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审计论文范例

外部审计论文

外部审计论文范文1

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风险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审计人员必须重视分析内部审计工作,有效提高企业价值,使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功能;内部审计;企业价值;分析

由于内部审计环节较为繁杂,增大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增加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风险率。近年来,虽然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围绕内部审计功能与企业价值进行阐述,提出了增加企业价值的措施。

一、内部审计功能的内涵

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分离管理层与股东层,同时管理部门必须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涉及到咨询环节、鉴证环节,一旦审计人员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必须立即上报管理部门,并且制定解决方案。良好的内部审计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不断增加企业价值。由于内部审计能够有效规范企业的人员作业,保障财务报表的透明度,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损失率,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决策者通过分析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明确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决策。不同于外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涉及面更广,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外部审计工作主要为监督企业流程规范,属于企业的外部评价工作。如今,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设置自评工作,因此,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帮助。随着企业的管理层、董事会等层级的透明度越来越高,使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管理层与企业具有密切联系,同时企业的规模与管理层的重要性呈正比。但是在我国的某些企业中,由于内部审说并未直接与部门成员挂钩,使某些审计人员在业务工作中态度不端正,导致内部审计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例如:管理知识、信息系统、法律知识等,要求审计人员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水平与技术水平。因此,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审计人员应依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经营制度进行有效监管,从而保障企业正常的经济活动。审计人员在监管过程中,一旦发现企业违纪情况,对其进行及时制止,能够有效保障我国利益,从而对企业进行教育工作,使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行为,例如:财务报表不真实等,审计人员必须立即纠正,使企业消除歪风邪气,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保障企业今后能够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报表。内部审计人员应与监察部门加强联系,对于贪污腐败的企业经济活动,必须联合起来对其进行严重打击,充分保障国家的利益,同时保障各企业之间能够公平竞争,为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营造良好的风气。

二、增加企业价值的措施

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约束价值,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增加企业价值。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缩短其经济成本,使复杂的关系变得简单化,给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由于企业存在多层关系,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其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各层能够正确履行义务及权利,从而降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对其经济活动进行检查监督,使企业的经济报表具有真实性,直接解决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可靠问题。内审工作内容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具有灵活性。不同的企业规模之间存在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不同的,同时内部审计工作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尤其是对于财务环节而言。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明确业务流程,通过落实好风险管理工作,降低多于的审批环节,从而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效率。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开展中,通过落实审查工作,对企业的软件进行控制。由于软件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长远的目光,不断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使工作人员能够有良好的自我约束力,凝聚了工作人员的智慧,使企业能够良好发展,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提高企业的价值。因此,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软件文化的好坏。内部审计工作还应重视咨询环节的管理,为企业提供形式丰富的培训活动,提高企业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工作效率,从而降低了企业决策者的管理工作难度。内部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我国对其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企业在制定了内部审计工作方案后,股东人员不应对其进行干扰。企业应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而言,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由于某些企业的规章制度必须与外部审计工作相协调,同时外部审计工作必须落实上级部门的要求,使某些企业股东人员直接参与管理,导致内部审计制度不规范。内部审计人员通过遵守企业规范,对审计部门进行定期汇报工作,同时递交专业的报告表等,企业部门在开会讨论后,对审计报告进行讨论,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同时,企业必须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所有环节的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风险管理概念,使后期的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对企业的风险环境进行分析,能够针对其内容制定相应地解决措施,使企业决策者能够清晰企业在后期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环节进行控制,从而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工作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应重视内部审计环节,使审计人员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落实好审计工作,降低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从而增加企业价值。

作者:阿卜来提·阿卜力米提 单位: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外部审计论文范文2

本文着眼于我国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历史发展进程,通过比较,提出我国内部审计虽然起步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落后于国家审计的发展,但随着组织治理观点逐渐渗透,内部审计在职能、目标定位与方法等方面与国家审计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从而揭示审计发展的内在规律,为现代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趋同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趋同性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在当前的社会活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审计已经从最初单一的监督职能,逐渐渗透到整个组织治理系统中去。国内外对于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研究颇为深入,但大多是将两者割裂开进行单独的探讨,而对于两者发展中呈现出逐渐趋同态势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我国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发展历程(主要为1983年以后)的对比,探讨两者在职能、目标定位、方法等方面的趋同性,为现代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趋同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趋同性的研究并不是特别丰富。笔者以“审计”和“趋同”为关键词,在知网上精确搜索,共搜索到相关文献609篇,归纳总结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审计趋同性:

1、站在协作的角度阐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趋同

如肖洁(2013)认为内部审计外部化(内部审计外包)、外部审计内部化(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联合治理是两者趋同的原因。马云波(2005)认为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可以在审计成果、审计优势领域、审计关系、利用专家工作等方面进行协调。

2、审计准则的趋同

刘金星(2011)认为2007年1月1日起生效的审计准则标志着中国的审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陈毓圭(2010)认为修改中国审计准则的首要原则就是保持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归纳,笔者发现对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趋同的文献相对较少。故本文试图着眼于审计的发展历程,阐述两者在职能、目标定位、方法等方面的趋同性。

二、我国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趋同性

1、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职能的趋同

对审计产生的动因,杨时展教授做过精辟的论述:审计因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对于国家审计而言,这种受托责任即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为了保证受托责任的履行,就产生了审计最本质的职能———监督。但是随着审计需求的变化,国家审计的职能不断拓展,衍生出许多新职能。我国刚建立审计制度时期主要以合规性审计为主,为的是评价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衍生出评价职能。之后,关注的内容从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扩展到以经济责任为目标的阶段,包括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等问题的审计,此时国家审计体现出揭示职能。在现代国家审计发展阶段,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免疫系统”论,“免疫系统”论更侧重于与对问题的事先预警和抵御功能以及问题发生后的及时修补,故此时审计体现出预防等职能。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正式建立不过短短三十余年。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代。面对庞大的国有资产,国家审计机关不可能对所有国家范围内的资产都进行审计,故1983年在国家审计的指导下,我国开始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制度正式的确立。1985年,审计署制定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当时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到了20世纪90年代,各级内部审计机构将真实性审计作为财务收支审计的核心,揭露了一些重大经济违法犯罪行为,查处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挤占虚列成本、资产负债不实、权益严重失真的问题,维护了财经法纪,促进了部门、单位的廉政建设。这个时期除了揭示经济问题以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也成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能。在这个阶段已经从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关注,上升到对经济效益的评价。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开始渗透到中国。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现代内部审计不仅提供确认服务,更为企业提供咨询等服务,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运营,成为组织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于计划经济时代,观念落后,内需不足,故而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内部审计依旧停留在监督与评价阶段,并未渗透到整个企业治理层面。但是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企业治理观念的渗透,我国内部审计将会同国家审计之于国家治理类似,在完善组织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公司治理的基石。综上可见,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本质职能都是监督,并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发展而产生新职能。国家审计从监督职能衍生出评价、揭示、预防、抵御及修补等职能,而我国内部审计仍处于从监督与评价职能相结合的阶段向治理职能的过渡。但是笔者认为随着企业治理水平的提升,内部审计将成为许多企业自发的需要,满足企业治理的需求,为企业提供价值增值,而非国家政策上对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强制规定。

2、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目标定位的趋同

我国《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由此可见我国国家审计的总体目标或者基本目标是监督国家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但其目标定位却随着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审计曾被视为“经济警察”,这是与我国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由于当时的改革措施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出现了一些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经济问题,故当时国家审计的目标定位于查错纠弊,主要目标是监督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并对决算进行审计、查处大案要案、反腐败,维护经济秩序。到了“九五”时期,审计工作主要目标是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审计监督制度,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搞好各项审计工作,可见审计的定位已经上升到对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性审计。进入21世纪以来,审计的主要工作虽仍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为重点,制止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制止贪腐舞弊,但开始注重促进审计机构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审计部门要实行两个“并重”,即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一般审计与专项审计并重。由此可见,国家审计定位已经从最初的查错纠弊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通过揭露体制缺陷或制度漏洞,促进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维护和完善国家治理。1993年,中共中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内部审计也步入发展阶段。一方面,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许多非国有企业也开始注重内部审计。为了响应国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这个阶段的内部审计除了查错防弊,堵塞管理漏洞以外,越来越多的承担起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责任,内部审计的定位从查错防弊逐渐转向提高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更加全面、深入的渗透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也开始改变我国的许多企业。综上可见,国家审计的目标定位经历了从最初查错纠弊,到效益审计,再到定位于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大,审计的层次不断提高,审计的内容不断深化,如今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部分为国家治理提供价值增值。而我国的内部审计从最初作为国家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定位于保护财产、查错防弊,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向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转变,再到逐渐向改善组织治理、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的效果、满足公司治理需求的方向转变,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的内容不断深化。可见,随着审计的不断发展,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内部审计在目标定位上逐渐向国家审计趋同。

3、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方法的趋同

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刚建立时为了完成审计工作的组建任务,迅速开展审计工作,审计署将审计的重心放在重点企事业单位。审计的方法是从财务入手,加以分析。对严重违反经济纪律的单位进行专案审计,故此阶段是账目基础审计。到了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1986年-1994年),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仍然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定期审计的探索,这种经常性审计体现了审计监督逐步走向制度化的轨道。这个阶段仍然是以账目基础审计为主,辅之以制度基础的审计。其后,我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期,这个阶段是账目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并重的阶段。2011年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国家治理的新观点,将国家审计提高到了治理的高度。至此,国家审计不再只是单纯的作为一个“经济警察”或者国有资产“守护神”的角色,而是将本身置于国家治理的大系统中,不仅对国家财政收支进行审计,更多的是承担起国家治理“免疫系统”的角色,揭示、预防、抵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修补制度漏洞。此时的国家审计上升到了治理导向型的审计。我国内部审计的方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账目基础审计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对部门、单位财务收支的监督,故审计的方法也从财务审计入手,具体采取顺查与逆差、详查、对比、分析与核对。1991年起,内部审计已经从传统的账目基础审计向制度基础审计跨越,具体的审计方法也从传统的详查法过渡到相差与抽查结合的阶段: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可信赖程度较高的领域,采用抽查,而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领域采用详查法。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为了企业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得以生存与发展,我国将先进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引入并使之得到推广和应用,一些大型国企首先进行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尝试。但我国内部审计的实践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安然、世通等公司财务丑闻的发生,使人们越发关注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虽然当前我国的内部审计仍未像发达国家那样深入的渗透到公司治理层面,但是可以想象,在组织治理的大背景下,内部审计也会同国家审计一样,不仅是对企业财务收支、制度薄弱环节的关注,而且是趋向于站在治理的层面从根本上解决组织问题,为组织增加价值。因而,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组织治理观念的深入,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在方法上将逐渐趋同。

三、结束语

审计源于受托责任,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的职能等各方面也产生相应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治理”要求。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因而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落后于国家审计。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现代公司治理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内部审计将与国家审计在职能、目标定位与方法上呈现出了一定的趋同性———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免疫系统”,为国家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内部审计则作为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在组织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启中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与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金华等.中国审计史[M].2004.

[2]时现等.08’中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报告[M].2008.

[3]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中国社会科学[J].2013,(6):60-64.

[4]时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透视[J].审计研究,2003:61-64.

[5]谢志华.审计变迁的趋势:目标、主体和方法[J].审计研究,2008:23-24.

[6]陈太辉.我国国家审计职能演化规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28-39.

外部审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信用社;内部审计;审计增值

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的进程加快,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在金融监管趋严、银行间竞争加剧、互联网金融冲击、金融创新等形势下,内部审计也显现出难以适应新要求、新变化的情形,改进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实现内审增值功能势在必行。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内部审计受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农村信用社存在“重业务、轻管理”情况,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一是虽然按照《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配足了人员,但存在人才结构失衡、专业能力胜任不强等问题;二是内部审计长期规划内容不明确。

(二)县级行社自主性差、审计重点不突出。市县级农信法人机构是内部审计主体,在提升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有效性发挥着基础作用,但部分机构审计部门主要以落实上级审计任务为主,未能从自身发展需求、重点业务、高风险领域等角度考虑开展自主性审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审计重点不突出,未能充分发挥市县级行社自身“免疫功能”,定位存在偏差。

(三)审计方案更新不足、难以识别新风险。审计工作方案是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现场审计的重要依据,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开展工作,其中审计工作方案检查内容起到了风险识别作用,对审计效果有着决定性作用。随着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发展、新业务的出现,新的审计方案往往是在以前方案基础上进行修改、更新、增加内容等方式制定出来,这样制定的审计方案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是原有业务已更新,风险点已改变,但方案内容未跟着更新;二是新业务的出现,审计工作方案未包含新业务带来的风险点或涵盖不全面,造成审计人员出现不适应或难以识别新业务带来的风险。

(四)审计系统作用被忽视,工作效率低。审计系统开发和运行实现了从海量业务数据中筛选异常交易的智能化,也为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但是在审计过程中,部分审计组往往会忽略掉这些系统的运用,仍以手工翻阅资料为主,使得工作效率难以提高。其主要原因:一是相关人员对审计系统运用不熟练,对其功能不了解;二是审计系统功能尚不满足部分业务审计需求。

(五)审计成果运用不佳,增值观念不强。银监会2016年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明确了内部审计的定义,以及审计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内部审计的增值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审计发现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为完善内控制度、堵塞漏洞提供建议;二是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风险,给予风险提示,使得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损失。现阶段,部分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仍以查错纠弊、合规性为主,尚未形成以风险为导向审计体系,对内控制度、风险状况关注不够。具体表现为:一是审计建议针对性较差、内容空洞、缺乏可操作性;二是问题整改只是针对审计发现的具体问题整改,未能从意识、制度、人员、机制、流程、监管等深层次查找原因,未能识别出新风险或者制度漏洞,造成了部分常见问题屡查屡犯,审计成效不明显;三是整改标准不统一,消弱了整改的严肃性,如同样的问题,由于整改难度大,大部分被审单位对责任人进行问责,仍归为未整改问题,但也不乏部分单位将其归类为无法整改,对责任人问责视同整改;四是对于整改验收之后,未整改完成的问题缺少后续整改督导。

(六)内部审计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内审人员工作积极性差。部分行社虽制定了内部审计工作考核办法,但存在目标导向不合理、部分考核内容不属于内部审计工作范畴、考核办法难以落实等问题,且存在最终考核结果与实际贡献大小不符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审计工作不像存款、收贷收息等指标易于量化,有的行社默认重要问题和一般问题的分值等同,简单以检查出的问题笔数、金额作为发现问题考核指标而不关心问题的性质,导致内审人员更愿意暴露一般性问题,而忽视重要问题。二是部分行社将问题整改率作为内部审计工作考核内容,混淆了问题整改主体,内部审计查出的问题应由被查部门负责整改。三是有的行社制定的考核办法难以操作,以致于考核流于形式,难以服众。四是有的行社虽然制定了考核办法,但实际上并未实行。

二、内部审计改进措施

(一)转变审计理念,关注重大风险。首先,认识审计增值功能,提高对审计工作重视程度,增加内部审计专业性、独立性和权威性。一是改变市县级法人行社高管认为审计是浪费资源而不产生效益传统理解,内部审计不仅仅具有查错纠弊、事后监督功能,更重要的是增加企业价值。二是通过选拔培养一批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规范的人才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解决市县法人行社普遍存在的内审人员人才结构失衡、专业胜任能力不强的问题。三是管理层对审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树立有为才有位的工作理念。从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出发,提出审计项目,让审计人员明白内审工作意义就是为领导提供真实信息,提供建议,拿出真正的业绩,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使得领导满意,被审计对象满意,改变审计不受重视局面,使得审计工作变得更加有意义。其次,编制内部审计长期规划,重视农村信用社重点业务、高风险领域的审计。一是加强对信贷业务风险审计,关注贷款集中度、借款人和担保人资格能力、防范信贷资金投入“两高一剩”行业、资产质量等风险,促进信贷业务精细化管理,实现对客户区别定价,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二是关注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三是理财及投融资业务风险。

(二)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创造良好氛围。改变原有审计信息传达不畅,难以传达到基层一般员工情况,在市县级法人农信机构内发行审计期刊,选择典型案例从问题描述、性质、风险、整改等情况深入分析,使得基层职工明白平时注意不到或习以为常的行为可能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起到人人注意风险防控的作用。

(三)制定科学审计方案,识别潜在风险。制定审计方案前,广泛收集因业务发展、监管新要求、新业务、重点业务、高风险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一是充分利用审计系统等非现场审计提供的线索;二是集中讨论审计方案的科学性;三是根据以前审计结果或者接受外部审计情况,充实审计方案。

(四)转变审计思维,增加审计方式、手段,提高审计效率。首先,完善审计系统功能,提高审计科技含量。一是随着农村信用社各种信息系统建立,审计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电子数据,审计系统的应用不但避免了手工审计带来的随意性,还使得审计底稿记录、取证实现了电子化,给审计人员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大大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二是审计系统的运用使得非现场审计更好的发挥作用,使得各项业务信息连续检测得以实现,为现场审计提供了重要线索,形成“非现场全业务数据连续检测、现场精准重点审计”模式。其次,增加大数据思维在审计中运用,重点在集团客户统一授信、关联企业担保、担保圈风险审计。隐性关联企业贷款从单个贷款资料上很难发现,需要综合运用大数据思维,广泛收集内部系统资料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等外部资料。一是从企业股东征信报告显示的从业经历、住址、配偶等信息识别可能的关联企业;二是对企业的注册地址、办公地址、实际经营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三是通过企业注册时间、贷款时间、担保关系、上下游客户进行分析;四是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附注应收(付)款项等明细来分析可能存在的隐形关联企业;五是通过系统多个客户留存相同手机号来识别,企业实际控制人。最后,加强“实质重要形式”思维在审计中的应用,主要运用在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审计。金融创新可能存在形式符合监管要求,但实质上是不符合规定的业务变相而来,如若控制不好,将会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

(五)制定整改标准,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内审人员在审计结束后,加强对被审单位的问题整改的指导,具体包括分析问题原因,确定整改的方式,使得整改标准统一,针对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及时制定相关内控制度,针对信贷资产风险,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风险等。内部审计人员在后续审计中客观评价整改效果,并将其作为被审单位负责人履职考核内容之一。

(六)完善内审工作考核制度,增加内审人员工作积极性。《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明确了内部审计定位“监督、评价和咨询”功能,通过运用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防范,审查评价并督促改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首先,要改变单纯以“为查找问题而审计”的传统思想,注重对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考核。明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风险提示、难点问题解决建议等均属于增值内容,一旦采纳将会创造价值(避免损失),以此来增加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豪感。其次,明确考核标准,实施精细化管理。强调审计人员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并根据其贡献大小给于相应激励措施。最后,要严格执行制定的考核办法,防止考核流于形式,干好干不好一个样,打击优秀内审人员积极性。

(七)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一是从单位内部选取精通业务,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系统的人员,且具备职业道德人员进入审计队伍;二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使增加其沟通、写作、分析能力,确保各类审计报告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能最大程度发挥作用;三是建立审计人才后备库,保证审计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周彤欣.对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考核的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张家晟.M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3]李莹莹.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以J商业银行为例[D].南京审计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

[4]谭丽丽,罗志国.内部审计工作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

外部审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农业企业;成本;核算;应对策略

1引言

目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农业企业的发展方式开始从农户承包慢慢转变为企业工厂化生产,同时,根据建设与生产两不误的模式开展生产经营管理,极大提高了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难度。基于此,农业企业的财务人员有必要科学地进行成本核算工作,通过生产项目造价的合理控制及优化投资的方式,为农业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2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概念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企业会计的成本。成本是一家企业顺利开展运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企业需要计算运营所需要耗费的各项成本。其次,企业会计的成本核算。成本核算目的是为了具体呈现企业会计所需的成本,核算企业会计成本对于一家企业运营来说至关重要。企业的成本核算对企业来说有重要意义,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保证核算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所耗费的资金,提高企业的利润上升空间[1]。此外,科学地核算企业成本,有利于企业有效利用企业的内部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企业在核算会计成本时,企业的各项财务信息与最终的成本核算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制定和投资方向,同时,也会影响到企业的造价成本与投资利益,所以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开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3.1成本核算资料不完善

当前,对于农业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来说,很多农业企业会计在核算之前没有准备好完整的成本核算资料,因此,导致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不规范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农场与承包农户一般以收取承包费的方式管理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把现有的农场承包给农户,支持农户独立运营,农业企业从中获取承包资金。在上述生产经营模式下,农业企业没有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制度与工作流程,核算成本资料也没有准备到位,阻碍了农业企业实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3.2成本核算与企业现实生产状况的关联性差

目前,我国经济进步飞快,农业企业的运作模式与管理方法都得到了很大转变,传统的农业会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农业企业发展需求,因此,农业企业成本核算与企业现实生产状况的契合度较差,难以为农业企业管理者开展农业项目投资建设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2]。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核算成本的范围都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进而增加了成本核算的难度。

3.3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在农业企业进行生产管理时,应该根据有关规定合法披露会计信息,让政府部门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这样企业才能长远发展。但是农业企业在实际运作时,极易出现会计信息不真实的问题,具体包括延迟披露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全面等,对农业企业的相关信用带来了负面影响。农业企业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因为农业企业的管理人员不想承担亏损的责任,通常延迟或者不披露会计信息,进而造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较低。

4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解决措施

从上文论述可知,农业企业在会计成本核算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需要企业管理者提高对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充分结合农业企业的运营状况与发展前景,有的放矢地进行会计成本核算,提高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工作的质量,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1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队伍建设

如果一个企业具有高素质的会计成本核算团队,能够保障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专业水平。培训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与业务水平[3]。同时,企业需要完善成本核算制度,明确成本核算工作的具体内容,还可以制订奖惩制度,让员工更加积极地工作。此外,企业应建立对应的监督体系,提高员工的责任感,确保成本核算工作有序开展。

4.2完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流程

为保证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与农业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相符,企业的管理者需要结合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制定和完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流程,重点把控企业的成本造价,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常来说,农业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计确认工作。因为农业生产活动要充分考虑到经济现状,所以核算会计成本是复杂和烦琐的,特别是生物资产的确认工作难度较大,导致农业企业造价核算时发生失误。其次,会计计量工作。农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计人员可以比较历史成本和探查市场行情,进而合理地计量企业的生产资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经营规划。再次,会计记录工作。财务人员不仅要记录普通企业需要记录的会计科目,还需要记录属于农业企业专有的会计科目,例如,生产性生物资产、农产品、农业生产成本等,对账户设置方面出现的问题要严格防范。最后,会计报告和披露工作。对于农业企业的会计报告与披露工作来说,应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性、真实性,提高会计报告的编制质量,按规定和要求开展信息披露工作,有效保障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度和实效性。

4.3结合企业实际选择科学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由于农业企业运作的特殊性,财务人员要更加重视企业的自身生产状况。目前,正处于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下,农业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增强知识储备,应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开展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科学地控制项目生产所需的成本费用,优化投资,为农业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建议财务人员根据相关法律制度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4.4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由于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信息失真的问题,因此,要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保障披露成本核算信息的有效性,提高成本核算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农业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会计成本核算的信息披露工作,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在内部设置审计部门,监管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相关情况。同时,责任到人,保障权责一致,出现问题不可相互推诿,避免无人担责问题的出现,进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信息才能做到及时全面地披露。此外,农业企业在必要时可以和外部审计机构合作,由外部的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人员开展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审计,可以防止财务人员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勾结,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管理质量,解决会计信息不真实的问题。有效发挥成本核算信息的作用和优势,为企业开展农业项目提供帮助,使企业农业项目造价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农业项目投资的精准性,有利于实现农业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进行了全面剖析,指出农业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有些问题浮于表面,有些问题比较严重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发展,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因此,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完善成本核算的工作方案,关注企业实际运作情况,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提高成本核算水平,帮助农业企业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境.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的重要性分析[J].财经界,2019(04):148.

【2】樊英宏.企业会计核算若干问题与解决措施研究[J].纳税,2019,13(08):77-80.

外部审计论文范文5

(一)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审计实践中,审计的内容基本上离不开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三个方面。一般来说,外部审计的内容较为规范,重点是对被查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的经济活动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而由于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因此,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本部门、本单位以及所属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主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审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审查;资金财产的完整性、效益的审查;经营方针、经营决策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审查;计划预算的合理性和恰当性审查;合同协议的合法性与适当性的审查;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技术工艺等影响效益的因素审查等。在教育系统内部设立审计机构,并由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评价的行为,属于内部审计的范畴。

(二)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

审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在我国,按照审计的内容和目的,可以划分为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如果按执行者即审计主体划分,又可分为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相对于审计客体而言,政府审计、民间审计都是外部审计。所谓的内部审计就是由本部门或本单位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或专职人员实施的审计。从我国恢复审计以来,审计理论界对审计的职能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即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职能。其中经济监督是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它通过对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审核核查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是否合法、真实、公允,监察和督促经营者履行经济责任,同时维护企业、单位的合法权益。经济评价职能,主要是在掌握被审单位经济活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被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者业绩的好坏等作出切实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在肯定成绩、找出问题的同时,对被审单位提出建设性建议。经济鉴证职能,主要是在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审查核实确认后,通过出具审计报告的形式,向报告的使用者证明被审单位提供的财务与其他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二、教育财务管理中加强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建立、完善内部审计机制是法制的基本要求

我国的《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均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与监督。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7号)也明确规定:教育系统应该按照依法治教、从严管理的原则,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内部管理,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规定了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十一个方面的内容:对财务计划或预算的执行和决算;各项教育资金的拨付、筹措、管理和使用;与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企业单位、校办产业的资产、负债、损益和经济效益;建设、维修工程项目的招标、施工合同签订和预决算;大型设备、大宗物品的采购;国家财经法规和上级部门、本部门、本单位财经规章制度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关负责人的经济责任;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审计事项。同时教育部也出台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教育系统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实施办法》和《教育系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实施办法(试行)》等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和教育系统要重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积极组织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中共中央纪委、教育部、监察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对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也作了明确:要加强学校内部审计,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这些文件对开展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宏观性的指导作用和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实施内部审计是加强自我管理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投入越来越大,中央、自治区拨入的教育专项转移资金、配套资金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国家对教育财务管理实施监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例如,一些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失控、财务管理混乱,财务乱收滥支现象严重,基本建设、教学仪器设备采购、食堂物资供应以及教材采购暗箱操作,国有资产利用率不高,私设“小金库”及侵吞公款等违规违法现象屡禁不止,经济效益或经济效果、经营效率的实绩与当年计划目标和指标比较出现严重偏差,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是否合理和执行是否有效等无法判断等。因此,在教育系统成立内部审计工作机构,专门承办与教育经费监管相关的事务性工作很有必要,它是教育系统内部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客观要求。

(三)加强内部审计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八项规定》等,积极推进节约型党政机关建设。这对于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对公共财政管理下占GDP达4%的教育投入所形成的庞大国有资产中的教育资源如何使用、管理和保值增值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近年来,教育系统铺张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例如,资产配置不计成本,设备利用率低下,资源使用无定额限制和定额管理,致使资源消耗量过大、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另外,项目建设缺乏可靠性分析与评价,重复建设、重复投入现象增多。为使国家投入教育的经费取得最大最好的效果,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教育内部审计、加强财务管理刻不容缓,它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三、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从2004年实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以来,十年时间,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内部审计工作促进教育财务管理改善和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方面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同。特别是在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环境下,我国有针对性地在教育系统中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使中国庞大的教育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各类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不过,与全国水平相比,广西教育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内部审计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从目前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调查的情况看(数据不含大专院校,下同),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内部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和行动上不够重视。一是审计人员偏少。2013年,梧州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64所、小学教学点858个;全日制在校学生627917人、教职员工33643人。目前,全市教育系统的财务人员502人,占系统内教职员工人数的1.5%;而全市配备的审计专职人员只有4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据了解,除岑溪市外,市本级及其所属单位至今未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和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岑溪市虽然设置了机构,但一直未正常开展审计活动,形同虚设。财务审计人员偏少,主要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无法履行。二是内部审计效用不高。从教育投入来看,2013年,梧州市教育投入377751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8.51%。但一年来,审计的项目仅有68项,分别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17项、修缮项目审计37项、经济责任审计9项、专项资金审计3项、其他项目审计2项;而一些项目,如预算执行与决算、基本建设、经济效益、内部控制及风险评估等均没有进行过审计。从审计的结果看,审计总金额27951万元,仅占教育总投入377751万元的7%,核减的工程额则只有56万元,节约率为0.2%。内部审计结果既没有发现有问题的资金,也没有提交纪检监察部门的经济案件。三是内部审计工作被动。现有的内部审计基本上都属于被动审计,由上级或者单位领导安排,而非审计部门主动开展。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所审计的基建和修缮项目均为委托项目,送审金额只有1261万元,审减率为4.44%;参与审计调查44项,其中上级部门安排2项,自己单位安排42项;制定修订各种内审制度仅5个。四是后续教育力度较弱。从审计人员的培养看,由于后续教育力度相对较弱,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无法得到保证。2013年,梧州市教育系统从未举办过任何有关审计岗位资格培训和审计专业知识学习,全年只有21人参与过会计学会组织的会计人员培训。据统计,全年未有人开展过审计课题的立项申请研究、审计论文撰写以及发表等。

(二)内部审计自觉性低、独立性弱,权威性不够

内部审计是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经营管理需要,由本部门、本单位领导批准实施的。由于自觉自愿性不高,加上影响面小、独立性较差,因而权威性也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实施内部审计的自觉自愿性不高。据调查,到目前为止,广西十四个地市大部分教育系统内部以及所属单位均未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更没有建立健全内审制度;个别虽然设置了机构,但并未正常开展审计活动。一些单位的领导还认为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自找麻烦、自设门槛,是办学过程中的绊脚石,因而自觉自愿性不高。二是内部审计结果影响面小。从审计目的和责任看,内部审计是对内服务,目的是保护资产、提高经济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其审计工作质量只影响本单位、本部门,不需要对社会负责,与外界无直接关系,因而影响面较小。三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从审计的实践看,内部审计是由本部门或本单位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或专职人员实施的审计。其审计的结果只向本部门、本单位的主要领导负责。虽然内部审计组织独立于被审计的各业务部门,但由于是同级审计,其审计组织受制于本单位、本部门的领导,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会受到一定限制。“审计难”、“执行难”、“处理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因而其独立性也较差。四是内部审计缺乏权威性。从内部审计监督的力度以及评价的可信度看,虽然国家对内部审计工作授予了一定的权力,提出部门、单位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时,应对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规定,但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受制于本部门、本单位的负责人,内部人员实施审计后,只向授权或提请审计的部门提出审计报告,甚至没有出具审计意见书和作出审计决定,因而权威性不高。

四、强化教育财务管理内部审计职能的路径设计

2014年1月21日,广西教育发展大会在南宁召开,会议提出要努力办好全区各族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在当前全区上下突出教育重要地位、全面振兴加快教育事业,努力实现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教育财务管理中抓好内部审计工作越发显得重要。针对当前教育系统内控意识薄弱、内审机制不健全的现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实现教育财务管理规范化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高效的教育内部审计机构,既是开展教育财务审计工作的组织保证,也是对教育主管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审计、监督和评价的前提条件。为便于工作开展,教育系统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政治素质、品德素质与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审计人员,以适应审计专业性和政策性较强的特点。同时还要注意配备专业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内部审计队伍,以适应审计工作的综合性特征。为确保有效完成任务,上级审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明确内审机构所拥有的权限,包括:有权检查凭证、账表、资金和材料,查阅有关文件、资料;有权参加单位内部的有关会议;对审计中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取证;对正在发生的严重违反财经法纪、损失浪费行为作出临时制止的决定;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对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和有关人员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对审计工作中的重大事项,有权向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机关反映;执行所在单位授予的经济处理和处罚的权限等。为了真正体现教育内部审计工作“一盘棋”的全局思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整体全力,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有了保证,权限得以明确之后,还必须要健全相关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项审计活动,从而促进教育财务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实施经济活动全程内部审计程序,推动责任履行

内部审计程序是指审计项目开始到结束的整个审计过程的工作步骤,一般包括审计立项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和后续审计阶段。内部审计是按项目实施的。因此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内部审计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本单位及其所属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合法、合规、合理和有效性判断,从而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失实。例如,在审前准备阶段,要根据审计确定的项目采取审计调查、分析判断和沟通协调等方法,了解和搜集被审计单位及部门的基本情况、近三年财务收支情况和经营成果、内部控制制度、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的贯彻执行情况,并制定科学的审计工作方案,为开展审计工作打好基础;在审计的实施阶段,内部审计人员要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内容、重点、范围和审计方式,采取审计调查、分析判断、审计取证、逻辑推理和沟通协调等审计方法和技术,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取证、分析、评价,并据以形成审计结论作为编制审计报告的基础;在审计报告阶段,内部审计人员要根据审计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分别采取审计协作、沟通协调方法对审计项目的情况作出客观评价,撰写审计报告,提交领导批准;在后续审计阶段,内部审计人员要在审计决定发出一定时期后,分别采取审计取证、分析判断、审计协作、沟通协调等方法和技术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贯彻落实了由外部专门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决定》中列出的各个事项,以及是否实现了审计的预期目的、是否纠正了相关错误、是否采取了改正措施等。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程序和方法对本单位及所属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合法、合规、合理和有效性判断,确保内部审计对经济的监督、评价与鉴证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从而防止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失实,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三)发挥审计的保护与建设性作用,提高办学效益

内部审计工作对本单位、本部门的经营活动和管理起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教育财务管理中的保护与建设性作用,不断揭露经济活动中的贪污舞弊、违法乱纪行为,是从源头上堵塞教育财务管理漏洞的根本,也是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课题。内部审计工作要在国家审计等外部审计业务指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以提高内审工作的执行力度和可信度;要在财务上加强制度建设,做到财务各项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使教育系统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势头;要通过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的审查,督促本单位、本部门逐步改革机制缺失、管理疏漏、监督乏力等财务体制问题;要通过对单位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的审查,不断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促使各部门和各单位规范各种管理;要通过对单位资金财产的完整性、效益性的审查,纠正错误和维护财经纪律,推进单位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对单位经营方针、经营决策的正确性与可行性的审查,不断改善教育系统内部的经营管理、财务结构,防止因决策失误给单位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要通过对计划预算的合理性和恰当性的审查,提高预算执行的约束力,防止资金重复安排使用分散的现象;要通过对单位所签合同协议的合法性与适当性的审查,避免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要通过对教育系统预算执行审计,促进有效使用预算资金;要通过对重大投资工程项目实施重点监督,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要通过教育专项资金审计,促进国家有关惠民政策落实到位;要注重审计结果的运用,对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倾向性问题通过审、帮、促将其消除在萌芽阶段;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单位领导、部门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势作用,对发现的一些重大审计问题,及时向上级审计部门报告,主动接受上级审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从而有效促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的执行和落实。

(四)构建胜任力模型,打造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当前一些部门单位弄虚作假的情况比较严重,问题也较为复杂。因此,要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在教育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做到监督到位,就必须有较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专业人才。建议构建内部审计人员胜任力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开展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培养,着力解决人岗匹配、后续教育和绩效考评等问题。一要定期组织内审人员进行财务会计和审计知识学习,并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学习与财务管理有关的法律、金融、税收、企业管理等知识,使其更有效地完成各项财务审计工作;二要通过制定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对内审工作人员进行政治理论、职业道德和相关政策学习,以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执行政策水平和熟悉掌握财政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审计制度等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熟悉业务的审计工作者;三要营造“人人岗位成才”的环境,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流动队伍,不断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活力;四要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审计工作量化考核制度;五要根据个人岗位职位、性质,制定个人岗位目标细则。通过加强培训与考核,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专业队伍。

(五)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当好参谋助手

外部审计论文范文6

内部审计是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集团公司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不仅对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还对各项管理活动作出有效评价,促使企业填补漏洞,完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对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特点、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公司治理活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已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已成为企业生存、经营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对企业集团内部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评价,帮助企业集团填补漏洞,完善经营管理,提升经济利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完善企业集团经营管理制度、促进企业集团健康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创维集团自2000年以来,其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运用有效的运作模式,为公司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查出集团公司员工违反公司章程等行为多达200余起,并将这些案例信息反馈给了集团法律部,最终移交国家司法机关处理10余人。在“世通”案件中,内部审计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加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特点

国内外众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特点进行了分析。CynthiaHarrington(2004)指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能够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科学方法帮助企业实现增值、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能够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公司治理过程进行评价并敦促其加以完善和改进,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实质是一种客观、独立的保证和咨询活动。Sherer,Michael和DavidKent(2006)从公司治理角度对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概括了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本质和特点,分析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受托管理责任的职能。并指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本质上就是企业管理层对企业进行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及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具有证实、评价与指引三项职能。陈艳利、刘英明(2004)认为集团公司因具有多层次并存、多纽带联结、多元化经营等特点,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是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之一。综上所述,多名学者一致认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具有重要性,并且由于集团公司具有由多个经营实体组成、多层次并存、多元化经营、地理分离等特点,导致其必然面对各个实体间的空间距离和多业经营等问题,同时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较一般企业方式更复杂、内容更繁杂、障碍更多。

二、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问题

对于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分析,各位学者各抒己见。耿云江(2006)认为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明确、内部审计方法落后、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审计尚未职业化等方面。吕欣航(2006)认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原则缺乏实质性的保障,查账式的内部审计还未完全向管理审计转型,传统的内部审计还未完全与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对于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所存在的问题,各位学者众说纷纭。郑海航、戚幸东(2003)指出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公司领导内部审计意识不强、审计机构不健全、独立性不强;;内部审计人员少、职业素质不高;内部审计过分外部化、审计效果局限性大等。张玉(2005)认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审计目标单一、范围狭窄;审计的取证方式落后等。杨远(2009)认为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有:内部审计职能在实际操作中模糊不清;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受到限制;集团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置单一;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若干误区等。由此可以,学者们分别从内部审计模式、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及内部审计人员配置等方面对我国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现状进行分析。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机制尚不完善,仍存在内部审计模式不合理、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等问题。

三、完善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学术界提出很多完善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Laughlin,R.(2005)认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应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通过审计评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剔除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帮助实现企业目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从而为企业集团创造更多的价值。郑海航、戚幸东(2003)认为可以从转变内部审计目标定位、完善内部审计程序、逐步健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等方面来完善我国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吕欣航(2006)认为,改进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需要,推进审计内容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化;从事后审计向事中及事前转移,防范风险;拓展内部审计范围,实现审计电算化;创新内部审计方法、手段;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等。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于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改进是针对我国集团公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以国际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为主,并没有系统的针对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研究,难以有效地发挥对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部分文献已经明确了集团公司及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基础理论问题;一些重点的权威文献分析了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尤其是郑海航、戚幸东(2003)、吕欣航(2006)和杨远(2009)的论文在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的治理对策方面阐述得较为详细,值得借鉴。但是,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实践和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内部审计理论发展严重滞后于实践。大多数国外学者的研究仅停留在国际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层面,并没有对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开展系统研究,难以有效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作者:李楠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基于管理学视觉的理论思考[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曹廷求.公司治理理论面临的三大挑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2).

[3]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4(5).

[4]耿云江.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J].审计监督,2006(2).

[5]吕欣航.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财经界,2006(10).

[6]时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透视[J].审计研究,2003(4).

[7]汪国银,林钟高.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05(2).

[8]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2006(2).

[9]杨远.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机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

外部审计论文范文7

摘要:

经济责任审计,即是企事业单位经营承包人员或法定代表人在承包过程中或任职期间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实施情况所开展的审计活动。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是指企业组织内部开展的独立、全面的评价和监督活动,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合法性和适当性是其评价和审查的重点内容,从而促使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侧重点;风险识别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机构调整和负责人变动较大,在保证资产保值增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企业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大有可为的。下面就开展经济责任内部审计的风险识别同大家交流学习。

一、开展经济责任内部审计的定位

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事务,企业经营互动的目标实现、合规合法、经济效益等方面是其审查的重点,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控制能力与流程管理水平,促使企业达到预定经营目的。所以,企业下属二级法人机构或部分领导人员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经济审计的主要对象。

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方法的风险识别

(1)对法人单位或部门的行政领导,审计内容包括“一岗双责”,实施集团总部要求的经营目标为是经济责任设计的重点检查内容,同时对资产、损益、负债等方面的真实性进行科学评价;有无经营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否存在随意改变利润与成本,做假账的行为;是否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经济效益是否处于最好的历史水平;有无其他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问题等等。同时要关注该法人单位或部门安全活动是否规范,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

(2)主要审计方法如下:要根据审前调查,做出的审计方案,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法,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方法,或者几种方法结合使用。顺查法:基于经济活动出现的次序和会计核算的步骤,按照顺序分析与评价会计报表、会计账目、会计凭证等。逆查法:从经济活动进行的反向顺序,先对会计报表进行审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不恰当的行为,然后再基于问题对报表、凭证、会计账目进行针对性分析与审查。抽查法:主要有随机抽样、等距抽样、PPS抽样3种抽样方法,从需要审计的对象中随机抽取一部分进行审计,基于审计结果,以此判定整个审查对象是否存在问题与不当之处。抽样审计与详细审计结合法:在实际审计活动过程中,审计人员基于企业内控机制同重要性水平评估的前提下明确审计样本,如果怀疑其中一个样本时,审计人员可以对其中一个样本的业务流程或拓展样本数量来进行全面的审计,总结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当之处。还有效益评价审计法、审阅法和分析法。

三、经济责任审计时间选择的风险识别

按照审计时间的不同,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事前经济责任审计、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事后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开展的是其中审计(又称为届中审计)和事后审计(又称为离任审计)。时间选择不同,审计的内容和侧重点截然不同。

(一)届中审计侧重点的风险识别

届中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例行的年度审计和不定期的临时性审计。届中审计主要内容是审查、评价法人单位或部门的年度经营状况、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以及盈亏的真实性等等。尤其要注意如果进行法人单位或部门年度考核兑现的审计,应同时检查营业收入、利润实现,以及工资、费用支付情况等方面内容。基于现实需要确定审计的重点,审查与评价的重点主要分为责任人履职情况和生产运营过程中是否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审查的目的是为了引导责任人积极主动履行经济责任,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问题,预防国有资产流失,稳定社会经济。

(二)离任审计侧重点的风险识别

离任审计即是领导干部调任或停止了经济责任关系,对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所开展的审计工作。例如法人单位或部门租赁、承包合同到期后,重点审查与评价其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可靠性与合法性,从而总结分析法人单位或部门经济责任的履职状况,明确责任人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侧重点是要核实法人单位或部门资产的安全、完整和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具体审计工作内容是在任期内法人单位或部门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研制开发新产品、建设新项目等重大决策和相应的运营情况以及企业资产处置情况、盈亏的真实性、合法性,债权债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清理情况,以及有无经济纠纷、呆账、坏账等问题存在。

四、届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经济责任界定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内部审计需要重点对法人单位或部门的财务收支情况、财政情况的具体情况、合法性与准确度进行认真分析。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掌握企业真实情况,有助于继任领导对企业具体情况的了解,制定工作计划,尽快适应岗位;而且对离任责任人的经济责任进行了明确,对前后任的责任予以明确,改变了"新官不理旧账,旧官一走了之"的不良情况,有助于工作的顺利交接,确保企业稳定运行。同时更有助于干部队伍的管理,任职期间干好本职工作,避免短期现象的出现。具体审计工作中一般实施如下四个步骤:第一,要去伪存真,对损益、负债、资产等方面的合法性与真实性进行确定。第二,要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同同行业经营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横向对比,同历史最高经营指标进行纵向对比。如果被调查的部门或法人单位的增值保值指标,一般采用编制对比自查负债表的方式,把管理人员任职初期的资产负债情况同任职后期或经济责任审计初期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一一对比,从而总结分析出审计对象的资本增值、保值真实情况。第三,进一步调查分析对比的结果,重点分析引起的主客观因素。如果是因为被审计对象负责人的主观因素,增加了企业部门的经济效益,从而保值、增值了企业资本,因此这些都是被审计对象负责人的经营绩效。但是由于政策方面的支持,例如上级部门拨入、社会捐赠、优惠政策的享受等增加了企业资本,不得将其归功于负责人的经营绩效。若对比的结果是一个负值,需要对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若由于审计对象负责人失职或经营不当引起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从而造成企业资产减值,必须严肃追究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若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使得整个行业经济效益下降或亏损,从而企业资本出现减值现象,这不得将责任归结于负责人。第四,内审过程中一些较难把握问题的风险识别。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机构调整和负责人变动较大,有些业务发生的时间跨度较大,涉及到前后两任或几任负责人的经营期,责任界定的难度较大。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何既要界定好经营者的责任,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又要划清前、后任的责任,保持企业经营的连续性。客观公正地鉴定了前后任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是我们开展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前提。例如,界定应收账款中的坏账与呆账。根据多年的审计工作经验分析得知,不管是前一任还是现任负责人,对于企业资产的完整、安全、增值和保值均具有无法推卸的责任。所以,不管是在什么时间段内出现的坏账或呆账,任期内的负责人具有管理的责任,应该对所欠债务进行清查,并进行相关证明。在审计过程中,针对上一任留下的应收坏账、呆账的责任划定时,需要对现任企业责任人对清欠应收账款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处理作为判定的根据。

五、要充分利用好其它形式审计的审计结果

例如我们开展的工程竣工决算专项审计,经营活动专项审计,化工原材料等物资采购专项审计,这些专项审计结果都可以被其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直接利用和借鉴。在一定程度意义上而言,离任审计属于年度审计的一种延伸,年度审计中对负责人所取得的成绩是不是在离任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所发现的问题是不是在离任开已经有所改进或妥善解决,均是离任审计的重点内容。针对审计结果发现的问题责任不仅要求前任进行负责外,对于后任责任人而言也是一个需要管组、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样是年度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这种不断优化、不断提升的额额周而复始的循环系统,这种环境下,经济责任设计的结果才能充分发挥其重大作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子木 单位: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

参考文献:

[1]鲍国明.主编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2]王艳玲.战略系统审计下的煤矿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识别与应对[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28):147—149

[3]陈勇,张俊杰,李婧粼.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课题组.国有企业集团开展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实务探析——基于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和内部审计视角的思考[A].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1[C].2012

[4]梁小琴.内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防范研究——以高校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03(04):541—546

[5]陈尧.生态文明背景下基于优化的平衡计分卡的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J].时代金融,2015,04(23):200—204

第二篇:新形势企业内部审计作用提升

【摘要】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内设机构,作用发挥是否充分,工作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其在履职过程中,是否利用自身业务优势,紧紧抓住管理层需要,真正为企业提高效益,防范风险服务,增加了企业价值。本文针对新形势下企业管理模式不断发展之后,有的企业内审机构被精简、有的被削弱或淡化的实际情况,结合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及企业实际,就当前影响企业内审工作有效性的几个问题,阐述了几点思考和认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提高企业内审工作有效性,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提升;内部审计;作用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内设机构,作用发挥是否充分,工作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其在履职过程中,是否利用自身业务优势,紧紧抓住管理层需要,真正为企业提高效益,防范风险服务,增加了企业价值。主要体现在审计的覆盖面、审计的时效性、审计发现问题的深度、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结果的运用、审计信息被管理层采纳的程度等。内审工作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是内部审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企业形态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各行业都出现了大范围的企业重组改制,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单位内审机构被裁撤合并、一些被逐步边缘化,使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不断降低。本文结合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及企业管理发展,就影响企业内部审计作用发挥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影响企业内部审计作用有效发挥的几个因素

(一)内部审计自身观念转变不够,职能定位没有跟上形势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不断改进,但许多内部审计工作重心及内容没有顺应形势,适时转变,仍然以监督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维护财经法纪为目的,有的虽有转变,但力度不大。从而使许多人认为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机制无关,把企业灵活经营与内部审计工作对立起来,甚至有的人认为审计是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出现这样的局面,有的是企业管理层合规意识不强,不愿意接受监督,因此限制内审机构发挥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定位不清,还是把自己等同于国家审计,过于强调监督职能,没有有效增加企业价值,主观上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二)内部审计机构及职能弱化

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重组改制等原因,弱化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审计队伍的稳定。有的审计人员心理上存在内审机构精简及面临下岗等因素顾虑,有的审计业务骨干调离审计队伍,在职人员人心惶惶,积极性及责任心不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质量及审计效果。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上,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从属于企业财务部门或其他与经营有关的职能部门,这种机制下,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缺少应有的独立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三)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由于内部审计起源于企业财务管理过程的细化,因此现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中财务专业人员占大多数,而且大部分后续教育跟不上,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研究气氛不浓厚,对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理论、新型生产工艺流程、互联网技术等知识了解不多,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综合素质要求。从而导致审计工作方式僵化,审计行为不规范,手段落后,审计结果质量不高,建议缺少可操作性。

(四)内部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

由于受制度、利益等各方面因素的干扰,一些企业内部审计缺少后续跟踪和监督整改的权限,虽然查出问题,提出了建议,但是落实不到位,无人督促对其整改,不少问题是履查屡犯,内部审计难以发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

二、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措施

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内部审计挑战与机遇并存,要拓展生存及发展的空间,就有必要适应当前最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模式,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转变转化来适应新形势要求,以增加企业价值为核心,充分发挥部审计作用。

(一)转变观念,拓展审计思路和范围

企业内部审计转变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审计内容上的转变。将以往以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及合法性审计,而代之以经营审计、管理审计,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二是正确处理好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内部审计职能从“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将以往的注重查究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事项,查错防弊、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职能,转向针对企业经营合规管理、内部控制薄弱环节查找,提出有针对性,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推动企业实现既定目标,促进企业价值增加。三是内部审计工作重心由以经济监督转向风险管理及控制转变,帮助企业改善风险管理,将风险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二)面向企业内部,准确定位

内部审计是企业经营模式发展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阶段,基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内部审计必须站在企业内部管理角度,代表管理层对受托责任人实行经济监督,监督的主要目的也是为管理层改善企业经营提供有效信息,为企业内部提供鉴证、评价信息服务,确保企业经营战略、既定目标的贯彻实施。

(三)保持合理的独立性,有效履职

在企业内部的相对独立,对最高管理者负责并报告工作,是内部审计区别于其他职能部门的特点,这种设置可以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项目时,能够比较有效的摆脱利益关系的冲突,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得出真实、客观、公正的审计结果,有效发挥审计作用。

(四)突出工作重点,提高审计质量

综合考虑企业管理需要、审计人员力量等因素,在保证审计覆盖面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充分考虑最高管理层的战略目标,由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介入准变,挑选影响企业发展的重点问题以及企业内部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突破口,合理安排力量,在审计项目的深度和力度上下功夫,为企业经营管理堵塞漏洞,为最高管理层正确决策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

(五)充分利用审计结果,推动管理改进

有了高质量的审计结果,还必须结果充分落实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审计结果运用过程中要利用好处理处罚和改进建议两方面的手段,一方面要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采取调整考核激励额度、收缴资金等方式,认真处理处罚,督促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及审计建议的落实,确保被审计单位全面、及时地纠正存在的问题,发挥威慑作用,另一方面要及时总结、提炼审计项目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深加工,做好综合分析,对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发挥审计的咨询作用。

(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新的形势,不断调整审计队伍专业结构,补充管理、信息技术、法律等个个专业的人才,改变财务为主的人员结构,通过各专业的互补,不断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使企业内部审计在工作程序更加规范化、工作质量不断优化的轨道上前进。

总之,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使命就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不断推动企业向战略目标迈进,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管理控制环节的漏洞,发挥企业增加价值的作用。

作者:周文龙 单位:川庆公司西安审计中心

第三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协同机制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现状,指出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效果等问题,并在此研究基础上,论述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机关开展协同审计工作的必要性,提倡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协同机制,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审计监督效果,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协同机制

一、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截至目前,以派出中央巡视组的形式开展了8轮巡视工作,巡视了一百多个单位或企业,查处了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移动、中国联通等,在发现的问题当中主要表现为部分企业高管、财务总监利用职权“吃里扒外”、“损公肥私”等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重大流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在我们为巡视组取得的成果感到高兴的同时,不禁要问这些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现状到底如何,为何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督效果,怎样才能够让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得到有效运行,这些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现状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体系也逐渐建立并开始逐步完善。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已组建了一定数量的组织机构,配备了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员,但值得指出的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体系仍存在着不少问题,限制了内部审计监督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影响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效果。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权被弱化

关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权被弱化首当其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隶属层次较低,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审计监督效果;第二、部分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有所质疑,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已经满足了企业的需求,没有对内部审计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

在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体系中,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扮演着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咨询作用,致力于为企业增值的角色;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报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和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进行监督鉴证;政府审计国有企业主要以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合法性为审计目标。由此不难看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在职能上存在交叉的地方,在审计监督对象和审计范围上存在重合之处。但是,由于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缺乏与外部审计进行有效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使得这些审计监督主体往往是各自为政,很少出现互相合作,对同一对象反复审计同样内容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不仅严重浪费了国有企业的审计资源,增加了审计成本,影响了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同时也给国有企业带来了不少困扰。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沟通

众所周知,出于审计分工的需要,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主要由内部审计、外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来完成,虽然其审计目标不一样,但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仍然可以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部审计的工作,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但是现实当中,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沟通的渠道,没有能及时的分享各自的审计发现的问题,没有共享审计结果、审计建议。

三、构建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协同机制的理论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扮演着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角色,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也将被赋予更多的使命,然而由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上述问题,已经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应该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结合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发展史,如:国有企业稽查特派员制度、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制度等,不难发现:任何一种孤立的监督制度已不能满足对国有企业实现全面监督的需求,不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实现有效的监督,不能有效的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本文建议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协同机制,在协同合作的理念指导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加强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的协作关系,保持有效、及时的沟通渠道,整合国有企业的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实现审计信息的共享,提高审计效率、审计效果。

四、构建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协同机制的具体策略

1.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定位,强化其审计监督权

国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成立审计委员会、审计监察部、审计部等,但是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应该在公司章程当中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和职责,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由董事长直接领导,审计结果应直接向董事长汇报,至少每年出具一份内部审计鉴证报告,向董事长报告跟踪审计的结果以及审计建议落实的情况,此外,还要赋予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进行协作的权利和义务,从公司的制度层面予以充分的保障。

2.建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开展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

建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开展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国有企业应该通过制度化建设,建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协同监督管理规定,包括工作规定、具体准则、实务指南等,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合作机制,要明确内部审计部门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在协同机制当中各自的职责,突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协作机制当中的地位;第二、在具体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当中,要在协同理念的指导下优化其内部审计工作流程,这主要表现为:内部审计开展协同合作机会的识别,审计目标、审计方向、审计范围的确定,审计要素的配置,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审计协同的控制与反馈,以此来提高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同合作的工作效率。

3.建立并保持有效的审计信息共享渠道

首先,国有企业高层领导应该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增加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预算,由内部审计部门牵头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建立并维护与外部审计的沟通渠道,这种渠道应该是计算机网络化的,以便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当然也要加强这种渠道的安全性,防止泄露;其次,结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同的需要,与相关软件公司开发审计作业软件,制定统一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模板等;再次,还要建立联网审计协同网络,以便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及时调阅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机关当中与本企业有关的审计信息,并积极与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机关展开有效合作,实现审计信息的动态化;最后要不断引进、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对信息化审计技术的运用能力,以便其更好的参与内部审计协同工作。

作者:杨国荣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欣欣,杨国荣.刍议国有集团型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缺陷与重构[J].财务与会计,2015(14):58.

[2]范钦.协同监督视角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机制研究[J].商业会计,2015(16):18-19.

第四篇:水利工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由于水利工程较之一般工程建设项目更为复杂,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长,所需建设资金量非常大,然而,受制于企业情况不同,部分水利工程企业内部审计较为薄弱,应从企业自身出发,分析内部审计开展不力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症结,并加以改进,加强水利工程企业的内部审计,合理配置项目资金,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升水利工程项目质量。

关键词:

水利工程;内部审计;审计方法

一、水利工程企业加强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1.水利工程企业加强内部审计是水利工程自身的需要。

水利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大到“南水北调”项目、三峡项目,小到居民生活用水,下水管道铺设等,既关系到国家发展重大布局,也关系到每一个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系工程质量的好坏与社会民众的幸福生活指数息息相关。而水利工程程较之一般工程建设项目更为复杂,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长,所需建设资金量非常大,必须要加强水利工程企业内部审计,进而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升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效果。

2.水利工程企业加强内部审计是水利工程企业自身的需要。

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已经从防洪、排涝、供水和灌溉等传统工程项目向综合利用地区水土资源,将水利工程与现代商业、农业和旅游业等其他产业相结合的新发展道路。随之而来的是,原有的企业模式发生了变化,由原有的单纯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向股份制、集团式现代企业方向发展,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经营情况进行审计,水利工程企业也必须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对工程资金的监督,保障企业自身合法权益,避免不法分子利用水利工程进行经济犯罪等行为。同时,通过对水利工程的事先、事中、事后审计,进而对单位的内部管理提出客观合理的评价意见,提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和方向,为单位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二、水利工程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水利工程企业目前发展并不平衡,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并设置了相应机构和人员,但是有相当部分企业并未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已经设置的企业很多内部审计机构也没有发挥相应职能,内部审计制度仍然停留在纸面上,机构和人员形同虚设。实施了内部审计的水利工程企业往往只是对财务的检查、监督,对内部审计的评价和服务职能并未真正发挥。具体而言:

1.机构自身的缺陷。

水利工程企业的内部审计大多是由财务部门兼任,并未设置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职能履行上缺乏独立性,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往往陷入“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尴尬境地,内部审计的延伸职能也无从发挥。

2.人员素质的制约。

和机构设置相类似,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也是由财务管理或者监察人员兼任,财务管理人员忙于日常财务工作,没有时间去学习、履行兼职的审计工作;监察人员大多为非会计审计专业出身,相关专业知识基本为零,很难履行好内部审计职责。

3.审计职能的短板。

水利工程企业的内部审计开展,目前还仅停留在对日常财务管理和水利工程项目的检查和监督,大多以已经发生的财务事项为被审对象,重点审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通常是对会计科目进行逐笔审查或根据建安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逐一的全部进行审查,审计方法陈旧,职能较少。并未涉及到以综合效益为重点的涉及多职能、多领域的新型内部审计。

三、水利工程企业加强和完善内部审计的建议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体系。

首先强化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建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赋予相应的审计职能和权限,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审计人员,并通过培训、进修等手段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其次,建立新的内部审计制度,对水利工程的整个建设周期实施跟踪审计制度,加强工程项目的中间监督,变事后监督为自始至终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问题。再次,丰富审计业务内容,根据水利工程特点,在传统财务审计基础上增加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专项内部审计和环境审计等。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国民关注的重点问题,水利工程上的环境审计愈发显得重要,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处理好保护水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水利工程真正建设成为利国利民的工程。

2.结合水利工程自身特点,采取多种审计方法。

水利工程上的国家专项资金门类多样,如防汛经费、水保资金、农水资金等,都必须纳入审计范围。水利企业内审部门要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控制、监督作用,并根据水利项目的不同特点制定相适宜的审计方案。

(1)详查法。

详查法是按照国家或行业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逐一进行审查的方法。详查法可以对工程各方面进行细致的审计,审计的效果较好,要根据水利项目的不同环节有选择的采取这种方法。如水利枢纽工程、水利工程复杂、造价高和国家水利资金项目等。

(2)抽查法。

水利工程在涉及农村水利,如灌溉、防汛等工程,往往是由许多个相类似小型工程组成,工程琐碎庞杂,通常可以采取抽查法,随机抽查部分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

(3)核对法。

水利工程由于其自身特点,部分工程在实施上必须按照标准图纸施工,如水土保持工程,在审计此类工程上就必须采用核对法,比照定型图核对审计。具体而言,根据水土保持工程情况,编制工程预算和决算造价,进行对照审计,对工程不同部分单独审计。核对法审计工作较为简单,耗时短。

(4)对比法。

在对一项水利工程具有相似程度的标段进行审计时,可以采用对比法,对比相似部分工程情况,将造价差异极大的进行单独全面审计,可以迅速找到审计疑点。

3.将内部审计制度和其他内部管理制度相结合。

内部审计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在企业具体实践中,在执行内部审计制度的同时,辅之以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果,认真对待内部审计的评价,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参考,推动水利工程企业更加科学、健康地发展。

作者:吴云云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凤云.浅议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内部审计体系[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3)

[2]赵璐.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1(31)

[3]谢宁.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几点思考[J].审计与理财.2009(06)

第五篇:PDCA循环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讨

摘要:

本文采用PDCA质量控制模型,通过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循环体系(审计PDCA),内化到组织经营的质量控制循环体系(组织PDCA),在推动组织经营效率提升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又将进一步推动组织经营效率的改进。以此为基础,本文对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作了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PDCA循环;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一、基于PDCA循环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应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原理,一方面,通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PDCA循环管理,从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步骤中,通过综合应用控制图、统计分析表等质量管理工具及科学管理方法,从组织、项目功能、人员等方面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总结经验,发现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输入下一个PDCA循环计划,改进解决现有的问题,提升内部审计水平。通过PD⁃CA不断循环、动态往复,环环相扣,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阶梯式上升。同时,PDCA循环不仅可以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开展,也可以在每一个子环节中开展,通过对内部各个环节、要素的PDCA质量控制,实现质量效率的不断提升。各层次的单周期循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动态集成化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持续螺旋上升。另一方面,PDCA循环也被广泛应用于组织与项目的质量管理,作为促进组织与项目运营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四个步骤,不断加强对组织与项目质量控制。在这其中,内部审计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手段,特别是随着审计功能的不断强化和拓展,在提升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内部审计既立足企业内部,相对于外部审计可以更有条件介入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客观性。因此充分加强内部审计在组织与项目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将内部审计管理嵌入组织与项目PDCA循环中,在不断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管理,提升审计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加强对组织与项目的审计管理,促进组织与项目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不断提升;而针对组织与项目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又将进一步推动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完善,二者相互作用,协调推动,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改进和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不断提升。在组织与项目的审计管理中,传统的内部审计往往是“死后验尸”,即在组织流程或项目结束后才进场审计评价,检查和发现组织和项目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这种事后评价的方式显然不能有效控制组织与项目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协助改进组织与项目的运行效率。虽然审计评价对问题的总结,可以促进后续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的改善,但由于评价反馈的滞后性,使得对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的促进变得弱化,降低了内部审计评价的促进效率和效果。现代内部审计理论要求内部审计要更加深入地参与组织与项目运营的全过程管理,在计划制订(P)、过程实施(D)、分析检查(C)、整改落实(A)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内部审计的评价与监督,确保组织与项目高质量、低风险运行。

二、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目前,现有的大部分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在系统性及协调性上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主要是以工程项目的事后审计为主,对于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阶段、施组方案优化阶段等的事前审计介入不够,造成无法将内部审计管理深入到项目的各控制环节,从而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模式,也无法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对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审查,进一步提出改进项目管理的建议和措施,这就给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造成很大的风险。鉴于此,契合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施工企业应进一步着力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运用动态集成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原理,将内部审计管理的职能进一步前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工程项目立项、招投标、合同管理、施组方案优化和项目施工及过程中财产、物资管理的监督检查作用,逐步形成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模式。事前审计主要是对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的投标认价情况、中标后上交利费指标的确定、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计划、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成本设计(预控)方案、内外部经济合同的制定情况、项目经营承包抵押情况进行评审。事中审计主要是对项目成本设计(预控)方案的纠偏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情况、各类合同履行情况、对项目工期进度及安全质量执行的情况进行审计。事后审计是指工程竣工结算后,对工程的经营效益进行的最终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对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做出公正的评价,同时根据项目经营承包抵押的情况,对项目人员进行奖罚及经济兑现。

三、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关键控制点分析

具体来说,在工程项目具体经营管理中,内部审计质量控制PDCA循环介入工程项目经营管理的不同阶段。

(一)计划阶段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点包括

1、项目立项环节

一是项目立项环节的可行性研究是否充分,是否充分考虑当地的施工环境;二是可行性研究缺乏充分的分析论证,项目决策就缺乏可靠依据,可能造成项目难以达成预期目标,甚至失败。

2、招投标环节

一是业主设置苛刻条件,投标单位恶性竞争,可能会造成中标方的相关承诺实际上不能兑现,给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带来风险隐患;二是技术方案不明确,工程概预算方案不充分,可能造成项目招投标价格失控。

3、合同管理环节

一是是否订立合同、是否存在未经授权对外订立合同、合同对方主体资格是否达到要求、合同内容是否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二是合同全面履行或监控是否妥当;三是合同纠纷处理是否妥当,是否会损害工程项目的经济利益及企业形象、信誉。

4、施组方案优化环节

一是施工方案是否详尽,内容是否全面;二是施工方案是否具有技术先进性和经济节约性,是否履行了严格的比选程序;三是公司现有资源能否满足施工方案要求,工人的操作水平是否满足施工方法的需要;四是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是否能满足工期要求,确保按期交付;五是是否很好地执行了交底制度,使相关人员充分了解。

(二)实施阶段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点包括

1、建设施工环节

一是业主结算付款是否及时,资金是否及时到位;二是成本预算是否充足,是否充分考虑成本(如通货膨胀因素,资金借贷成本,安全投入成本、环境保护成本);三是管理人员是否缺失或不到位;四是分包商是否有资质;五是是否达到既定的技术标准;六是不可抗力的因素是否导致延误或超支。

2、工程设备物资采购环节

一是是否通过招标或询价方式,采购成本是否高于市场成本,或采购的物资设备是否满足需要;二是是否制定合理的采购预算,是否造成施工材料不足或积压;三是采购管理验收或保管是否妥善,是否造成损失或丢失;四是对重要及技术性强的设备是否经过采购业务的论证、决策和审批。

3、成本费用控制环节

一是人工费用控制;二是材料费用控制;三是机械费用控制;四是其他直接费的控制。工程所发生的工程水电费是否存在超支现象,有无节约措施。工程水电费、生产工具用具使用费、二次搬运费、冬雨季施工费用等是否及时完整地计入到工程成本。五是间接费用控制。六是分包费用控制。分包合同额是否依据预算制造成本的测算确定,有无超出预算制造成本核定的范围的情况;分包工程款的结算是否及时准确,结算款项是否按期计入分包工程成本。对于已完未结算的分包工作量,是否按期预提计入当期成本,有无遗漏和多计成本现象发生。

4、财务管理环节

一是是否挤占挪用工程款;二是是否违规支付款项;三是是否拖欠农民工工资;四是大额付款是否有规范的审批手续。

5、工程造价结算环节

一是造价结算是否属实;二是工程结算是否滞后;三是结算审批是否及时,或审批程序是否规范。

6、工程竣工决算验收环节

一是是否及时编制竣工决算资料;二是项目是否及时进行验收;三是是否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设计标准逐项验收,是否履行必要验收程序。检查阶段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点包括:(Check)针对各环节的全面检查。处理(Action)工程项目后评价环节:一是资料收集是否齐全,是否建立档案;二是项目考核评价依据是否充足;三是项目整改措施是否落实;四是责任追究是否落实。

四、结论及建议

将内部审计管理嵌入施工企业工程项目PDCA循环,通过内部审计PDCA质量管理循环与施工企业工程项目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内部不同层次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促进,形成动态集成化、螺旋上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促进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改进和工程项目运营效率、效果持续提升,从而实现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全面提升的根本目标。

作者:于玲 单位:北京城建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鸿运.内部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应用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2(10):44-47

[2]高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会计,2010(2):53-54

[3]曹群耿.内部审计的PDCA循环工作法[J].审计广角,2011(7):56-57

[4]鹿丽.田丽娟.浅谈内部审计控制机制[N].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59-61

[5]高明波.浅谈PDCA循环法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审计理论与实践,1999(9):12-13

[6]王景.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2013(10):69-71

[7]杨洁.基于PDCA循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2011(4):82-87

第六篇: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浅议

[提要]

近年来,我国的审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审计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企业自我约束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出巨大贡献。但是,我国的企业审计从机构设置、工作重点、审计范围、规范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企业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审计;经济体制改革;独立审计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近几年来,变换会计师事务所的现象在会计报表的审计中经常出现。特别是在证券市场的业务范围里,经常可能出现“炒鱿鱼”或者“接下家”的状况,更甚于有一些会计报表的审计在同一年度里多次或数次出现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现象。这是因为其前任注册会计师和后任注册会计师缺少交流沟通造成的,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审计风险增加,也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注册会计师事业在我国进入了快速规范和发展的时期。独立审计准则的主要体系是以20世纪80年代初期会计师事务所以及80年代中期审计师事务的建立为标志,设立会计师事务所是顺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的历史趋势。在中国,由于这两种事务所通常是由政府部门或者行政单位筹建,并且一般都挂靠于某些行政单位或部门,因而“独立审计”难以定义,通常习惯称为“社会审计”。审计准则是将审计实务中被公认为公平完善的案例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的原则。即使它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但是在从事审计业务时,审计人员也务必遵守此项规范。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审计准则分为三类,分别是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以及民间审计。政府审计准则是对政府审计过程监督的标准,内部审计准则是对内部审计行为监督的标准,民间审计准则是对民间审计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衡量监督的标准。虽然他们所规范的目标各不相同,但是介于三者之间存在的相同之处,因此各个审计准则间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研究的意义。

通过制定并实施审计准则,为审计工作的规范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实现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有利于公正的衡量及评价审计的工作质量,因而提高社会广大民众对审计事业的支持和信任。通过制定并实施审计准则,有助于避免不公正控诉或指责现象的发生,切实保护了审计部门或人员的权益,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推动审计理论的研究进程,为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及审计事业的蒸蒸日上奠定了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

本论文综合运用各种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阐述了我国审计准则体系完善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介绍并分析了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现状。又通过国内外的案例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审计准则体系完善的建议。

(四)发展历程。

我国审计准则的发展已经历30年的沉浮。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恢复注册会计师之后,伴随1990年12月和1991年4月证券市场在深沪地区陆续开张,我国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事业愈加重视。由于在证券市场成立初期并未有独立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引导,因而显现出较多违规违章的审计行为,例如影响较大的“原野”“琼民源”、“红光”、“银广夏”、“科龙”等事件,给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带来了巨大的不良冲击,也给市场和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但是这种情况也促使了独立审计准则的形成与前进;并在1996年1月1我国财政部于1995年12月26日颁布的首个《独立审计准则》正式施行;于2003年4月对《审计报告》准则进行了修订,并在2003年7月1日执行;于2006年2月15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颁布,并在第二年的1月1日开始施行。第一个《独立审计准则》的产生。深圳“原野”案发生在1992年,它是我国政府追究注册会计师行政责任的第一例案件,被称为我国上市公司的首个审计要案。原野公司的全称是深圳原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它是一家中外合资的上市公司,而且是第一批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五家企业之一,盛极一时,被业内追捧为“股王”。该公司成立发展期间违反多项国家法规,然而为该公司进行验资和审计工作的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却在原野公司自1987年成立到1991年五年期间出具并通过了76份验资报告和查账报告。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的“经济警察”,对该公司存在的重大犯罪行为未提出任何异议,帮助该公司高层人员将国家财产占为己有,对公众造成非常不利的社会影响。1992年9月18日广东省财政厅本着查清事实的原则,对涉案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了处分。此案件发生后,中国证监会于同年11月正式成立,财政部也相应颁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及《查账规则》。上述案件披露出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很多问题,并且可以看出是否具有审计准则直接关系到审计事业能否健康稳定的前行。这些案件发生之后,经过一番努力,财政部终于于1995年12月26日颁布了第一个《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计才由原来的“查账”改为“审计”。第二个《独立审计准则》的修订与调整。1996年另一起震惊全国的金融诈骗案件浮出水面,挂靠于财政部的中华会计师事务所(海南分所)由于为中水(海南)长城国际投资集团(以下简称海南“琼民源”)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虚假收入约5.66亿元,对深圳股市的影响约28亿元,因此中国证监会将此事件定义为“严重虚假陈述行为”。“琼民源”事件成为中国证监会成立后首例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行政追究的事件,也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首例进行刑事诉讼的“造假案”。上述案件披露了事务所挂靠制度中存在弊端以及不健全的审计准则对审计工作的负面影响,以此推动了自1997年至1999年注册会计师“三清一改”制度及2000年先后有18项年会计师事务所在全国范围内的体制改革。1999~2003年期间,对“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予以修订。在这段时间,同时又显现出一批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迈入成熟的事例:1997年深圳中华会计师为“苏三山”事务所提供年度审计服务业务,由于无法确认其收入因此所出具的非标审计意见被定性为第一起案例;1997年重庆会计师事务所为“渝钛白”提供年度报表审计服务业务,由于财务费用应计入的利息为8,064万元与少计入的利息费用743万元出入严重,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成为我国第一例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1997年普华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为“宝石电子”提供年度报表审计服务业务,由于无法正常评估该公司的存货成本计算是否具有合理性,因此所出具审计报告成为我国第一例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以上审计案件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社会责任意识逐渐增强,也标志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对修订和完善《独立审计准则》也具有积极意义。1996年4月,第二个《独立审计准则》的。曾名噪一时被称为中国“国企改革一面红旗”的郑百文,成为河南省第一家上市公司以及郑州市首家上市公司。据统计显示,该企业资产收益率和经营规模在沪深两地都名列首位。但是好景不长,在1998年和1999年两年间每股分别亏损2.54元、4.844元的郑百文,创下当年之最,银行债务共计25亿元。因此,中国证监会展开对其深入调查,发现企业内部存在虚假上市以及上市公布虚假信息等一系列违规行为。2001年证监会决定对郑百文公司及涉案人员进行相关行政处罚。与此同时,也对为该公司出具1997年年度审计报告的郑州会计师事务所,(已注销)进行了相关责任处罚并对外公告。此次事件对我国证券市场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证监会首次对独立董事进行了依法处分,使得监管部门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独立董事充分显示出注册会计师与独立董事进行深入沟通的重大意义,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银广夏”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存在上报虚假利润的行为。2001年8月“银广夏”的财务舞弊案件浮出水面,经有关部门查证,财政部于2002年决定撤销为其提供审计服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与此同时,司法部门也对其签字注册会计师进行了相关刑事追究。“银广夏”事件发生后,诸多投资者损失惨重,由此形成法院接受因“虚假陈述”而导致投资损失案件的开始。“银广夏”事件出现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开始对审计准则进行全面的反省,痛定思痛地决定对国际审计准则进行学习借鉴,开始全面系统地对审计准则进行修订。科龙电器于2004年4月19日在年度报表中报出6,000万元巨亏,其后证监会以涉嫌违反证券法规为名对其进行立案调查。2005年8月经查实,发现科龙电器所披露的财务报告和事实严重不符。次年7月4日,中国证监会对科龙电器和相关人员依法进行了处罚。科龙事件发生后,中国证监会对为其2002~2004年期间进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德勤会计师事务依法立案调查,经查证,认定在审计过程中存在大量审计程序不充分、不适当、未发现科龙现金流量表重大差错等问题。中国证监会针对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处罚召开了听证会,却一直未做出实际性的处罚。作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其在专业方面完全有能力发现科龙存在的问题,却一再纵容。“科龙德勤”索赔案无可置疑成为我国诉讼时间最短的虚假陈述案件。注册会计师行业在经历了各种违法案件的重大影响之后,相关政府机构以及审计行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和审计准则进行了新的反思。终于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北京举办了关于审计准则体系的会,共有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得到颁布。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会中,正式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进行了改名,更改后称为“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全面充分地体现我国审计准则向国际审计准则并拢的勇气和想法,更加深刻地显示出注册会计师在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方面的决心。通过上述重大违规审计事件的发生显示出利弊相成,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形成是违规案件的产物,它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中的权威,也是注册会计师在职业生涯中必须遵守的规范。独立审计准则的形成与发展是各行各业人士间利益博弈的产物,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提高了注册会计师职业操守、确保了审计工作公正公平的进行。

二、我国审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监督政府工作的队伍中。

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纳税人享有知情权,可以获知政府将公众的钱用在何处。JosephEugeneStiglitz认为,政府是公共信息的创造者、控制者和拥有者,社会公众获取公共信息的数量基本取决于政府愿意提供信息的数量。各国实践显示,政府审计在破除当下格局中起到监督的重要影响作用。综上所述,政府审计的透明度是人民群众能够参与并了解政府审计工作进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行政体制的改革,大批非机密的政府要务得到公开,社会公众切身实地的感受到机制改革带来的收效。与此同时,我国的审计公开制度虽然有了明显发展,但是还是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审批程序不规范、公告内容不明确、审计过程不透明等,极大地阻碍审计公开职能的发展。显然,这样的政府审计透明度并未达到社会公众的期待。

(二)我国内部审计较晚起步,不可避免地出现分布不均衡现象。

虽然内部审计在大型政府机关、国有及企事业单位皆有分布,但是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还存在盲点。

三、解决对策

(一)转变态度,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努力为内部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树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检查、鉴证、评价等职能作用。

(二)在机构设置上,审计部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在行政上向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

对于规模较小不设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审计部门应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审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在内审队伍构成上,应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组织结构发展。

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使内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前及事中审计,将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

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审的作用将不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企业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五)完善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体制,进一步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六)内部审计应从单一靠内审机构人员的力量向与外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另一方面与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机构签约,由其提供职业内部审计服务,从而提高内审的效率与质量。

作者;张阳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第七篇:企业内部控制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其促进企业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的作用,其次指出了企业内部控制失控的几种表现,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使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关键词:

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

在现代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内部的独立评估活动。而内部控制是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必须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从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化建设,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一、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的基础

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化建设必须有健全的内部组织机构作为支持,以使其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同时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而内部审计部门相对独立,当发现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问题,就会通过审计程序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高层管理人员会针对审计部门上报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加以不救和改善,从而确保企业能够正常运转,而不会蒙受任何损失。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规划化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内部审计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企业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查漏补缺,防止这种舞弊和欺骗行为的发生,确保企业的财产安全,而这同样是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

(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能够促进内部控制的合理化与科学化建设

由于内部审计是相对独立的,所以,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是比较公正公平的,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备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做出相对科学颗粒的决策,在选用审计测试技术和方法上也能够做到合理适当,从而为领导层提出更加科学、全面的意见。也就是说,内部审计能够促进内部控制实现合理化和科学化的建设,对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

(一)不重视内部审计

企业管理层不注重内部设计,特别是中小企业,管理层往往认为只有大型企业应该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由此表现出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员工抵触内部审计工作的现象,不仅不合作,甚至表现出了畏惧心理。受这种文化环境的影响,企业要想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是很困难的,而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化建设难免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

在大型企业中,基本组建了审计委员会,由其直接向董事会上报审计结果,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相对健全,但是,有些大型企业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往往是按照大型企业的模式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然而,在企业部门或者经理的影响下,独立性很差。

(三)专业审计人员配备不足

从国内企业目前的实际状况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人才严重缺乏,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与能力普遍较低,有的缺乏基本的审计理论知识,有的只精通某一方面内容,难以更加深入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四)缺乏先进的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具备较强的建设性,而且涉及广泛的服务范围。但是,现阶段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所处层次相对较低,一般不涉及风险审计与管理审计和风险,在管理制度、法律政策和社会环境等其他方面更少。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有效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化建设。

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

企业应该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确保企业实现权责分明和互相制约。这就需要各企业应该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为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保障。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在确定内部控制可信赖度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成本效益和内部控制有效性这两方面内容。另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机制,向管理者反馈相关信息,从而为管理者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促进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提供依据。

(二)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各企业为了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应该专门设立一个审计委员会,直接由董事会领导,其主要职责就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监督,并开展、调整内部审计工作等,其中,内部审计机构重点应该做好监督工作,即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当内部审计在监督检查过程中找出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则需要报告给有关部门。而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应该领导内审机构进行审计工作,审计委员会还应该负责审计业务和审计协调的呢等工作。由于内部审计机构拥有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报告的权利,所以,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立时,必须要确保其地位高于其他的职能部门,从而为审计工作的独立开展创造便利,保证内部控制的顺利运行。

(三)培养并引进专业的内部审计人才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不仅仅是财务领域范畴的工作,而是衍生到了管理领域与经营领域,所以,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提高专业素养,实现多元化。因此,各企业不仅要培养原有的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手段增强他们的专业水平,还应该从外部引进一些优秀的审计人才,通过内外部人才的交流与沟通,使全体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四)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

企业内部审计计划的建立应该是有序进行的,一般包括日常审计、阶段审计、季度审计和年度审计几种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内部审计,都应该认真做好审计监督,确保内部审计的落实,而不可以流于形式。因此,企业应该不断提升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率,一旦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任何违纪违规的行为,必须进行严格惩处,从而将审计监察职能充分发挥出来,通过高效的内部审计工作,来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化建设。

总而言之,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各企业应该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培养并引进专业的内部审计人才,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从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的实现。

作者:武明仙 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李建辉.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作用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2,11:186-187

[2]卫蕾.内部审计在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作用的探讨[J].上海铁道科技,2012,03:9-10

第八篇:企业内部审计与管理会计探讨

【摘要】

内部审计离不开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其中包括管理会计的方法和工具,而管理会计的全面发展也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它们互为基础,相互联系,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文章认为,应从内部审计和管理会计内部协同效应、协同提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树立基于辅助价值链服务导向的管理理念、管理会计信息的适配度等方面提升内部审计和管理会计耦合度,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关键词】

内部审计;管理会计;价值增值;耦合关系

一、引言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2014年我国内部审计部门促进增收节支11860亿元。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加强风险管理、改善内部控制、提升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目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我国企业正处于转型期,企业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增强价值创造力。内部审计和管理会计都有一套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法和工具,也是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二、基于价值增值的企业内部审计和管理会计耦合关系内涵

所谓耦合,现代汉语词典(2005)的大致解释为:不同的现象之间,由于特定条件而使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管理加效益。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应该是一个组织永恒的话题(李金华,2007)。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预算、内部控制、管理决策和业绩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已从单纯的记账发展到参与企业决策,实质上是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参与企业管理活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进而帮助管理者实现企业战略和企业目标,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内部审计和管理会计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但是它们的管理方法不同,内部审计主要通过评价和咨询,而管理会计通过各种管理会计工具如量本利、全面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将会计与业务结合,建设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为企业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提供支持。内部审计是管理控制的组成部分,基本作用就是促进企业增加其提供的财务信息可信度,有效地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可见,管理会计是内部审计控制和监督对象之一,最终目的是让企业管理层作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企业实现目标,进而实现价值增值。

三、如何提升基于价值增值的企业内部审计和管理会计耦合关系

内部审计离不开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其中也包括管理会计的方法和工具。而管理会计的全面发展,也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与管理会计一样,都受众多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如协同理论、战略理论、受托责任理论和价值链理论的影响,使它们互为基础,相互联系,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和管理会计内部协同效应,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控制

内部协同,其创始人哈登认为,企业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系统,协同就是指这个系统中的各部分加强沟通相互协作,构成了一个微观个体所不具有的新结构特征。由于企业各部门的协同作用产生了内部协同效应,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内部协同发生效应需依赖于企业内部各职能、业务部门以及各要素间的协同。要实现内部审计增值需要企业内部协同支持、人力支持、技术支持和财力支持,内部审计只有和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协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企业增值目标的实现(张白,2014)。内部审计在注重独立性的同时,兼顾内部协同。企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各部门只有加强沟通、相互协同,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创造更多的价值。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就是对企业各部门进行监督和评价。在内部审计部门监督之下,企业各部门包括管理会计之间要加强横向与纵向的沟通和合作,并充分调动全部员工的合作度和积极性,才能使整个企业工作效率提高;另外内部审计部门要积极发现合作和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动地改进工作方式,更好地提高效率。管理会计也是对企业全面业务的管理,实质上是企业的内部控制手段之一。但是由于受到独立性的影响,管理会计提供的各种财务信息可能会受到管理层、业务部门或财务部门的干涉和影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需要进一步审核,作为独立性强的内部审计部门就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对管理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进行再监督和审核。内部审计应该对管理会计流程和管理制度、信息化进行测试,当测试的结果可信时,内部审计可以直接利用管理会计的各种数据(如预算、成本、绩效考核数据),这样便节省了审计成本,管理会计的资源低成本地被应用于内部审计,内部协同效应就产生了。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促使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它既对管理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又能评价和监督企业潜在的各种风险以及企业运营状况是否达到目标。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互为依赖的内在联系。内部审计通过对管理会计的流程、制度、信息进行评价,适时提出改进建议,这样既能通过评估和解释管理会计,出具内部审计报告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依据,又能运用管理会计理论保障内部审计业务实施的有效操作,保持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而管理会计部门也能通过有效利用内部审计报告,及时发现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使管理会计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协同提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战略管理理论也被称作研究企业如何动态地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理论,成为管理理论的主流。商界普遍认为决定企业成败的是其战略,而风险是企业确定战略方向的决定性因素,对企业风险的正确把握可以增强企业战略的可行性、恰当性(李琴,2014)。受托责任理论认为:管理会计应在风险分担和利益分享之间取得平衡,以发挥对人和委托人都产生最好成绩的激励作用;而内部审计对企业各种决策实施后取得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使企业经营者能够迅速了解决策行为是否完善,企业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以便及时调整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内部审计能预防和控制企业风险,调整内部公司治理中的部分冲突和矛盾,增进公司治理效率。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承担的重要职能(蔡文英,2011)。风险渗透到企业受托责任的整个履行过程,风险管理成为受托责任内容的一部分(瞿曲,2006)。内部审计应围绕企业风险展开审计,在决定如何开展审计时,一个主要决定因素是风险(理查德•L.莱特里夫等,1999)。《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应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企业要做好全面风险管理,一般要在企业内构建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业务部门及职能部门;第二道防线为风险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第三道防线为内部审计职能部门。财会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是对企业整个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管理会计应该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而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有责任和义务参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以独立、客观的态度对内部组织进行评价和监督,以保证企业管理的需要,控制和化解各种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同时,风险管理的加强能够使内部审计更加明确自身参与企业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如平安银行(原深圳发展银行)树立以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问题意识为核心,监督、评价为手段,实现银行价值增值的审计理念,使银行的收益与盈利能力大为改善。内部审计要想有效发挥风险管理的功能,在风险评估中会涉及企业横、纵向层次上的业务,这其中当然也离不开管理会计的协助。风险管理需要科学的工具和数据进行决策,而不能依靠经验的决策方法,这需要借助管理会计的方法、信息对其进行补充(梁彦勋,2011)。而管理会计基本功能的实现,更需要风险管理这项功能的支持。各系统要素之间只有相互协作、相互联系和支持,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功能作用,因此将管理会计的风险管理功能与内部审计基本功能进行整合,是内部审计实现其功能的前提(唐献凤,2010)。

(三)树立基于辅助价值链的服务导向的管理理念

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企业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销售、制造等活动;支持性活动涉及会计、审计等活动。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

1.内部审计和管理会计作为辅助价值链相辅相成

内部审计工作属于在企业价值链形成过程中的一项必要的支持性活动,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增加利润,同时还能够帮助其他部门提高其工作效率(李凤华,2007)。管理会计通过全面预算、经济增加值等管理会计工具建设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把管理会计嵌入单位自身管理和发展中,增强实施管理会计的内动力,可以说是内部控制的手段之一。企业内部审计以价值增值为目的,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三大领域内发挥作用帮助企业增加价值。内部审计关注并维护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的持续优化(张庆龙,2014)。内部审计作为一种辅助价值链以管理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作为载体,对管理会计实行再控制和监督,推动企业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2.树立服务导向的管理理念

传统的内部审计是监督主导型,主要是对被审计部门进行监督,被审计人员往往充满懈怠情绪,积极性不高。与其不同的是,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是服务主导型,倡导的是服务,要求审计人员积极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积极提供服务。如陕西荣华集团将内部审计定位于“三个服务”: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服务、为领导战略决策服务,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张晓瑜和杨婧,2012)。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将会计与业务相融合,能够为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力支持,使会计服务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如广东省机场集团管理公司利用管理会计服务企业内部管理需要,对预算管理、业绩评价、成本管理进行创新,提升集团管理水平,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内部审计和管理会计均属于企业的支持性活动,都属于辅助价值链,为企业各部门和管理层服务,为企业的管理服务,它们之间也应该互为服务。

(四)根据企业管理需要,提高管理会计与内部审计的信息适配度

1.结合企业发展所处阶段,提高管理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与内部审计的适配度

现代管理会计沿着“效率———效益———价值链优化”的轨迹发展,而这个发展轨迹基本上是围绕着“价值增值”这个主题而展开的(田辉和徐莉莉,2013)。内部审计按照企业发展所处的周期,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部审计的职能针对业务流程与业务系统———内部审计关注对未来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和完善———内部审计提升公司效率和资金积累改善运营效果———内部审计影响企业的战略创造未来价值(张白,2014)。如浙江广厦集团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第一次创业即公司资本积累阶段,关注的是业务活动的监督和评价;第二次创业即资本扩张过程,关注的是投资决策的监督和评价;第三次创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关注的是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价值增值。内部审计也是沿着效率———效益———价值链优化的过程发展的。内部审计和管理会计互为基础。企业应该根据其所处的发展阶段,采用与其适配的管理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如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针对业务流程与业务系统,应该采用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措施如平衡计分卡;企业通过流程优化,提升公司效率和资金积累改善运营效果时应考虑作业成本、量本利分析、全面预算等管理会计的信息;内部审计影响企业的战略创造未来价值时与战略管理会计如风险管理工具、EVA等结合。如果管理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不适应企业所处的阶段需要,要么财务信息滞后、要么财务信息超前,会造成内部审计依赖的信息载体没有可靠的基石。

2.内部审计增值目标实现的考核指标数据需要管理会计提供

内部审计增值通过审计成本的降低以及提供的内部审计建议来改善企业的运营,内部审计成为企业的利润中心。评价内部审计是否实现这些目标,需要量化的考核数据,这些数据均需要管理会计通过科学的管理工具和方法计算出来。

四、结语

根据王兵和刘力云(2015)的调查,内部审计要发挥作用的首要因素是领导重视(占样本总量的59.2%)。而管理会计在我国还属于自发状态,大部分企业处于“不知在做”阶段,即不知不觉运用了管理会计的工具,所以大部分企业更需要领导重视,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本单位整体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内部审计和管理会计在我国都属于起步阶段,领导层的推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把内部审计和管理会计嵌入自身的管理和发展中,增强实施内部审计和管理会计的内动力。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会计、企业经营业务和管理活动的有机融合,推动内部审计和管理会计功能有效发挥。

作者:林仁灶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A].财会〔2014〕27号,2014-10-27.

[2]尹维?.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M].中信出版社,2011.

[3]哈肯.协同学[M].凌复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4]张白.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的改进与支持: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观视角[J].会计之友,2014(1):4-8.

[5]李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6]瞿曲.基于受托责任理论的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

[7]理查德•L.莱特里夫,温特•A.华里丝,格兰恩•E.萨姆那,等.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上、下册)[M].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8]李凤华.内部管理审计增值功能探微:基于价值链理论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1):31-35.

[9]张庆龙.中国内部审计发展中的几个现实问题思考[J].会计之友,2014(3):4-9.

[10]唐献凤.支持风险管理的管理会计功能扩展与框架构建[J].商业经济,2010(22):48-49.

[11]张晓瑜,杨婧.36家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基本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内部审计,2012(11):10-14.

[12]田辉,徐莉莉.浅论管理会计发展与企业价值增值[J].中国证券期货,2013(5):145.

[13]王兵,刘力云.中国内部审计需求调查与发展战略[J].会计研究,2015(2):73-79.

第九篇: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为了顺应时展的要求,我国于1984年成立了政府内部审计机构。如今,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稳步提升的同时,内审工作水平同样也在不断提高,相关法律法规资质的企业设立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尽管国内内审工作已有很大改进,但对比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国目前正处于极为关键的经济转型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内部审计工作也应与国际接轨,在对企业自身不足做好分析研究、进行完善与改良的同时,提高企业内审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企业;内部审计;内审环境

1内部审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发展现状及作用

1.1内部审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建立一种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机制。有学者指出:内审工作可以对企业的各类经营业务和内部控制进行单独的评价,并以此来判断是不是适合企业自身的规定及尺度,是不是有效和经济地利用了资本,是不是能够实现企业预期的目标。当然也应该看到,目前企业内审工作中仍旧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比如:内审角色定位无法顺应当下企业制度,部分企业没有落实国家审计署针对我国内审工作的规定,内审工作独立性差、可操作性差,部分内审工作人员从业素质差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地推动企业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是需要理论界与实务界给予重点关注。

1.2内部审计在我国企业中的作用

完成一项业务不仅仅需要执行者来执行,监督者进行查验与规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单位中内审工作扮演的就是监督者的角色,它通过对企业事项的监督、控制来保证企业的运转处在正常状态,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企业不同部门之间会有一些意见分歧。例如,在投资业务中,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希望利益最大化,与经营管理者不同的是,财会人员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该项投资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面对这些风险的处理措施。此时企业的内审部门就发挥了他们的作用来进行统筹调控,关注不同部门的不同需求,将各个部门有机结合起来,扮演好“调控者”的角色。

2借鉴美国企业在内部审计方面的做法

2.1美国内部审计的现状

美国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在19世纪末逐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运用到美国铁路部门后,得到了迅猛发展。美国的内部审计结合自身的社会环境并且秉承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原则对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与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持。其相对较强的独立性使其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企业的决策、问题的发现具有重大作用。美国2001年发生了震惊全世界金融界的安然公司破产案,而在安然事件之后,美国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迅速通过了一项法案———《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后于2002年7月30日被签署成为正式法律———《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

2.2美国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前后对比

在内部审计定位方面,SOX法案颁布之前主要是以查缺补漏为主,发现会计在账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出并纠正,并且以为财务报表服务为主。在SOX法案颁布之后,明确内审工作对于财务报告系统的重大控制、内部审查监控等重要作用。从单纯重视审计工作转向重视内部审计人员与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交流沟通,从而渐渐向为企业风险决策提供有力依据的角色逐步转换。当然在这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即在此过程中需要与管理层保持良好的沟通,同时也会触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何在保证工作时效性的基础上,保护好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与单位管理层保持良好沟通而不失去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这一方面的问题所在;在内部审计需求方面,SOX法案颁布之前内部审计部门存在但作用不大,且内审员工也对自己工作职能与分工认识不足。在该项法案颁布之后,重视程度和认可度普遍提升。内审人员也能够逐步融入角色,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普及性还不是很高,还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思想意识,重视内部审计的需求。工作人员也该注意对自身工作要求的重视与提高。SOX法案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案。其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需求等多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而这个法案也给我国带来很好的启示:①想要规范和提高内审的水平,就应该通过立法来进行,并且提高对内审的重视和关注程度;②我国的内审相对国外起步较晚,应该借鉴国外的一些优秀做法为我所用,不断充实我国对于企业内审的法律规范。

2.3我国与美国内部审计一些方面的对比

我国与美国的内审工作在一些方面是存在一些差异的。我国的审计工作是以合法性为主,逐步将重点转向真实性和效益性,是政府统一管辖下的带有一定行政使命的审计行为,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而美国的审计则不同。美国审计以效益性为主,兼顾内审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属于行业协会管理模式。在业务处理上,由协会直接培训、指导进行统一管理;在管理上,只受本组织内部领导。国内的审计范围主要是审计查证、验资、代购纳税、记账等传统业务范围。而美国审计的业务不仅在于查证,还包括社会需求的各个方面,并且能够提供企业所需的各类业务咨询服务,比如兼并、收购、投资等。通过这些差异对比可以发现我国内部审计还存在着哪些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并且吸收美国的一些优秀做法对我国的不足加以改善。在保持我国内部审计特色的基础上就一些仍然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例如我国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与侧重点,改革内审方式,健全内审制度,改善内审环境。

3从企业内部环境出发,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自我国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意义以来,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来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发挥出内审工作对于企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内审工作起步较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面临“转型期”的关键时刻,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下面对企业中仍旧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更为详细、可实施度较高的对策。企业内审工作的直接对象就是企业的内部环境。对于改善企业内审工作,从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角度出发是需要首先关注的。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必须从根本处着手。企业的内审工作仍然需要依靠专业的工作人员来进行,故而首先要加强内审工作人员团队建设。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坚持以人为本。其次,内审人员的学习深造工作需要得到重视,提升内审人员的判断能力。在培训过程中可以请一些专业人士、?校审计专业的教授进行专业讲解和指导。在培训工作结束后,也可以采取理论测试与实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审核。若想提高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必须保证该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其存在感。按照常理,部门在企业的地位有所提高的同时其获取的数据资料准确性就越高,那么这个部门与其他部门产生交集的概率也越小,受到其他部门的影响也就相对小,该部门的独立性才能不断提高。内审部门不能在企业中成为一个“摆设”,而且也要杜绝工作人员既是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又是审计工作人员的情况出现。真正将企业内审工作落到实处,开展重大决策审计、工程预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工作。与此同时,也要关注企业中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4以HW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分析内审部门的发展

4.1HW技术有限公司简介

HW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深圳市龙岗区,于1987年正式注册成立。HW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

4.2HW技术有限公司内部审计现状

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内部控制,不断改善经营环境,加大管理力度,HW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财务部、企管部、人力资源部平行发展,其工作重点是负责调控各个部门,控制财务风险,监督单位财务部门的账务处理,全程监控单位的投资情况。与此同时,还负责下属各个分公司的财务内审工作。配备了具有一定资质的审计人员。工作人员都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较好的职业操守。在人员岗位设置上,规避了与财会人员重合的情况并且没有集团的直系亲属任职的情况,这两者很好地为企业规避了一定风险,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4.3从HW技术有限公司的发展了解内审工作的重要意义

HW的内审部门自成立以来,一直受到了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但是在2005年之前,内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是由财务部人员兼任的,所以其独立性并不是很高。2005年对内审部门改革之后,企业规定集团董事长分管审计工作,审计部门可直接向企业的管理层汇报审计结果,独立性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并且在改革之后,企业新吸收了一批备选员工,保证内审部门人手充裕。内审部门的变化,也确实给企业带来了一些隐性的收益。内审工作大大减少了财会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与此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控制企业的风险,尤其是预算风险。科学合理地设置企业内审部门,其积极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通过HW的案例,也可以更加直接地感受到内审部门对于一个企业的不可或缺性。

5结论

对于企业的收益与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谨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我国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内部审计工作成为企业特别重视的一部分。尽管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但相信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作者:郑茗心 刘青 赵俊凯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会计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滕丽.完善现代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探讨[J].经济师,2014(11).

[2]高嵩阳.论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0).

[3]韩晋华.浅议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1(28).

[4]张龙平,陈作习,宋浩.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2009(2).

[5]晓芳,张军.美国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体系的研究及启示[J].未来与发展,2010(3).

外部审计论文范文8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应用

1谨慎性原则的概述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原则需要我们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情形下,企业有多种程序方法时尽量选择对所有者权益影响最小的方法进行处理,不高估资产、收益,不低估负债、费用。这样的处理方法在会计核算中能进一步挤去资产、利润中的水分,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取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同时还能起到一定防范企业经济风险的作用,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2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分析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能让企业的会计信息保持真实性,对内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利用信息更好地发展,对外有利于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以下具体分析了谨慎性原则在5个方面的应用以及在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2.1在资产减值准备方面的应用分析

受市场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企业的资产会存在减值的风险。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收账款、存货等非货币性资产要求在年末时对资产减值的部分进行计提,减少当期损益,保证了资产信息的可靠性,同时提高了在多变环境中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谨慎性的原则。首先,以无形资产为例,在期末若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应当将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作为资产减值损失,并且在无形资产初始入账时,对研究和开发阶段的支出作了区分,研究阶段全部费用化,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才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如果无法区分研究开发阶段,则支出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入账价值的规定,不会使得企业高估无形资产并且少记费用,虚增利润。其次,对于企业的应收账款应当及时准确地计提坏账准备,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对应收账款的质量进行评估,从而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应收账款的净额,真实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的情况,为相关报表使用者提供有效的财务报表信息,也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谨慎性原则在资产减值中存在的问题是:坏账准备的计提受企业的坏账准备政策影响,公司制定的坏账准备计提比率偏低,则可能有潜在挂账之嫌,如果坏账计提比率过高,则可能存在人为增加费用以调节利润的意图。因此,应收账款的列报是否合理极大取决于企业制定的坏账准备计提比率。如果企业不充分了解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和信用水平,那么计提比率的偏差则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准确计量。另外,由于存在不完善的市场价格机制体系,企业一般很难对可收回金额进行准确计量。在这种存在主观性判断的情况下,企业有可能会利用这种不确定性从中获益,例如,当企业为了制造稳定持续的利润增长,在前期多计提减值,而在后期少计提减值,出现企业利润持续增长的假象,吸引投资者的资金,甚至影响企业股票市场。

2.2在存货方面的应用分析

存货是企业收益的直接基础或者直接来源,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大,其核算的准确性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具有较大影响,且由于存货的市场价格通常会频繁变动,所以准确核算存货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存货期末采用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于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部分,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这种方法保障了企业不高估存货资产,不虚增利润,而且保证了投资人对企业存货跌价风险的正确评估,准确了解企业存货价值的真实性,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另一方面,存货的计价方法中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存货发出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收益情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若期末存货的股价估价过低,那么今年的收益可能会因此减少,如果估价过高,利润也会因此虚增。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存货收发情况以及对存货市场价格的形势了解审慎的选取合适的计价方法,例如,当存货价格平稳时应选择加权平均,而当存货成本下降时,应选取先进先出法,这样才更能体现出实际经营情况。在实际中,由于物价变动的不可控因素,可变现净值的确认也同样很难精确计量。选取的不同计价方法也会对利润产生影响,有可能存在由于会计人员对企业发展方向、内外环境变化、国家政策以及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缺乏准确把握,而选择的方法并不能准确反映企业资产和利润成果,或者故意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利润调节的问题。此外,企业往往可以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于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方法,正如在选取存货的计价方法问题上,企业可以依托准则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但是,正是由于企业之间选择差异性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指标,口径不同使得企业之间的一些数据缺乏了横向的可比性。

2.3在或有事项方面的应用分析

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可能会遇到一些由于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或有事项,尽管或有事项在当前并没有真实的发生,但是企业还是应当根据准则合理的披露并且判断其对企业的影响,以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具体涉及或有事项时,对于企业的或有资产一般不会进行披露,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防止企业高估资产。但是对于企业的或有负债,如果此时该义务为企业的现时义务,履行后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并且能够可靠计量,那么应当确认这项预计负债。例如,对于企业的未决诉讼很可能败诉,且这项未决诉讼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应当确认预计负债并且判断其对企业的影响充分进行披露。这样可以让企业对未来的风险进行提前估计,增加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在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过度谨慎所导致的低估资产是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的一个问题。因为谨慎性原则由于自身趋于稳健的性质,会有一定的倾向性,所以在会计实务工作中,会有低估资产的可能性,致使管理层无法准确利用资产信息预测企业未来情况,也无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发展。例如,上述涉及对未来或有资产的处理时,并没有进行确认,从而使得公司实际资产没有充分地披露出来,同样会给相关使用者评估时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个问题则是谨慎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可能存在的冲突,真实性原则要求企业根据当期真实发生的经营状况或客观事实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可靠,体现会计核算的客观性。但是,在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下,企业还应当对预期发生的费用进行预估,以提高企业防范不确定风险的能力。

2.4在收入方面的应用分析

谨慎性原则要求,在对企业收入进行确认时,应当做到不高估资产和收入。会计准则中规定收入应是企业日常活动产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但与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无关,准则中对收入确认的规定充分反映了谨慎性原则。例如,按照总价法确认收入时,不计算可能发生的现金折扣,只有在现金折扣真实发生时才进行扣除。另外,劳务收入的确认按照劳务完成情况进行收入确认,当无法确认完成程度时用实际发生的劳务成本比例确认收入,如果发生成本高于收回的收益时,则按照收益确认而不按照实际的劳务成本,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中不高估收入的要求。因为对收入谨慎确认的态度,会有对收入、资产过度低估的风险从而导致信息不够准确的问题,影响利益相关者决策。

2.5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应用分析

固定资产是资产管理的重点,一方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但是其对应的费用应该按照折旧年限进行分摊,抵减当期收入,不低估费用,体现谨慎性原则。另一方面,折旧方法也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而采用不同方法,也可以体现谨慎性原则。例如,如果资产预期在刚开始使用阶段带来的收益更多,并且前期的损耗和修缮费用较少,相对来说后期的老化加速,损耗和费用增加,采用加速折旧,使得前期多计提费用,符合资产带来的收益与费用配比的原则。从整个资产使用期来看,平摊了费用使得利润能更加符合企业真实经营状况。从这一点来说,加速折旧的方法更加符合企业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固定资产折旧可以由企业根据固定资产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体现谨慎性,但也面临由于采用折旧方法不同而导致企业之间的资产横向不好比较的问题,违背了可比性的原则。除此以外,不同的折旧方式会使利润偏高或者偏低,一些企业则会利用这种灵活性,使得资产价值与利润不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3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谨慎性原则在具体应用时能降低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使得管理者能够未雨绸缪,有利于企业管理和发展,但因为会计估计本身存在不确定因素、与其他原则的冲突、存在被人利用而调节利润等有消极影响,如何解决运用时存在的主观性问题是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核心。3.1完善会计准则和明确应用范围谨慎性原则只是一项总体原则,并没有具体会计准则条款去规范、明确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的范围并且给出具体指导,谨慎性原则在应用中主要的问题就是由于主观性过强,如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等具有较大估计性,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和存货发出方法的选择具有灵活性,无法准确估计,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完善会计准则对于这些估计的确认,例如,对“可变现净值”问题提出具体可操作性的标准,增强约束性,降低操作上的主观随意性,防止利用这种主观臆断调节利润的企业有机可乘。此外,完善的会计准则条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冲突,当两项或多项原则之间发生冲突时,完善的准则制度让会计人员能够找到适用的前提,选择需要应用的原则,避免冲突。

3.2加强内外部审计监督约束

对内建立企业自己的审计监督机构部门,对企业涉及的会计估计部分进行审计,使得作出的会计估计在不同的会计人员中也能保持一致性。增加企业内部监管审查,能适当解决会计人员的主观偏向问题,避免由于某些员工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缺乏整体把握,导致会计计量方法等选择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真实状况的情况,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对外加强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于企业的监督,有利于保证债权人以及所有者等相关者的权利,使得企业更加重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专门的监督机构应当对企业选择的会计计量方法进行评估,检查企业选择的方法是否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否符合企业资产实际情况。对于会计政策变更是否有合理的理由,是否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变更。外部审计可以加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例如,可以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基础进行披露,让利益相关者更加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情况。除此以外,独立的审查,降低了企业为了吸引投资,故意谨慎不足,虚增利润,或者为了偷税漏税减少利润,而过度谨慎的风险,增强投资者对于信息的可信度。

3.3增强内部人员的信息沟通

内部人员之间的充分沟通和信息的有效传递,有利于各部门制定计划、实施策略、达成目标。具体来说,对于谨慎性原则的制定,一方面,需要管理者和会计人员进行充分沟通,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人员也应该与内部监管机构进行沟通,及时传达相应的信息,避免会计人员对谨慎性的低估或者过度使用。

3.4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确保谨慎性原则适度的关键就在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需要会计人员利用自身综合能力对不确定的信息进行合理估计,要求会计人员能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度”,不过分谨慎也不能谨慎不足。首先,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遵守职业道德操守,拥有力求事实、诚信为本的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其次,企业还应该关注会计人员掌握会计基本知识的程度、学习新专业知识的能力、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了解等。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与变化性导致会计领域的不断拓展,随之而来也需要会计人员掌握新知识结合经验去解决问题。

3.5运用时结合企业战略目标与财务计划

运用谨慎性原则时结合企业的财务计划和战略目标能够更好地把握谨慎的适度性。通过分析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行业趋势,制定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和财务计划,在此基础上进行谨慎性的实施,更能符合自身的情况。谨慎性原则运用时,不仅需要考虑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还应当结合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和财务计划,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和计划有指向性地去寻找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将谨慎性原则自身的缺点尽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帮助企业更好地决策与发展。

4结语

谨慎性原则作为会计的一项基本原则,企业在会计实务中运用时,会由于不确定因素遇到各种阻碍,给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造成困扰。因此,企业应在经济环境中正确地运用谨慎性原则,避免信息的失真,提高企业预警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保障企业未来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楚妤.谨慎性原则在企业核算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9(17):181-182.

【2】宋玲玲.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会计师,2020(20):8-9.

【3】韩圣福.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0(0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