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康复指导范例6篇

骨折康复指导

骨折康复指导范文1

【关键词】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护理;术后康复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85-01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来源于2012年我院收住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25例,女性20例,年龄41-78岁,男性5例,25-70岁。切开复位内固定18人,人工股骨头置换7人。住院治疗14-18天,平均16天。

2 术后护理

2.1 疼痛护理 预防性或针对性应用止痛药,做到护理动作轻柔准确,分散转移患者注意力,心理疏导等。

2.2 心理护理 做好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宣教,避免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饮食指导 老年人一般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多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饮水,并观察大小便情况。

3 术后康复护理

3.1 术后1-2天,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足背伸训练。每次10-20下,每天6次,以减轻伤口水肿,防止肌肉萎缩。

3.2 术后3-7天,患肢髋,膝关节应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角度从30度开始,每天增加5-10度,每次30分,每天2次(无明显疼痛范围内)。坐位训练:利用健肢支持坐起并移动臀部,注意保持患肢外展位,屈髋小于90度,不可内旋,以改善关节活动度,并防止肌肉萎缩。

3.3 术后2-4周,床上逐渐主动坐起,(不盘腿,不内收腿),主动翻身,增加髋,膝的功能锻炼,助行器患肢无负重站立训练,3周后,可在步行器下逐渐部分负重训练,以改善髋关节功能(屈髋小于90度)。

3.4 术后5-12周,逐渐开展髋关节周围各组织肌肉阻力运动训练,坐位髋内收,内旋,外展,外旋训练,应用助行器或拐杖行,患肢不负重或部分负重行走训练,术后13周以后,逐渐开始下蹲训练。

4 小结

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护理比较复杂和难度大,通过实施各种预防并发症发生和术后康复训练的护理措施,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我院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满意度100%

参考文献

骨折康复指导范文2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康复锻炼

中国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176-03

胸腰椎爆裂骨折好发于胸段,为脊柱不稳定型骨折,常伴有脊髓神经根损伤,主要损伤原因为高处坠落,强大轴向暴力作用于脊柱1个或1个以上的椎体称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后壁破坏,碎骨片突入椎管占位在20%以上,根据不同应力作用,造成椎体骨折部位,形状不同,主要损伤在脊柱的中、前柱,有部分病人伴有脊上韧带断裂。临床上大部分病人脊髓神经损伤以压迫为主,早期手术准确复位,坚强的内固定是今后神经功能恢复,脊柱稳定重建的重要条件.术后正确有效的康复是功能恢复的重要保障。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以来,共收治胸腰椎爆裂骨折58例,其中伴脊髓损伤12例,在脊柱内固定的基础上早期进行系统的康复指导,收到良好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8例,男33例,女性25例,年龄19-63岁,平均54.8岁,损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5例,挤压伤18例,跌伤3例,车祸2例,受伤椎体T12 10例,L1 11例,L2 5例,其中有32例为多锥体损伤,8例T8.9,7例T9.10L1,12例T12L1,5例T12 L1、L2,同时4例合并有骨盆骨折,6例合并有四肢的骨折, 21例行AF内固定,37例Tcnor系统内固定;41例行减压术,其中26例行植骨融合术。结果无1例发生并发症,除3例全瘫病人无明显进步外,16例不全瘫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13例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无脊髓损伤的35例,全部患者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手术距损伤时间8h-12d.

2 术后康复护理

2.1心理康复指导

胸腰椎骨折一般发病突然,多为意外事故,患者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从一个健康人成为一个患者的角色转换,加之卧床休养时间长,需要家人长期照顾,患者对生活及预后的担心会使其产生巨大的生活压力,护理人员对患者除耐心疏导外,还应指导患者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需保持耐心,认真倾听,给予讲解,切不可表现出厌烦,另外,取得家属的配合,及时与患者沟通,针对患者各阶段的心理反应,思想活动,及时给予安慰,解释,讲解手术的必要性、目的、手术简要过程,以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认真坚持治疗.

2.2术后基础护理:康复锻炼:适时有效地康复锻炼指导想,使疾病恢复的重要保证。

2.2.1 术后护理: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回病房后患者取平卧硬板床,时间一般为4-6周,特别是行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更应如此,卧床时间可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素质及手术方式而定。术后饮食无特殊禁忌,可根据麻醉方式决定。术后4-12h内平卧,不宜过早翻身,以免引起伤动性出血,这时应按摩骶尾部、肩胛部 、足跟等骨突出受压部位皮肤,以防止发生压疮,同时进行双下肢向心性按摩,每次按摩5--10回,间隔10---15分钟,以增加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12h以后可由护士协助翻身,采用护士一手置于患者的肩胛部,另一手置于患者的髋部,两手同时用力,保持脊柱在一条轴线上,平衡翻身,严防扭曲,如患者过于肥胖,可两人协助,以保持翻身动作的稳妥,防止脊柱过度扭曲造成术后伤。一般术后3天内,患者不宜自行强力翻身,以保证腰部筋膜、肌肉、韧带愈合良好。3-7天以后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结合病情考虑是否可自行翻身,据病情不宜自行翻身或翻身困难者,仍需要协助翻身。

2.2.2 引流管护理:注意保持伤口负压引流管的通畅,根据患者翻身的方向,妥善固定好引流管,使其不受压、不打折、不扭曲,并注意防止引流管脱出。同时注意观察负压引流的量、色、性质,一般术后1-2h引流量为200-350ml左右,24h不超过600ml,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24-72h后引流量少于50ml时应拔除引流管。如引流管中出现非血性液体或引流液明显变淡,可考虑为脑脊液漏,可将床尾抬高30度,停止负压引流,加压包扎伤口,及时更换敷料及衣被,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2.2.3病情观察: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注意切口渗血及渗液情况,伤口是否疼痛,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四肢肌力恢复情况及皮肤感觉的改变,同时加强生活护理,多巡视病房,与患者交流沟通,主动关心患者,解除其不习惯和怕麻烦人的顾虑,满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要,正确指导患者在床上使用便器,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床铺一旦污染,主动及时更换干净被褥。指导患者合理的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适当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增加营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质,含纤维素丰富的饮食,防止受凉感冒,以增加肌体抵抗力。嘱患者多饮水,以利排尿,防止泌尿系感染或结石。指导患者行深呼吸,有效咳嗽,促进换气,协助翻身叩背,促进排痰,以预防肺部并发症,必要时行雾化吸入,以利痰液稀释。

2.3 术后功能锻炼指导方法。

2.3.1 术后早期(0-7d):术后1周内,以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出现水肿,血肿压迫脊髓与神经,预防神经根粘连为主。[1]麻醉作用消失后,鼓励患者自行活动双上肢,如握拳、屈腕、肘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旋锻炼;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进行主动的双足背伸、跖曲锻炼,持续5-10s后放松,恢复原位,双足背伸与跖曲交替训练,同时还要加强下肢膝、髋屈伸和足趾各关节的活动以及直腿抬高锻炼,左右替训练,2-3次/d,10-20 min/次,锻炼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各足趾随意活动,拇趾尽量伸、屈反复进行,以增加肌肉力量。直腿抬高活动是防止神经根粘连的有效措施,患者平卧位,在应用镇痛药物(如镇痛泵)的前提下,膝关节伸直,脚上举,初次由30度开始,逐渐加大抬高幅度,双替进行2-3次/日,5-10下/次,逐日增加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循序渐进地达到活动角度,锻炼时先被动逐步过渡到主动。在直腿抬高练习的同时协助患者做压膝、压髋等被动活动,由于下肢伸屈活动可牵拉神经根,使其有1cm的移动范围,从而防止神经根再粘连。[2] 截瘫患者被动完成上述训练。屈颈活动,去枕平卧,头抬起,下颌靠近胸骨,反复进行,3-4次/日,5-10下/次,逐渐增加活动量。

2.3.2术后中期(7―28d):伤口愈合期,此期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负压引流管拔除,疼痛缓解,脊神经根水肿消失,继续加强前面已指导的功能锻炼。功能锻炼要科学性:开始动作要缓慢,活动范围不必过大,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功能锻炼次数并非做得越多、幅度越大,效果就越好,每种锻炼方法重复次数、幅度大小、频率快慢都应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和手术入路不同而灵活掌握。不应规定具体时间、具体次数,要辨证施护,以锻炼部位有轻度疲劳感为度,不可强求,次数由少到多,活动幅度由小到大,频率由慢到快,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如锻炼后出现不适或疼痛应及时报告医师,防止意外发生,并进一步调节功能锻炼的度和量,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此期锻炼以增加腰背肌和四肢肌力为主,指导患者在家人的协助下自行平衡翻身,侧卧和平卧交替进行,患者双手拉住床栏杆,家属在患者的另一侧协助托腰背部,轻轻将患者抬起侧卧,并将患者置于舒适的功能位。另外还要加强括约肌训练 对于不完全瘫痪的患者指导其进行括约肌训练及做提肛运动8-10次/d,每次15min,逐步恢复括约肌的功能,使大小便得到控制。术后第三周开始,首先练习挺腰法:,坚持6个月,以提高腰背肌力,增强脊柱的稳定性,5-10 min/次,2次/d。病人仰卧位,肩与臀部贴紧床面,腰部向上抬起,开始2-3次/日,5-10下/次,每日增加1次或以不感到疲劳为宜。术后第四周开始,进行五点式支撑法练习,患者仰卧屈膝,用头部、双肘、双足作为支撑点,撑起背部、腰部、臀部及下肢,距离床面由小到大,直至腰部完全弓起,停留3―5 min,如此反复。

2.3.3康复期:术后4周-3个月,根据手术部位及方式不同,卧床休息4-6周。术后5周以飞燕点水法锻炼腰背肌,患者俯卧,抬起头胸离开床面,两上肢向后背伸,两膝伸直,从床上抬起两腿,只有腹部着床,身体呈反弓形。拆线以后,充分卧床休息后腰部需要戴腰围,以保护胸腰椎的稳定性,由护士或指导家人协助扶着坐起,重力放在腋下为支撑点,挪至床旁,两脚着地站起,由家人扶行,下床活动,慢慢行走,但避免弯腰、扭腰等动作,护士应与病人一对一的训练,指导病人掌握要领,保持正确的训练姿势;同时进行站立训练 可行扶助行器站立,站立自如后再扶拐站立,最后达到自己站立,练习站立的同时依靠上肢支撑力进行下肢活动,如膝关节屈伸、踢腿等锻炼下肢肌力,以加强其稳定性。 若自己独自下床时,可先采取俯卧位,双足着地,再以双手配合用上肢撑起身体,保持腰部伸直位,两脚着地逐渐站起。站立稳定后由专人保护进行行走训练,练习走路时,要求迈步要前突,上身和头部要伸直,保持上身稳定,步伐要均匀。先练习扶墙行走,适应后再独立行走,行走距离开始最多不超过50米,以后逐渐增加。不可在床边或椅子上久坐,以免由于重力的作用,造成神经根水肿,引起腰痛。继续加强床上腰背肌肌力的锻炼,进行二点式、三点式训练以及五点式、飞燕点水式训练,次数增加,方法同前。

2.4.出院指导:提高患者的认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出院前,护士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明出院后仍需坚持功能锻炼至完全康复,以巩固和提高疗效。出院后继续卧硬板床,出院头3个月以休息为主,辅助以积极的康复锻炼,仍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在原有锻炼的基础上,增加锻炼的强度做到持之以恒,戴腰围保护腰部3个月,避免过早体力劳动。手术后脑力劳动可在6个月逐渐恢复工作,体力劳动则应在12个月后才开始工作,工作由轻到重,时间由短到长,并避免强烈的弯腰、挑担、扛物等重体力活动。[3]避免坐软椅,防止腰部极度弯曲或扭曲。如出现持续性腰痛,下肢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3讨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由于手术相对复杂,骨性愈合时期长,术后的康复训练则是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是造成植骨块移位,内固定物松动,腰背肌萎缩的主要原因。术后的正确护理和病情观察、并发症的预防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术后功能锻炼的指导与手术成败密切关联。全面了解有关疾病的病因、症状、体征情况,有利于向病人进行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辅导,减少患者手术前的心理恐惧和焦虑,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加快患者手术后恢复的速度。掌握病理变化,有利于了解手术指征与治疗方案,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便于知道患者锻炼的方法与时机。围手术期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和有效的功能锻炼及心理疏导,加快了病人术后的康复,减少了术后的并发症,促进了患者功能的恢复。所以精湛的手术技术配合优质的康复护理是疾病恢复的重要保证。

4结果

58例病人术后3-18个月随访,患者能够自觉地按照要求进行功能锻炼,顺利达到康复,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螺钉松动,主要因过早负重有关。57例患者均达良好骨性愈合,其中13例截瘫患者借助轮椅恢复部分生活自理,3例不全瘫患者术后需家人协助恢复部分生活自理,除3例全脊髓损伤患者外,其余55例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按ASIA损伤分级平均提高1-2级,优良率为98.7%,。

参考文献

[1]胡慧敏.赵合元,腰椎间盘术后血肿形成原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7.96

骨折康复指导范文3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三柱固定技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78 例,固定术后对其进行系统规范的护理及康复指导。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住院22 d,所有病例都复位满意。经24~60周的随访,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术后恢复优良率达91%。结论:三柱固定是一种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新固定概念,固定术后科学有效的护理及康复指导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达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复的目的。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固定;术后护理;康复指导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83

作者单位:430030武汉市同济医科大学附属普爱医院骨科病房

周蓓: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是包括Schatzker的V、VI型的关节内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其导致的粉碎性骨折使得对骨折的分型比较困难,又容易引起膝关节的功能障碍,在临床上其处理充满了挑战[1]。传统多采用前外侧和前内侧手术入路,然而这种技术有时不适用于多平面关节的粉碎性骨折,尤其是累及后侧柱的多平面骨折,因骨折部位难以暴露复位固定,导致临床并发症增加而影响疗效。朱奕等[2]提出了“三柱”理论模型来定义胫骨平台骨折,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13例,其中复杂胫骨平台骨折78例,应用三柱固定技术治疗,术后进行系统规范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并随访24~60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8例,男44例,女34例。年龄19~77岁,平均41.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8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7例,其他伤l例。闭合性骨折73例,开放性骨折5例。基于常规X线片和CT影像,所有骨折根据“三柱骨折”的概念分类,意味着在胫骨近端外侧柱、内侧柱和后侧柱至少发现一片分离的骨块(Schatzker分型V型和VI型)。合并伤:上肢骨折2例,股骨骨折5例,半月板损伤25例,交叉韧带损伤12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伤后行急诊手术5例,5例患者由于伤势严重在住院2周后才接受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在1周后接受手术治疗。

1.2治疗方法初步处理包括石膏固定、远端骨的骨牵引或在术前外固定支架固定,根据X线片和CT结果除了按Schatzker分型外,所有骨折也使用一种“三柱”概念进行分型[3],从俯面观上看,将胫骨平台划分为三个区域,定义为外侧柱、内侧柱和后侧柱,根据三柱分型法制定治疗计划,进行三柱固定[4],所有患者均由相同手术小组在实施全身麻醉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若累及后柱损伤,即使用倒L型后侧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患者手术中处于漂浮体位,首先患者取俯卧位,使用倒L型后侧入路处理后柱骨折。当需要实行胫骨平台的前外侧入路手术时患者改为半侧卧位,患肢小腿旋转以利于手术部位的暴露。48例患者使用联合入路,30例患者仅采用后侧入路或前侧入路。

2术后护理

2.1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2.1.1生命体征的观察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术后24 h持续床边心电监护和低流量吸氧,对各项体征细致观察,真实记录,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术后如有体温升高,要警惕感染的可能,应查明原因对症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2.1.2患肢的的观察与护理患肢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但严禁肢体外旋;注意观察切口敷料,因联合入路在小腿上有两个切口,后侧入路的切口在小腿下侧,敷料压在腿下,容易被忽视,所以要特别注意,若渗液、渗血较多时,应立即更换敷料;严密观察患肢远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肿胀程度等情况,并与健侧比较,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和深静脉血栓的形成[5]。

2.1.3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若放置引流管者应保持引流管的通畅,特别是联合切口有2个引流管时,应在引流管上贴上标签,并注意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和折叠。认真观察引出液的颜色和量,并分别做好记录,若术后4 h内引出液总量超过600 ml应立即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2.1.4疼痛的观察与护理观察疼痛的性质,以判断患者是切口疼痛还是肿胀引起的疼痛,复杂胫骨平台因创伤程度重、手术复杂、切口大且有两处,术后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冰袋持续冰敷可以减轻肿胀引起的疼痛,对于肿胀后石膏过紧者还应将石膏切开松解,持续麻醉泵和睡前使用双氯芬酸钠塞肛可以减轻切口的疼痛。

2.2心理护理患者积极的态度对其康复至关重要,手术回病房后,管床护士应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非常成功,以解除其顾虑,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中,护士还要细致观察、耐心讲解,并对其进行示范指导, 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当患者能配合时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更好地促进患肢功能的康复。

2.3饮食护理术后6 h内禁食水,24 h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豆、奶及过甜类食品,防止胀气,以后可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指导其进优质蛋白质、富含维生素、钙、低盐易消化食物,如乳类、蛋类、蔬菜、水果等,并嘱其多喝水,可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防止便秘,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每天盐摄入量应不超过2 g,糖尿病患者应关注并控制其总摄入量。

2.4康复指导

2.4.1康复方案遵循尽早、安全、有效的原则尽早原则:术前进行康复指导,发放康复知识宣传册;术后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及肌肉力量的训练。安全原则:早期需要佩戴膝关节铰链支具,循序渐进地增加关节活动度,在进行关节活动时注意严格控制肿胀,必要时使用冰敷。有效原则:术后应该有系统的康复评定以判断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关节活动度的获取与维持、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是康复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要点。

2.4.2具体康复方案术后清醒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泵运动,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术后1周患肢石膏托固定、抬高,若切口愈合良好无渗血渗液,1周后佩戴膝关节铰链支具固定,小腿下方垫枕抬高患肢;在院期间CPM每天行关节活动度训练,0°~45°范围内,术后每周增加10°,出院后继续在膝关节铰链支具的固定下行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及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4周到达90度[6]。术后4~6周,继续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及关节活动训练;复诊时指导患者在助行器下站立,转移,不负重。术后8~12周,拍片复查,如果骨折线周围已形成较多骨痂,即可少许负重,但患者下地活动还是需借助助行器[7]。术后12~16周 ,逐步增加负重, 慢慢减少对助行器的依赖,特别要注意走路的步态尽量自然,尤其是站立相。

2.5出院指导(1)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出院康复训练计划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告知其继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但必须遵循早活动晚负重原则。(2)告知佩戴膝关节支具固定的时间和注意事项。(3)告知复查时间,并嘱患者要根据复查情况决定是否能完全负重。

3结果

78例患者住院15~31 d,平均22 d。所有患者都复位满意,3例患者术后切口渗液,经换药等对症处理后切口愈合。经24~60周的随访,术后12~16周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用Rasmussen评分法评定治疗效果,优38例,良33例,可7例。

4讨论

恢复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是胫骨平台复杂骨折患者康复的最终目标,我科采用三柱固定的技术对多平面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尤其是那些涉及后侧柱的骨折加强后侧柱固定,结合一种新的手术体位(漂浮体位)的后侧入路和前外侧联合入路以代替经典的双侧(内侧和外侧)入路来处理这种骨折可以给予骨折充分暴露,良好的复位、坚强的内固定是康复的基础,但良好的手术效果更离不开科学有效地护理。护士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给予心理和饮食护理,并在正确的康复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每例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训练,为术后尽早的康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达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复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贵林, 荣国威, 吴新宝.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0,20(4):219-221.

[2]朱奕,罗从风,杨光,等.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的可信度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3):254-259.

[3]张巍,罗从风.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新趋势[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31(4):217-220.

[4]罗宝风,林丽芳.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4):52-53.

[5]黄云英,金先跃,梁剑敏.关节镜及C臂X线机双向监测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4):4145-4147.

[6]孙科儿,王海燕.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动静平衡康复训练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4,29(2):81-82.

[7]许红璐,陈燕,杨秀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10,13(2):145-146.

骨折康复指导范文4

[关键词] Pilon骨折;护理;康复;围术期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b)-0113-02

胫骨Pilon骨折就其含义而言,Rockwood解释为踝关节和胫骨远端的干骺端骨折,常伴踝关节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内踝骨折、胫骨前缘骨折、胫骨后面横形骨折[1]。Bartlett CS等[2]则认为Pilon骨折的特征是涉及胫骨远端踝关节面上干骺端骨折,有不同程度的嵌插,呈粉碎、不稳定性,关节软骨损伤,关节表面不平,可涉及内、外、后踝骨折,75%~85%的患者可伴有腓骨骨折,一般常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治疗难度大,疗效往往欠佳。本科2008年10月~2011年11月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此类骨折患者45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中,男37例,女8例。年龄20~70岁,平均41.8岁;左侧27例,右侧18例;交通事故伤41例,高处坠落伤3例,运动伤1例,合并腓骨骨折26例。Ruedi-Allgower分型[3]:Ⅰ型(胫骨远端1/3波及关节面但无明显移位)6例,Ⅱ型(骨折伴关节面明显移位但无粉碎)21例,Ⅲ型(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伴干骺端压缩及关节面严重破坏)18例。开放性骨折3例。手术治疗时间为伤后3 h~15 d,平均7 d。

1.2 治疗方法

重度开放性骨折可行分期手术,即清创后先行跟骨牵引,等皮肤软组织肿胀消退后再行内固定术[4]。肿胀较轻的闭合性骨折可行急诊手术,局部肿胀明显且伴有张力性水泡的闭合性骨折,先给予跟骨持续牵引,局部冷敷,必要时给予甘露醇等治疗,等7~10 d后皮肤软组织肿胀消退再行内固定手术。对于Ⅰ型骨折,采取有限切开简单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的方法;Ⅱ型骨折,关节面虽有移位,但并未粉碎和压缩,所以仍以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Ⅲ型骨折,关节面严重粉碎,干骺端明显压缩,闭合性骨折主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而对于严重粉碎,伴有大块骨缺损或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外固定架是较好的选择。本组病例全部采用手术治疗,7例术后辅助石膏托外固定6周。

1.3 护理与康复

1.3.1 术前护理

1.3.1.1 心理护理 根据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焦虑程度,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情绪反应与健康的关系以及保持乐观的重要性。介绍科室技术力量,进行现身说法教育,介绍目前治疗的新技术及进展情况。鼓励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分散患者注意力。了解患者家属情况,尽可能解决因患者住院而带来的家庭问题。向患者解释术前各项准备的目的及意义,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1.3.1.2 饮食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粗纤维及果胶成分丰富的食物。对于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缺乏者嘱多食高蛋白食物如动物脂肪等,对贫血者考虑输血。对于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患者,嘱多食富含锌的食物如牡蛎、虾皮、紫菜、芝麻、带鱼、黄豆等;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心脏、肾脏、蛋黄、瘦肉类、鱼类为首选,其次为绿叶蔬菜、水果、木耳等植物性食物。

1.3.1.3 牵引护理 跟骨牵引是踝关节中立位,用牵引针自踝尖部和足跟后下沿连线的中点由内向外进针穿入骨内,对受伤骨髂进行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床脚抬高作反牵引。保证牵引针眼干燥清洁,每日用乙醇棉签涂擦2次,针眼处如有分泌物或痂皮,用棉签将其擦去,防止痂下积脓。患者活动不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应主动帮助患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冬季注意肢体保暖。如病情许可,鼓励患者利用拉手抬起上身、抬臀;指导患者作肌肉的等长收缩、关节活动,并辅以肌肉按摩及关节的被动活动。每天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肢体活动情况。

1.3.1.4 药物治疗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免除疼痛是患者的权利,目前各大医院都在积极创建无痛病房,据报道预防用药较疼痛剧烈时用药量小、镇痛效果好[5-6]。消炎镇痛药是骨折疼痛患者较常用的药物,如塞来昔布、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芬尼康等,急性期使用疗效较好,避免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非甾体抗感染药物。对疼痛较重者,有时也可同时应用镇静药如地西泮(安定)、艾司唑仑(舒乐安定)[7]。肿胀程度较重者可酌情使用甘露醇脱水,并予患肢抬高促进肿胀消退。

1.3.1.5 术前常规 配合做好各种术前检查,以了解患者是否可耐受手术;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排痰法的锻炼;术前禁食12 h、禁水4~6 h;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必要时配血备血;术晨按要求测量生命体征;术前半小时备皮、遵医嘱执行术前用药。

1.3.2 术后护理

1.3.2.1 一般护理 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吸氧;术后4~6 h内平卧,4~6 h后可由护士协助翻身,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5~10 cm以利静脉血液回流;保证患者安全,必要时使用约束带或床档保护;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1.3.2.2 病情观察 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如有引流应保持通畅,注意观察引流量、色、质,引流管(片)一般于术后24~48 h拔除;如行石膏固定术者注意防止循环障碍和神经受损的发生;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注意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及肢体的感觉和运动情况,若患肢持续性剧痛、严重肿胀、发绀、发凉、麻木、脉搏不清时,应及时处理;患肢持续性疼痛并进行性加重、患侧足趾被动牵引时剧痛、皮肤色泽变红、肢体远端动脉搏动仍存在,应考虑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可能。

1.3.3 康复指导

术后24 h开始做坐位保健体操、未被固定关节的主动运动和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练习。踝趾屈和背伸静力性肌收缩练习开始时间视骨折分型而定,Ruedi-Allgower Ⅰ型及Ⅱ型无石膏外固定患者,术后第3~5天即允许被动活动踝关节,1~2周主动活动踝关节;Ruedi-Allgower Ⅲ型患者骨折类型复杂,关节面破坏严重,术后于2~3周进行康复训练;有石膏外固定者,术后6~8周开始进行。所有患者早期均避免负重,6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给予部分负重。一般患者可在术后10~12周复查X线片,确定骨愈合后可开始完全负重。

1.3.4 并发症的防治

Pilon骨折并发症发生率很高,尤其对于高能量损伤的Ⅲ型骨折更是如此。术后早期并发症有伤口裂开、皮肤坏死、表浅或深部感染等,主要由局部张力太高、引流不充分和开放伤口清创不彻底引起。术后应加强护理,抬高患肢,保证引流通畅,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脱水剂;感染坏死创面可予以换药处理,或再次手术清创、植皮或皮瓣覆盖。术后晚期并发症主要有骨折愈合延迟、骨不连、畸形愈合、关节僵硬、刨伤性关节炎等,一般需再次手术,甚至行踝关节融合手术。

1.4 疗效判断标准

按Mazur评分系统[8],症状与功能评分标准评定治疗护理效果。优:大于92分,踝关节无肿痛,步态正常。良:87~92分,踝关节轻度肿胀,正常步态。可:65~85分,活动时疼痛,活动度为正常的1/2,正常步态,需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差:小于65分,行走或静息痛,活动度低于正常的1/2,跛行、踝关节肿胀。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2 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随访9~24个月,平均19个月。按Mazur评分系统,优23例,良17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8.9%。切口感染2例,通过加强抗感染、伤口换药等处理后愈合。骨折延迟愈合1例。

3 讨论

Pilon骨折多由交通伤或高处坠落伤所致,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面破坏多见,多伴有腓骨远端骨折。Pilon骨折占下肢骨折的1%,占胫骨骨折的3%~5%[9]。因为软组织与骨损伤的情况多种多样,所以治疗方案也有多种。软组织损伤分度0°~1°的尽早手术治疗,软组织损伤3°患者因损伤较重并多伴有血管损伤或骨筋膜间隙综合征,需尽早手术挽救肢体,同时给予骨折固定手术[10]。该类骨折的护理目的是:(1)通过护士为患者提供主动、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患者舒适、满意;(2)在保证力线与对位良好的情况下强化专科康复锻炼,提升护理服务内涵;(3)防止出现医源性并发症,使下肢功能尽快恢复到伤前水平。本组患者中,护士根据疾病的护理要点做好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和早期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护理,获得满意的效果。由此可见,做好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和早期有效地进行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顾立强. Pilon骨折的分类与功能评价[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8):894-898.

[2] Bartlett CS,D’Amato MJ,Weiner I.S.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Pilon[M]. 2nd. Philadelphia:W.B. Saunders Companys,1998:2295-2325.

[3] Rfiedi TIt',Allgowe M.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lower end of tibia[J]. Clin Orthop Relat Res,1979,138:105-110.

[4] 曾宪铁,庞贵根,马宝通,等. 重度开放性Pilon骨折的治疗[J]. 中华骨科杂志,2010,30(12):1192-1196.

[5] 耿萍华. 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控制进展[J]. 实用护理杂志,1999,15(9):11.

[6] 张艳丽. 护理干预对减轻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6):104.

[7] 李薇璐. 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原因及护理[J]. 中外健康文摘,2011,8(15):351-352.

[8] 卢世壁. 骨科标准手术技术丛书-骨折[M]. 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5:45-48.

[9] 王亦璁. 骨与关节损伤[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69.

骨折康复指导范文5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1~52岁,平均(37.55±5.94)岁;其中单部位骨折30例,多发性骨折15例。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0~53岁,平均(38.51±6.12)岁;其中单部位骨折33例,多发性骨折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环境卫生、饮食干预及生活指导,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做好环境卫生监督检查工作。观察组患者采用功能训练结合骨折康复护理,具体步骤如下:1.2.1功能锻炼:①时间:骨折部位经治疗固定后,进行功能锻炼,医护人员根据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制定功能锻炼运动量,确保患者功能锻炼连续不间断;②方法:主动练习和被动练习结合,患者主动练习为主,医护人员辅助进行被动练习;③部位:重点部位为患者骨折关节处,为提升功能锻炼效果,需对患者骨折部位临近的关节进行功能锻炼。1.2.2康复护理:①运动干预: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运动。定期进行患肢按摩;②饮食干预:制定营养膳食方案,鼓励患者补充营养物质;③出院护理:指导家属出院后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提醒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

1.3观察指标:干预2个月后,采用本院满意度调查问卷(克伦巴赫系数0.828)评估满意度,采用百分制,≥90分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采用本院护理效果调查表(克伦巴赫系数0.824)评估护理效果,包括功能训练、生活质量和康复程度,每项计10分,分值越高,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处理数据,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效果比较:观察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折康复指导范文6

【关键词】扶拐;骨折;康复;护理指导

拐是下肢骨折病人康复过程中常用的辅助工具,扶拐练习行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的病人因为护理指导不到位,出现再次骨折,内固定断裂等严重并发症。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3年5月至2007年4月共收治下肢骨折43例,由于扶拐不当致内固定物断裂2例,再次骨折1例,骨折成角畸形3例,神经麻痹1例。经扶拐训练的护理指导宣教,2007年5月至2010年9月共收治下肢骨折病人51例,无一例因扶拐不当发生并发症。

2 护理指导

2.1医护合作:骨折病人的治疗与康复计划一般都由医生制定,也有的医生注重手术而忽视康复治疗。护士在指导病人扶拐训练时要争取医生的指导和支持,做到医护合作,制定出详细的训练计划。

2.2护患合作:患者是执行训练的主体,在指导训练的过程中,要得到患者的认可、理解与合作,这就要求护理指导者有扎实的骨科康复理论知识,掌握骨折愈合的全过程及注意事项。

2.3前期准备:根据骨折部位、固定方式及愈合程度,在确定可以扶拐训炼前,要指导患者在床旁训练1―2周。先可坐在床旁,将双下肢悬于床边,加强髋膝踝三大关节的屈伸训练。对于股骨骨折和膝关节损伤的患者,膝关节的屈膝功能会有一定程度的障碍,只能在小腿自身重力下进行膝关节的屈曲练习,不可强外力下屈伸膝关节。对于胫骨骨折及踝足部损伤的患者,要提前告知因患肢垂悬,静脉回流不畅,会出现踝部、足部充血水肿,这时需平卧并抬高患肢,待肿胀有所消退后再作下肢悬垂训练,反复多次进行。几天后可坐在床旁方凳上做坐姿训练,足底不用力的平踩地面,同时可进行滚“线圈”锻炼,患肢功能锻炼的同时,健肢也要进行肌肉与力量的锻炼。

2.4拐杖选择:选择质量好、扶手牢固、高度可调试、拐头有防滑装置的轻便拐杖,通常用铝合金制品最佳。发放拐杖时,要检查拐杖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要根据患者的身高调试好拐杖的高度,一般高度是患者双手扶拐,拐顶距离腋窝5cm。

2.5扶拐步态:

2.5.1站姿训练:患者扶双拐站立,健肢和双手用力,患肢自然下垂,足底着地不受力,与健足平行并相距5―10 cm,双拐着力点稍前,使双足与双拐头呈等腰三角形。如果踝关节背伸受限患肢可稍前伸,不可强求双足平行而屈膝前足着地。

2.5.2重心训练:患者直立,在双拐保护下,身体的重心向健侧肢体转移,单腿直立,稳住重心,同时提起双拐前移20―30 cm,患肢提起跟着向前迈步,身体前倾,重心前移,双手扶拐受力,腱肢提跟前足着地欲迈步姿势。重心后移,身体直立,患肢及双拐同时收回,恢复原姿,反复多次训练。

2.5.3行走训练:扶双拐直立,先迈患肢同时提拐前移20―30 cm,足与拐头同时落地,足尖不可超越双拐头连线,站平稳后,双手撑拐同时健肢向前迈移,如此前行。早期训练时腱侧足不可超过患侧足,一般以落后患侧足底1/3为宜,以免重心后倾身体后倒,待扶拐行走适应后再指导双足等距行走。

2.5.4患肢力度:扶拐行走时如何掌握患肢受力程度要给予明确的指示,长时间不受力会导致骨与关节的废用,更不利于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过度受力会导致内固定疲劳甚至断裂,骨折不愈合。根据骨折的不同部位、固定方式和愈合程度,指导患肢在不同阶段的受力。可让患者将患肢站在体重秤上用力,感受患肢受力的大小。

2.6弃拐时机:下肢骨折病人用拐是暂时的,骨折愈合后应该及时弃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病人弃拐过早,导致骨折畸形甚至钢板弯曲或折断,影响病人的康复,甚至需要再次手术。也有部分病人对骨折愈合存有顾虑,不敢弃拐,时间久了,可以造成双下肢力不平衡而不利于患肢的康复。弃拐的原则是骨折部达到骨性愈合。

2.7注意事项

2.7.1早期扶拐行走要有人陪护,陪护人员要跟随在患者的后方,防止重心不稳身体后倾跌倒。

2.7.2在确定可以弃拐前不可随意弃拐。有的患者自律性效差,如在室内拿东西懒得扶拐,认为弃拐走几步没事,诸不知身体重量全部集中在骨折处,长此必损。

2.7.3对于下肢长管骨骨折,不主张扶双拐一段时间后改扶单拐,因扶单拐患肢受力时会产生剪切力,使骨折处疲劳。

2.7.4如果较长时间扶拐,拐头上的防滑装置破损,要及时更换以免不慎滑倒。

参考文献

[1] 陈春莲.交锁髓内钉在下肢骨折中的应用及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