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范例6篇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范文1

关键词:财政税收;政策;城市经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引言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但由于“大水漫灌”这种模式造成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出现种种问题,其陈旧的法制体制也是不利影响因素。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低,其资源能源消耗量大。多年来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高消耗的粗放型紧急增长方式,已难以适用当前发展方式。为此,改革我国财政税收政策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是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发展方向。

二、影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

我国城市经济虽不断发展改变,在某些地方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发展不平衡,现代化程度低,影响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制度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各项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各项制度不够完善是存在最大的问题。我国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现行体制、制度关联,但以传统的行政命令来安排经济还作为主要的方式,这样很大程度将制约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不同的阶段,生产力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经济发展的步伐有快有慢,效果也有好有坏。各种生产要素会表现出各自特征,其中技术、市场及组合方式存在较大的区别。当前粗放型经济增长仍作为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并影响城市经济向生态化、可持续化科学转型。(3)科技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城市经济增长发展的源泉。虽然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能跟上时展要求,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比重多,也是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4)人口因素。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现阶段农村人口占到了60%以上,总体来说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整体不高,而且城市中发展建设的主力军文化程度、道德素质不够高。公司企业与员工间矛盾频发,不利于城市经济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转变。

三、我国财政税收政策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虽然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能够维持现阶段的政权的安全运转,能够缓解不断增加的财政压力。但由于财政税收体制不够完善,在财政税收管理中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1.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是影响财政税收管理的重要因素。虽然说现今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在不断规范,且都在法制化下运行,但违法违纪行为屡禁不止,但行之有效监督约束机制还是不够完善缺乏,常常会使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其他因素的干扰,存在责任心不强、管理过程不规范的现象,甚至有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2.监管体系混乱,缺乏有效的民主管理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虽在被不断改革完善,其监管体系改革也是在不温不火的进行着,但存在监管体系混乱缺乏有效的民主管理不完善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使得地方的财政税收管理不能有效执行,降低整了个财政管理体制中的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3.财政税收中责、权划分不清晰,体制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现阶段的财政管理体制有许多过渡性、临时性。许多地方在财政管理中虽说实行了税收和收支两条线的方式进行管理,但实际的操作中只将将财政税收的收入资金与支出的资金划分开来,且划分较简单,再加上在申请一些专项的资金的时候程序较繁多,须走很多的审批流程,使得财政税收难上加难。

四、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税政策建议

1.做好财政支出优化来增加投资效益。将财政支出中的投资比重提高来增加经济增长是一种方式,但对于投资重点向教育、科研、基础产业的发展也是重中之重,这些投资是解决由于基础产业处于“瓶颈”病态的良药,可以治愈它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的不良波动。须不断提高生产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提高管理者的水平能力,推动企业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这种更高层次的增长方式的发展。另外还应逐步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建设,使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以不断优化完善。2.优化税收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近年来,我国各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但用于企业生产发展的技术改造投资却没有增加。这种状况使得多数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缓慢。政府应鼓励引导企业进行技术优化,并实施一些切实可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采取一些鼓励性和照顾性税收优惠措施,并将实行产业性优惠和区域性优惠政策相结合,不断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如产业性优惠为主进行扶持政策,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3.制定人才引进战略转变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又是第一科学技术,政府制定人才引进战略,改革税收政策,可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须出台一系列关于引进人才的财政政策,制定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并将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优化,运用优惠政策吸纳各领域领先技术专业人才来城市,使其在所在城市生根发芽,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例如:某市运用了高科技产业风险的投资优惠政策,不断调动科技人才流向高科技产业的开发,与民间投资走向生产,使之有机结合结合起来,以此加快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加该市税收大户,汇集更多的财源渠道,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财政状况。4.创新财税对企业的扶持方式,促进招商引资,繁荣城市经济。当前好多城市将增加经济总量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目标,增加经济总量的做法中,吸引投资,兴办实体又是最切实有效的办法。其中减免和缓交各项土地税费是最常用的方式方法,政府通过这种方法将资金和政策对新办企业进行扶持,对一些新办企业中的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酌情给予一定比例的减税扶持,一定时期对其免征企业所得税。“先征后返”也是一种对部分行业扶持的方式,也可以减免部分地方税;或给予相关企业贷款贴息等,想方设法做好招商引资,增加城市经济总量。例如:某城市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采取安排资金扶持一些实施对兴办高质量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对其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代企业缴纳各项社会保障基金,对特殊企业的工人工资,在一定时期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扶持兴办实体,吸引外来投资,发展城市经济,并取得良好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发展城市经济工作中重中之重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离不开国家出台符合当地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既是城市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首要方式。采取合理财政投资政策改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深度挖掘经济发展的潜力,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发展机制,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夏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9):191-192.

[2]曾艳,朱琳.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应用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10):70-71.

[3]许明.探讨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J].科学与财富,2016,(12):326-326.

[4]孟秀萍.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J].中国商论,2017,(2):149-150.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范文2

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的扩散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加剧。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有些已经转化为明显的不利因素。在GDP保持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后。2007年以来连续5个季度出现回落。其中,出口订单指数持续回落,已跌至2005年7月以来最低值;国内订单指数较上季度下降3.7个百分点;反映企业活跃度的Ml(狭义货币供应量)10月末增速跌至9%以下,为近年来最低。部分经济指标下滑速度超过预期,显示当前所面对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严峻和调控任务紧迫。为此中央已果断出台4万亿元投资计划,启动11年来最大幅度的减息行动为经济升温。国务院制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长远看来将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和均衡发展。宏观调控任务由年初的防止经济过热转到防止经济衰退。货币政策也发生了根本转折,由年初的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了确保经济增长,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这次会议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同时,将加快推进重,最领域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价格和收费改革,深化金融改革,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这是一个兼顾短期目标与长期任务的思路,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把应对危机作为扩大消费内需、增强内在发展动力和竞争力的契机,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执行好国务院关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要通过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面扩大融资、分散风险的合力,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和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切实做好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各项金融服务。

一是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的监测分析,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多种手段,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

=是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追加政策性银行2008年度贷款规模。适应扩大内需的要求,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三是加强中央银行的窗口指导,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实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工程、中小企业、三农、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加大对住房、汽车和农村消费等扩大内需的消费信贷支持。同时继续限制”两高”行业及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贷规模,探索在出口信贷中提供人民币中长期融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创新力度。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范文3

[关键词]国际经济协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2-0075-05

一、国际经济协作下的中国经济现况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财政收入绝对数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且增长的速度不算慢,但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相对数来看,则是 1995年以前逐年下降,1995年以后才逐步回升,2000年以后回升速度开始加快。因此,根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划分,中国财政运行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1995年,这一阶段的特征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阶段是1996年至今,特别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突破20%,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上年的18.79%提高了约1.89个百分点;2012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有望升为22%左右①。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是积极的,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有利条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国内需求潜力巨大;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活力迸发;财政金融运行稳健,调控回旋余地较大。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一是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受外需明显减弱影响,出口面临的困难加大。刺激消费的政策效应逐步减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消费增速稳中趋缓,新的经济增长点需加速形成。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八连增”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难度较大。“两高”行业扩张依然偏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科技创新仍面临制约。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日趋尖锐,节能减排形势更趋严峻。三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2012年需求拉动和2011年价格翘尾的影响虽会有所减弱,但劳动用工、节能环保等成本上升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和国内部分农产品供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部分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亟待理顺,加上全球货币流动性仍比较宽松,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此外,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局面更加复杂,经济金融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总的来看,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但面临的形势将更为复杂严峻。在此大背景下,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继续发挥财政政策的支持作用。同时,“十二五”规划中有些重大项目需要开工,已经开工的项目要保在建、保工期、保民生,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支持重点领域改革等都需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近几年我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始终注重通过加强财政管理,控制和防范财政风险,目前我国的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还处在安全的区间。综合分析,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二、国际经济协作下的中国财税政策的具体实施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从本质上说,积极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归因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以需求管理为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调节的政策主张。其政策工具的操作方向主要是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在国际经济协作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近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措施主要有:

第一,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说,要继续运用税收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国家财政对低收入群体的各种补贴和转移性支出,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通过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民增收。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消费。

第二,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十二五期间中央基本建设投资主要是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增加以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加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投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安排好这些公共投资,既扩大内需,也为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综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完善增值税制度,调整小规模纳税人的划分标准,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顺利推进成品油税费改革,公平税费负担,推动节能减排,促进科学发展。对住房转让环节暂定减免一年营业税。进一步提高纺织、服装、石化、电子信息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多次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第四,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国在编制国家预算的时候,始终注意加大对民生财政的支出。压缩一般性的支出,重点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出,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以及科技创新,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国家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第五,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需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继续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加快建立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落实各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地区区域发展。尤其是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灵活运用各种税收政策,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1.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2005年,财政部等5部门联合发出通知,下调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涉及很多“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此次出口退税率的调整,有利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贸易顺差。这次调整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降低了部分原材料和消费品的出口退税,另一方面提高了装备工业、高科技产品的退税,由此有望改变长期以来中国出口产品过多依靠价格优势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贸易顺差过大的局面。

2. 降低企业税负,增强企业活力,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扩大进口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促进贸易平衡的重要举措。调整部分商品进口关税,为进口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支持,清理进口环节不合理的限制措施。进一步优化进口国别和地区结构,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②。我国政府应立足于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优化进口商品结构这一目标,对所得税和关税领域的某些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如取消给予外商投资企业的全面税收优惠政策,实现“两税合一”;根据外商投资企业对民族经济的拉动作用灵活调整所得税税率;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适当调整进口关税的行业结构等等。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前11个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3,929.4亿美元,增长22%。2010年中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对外贸易总体向基本平衡的方向发展③。

三、国际经济协作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

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特别是在国际经济协调的大背景下,随着商品与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不仅取决于本国的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而且更多地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因此,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不但要有利于维护国内经济的稳健运行,还应当促进更有效的国际经济协作机制的建立,应对来自于外部的冲击。

(一)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方式的历史]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方式的历史]变可划分为七个阶段:

1. 从1979年至1992年

这一阶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更多着[于影响总供给,并且以“松”为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出现更多。

2. 从1993年至1997年

该阶段财政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政策协调目标就是通过紧缩性政策来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

3. 从1998年至2005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2005年,鉴于国内社会投资明显加快,经济活力充沛,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7年后正式退场,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

4. 从2005年至2007年

从抑制潜在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保证经济稳定的目标出发,中国在2005 年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双稳健”政策延续至2007年,当年第三、四季度,通货膨胀迅速上升,四季度中三个月通胀率分别达到6.5%、6.9%、6.5%,全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1.9%。由此,中国政府对通货膨胀的担心超过经济下滑的担心,每月一次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央行抵御通胀的必需手段,面对当时国家经济中存在的过热风险和不断增加的通胀压力,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适时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向明显的通货膨胀”作为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向“从紧”。

5. 从2008年年初至2008年年中

2008年初开始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年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

6. 从2008年年中至2010年

2008年9月份以来,美国金融危机迅速恶化与扩散,已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实质性影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通货膨胀的压力迅速缓解,预计第二年经济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经济下行风险。基于经济形势的变化,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宏观调控的基调确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政策相应调整为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7. 从2011年至今

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回升向好,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三大增长动力协调性增强,经济发展总体上呈“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表示,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消费刺激政策逐步淡出等综合因素影响下,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预计GDP全年增长速度将达到9.2%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快速回升转入稳定增长阶段,总体策略是“审慎、灵活、积极、稳健”八字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④。

从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方式的历史]进,我们可得出以下启示:一般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在运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应选用另一种搭配取而代之,形成相互交替运用的政策格局。一方面,经济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固守一种配合方式,有可能因不适应变化的形势而达不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即使经济形势是稳定的,也不能一成不变的长期使用某一种政策,否则往往是正效应递减,而负效应递增,不仅不利于预期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政府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运行不同阶段的特点,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

(二)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建议

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必须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

根据宏观调控目标、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征来选择恰当的政策、措施和合理的搭配方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产生政策效应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根据宏观经济走势及微观经济状态,确定合理的政策取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直接影响经济运行,调控效果更为直接、力度更大。但长期采用,容易引起过度赤字、贸易逆差和挤出效应。相比之下,货币政策属于间接性的经济调控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具有灵活性、伸缩性的特征,可以频繁使用。但由于传导过程复杂,政策传递带有时滞,其作用发挥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应用,既要区别开来,又要配合使用。

2. 积极推进汇率机制改革,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在资本持续大量流入的情况下,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汇率机制是否完善,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合适的时机,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已经成为共识。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应采取逐步和有序的方式推进,而且,要与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的结构改革密切配套进行,以避免政策可信度的丧失和经济成本加大。

3.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难题之一。财政政策要以国债手段为主转向以税收和财政贴息手段为主刺激总需求;货币政策要更多地运用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等间接手段调节总需求。要进一步加快国债市场发展,改革国债发行交易制度,建立统一的国内债券市场,活跃短期债券市场,增加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空间和灵活性以有效控制货币信贷的扩张;在现有资金市场的基础上,组建由中央银行调控的资金市场系统,包括短期拆借市场、融资券市场、短期票据市场以及贴现市场等,为中央银行运用货币市场工具调控金融市场提供基础,增强债券市场对信贷市场的传递性。

4. 建立和完善财政、银行的配合机制,优化宏观调控体系

要健全和完善国家规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规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要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统筹安排和政策协调。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经济总量平衡方面发挥作用,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5. 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结构问题甚于总量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局部需求过高和局部供给不足成为主要矛盾,必须重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我国产业政策要通过鼓励、限制或禁止某些产业、产品和技术发展,合理配置利用资源,优化经济结构。目前部分信贷资金流向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与产业政策导向出现了偏离,要求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要适时、适度进行调整,形成动态协调配合机制,更好地发挥综合调控作用。发展改革委要定期和适时调整相关产业政策;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要配合提出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的政策措施,为商业银行适时调整信贷投向提供支持;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发放贷款。为解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长不平衡现象,要重视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消费需求增长。要加快进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抑制由地方政府推动的某些行业和地区出现的投资热。只有各项经济政策协调配合,我国经济才能步入自主增长的良性循环。

四、国际经济协作下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用的经验总结

财政政策与货币的搭配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采取何种搭配模式,主要取决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确定宏观调控的重点选择。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启动经济的扩张性政策中,应以财政政策为主,但在经济增长偏快和过热时,应以货币政策为主,同时财政政策应与货币政策相配合。总体而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运用不存在固定模式,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在一定的宏观目标下,相互配合与协调。确定合理的政策搭配模式实际上涉及如何看待宏观经济政策的问题。其难点不在于特殊时期的处理方式,例如在金融危机、通货紧缩或者通货膨胀时期,财政货币政策都要促进经济扩张或者紧缩,因而方向一致,争议不大。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在经济基本平稳运行的过程中一直保持合适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般而论,宏观经济政策应当保持适度稳定,避免给经济带来过度扰动。总结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和实践,可以发现,财政政策并不适合用来进行短期的总量调控,而应当注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注重在加强教育和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促进技术创新和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改善经济结构、保护资源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应致力于培养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因素。货币政策也应致力于创造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货币环境,在长期中,货币政策应当保持中性。对于短期的经济流动,可以采用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控,但也需保持谨慎,避免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产生不利影响,抑制甚至破坏市场自调节功能。

[注 释]

①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各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② :《确保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 坚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人民日报。

③ 数据来源:《2008年前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呈现7特点》,中国海关总署网站。

④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中国经济蓝皮书》。

[参考文献]

[1] 赫国胜. 新编国际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范炜,娄依兴.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同效应绩效研究[J].财政研究,2005(2).

[3] 姜野.提高我国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5(11).

[4] 汪婷.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刺激中国经济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9(11).

[5] 李芳芳.财政政策对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影响最新研究成果的政策启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6).

Coordinate the Application between Fiscal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Hu Shaoyu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College, Wuhan 430079, China)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范文4

关键词:经济增长;税收;税种结构;税负结构

    经济增长一向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可以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在财政政策中,税收是主要的工具之一。以往对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多是集中在从财政理论层面上说明如何制定和调整税收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或是分析税收收入与GDP二者之间增长速度的差异及造成不同步的原因,但对税收这个经济变量到底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税收及税收结构是通过哪些途径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适合我国目前经济形势和财政体制要求的最优税收结构是什么样的研究则很少。本文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对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述评。

    一、税收的经济增长作用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税收的作用

    政府的税收政策和经济增长很久以来就被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联系在一起。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Adam Smith(1776)的《国富论》。Smith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一国的劳动生产率,二是生产工人与其他人口的比例,其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劳动效率的提高,依赖于劳动分工,而产生分工的必要条件则是资本积累,因此分工协作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因。基于以上分析,Smith认为,税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资本积累来实现。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降低了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由于资本积累依赖于投资,而投资的动机来源于预期利润的驱动,征税会降低预期利润,影响资本积累;另一方面,税收减少了各阶层的可支配收入,从而直接减少投资,影响资本积累。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税收都是经济增长的阻碍因素。所以,税收不应该设定得过高,设定税负水平的原则应该是能低则低;同时,国家的职能应尽量减少,政府的最佳角色是充当经济生活的“守夜人”,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节经济。

    David Richado(1817)对于经济增长和税收的分析是围绕着收入分配展开的,他认为社会一切收入都应该征税,税收不是来自于资本,就是来自于收入,都是对积累的减少,因而从总体上看,税收不利于经济增长,并且来自于资本的税收比来自于收入的税收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更大。因此,Richado对于税收的思想与Smith是一脉相承的,认为政府应该尽量少征税。Thomas Malthus(1802)认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有三个因素:资本的积累、土地的肥力和节约劳动的新发明,随着经济的增长,为了使生产能力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保持足够的有效需求。而由国家税收维持的政府非生产性消费是保持产品与消费平衡的重要因素,所以征税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Malthus不赞成Smith和Richado的观点,他主张增税,不赞成减税,他认为要把征税带给私有财产的损失,与征税带来有效需求的增加从而维持和刺激生产增长的好处加以比较,主张牺牲前者,换取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促进财富的增长。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税收的作用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范文5

理清各类观点,必须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出口高增长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是2003年以来经济持续高增长主要的市场需求动力,这两个方面需求水平下降,必然使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减弱。城市承载能力不足,还使城市劳动力成本提高,房租、物流等成本提高,这些都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率,减弱了企业的发展动力和能力。

汽车、住房市场降温不仅影响到汽车业、地产业,而且影响到重化工原材料、装备制造、能源、交通等多个产业,导致需求增速下降。而劳动工资、土地、资源价格、污染排放收费标准持续提高,则增大了企业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订单减少、成本压力加大,集中表现为企业利润水平下降。这也使经济内生性增长能力减弱,潜在增长率下降。

针对这一情况,自2012年开始,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就转向了稳增长。实现这一目标,重点是稳定市场需求。

具体通过加快“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审批进度、增加必要的资金支持、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力度等,使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增速回升,投资增长由落转稳,促进了经济增长由落转稳。但更重要的还是完善支持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为中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打基础。这就需要更关注中长期目标,重点改进供给面的决定因素,包括企业、产业发展的制度与政策条件,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着力于稳中求进、稳中有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可以影响市场需求水平,进而影响企业、产业的订单水平,稳定经济增长。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的供给水平提高,也会有效扩大市场需求,稳定经济增长,且更可持续。因此稳增长与推进经济转型是互为条件,可以相互促进的。通过稳增长,为经济转型提供必要环境;通过经济转型带动内需扩大,促进增长的稳定。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的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就是把供给政策与需求政策、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结合起来的一项重大举措。会议强调扩大内需要创新和拓展思路,既要有效稳增长,又要着力调结构。

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强调要创新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包括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一方面从需求面提出推动节能环保和再生产品消费,使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等扩大内需的措施。另一方面从供给面提出要提升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发展壮大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环保服务业;营造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完善价格、收费和土地政策等供给面的措施。这样把扩大内需稳增长的政策与推进经济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供给面政策,围绕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在促进信息消费方面,强调把握好市场导向、改革推进、需求引领、有序安全发展的原则,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一方面提出实施“宽带中国”战略,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等,从供给面采取措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求丰富信息产品和信息消费内容,从而把供给面政策与需求面政策紧密结合起来。

整体而言,伴随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我国正进入7%-8%之间的平稳状态。这是一个以转型升级主导的新时期,宏观经济政策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范文6

【论文摘要】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中央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近期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些措施,对我国迅速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至关重要。 

 

 

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许多国际国内不利因素的冲击,但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宏观调控将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基本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加大对企业技术进步、创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中央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近期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证券市场股指调整幅度过大和成交低迷,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煤电油气运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本跨境流动使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又十分紧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在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下,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因此,要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防止经济下滑,但不能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抑制物价上涨的政策措施成果显著 

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始终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之一,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控防通货膨胀。对三农的政策力度加强,粮食增产增收,肉禽蛋等生产稳定发展,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的扭转成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 

(三)改变宏观调控方向,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在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持续减速,经营困难的企业和行业不断增多。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政策取向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目标,及时出台了多项微调措施,促进去年下半年三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更加强劲,6~12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增幅同比加快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增幅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在出口退税率提高和汇率上升放缓等多项政策利好刺激下,7、8月份当月贸易顺差同比增长3.8%和14.9%,总需求的积极变化有利于稳定经济走势。

二、2009年经济增长展望 

 

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对我国形成较大的周期性调整压力,我国企业还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性导向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中国经济前景值得乐观,特别是从长期来看,保持8%以上的增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2008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所以要继续扩大内需,“有效扩大内需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满足人本身的多方面需要,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也要处理好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今年,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宏观调控必须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对之策。“新兴市场国家将在可预见的未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因素。2009年,发达经济实体基本不能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做出任何贡献,全球经济的增长,几乎全部来自于新兴市场国家的贡献。”所以,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值得看好。 

宏观调控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首要政策目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并根据实际运行变化,围绕“保增长、促转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发行长期建设国债2000亿元、四万亿投资计划等,这些政策实施好了,预计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以上。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速小幅回落到3%左右。第二产业受出口和投资减速影响较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08年的15%减速为13.5%,第二产业增速也由2008年的11.1%减速为10.2%。受金融、交通运输和房地产等服务业减速影响,预计第三产业增速比2008年低0.5个百分点。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从2008年的27%骤然下降到10%左右,多数制造业投资降温。虽然有积极财政政策和灾后重建等加速因素支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仍然回落7.5个百分点,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1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6%左右,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放缓使我国进出口同时减速,预计全年出口和进口将分别增长14.5%和19.5%,增幅同比下降6.5个和7.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2369亿美元,同比减少9%左右。理顺资源能源和公用事业价格成为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左右。 

因此,考虑了国内外许多的因素,使国内宏观调控明确“保增长、促转型”的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作出重大调整,给社会强烈的政策预期引导,防止了经济连续下滑,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所以说,2009年我国经济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有信心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率先突围,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元竹.寻找经济问题的社会解决方案[j].开放导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