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范例6篇

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

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相对生产率,比较优势,经济发展

    一、现有文献概述与批评

    现有的研究文献绝大多数遵循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不同程度上,它们接受这样的假定,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意义,是代表了接受体的资金和技术资源的一种“净增加”。这种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将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总量的主要指标的比率简单标示出来,然后“读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由此得出判断,按照国际标准,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和外商直接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之比,在1980年代相对较小,进入1990年代以后就开始大幅度上升。这些研究同时发现,在日益扩张的中国外贸出口中,外资企业所占份额也在急剧上升。这两项指标,对于迅猛发展的沿海地区省市表现得尤为显着(Chen et al. 1995; Kaiser et al. 1996; Lardy 1995; Whalley and Xin 2006; Zhang and Song 2000)。

    第二种方法,可以说是第一种方法的补充,主要专注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各项指标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这种分析意在检测外商直接投资对可观测的指标,如GDP增长等的间接影响,这种影响在在第一种分析中不能够显示出来。另外也试图想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那些不可观测的指标,如全要素生产率等的影响。这些分析发现对于各种不同的回归模型结果各异,但总体结论是,相关性都表现为正,而且在统计上显着。其中最乐观的发现是,在199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年增长达2.5%,加上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资本形成使GDP增长0.4个百分点,那么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总贡献在1990年代年平均达3%,也就是占整体经济增长的近1/3(Tseng and Zebregs 2002)。另外,其他同类研究还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流量与国内总投资增长也是显着的正相关。他们将这个结果视作是投资“挤入效应”的证据(Kueh 1992;Zhan 1993)。

    在较为近期的研究中,上述第二种方法的应用较为普遍,主要应用于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即进行个别区域分析或跨区域比较。很明显,吸引较多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或省份普遍都表现出较快的经济增长。这些分析的典型结论,都是表现为显着的正相关,说明外商直接投资透过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包括地方资本形成、地方投资的“挤入效应”、地方生产技术或知识使用效益的提高等,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由此得出的推论是,外商直接投资解释了不同地区或省份的不同经济增长表现,对总体中国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政策含义(Berthélemy and Démurger 2000; Mody and Wang 1997; Wei 1994; Wei et al. 2001; Zhang and Felmingham 2002)。

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资本形成;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141-02

外商直接投资在地方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的一个主要研究目的就是从哈尔滨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特征出发,对外商直接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进行分析。进而希望本研究可以为哈尔滨市更好地利用外资,促进哈尔滨市经济增长做出一定理论和经验贡献。

一、哈尔滨市外商直接投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外商直接投资先后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继而蓬勃发展的过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哈尔滨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变化情况,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在这一时期,由于我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全国对外经济发展正处于试验阶段,对于外商直接投资而言,也主要集中在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地区,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并且投资数量有限。而哈尔滨市则属于内陆市份,没有享受这种特殊政策的机会,因此在此时期,哈尔滨市整体的对外投资为零。

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1991年,该阶段为哈尔滨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初步发展阶段。在该阶段哈尔滨市外商直接投资缓慢发展,平均每年外商直接投资形成规模仅1 973万美元,但按当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计算,仅为0.81亿元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仍然较低,截至1991年仅占GDP的0.1%,而占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为0.4%。但是我们从整个发展趋势上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外商直接投资对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开始显现。

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1996年,该阶段为哈尔滨市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发展阶段。自1991年以后,外商直接投资形成规模以递减的速度增长,但平均增长速度仍然很高,为152.6%,平均每年外商直接投资形成规模为33 363万美元,按当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计算,达到26.25亿元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虽然仍比较低,但较前一阶段平均提高了1.3个百分点,截至1991年占GDP的1.95%。从这一阶段上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对哈尔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力量较大,与我国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哈尔滨市投资环境优化有关。

第四阶段:从1997年到当前,该阶段为哈尔滨市外商直接投资稳定发展阶段。除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投资者的信心造成整体外商投资能力下降之外,本阶段外商直接投资以平均13.1%的速度增长,虽然增长速度远低于前一阶段,但是发展趋势平稳,按当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计算,平均每年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为72.27亿元人民币,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这一平稳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同时在这一阶段还应注意到,当前哈尔滨市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有所下降。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此做出了详细的论述与分析。但归结起来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可以体现在其对资本形成、进出口贸易变化以及溢出效应三个方面。下面主要就哈尔滨市外商直接投资所具有的这些作用,通过相关分析进行一个考察。

作用一: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资本形成。促进资本形成是外商直接投资最直接最显著的作用之一。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投入的支持,但是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存在,往往导致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内部投资形成不了一定规模,无法促进经济起飞。而外商直接投资则起到了弥补资金缺口,促进资本形成的作用。哈尔滨市FDI对资本形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用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外贸进出口发展,进而有利于经济增长。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大因素,而其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使得国内各经济部门,因外资流入而产生经济要素的变动和分工的加强,并由此促进出口的增长。哈尔滨市的进出口贸易规模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而迅速扩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是促进哈尔滨市进一步扩大贸易的一个手段。

作用三:外商直接投资发挥溢出效应,有利提高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与传播,提高要素生产率。所谓溢出效应,主要是指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正的外部性。这里的外部性主要表现形式是外商直接投资引起的资本聚集和技术变迁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劳动力素质比较低下。而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大型的跨国公司的介入,可以把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经验转移到投资接受的地区,从而可以改善这一地区的生产效率和要素生产率。哈尔滨市要素生产率变化与对外直接投资变化有着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对哈尔滨市经济增长外溢效果比较突出。

外商直接投资变化的基本特点:

特点一: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占资本形成总额比重逐年增大。

长期以来,投资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外资本流入,直接参与国内资本形成,通过投资拉动促进经济增长。特别是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己成为哈尔滨市日益重要的资本来源。例如,1991年哈尔滨市的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仅占资本形成的0.4% ,但到了1996年就增至5.3%,1997年至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占资本形成6.2%的平均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哈尔滨市资本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二: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哈尔滨市外部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

外部资金包括三个部分:对外借款(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以及外国商业银行贷款等)、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外其他投资(国际租赁、补偿贸易等),从1985年到2004年,三部分所占哈尔滨市外部资金的比重平均为33.4%、57.4%、9.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外部资金的一半以上。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市引进外资主要靠国外贷款的形式,其他两种形式所占比例较低,而1992年以后,哈尔滨市引进外资的形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主体,国外贷款的比重较80年代大幅度降低,国外其他投资也几乎全身而退。1997年以后,哈尔滨市外部资金的形成只剩下国外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两种形式,国外贷款延续90年代的水平稳中递减,而外商直接投资一直保持着绝对高的份额。

特点三: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不均衡,第二产业成为主要投资方向。

从项目个数来看,按三产划分,第一产业占6.79%,第二产业63.93%,其中制造业表现突出,占第二产业的90.5%,第三产业则占总投资项目个数的29.29%。从外商直接投资额来看,第一产业占1.21%,第二产业比重最大,为90.13%,第三产业为8.66%。从产业分布状况来看,外商直接投资集中于风险较小,资本回报率较高的第二产业,外商投资企业在工业产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哈尔滨市重要的产出来源。在各产业的投入中,第二产业以制造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中,以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居多。

三、对策建议

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范文3

论文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投资领域;投资环境;投资贡献

一、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一)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0年兴办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起,目前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宁波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9153个,总投资371.60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l1.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9.6亿美元。外商投资成为宁波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二)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

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投资规模:外商实际投资稳步增长,尤其是2000年开始,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现新一轮大发展的态势。大项目投资又有新突破,2004年l—9月份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17项。(2)投资方式:已由中外合资经营为主转向以外商独资经营为主。200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合资项目520个,合作项目14个,外商独资项目达到674个。(3)资金投向:外商投资行业集中度仍然较高,但产业结构有所优化。第二产业吸引了绝大多数的实际外资。200年宁波外商投资项目共1209个,其中第一、第二产业为1154个,第三产业为45个。与此同时,外商投资可持续发展理念日趋显现。(4)资金来源: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近两年,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项目和投资金额增幅明显。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欧洲的德国、英国,北美的美国、加拿大等,增长较快。(5)地区分布:南北差距比较明显。鄞州、余姚、慈溪、北仑、镇海等县(市)、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要大于南区的奉化、宁海、象山。(6)引资方式:重新整合、利用民企的闲置厂房和土地资源正成为宁波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宁波民营经济发展快、竞争力强,借助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机制和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可以提升产业层次,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而民企的不断壮大,产品、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稳固,也可以吸引境外企业与民企合资合作,这是“双赢”。

二、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苏州的比较

(一)总量比较

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总量上与苏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3年宁波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3亿美元,虽然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排名第五,但与排名第一的苏州的68.05亿美元相比,差距达近51亿美元之大。1998年到2003年6年苏州累计合同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1616.9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232.22亿美元,而宁波这两项指标则分别只有96.5亿美元和53.55亿美元,不及苏州2003年一年的合同及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可以看出与苏州相比,不管是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还是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宁波总量偏低。

(二)外商直接投资构成、投向比较

无论是苏州还是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欧美国家为辅。以2003年为例,在两地投资处于前十位的国家或地区,有七个国家或地区相同,说明两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结构单一,外商直接投资来源过度集中。同时宁波和苏州的外商直接投资投向也较为一致,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幅射影响、带动力比较

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的贡献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在缓解两地建设资金短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经济的参与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宁波与苏州相比,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宁波市经济的贡献度还不高,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大。一在涉外税收占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上,1997年以前,两地比重差不多,但1997年以后,无论是在绝对值上还是在比重上,苏州都高于宁波。二在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上,宁波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5%左右,2003年也只是17.17%,而苏州这几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在45%左右,说明宁波投资增长中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明显不如苏州。三在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比莺上,宁波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比重偏低,长期徘徊在30%左右,而苏州外商投资企业自营出口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出口的比重从1996年开始就达到60%以上,2003年更是达到86.3%。这说明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外贸的拉动作用也明显不如苏州。四在三资企业从业人数上,从三资企业从业人员在城镇从业人数中的比重来看,宁波和苏州两地的比重差不多,近几年都在40%左右,这说明两地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就业的作用都差不多。

三、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的困难

宁波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相对落后,这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错综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够高

对利用外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全局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政策措施不力。长期以来,宁波对利用外资的作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解决建设资金不足这一点上,而对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出口创汇和产业创新等方面的认识不足。不仅领导重视程度明显偏弱,而且支持、鼓励利用外资的地方性法规、政策少,与周边省市相比,往往落后一个节拍。

(二)配套条件不够强

宁波生产力布局比较分散,生产要素积聚程度较低。外资项目,特别是一些大项目的进入,一般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当地有没有大量的可用人才,信息是否灵通,企业配套资金能否保证,相关行业是否发达,市场潜力和辐射能力有多大等等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问题。而宁波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工业布局呈现“低、小、散”的状况,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地区布局分散。1988年财政体制改革后,浙江实行了“省管县”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虽可调动各县的积极性,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加剧了生产力布局的分散局面,各县(市)产业结构雷同、低层次竞争,不利十生产要素集聚。加上全省城市化进程慢,小城镇数量过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如2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广东有31个,山东有27个,江苏有22个,浙江仅有8个。这样,必然造成浙江工业企业布局重复雷同、生产配套半径过大、生产成本过高,不利于质量的控制和要素的集聚,一些大型外商投资项目难以落户。

(三)工作体制不够顺

宁波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翼,包含在上海经济圈范围内,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做好接轨上海的文章。全市的外商直接投资工作机构不够稳定,专业招商队伍力量不足;管理体制不够统一,项目管理、招商工作、外企管理都比较分散;招商水平还不高,招商引资的成本较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招商网络不够健全,招商方法不够灵活,大项目批准难,公关手段少,变通方法少。

(四)投资环境不够优

有关政策的科学性不够,透明度、稳定性不高,可操作性不强,政策编纂不及时,优惠政策承诺随意性过大;法律制度还难以满足外商对投资保障的心理要求,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监督不力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外商的税外乱收费现象仍时有发生,涉及外商的经济纠纷发生频繁,外商投诉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多。

在服务机构建设上,除宁波开发区、保税区外,其他各县(市)区、各级开发区都没有建立完整的投资服务机构,市里虽然成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但服务、协调的制约很大。各地重招商、轻服务,不能为外商提供咨询、注册、建设、经营全过程、全方位专家式服务。服务工作不够深,服务效率不够高。

(五)舆论宣传效果不够明显

与沿海其它省市相比,广东的招商重点为港澳,福建为台湾,上海为欧美大公司,江苏为新加坡,山东为日本、韩国,目标均比较明确。而宁波始终没有在招商的重点国别上有明确的定位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部分招商队伍走马观花,打一枪换个地方,钱花了不少,效果却寥寥。在招商项目准备方面,宣传资料十分简单,引不起外商的注意;项目资料也难以集中。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和部门协调等方面的原因,符合浙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导向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库,喊了多年始终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部级新闻媒体对宁波的宣传力度与大连、青岛、苏州等城市比相去甚远,宁波主要媒体很少有外语节目或宣传国外先进技术信息的专门栏目。

四、宁波扩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宽领域有重点地利用国际资本。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投向传统农业改造、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农产品加工、水产品养殖加工等特色农业领域;重点吸引外商资金投向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石化、纺织、服装等五大标志性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先进装备制造、新型金属材料及制品、造纸业及纸制品、家用电器及设备、食品arms0造等六大成长性产业;抓住我国开放服务业的契机,加大科研服务、管理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金融租赁、教育培训、文化传媒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和房地产、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产业领域的引资力度。

(二)做好跨国大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作。目前宁波的企业建设中,港澳台中小企业存量投资已经很大,今后引进国际资本的重点应放在跨国大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上,争取更多国家的大公司、大集团来投资设厂,并促进已投资跨国公司积极增资扩股。要制定更为完善合理的激励政策,促进国外高技术企业来投资,以提升宁波的工业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优势。

(三)加快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能够提供关键技术的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减税和利息补贴支持,加速折旧,优先提供政府采购项目合同等,来鼓励国外大公司、大集团转让先进技术。通过实施企业R&D退税补贴,提高财政科技投资支出比重,优先提供土地、建筑、运输、电力等政策措施,鼓励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在宁波设立R&D机构或基地。

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外商直接投资 汇率制度

我国从1979年7月1日通过了《中国合资经营企业法》,标志着对对外直接投资打开了大门。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中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外国直接投资的刺激作用。国际资本在中国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己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当前,人民币汇率处于一个基本稳定的水平。截止到2011年11月中旬,人民币兑美元已经达到6.3。人民币升值造成外币贬值,导致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所需资金也相应增加,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投资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增速放缓

人民币升值会提高我国原材料、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对国际的价格,升高外商投资成本,外商投资的资本预期收益率降低。再者,人民币的升值,会削弱我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导致出口下降,出口下降会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这些都会降低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虽然我国逐渐放开对外商投资金融业和服务行业限制,放松对资本项目的管制,但是我国人民币升值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下降己经体现在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变缓上。

2.人民币升值改变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不同类型直接投资企业会受到汇率不同的影响,从而改变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我国的“三来一补”贸易形式和因此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多是成本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以成本为导向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以出口为导向的外资,劳动力成本比重较大,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劳动力、资源等成本逐步提高,对成本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及经营业绩有不利影响。该部分外商直接投资会受到人民币升值的抑制,逐步减少。

市场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从国外进口原材料、主要的辅料或者从国内采购原材料,在本国加工生产并主要在当地销售或直接向投资国提供服务。该类型的外商投资企业主要是汽车制造、建筑、快速消费品,以及法律、财务服务等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人民币升值可以提高市场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利润,增加了投资的激励,从而促进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能提高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利用外资中的比例,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

二、人民币升值,如何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投资获利前景,同时政府采取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稳定汇率和利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强有力的现实保障。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已经逐步扩大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械制造业等高技术领域,但目前仍主要投资于劳动密集型组装阶段。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管理,对提高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我国在巩固传统引资优势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扩大外商投资领域,保持外商投资政策和法律的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可操作性,完善政府利用外资管理体制,使之与市场化进程和市场开放相适应,形成高效、透明、规范的行政环境。今后外商直接投资将更多地带来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因此,我国必须保持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尽量减少人民币升值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冲击,努力使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保持在较大规模且持续增长。

2.应当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方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能够抵消人民币升值引发的成本上升的劣势,促使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更新,以高生产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流入。

3.加强监管,防范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带来的风险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要着眼于长期回报,在中国投资环境改善和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要防止外商购并导致一些重要行业中产生的垄断问题。对涉及国家安全产业中的并购要有审查程序和控制能力。我们有不少企业仍然存在预算软约束的问题,对这种可能性要高度重视,加强政策引导和必要的监督。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政府应当通过制订政策,积极引导,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引导外资向非制造业部门扩大,提高非制造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秀国.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外来直接投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01)

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范文5

外商直接投资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升级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建立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各产业产值增加迅猛,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方向。

(1)产出结构变动

从产业角度看,农业的作用尽管非常巨大,但它的贡献度一直在降低;经济主要靠第二产业的拉动, 而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 包括电力产业、钢铁产业、建材工业等等;第三产业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上升趋势,应运而生各种各样新兴的服务业,其在整个经济中的贡献度会继续上升。

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7年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14441.9亿美元、37543.0亿美元、26988.1亿美元,到2010年,相应的数据为40533.6亿美元、187581.4亿美元、173087.0亿美元,分别增加了180.6%、399.6%、541.3%,其中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明显落后。我国三次产业的GDP构成比例一直呈现“二三一”类型。

(2)就业结构变动

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例关系,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基本趋于一致的。从各产业安置的就业人数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最多,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一产业劳动力正逐步流入到第二、三产业。

改革开放后,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79年的69.8%下降到2010年的36.7%;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吸纳劳动力比重稳步上升,分别从1979年的17.6%、12.6%上升至2010年的28.7%、34.6%。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1)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结构

我国大部分的外资来源于中国香港,且呈逐年稳步上升态势。截止2010年底,港资占我国累计吸引外资总额的41.18%,占比最大。虽然欧盟是世界上重要的资本输出地区,但对华直接投资比重较低。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的外资来源中,一些自由港国家,如维尔京群岛、毛里求斯、开曼群岛、萨摩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4个国家的投资共占我国吸收外资总额的14.67%。

(2)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域分布显著不均衡。东部沿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其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外商直接投资比较活跃。据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按省划分吸收外资前四名分别为: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均属于东部沿海地区。截止2010年底,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额的83.33%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吸收外资比重为10.68%,而西部仅仅只占5.97%。

(3)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1.外商直接投资三次产业间构成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并逐渐向第三产业倾斜。据2011中国外资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底,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62.08%,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5.87%,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仅为2.05%。2010年三次产业间第三产业占比为51.39%,第一次打破了长期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中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的局面。

2.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内部构成

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内主要分布在工业部门,在工业中又多数集中于制造业,截止2010年,制造业合同外资金额为14001.41亿美元,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8.30%。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三产业内主要分布在房地产业,截止2010年,房地产的外资金额为3702.3亿美元,占整个第三产业外资比重的42.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也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约为13.8%;金融业的比重也大幅上升。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总体影响分析

1.外商投资的结构性倾斜影响着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

在2003年以前,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部门的倾斜加深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但在2003年以后,由于国家政策的改变以及外资的逐利性特征,外商投资开始由第二、三产业转移,我国产业结构的偏差逐渐缩小。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及2011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7—2003年,外商投资于第二产业的资金额由3256989亿美元上升至8515331亿美元,其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的占比也一直稳定在72%左右的水平,第二产业的产值占比达到了46%;第三产业的外资使用额虽然在逐步上升,但其占比却一路下降,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产值的平均比重维持在38%的水平。在此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偏重于第二产业,其外资占比及产值占比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而第一、三产业的产值占比在远低于第二产业,三次产业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2003—2010年,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额从2004年的1405258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4996992亿美元,其外资占比由23.2%上升至47.3%,其产值占比已上升到42%的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的外商投资额从8515331亿美元下降至5386037亿美元,其外资占比由74.0%下降至50.9%,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下降至46.8%。在此期间,由于商直接投资逐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外资占比及产值上升幅度巨大,三次产业间差距逐渐缩小。

2.增强了中国的三次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长期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在带动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的同时,通过提升出口商品需求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了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金额2010年为8623.06亿美元,预计2011年将达到9718.4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占据中国出口的半壁以上江山,约在55%左右。外资的进入不仅有效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而且大大提高了中国的三次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就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都超过了70%,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发达的产业,而我国的第三产业比较落后。外商企业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企业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加剧了产业内部的竞争程度, 对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促进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第三产业走出国门。

(2)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具体影响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了中国工业整体技术水平,是中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促进了中国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的优化。

外商直接投资直接促进了中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1990—2010年间,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业产值从448.95亿元人民币上升至191792.80亿人民币,其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35.87%。外资企业的迅速发展,给保持中国工业经济持续、高速、稳定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外商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前来我国投资,对我国工业包括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带头作用。

2.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第三产业内某些行业的扩张。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全球跨国投资数额最大、比重较高的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虽然远不及对第二产业的投资,,但仍对第三产业中的某些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外商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在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均在40%以上;社会服务业次之,比重在20%左右,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的扩张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与外商投资的结构性倾斜有很大关系。

3.带动了农产品的出口,优化了农业内部的行业结构,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

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领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农业所占比重很小,但其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技术进步,带动了农产品的出口。外商投资农业的项目多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因此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还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为我国农产品进入世界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外商直接投资把先进种植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等引入农业部门,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

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1)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有重点采取政策措施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优化外资的产业投向。

1.引导外商增加对我国新型主导产业的投资。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对一个产业结构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带动效应、就业效应及可持续发展效应。引导外商投资我国新兴主导产业,不仅能够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资工作。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企业技术经济效益;要继续对外资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外资企业所需的高层次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

3引导外商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的投资。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改造国内传统行业,引进外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鼓励外资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业等,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

(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措施

1.健全管理体系,建立公平、完善的投资环境

加快国内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加快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开放,拓展外资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中西部地区投资硬环境的改善工作;健全投资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保障中外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实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营造有利于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外部环境。

2.多渠道、多方式、多元化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继续引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提高对外资企业的服务,引导外资企业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对华投资;加大引进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力度,注重提供与发达国家投资相适应的技术和人才环境;利用对内投资方式多元化,除了继续通过合资、合作和外资独资方式引进直接投资外,还要积极探索和采取新的投资方式;加大国有企业利用外资力度,提高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建立产业集群,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冯正强 张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2 期.

聂立志: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产业经济.2010年第7期.

王燕飞 曾国平:FDI、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变迁.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赵红 张茜: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8期.

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区域经济;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3-0106-05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效果显著,对经济的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中部的河南省,相比东部沿海省份,无论是从外商直接投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尽相同。普遍研究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这种不平衡的外商投资格局,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不断拉大区域间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河南省作为一个内陆省份,一直以来经济外向度相对较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带动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重要问题。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怎样更好地吸引和有效利用外商投资来服务于经济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综述

(一)国外实证研究综述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西方学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认为国际资本流入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Husian与Jun应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序列相结合的方法,对东亚国家1970-1988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Eduardo Borensztein在多国回归模型中,使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数据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是技术转移的重要机制,比国内投资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第二,认为国际资本流入并不能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Gupta和Islam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时间序列与横截面序列相结合,考察了1950-1973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没有明显作用。

第三,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有所不同。Steven J・Most和Hendrik Van Den Berg考察了11个撒哈拉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同3个主要的投资资金来源(外国援助、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储蓄)关系的实证数据,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国内储蓄比外商直接投资或外国援助对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更为重要,而后者的作用显著是因国家不同而异。Borensztein等通过回归研究表明:先进技术的引入和东道国的吸收能力是经济增长中的一对孪生要素,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存量结合起来对经济增长起明显的推动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受东道国人力资本的临界值影响,只有当东道国达到某种最低人力资本存量的限制之后,外商直接投资才能比国内投资有更高的生产率。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情况

厉以宁等在《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一书中提出了FDI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即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资本形成的影响以及直接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对我国国民收入的影响。间接影响即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以及示范效应。

李朝晖、靳向兰运用1979-1997年间的样本,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出口、外汇储备和就业的影响基本上是积极的。于克萍、傅晓涛应用简单线性生产函数和Koyck几何滞后模型,研究了FDI的理想吸收规模。沈坤荣、耿强的《FDI的外溢效应分析》和《FDI、技术外溢和内生经济增长》认为FDI可以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使东道国的技术水平、组织效率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要素生产率。李小建通过定量模型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中国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它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并非是促使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影响变量。他还通过对大型企业的调查发现,大型外资企业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以及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明显带动作用。这些影响通过与当地其他企业的产业关联向更多的国内企业扩散,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同时也发现,外资对区域经济具有负面影响。

夏京文提出FDI在五个方面促进了经济增长:一是FDI弥补了我国资金缺口。二是FDI对我国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三是FDI改善和提高了我国的贸易结构。四是FDI对我国产生了就业效应。五是FDI促进了我国的制度变迁。同时,夏京文也提出FDI对我国经济增长也有负面影响:通过对股权、品牌、技术和市场的控制来限制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通过实物投资与资本投资降低了我国经常项目的对外偿付能力;增加了货币投放,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

赵晋平编著的《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构建了多变量计量经济模型系统,从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就业、贸易、技术进步、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FDI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魏后凯利用1985-1999年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数据,对外商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在这期间,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90%是由外商直接投资引起的。

王成岐、张建华、安辉在《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与中国经济增长》一文中运用计量模型考察了影响中国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关系的诸种因素。他们发现,无论在全国还是各省区分组的层次上,东道主的经济技术水平和政策因素均强烈地影响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由以上综述可知,国内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FDI与中国经济整体之间关系的讨论上,而具体到某一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利用FDI的情况及FDI对该地区经济影响等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见。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论上,无疑都对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三、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贡献的实证分析

本节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河南省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基本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经济整体增长的贡献。

(一)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与GDP增长

从1985年到2008年的24年问,河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565万美元增加到403266万美元,增长了713.75倍。1985-1991年,河南省吸纳外商直接投资进展缓慢;1992-1998年,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加快;受199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1999年开始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下降,2001年达到最低谷,当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为3.58亿美元。从2002年开始,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开始恢复增长,并于2004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同一时期,河南省GDP从1985年的153.8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629.16亿美元,增长了17.09倍。总体上来看,河南省GDP与FDI保持了基本一致的发展趋势。

为更清晰判断FDI对河南省GDP增长所发挥的作用,我们以FDI/GDP的历年数据进一步进行观察。图1描绘了1985-2008年河南省FDI/GDP的变化轨迹。1985-1994年,FDI/GDP呈增长态势,尤其是1990年开始至1994年期间几乎呈直线上升态势,这与全国FDI/GDP的变化趋势是相吻合的;而从1994年开始,FDI/GDP进入一个下降时期,直至2001年,该比值再次趋于上升。

总之,河南省FDI与GDP在总量上的增长是基本趋于一致的,说明FDI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但FDI/GDP值的变化轨迹在1994年前后和2001年前后并不一致,本文通过计量分析对不同轨迹变化时期FDI对GDP的增长作用进行实证分析。

1 实证分析

我们选取1985-2008年河南省FDI和GDP数据,并以1994年和2001年为结点,比较结点前后不同时期FDI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弹性的角度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使用的模型为:

In(GDP)1=α+βIn(FDI)t+u1 (1)

由于模型(1)是双对数模型,因此,参数B的经济含义就是产出的FDI弹性,即如果FDI增加1%,则GDP将增加β%。其中,α是常数,u1为随机干扰项。In(GDP)t和In(FDI)1分别是各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对数,单位均为亿美元。考虑到图1中FDI/GDP发展趋势,1994年和2001年前后FDI对GDP的贡献可能发性显著变化,我们将整个测算期划分为1985-1994年、1994-2001年和2001-2008年三个时段分别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探讨不同区间FDI对河南省GDP的贡献。

回归结果如表1、表2和表3:

从以上实证结果可知,1985-1994年和2002-2008年两个区间回归模型都显著,回归方程拟合度较高,因此可用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GDP的贡献。其中,1985-1994年,FDI每增加1%,GDP将增加0.124723%;2001-2008年,FDI每增加1%,GDP将增加0.556471%。1995-2001年的回归模型在统计学意义上不显著,模型难以成立,这与我们由图形得出的直观感觉是相一致的,表明在此期间,FDI和GDP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背离,FDI对GDP的促进作用没有显现出来,其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

2 结论解释

1985-1994年,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还基本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梯度安排,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等首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相比而言,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缓慢,但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效果是显著的。

1995-2001年这一时期,所建模型无法客观合理地解释FDI对GDP增长的贡献,但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本期FDI实际投入额在1997年前增速下降,1997年后投资额趋于下降,而GDP则始终保持一个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河南省FDI与GDP发展存在阶段性背离,这可以从以下方面的历史因素来加以解释。一是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投资信心造成较大的打击,外商直接投资无论是从投资数量上还是经济贡献上都不尽如人意。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严峻,在此背景下,主要依靠政府各项政策维持GDP的增长趋势。

2002-2008年,河南省FDI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要显著大于1985-1994年这一时期。这主要有以下层面的原因,一是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0年以后,外商直接投资独资化进程加快,2004年外商独资企业投资首次超过合资企业,并于2006年以后占据主导地位。一般来说,外资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本产出效果强于内资,独资经营比重的加大进一步扩大了这种优势效应。二是2002-2008年这一期间,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趋于优化,投资行业更加多元,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各个生产部门的影响不断加大,外商直接投资的内外部效益边际递增。

从1985-2008年这一整体区间来考察,河南省FDI运行轨迹与经济增长基本一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河南省技术进步

张薇、于丽先通过回归模型,选取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18个城市作为样本,选取2000-2007年之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工业部门的技术溢出是正的效应,从总体上看,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带动河南省工业增加值增加0.179个百分点。

对于技术进步的贡献,国际经验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向受资国家和地区输入了资本,而且还输入了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器设备和高新技术,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甚至填补了它们企业技术上和产业上的空白。就河南来讲,外商投资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非常复杂且难以度量,虽然通过大规模利用外资,河南省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管理人才,加快了河南企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定程度上促进部分技术产业发展,但外商对河南投资所带来的技术水平总体来说不高,即使是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其投入技术也只处于相对较低层次,或者只有生产技术,没有研究开发、设计技术和动态技术。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和开发能力的欠缺,从长远看对河南省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升级推动力小,甚至产生了阻碍作用。

(三)外商直接投资与河南省外贸发展

一般认为外商投资企业由于其国际市场的渠道优势,能够为当地外贸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特别是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对出口商品的贡献率更大。长期以来,河南省外贸出口规模小,外贸依存度低,这与来河南省投资的外商企业少、经济外向度低有

直接关系。近年来,外资企业大量进入河南省,省内企业借助于利用外资迅速发展壮大,都使得河南省经济的外向度明显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河南外贸发展,促进了河南省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互接互补。一批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河南省出口的重要企业。但总体来看,外商企业对河南出口贸易的贡献与全国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

从图2可以看出,河南省外商投资企业1992年以来,进出口贸易额、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占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大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一种抛物线趋势。1992年河南省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全省占比为11.77%,1996年达到最高点31.49%,此后逐年下降直至2008年的18.3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比由1992年的3.43%增加到1999年的20.98%,并随后逐年下降至2008年的15.96%;同样,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占比1992年为31.47%,1996年达到最高55.16%,此后逐年下降至2008年的22.05%。而同期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外贸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逐年增加,进出口占比、进口占比和出口占比等各项指标均超过50%,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已经超过内资企业。

以上数据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河南省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的促进效应逐年递减,相对而言,内资企业对外贸的促进作用则越来越大,这与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外贸进出口占比逐年上升的趋势存在方向上的不一致,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河南省内资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河南作为内陆省份由于缺乏国际交通运输便利,省内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外贸贡献相对较小。

(四)外商直接投资与河南省就业增长

作为普通意义上的资本,外资同其他国内资本一样提供就业机会。一般来说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有直接和间接的就业影响。直接就业影响是指外资企业的雇员总数;间接就业影响是指外资活动在东道国内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间接就业影响涉及三个方面:宏观影响,指外资企业工人和股东在当地消费间接带来的就业机会;水平影响,指与外资企业竞争的其他当地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垂直影响,指外资企业在当地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为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就业的综合影响,我们选取1985-2008年的历史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模型如下:

In(LAB)=α+βIn(FDI)+μ (2)

其中:In(LAB)分别代表总就业人口的对数,In(FDI)表示FDI的对数,c为常数项,μ为随机项。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从上表计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到,所有回归参数均显著,回归方程拟和效果很好,弹性系数约为0.07,即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河南省就业人数约增加0.07%。

上述回归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就业的影响是正向的,但效果并不太明显。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面临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外资的进入给河南省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同时由于外资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所要求的劳动熟练程度和技术密集程度较高,对提高劳动质量和就业稳定性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历史情况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就业贡献几何,还存在诸多影响因素。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一直以来是以中外合资方式为主,由于内资力量的作用,中外合资的投资方式对河南省就业的影响要更大一些。但2000年以来,外资企业独资化进程加快,独资方式进入的外资数量增长迅速,由于独资的自加大,外商投资对就业贡献递减。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来看,河南省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为本地就业增长做出较大贡献,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河南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之一,这将会对省内就业带来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