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的康复护理范例6篇

骨折后的康复护理

骨折后的康复护理范文1

【关键词】 膝关节 康复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152―02

髌骨骨折后由于膝关节活动受限导致膝关节僵直、屈曲受限活动障碍,影响下肢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损伤后早期康复护理尤为重要,利于关节面的磨合,促进关节液的循环,有利于关节面软骨的修复,防止关节内及周围软组织的粘连,关节炎的发生,维持肌肉的收缩运动,防止废用性肌肉萎缩。[1]本组30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髌骨爪内固定处理,术后X线显示对位,对位对线正确或基本正确,将其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髌骨骨折进行护理,观察其关节功能康复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收治髌骨骨折病人3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45-75岁,左侧12例,右侧24例,均行髌骨爪内固定术。

1.2 分组

将36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A组18例,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术后当天即行关节肌肉功能锻炼,等长肌肉收缩,之后根据关节肿胀程度进行患肢负重训练,全身活动,增加关节活动,B组18例,采用常规护理,术后第四天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2 康复护理方法

2.1 康复治疗

2.2 抗炎、消肿

术后即抬高患肢高于心脏平面15~20cm,第1~3d同时间歇性、交替进行小腿部和股骨部肌肉有节律运动性或静力性的收缩和放松,每次收缩持续6S,收缩和放松持续时间的比值在1:2左右,可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加速渗出液的吸收,以不引起肌肉疲劳为宜。同时膝关节置于微屈10°,使髌骨前部保持一定的张力,有利于骨折端的轴向加压和髌骨关节的自身磨造及慢性复位[2]。创面有软组织损伤局部炎症反应明显,创面暴露处提携式紫外线治疗仪进行床旁照射治疗,利于消炎、抗感染、减少渗出和促进创面愈合。

2.3 防止肌肉萎缩

术后第1d即开始至第一周内增强等长收缩练习,早期等长收缩练习以保护关节不受异常应力作用,且不易引起有肌肉损伤的炎症反应。方法:分别收缩股四头肌绳肌,持续收缩6S,休息,重复20次一组,每天3组;或每组肌肉持续收缩10S,休息,重复10次一组,每天10组。

2.4 “负重”训练

针对患肢长骨受应力作用,促进骨质再生,防止骨质疏松。[3]方法:练习卧位时,用足底部蹬床尾护栏,每次10分钟,每天3-5次。

2.5 全身活动

加强非受累肢体活动,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躯体代谢活动和体能。方法:锻炼上肢支撑躯体的肌力训练,为拄拐行走做准备。

2.6 增加膝关节活动

第3天开始被动运动借助他人、自身体重和器械被动屈膝。被动运动中注意用力均匀缓慢,牵拉关节同时被动屈曲直到稍过痛点为止,保持一定时间。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活动,运动后可能会出现关节肿痛,程度应控制再运动后次日晨起肿痛消失,若未消失则说明前一日运动过量。

2.7 康复评定标准:

治愈:无肌肉萎缩,膝关节伸屈范围达130°~140°,并可以参加生产劳动及工作;显效:无明显、肌肉萎缩、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膝关节伸屈达100°~120°,日常生活无妨碍;有效:症状和体征减轻,膝关节主动伸屈达70°~90°,功能活动受一定影响;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关节主动伸屈

3 结果

对36例膝关节外伤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结果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百分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定:优:≥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9分。A组14例优,患者在术后一个半月基本恢复日常生活,需扶拐行走避免负重,4例为良,无中和差者,优良率为100%;B组7例优,5例良,4例中,2例差,患者3周-4周内日常生活可自理,需扶拐上下楼梯行走间断休息,避免负重,优良率为66%。从结果可以看出早期康复护理显然降低膝关节功能及废用性萎缩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致残率。(见下表)

30例膝关节外伤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评定结果

优 良 中 差 优良率(100%)

A组(例) 14 4 100

B组(例) 7 5 4 2 66

4 讨论

膝关节两端的骨折损伤关节面,造成关节内外粘连,患者下肢骨折后制动时间长,固定中难以进行有效的关节活动,静脉血及淋巴回流不畅,组织间隙中浆液纤维性渗出物和纤维蛋白沉积,关节内及周围组织易发生纤维性粘连,加以关节囊、韧带,通过关节的肌肉、肌腱的挛缩,关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可以防止肌肉萎缩,防止关节炎的发生,预防制动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恢复关节功能。[4]

4.1 康复护理 护理对策 由于膝关节骨折的多样性,需了解患者骨折的严重程度、手术复位程度、内固定稳定程度,应根据康复医学原则和康复护理内容与临床医师共同制定出康复护理计划,包括开始时间、初始角度、每日增加的度数、每天的活动时间、治疗周期、出院后的活动方法。

4.2 心理护理 (1)在患者的传统观念中,骨折治疗应以制动为主,因此在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前心理护理非常重要,要了解患者的思想情况,根据不同的性格、职业、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介绍一些成功病例,了解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增强其信心。还要向患者解释早期功能锻炼对恢复关节功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讲解长期制动的并发症,下肢关节运动的优点,骨连接端有足够坚固的内固定等,使其消除顾虑,增强治愈的信心,自觉配合治疗。严格防止患者主动对抗,防止内固定及骨折移位。(2)术后患者可使用镇痛泵,减轻疼痛,以利于配合。

4.3 康复治疗中的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听取患者对疼痛的感受,根据患者的承受力调整速度及活动弧度,加强防护措施,勿操之过急,密切观察敷料包扎、渗液情况,保持切口敷料完整干燥,及时更换敷料。关节内手术后,放置负压吸引管时,在运动时应妥善固定吸引管,以防止吸引管脱出,影响血液和滑液的引流。

4.4 术后3d以内是缓解疼痛的重要阶段。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多与麻醉科合作采用静脉自控性镇痛泵,维持少量定时给药,对某些耐痛能力极差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时间,对某些身体素质及耐痛能力较好的患者亦可采用口服或肌内注射止痛药。随着患者术后身体、心理耐受力增强,镇痛措施逐渐撤消,从而避免某些止痛药的成瘾性。

参考文献

[1]. Boldin C,Fankhauser F,Hofer HP,et al.Three-year results of proximal tibia fractures treated with the LISS[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6,445(4):222-229.

[2].贾维东,徐义勇,刘瑶,等.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2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2):134-135.

骨折后的康复护理范文2

【关键词】 骨折术后;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9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65-01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86例下肢骨折病人,其中男性、53例,女、33例。按骨折类型,有股骨骨折32例、髌骨骨折25例、胫腓骨骨折16例、踝骨骨折13例。均进行康复期健康指导,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2 心理护理

骨折发生后由于疼痛,活动受限,长期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容易紧张烦躁,护理人员应该态度和蔼,耐心地与其沟通,向患者讲解骨折的预后转归,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患者战胜疼痛的自信心。对患者家属做好思想工作,使其对病人的思想转变和生活方式有准备、能够细心细致地照顾病人,避免烦燥不安或不耐烦的情绪在病人面前出现。

3 饮食护理

骨折后由于骨折组织的修复是需要合理的营养,应及时给予高热量、以及高蛋白食物。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灵活运用,以强筋壮骨、活血化淤、促进骨折愈合[1]。同时应注意便秘的发生,由于骨折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应指导患者干稀搭配、精细搭配、荤素搭配。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粗纤维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4 并发症合并症的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末梢血运,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伤口渗血,减轻患肢肿胀疼痛。注意观察皮肤温度、感觉运动,注意有无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注意原有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干预,对骨折转归十分关键。

5 功能锻炼的护理

功能锻炼对骨折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及时恰当的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滑膜粘连、关节强直,同时功能锻炼对血运有较强的影响,可以舒筋活络,益气活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应告知注意事项,解除思想顾虑,充分调动能动性,克服疼痛。使其自觉的进行功能锻炼,教会患者做踝关节的背伸,趾屈活动,绷腿动作,教会患者掌握免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的锻炼[2]。活动应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为宜。部分患者结合红外线照射、热水浸浴。低频电疗、磁疗等物理疗法,增进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锻炼时医护人员结合个人特点制定,肌肉收缩次数、关节屈伸角度、负重时间及强度等具体指标,并要求家属监督。

6 疼痛的护理

加强疼痛的护理,与患者交谈,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正确使用镇痛药物。恰当应用疼痛的心理疗法,可以通过听音乐谈心等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放松,缓解病人疼痛。疼痛病人一般是夜间疼痛加剧,鼓励病人白天多与家人沟通,应减少白天睡眠的时间,尤其是减少午睡时间,延长夜间睡眠时间[3],增进夜间睡眠质量。

7 褥疮的预防和护理

由于骨折病人术后卧床时间长,易发生褥疮,因此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及时采取翻身护理,仔细检查患者是否出现红肿或者颜色的改变,指导家属合理得按摩经常受压部位,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患者气垫床,及时更换床单,保持床铺清洁,特别是女性患者卧床时间长,小便后要及时清理会阴及骶尾部,保持骶尾部干燥。

8 尿路感染的护理

由于骨折病人长期卧床且病人为了减少陪护的麻烦,饮水量少,容易出现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所以针对此保持患者的每日饮水量达到标准,如有留置尿管应保持尿路清洁,进行尿路冲洗,预防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颜淑要.健康教育在骨折护理中的应用.中国社区医师,2012年第21期279页.

骨折后的康复护理范文3

【关键词】 骨折;围手术期护理;康复护理;髌骨

髌骨骨折是外伤中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伤后除了及时有效的外科治疗,正确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和康复护理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我院于2007年4月—2008年5月共收治髌骨骨折27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8例,女9例,年龄15~63岁,平均41.6岁。其中粉碎性骨折17例,横行骨折10例,均为单发性。急诊手术10例,择期手术17例。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1年,经过功能锻炼,绝大部分病人肌力达4~5级,关节活动度达80°~100°,随访时关节活动度平均达125°,恢复了无痛和理想的关节活动度。1年后关节功能未完全恢复2例,1例为车祸伤,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1例为术后切口感染经换药后治愈。

2 护理

2.2 术前护理 通过宣教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以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性,使患者能够正确面对疼痛,对术后恢复充满信心。预防感冒等对手术及术后恢复不利的因素,对择期手术患者加强床上排便的训练。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术后肿胀一般从术后2h开始至36h达到高峰,所以需要患者持续抬高患肢,膝下垫一软枕,高于心脏水平15°,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水肿[1]。石膏固定:钢丝内固定者石膏固定3周,如果患者能严格遵守医嘱,配合好,可不做石膏外固定,将患肢置于伸直垫高制动。丝线内固定和髌骨切除者用石膏固定4周。一般术后2天均有轻度发热,不超过38℃,可采取多饮水,必要时用温水擦浴或乙醇擦拭大血管处等物理降温的方法退热[2]。

2.2.2 疼痛护理 髌骨骨折术后多数均有膝关节的肿胀疼痛。需要区分是术后切口疼痛还是敷料包扎过紧引起的疼痛。若术后切口疼痛可根据医嘱给予止痛剂;如果是术后肿胀导致绷带包扎过紧的疼痛,给予止痛剂往往疗效不好,应该松解绷带,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很多患者松解绷带后疼痛迅速缓解,也不需要用止痛药。术后疼痛一般以第1天最明显,第2天开始逐渐缓解[3]。

2.2.3 功能锻炼 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应根据患者伤情,分阶段进行。术后l周内,局部组织创伤未愈合,患肢肿胀疼痛,可应用超短波、红外线、低中频电疗等物理方法以利消肿。术后第2天即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练习,先在护士的指导下练习健侧,然后患者根据自己的感觉练习患侧。(1)卧位练习股四头肌的方法:仰卧位,两腿伸直,适当抬高,保持3~5s,再慢慢放下,反复练习,一般500次/d。(2)坐位练习股四头肌的方法:患侧小腿绷沙袋练习(重量为1.5~2kg)。开始练习时先协助托起患侧小腿,然后移开双手,嘱患者保持患腿抬高3~5s,再轻轻放下。一般为每小时5min。根据情况左右推动髌骨,防止髌骨与关节面粘连。术后2~4周,拆除石膏托,骨痂已逐步生成,骨折较稳定。可指导病人利用肢体重力加强肌力锻炼和关节活动度。病人坐床边,小腿下垂,做膝屈伸活动,循序渐进,以主动屈伸为主,辅以适当被动活动。加重肌肉的按摩,并逐步在踝部上悬重,用指推活髌法防止髌骨与关节面粘连。术后4周开始负重锻炼,粉碎性骨折可在4~6周后进行。可加强肌力锻炼,增加关节稳定性,例如扶物站立,扶持床边下蹲与起立,扶双拐负重行走,或上下楼梯。下地时以健侧足尖托住术侧足跟,以臀部为轴心,转向床边下地。病人双手使用拐杖,双拐与健肢成三角形。站立时用手腕的力量支撑向前行走。术后第4周患肢负重占身体重量的50%(前足踏地),第6周占身体重量的100%,此时术肢仍需用单拐。第7周可弃拐行走。如果出现疼痛或不适感,可适当推迟负重时间[4]。进行功能锻炼要根据病人年龄、体质及前一段功能练习的效果,进行评估计划,逐渐增加练习强度幅度并密切观察防止摔伤及其他部位的骨折。

3 讨论

髌骨为人体最大的籽骨,能起到保护膝关节,增强股四头肌肌力,伸直膝关节的作用,尤其对膝关节伸直的最后15°~30°范围更为重要。髌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应贯彻解剖复位、加强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的原则,以尽快恢复关节面平整,减少髌股关节炎的发生。髌骨骨折术后早期行髌骨推移和按摩,能促使肿胀消退,预防关节粘连和避免肌肉纤维化。股四头肌的主动收缩促进血液循环更有利于消肿,避免肌肉萎缩,为膝关节的屈伸和下床活动打好基础。对于髌骨切除者,股四头肌的锻炼更为重要。护理人员实施科学、系统的护理及处理,患者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自觉主动地配合治疗,并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氏缓.创伤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30-132.

2 卢淑琴.髌骨骨折护理要点.中国骨伤,1994,7(6):20.

骨折后的康复护理范文4

合肥市滨湖医院手足骨科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摘 要】目的:探究对实施四肢骨折手术后,出现肢体肿胀情况的病人,予以相应的康复护理服务,其应用效果,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3 年5 月-2015 年3 月来本院接受四肢骨折术并出现术后肢体肿胀的70 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各35 例,对比组病人给予常规方式的护理服务,研究组病人给予康复护理服务,对比两组病人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病人给予康复护理服务后,其在消肿时间方面,其均值为(3.6±1.5)d,在肢体肿胀具体恢复情况方面,有32 例病人恢复正常,其恢复正常率高达91.43%;对比组病人给予常规方式的护理服务后,其在消肿时间方面,其均值为(7.5±3.6) d,在肢体肿胀具体恢复情况方面,有19 例病人恢复正常,其恢复正常率达到54.29%。在以上方面研究组病人都要明显好于对比组病人,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实施四肢骨折手术后,出现肢体肿胀情况的病人,予以相应的康复护理服务,具有良好的治疗及护理效果,能极大的缩短病人康复时间,提升其恢复正常概率,同时还有助于病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该法在该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中,有着积极推广价值。

关键词 四肢骨折;肢体肿胀;康复护理

下文将选取2013 年5 月~2015 年3 月来本院接受四肢骨折术并出现术后肢体肿胀的70 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对实施四肢骨折手术后,出现肢体肿胀情况的病人,予以相应的康复护理服务,其应用效果,并总结护理经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 年5 月~2015 年3 月来本院接受四肢骨折术并出现术后肢体肿胀的70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各35 例。研究组中,男22 例,女13 例,年龄从20~70 岁不等,平均年龄(43.5 士5.7) 岁;对比组中,男23 例,女12 例,年龄从21~71 岁不等,平均年龄(43.8 士5.9) 岁。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病症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比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研究组病人给予康复护理服务,其主要内容及方法如下:一是术前宣教。护理人员可以告知病人关于肢体肿胀及四肢骨折手术的相关知识,让病人了解肢体肿胀引发的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症状等,让病人有个心理准备,同时也有利于在四肢骨折手术后,做好肢体肿胀的防范工作,如正确包扎伤口等;二是手术切口护理。手术后,在对病人进行包扎前,应在其手术部位垫一块棉垫,然后再进行加压包扎,防止创口与绷带直接接触。伤口要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静脉回流以减轻肢体肿胀;三是疼痛护理。由于手术等原因,病人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护理人员要及时与病人沟通交流,了解其疼痛情况,找出疼痛来源,对其疼痛进行分级,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合理使用镇痛药;四是指导功能锻炼。在病人术后一天,护理人员根据手术情况可指导其在床上进行适量锻炼,如肌肉收缩锻炼、各关节的主动或者被动活动等,根据病人病情恢复情况,指导其下床活动,以保持血液循环的通畅,以降低肿胀发生概率。同时在指导病人功能锻炼的同时,要结合病人的肢体恢复状况,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1]。

2 结果

研究组病人给予康复护理服务后,其在消肿时间方面,其均值为(3.6 士1.5)d,在肢体肿胀具体恢复情况方面,有32 例(91.43%)病人恢复正常,有2 例(5.71%)病人恢复为I 级,有1 例(2.86%)病人恢复为II 级,其恢复正常率高达91.43%;对比组病人给予常规方式的护理服务后,其在消肿时间方面,其均值为(7.5 士3.6)d,在肢体肿胀具体恢复情况方面,有19 例(54.29%)病人恢复正常,有6 例(17.14%)病人恢复为I 级,有6 例(17.14%)病人恢复为II 级, 有4 例(11.43%) 病人恢复为III 级,其恢复正常率达到54.29%、在以上方面研究组病人都要明显好于对比组病人,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经过多次临床实验研究发现,给予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病人相应的康复护理服务,具有良好的治疗及护理效果,能极大的缩短病人康复时间,提升其恢复正常概率,同时还有助于病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该护理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骨折后的康复护理范文5

【关键词】  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康复护理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老年性疾病,部分患者伤前即有可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伤后卧床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多种并发症。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主要方法之一[1],可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疼痛,保持髋关节稳定,恢复了髋关节的功能和活动。术后可较早进行床上活动,缩短卧床时间,明显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并得到广泛应用。而术前术后早期对病人进行康复训练尤为重要,我科对3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的病人,进行了系统护理,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1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共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56~82岁,平均64.2岁。骨折类型:头下型骨折20例,经颈型8例,基底部骨折4例。其中4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高血压病,7例合并程度不等的心肌缺血及早搏二联律史,2例合并肺部感染。上述病人均顺利接受置换术,全部采用骨水泥固定。结果32例病人康复锻炼期间1例发生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由于经济原因不治出院后死亡,1例发生再脱位后行二次手术修补加强无再脱位发生,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均能按期愈合,术后3周下地活动。

2术前康复护理

2.1术前准备首先要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及用药情况,近期有无咳嗽、咳痰、气促、昏迷,有无严重心律失常史。其次要做好术前的各项常规检查及重要脏器功能检查,如心电图、胸部x线、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有关检查,全面掌握病人情况,以评估手术耐受力。一是要积极控制并治疗原发病请有关科室协同诊治,尽可能将机体的各重要脏器功能调整在能适应手术的最佳状态。如高血压患者将收缩压控制在18.6kpa(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12kpa(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2]。术前三日应用广谱抗生素,积极治疗肺部感染;二是要做好基础护理,老年人皮肤变薄,皮下脂肪少,应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平整、干燥,每4h翻身拍背1次,翻身时要注意向健侧卧位,保持患肢成一直线,术前1天备皮,备皮应注意老年人皮肤皱褶多,要防止刮破皮肤,彻底清洗手术部位,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2.2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由于长期慢性病的困扰,加上骨折所造成的疼痛、躯体移动障碍,自理能力下降以及害怕手术,担心预后常会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对病人的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有重要作用[3]。因此,护士应加强巡视,根据病人文化程度,结合病情,耐心细致地讲解有关疾病知识、手术经过、麻醉效果,介绍手术医生的技术及以往手术成功率,也可通过来访的同例患者讲解自己亲身经过,观看x线片效果,使其树立自信心,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2.3健康教育指导(1)指导患者床上使用大小便器,放置便器应从健侧放入。(2)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劝导戒烟,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预防肺部感染。(3)指导功能锻炼,术前应教会患者进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以提高患肢肌力,对术后康复至关重要。股四头肌舒缩功能锻炼,即肢体在静止不动的状态下,持续收缩股四头肌5秒左右,放松稍作停顿,如此反复进行。

3术后护理

3.1体位与制动术后患肢应保持外展30°中立位,穿“丁”字鞋,防止髋关节内收、内旋。平卧时两下肢间放置软枕,侧卧于健侧时软枕垫高术肢。

3.2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据文献报道[4],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0%。术后应抬高术肢30°,保持外展中立位,并主动做腿部肌肉舒缩活动,促进静脉与淋巴回流。我们不主张应用止血药,如凝血功能正常,可酌情运用一些抗凝药及活血化瘀药,如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静滴丹参等,密切观察术肢有无疼痛、肿胀、皮肤发绀,如有异常,报告医师。

3.3康复护理加强康复期的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可防止肢体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僵硬,并能防止老年患者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5]。具体方法如下:(1)术后6h可做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促进下肢静脉回流。(2)术后1天可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保持肌肉张力。 (3)待拔除引流管后,可在床上使用cpm,行髋、膝关节屈曲练习,活动角度由小到大。(4)髋关节伸直练习,屈曲对侧髋、膝关节,做术侧髋关节主动伸直动作,充分伸展屈髋肌及关节囊前部。(5)根据病人情况可制定步行计划,骨水泥固定的患者,若病人情况良好,术后3周可行步行练习,下地站立时,可用双手扶住双拐,先用健肢负重着地,患足点地,以后患肢逐渐负重,循序渐进,要注意安全,防止滑倒。

4 结果

32例病人康复锻炼期间除1例发生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由于经济原因不治出院后死亡,1例由于体位不当发生再脱位后行二次手术修补加强未再次脱位,经术后3个月及6个月随访,无髋关节脱位发生,根据髋关节功能评价merle d'aubigne评分标准见表1,疼痛、运动幅度、步行三项所得分相加,17或18分为优,13~16分为良,9~12分为中,8分以下为差,术前病人评分全为差,31例病人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8例,良7例,中3例,差3例。术后6个月病人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2例,良9例。表1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5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患者的常见外科疾患,常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少病人常伴有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史,且不少病人本身就是因为中风偏瘫、行动不便,身体协调功能差而引发的外伤,而骨折后,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相对缓慢,卧床时间长,易引发其基础疾病的发生、加重。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术后病人能早期负重,较快恢复到伤前活动水平,从而避免了因长期卧床引起的褥疮、肺炎、泌尿系感染及dvt等并发症和内科合并症的加重[6]。本组病例我们重视了术前、术后的康复训练指导,获得了满意效果。首先,使病人及家属认识并重视了康复锻炼对决定手术是否成功的重要性,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按计划实施训练,保证了康复锻炼成功。并且经过术前积极精心准备和护理,避免了内科合并症的加重发生。为患者争取了手术时机较早顺利地施行了手术,避免了病人因骨折后体质进一步衰败、恶化,甚至失去置换的机会。其次,康复期间早期施行功能锻炼,并给予指导和督检其执行情况,病人由被动到主动加辅助至完全主动锻炼的过渡,使肌肉保持了一定的张力,无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发生,并能早期离床活动,且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患者自理能力得到了改善。结果所示,32例患者中除1例由于手术创伤引发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由于经济原因不治出院后死亡。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2例,良9例。综上所述,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强调并早期实施康复锻炼,减轻了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赖冬华,黄爱玲.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的出院健康指导.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2002,15(1):104.

2马桂玲.高龄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7):770-771.

3李梦樱.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3.

4张亚爱,黄秀清,梁玲.糖尿病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2005,2(5):22-23.

骨折后的康复护理范文6

1临床资料

1. 1一般资料2009年2月一2014年12月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问骨折54例,股骨转了问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致伤原因:跌落伤41例,车祸伤13例。其中男26例,女28例,年龄70^-97岁,平均年龄79. 6岁。施行手术时问为1 }-12天,平均3. 5天。通过运用护理程序及功能康复程序,根据对患者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状况进行的评估,结合康复锻炼重点,促进患者恢复。

1.2手术方法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仰卧骨科手术床上,患侧下肢牵引,患侧下肢取内收内旋位,身体向健侧倾斜1500 C臂X线透视下闭合牵引复位,股骨大转了上向近侧做长约5 cm的切口,于大转了尖偏内侧进导针,透视定位,见导针至股骨干髓腔。大转了尖部开口扩髓,注意保护股骨近端外侧壁,置入合适长度的髓内钊一主钊一。根据股骨颈前倾角置入合适方向的长度导针,C臂X线透视正侧位,位置满意,测量深度后,于解锁状态下锤击打入螺旋刀片,锁定螺旋刀片,再远端置入锁钊一,闭合切口,股骨近端切口放置细管负压引流。

1.3疗效评价术后进行随访。疗效评价标准「6]优:患者的肢体活动度>7分,白觉症状消失;良:患者的肢体活动度>5分,白觉症状基本消失;可:患者的肢体活动度恢复>3分,白觉症状有所改善;差:患者的肢体活动度恢复。

54例均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钊一固定。随访时问平均15.6(12^-36)个月。骨折均愈合,优:32例;良:1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4.4%0  1例89岁患者,因低蛋白血症,伤口延迟愈合后并发伤口感染,经积极换药后,术后2个月愈合。

3讨论    

股骨近端骨折好发于老年人,非手术治疗需长时问卧床制动,易出现坠积性肺炎、褥疮、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目前多主张早期手术稳定骨折以缩短卧床时问,早期负重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老年患者多合并内科基础性疾病,机体创伤耐受力及代偿能力下降,手术风险相应增加,因此,对于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入院后立即做好围术期准备,常规行相关内科会诊,注意心肺功能及控制糖尿病等慢性病,为手术做好积极准备。术后早期积极护理,早期康复功能指导,早期进入康复锻炼阶段。

2. 1康复锻炼方法

3.1.1早期功能锻炼时间指骨折早期及术后1 }-2周内。骨折早期临床特征是患肢疼痛、肿胀、血液回流差、肌肉痉挛,骨折容易再移位「幻。老年患者由于处于年龄的特殊阶段,机体各器官功能处于退变期。机体的功能减退,再加上合并有其他器官的慢性病,大大增加了术后的风险。因此,给予尽早及全面的康复训练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起到关键的作用。其可以改善患者远期功能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预防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以及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3. 1. 2术前康复锻炼内容包括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抬臀运动(三点或五点支撑)、训练床上大小便及预防肺部并发症的训练,如扩胸运动、深呼吸、有效咳嗽等。术前康复锻炼有利于患者熟悉康复锻炼的内容及保证术后康复的顺利开展。抬高患肢有利于血肿的吸收与骨折的消肿,从而促进血液循环的建立。

3.1.3术后早期康复锻炼内容维持患肢肢体功能位,并进行肌肉收缩运动,促进肢体静脉血回流,减轻肿胀;指导术后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骸骨的被动活动、足趾关节等活动,2^-3次/日,每次10^-20 min。将主动锻炼与被动锻炼结合,每天检查锻炼的情况,及时纠正错误,运动量应以锻炼后不感到疲劳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