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范例6篇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范文1

一、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责任的概念

( 一) 会计责任含义

会计责任是指需要被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的单位要对本单位编制和出具的财务报表所负担的责任。

( 二) 内部审计责任含义

内部审计责任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对所在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和出具的内部审计相关的报告负担责任。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联与区别

在企业日常运行中,通常面临内部审计、国家审计( 政府审计) 和社会审计( 事务所审计、独立审计) 这三类审计,其共同点为掌握基本的审计技术,审计结果可能存在相互借鉴。但是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仍存在较大的区别:

( 一) 独立性不同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内审人员履职时免受威胁,另外一方面指审计组织机构的独立,即与董事会的汇报关系的独立。相比外部审计常用的《独立审计准则》,因两者的目标不同和服务对象不同,导致两者独立性不相同。

( 二) 两者的审计目标不同

外部审计的目标常常受到法律和服务合同的限制,而内部审计的目的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

( 三) 两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不同

外部审计的关注重点领域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而内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目标达成、经营效率等方面。

( 四) 业务范围不同

外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而内部审计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基础,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

( 五) 专业胜任能力要求不同

内部审计要求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水平,由于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帮助企业实现其目的,改善机构运作并增加价值,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与水平。

三、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责任联系与区别

( 一) 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责任联系

1. 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关系都是受托关系的存在

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责任在本质上是依据产权关系存在的,但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根据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就导致了两者之间委托与受委托关系的形成。虽然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责任相互分离,但是为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服务却是他们二者共同的目标。会计为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编制出企业发展的财务报表,内部审计人员会根据报表为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做出判断,看其报表是否在合理合法的范围之内。

2. 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广泛的责任对象

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广泛的责任对象。责任对象问题就是二者对谁负责的问题。在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大潮下,会计资料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深受重视。会计的责任对象与内部审计的责任对象都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 二) 两者之间的区别

1. 责任承担主体不同

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在责任承担主体上,会计责任的主体主要是审计单位的治理层和管理层。与会计责任不同,责任主体不同也导致在工作中工作手法也会有不同表现。

2. 责任内容不同

会计责任的责任内容主要会计编制报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审计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按审计规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通俗来讲,会计责任主要是对报表的编制,而审计责任主要是对报表的审核。编制报表,审核报表这是不同的责任内容,但是却都是对服务对象负责任的表现。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内容虽不同,但是二者相互有机的结合非常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3. 适用法律不同

法律是人们行为准则的最低标准,在我国社会的发展中,法律是不可或缺的一条准绳。任何一种行为,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行动。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也是一样,他们各自也都拥有着适用于自己的法律。《会计法》是会计工作所适用的基础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中国内部审核准则》是内部审计所适用的法律。这是由于二者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所决定的。明确区分适用法律,能够在发生问题时,很快找到相应法律条文解决问题,有利于二者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得以顺利运行。

四、完善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责任界定的对应措施

( 一) 加强对两者责任的认知

1. 会计主体人员要认真负责

许多单位在年终的时候也都会进行内部审计。但是许多单位对会计工作和内部审计工作并没有应有的重视,认为只是例行程序,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两种工作的重要性。一些会计主体工作人员也没有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无论在任何地方,内部审计工作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他们的作用是其他工作所无法替代的。会计主体和内部审计主体在企业中都应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在企业中各司其职。会计责任不能占据内部审计的工作,内部审计责任也不会减少会计责任。所以会计主体在发现制造虚假信息的领导或个人,一定要对其进行严肃处罚。

2. 内部审计人员要正视审计工作的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充分认定自己的作用。内部审计责任并不只是简单的对会计主体进行审计。更重要是要针对和会计主体的相关的更多利益者。所以在工作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要拥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在工作过程中才能认真执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内容和条例。遵守法律条款,运用专业的审计知识和热情的工作精神,让审计工作能够得以一步步顺利进行。

( 二) 积极降低会计风险和内部审计风险

会计风险和内部审计风险是界定两者责任的主要内容。会计风险又被称为折算风险或转换风险,它的出现是由于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某些外汇资金项目金额产生变动的可能性。而内部审计风险发生是由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漏洞与弊端而引起的。内部审计风险中,内部审计人员认为错误的财务报表具有合法公允性。降低会计风险和内部审计的风险可以有效降低两者潜在责任的后果。所以降低风险,建立健全公司内控制度非常重要。内部控制制度,不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手段,并且也是一个企业对会计人员以及内部财务人员的一种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使会计责任和内部审计责任得以明确界定,也能够确保会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要要避免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产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具有积极作用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降低会计风险和内部审计风险,否则只能起到阻碍作用。

( 三) 提高从业人员能力

工作的效率在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提高从业人员能力要做到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最重要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是从业人员道德水平。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注重职业准入门槛标准,要招聘能够完成工作的工作人员,不能够因特殊关系而招聘;同时企业也要做好员工的专业培训,可以定期举行会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考核;从业人员自身也要注重知识的培养,多学习专业知识,让自己能够更加轻松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在道德水平方面要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全面培养,尤其是职业道德方面,不能畏惧权威,坚守工作,对错不可因上司或者来自其它方面的压力而更改。会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提高了工作能力,减少工作失误,认清各自职责,才能降低会计风险和内部审计风险。

( 四)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是企业运行和会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基石。会计责任和内部审计的责任界定不清时,如若有完善的法规对其责任进行界定,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很清楚的界定出来。所以要想对会计责任和内部审计责任进行科学的界定,就要加强行业的监管,国家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和完善。法律可以对会计责任和内部审计责任进行科学界定的同时,还可以对会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作出的违法行为进行追责,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要对其进行严肃的处理。有法律法规的界定和约束,企业的会计工作和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合理合法的进行。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范文2

内审模式的转变――以风险管理为中心

普华永道从美国财富250强及亚太地区13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司中选取了50家大型公司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在不久的将来,当今内审界所遵循的以控制基础为导向的审计方式将会逐渐被取代。

从对亚太地区内部审计人员的调研结果来看,大家对“未来5年内部审计负责人员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价值”这一使命基本已经达成了共识。基于调研结果,普华永道把未来所适用的内审模式定义为“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并认为这一模式将有助于在保障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提高风险管理的效力,继而帮助内审部门更好地与公司日渐成熟的风险管理能力形成呼应。

亚太地区的大部分企业都正朝着全球化的目标努力,随之而来的是对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形成更高的要求。企业为了提升自己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对内审部门寄予了更高更广的控制和治理要求。因此内审部门担负着迅速发展的紧迫任务,然而这并非易事,要在一夜之间完成模式的转变几乎不可能。

两份调研报告就由经济快速发展对未来几年内审职能将产生的巨大影响做了充分说明。同时也就亚太地区和美国内审职能的相似和区别做了比较阐述。

普华永道香港合伙人Duncan Fitzgerald表示,“我们已经注意到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部门日益提升的职责要求,包括为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提供更多的保障等,内审部门的作用不仅仅是内部控制。”

首席审计执行官――全球化扩张的重要角色

普华永道的调研报告显示,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内部审计在亚太地区还是面临着难以具备独立性,难以充分发挥职能等一系列挑战。这一地区的许多大企业根本还没有设置内审部门,即使有,其职能也只限于简单的稽核检查。许多亚太地区的公司并不急于设立一个具有完善审计职能的内审部门,但是当这些公司开始向全球化扩张时,他们很快体会到拥有一个与公司战略目标和方针一致的、强有力的内部审计部门的价值和好处。基于这一考虑,68%的亚太地区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深信未来5年里,首席审计执行官在公司内所扮演的角色及价值将越发重要。

普华永道另一合伙人Dick Anderson表示,我们的调研已经为企业和内审部门指明了方向,现在正是内部审计人员的最佳时机,发挥更大的作用,与管理层和董事会更密切地交流合作,成为风险管理的战略伙伴。

您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选择,要么迅速转向风险管理为中心的审计模式,要么在资本市场中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普华永道合伙人Stephen Ducker表示,“越来越多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请我们帮忙评估他们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对内审人员来说,掌握新的方法和工具将会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对内审部门来说战略调整的关键是采用一个能够涵盖多方面、多角度的方法来应对审计,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而并非仅采用针对单一财务控制的审计方法。

审计有的放矢――低成本高保障

从全球来看,内部审计将受到日益加剧的对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道德规范的关注的影响。比起美国的同行,亚太地区公司的内部审计负责人认为这些趋势对内部审计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更大。

除了更有效的企业管理之外,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有很多。整个亚太地区的法规日益严格,要求企业改进管理体系并增加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例如:日本,韩国,印度和中国都已建立了类似美国2002年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与内部控制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此外,中国已要求所有的国有企业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印度现在也要求上市公司运用风险管理框架的理念控制风险。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范文3

【摘要】内部审计外包并不意味着外部审计取代内部审计,因为,外包后的内部审计仅仅是改变了内部审计的主体,它在审计的内容和目的、服务对象、审计时间、审计程序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等方面和外部审计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包;外部审计;区别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是审计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互为补充。两者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正确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监督。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重要基础,外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做的好,外部审计就有了保证。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两者的有效结合是完善审计监督体系、全面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有效途径。

内部审计外包(OutsourcingtheInternalAuditFunction)又称内部审计外部化或内部审计,它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机构或人员执行。与传统的内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外包的显著特征就是内部审计主体的变化,从事内部审计业务的审计主体开放了,它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审计人员,也可以是独立于该组织的外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内部审计外包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有利于降低企业内部审计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有利于转移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企业外包内部审计业务后,内部审计会被外部审计(主要是社会审计,下同)替代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外包后的内部审计仅仅是改变了内部审计的主体,它在许多方面和外部审计仍然存在着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是审计的内容和目的不同。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单位内部的定额、计划指标及内部管理制度等,检查企业各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经济活动取得的经济效益等,提出各项改善措施,评价企业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等。内部审计的种类,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营业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等。而外部审计则是依据《独立审计准则》,主要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等方面,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并未较多触及经济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等方面。因此,内部审计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要比外部审计要求高。21写作秘书网

二、是审计的服务对象不同。内部审计人员在处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问题中,充当企业管理当局的参谋和助手,并帮助各级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其主要的、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包括企业管理当局和董事会在内的组织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通常,外部审计人员是受托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年度审计,其服务对象是与企业利益相关的社会各界,包括股东、银行、债权人、政府和潜在的投资者等。当然,这不排除他们的意见被企业管理当局和董事会采用的情况,但这是次要的,不是其主要的使命和目的。

三、是审计作用的范围不同。内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一般仅局限于组织内部,只有当正确的审计结论和建议被采纳并及时采取改进行动时,才会产生具有建设性的实际效果。内部审计人员对生产经营管理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般不向外界透露,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而外部审计人员对财务会计报表所表述的审计意见和结论要公布于众,客观上起到了社会公正的作用,其作用的覆盖面比内部审计要广阔的多。

四、是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程度不同。外部审计人员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内部会计控制,以及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实质性影响的相关控制,而内部审计人员则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包括内部会计控制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且,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外部审计人员之所以关心内部控制,是因为它们影响其设计的审计程序性质和进行实质性测试的范围,这与他们对财务会计报表发表独立意见相比是次要的。内部审计人员关心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针对控制的缺陷提出强化控制的意见和措施。

五、是审计的范围和时间不同。内部审计的范围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它既可以借助于正式的记录和文件,又可以依据非正式的记录和文件;内部审计通常对单位组织内部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时间安排比较灵活。而外部审计通常是定期审计,每年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审计一次,其审计范围主要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及其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重点在于那些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有实质性影响的重大事项,它只能依赖正式的记录和文件。所以,内部审计在审计的对象范围上比外部审计要广泛,在审计时间上也更为灵活。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范文4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

据统计,2011年区有28家民企入围全国民企500强,15家企业进入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在省百强民营企业中有14强。这些企业大多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向资本多元化、产品市场化、管理制度化发展,办公以计算机为依托,逐步实现了自动化。

区百强企业中前50家民营企业,近几年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资金28186万元,投入资金最多的万向与传化分别达到9000万元与8000万元,48家企业拥有计算机专业人员1711人,不同程度地在不同领域运用了计算机软件,加强了信息化建设。有33家企业内部审计采取不同的方式、在一个或者多个领域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信息化技术,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相对接,其中有19家企业在内部审计中借助了计算机辅助手段。其内部审计与信息化有机融合,有的已产生了明显成效,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并得到了中央、省、市内审协会的充分肯定,8月上旬省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场交流会在召开。

调查显示,由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与信息化程度的不同,其内部审计信息化应用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归纳起来,目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内部审计控制点嵌入信息系统中。以传化集团为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多年内审工作经验,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现有信息技术环境,将审计关键控制点提炼转换成计算机语言嵌入到信息技术控制系统中,并开发形成以“审计业务管理与交流平台”和“审计数据管理平台”两大实施平台为基础的符合企业特点的审计信息化应用系统。审计人员利用系统进行审计监控,利用系统的自动报警及时获取审计线索,通过“审计数据管理平台”进行审计分析,通过“审计业务管理与交流平台”实施规范化审计操作流程,提高审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该种模式需要企业有成熟的审计经验和完善的信息化环境,关键控制点的设置要随着企业发展目标的更新,随着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而不断进行修正完善。

2.建立与内部审计融为一体的会计审计结算中心。以永翔集团为例,把集团下属各个单位的生产、资金、财务、人事、办公等各子系统,借助电信等网络平台,集中在集团会计审计结算中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流向、重大决策、财务核算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监控,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和风险,实现了审计从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事中监控。这种形式需要把融资、财务、审计、计算机等各种专业型人才集中在会计审计结算中心,并进行良好的分工合作,其审计独立性相对较弱。

3.给内部审计机构设定监控企业相关信息系统的权限。以三弘集团为例,内部审计机构根据授权,通过对企业财务、生产、管理等各个子系统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生产经营、内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或不合规合法行为的疑点,经批准立项进行审计;根据年度审计计划或领导交办事项,根据项目需要查阅相关电子数据。该种形式需要企业授予内部审计机构相应的权限,配备不同专长的、可以通过对某个子系统的监控发现问题的内部审计人员。其缺点是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难以直接对电子数据进行分析,需要对相关数据导出进行必要的处理后,才能利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工具进行审计分析。

4.内部审计机构与信息管理、财务、生产等部门联手。以荣盛集团为例,企业信息管理部门以及应用信息系统的财务、生产等部门在日常的运作管理中发现疑点,及时向审计部门反馈信息,内审人员据此立项审计;内审人员根据工作需要,提请相关部门予以配合,共同完成审计项目。该种形式需要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为促使有效运作,最好由一把手负总责,对各环节进行明确的责任分解,并配合必要的内部责任考核制度予以保障。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性

1.信息化建设是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营企业作为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许多集团公司跨区域乃至国外分支机构逐步增多,规模逐步扩大,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一些白手起家的企业家,由于学历、观念受到限制,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仍以当面听取汇报、阅读文件等传统的方式掌握企业发展情况,面对日益扩大的企业规模,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对于外地分支机构,更感到鞭长莫及,疲于管理又疏于管理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不注重信息化建设,已成了民营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瓶颈。

民营企业家开始认识到,要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要保持原有的发展优势,必须转变思路,以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来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长足发展。

2.内部审计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统计,区百强企业中前50家民营企业两年内开展各类内部审计项目1706个,内部审计范围已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拓展到效益审计、制度审计等,审计重点已逐步转向内部管理、风险预警等管理审计,审计方法上也在积极探索从传统的手工审计向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转变。两年来,查出损失浪费金额3526.5万元,增加企业效益12642万元,被审单位采纳审计建议意见2909条。

实践证明,上规模的民营企业需要内部审计,通过内部审计的监督检查给领导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对企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其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成效正不断显现。

另外,从世界各国先进企业的发展来看,只有建立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以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手段才能促使企业健康发展,而内部审计是内控制度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规模小,不需要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但随着经济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分支机构越来越多,管理者急需相对独立的“第三者”来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促使提高管理水平。

3.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必然要求。

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现代企业管理机制逐步代替了家族式管理模式,信息系统也广泛渗透到现代民营企业管理中。企业从最初运用财务软件、网上办公平台,发展到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等各个管理领域运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逐渐普及,使企业的经济环境、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基于企业内部需求而产生的内部审计,其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手工审计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必须融入企业的信息化环境,适时改进审计思路、审计理念、审计组织管理、技术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满足企业、领导、股东多层次的需求。

同时,一些上规模企业现有的信息化应用领域和技术水平也为利用计算机实施内部审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因其不存在有效获取与转换被审单位电子数据的障碍,某种程度上比国家审计利用AO系统进行审计分析更具优势。

三、制约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原因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从总体上讲起步早,起点水平也高,效益较好,但还有相当部分企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主要原因是:

1.思想认识不到位。我区还有不少民营企业刚刚从“家族式管理”的初始阶段发展到“公司制”的现代企业管理阶段,其观念还不能完全转变,对内部审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认为是“劳命伤财”的事。很多企业领导尚没有意识到信息化道路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信息化只要在现有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充分利用、整合信息化资源,就可以极大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2.缺乏计算机审计复合型人才。从我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看,大部分是财务、法律、企业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内审机构中很少配备计算机专业人员,既懂审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一些企业即使认识到计算机审计人才的重要性,也苦于良驹难觅,只有借助外部软件公司或企业信息部门的计算机人员力量,辅助审计人员完成计算机审计工作。但往往由于这些计算机人员不懂审计,而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计算机审计复合型人才的极度缺乏,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没有现成的经验与模式可以借鉴。目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与模式,加之于民营企业往往考虑到商业秘密等原因,行业之间的交流相对缺乏或不敞开。我区在开展计算机审计的企业,大多数是边摸索边实践边完善,类似行业之间相互借鉴的较少,由此限制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四、加快推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虽然一些规模以上民营企业集团领导重视,信息化程度较高,内部审计运作比较正常规范,已经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也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良性循环态势。但是,从规模一般、管理粗放的民营企业看,由于资金短缺、人才缺乏、信息滞后或者企业规模较小等原因,信息化普及率较低,信息化内部审计没有真正地实行并发挥作用。

如何在现有的观念、条件下扎实推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加快内部审计转型,需要我们研究相应对策和途径,在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下,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显著成效:

1.以审计的有为,赢得企业领导的支持。内部审计是基于企业内部需求而产生的,它必须赢得企业领导的重视支持,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特别是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而且是一项需要全体员工知识更新、需要全员培训的工作,如果没有企业领导的支持必将寸步难行。

所以内部审计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适应本企业的内审管理体制、努力创新内部审计方法,不断拓展内审范围,及时、有效地预防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类风险,为企业用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为企业提高绩效做出贡献,以显著的内审工作实绩,奠定内审在单位中的地位。

由此,内审人员以自己的有为体现存在的价值,赢得企业领导的重视和信任,使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环境不断优化,实现内审与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要让领导认识到,内审信息化建设,是在企业现有的信息化基础上进行的,不必从零开始投入很多资金,却能大大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而且能发挥长久效应,更是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要求。有了企业领导的支持,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内审信息化建设。

2.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计算机审计开展的范围与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对于那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程度相对较高,在此基础上推进内审信息化建设,成本低、成效明显,更易被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接受。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信息化运用程度和运用方式不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授权范围不同,内审信息化开展方式、推进程度也不同。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开发适合自己的审计办公、审计现场实施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利用已有的信息系统,将审计关键控制点植入信息技术控制系统,融入到现有财务、业务、管理等信息系统中,以达到审计与其他系统的无缝对接;也可以通过充分授权,直接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业务进行全程监控等等。总之,内部审计一定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以切合企业实际的合适的方式推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加快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审计人员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将计算机技术与审计工作结合的能力。要全面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加大计算机培训力度,学会如何在审计中将审计知识与计算机技术有效结合,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引进信息技术人才,优化内部审计队伍知识结构。要打造一支不仅具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熟悉财经法律和审计准则,而且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的高素质内部审计人才队伍。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范文5

首先是经济效益审计(以下简称效益审计)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二十世纪中叶以前,审计业务只从事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以下简称财务审计),而在其披露 问题 和管理建议的陈述中,也涉及收入丰欠、支出节约或损失、浪费等事项,表明财务审计中早有评价效益的因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会经济重大变化对审计有新的需求,其时财务审计已有成熟的业务基础,于是效益审计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新型审计种类。

应当看到,财务审计在悠久 历史 过程中进展缓慢, 工业 革命后社会生产力重大发展,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涌现大量新兴工业部门和大型 企业 ,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出于保证投资、贷款、税收等安全的需要,财务审计业务量迅速增长,审计内容有重大变革;但审计规范、 方法 和法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出现风险和失误,直至1939年到1948年,完善审计程序、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制定 会计 准则,建立审计标准,才奠定财务审计业务基础,为效益审计的兴起和实施创造了条件。

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经济变化对审计提出了新需求。以政府审计为例,美国财政预算在战前未超过一千亿美元,战时大量膨胀,战后高达二万亿美元,民间对浩大支出反应强烈,迫使议会质询厐大开支的成效并要求审计证实,审计总署(GAO)对财政资金重大支出项目的成效、节约或浪费进行审计提出报告,形成美国的经济和效率审计(Economy and Efficiency Audit)和项目成果审计(program Results Audit)。与此同时,加拿大议会对政府的巨额财政支出虽经审计证实真实、合法,却未表明其有无效益或损失、浪费,要求对此进行审计;而政府中多数部长也是议员,认为真实性与合规性有一定审计依据可以接受,而成效高低则难以评定,对此力持异议;最后由议会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审议后修改了审计长法,形成为 “价值为本审计”(Audit of Value for Money),结合财务审计称为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 Audit)。

内部审计中效益审计的兴起更体现社会经济变化的 时代 背景。十九世纪后期涌现的新型大企业经营范围扩大,管理层次增多,一些企业开始建立专职的、独立的内审机构,赋与监督资产完整,检查收支合规,审核盈亏真实,以及贯彻经营决策和实现经营目标等权责,含有评价效益的事项,但其审计业务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仍局限于财务审计。此时由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职责说明》,只规定审查财务会计资料,四十年代后期才扩大到经营资料。五十年代企业受战后新技术、新 科学 所冲击,经济竞争过去主要靠资本雄厚占领市场,此时则取决于品种新、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快,售后服务好才占有竞争优势,而品种更新、质量提高、技术改进却带来成本增加和资金短拙,危及企业生存,必需对技术改进与效益优劣进行评价,以保证决策正确和持续发展,兴起了新型的经营审计(Operational Audit)。它引起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重视,六十年代大力倡导,成为内部审计业务中的重要内容。

我国在1983年成立审计署,即对内蒙物资局实施财务审计,对天津铁厂进行效益审计。地方审计机关也相继试行多种形式的效益审计,如扭亏为盈的审计,行业成本审计,项目投资效果审计,财政支出节约、浪费、损失的审计等,促进其制止损失、改进管理、提高效益。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后,以查错防弊、改进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开展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后者具有多种多样内容,曾推动了节支增收,也促进了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改进。

(二)概念

效益审计是中国的审计术语,国外与此相同的有多种审计名称。如在一些国家的政府审计中,有绩效审计、价值为本审计、综合审计、全面审计,以及经济效率审计和项目成果审计等;内部审计则一般称为经营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IA)曾经试图统一名称,1986年在悉尼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审计会议作了讨论,出于习惯难改,最后的结论是,不管是何名称,其内容都是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简称“三E”审计。其后,审计领域扩大,涉及环境(Environoment)、公平性 (equity)等事项,有些学者进而改称为“5E”审计。1995年开罗举行第十五届国际审计会议对环境审计的内容研讨后,认为主要仍是包含经济、效率与效果的“3E”审计。

加拿大一些学者对“3E”作了如下表述:

经济性指节约或损失、浪费;

效率性指投入与产出的对比;

效果性包括完成预算目标或达到计划目标。

以评价3E为内容的效益审计也是一个系统过程,它根据一定的审计目的,采用审计程序,取得审计证据,对照评价标准,作出审计结论,证实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而对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加以证实和进行监督。此项审计过程,与财务审计具有共性,但效益审计乃是单独的种类并与财务审计具有差别:

1、审计目的:财务审计在于证实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和合规性;效益审计是证实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2、审计范围:财务审计主要是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会计资料;效益审计除此而外还涉及有关的生产、技术、工程、经营与计划、决策、管理、组织结构、控制系统等方面。

3、审计依据:财务审计主要是财政、财务、会计等法令、制度、规章、规范;效益审计则需依据有关的政策、决策、计划、方案、法规,以及生产技术规范、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等。

4、评价标准:财务审计主要运用财政制度(财务通则)、会计准则;效益审计则采用能够评价、证实、确定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有关标准,如预算、计划或方案所达到的目标,生产、技术、工程的定额、指标或标准,本单位、同行业、国际上的可比水平,以及执行考核的责任目标和业绩标准等。

5、审计方法:财务审计主要采用一般审计方法,如审阅、核对、盘点、调整, 分析 法等;效益审计除此而外,要按照审计项目所需评价效益事项而运用不同的经济分析、数学分析、经济论证或其他管理科学方法等(如评价投资效果 应用 净现值法,成本效益应用价值工程法等)。

6、审计方式: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有相同也有差异之处。例如:

(1)财务审计有全面和专项审计,定期和临时审计,现场和送达审计等方式;效益审计都可应用,但无论就单位、部门、地区或全国来看,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多,全面审计少;从时期看,年度审计(或常采用几年一次的轮回审计)少,不定期的审计项目多;从审计地点看,现场进行检查、取证、分析的方式多,以书面资料或 电子 数据实施的送达审计少。

(2)财务审计大多是对单位或部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处于微观性质,即使发现普遍的问题需在多个单位检查、取证以形成宏观性的结论和建议,其事项较少。效益审计除进行微观性的审计外,还侧重于全国、地区、行业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

(3)财务审计主要是事后审计。而效益审计还有事前、事中、事后和后续审计。

7、审计职能:一般认为审计具有评价,鉴证、监督职能。财务审计主要是鉴证,而最后是通过鉴证执行监督。效益审计侧重评价,最后仍是对防止损失、浪费和提高效益进行监督。两者有差异,也有共性。

8、审计作用:通过财务审计能够促进核算正确、收支合规、资产完整、盈亏真实,防护性是其主要作用;它通过审计也揭示管理失控,促进其健全管理,也存有建设性作用。通过效益审计,可以促进改善财务收支、资金运用的管理、生产经营支出或成本的控制,进而改进生产技术经营,加强控制机制,提高决策和计划水平,乃至促进宏观经济的治理和调控,提高单位、地区或是社会的经济效益,所以它具有建设性作用;但从防止资金使用不当、控制系统失效等而言,也有防护性作用。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的主要作用仍具有差别。

还应看到,效益审计与经济分析也有重大差别,两者不能具有同一概念。

由于效益审计过程也采用经济指标对比或者运用经济论证方法获取审计证据、或是寻求增效潜力;因而有的学者认为两者业务相同,既有经济活动分析、经济技术分析或是财务分析(以下统称经济分析),无须另有效益审计,或经济分析即是效益审计。为了防止这种概念失误,对两者的主要差别简略表述:

1、主体不同:经济分析是财政、计划、统计,银行、税务、会计和业务部门都可进行的;效益审计只能由审计部门及其审计人员才能实施。

2、行为不同:经济活动按照工作需要可以在本单位内部或是现场随时进行,其调查、研究、分析所形成的结论,主要作为信息反映或 参考 建议,是一种管理行为。实施效益审计以国家制定的法规为依据,作出的审计决定具有 法律 效力,是国家授权的经济监督行为。

3、方式不同:经济分析以存有业务关系的单位或地区为对象,以主要经济指标为内容,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和论证,无需统一的程序和规范,即可作出分析结论或研究成果。效益审计则对所有需要审计的单位、部门、行业、地区均可作为对象,审计的方式和方法要遵循一定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标准,规范地形成审计结论和提出审计报告。

4、力度不同:经济分析对一定事项、或一定单位、地区,采用相关的经济指标和数据,运用科学技术分析方法加以分析论证,然后产生分析研究成果,它既可反映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又能表明实现的成效和发展趋势,对决策和控制都有重要作用;但依据的指标和数据如有缺漏、差误,其结论缺少效力。效益审计以审计证据为评价基础,其审计结论的信赖性力度较高。

(三)特性

效益审计的业务内容和审计的方式、方法及其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均有不同于其它审计种类之处,由此才形成一种单独的审计种类。但效益审计赖以建立的基础理论,却与其它审计种类是同一的,存有共性。例如,基础理论中审计的最终目的是证实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效益审计的主要业务内容包括证实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并以真实、合规的数据构成“3E”的审计证据,用以证实效益优劣,进而证实是否履行受托的经济责任。这里,有三层涵义:一是经济,效率和效果,是效益审计特有的审计业务,乃其特性;二是效益审计活动的核心是对“3E”进行证实,内中蕴含的“证据”,“证明力”、“证实性”进入审计基本理论而成为各种审计必备的共性;三是各种审计活动的最终成果落实于证实履行受托经济责任,这种证实性乃是审计区别于其它业务部门所具有的特性。

即如,会计与审计的关系密不可分,曾有不少学者断言审计是会计的分枝,最后从审计的此项特性否定了这种论断。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加拿大会计、审计学者R.。J.安德逊在《外部审计》一书论述审计程序时,指明审计与会计的区别:会计是一个鉴别、计量、传递会计信息的过程,是产生会计信息的活动;审计是一个获取、评价、传递审计证据的过程,是对审计目标的证实行为。与此同时,美国会计师协会审计定义公告:审计是一个系统过程,它客观地收集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申明的证据,以证实这些申明与既定标准的吻合程度,并将其结果传达给有关用户。1985年,《蒙哥马利审计学》第十版肯定和引用了上项定义而摒弃了过去陈述的论点。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87年再版《经营审计》一书,指明实施此项审计要获得和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计证据,用以对照标准证实效益优劣。

但是,无论经济性、效率性或效果性又如何证实?从何入手?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曾举办过一个从效益审计典型案例入手探索其理论与实务的会议,通过对二十多个不同内容的案例个别讨论和集中论证以后,大部分学者、专家认为效益审计业务的内容应有以下四个方面:

1、证实数据真实。无论是评价 经济 性、效率性、效果性或与此有关的数据,首先应当审查核实,做到真实、合法,才能保证评价效益有可靠根据。

2、证实效益优劣。根据审计项目的目的、 内容 和要点而取得的审计证据,必需具有充分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并有足够的证明力,对照经过确定的标准,衡量和确定其效益高低。

3、证实效益差距。与一定标准对比表明的效益高低体现了其间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无论是优是劣都要 分析 、评价,查明其中有多少是主观产生或客观 影响 ,以便寻求消除、改善或弥补差距的措施。

4、证实效益潜力。效益审计不应止于评价优劣和差距,还应从差距中解剖、分析、评价其能够提高效益的潜力。当然,效益低劣的差距分析主观或客观因素后,属于主观造成者须从内部整改加以缩减,外部影响的也应同有关方面 研究 适当解决。此外,效益优良的差距,也不能忽视其可能增效的潜力。通过效益审计寻求改善差距的措施一般只是方向性的,而具体的举措是在提出审计报告后由有关业务部门制订。

效益审计对其数据、优劣、差距、潜力几个方面所作的证实,仍须按照一定的审计程序顺次进行,如包括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阶段。

(四)展望

审计对推进 社会 经济 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效益审计更有其独特之处,如:

1、通过审计及时制止损失浪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和加快资金积累。

2、效益审计涉及生产技术经营各个领域,审计过程揭露其薄弱环节和低效事项,或是对比差距体现其增效潜力,既可推动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又可实现挖潜增效。

3、对决策、方案、计划等进行事前的效益审计,能够及早防止差误,保持应有的先进水平。

4、在宏观范围对影响社会经济效益低落的重要事项进行审计,可以显示决策、控制、经济结构或经济运行中薄弱环节和 问题 ,有助于改进国家的经济决策、方针、政策和加强宏观调控。

5、政府或议会提供需要证实的重要事项或重大问题进行专项效益审计,有利于制定法规、政策、方案、决策。

6、效益审计能为政府、 企业 提供评价绩效或业绩,以及履行责任的审计报告。

因此,效益审计适应社会需要而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 开展此项工作也具有一些有利条件:

1、新的形势和要求为效益审计的开展指明道路;

2、过去初步实践提供了经验,特别是开展此项审计应探索的一些主要问题;

3、逐步成熟的财政财务审计建立的与效益审计具有共性的业务基础为建设效益审计创造了条件;

4、国际上最新发展的效益审计 理论 和实务可供借鉴;

5、拥有一批初步从事效益审计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的人员。

如何建设 中国 特色的审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有几条原则可以思考:首先,效益审计工作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情,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其次,效益审计业务可以 学习 国外经验,却不可全盘照搬;再次,效益审计的理论和 方法 要从我国现状出发,实事求是地开拓创新,构成有中国特色审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通过对比可以反映一些情况,即如:

1、国外效益审计的职能或功能,只讲评价;我国也讲评价职能,却是通过评价结论而最后仍执行经济监督。

2、国外一些政府已将效益审计作主流,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在其审计份额中愈来愈少;根据我国情况,制止帐目虚假、防止税收流失、揭露收支违纪、维护公有财产完整、审查财政资金违规等审计任务很重,因而国家审计机关须把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

3、国外进行效益审计一般以现有的财务 会计 与有关经济数据为依据,对其真实合规与否未作单独核实,现已表明其帐目数据不少造假,效益审计结论很难憑信;我国则首先要证实采用数据的真实合规,作为效益审计的一项重点。

4、国外财务审计理论中多有审计最终目的落足于经济责任的论点,而在效益审计中很少论及;我国的效益审计不仅理论强调受托经济责任,而且将在其实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中都把责任性作为论证重点。

5、国外效益审计进行评价多从财务领域出发,着重市场营销和管理效率,落足于增加盈利;我国效益审计除此而外,在于促进生产技术经营与控制系统,管理机制的改进,以及根据审计发现问题完善宏观经济政策、方案、决策与加强宏观调控,注目于发展生产力。

6、国外的社会经济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由内部审计机构按企业所需而各有侧重开展效益审计,国家审计机关对此不予过问;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财政资金涉及的范围广泛,开展效益审计的指导思想和业务规范将遍及这些单位。

还需探讨的是,处于新形势下的效益审计工作将是新的起步,需要研讨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的若干主要问题。即如:

1、拓宽审计领域。过去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国家审计机关中试行过若干效益审计业务,如财政财务支出的损失,浪费或节约,资金使用、成本变动和盈亏变化的效益,工程建设、技术改造、产品开发、质量变动和市场开拓的成效,管理机制、控制系统的效率,经济合同、责任目标、经营业绩的成效,以及对经营决策、可行性方案的效益所做的评价等,在各个时期、各有侧重、形成或多或少的审计内容。目前,若干新的事项要求拓宽和深化效益审计领域。例如,个别单位或一定区域环境保护或治理的成效,大项目或大区域建设投资的效果,某些产品产量猛增出现质量低劣、重复生产、布点分散、资源不足等影响社会经济难以协调健康发展等重大问题,有待实施效益审计评价效果并据以加强宏观调控制。

2、探讨主要问题。效益审计业务若干要点尚待探索,例如,以经济指标为主或相关事项为对象进行评价?一些非会计信息或非量化的数据可否转化为核算数据进行效益审计?审前如何有效评估风险并确定审计内容,重点和方法?宏观经济中若干效益重大事项怎样开展审计并运用何等审计方式、方法? 科学 进步发生大量产品更新、质量变化、工艺革新等效益如何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以及效益审计的领域应覆盖哪些新兴的项目?过去的效益审计程序和方法是否适用并如何制定其审计规范围等。

3、完善审计方式。以期间为例,效益审计应有事前、事中、事后和后续审计,并按其审计范围或内容不同,项目间应各有侧重。例如,产品开发、质量升级、工程建设、技术改造等应有事前审计,及早评价效益以保证达到先进目标;产品质量、控制系统等应有事中审计,以控制和保证其应有成效。各个审计项目都应进行事后和后续审计。此外,有些审计事项如宏观经济中的某些问题,或是涉及经济活动不多而政府或议会要求审计证实的特殊事项,不可能按常规审计程序进行,只能通过专项审计调查获取有关证据,按受托目的加以证实。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范文6

一、国家审计系统具有开放性

国家审计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间断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当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的网络结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是一种“耗散结构”,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国家审计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就意味着国家审计系统不断与社会大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如审计人员的招聘、流动与交流;审计经费的供给与支付;审计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审计程序、审计结果公开等等,这些都是系统开放性的表现。而国家审计恰恰通过这种交换,才能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下,实现自身功能,发挥自身作用,达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国家审计系统具有非平衡性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非平衡性是国家审计系统自组织形成的前提。正是因为不同的地域或同一地域的审计系统工作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才能形成一种势差,以保持其非平衡性。根据区位择优理论,国家审计系统在优势区位,即在经济发达地区首先得到发展,而地域偏僻、经济欠发达地区落后,由于区位之间存在差异,就产生了势位,促使国家审计系统工作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远离平衡态是相对于平衡态和衡态而言的,当系统处于静稳定状态或趋于静稳定状态时,总的倾向是趋于无序和趋向平衡,小的涨落和扰动在系统本身固有的涨落回归力的作用下被阻碍和吸收,很难改变系统原有的状态和运动趋势,所以系统不可能出现新的有序结构。对于国家审计系统来说,这种自组织的动力,即非平衡性不仅来自审计系统之间的差异,即审计署与省市县地方审计工作发展显著不平衡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审计工作发展差异,也来自审计系统内部审计人员的差异性。

三、国家审计系统具有非线性作用

自组织原理认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是系统有序的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复杂系统中要素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方式,它具有互不独立的相干性、时空上的非均匀性和多体的不对称性等特点,不能简单地进行数量上的叠加,而是随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和效应,形成作用对象之间支配与被支配、催化和被催化、控制与反馈等复杂的多维关系。

对于一个国家审计系统来说,如果不存在内在的非线性的作用关系,那么国家审计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就缺乏一种相互维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力量,就很难谈到发展。因此,国家审计系统构建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审计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一种自组织力量,即国家审计系统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国家审计系统中的要素包括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审计资源、审计方式、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内容等,这些要素之间的作用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审计人员以审计资源为依托,依靠一定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作用体系。

四、国家审计系统具有涨落性

随机涨落是相对于系统平均状态的偏差波动,对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起着触发、催化作用。随机涨落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原初诱因。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是通过随机涨落作用实现的。随机涨落是促使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的杠杆,是使系统进化阶段中更有序状态的诱因。通过随机涨落,首先是个别子系统超越常规,“认识”到其他的新的状态,而后当新的发现得到其他子系统的响应并在整个系统内得以放大时,系统就被诱导进入新的或更有序的状态。国家审计系统通过财务收支审计向财务收支审计和效益审计转变、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转变、关门审计向开门审计转变、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不断诱导审计系统进入新的或更有序的状态。

五、启示

1、促进国家审计系统的开放性

首先,审计风暴刮开了封闭已久的审计大门,审计的环境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好,审计的影响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大。实事求是地讲,就速度、广度和深度而言,开门审计的门开得还不够快,不够大,不够响。有些审计机关,虽然也在尝试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但审计项目、审定过程、审计决定执行、审计人员监督途径及责任追究的公开工作还未启动,审计公开的途径和形式还嫌单一。有的查出的案件线索虽移送了纪检监察机关,但衔接不紧,跟踪反馈不力。有的与纪检监察机关协同有力,但内部各自为政,缺乏上下左右的协调联动,结果整体作战效果不太理想。有的虽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联席会议制度,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不够充分。有的虽公布了举报电话,设置了网上举报信箱,但没有落实专人处理和反馈,功效不大。有的虽每年向人大报告审计结果,但利用各方面力量,促进制度的完善,改革的深化,有待加强。这一切都说明审计公开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很有发挥的余地。国家审计系统要积极推进和不断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特别是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其次,要加强全国审计系统交流。强调全国审计工作的整体协调,强化上下级审计机关的关系,对于促进审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整合审计资源、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为目标,科学确定年度授权审计项目计划。加强授权审计项目考核和重点抽查,严格审计质量控制;加强审计业务指导和培训,通过不定期举办审计专业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等方式,研究专业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提升业务层次和水平。加强对地方审计机关计算机应用的培训,并为地方审计机关的业务培训提供必要的师资;建立审计署与省级审计机关人员交流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省级审计机关业务骨干到审计署工作或参加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同时上级审计机关选派骨干到地方审计机关任职或参加地方的审计项目,促进沟通情况,加强交流,提高水平,锻炼干部;加强审计信息管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省级审计机关及时向审计署报送业务综合报告;审计署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审计工作情况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加强总体规划和应用指导,推动地方审计信息化建设。

2、维持国家审计系统一定的势差

国家审计系统构建过程中自组织现象的主要机制是因为自组织“基核”的出现,自组织现象最初的动力只能出现在个别成员、个别事件上,即要有带头人或起始事件,与周围形成一种势差,在其作用下产生自组织动力,使国家审计系统出现自组织成长基核,最终带动整个国家审计系统的自组织现象和结构形成。这种势差一方面来自中央与地方国家审计系统和东、中、西部国家审计系统的审计资源、审计理念、审计标准、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控制等差异,另一方面来自国家审计系统审计人员发展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差异。因此,要全盘考虑全国及省市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对国家审计系统的带动,形成类似“聚集效应”。审计单位构成也要注意其层次结构,一个没有差异的群体是难以形成自组织现象的,国家审计系统的差异性是形成国家审计系统自组织的基础。

3、创造国家审计系统非线性机制

在一定条件下,非线性机制可以把一些微小的涨落放大为巨涨落而推动系统的发展。在国家审计系统中因工作之交演变为朋友互助,因审计项目合作互助发展为审计人员全面身心合作,以致形成一起讨论学习的群体。甚至国家审计系统内的一次文化活动都会成为促进国家审计系统社会风气或某种习惯的“催化剂”。非线性机制的产生依赖于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审计人员多元的社会关系。因此,促进国家审计系统职业的分化是形成非线性机制直接而有效的途径。

在国家审计系统发展过程中,因审计系统内外部各种力量的影响,各审计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会产生出集体运动的协同效应。由于审计人员及其审计活动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这种集体的协同效应又支配审计系统内各子系统的进一步竞争与协同,从而使国家审计系统处在这样相互作用并关联与放大的循环圈之中。通过这样的互动过程,国家审计系统便经历从无序到有序,或使有序程度进一步提高的过程。

4、把握国家审计系统随机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