矿产企业的行业特点范文2

【关键词】成本核算;企业管理;矿山企业;对策选择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对资源的消耗更是大得惊人,我过去年一年消耗的煤炭资源340.7亿吨,是世界的一半。所以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企业,对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大而矿山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开采的不断进行,资源越来越少,开采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如果矿山企业在像以前那样粗放式经营,企业的盈利压力就会变得很不乐观,构成成本增高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矿山企业成本核算的特点

矿山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首先,企业成本核算以开采的矿山为依托。矿山资源的开采不是无穷无尽的,随着矿山开采深度和广度的延伸,一定地区范围内可供开采的资源总量是递减的。成本核算要从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出发,权衡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其次,矿山开采加工的经营内容使成本核算的模块化特征得到彰显。企业成本核算可以划分为矿产资源开采作业、物资采购、物资仓储、物流运输等特色模块,其中每个模块都有自身的成本消耗方式,其他成本核算工作和一般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类似。最后,由于矿山企业受原先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严重,成本核算工作存在被动性,即被动接受各个模块内的成本投入,核算过程简单,核算方法落后,缺少对成本产生原因的深究,进而造成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二、影响矿山企业成本核算的相关因素

前面分析了矿山企业的特点得知,矿山企业与环境密不可分,我国今年正在进行的两会最为关注提案就是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问题。而矿山资源的开采对环境的破坏是必然的。这里面就有一个环境补偿的成本问题。

(一)环境因素

有矿山企业的特点决定的矿山开采就会必然对地表、地下水、地质结构,环境土壤、空气、河流,甚至对地表的文物及建筑造成一定的损失和破坏。这样一来矿山企业和其他行业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要对环境的破坏进行经济补偿。所以正确地认识和研究对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投资,对环境成本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分析,进而进行有的放矢、卓有成效的控制,对矿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资源因素

矿山企业作业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改造,在这个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工具,企业的规模越大,对大型矿山机械的依赖就越大,矿山机械的运转需要大量的能源资源,由于能源资源的消耗,价格越来越高,所以开采成本越来越高,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正确有效地调配有限资源,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说资源因素是矿山企业成本核算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安全因素

由于矿山企业的特点,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的老大难问题,如果我们关注新闻,我们打开电视机最多的报到就是矿难,由此看来,矿山企业抓安全生产是头等大事,一旦是出现了大的安全事故,对企业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所以,矿山企业在安全生产的各环节马虎不得,必须下大力气,至上而下,至始至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去抓安全生产。企业在成本核算中必须充分地将安全因素核算进去,所以安全因素是矿山企业成本核算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技术因素

邓小平曾经掷地有声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地看世界上每一次技术革命,就会对世界进行一次新的洗牌,造就新的大国崛起,所以足以看出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样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是一样的,同行业的企业谁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谁的生产效率就会大幅度地提高,成本就会降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企业一定在技术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中加大投资,是企业真正在研发、生产、服务个环节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三、强化矿山企业成本核算的几点对策分析

(一)构建合理先进的成本核算体系 我国的矿山企业大部分都是国有控股的,其前身都是国有企业,由于企业历史老,思维陈旧,甚至成本核算体系比较落后,用经济学的语言就是比较内部化,所以在成本核算中过多地考虑的是企业的内部核算,而对企业的外部性考虑的不周,因为现在的经济是市场经济,而且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席卷全球,所以企业的外部化问题越来越加显现出来,所以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一定要将企业看做一个开放的组织,将与企业有联系的一切因素都考虑到成本核算中去,这样建立起的一套核算体系才是科学的。这样的成本核算才能给决策者提供真实的有效的决策依据。

(二)使成本核算贯穿整个企业的运营过程

矿山资源的勘探、开发和销售是由若干个环节组成的过程。在进行矿山企业成本核算时,要注意把握这一过程的连续行特征,使成本核算贯穿到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去。成本核算人员要将矿山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分为若干环节,对每个环节中所投入的生产成本进行严格、细致的划分和分析。另外,还要注意区分各要素本身在不同环节中的不同影响力,以便进行更加规范、严格的成本核算。

(三)强化成本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哪个企业招揽了优秀的人才,哪个企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力具有决定性优势。企业成本核算人员是核算工作的具体操作者,具体实践者,所以,成本核算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核算的质量和精度,所以,企业应该吸纳优秀的业务人才,同时定期的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使之能够适应成本核算工作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成本核算工作任务。

(四)采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计算机的应用,信息的广泛发展,互联网的普及,都使得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的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所以在矿山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优化成本核算的工作流程。在矿山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成本费用发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相关人员将数据随时录入微机,并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传输、汇总,还可以通过相应的成本核算软件和程序,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

矿产企业的行业特点范文3

[关键词]风险投资 矿产地质勘查 运行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在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矿产资源的供给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面对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特别是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滞后的现状,迫切需要建立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探讨了各种可行的方案,而构建与完善我国矿产地质勘查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出路之一。

一、我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矿业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矿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投资总额稳步增长,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初见端倪,整个行业的资金市场有所扩大,矿业权市场正在建立并不断完善,境外投资逐渐增加。中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向着开放的、法制的、市场化方向发展。

但是,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与其他产业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行业的投资增长较慢,计划性财政地勘投入正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投资比重由1999年的11.83%下降到2003年的6.02%;企业自筹资金的比例不断增加,由1999年的64.58%上升到2003年93.55%。但是,如果除去油气矿产,这一比重则要大大改变,自2003年以来,我国非油气矿产的矿产地质勘查资金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发展后劲显得不足。而且,市场化程度较低,中央部门投资比重过大,社会投资和外资投资比重过小。整个资金市场规模偏小、发育不健全。投资体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矿产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探、采”的体制,没有真正确立企业在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国家投资低效、社会投资进入受阻”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的发展。

2.勘查权益的保障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滞后,政策法规的稳定性、透明性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商业性投资的要求。

3.市场发育的程度不高,矿产地质勘查要素市场不发育。矿业资本市场缺失,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的投入规模偏小;专业技术服务市场和中介组织不发育,数量少,不规范。市场主体改革滞后。国有地勘单位和国有老矿山作为特殊的市场主体,继续依赖于旧的运行机制,对市场信号和市场调节不灵敏。我国符合完全市场主体要求的涉勘企业并不多,大多是事企混合运行的地勘单位。

4.探矿权流转不畅。我国目前探矿权的流转不活跃,转让方式单一。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市场仍然是为“大而全”的国有地勘单位所垄断,缺少机制灵活、经营有进有退的中小型勘查公司和找矿人,整个矿产勘查市场缺乏活力。在矿业权融资过程中,风险投资家往往作为矿产勘查风险企业的股东参与运作,并充分利用自身的金融、财务等专长,一方面保证矿业权融资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又在谈判中保障了风险企业原有股东的权利。

二、构建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配套措施

现在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构建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几点具体配套措施如下。

1.加快矿业权市场建设

矿业权市场是矿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的中介,只有矿业权市场运转灵活而高效,中小型高风险勘查企业才能实现其潜在的高收益,真正的融入风险投资市场中。为了迅速培育和完善矿业权市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矿业权市场的进程:(1)尽快完善国家法律法规体系。(2)建立合理的矿业权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矿业权资产交易成功后的收益分配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阻碍矿业权资产进入市场。因此,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分配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3)维护良好的矿管秩序,没有良好的矿管秩序,就无法建立规范的矿业权资产交易市场,应加强矿管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工作,为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矿业权资产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努力拓宽退出渠道

风险投资只有顺利地实现退出,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但在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需大力加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1)探索建立专门服务于勘查业的资本市场;(2)利用国外的勘查风险资本市场,在合适的时候可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和筹资需要选择合适的上市地点。

3.加快地勘单位市场化改革

中小型的地勘企业是勘查风险投资机制中的客体,该机制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地勘企业的发展。要加强对企业化经营的行政指导和理论指导。地勘单位改革遇到的政策,如企事业离退休待遇的不同、财政预算管理的新规定等,以及在改革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或改革的方向性问题,都需要加强行政和理论指导。地勘单位要正确处理好事业牌子和企业化经营的关系,把工作重点放在实施企业化经营上。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尽快制定国家有关勘查风险投资的指导原则、战略方针、中长期规划;尽快出台政府低息贷款制度、银行贷款政府担保制度、有限合伙企业制度、勘查补贴制度、勘查税收减免政策等;进一步完善矿业法及其配套法规制度,建立勘查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完善矿权流转市场。还要注重培养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人才,以运作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活动。

三、结论

矿产地质勘查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而且在当代日益呈现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趋势,这些特点决定了矿产地质勘查业很难像一般产业一样从普通融资渠道获得资金,而结合风险投资的特点,在矿产地质勘查中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就成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选择。现阶段财政支出在矿产地质勘查中仍占相当比重,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资源保障的需求。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矿产地质勘查的现状和风险投资的特点,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这集中体现于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机制的构建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胡魁.振兴矿产地质勘查工作[J].资源产业,2002,(4):14-16.

[2]郭战英.内蒙古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的保护与管理[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2,(1):1-6.

[3]梁珂.我国地质勘查业与矿产开发业协调发展的途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9):20-23.

[4]冯建忠,续婧.矿产地质勘查项目研判ABC[J].地质找矿论丛,2007,22(4):287-290.

[5]赵振华.从超大型矿床研究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思考[J].科学通报,1999,44(8):890-894.

[6]汪东波,梅友松,徐勇.重点成矿(区)带综合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J].地质与勘探,2001,37(5):1-2.

矿产企业的行业特点范文4

一、企业文化的作用

二、矿山企业文化的内涵

1、矿山信誉;2、服务质量;3、经营思想;4、矿山企业道德;5、矿山企业精神;6、矿山企业目标;7、矿山企业规范;8、矿山企业环境

三、建设矿山企业文化的原则

1、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

2、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3、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统一的原则

四、建设独具矿山特色的企业文化的途径

1、矿山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2、矿山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3、构建矿山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总之,建设矿山企业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孤立地进行。既要反映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又要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忽视个性就会变成空洞、平淡的口号,就会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建设矿山企业文化,把选择具有明显个性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作为一种长远的企业竞争战略。

浅谈建设独具特色的矿山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大趋势,而矿山的企业文化,关系到矿山的生存和发展。它渗透于矿山生产生活之中,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是矿山的灵魂。因此,建设具有矿山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是现代矿山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领导层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设计而提出的,并为企业普遍接受的有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和职工行为等一整套价值观准则。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礼节和仪式、文化网络五个要素构成的。其中企业环境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组织的基本思想和信念。英雄人物是把企业价值观人格化且本身为职工们提供了具体的楷模。礼节和仪式是公司日常生活中的惯例和常规。文化网络是组织内部主要的联系手段。企业文化建设是创建和谐企业之基础,只有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才能推进企业内外的和谐。

企业文化的作用主要有:

1.导向作用,指企业以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指引企业职工向企业生产与经营的既定目标努力奋进。

2.凝聚作用,指企业和职工的相互吸引力,具体的说是指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

3.激励作用,指激励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规范协调作用,指约束人的行为,使之符合企业整体的价值标准。

5.效益作用,指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取得最好的效益,这种作用就是企业文化的效益作用。

二、矿山企业文化的内涵

矿山企业文化是指矿山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经营目标、行为规范、矿山环境、矿山企业精神及管理者和员工共同意识的总和。其核心是矿山企业精神。其本质在于注重员工的共同意识及价值观等。矿山的企业文化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矿山信誉。矿山作为一个远离城镇自办社会的特殊企业,受国家地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其信用和声誉是极其重要的。无论是规章制度、生产经营活动,还是与地方政府以及周边农村的关系中,都必须树立良好的信誉。

2、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当今企业取胜于市场的重要因素。矿山企业的服务质量也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以良好的服务树立矿山的良好形象。

3、经营思想。矿山的经营指导思想,实际上是矿山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在管理工作中,经营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员工主人翁意识及行为方式、内部各方面的有效调节、员工需求与愿望的满足、矿山自身形象等。

4、矿山企业道德。矿山企业道德是矿山企业行为的规范,是矿山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矿山企业价值观功能发挥的必然结果。矿山企业道德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在员工不断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大家能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使员工的行为符合矿山企业经营目标和发展的要求,达到矿山企业自我控制和管理的目的。

5、矿山企业精神。矿山企业精神是矿山在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可和接受的一种群体意识。它是矿山企业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全体员工意志的提炼和集中,是矿山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6、矿山企业目标。矿山企业目标是矿山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是全体员工努力争取的期望值。矿山企业目标体现了矿山的执着追求,同时又是员工理想和信念的具体化。矿山企业目标是矿山企业文化追求的动力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矿山目标,可以激励员工坚持不懈地努力创造卓越业绩。矿山要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就必须结合实际,体现矿山明确的具体目标。不同的矿山因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及自然条件不同,应该有不同的矿山企业目标;即使同一矿山,在不同时期也应当有不同的目标。

7、矿山企业规范。矿山规范主要包括矿山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以及工作、管理程序和标准等用文字表达的内容。它是矿山在一定时期内的“定格”,并为维护相应的企业文化软件服务。

8、矿山企业环境。矿山作为一种特殊企业,与其它行业有着较大的差别,特别是在当前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开展矿山企业文化的建设,各项工作就能更好地进行,经营目标就能更好地实现。

三、建设矿山企业文化的原则

建设矿山企业文化,是矿山转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矿山参与同业竞争、寻求自身更大发展的需要。构建矿山企业文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矿山,都有其共同遵循的客观规律,亦即企业文化必有共性的一面。而另一方面,由于民族文化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企业文化又有个性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矿山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性质构成矿山的共性,矿山所处的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构成矿山的个性。因此,矿山要构建企业文化,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把握时代脉搏,突出本企业特点,把行业特点和环境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2、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不同的企业,

必然会形成各自不同的企业历史传统,并概括形成企业文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条件会向企业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不同的历史时期,矿山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经营战略所包含的因素总是不同的,因而,不同时期的矿山企业文化的目标指向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是说,矿山构建企业文化时,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融会外国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行业文化,使矿山企业文化具有现代化、规范化、多样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时效性。3、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统一的原则。个人的工作成绩,取决于本人的能力和动力。能力强的人,工作易于取得成绩。但能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动力。处理好先进性与群众性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能力与动力的关系。先进性决定动力的大小;群众性是能力的基础。

四、建设独具矿山特色的企业文化的途径

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方法,培育和建设矿山企业文化,对矿山的发展和矿山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矿山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指导员工为实现共同愿景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矿山要始终把对企业理念的培育,尤其是具有个性化理念的培育,作为矿山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工程,适时提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发展战略,并整合企业的经营理念体系,使之在内容上更加丰富,结构上更加规范,理论上更加深邃,实践上更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

要通过扎实的工作使矿山发展战略逐步成为矿山员工实现共同愿景的座右铭。把企业的理念系列变成指导企业充分展示团队精神和员工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源头与行为准则,使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在培育个性化的企业理念中,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不拘一格的形式载体,广泛宣传,开展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引导每一名员工掌握企业理念,形成共识。

二是典型引导,形成认同。要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这些能够体现价值理念的个人和集体典型,以此引导、教育员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告知员工,矿山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进而实现员工对企业理念从认知到认同、工作态度从只限于完成到倾心尽力地去敬业。

三是适时调整,发展创新。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形势变化,根据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客观需要,对原有的企业理念体系和企业精神,进行认真的思考,科学地整合创新,形成新的独具矿山特色的企业精神。

四是还要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学习,使整合后的文化成果深入人心,都能够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理念的内容和内涵,自觉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规范自身的行为。

2、矿山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企业形象建设是内强员工队伍,外拓企业知名度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在形象建设上,坚持发展与变化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将工作重点放在丰富、充实与强化其构成的视觉、队伍、管理和产品四个子形象内容上。

其一,视觉形象。在塑造视觉形象上,要把它作为矿山走名牌战略的重要基础。以国内外优秀企业为参照,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矿山的性质和发展需要,开发启动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对企业标志、标准色、办公事务用品设计、各种标识、宣传系统规范、员工服装系统、会议系统规范、车体外观系统和色彩规范等进行静态表达,进而形成现代矿山视觉形象的个性化特征,在行业和社会中树立一个现代矿山的新形象。

其二,队伍形象。一是塑造企业管理人员形象,开展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活动,完善管理人员知识更新计划,加大管理人员的日常考核和民主考评力度,努力转变管理人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学风,增强了管理人员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塑造党员形象,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塑造“四有”员工形象,在创建学习型矿山的总体要求下,在精神、环境、氛围、机制上保证的前提下,积极培育矿山员工的“主人翁意识”,造就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使员工的敬业奉献精神、职业道德观念、自我发展意识和拼搏创新风格不断得到提升。坚持政治、业务培训常抓不懈,坚持开展各类技术攻关、劳动竞赛和技术练兵活动,大力表彰工作中的优秀知识分子、优秀班组长、青年技术能手和优秀员工,对取得突出成果和显著成绩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给予肯定和重奖,以此展示矿山员工的良好风貌。

其三,管理形象。要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并与国际管理标准接轨,开展iso9001质量认证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对人和物的管理控制更加科学、规范。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实现动态管理,对各类管理信息实现网络共享,对各类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从而使矿山在科学管理中提高经济效益。

其四,产品形象。要严格按照质量认证管理体系的要求,以一流的服务满足用户需求,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质量管理手段确保产品符合行业标准,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离开了质量意识,就不是真正的矿山企业文化。

3、构建矿山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全方位优化的矿山企业环境是矿山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要从规划上、机制上和设施上予以充分保证。

在规划上,要按照矿山发展的总体要求,从注重员工工作条件、优化员工工作环境角度出发,动员员工全员参与环境建设。将保证员工作业环境优美、安全、环保视为矿山企业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一环。重点致力于从本质上解决员工作业环境的环保达标问题,最大限度的降低粉尘对员工健康的侵害,不断改善员工的生产作业环境、办公环境和生活环境,以减轻员工的工作强度,赢得员工们对企业优化环境建设的由衷拥护和充分信任与信赖,进而焕发其干劲,激发其“爱矿如家”的自豪感和献身矿山的责任感。

在管理机制上,注重现场检查考核,树立“良好的生产生活工作环境,既是现代化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情绪的制约因素”的思想,使全体员工在企业管理机制的推进下,自觉投入与自己利益相关的美好生产生活环境优化工作中,增强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使“崇尚文明、追求整洁”成为矿山员工的时尚。

在设施上

,要加强与企业开展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载体建设,兴建员工文化活动中心等,定期举办员工文艺演出会、员工运动会、兴趣爱好者联谊会及文艺积极分子表彰会等,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连续不断的企业文化活动,使矿山员工在工作之余的生活不再单调,使其精神面貌更加饱满昂扬。总之,建设矿山企业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孤立地进行。既要反映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又要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忽视个性就会变成空洞、平淡的口号,就会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建设矿山企业文化,把选择具有明显个性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作为一种长远的企业竞争战略。

参考文献:

矿产企业的行业特点范文5

笔者认为2005年以前为第1阶段,是我国矿山的“问题”时期;2005—2010年为第2阶段,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大规模的矿山整合阶段;2011年以后为第3阶段,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矿山常态化整合阶段。本文重点探讨第2阶段整合形成的国有大型矿业主体在向第3阶段过渡过程中,如何遵循《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要求进行常态化整合管理,明晰常态化整合指导思想,确立常态化整合内容、对象、远景目标以及模式,以期为我国西部矿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西部矿业在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矿业安全问题严峻

我国第2阶段的矿业整合主要是依靠政府的高压政策和隐形财政支持来减少存在安全隐患的市场主体,将退出市场的资源转给留在市场的企业而走向集中开发,最终通过提高矿业集中度来实现矿业安全。但由于整合速度过快,未进行前期试点工作就全面铺开,未能实现规模经济与矿业安全的有机统一。在投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矿山企业经常错误地以经济目标代替矿山安全的社会目标,导致矿难频发,屡禁不止。近年来,虽然我国煤矿事故的数量和死亡人数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我国仍是煤矿事故高发的国家(表1),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事故死亡人数占到世界矿难死亡总人数的70%。据统计,2006—2008年,全国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34422起,死亡41163人,其中矿山事故12469起,死亡18280人,所占比例分别为362%和444%;全国共发生特大事故24起,死亡1237人,其中矿山事故16起,死亡904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67%和731%;全国共发生重大事故254起,死亡4071人,其中矿山事故96起,死亡1538人,所占比例均为378%[2]。矿难遏而不止,矿业安全问题严峻,说明整合过程中存在着更深层次的矛盾。

2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完整

我国第2阶段的矿业整合主要是从矿山企业内部出发寻求升级,其实质是国企利用行政力强行整合民企,央企再运用行政力强行整合地方国企的过程,是以减少矿山数量和保障生产安全为重点的粗放式产能扩张,致使我国矿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完整。

对民营矿业的歧视和偏见根深蒂固,加之整合门槛逐步抬高,一旦出现矿山安全事故,首先受到停产整顿甚至关闭的往往是民营矿山企业,因此,在规划打造大型矿业集团过程中,形成了西部矿业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这造成了诸多问题:1)民营中小型矿山吸纳城乡就业以及对地方财政输血功能减弱,导致参与整合的相关主体积极性减小,常态化整合工作难以持续。2)我国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贫矿多,富矿少,多为伴生矿,一些资源储量较少、开采附加值较低的小型矿山或大矿开采后的边角资源往往不符合大矿开采标准,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愿意投入勘探和开采,同时又无民营矿产企业经营,造成矿产资源堆积浪费。我国的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左右,比西方国家平均水平低20%;单位资源产出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20、美国的1/10、德国的1/6,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有色金属再生利用量仅占产量的15%~20%,而西方国家达到30%~40%;金属矿山采选回收率比国际平均水平低10%~20%;约有2/3具有共生、伴生有用组分的矿山未综合利用;已综合利用的矿山中尾矿利用率仅为10%,资源综合利用率还不足20%[3-4]。3)目前针对我国国有大型矿山企业矿产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民营矿山企业的缺失催化了资源垄断的形成,造成矿产品价格高涨,垄断利润丰厚。国有矿山企业只解决了135%的人员就业,上缴20%的利润给中央,仅2010年就留存1万多亿元,是上缴利润的4倍,并出现了矿产资源经济收益向矿区外不合理及过度转移的苗头(如矿业国企异地房地产投资),反哺矿区农业和生态功能弱化,矿山国企“垄二代”、“官二代”等深层次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不利于整合工作的巩固和继续推进。

整合采取的“矿区为点,矿种为线,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工作模式,仍是以省(市、县)为主战场,区域利益分割明显,成矿带内的资源难以统筹规划和连续开采,造成矿区经济初级要素禀赋优势难以持续,区域创新缺乏外部牵引力,产业链低端重复且不完整。目前西部矿产企业可能包括完整的生产过程和多条价值链,但都不能完成最终产品价值链上的所有活动,其中单环节的企业产业区未纳入全球有竞争力的价值链中,仍属于块状经济[5]。产业区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基于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相互认同和协同关系,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及支撑产业的互补作用效应,更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竞争力严重不足。目前虽然区域性矿产企业集群雏形已经初步显现,但区域界线明显,多以本地矿产资源为纽带,集群类型多属于原生型,潜入型极少;集群内成员间的关系呈现直线式而不是网状的组织结构;集群规模不大,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适宜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环境;个别企业较早进入矿业服务全球化,但竞争力差,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西部矿业发展面临着产业链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双重压力,依靠常态化整合来完善西部矿业产业链结构,改善产业环境,增强产业竞争能力,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选择。

3矿业文化价值观缺位

整合工作第2阶段的初期,在保障生产安全方面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随着工作的推进,重大矿难事故始终“遏而不止”。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统计,2009年全国共发生重大矿难事故8起,死亡330人(占当年矿难死亡人数的13%),2010年全国共发生重大矿难事故24起,死亡536人(占当年矿难死亡人数的35%),其中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矿难占矿难总数的9767%,且都发生在国有大型矿山企业[2]。学术界从侧重技术、制度和环境的研究,转向更注重个体因素的研究,试图通过控制个人行为来减少伤亡,获得更好的安全管理效果。然而研究较多停留在对自然人的人性特点分析上,倾向于用教育、培训、管理的办法加以解决,忽视了作为社会人的文化背景的研究,矿业文化的探寻尤为薄弱。张以诚曾指出,我国矿业的文艺活动、文艺作品和教育活动等显性文化载体偏弱,矿业产品、建筑和人的行为等中性载体强而不优,道德规范、社会制度等隐性载体无特色,矿业文化的3种存在形式(艺术、知识和观念)和3个层次(物质、制度和精神)都有待进一步发展[6]。如何创新矿业文化,通过增强矿业文化力来长效遏止矿难,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西部矿业常态化整合发展路径与对策

西部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开局,对于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格局至关重要。常态化整合应以《规划》为基石,以矿业文化为指导思想,对前期整合工作进行思路突破、视角延伸以及内容拓展。

1主体功能区框架下常态化整合政策研究

1)功能区规划是西部矿业常态化整合的灵魂。《规划》中明确指出,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局要在对所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减少大规模长距离输送加工转化的原则,引导各类生产要素集聚,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大中型矿产地整体勘查和整装开发,实现有序勘查开发、规模开采和集约利用,形成矿产资源稳定供给和创新资源开发模式的重要区域[7]。因此,西部能源和矿产资源基地的布局规划应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核心,引导资源向大型、特大型现代化矿山企业集中,促进形成集约、高效、协调的矿山开发格局。

2)符合西部地域特点的矿业集成理论研究是西部矿业常态化整合的前提。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矿业集群进行了研究,但大部分论著都是针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育比较成熟的企业集群[8-10],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所有地区的企业集群现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其跨越式发展路径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大大落后于矿产企业实际的发展。例如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市场需求小,人才匮乏,产业链培育程度低,其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动力都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比,然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有的区域却孕育了一些较好的企业集群,如广西柳州和云南个旧的锡矿业,这是传统企业集群理论所不能解释的。探索西部矿业集群化发展路径,可以形成具有中国西部特色的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指导西部矿业常态化整合工作的开展,也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2全球最终产品价值链下的产业链整合

第2阶段整合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形成了一些国有大型矿业集团,完成了原始产业经济和创新社会文化的积累,为培育更高层次矿业集成奠定了基础。今后应从国家和西部各省级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出发,以国有大型矿业集团为整合主体,分析不同矿种的产业链分布特点、成因和聚集程度,研究各省产业结构的优势、竞争力差异以及产业政策的效度(包括产业结构水平及其演进动因分析、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性与经济成长周期的评价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乏力的症结分析),突破以往划定区域内企业间资源、资产整合思路,从全球最终产品价值链视角对国有大型矿山企业进行纵向产业链整合。要使单个企业的国际竞争转变为价值链竞争,争取早日在省(区)域间的某一矿种上寻求突破,形成一般区域性供应链所缺乏的外部经济效应,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西部矿业探寻一条持续性发展和阶跃式升级的道路。

3探究矿业开发负面效应的“边际”成因

受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程度、文化背景和政策差异、供需关系、开发历史等的影响,西部各地不同矿种开发负面效应情况错综复杂。国有大型矿业企业作为整合的主体和受益者,应承担起维护矿业秩序的社会责任,但由于规制国有企业的经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个人或集团利益至上,其对矿业开发负面效应的认识产生偏差,治理效果下降,矿难如梦魇般一次次挑战着社会文明的底线,整合工作的意义遭到质疑[11-13]。新的阶段,我们应突破常规视角的限制,剖析不同背景下矿难形成的“边际”原因,分析“边际”成因与矿难、“边际”成因之间以及“边际”成因内部关系与矿难之间的作用机理。要充分认识“边际”成因作为矿业负效应源头的时代阶段性特征,以及其催化矿难发生的动态复杂性。在常规安全要求常备不懈的同时,克服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势和惯性,有针对性地预防西部矿业开发所引起的负面效应,促进西部矿业常态化整合的健康、有序开展。

4构建矿业文化价值体系

矿业文化作为主体功能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矿业常态化整合顺利进行的保证,在遏止矿难、建立长效安全机制等方面起着治本的作用。我国矿业文化发展严重滞后,不能适应西部矿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存在隐瞒矿难、伪造矿难、违法垄断、“炒矿”、矿业腐败、受贿护黑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矿业秩序。分析西部矿业文化内涵,研究矿业文化艺术、知识和观念在物质、制度以及精神层面的转型路径,构建基于共同地域背景的西部矿业文化价值体系,充分发挥文化在矿业常态化整合中的作用。

5解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

西部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其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不利于“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构建。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远离经济发展中心,呈点式分布,与矿藏、矿业城市地理位置关系紧密(如广西罗城县、云南富源县等)。西部矿业常态化整合应以矿业城市为点,交通干线为轴,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积极稳妥推进山地城镇建设,实现城市组团型发展,形成城市连绵带,对周边贫困村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利用整合产业链上民营矿山(或非矿山)企业所创造的大量就业机会,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巩固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的良好局面。贫困村城镇化又反过来为矿业集群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依托和良好契机,有利于形成新的区域性城市群格局,帮助西部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

矿产企业的行业特点范文6

关键词: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安全事故;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TD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5-0116-02

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安全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2009年的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把安全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五项重点任务之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出了具体的部署。由此可见,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不仅是政府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企业和员工个人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的安全理念、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国有煤矿企业几次发生特大伤亡事故,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开始有人探究煤矿事故频繁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从更深层次上去追溯煤矿事故频发的经济上的、体制改革上的以及社会的原因。

一、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经过全方面的努力,我国安全生产的理论、法律、政策体系得到建立和完善,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状况趋于稳定好转。一个时期来的安全生产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事故总量仍然偏大,反映我国安全生产水平的一些相对指标还比较落后。一些企业事故多发、频发的现状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特别在2008年下半年,一些省区重大事故、特大事故上升,造成局部性、阶段性被动。尤其对煤矿来讲,由于点多面广,安全管理难度大。在生产作业中,特别是井工煤矿,巷道狭窄、阴暗潮湿、粉尘浓度高、噪声高和空气污染,作业人员要承受机械、电气、车辆伤害、高处坠落等事故的危害,露天边坡坍塌、地下矿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煤尘、发火对工人生命安全威胁更大。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防范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还比较脆弱。特别是那些深层次、历史性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根本解决。

二、煤矿生产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是企业管理的缺陷,管理缺陷包括忽视安全和管理不力,忽视安全是因为外界约束乏力,而管理不力的原因则在于安全投入的不足以及人员素质的欠缺。

(一)安全生产投入偏少

多年来,造成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国家与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总体投入不足,特别是在煤矿安全科技方面的投入更是严重不足,一些大中型国有煤矿企业根据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开展了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但投入的经费有限,而大多数矿山,特别是一些经济效益差、小煤矿、民营煤矿基本上在矿山安全科技方面投入甚少。再者,煤矿企业在安排生产性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时,往往由于投资不足或出于“节省”考虑,致使项目中配套的安全项目无法正常运转,或安全生产不能健康运行。还有一些企业不仅是安全投入不足,基础产业更是投入不足。2008年20起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煤矿事故中,有10起为中毒事故,这些矿井均未实行机械通风,且在作业前未对井下空气质量进行检查。

(二)人员素质不高

作为高危行业,尤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但是,由于煤矿企业生产准入门槛低,导致低素质人才大量进入,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大量聘用没有任何安全保护经验的农民工,而高素质人才由于待遇等原因又留不住,从整体上造成了煤矿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即使国有煤矿中对采掘一线工人文化程度的要求也不是很高。特别是在经济效益较差的西部地区,多数工人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安全意识较差。而且这些企业自我培训教育的能力低,不重视员工培训。这种状况,既埋下事故隐患,也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违法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屡禁不止,直接威胁着企业的生产安全和矿工的生命。由于一线工人的低素质,导致矿工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矿工对煤矿的工作环境及周围潜在的危险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危险辨识和防灾知识及能力,意识不到事故隐患的存在,一旦发生事故也不能正确应对。

(三)政府管制不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安全生产的国家监察和群众监督非常重视,安全生产的监察、监督理论和实践得到发展,省、市、县形成了一套新的管理机构体系,为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但一些地方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存在层层衰减问题,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执行力、公信力,在少数地方有逐级弱化的现象。有些工作人员对非法开采煤矿整顿关闭以及国家和上级政府已经作出的决策,认识上有差距,行动上消极;个别人员甚至失职渎职、,充当非法违法行为的保护伞。比如在2008年,受煤矿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巨大利益驱动,目前一些地区无证违法开采、以采代探,一些企业违规开采、无视国家法规等行为还比较严重。对安全监察部门的“停产指令”置若罔闻。近年发生的几起特大事故都是一矿出事,波及多矿,教训深刻。矿业秩序混乱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源头之一。据统计,2008年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中,无证非法违法开采的事故占30%左右。

三、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一)加大煤矿安全科技投入

安全管理技术落后是造成当前煤矿企业屡屡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煤矿安全管理是以煤矿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科学合理地安排安全投入资金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矿山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加大煤矿安全科技投入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大煤矿安全科研投入。《矿山安全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矿山企业必须从矿产品销售额中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必须全部用于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不得挪作它用。这一规定使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投入有法可依。但煤矿安全科技发展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范畴,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的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矿山安全技术研究投入大、周期长,又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由于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差,一般煤矿企业不愿意花大量的人、财、物力来进行安全技术的研究,而资金投入是保证安全科技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应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对安全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同时拓宽经费渠道。一方面煤矿企业各级主管部门和矿山企业要积极通过国家对整个煤矿政策的调整增强矿山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从各方面努力促使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可从矿产品销售额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安全科技发展基金;另一方面,需要广开渠道,多方式地筹集资金。在目前的情况下,主要应由国家各级部门立项,根据安全科技工作的需要,设立不同类型的煤矿安全生产科研项目,同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应通过有关渠道,争取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计划中加大对煤矿安全生产科技的投入。

(二)积极实行安全生产培训

安全生产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教育从事安全生产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如何去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保障个人的生命安全,也是各级领导真正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出发,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根本保证。

安全生产培训的方法,是在培训过程中,老师和学员为实现其共同的培训目的、完成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普遍适用的最佳的培训方法是没有的,但是,针对特定企业的某些特定的安全生产培训,最佳培训方法是存在的。作为培训管理者就是要努力去发掘适合自己企业的培训方法。作为矿山企业来讲,目前比较常用而且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法。把安全生产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安全生产实践操作上。讲授理论时应侧重于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让学员多积累一些实践知识,而且在现场实地操作,进行实物讲解。这样从感性认识直接到理性认识、视觉、触觉、感观,同时投入学习,不但易懂而且记得牢,利于学习一些真本事。

2.案例警示培训法。众所周知,每一起重大、特大煤矿伤亡事故案例都是工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可以说是安全生产培训教材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所以在安全培训中,要充分利用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一是可以强化安全意识;二是可以唤起培训人员对有关安全法律条文或有关规程措施规定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三是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四是给学员积累了实践上的经验或教训。特别是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时可以采用案例警示培训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强化煤矿企业安全评价

安全评价是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目的。安全评价应贯穿于工程、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退役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工程、系统进行安全评价,既是政府安全监督管理的需要,也是生产经营单位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证。2002年颁布的《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建设项目必须实施“三同时”,同时还规定煤矿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安全评价可以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安全管理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评价是预测、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通过安全评价可以确认生产经营单位是否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评价还能进一步预测危险性发展为事故的可能性及事故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并以此说明系统危险可能造成负效益的大小,合理的选择控制措施,确定安全措施投资的多少,从而使安全投入和可能减少的负效益达到合理的平衡。安全评价使生产经营单位所有部门都能按照要求认真评价本系统的安全状况,将安全管理范围扩大到生产经营单位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使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系统化管理。

总之,安全生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不是简单颁布一些文件、决定就能解决的,表层问题的背后还有更深的根源,而只有追根溯源,才能防患未然。

参考文献

[1]隋鹏程.人本安全原理[J].现代职业安全,2006,(4).

[2]黄速建.现代企业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李铬,李春厂,梁睦,等.煤矿带式输送机事故分析及防护措施[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3).

[4]王金力.加强科学管理,建设现代化矿井[J].神东科技,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