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工作总结范例6篇

阅读工作总结

阅读工作总结范文1

今年来,大阅读工作在县局长室的直接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县“四个文件”精神,强化阅读常规管理,开展各种阅读活动,扎实有序推进大阅读工作,让学生爱上读书、善于读书,提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取得显著成效。现将2019年上半年大阅读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抓实大阅读常规工作。阅读常规工作是推进大阅读的根基,夯实根基才能使大阅读工作行稳致远。今年,我们重抓“三项阅读常规”,即每周“双语”一节阅读课,每节课前5分钟阅读交流,每天课外阅读1小时。严抓“三项常规管理”的12条规定落实,在课前5分钟阅读交流上,重抓课外阅读内容、情节、人物等的讲述与描绘,实现阅读积累、内化;抓实“晨诵、午读、暮省”等环节管理,确保学生有宽裕的阅读时间;在“双语”阅读课上,重点推进整本书有效阅读与指导。我们定期不定期走进校园,走进班级,走进学生,检查了解“三项阅读常规”落实情况,加大对学校管理层与执行层随机检查、通报、处理的频度和力度,确保“三项常规”能够落实到位,让学生有时间阅读,有交流的阅读,有指导的阅读。通过深入学校检查情况来看,“三项阅读常规”执行情况较前有了很大进步。

2.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以学习年、阅读节为载体,开展教师读书系列活动;开展中小学生英语诵读比赛、“经典诵读·高雅艺术”展评活动;各中小学开展教师“导读之星”、学生“阅读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评选活动。

(1)承办县第七届读书节启动仪式。4月22日,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承办的“庙湾颂”阜宁县第七届读书节启动仪式暨“书香阜宁·歌颂祖国”朗诵会在实小长春路隆重举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罗时荣出席活动,800多师生、各界人士参加活动。活动现场,参演的14个节目无论是配乐朗诵、情景剧还是诗词联诵,都激情演绎,精彩绽放,赢得现场观众、在线观看的微友广泛好评,进一步推进“书香阜宁”建设,激发全社会读书热情。

(2)开展教师读书系列活动。今年上半年,根据《关于开展教师读书系列活动的通知》精神,我们围绕推荐教师阅读书目《给教师的建议》,先后组织开展四项读书活动。一是管理干部读书笔记评比。开学初,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各中小学校长、分管校长“三处”(教导处、德育处、教科处)负责人《给教师的建议》寒假读书笔记进行评比,63所中小学幼儿园302名管理干部参评,其中109人获得优秀等次,他们的读书笔记书写认真,规范,内容翔实,感悟颇多,字数大多在1.5万以上。各学校也相应开展读书笔记互阅展示、心得交流等活动。二是读书征文评比活动。2月中旬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管理干部、教师中开展《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征文评比活动,要求围绕书中感受最深的“某一条或相关的几条建议”,联系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感想、谈应用。各校(园)认真组织,在初评的基础上,推荐优秀征文参加县里评选。此次活动,共收到参评征文150多篇,经评委会认真评选,评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5篇,三等奖49篇。阜宁教育公众号将陆续推介获得一等奖的征文,与微友们分享。三是举办读书沙龙活动。今年,我们先后在实小苏州路、阜宁中学、实小长春路举办3次规模较大的读书沙龙活动,共有500多中小学管理干部、教师、家长及局机关科室负责人参与活动。沙龙活动紧紧围绕交流读书心得、质量提升与《给教师的建议》、学习践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等展开,大家畅所欲言,交流读书体会,结合工作实际,践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与方法,学以致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我县教育品位和办学质量。“朗诵周末”进校园活动。“朗诵周末”是阜宁县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和全民阅读促进会打造的阜宁文化新名片。我们积极响应,参与支持“朗诵周末”活动。春学期,我们负责筹办“朗诵周末”6期,分别于3月11日走进益林中心小学,3月18日走进附小集团,3月24日走进古河中心小学,4月15日走进羊寨中心小学,4月19日走进实小集团长春路校区,4月28日走进阜宁县幼儿园。很多师生及家长通过这一平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激发了读书热情。实验初中上海路校区、附小集团、实小长春路校区、实小新林路校区、羊寨中心小学等被评为““朗诵周末””先进单位。我们还参与组织了两期8场的“经典诵读·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了罗兰、长明等省内朗诵名家进校园诵读经典作品,并与师生互动交流。

(3)中小学教师课本朗读比赛活动。我们严格安排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课本朗读教学指导和训练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朗读水平,我们在全面发动,校级初赛,片区复赛的基础上,于5月12日下午举行了县级决赛,有44名同志参加。其中实小集团4人、附小、公兴小学、东沟小学、芦蒲小学各1人获一等奖。实小集团、阜宁中学、阜宁中专、东陈片初中组和沿渠片、西南片、东新片小学组分别获得优秀组织奖。

(4)中小学生诗词大会书面竞赛活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诗、诵诗和用诗的热情,提高学生文化底蕴,我办精心策划了中小学生诗词大会实施方案, 6月5日下午组织了义务教育阶段5、6、7、8年级全员参与的书面竞赛活动,并对各校5年级、7年级20%学生的进行集中批阅、评比。

4.扎实推进阅读教学研究。以整本书阅读为重点,强力推进县片校三级注重整本书阅读方法的研究与指导,通过“县级骨干教师示范课引领、校内全员大练兵、校片县分层大比武”活动,逐步提高广大教师的阅读指导力,从而实现学生阅读“扩量、提质、增效”的目标要求。

一是走出去学习取经。为了学习借鉴外地大阅读工作先进经验,3月20、21日,我们组团赴南京科利华中学、北京东路小学考察学习大阅读工作,侧重学习整本书阅读指导。通过听特级教师讲座、听特级教师吴静阅读指导课《邂逅谢尔大叔》,参学人员感触很深,明晰差距,坚定信心,从整本书阅读做起,抓好阅读课有效教学。益林初中刘从光老师在学习回来后精心制作视频,记录学习过程和学习心得,并与学校老师分享,收到良好效果。

二是组织公开教学研讨。3月29日至4月11日,我们分段组织阅读课整本书公开教学研讨活动,共计开设阅读公开课15节。分别是:3月29日,在县一高组织了高中阶段的课外阅读公开教学研讨活动,一高邵亚利、东中张月月、阜中王海玲上了三节研讨课;4月3日下午在实小集团长春路校区、明达初中举行整本书阅读指导公开教学研讨,邀请了县内名师和教研室相关教研员到场进行专业引领;4月4日下午在附小香港路校区举行小学英语课外阅读公开教学研讨;4月11日下午在实验初中苏州路校区举行初中英语课外阅读公开教学研讨活动。通过研讨,我们初步摸索了做好课外阅读指导的路子,今后工作中,仍将继续深入推进。

三是举办主题沙龙、论坛。为使高三最后阶段复习工作更有针对性、指导性、实效性,提高学生高考语文阅读题解题能力,我办根据学期工作安排,提前半个月了活动通知,要求各校充分准备,并形成书面材料带会交流,4月23日晚在阜宁中学二楼读吧组织了有高三骨干老师、学科组长参加的沙龙活动,一高的崔巍嵩老师、陈集中学蔡清荣主任、阜中的丁玉华主任等交流发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有系统,有深度、且操作性很强。本次活动很好的发挥了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作用,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为了提升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水平,我们组织了“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研讨与实践”为主题的“周末教学论坛”活动。附小祁静老师的《穿越时空之美》、实小刘卫华老师的《基于文本细读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和追求》的专题报告,讲述诗词背后的人文故事,阐述有效古诗词教学方式、方法,并积极互动交流,参学人员受益匪浅。

大阅读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有:

1.部分学校思想不重视,认识不到位,把抓大阅读工作与抓教学质量割裂开来,行动上有回潮、消极应付现象。部分教师热情不高,阅读指导能力不足,有怕苦畏难情绪。校相关处室担当不够,组织不力,大阅读过程管理和日常检查未有落实,或检查管理流于形式,基本无效。

2.阅读课备课存在较大问题,有的学校部分教师没有整本书阅读备课笔记,阅读课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老师随意讲讲,缺乏针对性的指导,谈不上思维导图、突出重点,阅读质量难以保证。

3.大阅读缺乏过程管理。基本没有见到大阅读过程管理资料,大多是阅读工作布置的多,跟踪督查、落实的较少,阅读成效难以保证。

4.学校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开展大阅读工作的积极性。

下半年工作思路及目标任务

工作思路:

以讲话和国家、市县有关阅读工作文件精神为指导,以 “三项阅读常规”(每节课课前5分钟阅读交流、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周1节双语阅读指导课)为抓手,以丰富多彩的“阅读节”活动为载体,以“整本书阅读研究”为重点,将大阅读工作融入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科学有序、扎实有效扎实推进大阅读工作。

目标任务:

1.组织高中教师认真研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使他们切实理解、把握有关阅读要求,增强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2.根据时令、节日、重大政治活动、学生身心特点,精心编排2018年秋学期阅读节活动方案;

3.搞好幼儿讲故事大赛、中小学生汉字大赛、学生语文课本朗读比赛、英语课本剧表演大赛等全县规模的竞赛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夯实阅读基础,提高阅读能力,推进课堂革命;

阅读工作总结范文2

一、创设情境,教学生“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兴趣,数学阅读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巧妙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研究“合并同类项”这节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两道习题:

(1) 计算:①13×2007+7×2007;

②86×2008-76×2008.

(2) 当x=-1,y=3时,求代数式5xy-4x2y-4xy-6x2y的值.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计算比赛,看谁能拿到“红星”.因为学生没有合并同类项方面的知识储备,自然是“先计算后化简”,而教师则是“先化简后计算”,自然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节省了时间,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这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老师能做得又对又快又好呢?同学们想学老师这个本领吗?请翻开课本阅读……的有关内容.”此时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被激发,其阅读效果可想而知.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时常感到他们通过阅读而成功地学会了一些知识,以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自觉性.鼓励学生去阅读数学的一个有效办法是给予介绍、推荐好的阅读材料,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在教室的黑板报里以吸引人的方式经常陈列或张贴一些有趣的数学材料,使学生乐于进行数学阅读.同时,教师应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一改过去“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讲练读三结合”的方式.

二、抓关键词,教学生“精读”

数学问题中的关键词反映了数学题目中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关键词的精读与分析,可以迅速地了解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例如:某书店促销活动中,推出一种优惠卡,每张卡售价20元,凭卡购书可享受8折优惠.有一次小明同学到该书店购书,结账时,他先买优惠卡,再凭卡付款,结果节省了人民币12元,那么小明此次购书的总价值是人民币多少元?

关键词1:购书的总价值是人民币多少元?

思考:总价值的确切含义是什么?是实际的购书款,还是书本身的标价?

关键词2:节省了人民币12元.

思考:节省是相对于哪些费用提出的?

关键词3:先买优惠卡,再凭卡付款.

思考:(1)先买卡,再付款这句话反映了数量间什么样的关系?(2)付款额与书的总价值有区别吗?

学生在阅读时抓住了上述关键词语,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确清晰了,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再如在归纳了同类项的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是同类项”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个概念,指出这个概念中印象最深的词“相同”,在阅读中体会三个“相同”的不同含义,从而明确三个“相同”是同类项概念的要点.

“精读”的把握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能抓住概念的限制条件.例如,阅读平行线的概念,必须注意“同一平面内”,阅读三角形的概念要注意“不在同一直线”等关键词.如果遗漏,会造成知识模糊.在学生阅读中抓住关键词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在关键词下面做记号和标序的习惯,以有利于今后的应用与复习.

三、纵横比较,教学生“复读”

数学中的定理、法则是反映数学对象属性之间的关系的,是解题的理论基础和工具.能否准确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因此,应着重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纵横比较,尝试复读.纵横比较指条件或结论较为接近的定理和法则,复读的要求是阅读时注重弄清结构,掌握思想.

例如在讲授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与前面所学的垂线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来对照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去归纳这两个性质语句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深刻理解这两个性质前提条件的不同.

再如,在学完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后,学生运用它们说理时容易混淆,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步横向和纵向的阅读.第一步是横向读,就是只阅读平行线的三个性质或三个判定,在阅读中去明确性质或判定中的条件和结论,从而归纳出平行线性质的本质是“由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推出两角的数量关系”,而平行线判定的本质是“由两角的数量关系推出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第二步纵向读,就是把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合起来读,通过阅读去比较性质和判定的条件和结论的关系.通过比较阅读训练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的结构,掌握重要的数学思想,深化内在的学习过程,从而起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四、阅读示范,教学生“会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课堂阅读指导策略,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读课本,帮助他们发现数学教材中语言文字的“魅力”,理解数学符号的含义,努力借助课堂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做好示范,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当教学生阅读数学教材时,教师最好选择几段书上的内容,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时的做法以作示范.每当学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后,还可要求学生在全面阅读教材和课堂笔记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提高以后“自读”的水平.

五、引入习题,教学生“解读”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将阅读引入到习题教学中,这也是近几年中考的一个热点.这类题型往往需要先阅读较多的文字,要求考生对文字、符号、图表和式子进行概括、分析,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观察、实验、猜想、调整、筛选,就其本质进行归纳、加工和提炼,然后做出解答.

例如,某公司有员工50人,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决定引进一条新的生产线,并从现有员工中抽调一部分员工到新的生产线上工作,经调查发现:分工后,留在原生产线上工作的员工每月人均产值提高40%,到新生产线上工作的员工每月人均产值为原来的3倍;留在原生产线上的员工每月生产的总产值不少于分工前原生产线每月生产的总产值,而且新生产线每月生产的总产值不少于分工前原生产线每月生产的总产值的一半.问:抽调的人数应在什么范围内?

此问题信息量比较大,在阅读理解时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推理、抽象思维、文字概括、书面表达等诸方面的能力.如果沉不下心来,不认真细致地品味,很难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和不等关系.学生对问题中的关键字词须细心揣摩、冷静分析,才能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在习题教学中,适当、适量引入阅读练习,可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加深对数学语言的理解.

阅读工作总结范文3

一、主题阅读活动的必要性

(一)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中学教育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光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课堂教育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相比之下课外教育的重要性完全不比课堂教育差,同时课堂教育需要课外教育的支持、配合,来拓展和延伸教育效果。主题阅读活动是课外教育的一个很必要的手段,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二)开拓知识面、提高各项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底子是否厚、能力是否强,成了评价学生是否合格、优秀的标准。主题阅读活动在这方面可大有作为。学校图书馆、资料室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学生在图书馆里看了多少书,而在于它们告诉学生应该读哪些书、如何去读、读后如何转化为自身知识与内涵。高中是思想的形成期,是接触文学大家的作品并开始进行深入思考的极佳时期,而引导阅读则是为人师者的责任。必须有好老师告诉学生去图书馆读什么、怎样读,若学生进入图书馆只是看些校园青春文字,或是干脆享受空调睡大觉,那中学设置图书馆又有什么意义?因此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十分有必要。

(三)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很重要任务,说到底,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思想品德修养将直接影响学生踏上社会后的所作所为。但单纯的说教是不会有较好的效果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以致弄巧成拙。主题阅读活动具有学生参与充分,针对性强,积极性高等特点,所以能有效地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

二、主题阅读活动的方式

主题阅读活动按照其方式可分为两类:

(一)自行阅读式。自行阅读式就是指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活动指定的文献来了解、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一般是按照阅读―思考―总结―讨论过程进行的,其中,讨论这一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其有无。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的工作随着整个活动的安排外,主要表现在(1)阅读文献的收集;(2)总结材料的汇集;(3)讨论的组织。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一般不干涉学生的认识后果即总结材料给予评论,但可以作为平等的一分子与学生或老师进行探讨、研究,以求得出最后的结论。

(二)指导阅读式。指导阅读式,是指在老师的讲解指导下,再经过阅读指定的文献来了解、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一般是按照听讲――思考――阅读――思考――总结――讨论过程进行的,图书馆的工作除了自行阅读的方式外,还要联系老师。一般多采用这种方式。

三、主题阅读活动的组织

活动的组织,一般来讲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活动的确定。就是制定整个活动的计划,也就是确定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场所、时间、规则规程,文献的选择,检出以及宣传、联系、反馈、评价的方式,这是整个主题阅读活动的基石。它要求组织人员认真研究和准备,确定主题要明确,要富有实际意义,富有情趣和时代气息,形式内容要新颖、充实、符合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要求。

(二)活动的准备。是指一些具体的准备工作,包括事先的宣传,通知、活动方法、规则、规程的解释解答学生的有关咨询;工作人员的准备工作和指导老师的确定。

(三)活动进程的控制。主要指活动中工作人员与学生的联系、接触,以及和学生的家长、教师的联系。协调学校、家庭的作用,使学生的阅读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四)活动的总结。包括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分析学生的阅读成果,给予必要的评价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展览,同时对于整个活动的进程、结果及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

四、主题阅读活动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题阅读活动是一项比较复杂、头绪繁多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付出较多的劳动,给予较多的关注才能保证顺利地进行。要开展好这项活动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提高有关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认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主题阅读活动是课外阅读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能加强阅读活动的导向性,并能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力。但主题阅读活动也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学校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也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努力。

第二,要从实际出发,把主题阅读活动和学校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图书馆在对学生的全面接触、了解方面无疑是存在问题的,为了使阅读活动能够增加针对性,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图书馆就需要加强与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联系,结合起来考察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现实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要做好主题阅读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主题。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能有效地吸引对此主题感兴趣的学生,增加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同时,也使活动能比较顺利地开展,避免流于形式、空泛、生硬。活动形式力求多样化,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同样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的效果。

阅读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阅读能力 循序渐进 提炼 兴趣

在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中,由于试卷长度的增加和信息给予题的大量使用,对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呢?本文就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谈谈自己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化学阅读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对于预习,我们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从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化氢”一节时,可给学生观察一瓶氯化氢气体,并做喷泉实验,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氯化氢气体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课前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

其次,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

再次,要加强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二、课堂阅读,教会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已广泛地被我们广大教师所接受。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又怎样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要重视文字叙述,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

不少同学在阅读化学课本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眼光一扫而过。而实际上,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却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此外,我们还应给学生介绍各种化学工具书,并教会他们在阅读中能正确查阅化学工具书中的各种表格、插图。

2.要重视普遍性,但更要重视特殊性

在课堂阅读指导中,我们教师要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事物的规律。

3.要重视结果,但更要重视过程

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十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能熟记,但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引出过程、推导过程不清楚;对化学实验的结果熟悉,但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及操作原理记不清楚等。

三、课后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课后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我们教师同样也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后阅读的指导。

一是归纳总结关。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一关是对已学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上完一节新课后都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并对本节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本节课文的知识重点、难点。

二是发散思维关。学生课后阅读指导的第二关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例如,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为什么在同周期中不是最小?为什么碳碳双键的键能不是碳碳单键的两倍?对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等方式解决。二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多联想、多角度思考。

阅读工作总结范文5

一、阅读理解过程的基本理论

正确认识阅读理解过程的本质,有助于教师对阅读诊断和矫治策略作出选择。近二十年来,教育界对阅读理解过程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若干阅读理解过程模式理论。

(一)阅读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及“相互作用”模式理论

1.“自下而上”阅读模式理论。阅读理解的“自下而上”或“以课文为基础”的理论认为,阅读是读者从辨认字母开始,组成单词、词组、句子、语段等,逐级由语音、词素等最基础的单位聚合向上、向整体意义发展的过程;阅读教学的合理序列应是先教字母,再教字词,然后逐渐过渡到培养高级水平的阅读技能。显然,这一理论把阅读看作仅是从文本中提取意义的过程,而忽视了读者固有知识对阅读的影响。笔者认为,“自下而上”模式只能说明阅读过程中的某些现象,而不能解释阅读过程中各种信息间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早期线性信息加工理论对阅读研究的影响。著名学者高夫(Gough,P.B.)是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自下而上”阅读模式较为明显的读者常把自己的感性和理性背景知识与所读内容割裂开来。(注:R.J.Tierney&P.D.Pearson,"Leatn-ingtolearnfromtext:Aframeworkforimprovingclassroompr-actice",InH.Singer&.R.B.Ruddel(Eds.),TheoreticalmodelsandprocessesofReading(3rd.ed).P.878,Newark.D.E.:internat-ionalReadingAssociation,1985.)

2.“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理论。阅读的“自上而下”模式理论又称“以读者为基础”或“概念驱动”模式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阅读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系列加工过程,而是一个以读者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取样、预期、检验和证实的“从内而外”的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把比课文内容更多的信息带到课文中来,在阅读时不断进行假设检验,读者先前的知识和语言被用来对所读内容作选择。随着阅读的展开,读者综合已有知识证实或修正自己的预测。笔者认为,这种强调读者已有知识经验而轻视文本信息对理解作用的观点也是片面的,它在实践中易于造成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严重后果。从理论上讲,用绝对的自上而下模式来解释阅读过程也是困难的。著名学者古德曼(Goodman,K.S.)就是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以读者为基础”倾向较为明显的读者,在理解和解释课文时常常过于概括。(注:M.Strange,"Instructio-nalimplicationsofaconceptnaltheoryofreadingcomprehens-ion",TheReadingTechnique,33,1980,P.391.)

3.“相互作用”阅读模式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读者带到阅读中来的知识和课文中的信息在阅读理解中都是重要的;阅读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加工应有机结合起来,读者正是运用解码和语言技能以及他们关于世界的知识去获得对课文意义的理解的。首先,课文激发读者运用他们的解码策略,随着对词语加工的展开,读者运用他们的知识去接受或拒绝关于涵义的假设。这种观点认为,从本质讲,理解是建立在读者不断填充当前阅读主题空缺基础上的,然后在阅读时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结果就产生了不同读者对同一课文的不同理解。因为读者的知识是有差异的。鲁姆哈特(Rumelhart,D.E.)是这一理论的重要代表。他从图式理论出发,提出了读者阅读理解失败的若干原因:(1)读者可能并不具有适合该课文的图式,因此不能对课文内容作出假设,不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概念;(2)就语言结构和内容而言,读者具有适合该课文的图式,但作者在课文中没有提供激活读者这些图式的足够线索;(3)读者可能作出了对课文的一致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并非作者的原意,在这种情况下,读者的图式被激活了,而且读者认为自己已理解了课文,然而,所获得的理解不同于作者表达的思想。理解中的这种情况常发生于“自上而下”模式较为明显的读者身上。(注:D.E.Rumelhart,"U-nderstandingunderstanding",InJ.Flood(Ed.)Understandingr-eadingComprehension,PP.86~94,Newark,D.E.InternationalReadingAssociation,1984.)图式理论关于理解失败的原因分析,对诊断阅读理解具有直接意义。

(二)阅读理解五过程模式理论

传统的阅读理解教学是把理解分解为若干子技能来传授的。近年来,理解的这种子技能模式受到了猛烈批评。欧文(Irwin,J.W.)认为,我们需要一个客观地描述读者阅读理解过程的模式来代替传统的子技能模式;只有客观地揭示了理解是怎样发生的,才能更好地教学生去理解课文。为此,他以认知心理学家和阅读研究者的有关研究为基础,提出了阅读理解五过程模式理论。(注:JudithWestphalIrwin,TeachingRea-dingComprehensionsProcesses,Prentice-Hall,Inc.EnglewoodC-liffs,NewJersey,1986,pp.1~15、pp.141~157.)该理论认为,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至少同时涉及微加工、整合加工、宏加工、精加工和元认知等五个加工过程,其中每个加工过程又包括了若干子过程或技能。

1.微加工过程。读者的第一项任务是从每个句子的各个观念单位中提取意义并决定这些观念中哪些观念需要记住。这种对单个句子中的单个观念的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称微加工过程(Microprocessing),它主要包括了把字词组成有意义词组的“组块”(Chunking)能力和不断地对各个句子中的重要细节进行选择性记忆的微选择能力等两个加工子技能。

2.整合加工过程。读者只有把各个句子中的各个观念连结为有机整体才能有效阅读。这就意味着读者必须理解从句间或句子间的关系。这种对单个从句或句子间的关系作出推论或理解的过程称为整合加工过程(IntegrativeProcessing)。在整合加工过程中,读者必需具有鉴别代词所指的对象,对因果关系和次序以及所描述的整个情景作出推论的能力。整合加工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对首语重复的理解;(2)对连接关系的理解;(3)填补空缺推论。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整合加工能力,应相应开展这三方面的训练。

3.宏加工过程。概念只有被组织在一个总的结构模式中,才能得到有效连接和保持。因此,在阅读理解中,读者必须把单个概念综合和组织成概要或一系列结构化的总概念。这种对课文的主要思想不断进行归纳和选择的过程,称为宏加工过程(Macroprocessing)。在宏加工过程中,至少需要两种加工子过程或技能。第一,选择总体概念并对段落进行概括的能力,而这又包括了选择主题句、删除、概括、形成上位概念等子加工过程或技能;第二,运用课文总体结构模式进行理解和记忆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宏加工能力,应针对性地加强这两种加工子技能的诊断与教学。

4.精加工过程。在阅读中,我们常会作出一些既非必然是作者意想的也非必然是字面解释所需要的推论。阅读中的这种推论过程称为精加工过程(Elaborativeprocessing)。它主要包括五种类型:(1)预言;(2)把课文信息与读者已有的知识综合起来;(3)形成心理意象;(4)情感反应;(5)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较高级思维反应过程。在这些精加工类型中,预言对阅读理解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优秀读者在阅读时经常带着对课文结构和各种事件的期望,预言有助于读者对理解的监控,并把注意引向课文重要的信息。因此,对有阅读理解问题的学生可以教他们运用预言这一自我帮助的技术。其基本步骤是:(1)教师示范。教师阅读标题、插图或课文的某些章节,并作出预言,然后向学生解释这样预言的理由。(2)学生尝试。教师示范数次后,学生进行尝试性预言。(3)实际运用。学生在日常阅读中不断作出对课文事件的预言。

5.元认知过程。元认知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觉意识和控制,它涉及读者对自己是否理解了读物以及怎样实现一个认知目标的意识。这种有意识地通过调整阅读策略从而对阅读理解和长时记忆等认知过程进行控制的过程称为元认知加工过程(Metacognitiveproc-essing),它主要包括为了理解意义而阅读的元认知活动和为了记忆而阅读的元认知活动两种类型,而读者为了特定目标而主动选择学习策略的过程则是阅读理解中最主要的元认知活动。研究表明,有效的阅读依赖于读者积极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对认知活动监控的失败可能导致严重的阅读理解问题。因此,诊断和发展元认知加工能力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附图{图}

欧文强调,为了改进阅读理解教学,仅对阅读理解五个加工过程作一描述是不够的,还应弄清理解过程是怎样受整个阅读背景影响的。首先,理解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把自己的态度、兴趣、期望、技能和知识(读者背景)带入阅读之中,并据此对课文作出积极推论和解释。其次,课文特征和阅读的总体情景也对理解产生深刻的影响。所有这些影响理解的因素可用“背景金字塔”作出图示(图一)。因此,为了使阅读教学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应把读者背景课文特征和阅读的总体情景等背景变量综合起来,不断作出诊断和分析,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

阅读理解五过程模式理论对阅读诊断与矫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为我们确立了阅读诊断的基本范围,也为我们提供了开展矫治性教学的基本框架和方法。从这一理论出发,我们就可能综合阅读背景的各种因素,按照阅读理解发生的过程,针对性地设计个别化阅读教学计划,开展阅读理解过程教学,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二、阅读诊断的概念和过程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有关研究,笔者认为,所谓阅读诊断,就是为了使阅读教学更好地适合学生个别化阅读学习的需要,在阅读教学前、教学中或教学后运用恰当的方法和工具,通过对有关资料和学生学习表现的综合分析,查明师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优点、缺陷及知识、能力、需要等各方面的状况,判断阅读问题和困难的特征、性质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矫治性阅读教学策略的过程。理解这一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1.阅读诊断的目的是通过对阅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原因的分析,使阅读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独特的阅读学习需要,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诊断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贯穿于教前、教中和教后各个环节之中;

3.诊断和矫治的对象并非局限于阅读差生或智力迟钝学生,它同样适用于阅读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

4.诊断的目标应是系统地提出矫治策略和方法。教育诊断只有转化为特定的教育策略才能具有实际意义。

从上述阅读诊断定义出发,阅读诊断依其展开顺序可依次分为如下个基本环节:

1.概观性调查与诊断。即以较为总括的形式鉴别小组或班级学生的总体阅读学习情况,从众多学生中筛选甄别出具有阅读问题、需要进一步诊断的学生。它一般是由课堂教师以班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潜力或阅读期望水平与阅读成就水平作出比较而进行的。

2.阅读困难症状鉴别。即通过各种诊断方法和量具进一步弄清有关学生阅读困难的具体表现和症状。与步骤一所不同的是,步骤二是一个具体的、个体的和临床的诊断过程。

3.鉴别和分析阅读不良症状的具体原因。

4.制定干预和矫治方案。诊断就意味着矫治,没有干预方案的诊断是不完整的。

三、诊断矫正性阅读教学模式和策略建议

(一)个别化矫正与矫治阅读教学设计模型和教学基本过程

为使矫正和矫治阅读教学适合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鲁珀利(Rupley,W.H.)等人在对有关阅读教学变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综合的个别化矫正与矫治阅读教学设计模型,并对诊断性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作了详尽阐述。(注:WilliarmH.Rupley&TimothyR.Blair,ReadingDiagnosisandRemediation,MerrillPublishingCompany,1989,P96、pp.43~46.)该设计模型要求教师在个别化阅读教学方案设计中对学习者类型、任务状况、资源特征和教师风格等教学变量作出综合思考和逻辑分析,从而使学习任务的外在条件与学生内在的知识状况相匹配。

1.学习者类型。通过对学生关于某个学习情景准备状态的诊断分析,作出对特定学生应采用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难度水平等有关决定。

2.学习任务。教师对行为目标和学习结果作出鉴别,对任务状况作出详细阐述,明确矫正与矫治阅读教学所应达到的目标,从而使阅读教学与学生需要相适应。

3.资源特征。教师不但要明确可以得到哪些资源,而且还要确定这些资源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要和动机特征,并努力使资源与学生需要相匹配。

4.教师风格。为使个别化阅读教学有效运转,教师应把学习者类型、任务状况、资源特征与教师风格结合起来,不断作出诊断分析和必要的教学调整。

总之,个别化阅读教学设计模型集中于对学习者类型、任务状况、资源特征和教师风格等变量的逻辑分析,它反映了个别化阅读教学是一个涉及读者、教师、课文和资源等因素的综合性活动。

在对个别化矫正与矫治阅读教学设计模型综合考察的基础上,鲁珀利等人还详尽阐述了诊断性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

1.分析。(1)教学诊断。诊断性阅读教学过程的最主要研究领域应是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应首先对自己的教学作出反省,把诊断教学与诊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2)材料收集。运用恰当评价工具收集学生标准化阅读测验结果、非正式阅读测量与教学水平、字面理解、解释性理解和批判性阅读理解等方面的信息。(3)测验解释与材料综合。这一环节着重了解班级学生间学习水平的差异、认知和理解的优缺点、潜在水平与现实阅读能力的不一致性程度,以及是否需作进一步诊断性测验等信息。

2.个别化阅读教学。在诊断性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教师作出诊断的决定并向学生提供实际教学。(1)确定重点。教师就有关教学重点作出决策,并确定学生没有充分发挥潜力的领域。(2)设置学习环境。以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为基础开展教学,需要教师对阅读材料和环境作出深思熟虑的设计和安排,尤其是材料的数量和类型必须符合个别化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3)教学处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个别化设计模式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努力使教学过程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4)持续诊断。诊断是有效阅读教学的核心。最初关于学生的诊断性结论必须得到不断评价,作出新的诊断性结论,并相应调整原来的矫正性阅读教学计划。

长期来,汉语阅读教学设计和基本过程是以“预习—讲习—练习—复习”的线性序列为基本模式的,其主要特点是重课文和讲解,轻学生阅读问题诊断和研究,把课文理解与读者特征、资源特征和教师风格等阅读背景割裂开来,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很难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大大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效率。这里,鲁珀利等人提出的个别化矫正与矫治阅读教学设计模型和教学基本过程对改进当前我国汉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关于诊断矫正性阅读教学的若干策略建议

1.加强阅读理解基本过程教学。阅读理解五过程模式理论告诉我们,阅读理解是微加工过程、整合过程、宏加工过程、精加工过程和元认知过程相互配合、协同运作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加工过程的挫折必定对整个理解过程带来消极影响。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在整体阅读理解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诊断,有针对性地加强各个理解加工过程及其子过程的教学。鉴于我国阅读教学中宏加工教学较为薄弱的现状,下面对怎样开展宏加工过程教学作些阐述。(1)故事语法和课文组织型教学。故事语法即故事的基本组织结构。阅读研究者把简单故事的基本要素概括为背景、起始事件、内心反应(Internalresponse)、企图、结果和反应(Reaction)等六个基本要素。了解这些基本要素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加工的展开。故事语法和课文组织型教学的主要方式有:①宏完形任务法。给学生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让他们补充中间的情节。②预测法。让学生为一个故事结尾,其别要注意故事语法结构。③故事拼凑法。把一个故事分散成几部分,然后要求学生重新拼凑组合。④层级概括法。以层级形式概括各小节与大段的主要思想。⑤画课文概念结构图。(2)宏选择教学。所谓宏选择就是从阅读材料中选择最重要的概括性信息,它是有效宏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宏选择教学常用的方法有:①让学生从读物中选择最重要的观念。②让学生编制一份有关课文的完整的测验,测验必须包括所读课文的主要内容。(3)概括技能教学。布朗和戴总结了读者进行概括的四条规则:①删除:删除次要和多余的信息。②总结:以更为概括的术语代替一组具体的细节。③选择:从课文中选择概括性的陈述。④编造:编造明确的标题性陈述。(注:A.LBrown&J.D.Day,Macrorulesforsummaringtexts:Thedev-elopmentofexpertise,Urbana-champaign:CenterforthestudyofReading,Univeristyoflllinois,1983.)在具体教学中,概括技能教学的方式主要有:①概括规则教学。②把一段文章缩短。③教师列出对课文的各种概括,让学生选择其中最好的一个概括。④找出主要概念。

2.开展行动研究,提高诊断矫正性阅读教学质量。从本质讲,诊断矫正性阅读教学必须是一种个别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在认真诊断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诊断矫正性阅读教学过程必定同时是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行动研究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螺旋循环不断发展的问题解决过程,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诊断性阅读教学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与一般教育行动研究过程并无本质区别,其基本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环节:(1)阅读教学问题诊断与分析。即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问题作出归纳分类、筛选和明确详尽的阐述,形成一定时期师生共同解决的问题场域。(2)理论优选。亦即根据筛选出来的某一时期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从国内外有关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中针对性地选取适合自己运用的部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和运用提供理论材料和操作框架。(3)运用和反思。即在总体目标指导下,教师个体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基本过程,在协作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帮助下,创造性地运用已经优选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阅读教学问题,并对实践结果作出总结和反思,为下一循环诊断性阅读教学行动研究作好必要的准备。

3.加强阅读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代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一个涉及读者、教师、课文和资源等因素的综合性活动,阅读理解受读者背景、课文背景和情景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诊断性阅读教学的系统化设计。加涅指出,各级水平的教学设计必须回答三个主要问题:一是确定教学的结果目标是什么;二是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三是怎样评价教学效果。(注:盛群力:《为学习设计教学》,《外国教育资料》,1993年第1期。)围绕这些问题,结合诊断矫正性阅读教学实际,系统化阅读教学设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其一,学习需要分析;其二,阅读教学内容分析;其三,教学对象分析;其四,教与学活动过程设计,包括教学内容呈现过程设计、指导学习活动设计以及教学反馈、矫正对策的设计;其五,阅读教学评价设计。加强阅读教学设计,还应特别重视阅读时间的有效运用。研究证实,分配给阅读教学的时间总量以及这些时间的实际运用,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成就。教师和学生如何运用分配给他们的时间,已被证明是学生阅读成就的重要指示器。菲希尔(Fisher)把学生的学习时间进一步区分为可用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以较高成功率参与学术任务的时间)。只有当给予学生学习机会、学生积极从事学习任务并在学习中取得较高成功率的时候,才存在学术学习时间。学术学习时间越长,阅读成就则越大。同时,针对当前阅读教学大部分时间用于字面理解教学的实际,仅仅强调学术学习时间是不够的,还应努力提高学生探究的较高思维水平的学术学习时间比率,以改进学生阅读学习过程。

阅读工作总结范文6

一、清除障碍,做好文字准备工作

阅读课文前,教师要提醒学生,阅读时会有文字障碍,要边读边想,把不会读的字词画出来。读完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清除文中的文字障碍,利用工具书、师生交流、同学交流等方法解决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字词。读懂了文章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总结中心思想。

二、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工夫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学生是否读得准确,教师对比较容易读错的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工夫。

三、重视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

专家指出: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做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时,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

四、重视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四个结合”理论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第一,拼音与文字相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读物大多是拼音读物,因为他们的识字量少,在读书时只看拼音不看文字,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汉字的掌握。因此,我们要特别强调目视双行,做到阅读时拼音与文字相结合。第二,文字与插图相结合。学生读物大多有精美的插图,起着补充文字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内容、丰富想象、增强语感,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文字和观察插图相结合。第三,读书与思考相结合。边读边想是读书最基本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提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才能提高读的效率。第四,阅读与笔记相结合。读书笔记是阅读成果的文字记录,写读书笔记有很多好处,因此,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写一些简单的读书笔记,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

五、拓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研究表明,中国儿童的阅读量远远少于同年龄的西方儿童,中国儿童阅读的时间也比西方儿童整整晚了四年,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孩子阅读能力的形成。利用学校的资源,自主开发资源,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不仅是对阅读教学的补充,更是阅读积累、思想积累、方法积累的有效途径。方法有:(1)班级成立读书角。(2)开展阅读竞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