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总结范例6篇

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总结

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总结范文1

一、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以上(以2005年可比价计算),年均下降4.50%以上;全市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3%以上,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3%以上;重点耗能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培育50家节能示范单位。

(二)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依法监管为保障,坚持节能降耗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强化管理相结合,坚持控制源头与存量挖潜相结合,坚持依法监管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努力形成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公众主动参与的节能工作格局,积极营造有利于推动节能工作的良好环境,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着力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

(一)强化工业节能。推广一批先进成熟实用技术、工艺、装备,提升发展一批节能型企业,淘汰一批落后工艺装备,关停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突出抓好建材、印染、电力、金属压延加工、化工、造纸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组织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行动,引导鼓励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严格控制高能耗项目引进。重点抓好工业锅炉、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成品油、电机调速、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引导用热企业集聚到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或工业功能区,扩大集中供热范围。

(二)推进建筑节能。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按照节能标准组织建筑项目论证、设计、施工,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建筑技术和新型墙体材料,加大现有宾馆、饭店和政府、商业大楼等公共场所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倡导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重点推广太阳能与建筑物一体化设计,全面实施建筑节能50%标准。到“十一五”末主要城镇建筑节能65%标准实施率达到50%以上,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使用率达到30%。

(三)加强交通运输节能。积极推进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通过运力结构调整、大吨位货车和标准化船型的推广,发展公共交通与现代物流集约配送,降低运输能耗;鼓励使用醇醚类、燃料电池等节能环保型混合动力交通工具,倡导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小排量汽车,加快老旧汽车的报废更新。“十一五”期间,各类机动车船的能效提高5%,实现节约和替代石油制品10万吨。

(四)引导商贸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中提倡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和太阳能,大力推广使用半导体灯、双端荧光灯、自镇流荧光灯、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等高效节能灯及其照明系统。争取到“十一五”末,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万元营业额能耗分别比2005年下降20%、18%。

(五)抓好农村节能。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装备,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推广“畜禽养殖——沼气——作物”模式,推进太阳能光伏治虫技术和秸杆气化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

(六)推动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节能。各级政府机关要率先垂范,带头节能,努力成为全社会节能降耗的表率。以节电、节油为重点,抓好政府办公楼等公共建筑物空调、照明系统改造和公务车节能,努力降低机关用电总量。严格执行政府节能目录采购,优先选购节能产品、节能材料,带头采用声控照明技术,率先淘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低能效设备和产品。

三、着力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要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立足节约能源推动发展。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能源浪费。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少的优势,积极推进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引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服务标准,创新服务产品,促进规模经营,提高竞争能力,尽快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信息、科教、文化等知识型服务产业,加快提升商贸流通业产业层次,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娱乐、旅游及生活消费型产业层次。

(三)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新建、扩建、改建高耗能项目,把能耗指标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标准,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限期淘汰不符合能耗标准的在役机电通用设备。凡不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和停止供电;凡属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对高能耗行业实行差别电价。积极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

(四)优化用能结构。创导科学、依法、诚信用电。大力发展高效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提高天然气应用比重,积极推广煤炭气化燃烧技术。

四、着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

(一)加强节能技术攻关。各级政府要把节能作为科技投入的重点,加大对节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新型照明、节能空调、建筑保温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对高效能工艺技术、产品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加快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二)加强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定期编制《节能及清洁生产导向目录》,引导企业重点应用节能新技术,加快引进、消化、吸收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对传统工艺、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推广变频调速、纯低温余热发电、炉窑煤炭气化燃烧、灯光节电器、太阳能集中制热、冰蓄冷空调、地源热泵空调、空气源热泵等节能技术(产品)。抓好一批节能型和清洁型示范企业(项目),树立节能典型,整体提高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三)加大耗能设备工艺更新改造力度。制订和实施分行业的耗能设备工艺更新改造计划,应用先进适用节能技术替代传统工艺、生产设备。组织实施燃煤工业锅窑改造、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建筑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积极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拆除集中供热有效范围内的现有工业锅炉。

五、强化节能管理

(一)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组织实施能源审计,定期公布重点用能单位名单,并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估,每季度公布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耗和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等指标完成情况;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能源平衡测试和节能专项检查等工作,指导企业做好节能方案;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工作的开展。各级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与各重点用能单位签订节能任务书,加强指导、监督、服务和考核,并辅之一定的奖罚措施。重点用能单位要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强化基础工作,设置能源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将节能降耗的目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并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水平。

(二)实施GDP能耗公报制度。统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每年向社会公布各县区万元GDP综合能耗及降低率等指标完成情况;每半年公布各县区万元GDP电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完成情况。

(三)大力推广节能管理新模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新节能新技术推广机制,积极引进先进的节能管理模式,大力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DSM),探索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及时向社会节能降耗技术、设备、管理和政策等方面信息,加强对重点节能降耗行业、企业及产品的跟踪指导,组织开展技术推广交流活动,举办节能产品推介会和节能产品展示活动。

(四)加强能源执法监管与能源监测。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充实能源执法监管力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完善节能监管体系,年综合能耗100万吨以上县区要建立健全能源利用监测(监察)机构,添置必要的监测设备,保障执法监管经费,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监测。积极创造政策条件,支持和鼓励有实力和资质的投资者和专业人员进入节能技术服务市场,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提供节能项目评估、设计、融资、施工、运行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推动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的改善。

(五)进一步健全统计和计量体系。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能源统计工作,充实统计队伍力量,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统计部门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统计资源,建立能够科学反映各地区、各行业能耗水平,并与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相衔接的节能统计体系。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实行下管一级,力求数据真实可信。有关涉能主管部门要加强本部门能耗统计工作,依法及时向统计部门报送有关能耗数据。统计部门要及时向有关领导和能源管理部门提供相关能耗数据。有关部门要把实现节能指标作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监测的重要内容。

质监部门要依法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督促用能单位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狠抓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落实,做好能源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校准,强化能源计量数据的应用和管理,引导企业全面建立能源计量检测体系,提高计量保证能力和计量管理水平;依法加强已实施能效标识的产品监管工作。

(六)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联审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应当包括合理用能的专题论证或节能篇(章),对高能耗项目实行合理用能审查,对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项目,不得审批、核准、备案,对未经批准擅自建设的,要依法追究直接负责人的责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招商引资中,要将项目万元增加值能耗作为重要审核条件,严格把关。

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一)加大政府节能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节能的支持力度,在编制预算时要安排节能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示范试点、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节能服务平台建设和先进节能管理模式推广应用的运作等所需费用,形成支持节能的稳定资金渠道。建立市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用于节能降耗专项支出。各级政府也要根据财政情况,安排相应的节能降耗专项资金。

(二)拓宽节能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节能项目的支持力度。节能主管部门要加强与金融主管部门的联系,向社会和金融机构推介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节能项目,推动和引导社会各界对节能降耗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加大节能技改投入。鼓励担保机构对节能项目进行投资担保。

(三)强化政策引导。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对在节能管理、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及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重点用能企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奖励办法,对节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车间、班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节能奖励资金计入工资总额。

(四)充分发挥企业节能的主体作用。各类企业要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和省的节能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标准,重视本企业节能工作,在技术节能、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到“增产不增能、扩建不扩能、增能靠节能”。重点用能企业应加强能源管理,编制节能降耗行动方案,落实能源管理制度,层层分解节能目标,逐级考核,定期向政府统计部门和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如实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节能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以及宣传培训等。

七、加强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召集、分管市长牵头,宣传部、农办、发改委、经委、财政局、统计局、质监局、农业局、贸粮局、机关事务管理局、旅游局、教育局、科技局、卫生局、建设局、交通局、电力局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单位的节能降耗协调会议制度,设立**市节约能源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委。市发改委要强化综合规划,制订完善产业政策,探索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实施差别电价;市经委要做好市节能办的日常工作,加强对节能降耗工作的综合协调,指导、督促全社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市财政局要落实节能降耗专项资金;农业局要做好农村新能源的开发、推广应用和农机的节能工作;贸粮局负责做好煤炭、成品油的供应和商贸流通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市机关事务局要指导督促各级机关落实节能措施;教育局负责将节能常识列入中小学的教育内容,督促中小学校采取节能措施;市科技局要加大对节能科研项目的扶持力度,技术创新资金优先给节能科研项目;卫生局负责抓好医院的节能降耗工作;市建设局负责做好建筑节能规划,组织实施建筑节能标准和建筑领域的节能工作;交通局负责做好车辆、船舶的节能工作;电力局负责电网结构优化,降低电网电力损耗,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各县区、居民社区、村委要组织开展群众性的节能降耗活动;各行业协会要组织开展节能经验交流活动,电力、建材、纺织行业要组织开展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上述及其他相关部门都要按照各自职责,切实抓好本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各县区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的节能工作网络。

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总结范文2

【关键词】钢铁企业;节能降耗;管理;创新

1前言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钢)始建于1958年,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年产1000万t钢的综合生产能力,拥有炼焦、烧结、炼铁、炼钢、轧材等全流程的工艺装备。多年来,湘钢积极推进治污减排、清洁生产和环境治理,在“十二五”期间城市钢铁企业转型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先后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两化融”促进节能减排示范企业,获批工业与信息化部“两型企业”创建试点单位,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减排先进单位”,被授予“湖南省两型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湘钢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钢铁企业与城市和谐共融的转型发展之路。

2钢铁企业节能降耗绿色制造的必要性

2.1是节能增效、控制成本的需要

近年来,湘钢坚持不懈地开展挖潜增效、层级对标,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效益,但随着对标挖潜技术和经验的不断推广应用,钢铁企业降耗降成本空间正在逐渐压缩和收窄。拓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实现由过去关注局部成本和表观成本,过渡到全流程、系统化的成本控制。湘钢能源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式迫切要求由原有的规模速度型转变为质量效率型。因此,高效回收利用能源资源,是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控制成本、谋求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2.2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过去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虽然装备改进、产能提升,但节能环保方面存在一些历史的遗留问题。一是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能源资源工作粗放,跑冒滴漏现象比较多。二是工艺流程不顺、新老装备并存,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得不到有效控制。三是技术创新环境、机制有待改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培养和挖掘。这些逐渐凸显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严重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钢铁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日趋加剧,特别是新环保法施行,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实施细则、考核办法陆续出台,都将影响钢铁行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湘钢的能源资源经营模式迫切要求由原有的粗放式转变为精细化管理。因此,实现钢铁绿色制造是湘钢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3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钢铁企业的需要

湘钢地处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湘江流域水源保护一、二类区域,作为城市型钢铁企业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与日俱增,企业不能再以牺牲环境和能耗为代价来带动经济效益,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将“消灭企业”。湘钢清醒地认识到,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减少污染排放,必须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染污少的绿色、低碳的钢铁制造发展道路,积极探索钢铁绿色制造模式。因此,深度回收利用二次能源,推进钢铁绿色制造,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钢铁企业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化解经济规模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

3钢铁企业节能降耗绿色制造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所谓节能降耗绿色制造是指综合考虑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充分利用钢铁长流程生产中排出的各种余能(余热、余压、余气),收集转换成为清洁能源,从而实现节能增效、减少污染排放的一种钢铁绿色制造模式。湘钢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绿色、低碳钢铁工业化道路,以铁素流、能量流的冶金生态学和流程优化理论为指导,以节能、提效、减排为目标,通过综合各种生产要素,强化内部运营管理,运用项目制的管理方式,将“精准生产,精细管理”的思想运用到能源管理之中,建立和实施全流程能源资源管理体系,为企业推进钢铁绿色制造提供了技术和管理的支撑。湘钢的主要做法如下:

3.1建立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强化节能降耗组织管理

成立由副总经理任组长,能源环保部、生产部、规划部、设备部等单位一把手为副组长,其他单位负责人为组员的节能降耗推进领导小组,全面优化四级能源资源管理体系,使其更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从整体上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及时发现组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人浮于事、层次过多等),使各个岗位之间的运转更加便捷、流畅,提升效能效率。能源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明确了企业能源资源管理思路,实现能源介质定额消耗,规范了管理流程,强化了运行监督与动态调控,建立起一套快速响应机制,见图1。

3.2抓好宣传发动工作,树立全员节能环保意识

在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过程中,以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为契机,注入“全员学习型、绿色生态型、持续发展型”钢铁新内涵。湘钢通过全面发动员工想办法,挖掘“金点子”,创造“金效益”。以开展群众管理创新成果、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等形式带动全员参与,实现能源资源的合理供给与高效利用。2014年,湘钢员工提出“金点子”合计达3120条,其中,有245条建议经实施后为公司年创效达6800多万元。与此同时,勤抓日常宣传,集中利用报纸、内部电视、刊物和各种信息媒体,报道节能降耗工作中的优秀单位、个人和事迹,宣传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逐步起到以周带月、以月带年的效果,使全体员工意识到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降低能耗就是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变“要我节能”为“我要节能”,形成广大员工的的共同价值观念。

3.3以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节能降耗攻关

湘钢通过引用华为项目制模式,以项目为单位,组建跨部门团队推进节能降耗。项目经理是团队领导者,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到项目完成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目标受控,形成对事负责而非对人负责的工作机制。专项攻关团队由能源环保部、生产部、设备部、动力厂多家单位组成,联合成立铁焦烧、轧钢系统、热力系统等六个专业组,指定专人任组长。各小组每周定期讨论,汇总本周难点、焦点问题,交由公司节能降耗推进领导小组整体解决,逐步建立起从现场实际、战略规划、项目实施、考核评价、发掘潜力、创新技术等多方面结合,环环相扣,螺旋式上升的工作持续改进机制,确保节能挖潜、环境指标改善、劳动效率和企业效益同步提升。

3.4坚持自主攻关、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持续开展节能降耗技术创新

3.4.1组织产学研团队,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挥企业内部人才资源优势,建立技术攻关团队,将燃气、热能、机械、电气、环保等专业方面的首席、技师联合组成“节能降耗技术专家组”,从纵深、横向开展节能环保经验、技术的研讨,有针对性对现场实际问题进行逐个突破,举一反三,推广经验。以企业为主体,与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冶南方、中冶长天等大专院校、设计院所等建立产学研同盟,联合进行节能、发电、低碳经济方面的技术研发与课题攻关,形成开放的技术创新格局。

3.4.2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实现系统与装备升级与优化

近3年,湘钢通过增加节能减排固定资产投资20多亿元,优化钢铁制造全流程工艺、技术和管理,淘汰落后产能与高耗能装备,完善资源能源信息管理系统,为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奠定工艺与装备基础。先后对老旧发电设备及工艺进行升级改造,推广应用高炉、转炉煤气回收技术和高炉煤气透平发电(简称TRT发电)、135MW超高压高温发电、干熄焦发电技术、烧结大烟道余热利用技术、废水深度处理回收工艺、烟气净化技术等,有效提高了钢铁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形成能源资源循环产业链。湘钢高炉、焦炉,转炉煤气全部回收利用,实现“零”放散,余热余能发电装机容量达48万kW,年发电量达到32亿kW•h,自发电占比达到82%。主要表现为:(1)提升冶金煤气利用效率。从2012年开始,湘钢自主引进135MW超高压高温煤气发电机技术,停运高能耗、低效率发电机组,煤气利用效率由20%提高到35%,供电煤标耗达到330g/kW•h,有效解决煤气“粮食短缺”的问题,又实现能源的高效转换和发电最大化,极大降低了外购电费成本,为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在国内湘钢2台135MW超高压发电机组为运行最稳定、发电效率最高的全燃煤气机组。(2)系统深挖余热资源潜力。对烧结机、干熄焦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优化生产工艺与操作,各项能耗技术指标得到提升。到2014年底,烧结余热发电量由12kW•h/t矿提高到21kW•h/t矿,每年增加发电量达3600万kW•h,达到国内前列水平。2014年湘钢吨焦蒸汽回收量达到0.56t/t焦,干熄焦率达到98%,指标分别比2011年提高0.06t/t焦和5%,吨焦发电量实现101kW•h/t焦。(3)高炉煤气采用全干法除尘,有效提升TRT发电量。通过引进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从源头杜绝水体污染,实现废水零排放。同时,充分回收利用煤气显热能量,TRT日均发电量由2011年的68万kW•h提升到现在的107万kW•h,增幅57%,吨铁TRT发电量由45kW•h/t铁提高到52kW•h/t铁,优于国内平均水平。(4)不断提高转炉煤气回收量与利用水平。从转炉煤气回收安全、工艺、设备、产生机理等方面入手,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回收量。目前,转炉煤气回收量已经由2011年98m3/t钢,提高到现在140m3/t钢,转炉煤气回收带来发电年创效约7200万元,煤气回收量水平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3.4.3采用引进消化吸收,提高节能技术水平

近几年,湘钢围绕节能环保,瞄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指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开展行业对标、对口学习,积极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工艺。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厚料层烧结技术,转炉溅渣护炉技术、高效连铸技术、钢坯热装热送技术、钢包畜热式烘烤、负能炼钢技术、高炉热风炉自动烧炉、焦炉OCC自动烧炉、转炉和加热炉饱和蒸汽发电技术、炉窑红外辐射涂料等一系列节能技术。同时,推广应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技术,先后引进并成功应用高炉顶燃式热风炉、高炉双预热技术、钢企“三干”技术(高炉煤气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干熄焦技术)、加热炉汽化冷却技术、套筒窑双预热、烧结余热发电技术、烧结烟气脱硫、热闷渣、钢渣粉及建筑材料生产线、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炼铁口废水循环利用等30多项先进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大大提高了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固体废弃物、废气、废热资源的回收水平得到显明改观,提升了经济指标水平,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环保污染与排放总量。

3.5明确责任考核体系,推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回收与利用

(1)完善目标制度,明确责任管理体系。为有效降低公司能源消耗,确保各污染物排放达到指标要求,2011年,由能源环保部牵头组织,制订实施编制《清洁生产规划》、《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及低碳发展规划》和《环境诊断环境提升方案》草案,及时对外环保监测信息。节能方面制订《提升发电方案及管理细则》、《推进节能降耗目标责任书》等,针对节能减排实行“四个明确”:明确责任单位与配合单位;明确管理部室和二级单位主要责任人、职责分工;明确总指标和分项指标、过程控制指标;明确指标量化考核细则。通过制度的完善确保有令必行,落实到位。(2)严格落实考核,发挥绩效杠杆作用。为了促进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湘钢从绩效管理方面进行改革,将生产过程能源消耗和环保指标纳入成本管理、责任制考核之中,对各二级单位按表计价收费,对各耗能用户制订定额能耗,节奖超罚的措施,实行分月考核,分档推进,超目标部分不封顶嘉奖,做到“用能有计划,耗能有计量,统计有记录,考核有定额”。公司每年通过合理调整激励方式,设立公司级节能降耗攻关奖、发电专项奖励基金达350万元,对节能降耗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公开表彰和奖励,对在节能环保工作中取得重大成效的技术开发人员给予重奖。在政策激励方面突出倾向于在干事、干实事的职工,有效提高各基层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综合考评体系的建立改变了原有能源环保管理现状粗放、单一局面,绩效“杠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推进节能降耗绿色制造的效果

4.1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通过强化节能减排,推进钢铁绿色制造的管理,开展“以气代电”、“以气代煤”“十大环保工程”等举措,湘钢的自发电量逐年递增,环保创效成效显著。2014年发电总量达到23.5亿kW•h,全年发电创造增效达3.7亿元,节约标煤约28.9万t。2015年全年自发电占比累计将达到85%,较2014年将提高15个百分点。通过建设废水回用处理线,年节约用水资源5000万t,固废资源经过综合利用年创效达7000万元。

4.2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经过几年努力与实践,湘钢的节能指标不断提高,污染排放指标持续下降。吨钢综合能耗由“十一五”末的613.1kg标煤下降到576.07kg标煤;2014年万元产值能耗1.71t标煤/万元、吨钢综合能耗576kg标煤/吨钢、吨钢可比能耗546kg标煤/t钢、t钢转炉煤气回收140m3/t钢、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均跨入行业先进水平。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放散率降到0%,基本实现零放散,全年减排二氧化碳70.8万t。与“十一五”末相比,到2014年湘钢实现减排烟粉尘1500t,削减率20%,二氧化硫21000t,削减率达到38%,减排COD2160万t,减排氮氧化物76t,削减率达到56%。

4.3管理体系明显改善

随着企业节能降耗,推进钢铁绿色制造的全面实施,湘钢能源管理实现由工序单体合理利用能耗向系统能源合理利用转变,由规模效益向整体效益型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现代化集约型转变。通过用科学现代管理体制手段,全面推广余能、余压、余热、外排综合污水处理回收利用技术,从规划、工艺、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到服务,全面实现工厂整合优化,实现装备大型化、集约化和流程紧凑化、连续化。湘钢作为全国首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单位,正在按照“两型”企业建设总体规划稳步推进,致力于把湘钢建设成为一个千万吨级的精品制造企业、一个反应快捷的综合服务企业、一个管理精细的高效运营企业、一个产业互补的多元发展企业、一个节能生态的“两型”示范企业。

4.4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总结范文3

本文从建筑绿色节能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着手,对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建筑围护结构、建筑采暖系统与空调系统等方面的节能技术进行了重点分析,以期对提高我国建筑节能效果,降低能源消耗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 绿色节能;节能技术;工民建施工;应用分析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多,建筑工程规模也日益扩大化,但与之对应的高能源消耗也成为建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建筑施工能源消耗量大约占发达国家建筑施工能源消耗量的四倍左右,由此可见,绿色节能技术在我国工民建筑施工中应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绿色节能技术在工民建筑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一)建筑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调节大气环境变化

当前,煤炭是我国建筑采暖所用的主要能源类型,大约占建筑采暖能源总量的75%,据调查资料显示,1吨标准煤炭燃烧后产生的SO2、CO2、CO以及粉尘量分别为19.8kg、24kg、406kg、4.2kg。现阶段,我国建筑每年采暖燃煤所释放的SO2总量约为300万吨,释放的CO2总量约为1.9亿吨。以CO2为主的大气温室气体,致使全球气温回升、环境酸化,是多种细菌传染病发生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开展建筑绿色节能,能够有效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降低建筑能源消耗量,增强建筑节能效果。

(二)建筑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室内环境的热舒适度

一般来讲,室内热环境能够对人体的冷热平衡产生影响。在建筑工程中,使用绿色节能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热环境,使其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调查资料显示,与非节能建筑相比,节能建筑屋顶保温与外墙保温能力大约比其高1.5~3倍,窗户保温能力大约比其高1.3~1.6倍,而节能建筑在采暖方面的能源消耗仅占普通建筑的1/2左右,同时,绿色节能建筑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温度较高,也能够有效的调节冬季建筑室内的热环境温度。

(三)工民建施工中采用绿色节能技术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

第一,我国能源资源紧缺。能源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节约能源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第二,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费结构,其中仅建筑冬季采暖用煤就占75%以,建筑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均衡性决定了绿色节能技术应用的必要性;第三,我国建筑领域能源消耗总量大约占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25%以上,能源资源的生产速度严重低于建筑能源消耗的速度,鉴于此,必须加快建筑绿色节能技术工作的开展;第四,开展建筑绿色节能设计施工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建筑绿色节能技术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未建立完整法律配套措施

一方面,虽然我国在几年前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但因缺乏有力的节能管控措施,致使节能组织相关单位不重视,造成建筑节能工作进度迟缓;另一方面,与建筑节能相关的法律配套体系不完善,如缺乏对冬暖夏热、冬冷夏凉区域相关的建筑节能设计规范标准,缺乏建筑空调系统与采暖系统等相关的节能技术施工标准,缺乏具体的《民用建筑合理用能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二)建筑行业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水平不高,节能环保意识不强

与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相比,我国至少落后几十年,从建筑节能设计到建筑节能技术施工,都未形成标准化、系统化的施行理念,绿色节能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手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普遍存在专业素养差、节能环保意识淡薄的情况,加之建筑施工方的现场监管人员对节能施工技术、材料等的了解度不高,致使盲目施工、质量监管漏洞等现象的出现。同时,有些绿色节能进口材料,就因未严格按照工民建施工技术标准操作,造成节能效果受损。

(三)建筑市场绿色节能材料紧缺

在建筑市场中,因新型绿色节能环保材料的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供应量较普通材料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节能材料环保材料推广力度欠缺,市场应用技术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需求,部分环保材料未被正式列入工程建设使用标准中,致使其使用范围受限;另一方面,未建立起完善的建筑能耗评估标准,建筑消费群体对新型绿色节能材料的了解面少,进而也导致建筑方使用节能环保材料的积极性不高。

三、绿色节能技术在工民建筑中的应用分析

(一)优化建筑节能规划设计方案

参照建筑节能设计原则,需尽可能减少建筑群体的外表面积,合理控制好建筑体型系数值,减小单位建筑空间内热失散面积数值。通常来讲,降低建筑群体体型系数值的方法主要为如下几种:

第一,增加建筑物的使用层数,将建筑高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第二,尽可能增大建筑进深值,缩减建筑物的面宽值;第三,建筑体型尽可能统一;第四,延伸建筑体型长度,重视建筑群体的整体造型规整性。

(二)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施工分析

1、建筑外墙节能施工技术分析

工民建筑外墙保温系统通常由饰面层、保温层、防护层及粘结层等四部分组成,普遍应用于混凝土多孔砖、粘土多孔砖及钢筋混凝土等外墙施工中。建筑外墙保温施工所选材料应为导热系数小且不易燃烧的材料;建筑保温层必须设有护面层。在外墙保温施工过程中可选择保温层挂装法、保温砂浆抹灰法以及保温制品内贴法等施工技术手法。

2、屋面节能施工技术分析

通常来讲,建筑屋面的热惰性指标(D)与传热系数指标(K)需满足如下值,当D≥3.0时,K≤1.0W/(m3・K);当K≤1.0W/(m3・K)时,D≥2.5。

对于工民建筑中的坡屋面,必须设置保温隔热层。若坡屋面使用的材料为钢筋混凝土,则保温层设置在基层上侧方的位置;若坡屋面使用的材料为轻钢结构,则屋面保温层可设置在下侧位置或者基层上侧位置。

对于工民建筑中的平屋面找坡,可选择水泥加混凝土碎料、轻集料混凝土等材料做实铺处理。

(三)建筑采暖系统绿色节能技术施工

建筑采暖系统节能措施主要分为如下几点:

第一,选择合适的建筑采暖设备,提高建筑采暖的运行效率,加强供暖管道的保温管理,以有效提高建筑外部管道的供暖输送效率;第二,为减少建筑采暖能源消耗,增强建筑采暖系统的热效率,可大力推广集中供暖方案;第三,针对当前城镇建筑供暖现状,可积极推广以热量分户为主的采暖收费方案,提高消费群体的节能意识。

结语

在工民建筑中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对促进建筑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因此,建筑企业要了解绿色节能技术的实质意义,全面掌握不同建筑位置节能技术的应用重点,积极推广使用新型绿色节能技术,以期减少建筑能源消耗,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勇. 节能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 科学之友,2013,(10)

[2]王正涛,汪琰珂. 节能技术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6)

[3]于涛. 对工民建工程施工中节能技术的探究[J]. 经营管理者,2014,(31)

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总结范文4

一、**期间本市能源发展基本情况

**期间,本市大力推进能源建设,不断提高能源供应能力,积极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努力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约束瓶颈,能源工作取得较大成绩,能源供应基本保障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能源消费较快增长

**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8069万吨标煤,与**年相比,年均增幅达到8%。其中,全市用电量达到92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0.5%;最高用电负荷在采取错避峰措施的情况下年均增长9.9%,按本市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用电负荷接近1千瓦;成品油消费1500万吨,年均增长11.9%;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8.7亿立方米,比**年增长了6倍。

(二)能源建设不断推进

**期间,本市顺利接收了三峡水电,建成了外高桥电厂二期工程2台9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化工区2台30万千瓦联合循环机组,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50万千瓦,形成了以500千伏双回路环网为基础的城市电网主网架。东海平湖油气田扩建工程投产,年供应能力从4亿立方米增加到6亿立方米。**年1月西气东输天然气供应**后,形成了双气源供应格局。基本建成了城市天然气高压主干管网框架。

(三)能源结构逐步优化

**期间,本市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成效显著,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煤炭在全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从**年的65%左右,下降到**年的52.8%;天然气和市外来电等清洁能源的供应量快速增加;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实质性起步,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4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达到195千瓦,太阳能光热利用集热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绿色电力机制。

(四)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本市积极推进产业政策与能源政策相结合,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年,本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以下简称“万元GDP能耗”)为0.88吨标准煤,比**年下降了16.5%。其中,通过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淘汰了一批高能耗、低附加值、高污染的劣势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29.9%。强化建筑节能管理,颁布实施了《**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推进节能机制创新,开展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探索。

万元GDP综合能耗变化情况

(五)能源技术取得突破

结合能源工程建设,能源技术水平进步显著。外高桥电厂二期工程的百万千瓦级超临界机组是目前国内已建成投产的单机容量最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煤电机组。**化工区热电联产机组在国内率先采用国际先进的200MW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热效率超过80%。在燃料电池、光伏发电等先进能源技术的科研、制造和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市在能源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能源供应能力依然不足,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备,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环保治理措施相对滞后等。

二、**期间本市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期间国内外能源形势

**期间,国际能源形势总体上比较复杂,能源高价位运行的局面仍将持续。我国能源供应面临着资源、环境、运输和安全生产等多重制约。国家在《**规划纲要》中,确定了我国能源方针:

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时,确定了把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明确了**期末全国万元GDP能耗比**期末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这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

(二)**期间本市能源发展形势基本判断

1、节能降耗任务十分艰巨。由于一批钢铁、石化等耗能较大的项目将集中投产,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本市能源需求总量仍将较快增长。按照本市《**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年万元GDP能耗比**年下降20%左右的目标,**期间全市能源消费量的年均增速要从**的8%降到5%左右,难度很大,但必须如期完成。

2、能源供需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在LNG项目建成之前,本市天然气供应存在一定的缺口,这将是**期间本市能源供应和安全保障中的主要问题。电力供应矛盾将随着华东电网及全国供应形势好转和市内电源建设而进一步缓和,关键是要解决市外来电通道和市内电网建设落地难的问题。

3、能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加重。国家要求到**年,本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应从**年的51.3万吨下降到38万吨,其中电厂的排放量从30.6万吨下降到13.4万吨以下。**要成功举办世博会,必须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4、能源价格存在上升压力。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国家实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煤电价格联动政策,进口国外资源比重增加等因素,都将推动本市能源价格水平上升,这对用能多的产业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也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新能源发展既有挑战更面临重大机遇。由于成本和技术等因素,新能源在**期间还不能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但随着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和技术的突破,新能源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在燃料电池及汽车的核心技术研发上在国内已具有相当的优势,应进一步加大研发和产业化力度。

从长远看,本市缺乏一次能源,利用国内外能源资源都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能源问题将是长期制约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期间本市能源发展目标

(一)发展目标和总体方针

发展目标:着眼于**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立足于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实现本市能源可持续发展。到**年初步形成多样、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为全面实施本市**规划提供良好保障,并与“**”发展做好充分衔接。

总体方针:保障能源安全,强化能源节约,重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保障能源安全。能源建设要适度超前。坚持能源来源多渠道,能源供应多主体。一次能源品种多样化,以煤炭为主。电力建设市内外并举,以市内为主。天然气建设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多源并进。加快构建能源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

——强化能源节约。落实节能工作责任制。节能降耗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境保护、技术进步、培育科学的生活方式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和宣传教育手段,确保实现本市节能降耗目标。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瞄准未来世界能源技术革命的方向,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本市科教兴市重点领域,坚持开发与应用并举,使本市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之一。

——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推进能源的清洁利用,扩大清洁能源的利用。煤炭消费既要控制总量,又要优化结构,主要用于大型发电机组。全面完成电厂烟气脱硫工程,用天然气替代分散烧煤,确保实现国家下达的二氧化硫控制目标。

(二)能源总量和结构

**期间,按照GDP年均增长9%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20%左右测算,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到0.5左右,**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1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将从**期末5300万吨增加到近6000万吨,但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下降到46%左右;天然气比重将从3%增加到7%,市外来电比重将从7%增加到10%左右;石油消费比重基本保持在37%左右;可再生能源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能源规划布局

1、电力布局。规划市内、市外电源分别占全市电力供应能力的2/3和1/3左右。市内电源规划形成5+X格局:即五大发电基地(外高桥、石洞口、吴泾-闵行、漕泾和临港)和若干个调峰与热电联产电厂,发展分布式供能系统。市外电源规划形成2+X格局:即一是华东电网内的安徽煤电基地,二是华东电网外的三峡和金沙江等西南水电,并在华东电网内参与建设核电、抽水蓄能等。**期间市内电源建设的重点是外高桥电厂三期和推进黄浦江沿岸燃煤电厂向漕泾转移;市外来电重点是落实输电通道、增加皖电东送。基本建成网架结构坚强、安全可靠的城市电网。

2、天然气布局。长远规划形成西气、川气、进口LNG和东海气等多气源供应格局。在五号沟、漕泾等地区规划天然气应急备用站。

**期间建成进口LNG一期工程、接收川气东送,扩建五号沟应急备用站,并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天然气高压主干管网系统。

3、煤炭和石油布局。煤炭存储设施主要与燃煤电厂布局相结合,黄浦江沿岸的煤炭码头和堆场转移到长江口和杭州湾沿岸。炼油设施发展重点在漕泾地区,石油存储设施主要分布在外高桥、漕泾地区和洋山港区。

4、可再生能源布局。风力发电主要布局在三岛两区(崇明、长兴、横沙岛和南汇、奉贤区),重点在海上。太阳能利用主要是结合建筑物一体化建设。结合城市垃圾处理,建设沼气回收发电示范工程。将崇明岛和世博园区建成新能源利用综合示范区。

四、**期间本市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能源建设,保障能源供应和安全

1、增加天然气资源

全力以赴增加气源供应,西气要争取增量,东海气要确保稳产,LNG项目要加快建设,积极做好接收川气的工作。确保进口LNG项目一期工程在2009年建成投产,形成西气、川气、进口LNG和东海气多气源供应格局。确保如期建成五号沟LNG应急备用站扩建工程,并在应急情况下发挥过渡气源作用。**年,全市天然气的供应量将达到55-60亿立方米。为满足“**”期间本市能源需求,**期间本市要启动LNG二期扩建工程,还需着手开展第二个LNG接收站选址工作。

做好天然气供需平衡和新气源衔接,确保安全、平稳供气。一是加强天然气需求侧管理,优化用气结构,确保居民和城市正常运行的用气需要。二是合理安排燃气电厂的建设进度,现有燃气机组主要用于调峰。三是在进口LNG项目建成前保持现有人工煤气的生产能力。四是合理提高天然气价格,促进合理、节约用气。

2、推进煤炭清洁利用

按照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布局优化的要求,加快黄浦江沿岸的南市、吴泾、闵行、杨树浦电厂以及崇明堡镇电厂老旧煤电机组改造,“上大压小、以新代老”,实施煤电厂布局的重大调整。南市电厂结合世博动迁予以拆除;吴泾热电厂改建2台30万千瓦高效供热机组;闵行电厂和杨树浦电厂进行“拆二建一”易地改造,在漕泾地区建设2台百万千瓦级的超超临界煤电机组;崇明堡镇电厂易地建设适当规模的清洁、高效发电机组。积极研究建设煤整体气化联合循环(IGCC)示范机组的可行性。

全面实施煤电厂烟气脱硫工程,确保**年全市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国家要求的减排目标。对其他用煤也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在有天然气资源的情况下,鼓励使用天然气替代分散燃煤。

3、加快市外电力通道和城市电网建设

抓住市外来电资源较为充裕的时机,着力打通市外来电通道。

全力配合国家建设皖电东送通道和金沙江送**80万伏直流特高压输电线路。**年,接收市外来电能力超过1000万千瓦,并为“**”期间接收西南水电创造条件。

城市电网的建设重点是建成500千伏外半环网架,以及世博、虹杨、南汇、三林、练塘、漕泾等6座500千伏变电站和一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架空线入地。输变电设施建设采用节能、省地技术。

4、保障石油供应

继续发挥国家石油公司的主渠道作用,顺应国内成品油零售和批发市场逐步开放的趋势,建立石油交易市场,吸引国内外多种渠道油品资源的流入,保障市场供应充足、稳定。同时,增加石油储备的规模,在五号沟地区建设航空油料码头和油库。

(二)加大节能工作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降低高能耗产业的比重,加快提高工业附加值率。加快淘汰高能耗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对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企业,有步骤地实行关、停、改。控制高能耗低附加值项目的准入,严格实施建设项目能耗审核制度,将项目万元增加值能耗作为重要审核条件,严格把关。

2、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应用

加强节能技术的研发,把节能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再创新,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支持企业加大投入,争取在新型照明、节能型空调、混合动力汽车、高效电机、蓄冷蓄热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提升节能技术水平。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节能工艺、节能材料,组织制订和实施分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计划,实施工业设备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余热余压利用、窑炉节能改造、空调和家用电器节电、绿色照明、能量系统优化、热电联产和分布式供能、政府机构节能十项重点节能工程。

3、强化节能管理

抓好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节能,做好钢铁、电力、石化、化工、建材等耗能多的行业的节能工作,把年用能量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单位作为节能管理的重点。对汽车、空调、冰箱、风机、水泵等节能潜力大、使用面广的用能产品,严格实施能效标识制度。

加强能源供应侧的节能管理,努力降低厂用电率、线损和燃气产销差;优化电厂调度,降低全市发电煤耗。做好能源需求侧管理。经济和行政手段并用,进一步依靠技术进步,优化用电负荷特性,继续做好电力错避峰工作,缓解峰谷矛盾。强化燃气需求侧管理,促进燃气和电力互补利用。

4、创新节能机制

发挥大型能源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能源企业要承担为用户节能降耗服务的社会责任。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扶持节能服务公司(ESCO)发展,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管理等专业服务。推进“能效电厂”建设,研究设计合理可行的电价和投融资机制,使投资节能与投资新建电厂取得同样的投资收益。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节能经验。

5、加强节能宣传教育

积极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企业、社区、学校等活动。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对浪费能源的行为进行批评曝光,形成节能光荣、浪费可耻的文明风尚。以区县和重点用能企业为重点,开展节能培训;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能源资源国情和节能教育;利用社区等平台,普及节能知识和措施,引导居民在改善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培养科学的用能方式,推广使用节能产品,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节能的良好氛围。

(三)加快能源技术创新,保障能源可持续发展

1、大力发展以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

将氢能作为能源长远发展战略的重点,以氢能汽车为抓手,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已有的领先优势。利用吴泾、漕泾、宝钢地区的副产氢气,围绕形成万辆级氢能汽车生产能力的目标,加大氢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强氢基础设施建设,制订氢储存、运输和加注技术规范,形成安全可靠的氢气供应链,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氢能产品和技术应用及产业化。

2、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

重点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建设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和临港、崇明、长兴等风电项目。**年,风电规模达到20-30万千瓦。太阳能利用主要是结合建筑物一体化建设,积极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年光伏发电规模达到7-10兆瓦。发挥科技、产业、资金等综合优势,加大生物质能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积极研究二甲醚等煤基燃料替代石油制品的可行性,抓好关键技术攻关,做好与城市基础设施布局的衔接。

3、发展能源装备产业

进一步加大能源装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力争使**成为国内最大的能源装备产业基地。重点推进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IGCC技术、LNG船和燃气轮机的国产化关键技术研发,提升超超临界火电、核电和脱硫脱硝制造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装备产业。

4、培育能源技术创新基地

发挥**紫竹科学园区研发力量聚集优势,以洁净煤、可再生能源、核电、氢能等新能源技术领域为重点,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加快推进能源技术研发机构和人才的集聚,争取成为部级新能源技术创新基地。

五、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能源工作组织领导

建立本市能源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确定能源开发与节约、能源安全、能源对外合作等重大政策和重大事项。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能源工作力度。建立能源研究机构,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二)落实节能降耗责任制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能耗下降责任相结合、行业主管和企业主管部门形成合力、市政府各部门和区县政府工作相衔接的原则,建立节能降耗责任体制。市发展改革委、市经委对节能工作总负责、总协调,各主管部门、各区县分别对本行业、本地区的节能工作负责。分解节能降耗目标,将节能降耗责任和成效纳入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体系中。进一步加强能源统计力量,完善统计体系,建立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和工作通报制度。

(三)完善能源价格机制

发挥价格杠杆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反映能源供求状况、体现能源稀缺程度、有利于吸引优质资源流入、有利于形成能源安全体系、有利于节能降耗的价格机制。

建立与上游资源价格涨跌同向联动的机制。成品油、天然气价格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继续完善峰谷、季节差价,促进削峰填谷。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施价格激励政策。逐步理顺能源比价关系。

实施差别化价格政策。制订分行业万元增加值(产值)能耗或产品单耗限额标准,超过限额标准的耗能,实施累进加价;对列入计划应予淘汰的高能耗劣势产业的用能,实施加价。完善阶梯式价格管理政策,对满足基本需求的生活用能,价格保持相对稳定;对超出基本需求的能源消费,实行分级递增的价格政策。

建立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对垄断行业实行严格的监管机制,对调价收入使用建立合理的调节机制,对公交等公益性行业实行补贴机制,对困难群体采取社会保障措施,确保价格改革平稳实施。

(四)加强财税政策支持

加大节能资金投入,落实国家对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并加大公共财政对节约资源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研究集中部分能源调价收入,用于能源安全与平衡和支持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政府采购和财政性资金支持的建设项目中,优先选用节能产品、节能技术、节能材料,并积极采用可再生能源。

(五)推进规划落地实施

将能源规划与城市布局规划相结合,由市规划部门统一规划预留能源通道及能源项目用地,各区县要将电源、变电站、天然气门站、能源通道走廊和能源储备站场等重大能源设施的规划纳入区县规划并严格控制,积极支持、配合能源项目建设。

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总结范文5

2010年9月27〜28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主办的“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副部长出席并在会议上指出:“节能减排是当前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工作任务,两化融合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节能减排初现成效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的成长,随着产业格局的调整以及生产技术的升级,中国工业进入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在此过程中,仍面临着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投入产出率低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节能减排成为当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一道路上,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为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节能减排直接关系百姓生活

当前,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轻工、纺织、装备、信息产业等行业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中,涌现出了一些典型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初步的经验。

杨学山将这些经验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降耗正在从单一的环节向集成的、综合的方向转换;第二,在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区等更广阔的范畴进行统筹协调,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第三,各地方、各行业推进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机制有了不少创新;第四,信息技术在促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降耗的过程中,催生了新兴的服务业;第五,信息通信技术为政府主管部门调控、监测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作为国有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的中石油公司,建成了一批覆盖20多万口油气水井、1000余套炼化生产装置、4万公里油气长输管道的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大幅度提升生产运行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中石油搭建了三大信息化工作平台:一是功能全、用户多的健康安全环保管理系统,做到了污染源实施监控、超标异常排放情况的在线提醒;二是能效改进管理等信息系统,实现了炼油能耗统计与上报、节水专项管理、重点能耗设备实施监控等功能;三是搭建了碳交易电子竞价平台,完成了中国首笔二氧化硫排放指标电子竞价交易。截至2009年年底,中石油累计实现节能量750万吨标煤、节水量2.64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率分别达到12.9%和33.4%。“我们加强节能减排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使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各方面紧密合作,才能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的成功。在下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深化已建信息系统应用,大力推进物联网建设和应用,持续提升信息化自身节能水平,引进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建设绿色数据中心,从而减少地区公司机房数量,以达到降低数据中心能耗的目标。”中石油公司副总经理王宜林说。

中国铝业公司是全球第二大氧化铝供应商,近年来,为了促进节能减排,他们设立了相应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制定了《信息化管理办法》、《节能减排目标考核暂行办法》等三十多项制度以确保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据中国铝业公司副总经理吕友清介绍,中国铝业公司的ERP项目是从2005年正式投入使用的,至今系统稳定运行,通过对统计、库存和销售的有效管理,建成了覆盖所有企业的信息化网络、视频会议、语音通信系统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重大污染源的重点监控,对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定期统计分析。利用信息化后,较2005年每吨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综合能耗分别下降了26%、2.34%、1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分别减少了41%、76%、32%。“近年来,公司投入20多亿元用于科研,成功研发并推广应用了一大批信息化、节能减排科技成果。十一五期间公司投资约300亿元,进行了以信息化、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公司总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达5.33亿元。”吕友清介绍。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它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制造厂商之一。经历了百年发展历史之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对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业务领先,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量点突破、持续改进”的新策略,建立了营销、物流、生产、采购、财务、HR、KM知识管理等信息交流、共享的ERP系统,实现了青啤在各种经营活动中精细化成本管理,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成本浪费的现象。此外,他们还对生产环节的设备进行改造,实时获取各项技术质量参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源损耗和污染排放。“近年来,公司每年为个生产环节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投资约5000万。冷凝水回收利用、糖化热能回收、二氧化碳和沼气回收再利用等,各项能源、资源消耗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青啤集团副总裁黄克兴说。

众所周知,纺织行业也是一个资源依赖型产业,高耗能不仅增加了碳排放,同时也削弱了纺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在利用信息化实现节能减排上不遗余力,创建了一套全新的现代化纺织用电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电能管理的精细化。在近十年的信息化建设中,建成了由传感网、ERP和电子商务组成的信息化体系。其中,在线电能检测监控系统能自动采集实时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并通过文字、声音的形式报警,使调度人员能实时掌控系统状态,分析历史数据,制定用电计划,核算用电成本。其2009年节能技术投入达到117.8万元,单位能耗和劳动力成本亦下降,实现年节电1224.8万千瓦时,节省电费781万元。

浙江省是全国印染大省,印染行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能源消耗非常高,能耗成本占据印染加工成本的30%以上。浙江省两化融合的切入点选择了印染行业。自2008年以来,已有超过200家印染企业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改造,减少染化料等库存30%以上,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5%,减少污水排放30%以上,综合减少能耗30%以上,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浙江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黄宪法副处长对浙江省近年来的节能减排工作感触颇多,他表示:浙江省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大力助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率先推进印染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解决印染行业高耗能、高排放问题。一是优化政府调控政策体系;二是以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为契机;三是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实现了“十一五”的节能降耗目标。

对于未来下一步工作,杨学山提出进一步要求:要把通过信息化来促进节能减排纳入到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企业在技术改造、流程优化、循环利用、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用融合的思路将企业节能减排降耗和信息技术运用紧密连接在一起。

节能“任重” 减排“道远”

杨学山副部长在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在看到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应当看到问题和矛盾,对经验的总结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以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工作的认识亟需提升,工作思路仍需进一步明确,不同行业、地区和企业的发展差距还很大,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覆盖度和深度还不够,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还不完善等,这些都是发展中必然面临的问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杨铁生副司长也表示: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节能减排水平是促进管理、技术创新的重要方法,加快信息技术、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的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重点设备的数字化、自动化,逐步开展重点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研究开发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数字解决方案,建立节能环保的信息平台,是完成今后两化融合推进节能减排的重点任务。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已成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强有力支撑和加速传统制造工艺和流程升级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方式。尽管在“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成效开始显现,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实效,但是否意味着中国已进入能耗低负荷阶段?结论还为时过早,在整个节能减排工作中突显出的几个问题,已成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绊脚石。

首先,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在政策引导上还显不足,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和深度仍比较有限,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潜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信息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目前还存在着思想上的障碍,一些企业对此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思想观念上还有待于提高。

其次,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到相关领域和行业,还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有一定的具体措施加以保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信息技术推广上给予企业支持仍然需要加大,为企业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建立面向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支撑服务体系。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中介公司或节能公司的建设上也欠完善,并未形成较好的市场推广环境。此外,以法律手段加强资源整合、理顺机制体制、完善工作体系,营造更加有利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环境和条件也需及时整合。

第三,全社会对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仍有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把推进两化融合与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把信息化改造作为节能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挖掘新的节能潜力的重要支撑手段,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具体情况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第四,大部分地区制定并实施了预警消耗方案,但是个别地区的预警消耗方案缺乏针对性,不具可操作性。如方案当中的调幅对象不确定,调幅过程不具体,任务不明确等,造成实施过程的盲目性。其中个别地区在预警实施方案中简单化,在社会上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第五,高耗能行业增长比较快,2009年下半年电子、钢铁、石油、石化等六大行业增长了17.2%,呈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这样的趋势无疑给节能减排雪上加霜。

第六,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情况,各地差距仍然比较大,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覆盖度和深度还不够,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还不完善。对于国家指标和地方指标的双向完成增添阻碍。

第七,各级管理部门在节能减排方面普遍存在着管理粗放,统计方式方法不健全、数据分析不够细致和准确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政府对节能减排实施情况的判断,没有达到节能减排的清晰化管理。

对于今后的工作,杨学山提出,一是要用融合的思路来推进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工作;二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树立标杆,分类指导推进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三要突出重点、抓住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抓住企业的关键环节;四要充分发挥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为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降耗工作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共同努力;五要进一步加大服务于工业行业节能减排的信息技术、装备和产业的发展;六要进一步形成协同的工作机制,加大对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支持。

评论

节能减排就是竞争力

就在三年前,《计算机世界》报以促进绿色环保为己任,联合多家机构,率先在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界共同发起了大型公益性主题策划――“中国绿色IT行动”,并在业界率先启动了“中国绿色IT行动联盟”,当即得到包括英特尔、联想、IBM等在内的众多IT厂商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信息产业和绿色节能已经不是两个孤立的概念,而是融为了一个整体,其内涵也绝不是节能、降耗那么简单。它不仅涵盖IT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包装、物流、销售、使用、回收的全过程,不仅是让IT企业提供越来越绿色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通过硬件、软件和解决方案,让其他更加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变得更加“绿色”。

根据近年来对钢铁、电力、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石油等高能耗行业的跟踪报道,我们发现,在这些传统工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中,信息技术在生产环节中的普及应用,非常有助于推动实现单位GDP能耗水平的降低。

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总结范文6

【关键词】建筑节能;新技术;现状研究;

0.引言

建筑节能工程的快速发展,在推动新技术不断改进的同时,也节约了能源资源,降低大气污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存。此外,现代化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人们对舒适建筑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建筑节能工程和节能新技术的研发运用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稳固发展,同时还能提高建筑环境的舒适度。因此加大建筑节能工程的研究力度迫在眉睫。

1.建筑节能的定义

建筑节能指的是生产建筑材料、房屋建筑施工和投入使用的所有阶段,在达到相同需求或满足相同目的的基础上,对能源资源的合理运用,合理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量,提高建筑的舒适度,节省能源资源。目前,建筑采暖、照明、空调、热水供应等都属于建筑节能。建筑节能的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工作内容较多,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从施工流程方面而言,工程规划、项目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等所有阶段均和建筑节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建筑材料方面而言,节能型门窗、保温材料、节能型墙体材料以及节能玻璃等均属于建筑节能的范畴。从建筑节能技术方面而言,建筑和太阳能相结合技术、照明节能技术、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技术以及供热、供冷新技术等均属于建筑节能的范畴。

2.当前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

中国在建筑能源资源方面的消耗总量占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33.33%左右。早年中国建筑能源资源消耗中煤炭等能源的消耗量巨大。而随着建筑规模的逐渐扩大,建筑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在全社会能源资源消耗总量中占据更大的比重。现阶段整个中国有400亿平方米以上的房屋建筑,而节能类建筑房屋的总面积只有2.3亿平方米左右。这也就意味着每年在20亿平方米的房屋中,有97%左右的房屋属于高耗能类建筑,而只有3%左右的房屋属于节能类建筑。所以研究中国建筑节能迫在眉睫。下文从建筑节能的能源资源消耗方面、设计、有关标准以及法规政策制度四个方面入手,针对建筑节能现状进行研究探讨。

2.1能源资源的消耗

人们生活水准的显著提升,使得建筑能源资源消耗问题更加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已建成的该房屋建筑中,因为考虑到一次性建设成本,建筑门窗的气密性以及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均较低,夏季居室的温度在30摄氏度以上,冬季则在16摄氏度以下,居住热环境差,急需改善,这就要加大了能源资源的消费。其二,建筑房屋的面积在逐渐增加的同时,也使得建筑能源资源消耗在不断增加。其三,因为空调的大量使用,空调高峰期的用电量在急剧增长,其中有部分城市已经达到了40%。这导致建筑能源资源的年平均消耗量在递增,并超过国家能源资源的年平均生产量。

中国境内,达到节能标准0.5倍的建筑,其采暖消耗能源资源量也是12.5K/m2。现阶段中国农村地区,尤其是严寒、夏热冬冷的地区,其房屋建筑面积为50亿平方米左右。这些房屋建筑多数采取传统方式以及传统建筑材料进行施工建设而成,外墙利用的是实心的粘土砖砌成,门窗多是利用木质门窗,居室内利用的是火炕或火炉供暖,屋顶设计较为简单。因为房屋建筑的采暖效果较差、保温性能不强,导致农村房屋建筑在冬季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来供暖,在浪费能源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严重的为威胁。

2.2设计问题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设计标准还不够完善,差距较大。现阶段中国大部分采暖地区,其围护结构的热功能并不强。有关数据调查发现,中国建筑房屋围护结构中,外墙传热系数是西方发达国家的4倍左右,外窗只有1.5倍至2.2倍,屋顶只达2.5倍至5.5倍,门窗的透气度只达3倍至6倍。国外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住宅中,平均每平方米实际年采暖耗煤13.5千克,但是中国多数地区并没有达到这个数据。通过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建筑中多数能源资源是在外墙、门窗、屋顶等消耗掉的,这些建筑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都较差。因此中国必须要对已有的建筑结构进行节能设计改造。

此外,虽然中国为了促进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出台了管理规定、节能条例以及设计标准等,但是因为行政监管体系的不够完善,使得建筑设计无法达到节能要求。

2.3相关法律、设计标准

在1986年出台了相关的设计标准,之前的中国并没有出台建筑节能的设计标准,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1993年中国出台了旅游旅馆等建筑节能的相关设计标准。在1995年中国出台了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建筑节能率为50%。1998年中国出台了《节约能源法》,成为了全国节能指导法律,是我国建筑节能的立法准则,对于指导建筑节能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之后中国相继出台了各种有关建筑节能的规范标准等,对于强化建筑节能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提高新节能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4法规政策制度的不健全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起,中国就开始了建筑节能工作,但起步比较晚,在通过了数十年的努力后,中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在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例如:建筑节能组织管理的加强,建筑节能以及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从法律法规制度方面而言,中国早年就已经出台了节能法规、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方针制度等。这些法律法规为建筑节能行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针对建筑节能和新能源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并不够完善,并未以法律形式明确建筑节能中的主体对象各自的法律地位,也并没有真正规范国家政府、市场、相关企业以及个人在整个建筑节能中的具体行为。针对建筑节能建设所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导致了建筑节能工作出现各种漏洞。

因为建筑节能的设计内容较为广泛,并存在着交叉现象,要求建立完善的问责制与责任追究制度,根据“谁负责”、“谁监理”、“谁审批”等原则,针对未通过办理程序就开工或未完成竣工验收手续就投入使用的各种行为,要严格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完善建筑节能的监管机制,确保所有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3.建筑节能新技术

3.1暖通空调节能技术

(一)空调末端装置。目前的辐射式采暖方式主要有:垂直板辐射、天花板辐射以及地板辐射等,即能够防止吹风感,还能够充分利用低温热源与高温冷源,提高了热泵效率。在有地下水以及低温废水等低品位的可再生热源、冷源中,利用末端方式,能够节省常规冷热源,直接利用已有冷热源。

(二)采暖系统节能技术。我国城市的供暖采取的是城市集中供暖或区域集中供暖方式,能够提高热效率。将平衡阀安装在管网系统内,能够保障该系统水力的平衡,有效降低室内平均温度,节约能源资源,减少能源消耗。

(三)余热回收技术。通常情况下,建筑物的新风负荷占总负荷的35%左右。如果新风量能够由最小新风量转变成全新风,在春季、秋季能够节约60%左右的能源资源。利用全热型换热水器,把空调房中的新风和排风进行热、湿转换,降温除湿,空调系统内的余热能够回收利用。

(四)热电冷联产新技术。在热电冷联产的同时,利用制冷装置,构成完整的热电冷联产新系统。其中制冷装置是以吸收型制冷机为主,该机器在制冷过程中,利用通过热电联产系统内的热量进行制冷。这种技术和天然气制然系统制冷、天然气锅炉制热以及发电厂发电等技术相比,能源消耗量能够降低20%左右,还能够解决了输电阶段的线路损耗问题。

3.2新能源技术

(一)储能材料。利用建筑结构自身的热容特性,在保证建筑结构温度的基础上,储存能源。目前大部分储能材料被用于天花板以及地板的厚板内。但是储能材料对夜间附近温度的依赖度较高,因此还应加大研究力度。

(二)地源热泵。地热处在地下浅层,对于地热的利用既有制冷效果,也有制热效果。地源热泵利用少量电能等高品位的能源,将低温位热能转移到高温位上。地源热泵在中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其市场应用前景较好。

(三)绿化建筑。在强调节能的基础上,注重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观念,将绿化引入到建筑中,在房屋建筑内重塑自然。例如:将爬山虎种在墙面上,既能够遮挡阳关,也起到散热作用。

(四)废弃物的再次利用。破损的红砖、陶瓷面砖以及废弃混凝土等建筑废弃物,通过粉碎、筛分等制成骨料再次利用。例如:植草砖、庭院造景砖、透水砖等,市场前景好。

(五)太阳能。将太阳光能利用各种系统设备与先进技术转化成热能、电能等其他形式的能源,即为太阳能技术。现阶段,中国多数地区已经开始研究和在建筑节能中利用太阳能。在建筑房屋中,对于太阳能的利用主要包括发电、供暖、供热水三个方面。在建筑节能中运用太阳能已经成为了必然发展趋势之一,太阳能的利用能够为建筑物提供暖气、冷气、生活热水等,还能够供电。

3.3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

(一)墙体节能技术。其主要有:隔热保温材料以及保温形式。其一,隔热保温材料。在建筑中,选用导热系数小、密度轻、价格实惠的隔热保温材料。高效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在0.5W/(m・K)。其二,墙体的隔热、保温形式。对于建筑物墙体保温技术有自保温、内保温以及外保温等技术。其中自保温技术的工序简单、操作方便、安全性高、便于维修改造,和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相同。内保温技术的操作较为简单,施工进度快,对建筑物的外墙垂直度要求较低。外保温技术能够更好的保护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能。

(二)门窗节能技术。目前的门窗节能技术包括了:气凝胶技术;应用真空玻璃;应用遮阳设施等。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还可以降低能源消耗。

(三)屋面节能技术。屋面系统可以分成两类。其一,倒置型屋面,将防水层安装在结构层和绝热保温层之间,同时还具有隔气作用,对防水层进行保护,避免屋面出现渗漏问题。其二,传统的正置屋面,在保温层的上方设置防水层。现阶段使用的屋面技术包括了:高效保温材料;屋面铺设PIB类预制板;隔热保温通风屋顶以及岩棉复合屋顶等。

4.结语

建筑节能工作较为复杂,涉及到材料技术、能源技术、建筑技术以及废弃物再次利用等。但是中国建筑节能工程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要想达到节能要求,就需要针对问题,利用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改进建筑节能技术,利用新技术,综合各方面的内容,为建筑节能发展开拓更好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白光辉.刍议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及节能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0(10)

[2]徐东明.建筑节能的现状及措施[J].科技与管理. 2010(03)

[3]孙晓宇,胡海强. 关于建筑节能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09)

[4]徐进波,张学庆,赵承伟.浅议建筑节能新技术[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8(05)

[5]李国,王佳薇.建筑节能新技术介绍[J].山西建筑.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