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的主要内容范例6篇

能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能源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1

【关键词】网络教育资源;学习对象;数字版权管理;内容打包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099-05

一 引言

版权问题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近年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它涉及法律机制、技术保护措施、标准化等相关问题,引起了法律学、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学者的研究兴趣和广泛关注。版权控制的核心在于合理使用和利益平衡。如何平衡版权人和公众利益,支持用户对数字内容的合理使用,是当前版权保护的难点问题。

教育资源的构建缺乏统一的协议和规范,使得资源问的交换缺乏一定的版权保护及权利管理机制。众多的资源库拥有者不愿意进行无偿地数据共享和交换,造成资源整合和共享严重受阻。目前,国内有关资源的权利描述和数字版权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外也正在大力开展权利描述语言和数字版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例如澳大利亚的CLOIS项目。数字版权管理在教育资源的权利描述、内容模型建立、权利执行机制和安全的访问控制协议和算法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甚少,而这又是推动网络教育沿着纵深方向应用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教育资源数字版权管理系统架构的研究。安全体系架构主要体现在对教育资源的访问控制协议和使用控制协议的研究。但是,我国目前在标准化的学习资源数字版权管理体系方面开展的研究不够深入。

(2)没有教育资源权利描述以及对应的应用策略。在一定教育意义上的可重用学习对象技术及教育资源内容权利描述策略很少,缺乏相关学习对象元数据和内容包装等规范的研究。

(3)缺少教育资源可信任执行环境及执行策略。我们对权利可执行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重要方面:教育资源的许可证模型、控制接口和权利执行策略。

(4)缺少对标准化教育资源的权利保护实际应用案例和方案方面的研究。

目前关于教育资源有两类保护方法:一类是基于开放共享许可的开放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如: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C)倡导灵活的“部分权利保留”的著作权利用模式。这种模式在保护资源版权的同时,让开放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多更好的利用。另一类是基于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以下简称DRM)技术的数字内容的版权保护。该模式主要依靠加解密和数字水印等技术来控制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授权范围的合理使用,从而保护教育资源的版权。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学习对象的教育资源的版权管理模型。首先分析学习对象的相关技术,并提出以学习对象为基础的版权管理模型:然后对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述;最后通过一个案例来验证该模型的可用性,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 相关研究

1 国外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研究现状

教育资源的DRM主要涉及资源、权利描述和信息的安全性等问题。目前,DRM系统的使用依然处于早期阶段。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DRM解决方案。例如:微软的WMRM(Windows Media Management System)、IBM的EMMS(Electronix Media Management System)、InterTrust的Rights System以及Real Networks的RMCS(RealSystems Media Commerce Suite)等。但是,这些解决方案总是与一定的商业模式结合,并主要针对某类媒体资源和具体应用环境。

ARIADNE(Alliance of Remote Instructional Authoring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Europe)是欧盟资助的远程教育编辑和分发网络协会。在共享和重用的ARIADNE情景中,提供了大量的数字版权存储信息。学习对象及其元数据被存储在分布式的知识库系统中。当需要资源时,可以通过本地服务器或者个人管理获取资源。

加拿大的EduSource项目设计并执行了分布式数字权利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权利描述语言与学习资源标准相结合,不仅设计了一套软件应用产品,而且还为其国家学习基础框架提供了标准化的工具、系统、实践内容和相关协议。

2 学习对象技术&版权保护

学习对象是一种可重用的教学资源构件,它是指可以在技术支持的学习中使用、重用或引用的数字化或非数字化的实体(LOM,2000)。学习对象不仅包括教学资源,还包括教学资源必要的描述信息、组织信息,它是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

IEEE采用学习对象元数据(Learning Object Metadata,LOM)来表示学习对象信息的规范,其目的是提供比查看学习资源本身更多的有用信息。LOM标准采用可扩展的树形结构定义学习对象属性的通用概念数据模型,并提供了一种描述学习对象属性的语义模型,用于支持信息的交换。其基本框架主要有9个类别组成,分别是:通用(General)、生存期(Lifecycle)、元-元数据(Meta-MataData)、技术(Technical)、教育(Educational)、权利(Rights)、关系(Relation)、评注(Annotation)和分类(Classification),这9个类别相互独立,各自有明确的语义。

数字版权管理是对数字内容在生产、传播、销售和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权益进行保护的一系列软硬件技术。DRM技术融合了数字签名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等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技术。Open DRM根据超级分发模式将一个典型的数字版权保护系统分成三个部分:内容服务器、许可证服务器以及客户端控制组件。

三 网络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模型

1 教育资源DRM系统模型

教育资源版权保护系统功能包括三个方面:权利创建、权利和学习对象的管理、学习对象的使用。其中,信息创建模块负责管理权利信息,创建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并指定权利的相关使用规则。信息管理模块分为内容存储和权利交易,包括将数字内容和内容的元数据信息存入管理系统,处理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交易等等。信息使用模块的功能是对许可证进行管理并控制数字内容的使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针对教育资源的版权管理模型,如图1。它由内容服务器、许可证服务器和客户端三个部分组成。

内容服务器包括存储学习对象库、学习对象的标识信息库以及对学习对象进行安全处理的打包工具。该组件主要实现对学习对象的存储、加密等功能。我们首先将内容处理结果以及生成的学习对象标识元数据等信息进行打包处理,从而形成可分发的受保护内容,在传输中保证了这部分信息的安全性。除了保障传输过程的安全性,打包过程还负责为学习对象创建默认使用权限。最后,将加密密钥信息和权限信息一起发送给许可证服务器组件。

许可证服务器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密钥库、权限库、用户身份标识库以及DRM许可证产生器。该组件主要对客户端身份可靠性进行认证,并可以根据客户端请求生成并发放内容许可证,在有必要时会产生相关的电子交易过程。

客户端主要由DRM控制器以及内容浏览器等工具组成。该部分不仅能够收集用户身份标识等信息,组件中的DRM控制器还负责申请许可证并对内容的使用进行控制。它能够严格按照许可证中的权限和条件来控制执行相应的操作,是DRM系统实现授权使用控制的关键。

图1中,学习对象保护和执行的基本流程如下:

(1)使用DRM打包工具对学习对象进行加密,并封装成安全的文件包。

(2)将打包封装好的学习对象通过超级分发或其他方式传给客户端。

(3)客户端对收到的加密包进行完整性验证。

(4)用户向许可证服务器申请学习对象的使用许可证。

(5)播放程序依据许可证中的信息执行权力,并记录相关使用信息。

2 DRMS信息架构模型

(1)内容加密和包装

内容(CP)包装不限定资源的具体内容和格式,而把重点放在内容结构上,并提出实现这种结构的系统方法。它为不同的学习管理系统和开发工具之间交换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了一个规范,在把学习内容包装成统一的数据格式的基础上绑定足够的支持信息,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内容包装是数字版权保护执行的前提,其核心功能是对内容进行加密。采用学习对象技术描述的教育资源能够在不同的层次上被整合继承并重复使用,实现不同学习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目前在教育领域比较统一的内容包装标准是基于LOM和CP的相关规范,本文结合这两个标准构造出内容包装模型,如图2。

(2)权利描述

在DRM系统中,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用权力描述语言进行描述。权利描述语言框架模型由资源、主体、权利、义务、约束组成其中,主体指权利的者和权利获得者;资源指受保护的学习对象;权利指主体对资源所拥有的操作;义务指主体在行使一定权利时需要承担的责任;约束指主体对资源使用相应权利时应满足的条件。

目前,发展最完善的是Content Guard公司的XrML和ODRL组织提交的ODRL。这两种权利描述语言已经被有关标准组织采纳使用。本文考虑到ODRL的简单、开放和易用性,以及它与教育的本质相结合的特性,推荐采用ODRL对学习对象的权利进行描述。研究中,具体的权利描述通过许可证的形式来实现。

(3)许可证结构

许可证结构模型由主体(Principal)、权利(Rights)、资源(Resource)和条件(Condition)四个基本元素和它们的关系构成,如图3。

许可证文件,即许可证集,由主体(Principal)、权利(Rights)、资源(Resource)和条件(Condition)四个基本元素以及它们的关系构成。四个基本元素的关系定义在“授权”中,它们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以下过程:权利给特定的主体;权利与资源相关联,为主体使用相关资源的权限;主体对特定资源执行权利时必须满足特定的条件。Issure模块包含了者信息和签名信息。

本文中的许可证模型是由N(N大于等于1)个许可证组成,在许可证集中,每个许可证都是唯一标识LicenseID。为了保证DRM系统的可靠性,许可证在发放和传输过程中必须进行数字签名以识别身份,必须加密处理以防止数据窃取。同时,客户端需要建立安全容器来存储和管理许可证。

(4)客户端使用控件模型

客户端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收集用户身份标识和用户机器信息,向许可证服务器申请授权,以及存储和管理许可证,控制学习资源的使用。客户端组件是执行版权保护的核心模块,也是实现教育资源数字版权管理功能的关键。

3 DRMS与e-Learning系统的结合

网络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应该是e-Learning系统的一部分,可以将其与系统的其他现有模块整合在一起。如图4展示的是以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为中心的、包含数字版权管理功能的在线学习系统的多层体系结构模型。

DRM系统与LCMS系统整合的体系结构被划分为三层:数据层、应用层和用户层。

数据层主要是标准化的学习对象库,它用来对可重用学习对象进行标识和存储。参照LOM模型和CP模型,将网络上现有的和正在建设中的数字资源对象(Digital Assets)以及可共享内容对象(SCO),通过内容制作工具转化成标准的学习对象。

应用层包括学习内容管理系统(LCMS)、数字版权管理系统(DRMS)、学习管理系统(LMS)、内容管理系统(CMS)。LCMS负责建设和管理学习对象,通过内容制作工具将各类教育资源组织成学习对象,储存到内容对象库。由于学习对象受DRM系统保护,用户通过LMS访问学习对象时,需要向DRM系统申请授权,当获得相应的许可之后才能使用。

LCMS负责建设和管理学习对象,它通过内容制作工具将网上的各类教育资源组织成学习对象,并储存到内容对象库。学习对象库中的内容受到DRM系统的保护,通过资源管理系统的学习对象受到DRM系统的保护。这些可重用的学习对象还可以在不同的LMS之间共享和检索。由于这些学习对象是受DRM系统保护的,当用户通过LMS访问某个学习对象时,需要向DRM系统申请授权,当获得相应的许可之后才能使用。

用户层包括浏览器以及播放器在内的客户端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可与DRM系统交互,并将学习对象呈现给用户。

四 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应用案例研究

教育资源版权管理模型及其系统已应用到国家发改委下一代互联网的相关项目中。下面以一个视频教学资源为例,探讨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的具体执行方法。

1 视频教学资源内容安全包装

打开已安装好的客户端打包工具,如图5所示。

将已创建好的视频教学资源,通过内容打包工具对资源进行打包封装。打包工具首先创建关于这个资源的LOM描述信息,手动填写:资源名称,关键字,资源描述,资源的授权地址,版权属性以及默认使用权限。然后,选择开始打包,系统将根据资源打包者填写的相关信息,生成XML格式的文件头。然后一起封装成.drm格式的文件,并将加密信息自动上传到服务器。打包后的视频文件不能直接打开,选择以记事本格式打开,可看到以XML格式描述的文件头,其他信息是不可读的密文,如图6所示。在文件头中只能看到刚才手动输入的资源名称,关键字,资源描述,资源的授权地址,版权属性等信息,其他信息为不能识别的密文。

2 版权保护下资源播放许可及使用

用户从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下载到该视频资源后,不能直接打开播放。在第一次使用时需要连接登录到DRM服务器请求许可证。图7为播放器中嵌入的请求许可证界面。

成功获取许可证之后,才能在指定的机器上观看该视频资源。同时,客户端播放器组件会自动读取本地许可证,提取出视频文件的加密密钥,然后解密并在播放器中呈现给用户。此时,播放器组件会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及时更新许可证信息。

能源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2

【摘 要】IT服务管理系统是IT服务管理的三大要素之一。随着云资源池的建设,原来的IT服务管理系统需要调整优化。在IT服务管理系统的现状诊断基础上,分析了云计算环境下资源池的建设和运营在流程支撑、资源动态调度、运行监控、容量管理等方面给原来的IT服务管理系统带来的挑战,优化了IT服务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增强了系统能力,并提出分步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IT服务管理 CMDB 资源池

1 IT服务管理系统现状

IT服务管理(ITSM,IT Service Management)是以服务的形式为客户提供价值的一组特定的组织能力,用于向客户以服务的方式提供价值。其核心思想是IT组织的主要工作就是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IT服务。这种IT服务是IT组织通过合适的人员、流程和信息技术来完成的,即IT服务管理的实施离不开三大要素:人、流程和技术。IT服务管理系统就是其中的技术要素,本质是通过系统的建设,实现IT服务管理流程的自动化、电子化并监测服务的质量。

中国电信从2008年底开始制定中国电信服务体系并逐步推进,目前已经建设了集团和省公司两级的IT服务管理系统(简称ITSM系统),主要包括服务管理域、监视管理域和采集管理域的功能,其系统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1)IT服务管理域功能:支持所有IT服务管理流程的管理功能,并提供服务流程全过程的实时监控、闭环管理和量化考核;同时,还实现IT资产及配置数据(CMDB,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atabase)的存储、共享、访问和管理,为IT监控系统和相关的IT服务管理流程提供配置项信息及其关联关系的存储、分析、访问、同步的功能和数据管理功能。

(2)监视管理域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监控功能:

1)端到端的业务服务流程监控:主要以电信提供的业务服务视角作为监控的对象,如CMDB新装/退订/停复机服务的流程,提供业务全流程运行状态和质量情况监测,从而主动发现业务流程潜在的性能和可用性问题;

2)应用软件监控:实现应用软件(进程、进程池、接口和数据文件等)的监控管理,通过对应用软件的告警、性能、配置数据的集中采集、处理和展现,及时发现系统应用软件运行状态的异常;

3)IT基础设施监控:实现所有主机、操作系统、存储、备份、数据库、中间件、网络等IT基础设施的集中监控管理,结合CMDB中配置项以及配置项之间的关联关系信息,实现对MBOSS域IT基础设施的拓扑展示、综合告警和集中性能监视。

(3)采集管理域:主要采集被管对象包括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相关性能、告警和配置信息上传给上层监控功能。

中国电信通过集团和省两级IT服务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包括:IT需求、事件和服务请求等运维流程的固化支撑;IT基础设施和MBOSS核心系统配置梳理及入库;IT基础设施全面监控及关键业务流程的端对端监控。同时,还提高了主动运维能力和运维效率,保障了服务质量。

2 云资源池环境下对ITSM系统挑战

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中国电信加快了云计算的研究和应用。中国电信采用云计算技术整合内部IT 系统的基础设施和应用架构,2011年集团和省建设了支撑MBOSS的PC服务器资源池,并将逐步完成可迁移应用,如CR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Web、APP层向PC资源池的迁移,以提高基础设施共享水平及应用系统弹性,降低IT总体拥有成本。

资源池环境的变化运营和建设从流程上、资源使用方式上,给原来的IT服务管理系统带来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流程支撑:需要支持自助式资源申请、扩容、回收流程的固化和自动流转。

(2)CMDB管理:原有ITSM系统中的CMDB模型只考虑物理资源以及与应用和业务的关联关系管理,而引入虚拟化技术建设资源池以后,需要支持新的管理对象以及新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管理,如虚拟集群、宿主机、虚拟机、虚拟网络、虚拟交流机、虚拟数据存储等的管理对象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管理;更为复杂的情况是由于系统自身的一些特点如CRM系统,目前的数据库应用仍很长一段时间内部署在原Unix服务器上,而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应用将部署到虚拟机环境上,这样从业务系统的视角中就能体现出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共存的关联关系管理。

(3)资源快速部署和按需动态伸缩能力:要求能通过虚拟机模板进行虚拟资源的快速部署和就绪,并可根据需要在应用繁忙时动态增加计算资源、空闲时释放计算资源,还能进行资源池内的计算资源动态迁移,高效稳定运行并充分利用计算资源。

(4)监控管理能力:在原来的物理资源监控的基础上要增加资源池虚拟资源的各种关键指标,如CPU性能(如CPU使用率、CPU冲突率、CPU冲突时间)、内存性能(如内存使用率、内存冲突率、内存需求数量)、存储性能(如磁盘使用率、磁盘I/O速率、命令时延)、网络性能(如网络I/O速率、丢包率)和告警信息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主动预防措施。

(5)容量管理能力:从资源池整体的容量角度,监视当前资源池的容量及其使用量,形成统一集中视图,从而对资源池被管对象容量数据信息(资源区、集群、宿主机、虚拟机的容量情况等)进行统一管理,及时了解被管对象容量状况。在容量将被用尽前通过人性化展现方式及时通告运维人员,为容量规划提供主要的数据支持。

综合以上方面可以看出,在这种资源池运行环境下,流程支撑、监控管理、资源动态调度以及容量管理要求方面,原来ITSM系统的能力已经不能满足资源池环境下的运营,急需提升能力。

3 云资源池环境下的IT服务管理系统能

力设计

根据资源池的运营和管理要求,支持资源池管理的IT服务管理系统功能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

(1)采集与控制域:在原来采集域的基础上增强采集能力,新增了对资源池的控制功能。通过屏蔽不同虚拟化厂商的资源池接口的差异性,并接应监视管理域和资源调度域的要求,对性能数据、告警数据、配置数据等进行采集和分析处理,再将数据进行存储和转发,负责建立、维护和断开资源调度域与被管对象的通道以及操作控制执行结果的反馈。

(2)监视管理域:增强的采集管理、性能管理、告警管理等功能主要是针对资源池的新的管理对象和管理关系的要求,采集新的性能指标、告警指标并设置动态的阀值,再判别性能能否满足要求,为健康管理和容量监视等分析优化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拓扑管理需要从业务系统的角度能展示业务-应用-物理/虚拟资源的关联关系,并能基于这种关联关系实现告警关联和故障定位,监视管理域的拓扑管理功能不仅需要在各被管对象上展现配置数据,还需要展示关联的健康、容量和性能负载数据。

1)新增的健康度管理功能:主要是针对资源池的资源共享特性,对历史性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自学习手段计算出资源池中的资源区、集群、宿主机、虚拟机在各时间点上的正常动态阀值区间,监控系统通过当前的性能数据与该时间点的阀值区间进行对比,判断发现潜在的健康性问题,要求动态区间由历史数据统计生成,因此不必再对各监控对象手工设定其阀值范围,既保证了监视的准确性又降低了人工成本;

2)新增的容量监视功能:主要根据资源池的资源容量及其使用量形成集中的视图,从而对资源池被管对象容量数据信息(资源区、集群、宿主机、虚拟机的容量情况等)进行统一管理,及时了解被管对象容量状况,在容量将被用尽前通过人性化展现方式及时通告运维人员,为容量规划提供主要的数据支持;

3)告警管理:通过对来自资源池的告警信息进行统一处理,以便快速确认故障,缩短排障时间,为及时恢复业务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资源池的告警来源主要包括性能阀值告警、容量预警及资源池被管对象的状态故障告警;

4)拓扑管理:根据资源池被管对象的基础信息及其内部关联关系生成不同的拓扑视图,并通过这些拓扑视图完成对被管对象的监测。监视管理域与服务管理域的拓扑管理功能的区别在于能形成业务系统视角的业务、应用与物理资源和软件资源的拓扑关系。

(3)资源部署与调度域:属于新增功能,是通过对包括虚拟资源和被虚拟化管理软件管理的物理资源(包括宿主机、存储以及网络)的管理,根据需求实现基于策略或模版的资源部署和调度,实现资源的生命周期管理。资源调度功能域包括资源发现及资源封装、资源部署调度和模板管理功能。

1)资源封装实现对物理资源、虚拟层的统一管理,屏蔽底层硬件及虚拟化异构,整合系统中所有可用资源,实现对资源的发现和资源信息的综合管理;

2)资源部署调度是对物理和虚拟资源的信息实现动态、弹性、按需的流程化及自动化调度,按照策略自动进行资源部署和操作,并可根据应用、服务的负载情况动态分配资源,对提供服务的资源提供可靠性保障策略,调度策略应至少支持高可用调度策略、负载平衡调度策略和电源节省调度策略等;

3)模板管理提供从创建、、激活、挂起、撤销到删除的模板生命周期管理,可为快速部署资源提供支撑。

4 系统演进策略

原有的ITSM系统要实现对资源池的管理,需结合原有系统能力、实现难度、投资保护逐步对ITSM实现升级,分步实施可考虑以下演进策略:

(1)增强ITSM系统的监视管理功能,实现对资源池的监视管理,并利用原虚拟化厂商的管理软件实现对资源池的操作管理。

对原ITSM系统的服务管理域、监视管理域和采集与控制管理域进行改造,是将资源池的宿主机、虚拟机、虚拟网络等对象的性能、配置和告警信息纳入ITSM进行管理及初步的容量管理能力,同时对资源的申请、修改和回收流程在ITSM系统中进行固化;考虑到资源池操作的复杂性,同时考虑省公司在资源池建设初期都是以虚拟化厂商的产品为主,所以该阶段对资源池操作仍将依赖原虚拟化厂商管理软件如VMware的vCenter等。在这种环境下,资源池管理员需要在ITSM系统接收资源申请单,并根据对资源池操作结果,在ITSM系统进行人工回单。

(2)新增资源调度域功能,实现对异构资源池的统一部署和调度管理。

在ITSM系统实现资源池监视的基础上,新增资源调度域功能和操作控制功能,通过厂商提供的API实现对资源池操作控制,包括模版管理、策略管理和部署调度功能;本阶段应要求ITSM系统能屏蔽多厂家资源池接口的差异性,实现对多制式下资源池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5 结束语

资源池的运营对原来IT服务管理体系的流程和技术手段带来了新的挑战,应该适时调整IT服务管理流程,并适应资源池管理要求,逐步完善和补充ITSM系统的流程支撑能力、资源部署和动态调度、运行监控、容量管理和流程支撑能力,将资源池的运营管理纳入统一的IT服务管理体系中,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春华,梁奂. 全业务电信运营商的IT服务管理实践探讨[J]. 电信科学, 2011(3): 118-125.

[2]陈春华,李军,梁奂,等. 资源池环境下的IT服务管理实施策略[J]. 电信科学, 2012(9): 142-147.

[3]Jan van Bon. IT服务管理——基于ITIL的全球最佳实践[M]. 章斌,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能源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3

【关键字】J2EE构架 内容管理 综合信息管理

1 系统架构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内容管理已经应用到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尤其在政府机关和门户网站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现代化信息校园的建设中,需要内容管理系统来建设校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协同办公,更好的发挥教育资源。在实行办公自动化的过程中,一些学校引进或自主开发了一些办公系统,例如:自动排课系统,自动选课系统等,这些系统基于不同的平台,采用不同的技术开发,有的是单机版,有的是B/S版,这些系统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要到每个系统产生的“孤岛”中去查询,不仅不能做到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反而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必须采用统一的技术,将这些系统综合信息整合到一起,建立跨平台、破除孤岛的内容管理系统,才能达到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充分发挥教学资源。

2 系统实现

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校门户网站、部门网站和其他的应用系统,整个系统要具有前瞻性、可扩充性。应该考虑到一段时间内其他系统的建设,以及校园信息化的发展变化趋势,保证在一定时期内,随着各种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方便灵活的进行管理,在内容上进行扩充。在充分考虑技术先进性的同时,尽量采用成熟的技术,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正确性,从而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扩充性和安全性。在以上特性的基础上,系统要求采用J2EE的架构,进行二次开发,从而满足上述要求。

整个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门户网站,包括学校和部门的内外网站;二是内容管理系统,进行协同办公,进行资源整合;三是各种办公子系统,包括机房、食堂和图书管理子系统等功能模块。在整个校园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内容管理系统将这些信息子系统结合到一起,实现整个校园信息的互通和资源的共享。例如:通过内容管理系统将图书管理系统和门户网站衔接起来,从而实现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借阅、归还和查看图书。通过内容管理系统还可以将课件、资料等到内外网上,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校园信息化基于J2EE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JAVABEANS,一种是进行数据处理或者是实现基础功能的通用类,一种是实现功能模块的功能类,最后一种是负责与其它子系统资源整合的类。

第一类包括DBManager类、DBSQLManager类和Tools类。DBManager实现对数据库的管理,主要处理数据库的连接、不同数据库的不同操作、数据库的备份与安全、数据操作日志,同时管理数据库的查询、添加、删除与更新等基本操作。DBSQLManager负责SQL语句的组合与管理,方便系统在不同的数据库上进行运行,其它的类都通过这两个类进行数据库的操作。当然部分模块为了开发的简捷可以采用第三方的插件技术,例如在数据的添加、修改过程中可以采用Hibernate架构,从而简化开发的过程。Tools类管理常用的字符、数字处理方法,通过与Fitler技术的结合,集中处理字符、数字、影音、图像等问题。

第二类是功能类,这种类是内容管理系统的主体,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仅举例子说明问题。例如Teacher类和Student类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共同组成了校园人事管理模块,集中调度管理教师的变动和学生的变动情况。这些类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不能仅仅考虑某一个模块的应用情况,应该充分考虑到满足整个校园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比如教师,教师的属性不仅仅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上使用,而且还要在学校门户上展示,还有可能在学校的企业中担任一些职务,这些在类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

第三类是整合类,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包括了其它的子系统,例如一卡通系统、教师人事管理系统、高校学生学籍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的信息要与校园信息化系统整合,统一的到学校的门户网站,通过这些类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与资源的整合。

能源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4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指以国家行政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为主要对象,依据法律规定开展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一样,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强调实践教学与操作能力、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而公共部门管理的特点又决定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公共意识理念、政治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的培养与提高。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公共部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逐渐深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课程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由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未能受到高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如下困境:

一、教学内容不尽合理,教学素材不够健全

在教学内容上,现行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仍然侧重于介绍一般性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未能体现公共部门管理的特色和个性。随着我国公共部门管理的改革与发展,其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诸多变革,而现阶段高校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或者侧重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比如在讲授招聘时,主要以企业招聘的流程、内容为主,忽略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的制度、过程、环节等内容,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招聘的实际内容相脱节。

二、教学方法单一

许多从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本身也没有专门接受过该门课程的教育,更没有公共部门的从业经验,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略显单一,单纯地照本宣科,有的教师虽然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方式活跃课堂,与学生互动,但由于教师自身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上的匮乏,对公共部门管理的政策性、时效性把握不当,因此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

评价考核机制是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对教学制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现行的教学考核机制并不科学健全,从而造成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整体方向的畸形发展,主要表现在:(1)重视试卷考试,忽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2)重视理论知识考核,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考核;(3)重视期末的一次性结果考核,忽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过程考核。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已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社会的热门学科,因此,高校要想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公共部门管理人才,必须摆脱现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落后,走出教学困境,积极寻求教学改革的出路。

1.选定合理的教材,拟定切实的教学内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以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为主。公共部门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水平、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同,因此对应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国高校在选定教材和制定教学内容时,应以符合我国国情和贴合我国公共部门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为主。对于国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讲授,应侧重于其历史沿革和值得借鉴学习的先进方法和经验。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践。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管理学科一样,强调和重视实践环节。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授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发双师型教师人才,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努力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具备良好的实践水平和经验,并运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实验教学法、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模式客观、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此外,教师还应该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中的应用回归分析、定量和定性分析、统计检验、现象学方法等内容。

3.大力加强与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沟通与交往。随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深入改革、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发展,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正在不断创新和改变。对此,高校必须大力加强与公共部门的联系,努力争取与公共部门的多种合作形式:公共部门为高校学生提供定点实习单位;高校与公共部门联合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高校对公共部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培训、咨询和辅导;公共部门选派优秀管理人才担任高校的客座教授、外聘教师,定期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资讯、管理制度和方法向学生传授;政府通过资金资助、政策扶持,对口支援高校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并以优秀的人才输出回报政府和社会。

4.大力改革考核评价机制,真实体现学生能力,客观促进学生教学综合素质的提高。现行的考核模式,以试卷考试为手段,以期末考核为目的,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然而学生仅需要死记书本知识,掌握课堂笔记,即可取得较好的考核成绩,与公共各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实践运用能力的初衷相违背,不能客观真实地体现学生综合素质水平。高校必须改革传统考核模式,采用笔试、面试、实习操作、调研论文等多种渠道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按照各种考核的难易程度赋予不同的权重值。譬如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般要求学生有800小时左右的社会实验经验,并且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人员甄选与测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等各个环节均有模拟和演练。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是在传统人事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有别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高校只有对这门课程不断教学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公共部门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滕玉成,于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彭万.西部高校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能源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5

技工院校学籍管理走过了若干个发展过程,实行电子注册可谓新时期技工院校学籍管理的必然途径。由技术与管理两个方面探索如何不断健全电子注册管理机制,对于促进学籍管理实现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技工院校招生规模与招生对象领域的不断增长扩大,大量的档案信息管理保存也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内容管理技术属于一种管理信息的稳妥可行的技术模式,并且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此技术在学籍档案管理方面起着愈加广泛的功能,同时运用范围领域也愈来愈广泛。学籍档案通常指学生的学籍档案、学生的成绩档案及其在学校的所有表现等有存储价值的材料,其与学生的一生都相关紧密切的联系,学籍档案即学生利用在校时期的学习实践等诸多活动中构成的,对于个人、对于学校以及对于社会均有证明、储存、运用价值的背景记录,是把握学生状况、规范学生行为、培养有用人才的根据,同时亦是技工院校档案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所以,所谓学籍档案管理的过程客观来讲即建制、利用、开发学籍档案之过程。对于学生学籍档案,不但对学生本身来说极为重要,对社会择才选优方面亦是更加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伴随信息技术、认证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注册的学籍档案愈来愈成为可能,本文从主要从内容管理技术及其对信息资源整合的优点入手,对内容技术管理在学籍档案管理中的有效利用实施了分析。

一、内容管理技术及其在整合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

(一)内容管理技术的涵义

内容管理技术即应把不属于同一类的内容用数字模式妥善储存起来,并且借助充分的信息、高效的查阅手段对所储存的数字内容实施调阅与检查,以数据挖掘之技术达到对数字内容之智能分析处置,最后使得此部分数字内容可以获得最充分的运用。内容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内容收集、管理、工作流、等四个子系统,综合具体内容如下。

1.内容收集系统

此系统主要包含对信息的内容实施收集、编汇以及整理进而把其转化后分发的全过程,同时在此阶段中能够加进元数据进而对内容组件实施定义。

2.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主要是针对组件、信息内容及模板采取保存管理,在保存过程中能够对内容之版本、工作流程及设定权限方面实施更新处置。

3.工作流系统

此系统主要针对信息资源内容实施采集、存入和,通常来讲,学籍档案管理归属资源性网站,由于其结构比较复杂,并且内容繁多属于文档资源类之资源等。

4.系统

系统主要是把信息资源内容自动并且快速的依据所建的模板至浏览器。

(二)内容管理技术在整合信息资源方面的优点

内容管理技术在资源整合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内容管理技术把管理的标准实施统一,把数据库内之内容采取格式处置以及达到标准化管理,如此不但统一了网页之风格,同时增添了数据库之拓展能力。

(2)此技术同以往的数据库相较,负载能力愈加增强,并且借助XMI把访问接口实施统一,同时借助内容管理技术能够描述并非规则的数据,所以,能够借助半结构化之文档数据把其送至客户端,如此大幅度节省了效率。

(3)网页呈现同内核技术、同平时、同系统维护相分离,进而不但让操作更容易,并且内容管理技术给信息管理创造了开发平台,大大缩小了开发的难度与维护成本。

二、目前我国技工院校学籍档案管理的现状

为顺应社会的发展,加大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近几年来技工院校出现了办学模式与生源多元化的转变,学生学籍档案的种类与内容也凸显出繁杂的局面。在此形势下,技工院校学籍档案的管理存在着对学籍档案管理不够重视和管理的手段比较滞后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相对来讲,目前有许多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方法仍旧比较落后,很难满足目前形势发展之需求。技工院校现行的学籍管理机制缺乏完善和规范。现阶段技工院校的综合管理工作较为繁杂,其内部档案管理譬如人事档案管理、财务档案管理、校志档案管理、教育教学(包括教学计划档案管理、课程档案管理、教材档案管理、试卷档案管理、学生成绩档案管理、学籍档案管理、德育档案管理等)诸多档案管理也变得多元化。与此同时,从一小部分技工院校大多数基层管理者、教师到技工院校领导均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认知不够。将学生学籍档案工作同教学核心内容相对比,注重教学与其他管理工作,可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却投入不够,以为技工院校学籍档案管理相关不到院校整体工作的痛痒,“无须挂齿”地不加关注抑或关注不够。除此之外,学校不仅缺少学籍档案管理专业人才,而且档案管理设备比较落后。一方面来讲,技工院校档案管理之思想、内容与手段、人才资源培训与利用之模式仍旧陈旧,制约着学籍档案之健康管理;一方面来讲,伴随时间的推移及学生学籍档案的进一步增加,原来存储的学籍档案之存储条件业已适宜不了学籍档案数量日渐增大之需要。具体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籍管理文件制度不完善;

(2)管理措施缺乏有效性,管理方法相对滞后;

(3)学籍原始档案缺乏完整性,整理得不够规范;

(4)检索手段相对滞后,提供资料缺乏准确性;

(5)档案材料内容简单,未能真实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6)档案利用率低,转递比较混乱。

三、内容管理技术在技工院校学籍档案管理中的运用

内容管理技术的内容模式是各种各样的,能够分成备忘录、信函、白皮书、档案以及调查报告等的诸多模式,并且不尽相同格式的内容有着不尽相同的反映模式,就结构化的信息来讲,内容于本质方面属于非结构化的信息,所以,虽然模式各种各样,可基本模型课能够描述为:内容等于元数据加数据。具体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技工院校学籍档案的内容建模

内容管理技术对技工院校学籍档案之内容建模包含对数据管理之要求和元数据之结构化,对内容主要是设定针对管理对象之元数据信息,此外还包含内容同对象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譬如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的建立规范了对其的管理,此管理制度的建立属于一项关键性变革,是对技工院校学籍学历规范科学管理指出的愈加高的要求,电子注册制度促进了技工院校学籍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从技术方面来看,完整的电于注册档案系统至少要包含如下几项模块。

1.新生注册管理模块

此管理的流程是先把招生机构呈报的招生数据同实际报到学生数据有机融合处置后生成新的数据库,学生被编辑学号之后即在校生数据录入教务管理系统,各个系统能够依据系统中数据同学生实施核实明确后,由院校学生处输入教务处成绩录入学历证书管理模块,依据软件要求实施数据维护,最后上报劳动局完结学籍注册工作。[4]此种工作形式达到了信息操作之科学性,并且工作流程严谨,数据可靠安全。

2.学历证书管理模块

把在校时期适宜毕业条件的学生,生成预毕业的学生名单呈报主管部门审查,经核查后再将预计毕业的学生名单发至各校,实施毕业证书处置。最终自动生成证书利用状况登记表上批,再由上级下达业已注册发证的学生名单。经过注册的毕业生借助互联网,直接汇总至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此外,应独立建立一个换、补证书之学生管理库。

3.学籍管理模块

若有学生要求个人信息修改,譬如:变更姓名、出生日期等,由系部审查报学生处批复,再由学生处进行系统数据更换同时以学籍异动的模式告知相关机构。依据电子注册软件学籍异动管理规律规范技工院校学籍异动管理程序以及系统维护。对学籍异动处置也实施这种手段,应当做到及时处置,随时发生随时记录、维护。

4.综合档案信息管理模块

综合档案信息相关学生很多方面的信息。借助同其他功能协调配合,组成了完整的学生综合电子档案。此部分档案均是学生在校时期不断补充、完善构成的具体档案材料。

(二)Content Manager v8.3系统的应用

技工院校之学籍档案管理中含有对电子考卷的储存保管,此系统能够依据之前提升的原理实施开发,可是,为了能够更加提升使用效率,可借助目前的内容管理技术应用,现就目前运用比较普及的Content Manager v8.3简述如下:

1.利用Content Manager v8.3技术对成绩实施元数据建模

结合Content Manager v8.3设计,能够借助此技术可视化之建模工具,如此不仅能够对成绩实施元数据建模,同时针对内容建模,包括设定访问与版本的控制以及日志管理等。

2.利用接口对学籍档案实施导入

对学籍档案实施导入能够借助接口来达到,如此能够以内容技术管理的界面达到手工接入,进而能够把批量的数据实施导入。

(三)内容技术管理同技工院校学籍档案管理系统的整合

学籍档案管理能够把在线的学籍信息给予有机整合,譬如,能够在目前运用的系统里独立增添学籍档案建立模块,此能够借助关系型管理系统把学籍档案信息建立为元数据及电子档案,然后此时能够借助内容管理系统之编程接口把信息保存至资源服务器中,如此能够提升学籍档案之自动化处置,进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四、结语

能源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6

关键词:矿业院校;采矿工业专业;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75-03

一、问题的背景与提出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特别是近十年来大宗矿产品资源如石油、煤炭和铁矿石等重要的能源与矿产的消费量一直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矿产资源消费需求量之大、逐年增量之快,是国际上任何国家所不曾经历的。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储量耗竭性、供给稀缺性与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矿产资源国际间的配置显得尤为重要,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也成为我国国土资源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矿产资源管理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矿产资源管理是国家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等手段对我影响矿产资源的各种行为进行调整、协调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在此新形势下,“矿产资源管与评价”课程教学中应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全球资源观的教育,从全球化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矿资源形势,用全球化的思维指导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理清思路,定好位,并紧密结合国家的资源战略,培养更多具有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理论基础,特别是具有采矿工程学科背景的本科生。笔者结合“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就新形势下如何保证采矿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质量,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业务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全面、具有全球视野的矿业人才,成为新时期矿业类院校本科生教学培养内容不可缺少部分及本科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课程目标定位

矿产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是矿产资源主管部门以矿产资源所有权者和国家行政管理者身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涉及矿产资源评价等学科知识,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和矿业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资源需求量、对外依存度以及国际矿业开采技术水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实施以及矿业权市场的初步建立,国家对采矿造成的环境破坏要求越来越高等,对从事矿业资源开发技术和管理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当前矿产资源开发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多样化和逐步走向市场化、国际化,从事矿产资源开发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矿产资源开采理论和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知识,从而必须促使采矿工程学科内容的调整和拓宽[3,4]。因此,矿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也应由技术型发展为技术-经济-管理型,“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从原有的纯采矿技术人才拓宽到以采矿技术为基础,具备国际视野并掌握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内容较广,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概念、矿产资源评估基本方法、矿产资源供需预测、矿产资源服务年限评估、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估以及矿业权(探矿权、采矿权)评估等内容,各内容间密切联系成一整体。

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概念是进行矿资源评估的基础。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矿产资源在被开采利用之前,其规模、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开采技术指标和条件是不能完全确定的。因此,正确理解矿产资源的确切含义、基本特征和工业性质,是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前提。

矿产资源评估方法是矿产资源评估中所运用的特定技术,是分析和判断矿产资源价值的手段和途径[5]。在确定矿产资源基本开采指标、开采条件和评估目的后,评估方法的选择成为影响矿产资源价值的最重要因素。要明确指出,同一个矿床,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在不同的矿业时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评估结果。因此,矿产资源评估人员应在充分了解被评估对象具体条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条件以及国际经济环境,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

矿产资源供需预测。世界矿产资源丰富,我国大宗矿产资源非常紧缺,发达国家中的一些重要资源国,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仍坚持通过出口资源来提高国内经济,并希望为其开发的矿产资源寻找新的市场。抓住全球矿产品供需形热变化及其带来的战略机遇,对优化我国矿产资源配置及提高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的教学内容在全球资源的大背景下应当不断地丰富,增加矿产资源价格变化对经济影响的探讨环节,课程教学内容应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进程、行业运行变化,不断深入并突出体现矿产资源需求与国际矿业市场关系等内容。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是一个综合指标,是影响矿床开采的重要因素,既要考虑资源储量规模,又要分析矿资源赋存的地域条件、外部环境条件等。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估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影响矿资源开采的影响因素,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矿床的开采价值,主要采用专家评定、灰色理论分析法。

矿业权是指赋予矿业权人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开采和采矿等一系列活动的权利,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矿业权评估是指由专业机构和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资源评估准则,依据相关程序,对矿业权市场上合法流转的探矿权、采矿权等资产价值的评估。随着与资源大国战略合作关系加紧,国际市场上的矿业权管理将成为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矿产资源国际合作的内容具体涉及矿业宏观管理、矿业权管理与市场、矿业税收政策、矿山环境保护、矿业融资等。在全球化背景下,矿产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个国内问题,也是个复杂的国际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6]。

四、课程教学实践

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课程,其内容涉及地质学、矿床开采技术、矿床技术经济和管理学等。为了适应专业建设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突出重点、加强各部分之间紧密相关,构成统一的学科体系,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下三方面特点:(1)知识结构系统性:从基础地质理论、资源勘查技术手段、储量分类、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资源管理五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2)知识结构规范性:由相关标准构成资源地质勘查标准体系,由矿床开采技术规范建立矿床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标准体系,由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指导矿业权的流转;(3)知识实用性:采用理论、方法、规范、实例与讨论步骤构成课程教学体系,注重老师传授与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并参加讨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以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7,8]。

(一)加强课堂教学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和动手能力培养。教学实践环节共40学时:教师教学30学时;素质拓展4学时,主要安排学生自己查找感兴趣的与矿产资源管理相关的资料并做总结发言讨论;实验室教学2学时,学习各种采矿技术知识,包括三维地质模型、采矿方法模型等;课程设计4学时。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注重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小组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加强小组学习和帮扶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见解,而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极大地融入课堂,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认真备课,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大量数据、实例分析讲解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的基础;同时课后留一部分作业,使学生能巩固和复习课堂所授知识;认真批改学生提交的作业,并集中讲解存在的问题;上课提前10分钟进入教室,准备上课资料并解答学生疑问。

(二)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体现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环节,也是补充课堂教学内容重要手段。为了有效地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及学院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示范基地以及工程测试中心。在讲解矿产资源分类、分布的实验教学中,以地质标本实验室为基础,设置认知矿石标本、读图和岩心编录实验,使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实物形象结合。通过矿体三模型和采矿方法实物图,使学生了解不同赋存条件矿物的开采方法,在进行对比分析矿床开采设计方案中有哪些需要进行详细分析,各种开拓、开采设计方案与矿产资源的基本情况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设置虚拟矿床开采中心和数字矿山实验室开放日,积极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并将实验教学和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矿产资源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学以所用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通过对整个课程阶段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验室实验教学的学习,要通过课程设计这一重要环节来实验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同时也是进行工程训练、培养科研能力。课程设计是一次系统的综合训练,又是最能检测学时对知识理解和把握,以及展示学已致用的教学环节,还是进一步学习和查漏补缺的一个比较环节。通过矿产资源的开采设计,使学生掌握矿产资源开采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资源开采的具体分类方法;通过虚拟矿业权的流权,使学生掌握了解了矿业权流转过程中都涉及哪些法律、法规,流转过程以及与国际矿业公司矿业合作的视野。培养了学生从管理者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高度。

(四)加强现代矿业法律与法规学习

矿产资源开发涉及面广泛,常由于法律意识薄弱而引来官司,少者罚款,重者停产整顿,甚至关闭矿山。国内涉及矿产资源开发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等。同时要重视国外的矿产资源法律、法规,详细了解并与国内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对比,切忌习惯地执行不同国度的规范,否则,将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作为矿业类院校本科生,必须学习和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和意识,因此,加强学习矿产资源开采的相应法律课程,应列入矿产资源管与评价课程讲授的重点内容。

(五)加强国际化管理理念和外语基础

我国大宗矿产资源非常紧缺,国外矿业投资渠道和案例逐渐增多,矿产资源管理的教学内容在全球资源配置环境下应当不断丰富。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吸取先进国际采矿专业课程的优点,也要结合我国采矿环境的情况,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进行、行业变化和国家经济需要,增加国际矿产资源价格对国内经济影响分析,成为该课程教学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例如,结合本课程,增设谈判模拟试验,虚拟矿业并购背景,使学生熟悉矿业并购流程和需注意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随着国内矿业环境与国际深入融入,我国从事海外矿产资源开发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涉及国家和矿业类型也越多,合作方式不一。需要与各级人员,包括国外工人、地方政府、各级主管部门交流,熟练运用当地语言特别重要。因此,除了要掌握国际通用语言-英文除外,还应该鼓励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多学习第二外语,如西班牙语、法语和俄语等小语种,如有可能,应采用双语教学或增设第二外语班[9]。

五、结语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随着工业发展进程和采矿技术不断提升,国际矿产资源已进行共同开发利用时期,作为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对矿业类院校本科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要结合大的国际矿业环境,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加强国际化管理理念和外语基础,才能提高采矿专业的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培养出满足矿产资源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牛建英,赵连荣,王炜.全球资源配置下的“矿产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3):78-80.

[2]曹代勇,魏迎春.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教材建设新探[J].煤炭高等教育,2015,33(1):110-112.

[3]华心祝,杨科,涂敏,等.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103-105.

[4]张磊,屠世浩,乔明,等.中澳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差异性研究[J].教改教法,2015,324:62-64.

[5]魏迎春,曹代勇.矿业类院校地质勘查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8):80-82.

[6]张玉梅.关于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的思考[J].资源行政管理与法制,2010,(5):28-34.

[7]杨胜利,秦凤华.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J].中国校外教育2010(4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