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科幻教育范例6篇

科普科幻教育

科普科幻教育范文1

1文学类科普创作的范围和意义

科普创作是科学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分领域。在总体上讲,科普创作的目的是向公众传播新的科学信息和科学理念,向公众精确、清晰、全面地解释科学,提高公众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兴趣。

科普创作在国际上被称作“科学写作”或“写科学”(Writing Science)。其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文学类科学写作(fictional Writing)和非文学说类科学写作(Non-fictional Writing)。

非文学类科学写作(Non-fictional Writing)主要包括:科学新闻报道、描述科学现象和事实、反映科研成果、阐述科学原理、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等各种科普及专业科学文章、书籍和研究报告等。非文学类科学写作的重点在于用简单明白的语言,强调科学事实的准确性和科学原理的明确性。

文学类科学写作主要包括充满想象的科学/科幻小说、电视、电影、科普表演剧、科学传奇故事和科学卡通和动漫作品等。文学类科学写作,特别是科幻作品,是对科学提炼的解析模拟进行逻辑预测,其任务是激励读者开阔视野,了解科学发展的内在可能性。

2我国文学类科学创作中的问题和误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我国的科普创作,特别是科幻片的创作领域,依然步履艰难,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和发展。我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问世以来,至今没有制作拍摄出有影响力的科幻电影,更谈不上拍摄展示当代最新科技及发展趋势的3D科幻大片。各类科学中心、科学博物馆、电视频道、网络媒体和影院所基本上被国外引进的科学影视片和科幻大片等一统天下。笔者多年参加上海每年一次的优秀科普作品(包括影视作品)评审,但期望中的文学/小说类原创科学作品则始终不曾出现。电影《阿凡达》的热播反映了我国科幻电影编导和制作的尴尬和滞后,更放映了我国科普创作领域中存在的科学理念、理论和实践创新、创作方法及手段、想象力贫乏等诸多问题,也反映了我国科普创作领域与国际同行的差距。当然,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商业化的倾向和收视率的影响,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创作思想存在误区:

2.1 过分强调科学的正面作用和作品主题的教育意义

科普创作,特别是文学类科学写作更要强调基于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遵循科技自身发展的轨迹,充分发挥科学的想象力,展示科学的神秘和有趣,吸引和带领公众进入符合科学预测和科学推理的想象空间。电影《阿凡达》的主题是反映科学与自然的冲突:当掌握了先进科技的人类在糟蹋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后,试图凭借手中的高科技武器去占领新的星球,但结果是代表先进技术的地球人最终在代表自然的外星人面前败下阵来,只得狼狈地返回地球。而著名科普书籍《寂静的春天》和《没有我们的地球》也都反映了技术滥用所造成的恶果,从而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正确运用科学技术,关注科技、人类、自然之间的和谐,提高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当然,科普创作的重点在于向公众传播科技的进步及其给人类生活所带来的恩惠和积极作用,但过分地、单一地、不加批判地强化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就会使我们的创作思路狭隘,作品内容空洞,题材雷同,缺乏想象力和趣味性,反而失去科普作品的目的意义和教育意义。

2.2 作品人物脸谱化和简单化

由于陷入单一强调科学正面作用的围城,多维度思考科学成为一种,因而我国的文学/小说类科学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普遍出现脸谱化倾向,如:科学家总是以严肃、认真、勤奋的形象出现,故事的结局都是由科技人员通过研究和运用知识成功解决问题和化解危机;爱科学的儿童形象总是淘气顽皮,有点小聪明,喜欢提问题;而缺乏创新精神的,需要被教育的对象总是有点木讷,有点懒惰,不爱学习等等。然而,国外许多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在这类(科幻或科学)电影和电视节目中,除了一些装摸作样的小丑、不合社会时宜的书呆子、邪恶天才和傲慢的人类救世主,科学家没有一个正面形象。当然目前,这种状况也发生了一定变化。科学家不再被脸谱式地描绘成一群穿着实验室服装、举止怪异的人。其实,不必担心科幻作品中对科学家的形象塑造会影响公众的科学态度和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科学普及活动和正面宣传,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科学家的尊重和敬仰,对科学的神秘和探索充满兴趣,科学事业和科学生涯依然是青少年和广大公众的向往和追求。而多维度地描述科学及科学家使文学、小说类科学作品更具意想不到的故事内容和结局,从而具有更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2.3 编创人员普遍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

电影《阿凡达》也引起了我国电影界的广泛评论。有人认为:《阿凡达》的成功完全依靠金钱的堆积。如果我们有雄厚的资金投入,我们也能够拍出如此效果的科幻大片。应该承认我国将信息技术、虚拟技术运用于电影制作的水平已不亚于国际同行。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文学类科学作品的剧本编创。像电影《阿凡达》、《盗梦空间》、《2012》、《未来世界》等科幻大片中无不充满着当今和未来科技的运用、想象和预测。令人称奇的是,科幻片《日本沉没》中的想象灾难,几乎是对现实中的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的一次精确预测。如果没有良好扎实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根本不可能创作出如此震撼的文学/科学作品,也没有众多高新科技的用武之地。今天我们不断地拍摄题材重复撞车的历史剧、古装戏,热衷于同名作品的翻拍和重拍正是反映了我国电影及文学类科学作品创作中的源头枯竭,视野狭窄,恶性循环,资源浪费的现状。

3文学类科普创作的创新和思考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我们在科普创作,特别是文学类科学创作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正视问题和接受挑战需要从根本上创新科普创作的理念和方法。

3.1 变“寓教于乐”为“寓乐于教”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寓教于乐”作为教育和文学创作的一个指导原则,习惯于在教育和文学创作中/前,先设立一个教育目的,然后,围绕预先设立的主题去搜集素材,设置情节,塑造人物。这一模式很容易形成主题先行,人物雷同,悬念简单化。而“寓乐于教”的创作理念则强调:科学从本质上讲是激动人心的,过程是生动曲折的,人物是丰富多样的。科普作品首先要使读者/观众感到有趣和令人神往。文学类科学创作只有通过可信的叙事、动人的修辞或想象和语言的优美来感染人,使作品的主题性和教育性与娱乐性水融,才能吸引观众,激发公众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和探究,从而真正发挥作品的教育作用。科普作品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科学是有趣的,这一点已得到国际科普创作界的普遍认同。

3.2 深刻理解科学和科普作品的社会意义

科学的发展是由社会推动的,科学知识是由社会构建的。每一种社会形态都会产生相适应的科学技术。因此,科普作品,特别是科幻作品在知识构建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科普/幻作品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些已经确立的科学知识,而是对科学的产生及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和反思,是对科学和社会发展前景的展望和预测。因此,今天的科普/科幻作品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具体科学技术,如火箭飞船和激光枪等的发展预测,科学传播也不再是简单地每年一次向参观者开放实验室等个体活动。

科普/科幻作品应该关注科学的本质和目的、科学过程、科学家的作用和经历,或科学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学方面,其中包括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同时以科学的社会背景为基础,以更广阔的视野,描述和展望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包括技术运用的科学伦理和道德以及社会责任。

3.3 准确反映公众对科学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大多数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只是检验目前存在的事物,而不是检验未来不同形态社会中可能存在或发生的事物。而科普/科幻作品能够通过预测未来情景,描绘我们社会发展的可能方向,寻求对公众所关心问题的缓和方法,为公众提供参与这些可能性思考的方法和途径。公众能够通过阅读科普/科幻作品来检验这些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分析和检验的方法可以是对“科学技术的理想化预测”,也可以是“非理想化预测”,即预测不受欢迎的未来,或表现科学家和公众对科学发展的期待和顾虑。如,克隆技术、干细胞研究、食品基因控制等技术工程等。虽然,从整体上看,克隆人还很遥远,但公众对动物克隆和其他相关问题相当关切。而公众对干细胞研究、食品基因控制等技术工程等则表现出既关切又害怕的深刻矛盾心理,这些社会关注和公众期待/顾虑可以成为我们科普/科幻创作的丰富资源和文化背景。科普作家可以将故事情节与科学联系起来,使主题融入其中,从而引起观众共鸣,促进公众与当代和未来科学问题的互动。

4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科普创作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树立和创新正确的科普理念,提高创作人员的科学思想及科学素质。只有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强调创作技巧的培养才有实际意义和实际作用。否则,恐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科普创作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在对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的阐述中指出: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繁荣科普创作,围绕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创作出一批紧扣时展脉搏、适应市场需求、公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并推向国际市场,改变目前科普作品“单向引进”的局面。

科普创作和科普作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MARK L.BRAKE AND EMMA WEITKAMP. Introducing Science Communication.University of West of England UK, 2010.

科普科幻教育范文2

关键词:少儿科幻画;创意构建;科幻意识

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说:“科学和艺术是同时起跑的。”科学与艺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是人们永不懈怠的追求。少儿科学幻想画因其独特的科学性、艺术性而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

作为学校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当利用好美术课堂这一阵地,通过科幻画的教学,提升学生绘画的创意构建,促进儿童科学幻想画的整体创作水平,发展儿童的现代科学观,培养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培养儿童用美术形式来表达科学幻想的能力。为此,笔者对少儿科学幻想绘画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作了梳理,旨在克服在辅导儿童科幻画创意构建方面存在的一些弊端,为同行和自己以后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一、热爱社会生活,激发科幻意识

1.关注社会生活,感受科学信息

长期以来,学生对科学基础性知识的了解不够,对当前最新科技和热门科技以及前沿科技接触和了解不多,所以对当代科技没有想法,没有幻想,不敢或不会在现实的基础上走得更远一些,让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科技源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并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环境和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关注社会生活。

(1)利用媒体,感知质疑

目前,学生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接触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通过媒体,学生能够准确知道国内和国外的科技现状及未来科技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有关战争,重要活动,交通,能源,医学,人的衣、食、住、行等信息资料。如:2008年8月8日,中国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让世界为之震撼;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这些时政信息的背后,隐藏的不正是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吗?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们应用“更现代化”“更理想”的标准去大胆质疑。如:如何让人类不再受地震的蹂躏?将来的人类能否和地球外的生物一起举办奥运会?如何让地球上产生绿色的环保能源,从而代替污染严重的石油世界……而这些问题的背后就包含了一定的科技含量,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幻意识。

(2)读科技书

目前,很多学生会订阅一些类似《科普世界》《小爱迪生》等杂志。这些杂志内容非常丰富,是一本本增长知识的科普读物。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图片,可以让学生感觉到科学的奥妙,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幻想能力、创造能力,而且为绘画科学幻想画奠定了一定的科幻基础。

(3)多听多聊

世界是一个有声的世界,除了让学生看每天发生的变化,还要用心聆听身边的声音,从中也会有所发现,有所思考。

如《空中造氧飞机》的小作者吴冰沁,她家旁边有个小湖,如今的湖水已今非昔比,每次经过那里,都能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儿,远处还有成堆的垃圾。再看垃圾场周围,枯萎的草木枝子上挂着飘扬的塑料袋,红的、绿的、黑的、白的……可够“壮观”的。她把这个烦恼的话题告诉我,并说她想把垃圾好好处理一下,让人们再也闻不到臭气,看不到漫天飞舞的塑料袋。这就是因为烦恼事聊出来的创意,有问题才能激起创新。

2.绘画的精神实质是体验真善美

生活中,太需要一种人性的自然流露,太需要一种来自人类灵魂深处的怜惜,也太需要一种展现人类灵魂的纯净与美好。真善美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少儿科幻画反映孩子们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真实感受,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是孩子们个性的展现,是对世界真善美情感的发挥。对孩子们审美能力的培养,艺术个性的养成方面,绝不能忽视孩子对社会生活的真善美体验。

(1)辨真假

孩子们有着大胆的幻想,这些画中常有美丽的神话故事,以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孩子们的“到月亮上找嫦娥姐姐”“假如我是神笔马良”之类的图画,他们的画只是一种传说,不是科幻画,又如孩子经常把月牙儿画上小姐姐的五官,把太阳画成老爷爷,这些都只属于童话,不是科幻画。老师必须自己明确,也让学生辨明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虚幻的事物,绝不能把科学和神话混淆,画面中不能够出现错误的或不符合科学的表现内容。

(2)辨善恶

我们希望今天的幻想将会成为明天的现实,这是孩子们画科幻画的目的。但是,小学生对善恶的分辨能力还是有限的。科幻画选择的主题应积极健康向上,避免一些表现不健康的或者不积极的心态的题材,譬如自动学习机、喂饭机、隐身衣等。

(3)识美丑

美表现为外在美和内在美。科幻画是表现出来的,所以除了内在的精神美,特别要注意画面外在的形式美。既然是儿童画,就应该少一些成人的因素,让形象更加贴近儿童一些,生动美好一些,更能激发儿童创作的欲望。因此我们要明白,孩子们只有了解了生活的需求,才会有更丰富的科幻空间。

二、开展实践活动,研究创意对象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开设课程,确立主题

科幻画创作辅导要特别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能力的学习环境,开设一系列的科学想象画课程内容,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确立主题,创造性地运用科学规律和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绘画创作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推理、猜测、论证,想象出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形象,进行巧妙的构思,并运用艺术手段,把自己的创意表现出来。

2.综合实践,深入研究

学生除了科学素养不高之外,在美术表现这一层面上也同样能力不够。部分学生会有一些很好的想法,但却不会以绘画形式来表达,当绘画表现差或创意贫乏时,想不到去查资料等进行相应的一系列研究。也就是说,儿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尚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表现在儿童绘画创作上即是科幻能力普遍低下,所以当务之急更要重视学生实践研究习惯的培养。

(1)分工合作

我们要求学生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信息,注意观摩书报、画刊和各种媒体上出现的现代化和未来科技事物形象,但个人的积累是有限的,集体的资源是巨大的,学生学会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才能提高研究的效率。

我们试着引导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每星期调查研究科幻画的一个主题。①在生活中,你认为哪些产品不够“现代化”?哪些地方可以再改进?②你知道有哪些问题人类目前无法解决?③未来有哪些自然灾害可以避免或能将其变害为利?

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在观察、体验、调查生活过程中果真发现了许多问题,可归纳为:环保、能源、自然灾害、生命、宇宙空间等问题。每个问题都可逐级再分成许多小问题,科幻画的主题内容也就在学生的一个个“胡思乱想”的问题中产生了。

(2)指导拓展

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前人科技创新的结晶,可以作为科幻画的思维基础,而世界科技新动态则是我们参考的方向。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向学生进行宣讲,帮助学生归纳、分析,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创作出符合科学发展前景的理想科幻画。①进行科技知识讲座。比如说宇宙探测方面:中国制造的“神舟系列”宇宙飞船早已登月探测。太空知识方面:可讲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和宇宙知识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可介绍克隆技术、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人类的新设想等。②欣赏适合学生观看的科普纪录片。③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观看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的图片或实物展览等。④欣赏适合儿童观看的科幻电影。

(3)交流反馈

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面以及兴趣爱好和特长都存在着差异,对待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解决办法,而讨论交流能够丰富学生的认识,又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好方式。所以,我在学生选定主题后,安排了讨论交流这个环节,这时,学生大脑会高度亢奋,畅所欲言,争论激烈,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会层出不穷。

【课堂实录】

师:就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不理想的或不满意的地方,你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改进,使之趋向方便、理想或满意?

生1:我想到用一种特殊的材料做桌子,这种材料做的桌子桌脚可根据身高变化调整高度,桌面可收放,是受家里的缝纫机的收放板的启发。今晚,我到网上去查一查资料。

生2:喝水时,因为水太烫,总是要等凉了才能喝,我想发明一种杯子。只要把水装在这个特殊的杯子里,水就可快速散热。其中的原理,我还要研究研究。

生3:我由吸尘器想到,能不能把吸尘器的装置缩小装进粉笔刷,使粉笔刷具有擦拭和吸尘的功能。

师:我们把这些好点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科幻画。你用什么材料、形式去表达,最能表现你的创意?

课后,学生的作业丰富多彩,《如意课桌》《好帮手粉笔擦》《多功能散热杯》……这一份份作业让人激动不已,一个个学生就是一个个发明家。笔者结合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科技节活动,鼓励学生在科幻画比赛活动中大显身手,一展自己的才华。

三、创作深思熟虑,挖掘科技含量

1.品评欣赏

(1)欣赏全国科幻画成功作品

科幻画欣赏活动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幻画作品让学生更直观、更集中地感受到作者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让学生体验到想象的内容也要有向上的一面,欣赏以往一些有科幻含义及美感的科幻画作品,能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笔者从网上收集的近年来全国获奖的优秀作品很多,这些获奖作品都具有共同的特点:①有丰富的想象力,创意新颖,有一定的科技含量。②紧扣主题,科幻意识浓,科学依据正确,逻辑正确。③构图简洁,色彩明快,有较好的绘画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平时搜集到的科幻画作品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欣赏、质疑,教师同时作适当的讲解。

(2)品评学生科幻画优秀作品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教师引领学生赏析、评说优秀作品就是对学生成功的一种暗示,一种由衷的赏识,一种潜在的激励。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在橱窗或走廊画框里,也可以用数码相机一幅幅拍下来制作成网页保存在电脑中,供学生随时浏览,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2.科学创意

(1)深入思考,想象、幻想引领科学

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认为:“想象画是超出人们真实生活,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创作,有时显得神秘、虚幻甚至荒诞,然而想象和幻想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集中体现。”

科幻画的主题必须具有科学性。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能够运用到正确的科学原理,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你的想法是可以通过技术与科学的发展将来可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掌握科学原理,依据学习过的知识指导学生画画。②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一定是当前我们所知道的科学技术,更多的可能是将来可能会实现的,允许学生对未来科学发展作大胆想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学习知识,多渠道学习知识,了解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学习途径包括网络、书报、杂志。

(2)用童心审视作品

科幻画要做到主题鲜明、不落俗套,就要注意幻想的新颖与独特性。①肯定富有童趣、充满奇思妙想的想法,要用童心来理解、看待青少年的科幻画创作。即兴完成的初稿最重要,要求指导教师从儿童自身的角度出发,以纯真的童心去审视作品,不应以成人的眼光看问题,否则会错失良机。②换一个角度想办法,强调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从多角度去观察质疑,勇于多角度探究。小作者们除了会画“未来的×××”之类画之外,还应创作出许多生动有趣的作品。例如,“神奇的衣服”“治病果”“机器蚕”“多果树”“动物语言翻译机”“机器人妈妈”“能吃的塑料袋”……

3.刻画表现

细节决定成败。有好的科学幻想的创意,但不注意细节的刻画表现,同样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①聚焦重点。部分学生会有一些很好的想法,但却无法以绘画形式来表达,绘画表现差或创意贫乏,导致画得模糊笼统,所画的不能表达所想的。如吴冰沁同学初次画的《空中造氧飞机》:画面中的主体物,画的的确是一架飞机,在吸收大量的水蒸气,准备排放氧气。但是这架飞机却吸引不住我们的目光。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吸引力,它的重点没有把握住,没有进行深入的刻画,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架普通的直升机,根本不能想到它是如何处理污染的空气的,并且空中造氧飞机也不应以直升机为原形,它应该是容量更大,性能更高,功率更大的飞机,这样处理污染才会更加高效。所以这幅画需要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要对重点部分进行细节刻画。②把握细节。当然主体的重要性决定了一幅画的本质,但是其他非主体的细节把握却决定了画的质量。

总之,作为儿童的科幻画作品,有着纯真、活泼、朴实、稚嫩、童趣等特点。教师要用童心去观察、体会、理解他们的创意,热情地去接受他们的智慧结晶。人类进入21世纪,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科幻画的题材更加丰富。人类文明在闪光,生命因智慧而精彩,展开想象的翅膀,科技让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科普科幻教育范文3

关键词:小学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式教学;行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1

On How to Use the Art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Xu Weiyu

(Boarding school in South China Yueqing,Yueqing325600,China)

Abstract:The art of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in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ntegrated teaching,will help guide students to be good at discovering problems and apply the knowledge to think about problems and to foster a positive spirit of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In elementary school art teaching the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o create an environment to stimulate interest,comprehensive inspired art direction,organizational activities,evaluation of incentives and other teaching,nurturing art class students explore the creative and integrated learning and good habits.

Keywords:Elementary art;Information technology;Integrated teaching;Behavioral strategies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外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推动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育教学资源和信息化建设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日益成为小学教育战略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我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制定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综合式教学的策略,使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文化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来思考问题,培养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以科幻画的创作为核心进行发散式思维和综合性学习,从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热爱科学的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一、教学中的主要做法

如何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在小学美术实践教学中我主要把握好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知识的综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也是科幻画课堂教学的起点。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小学生在网络课堂上开展美术学习活动成为可能,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网上的素材和学生的美术作品等学习资料的共享,运用互联网将网络上的课件和视频作为学生的学习教材,我在实践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设课堂教学环境,使用画面、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幻画的兴趣。例如在二班我放映了一段美国火星探测器的创造来源的视频,如此尖端的高科技其最初灵感是来自学生创作的科幻画,现在已经成功地发射到火星;达芬奇对科幻画也非常感兴趣,曾创作过“上升的直升飞机”“轮胎”等等。通过直观的画面和视频,学生对科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将科幻画和生活相联系。课堂上,通过和学生的讨论,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引导学生以联系的观点来观察生活,学会整体观察和比较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需要改善的方面,讨论生活中可以改良的器物和工具,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入到科幻画的学习和创作上来。指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创作点”,身边的哪些东西还不够完善,身边的环境如何改善,怎样保护人类和地球等等,从中启迪学生找到研究的对象。在发现问题、产生疑惑后,我积极指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科学知识,或是重新查阅资料学习需要的知识,在问题和科技知识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

(三)具体指导科幻画的艺术表达。在获取了创意和灵感后,我在课堂上适时引导学生如何将自己头脑中想象的、勾勒的科幻画图像生动地表现在纸上、合理地选取和表现思维意象图画,用简洁形象的画面来展示想象,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用线条来表现图画。运用不同的视角和表现方式来绘制理想中的图画,将想象中的图景转化为色彩鲜明的画面。

(四)建立学生科幻画作品档案。构建了学生的美术科幻画电子档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校内网络上互相发表作业评论或发帖讨论创作心得,也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通过网上发帖、跟帖形式,学生就近期社会热点、学习意见诉求等进行交流讨论,学校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档案库和网络平台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运用网络的快捷特点,积极高效地开展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二、取得的效果与思考

通过在其他班级实施综合法教学,一是激发了学生对科幻画的学习兴趣,将同学们引入到对科幻画的了解和创作上来。通过科幻画的图片展示,让学生对科幻画有个感性的了解和接触,在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学习科幻画中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欣赏《能升降的房子》这幅科幻画时,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房子的物理知识,让学生掌握了科幻画的科技性和创新性特点,提高学习和创作科幻画的兴趣。

二是利用科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发挥了知识的正向引导作用,在科幻画的思考和创作中综合性学习了多学科的文化知识。例如让学生观察交通问题,有的学生提出来车辆尾气的重要危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查询科学知识深入思考,同学们有的将尾气环境污染问题搬了出来,从环保的角度讨论如何改造汽车,有的提议要设计带有“滤网”的汽车排气管。

三是通过具体的科幻画创作指导,提高了学生的绘画和艺术表现力,使得想象、现实和艺术有了紧密的联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创作性和艺术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给学生插上了艺术想象的翅膀,锻炼了艺术创作能力。

四是注意了教学激励。在实践中,我还组织在年级内开展了多种综合式学习、探究科幻画的学习比赛,举办了“我是科学家”、“生活因我而美丽”的画展和科幻画演讲比赛,通过竞争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幻画的积极性,在美术的学习中学习了综合性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做好营造环境、激发兴趣、综合启发、艺术指导、组织活动、评价激励等教学环节,积极培育学生美术课上探究性综合式学习和创作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杨景芝.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52

科普科幻教育范文4

关键词:科幻画;概念误区;指导思考

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也正逐步体验着科学技术带来的种种奇妙。一幅幅创意独特、想象丰富的科幻画作品增强了学生的感情体验。他们把自己对科学的理解通过大胆地想象和创造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喜欢画科幻画,科幻画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达方式。

一、科幻画的概念

大家都知道,幼儿时期的绘画创作主要是儿童画,这也决定于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和基本技能的表现能力。科幻画有别于普通的儿童画,它是年龄稍大些的学生在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知识基础及思维能力后完成的创作作品。也就是说,科幻画是学生在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遐想而产生出来的绘画作品,是真实反映童心的一种艺术形式。虽然是一种新的艺术表达形式,但它也有着质朴的笔触、鲜艳的色彩,这一点与儿童画是相似的。只有了解了科幻画的概念,我们才能进行有效地科幻画创作,不至于走入误区。

二、科幻画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首先,题材单一,缺少想象成分和超前性。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然而,在每次征集科幻画时,许多学生的作品内容及表现风格都是相似的,让人倍感无奈。的确,我们所生活的各种环境太缺少科学氛围,学生距离科学太远了,自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次,概念不清,作品的表述过于抽象、缺乏科学细节。在征集科幻画作品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为了达到科幻的目的把画儿画成了童话、神话故事。科幻画和想象画不同,不是把一些传统意义上的传说画出来就变成了科幻画,也不是把太阳画上眼睛就叫科幻,其实这只是一种拟人化的表现方法。许多学生一说画科幻画,马上就画出来乘坐宇宙飞船游太空,再加上各种小星星、人造卫星、飞船、飞碟等,好像这些东西放到一块儿就是科幻,好像画出宇宙就代表了高科技,就表示想象力特丰富。也就是说学生走进了宇宙就是科技,科技就是科幻的误区。其实,科幻可以更加普通化、生活化、服务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出发,细节中点滴积累,学习中细致观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不能让学生远离了生活,都奔向海底或太空。还有的学生把想象画当成了科幻画,所以教师在辅导学生时一定要告诉他们必须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规律作为依据。还有的学生常常会把自己热爱的军事武器的图画当成科幻画,教师在辅导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一点。

再次,创意及绘画技巧不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缺乏个性。在许多科幻画作品中出现创意成人化的状况,让人在画面背后看到了不符合其年龄的表现痕迹,感受不到青少年那种稚嫩的笔触和淋漓尽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辅导过程中,教师的参谋不要过多过分,避免用成人审美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去影响学生。学生本身具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和稚趣表现,如果教师指导构图怎样安排,这里怎样画,那里怎样画,无疑会与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失之交臂。因此,辅导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提高技能,加强绘画语言的表现力,也要提倡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想象、体会,并表达自己的感受,要在科幻画中看到“童心”,要知道创作科幻画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画家,而是为学生将来所从事各种事业积蓄创造性潜能。

三、如何对儿童画科幻画进行指导

1.让学生植根生活拓宽视野,创作富有新意的科幻画作品。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以说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生活的滋养,科幻画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也不例外。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造不了优秀作品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和社会,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和生活、社会现象。观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情、小现象开始,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从生活中提取所需要的创作素材。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科技知识,避免学生无根据地胡乱猜想。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来源于生活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使学生加深体验。

为避免雷同的现象,教师在引导学生选题时,一定要有自己的新想法和新发现。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比如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入手进行观察,看看有哪些地方还不尽如人意,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应该怎样改进等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学会了怎样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的想象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正是科幻画创作的关键。

2.让学生放飞童心,创新想象,创作出极具个性的科幻画作品。童心是学生进行创作的源泉,他们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好奇,成人圈里的各种“规矩”束缚不了他们活跃大胆的思维,所以儿童的想象力之丰富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在画科幻画的过程中,教师的辅导观念就显得特别重要。学生看起来幼稚甚至可笑的想法需要我们去呵护,我们不要用成人的观念去判断他们的想法是否合理,是否有一定的科学原理。学生肯定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了这种感受和体会才会有这种想法,所以教师应该从儿童的想法出发去判断他们的创意是否解决了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总而言之,教师要把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引导他们集中突破某一方面问题进行自主创作。

3.让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创作出洋溢快乐的科幻画作品。互相交流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在科幻画的教学中也是很有效果的。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上一届获奖的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介绍自己是如何理解科幻画的。有了这些经验之谈,学生之间就可以互相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又如,当学生对自己的选题有了方向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在大家的质疑与认同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思考。虽然这个环节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先从小样稿到初步形成的稿子,最后到完成稿,但是整个过程对学生个体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经过我们的尝试,我发现当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时,往往受到的指点和启发是非常显著的。所以,在科幻画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让学生进行交流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科普科幻教育范文5

一、相信学生——童心是创新之源

儿童由于接触现实生活的经验较少,缺乏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童年的幻想。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儿童绘画的思维特点,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想象画创作。儿童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王国中自由翱翔。在儿童的眼中生活即是梦,梦既是生活,而儿童科幻画创作最能唤起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但是,学生自主思考并不是让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自由放任,教师应为学生设立一定的思维方向和主题,引导学生学会“有的放矢”,集中于某一个方面进行创新思考,这样才会有所突破。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我也曾上过一些思维训练课。例如:《交通工具》一课,首先学生讨论认识它的功能——便于人们出行,运输货物。然后,我们一起给交通工具找缺点与不足,耗资源,污染环境,等等。然后,针对以上的不足大家一起来探究利用科技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和交通工具相关的创意,我先让学生画出或写出自己的创意稿,在从中选择更具有代表性和比较新颖的构思作进一步指导。

二、理论指导,勇于探索

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认为“想象画是超出人们真实生活,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创作,有时显得神秘、虚幻甚至荒诞,然而想象和幻想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集中体现。”美术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上述的理论为我们指导美术创作科幻画的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科幻画和想象画都是以表现大胆独特的想象为主,但是科幻画不同于想象画,它更重视科学性,以表现科技对生活的改变为中心,它的幻想应以符合科学原理为基础。只有建立在科学依据上的想象才是可能实现的。而想象画重在表现心灵和头脑中的幻想为主的,内容可以是唯心的。他更重视幻想性,只有引导学生认清科幻画与想象画的区别才能让科幻画创作不会偏离主旨,例如:同样是表现对翔的向往,想象画可以画《我飞上了天》《飞行的梦》,它是自由自在可以不借助任何工具的,而科幻画则要利用适当的工具设施来飞行。

三、激励学生,开拓创新

小学生在思想和行为表现上,往往是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富于幻想。所以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科幻画特有的魅力,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的情感、认知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直观力到观察力,从观察力到想象力,从想象力再到创造力,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而科幻画的创作最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未来的交通工具》一课中,让学生收集、查阅各种资料,鼓励学生观察与思考,激发孩子们对未来交通世界的想象,开启学生科学幻想的思维大门。在创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启发和暗喻,结果,学生的作品构思新颖,色彩丰富,富有一定的想象与创造力。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估量的。而科幻绘画最能体现孩子们科技想象力和艺术的创造力,它是跨越语言的快速列车,甚至是超越时空的时间隧道。

四、利用资源,拓展教学

科普科幻教育范文6

[关键词]好莱坞;幻想电影;科学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中的理想主义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WWB007)。

对于“幻想电影”,学界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有学者认为,“科幻电影”更准确地应被称为“幻想电影”,即“以科学幻想的情景或假设为基础,来展开叙事的电影”[1]。但是,在科学传播领域,幻想电影这种表现形式的重要性常被人们所忽视,仅被视为一种文化艺术作品。由于其编剧和导演并非科学家,他们“甚至不被列入‘懂科学的人’之列”,然而,“他们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力,正在对公众发生着重大影响――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现在已经发生了”[2]。可见,作为一种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艺术形式,幻想电影对于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以好莱坞幻想电影为研究对象,试图挖掘其内在的科学价值。

一、好莱坞幻想电影的科学性――以情节内容为例

论及幻想电影,不得不提美国,因为“一百年来,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幻想电影,绝大部分出自美国”,[3]1897~1994年间17个国家共发行443部科幻电影(实际上包括了魔幻和灵异),其中美国独占292部,[4]可见美国特别是好莱坞的幻想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是最具代表性的。好莱坞的幻想电影既沿袭了商业大片的运作模式,又融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使得这类影片在富有极强娱乐性的同时兼具了科学性,而这种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其情节内容的设置上。

(一)相对论与穿越时空

这类电影看似源于电影编剧的想象,实则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即相对论。这一理论使穿越时空的“时间机器”不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具备科学依据的猜想。爱因斯坦认为:“物质会减缓时间运行速度,就像是河的下游一样。物体越重,对时间的阻力越大。”[5]霍金则提出,时空旅行的“天然工具”是位于银河系中心的黑洞,距离黑洞越近引力就越强,甚至连光线都无法逃脱。这种超大质量黑洞对时间具有显著的影响,令其减缓的速度远远超过银河系中的任何其他物体。

基于这一理论,涌现了一系列关于回到过去或是走进未来的好莱坞幻想电影,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终结者》系列和《回到未来》系列。这些影片中的主人公穿越时空并改变历史的系列情节,也正是早期狭义相对论中“佯谬”理论的体现。可见,与其说此类幻想电影是人们为了表达对于现状的不满,不如说是人们借助科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愿望和设想。

(二)航天理论与外部星球探索

对于航空航天技术的运用以及外太空生命的猜想,也是好莱坞幻想电影的重要题材之一。影片会设计出各种奇形怪状的外星生物、先进的航天器、绚丽的外太空风貌,以此来表现人们对于未知宇宙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包括《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独立日》《外星人ET》《阿凡达》等。

这类电影与以“穿越时空”为主题的幻想电影相比,其科学性抑或思想性要稍显逊色。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对于航空航天知识的认识上,即基于现有的研究,来推断外部星球生命存在的可能、设想外太空生命的存在、制造新型的太空飞行器等,这些都体现了电影主创人员在物理学方面的思考与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家的工作进行了启发。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奥舍罗夫就曾表示:“当时,我并不认为《2001外太空漫游》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影片,但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我们今天对太空人如此迷恋,在某种程度上是这部影片的功劳。”[5]21

(三)生化技术与克隆人

一直以来,对生物化学技术的认知与使用都遭到了各界人士的争议,科学与伦理的论争使得这一先进的科学技术始终无法真正被广为应用,因此人们将所有对于这一技术的幻想运用到了电影创作之中,从而衍生出了一系列以克隆人、基因改造等为题材的好莱坞幻想大片。较有代表性的使用生物化学技术的影片有《侏罗纪公园》《异形》《异种》《第六日》《X战警》《逃出克隆岛》等。

这一系列影片出于人们对滥用生物工程技术的忧虑,将这一问题扩大化,并赋予亲情、爱情、宗教、伦理、人权等现实意义,从而引起广大受众对于基因复制等技术的恐惧,唤起人们对于科技伦理、对于人性的重新认识。这类幻想影片的意义在于向受众传播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的同时,引发对现有此类技术应用的反思,以此来规范科学家或受众对于此项技术的广泛普及。

(四)生态环境恶化与地球灾难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好莱坞幻想电影中“灾难片”的出现也越来越频繁,从《龙卷风》《山崩地裂》《活火熔城》到《世界末日》《后天》《2012》等,这些影片的选题均来源于科学家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将引发的灾难的预言。

“灾难片”的选题依据多来源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这使得两级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海水温度上升、洋流改变等。有研究表明,“每年将有16万人因温室效应影响丧生,2020年死亡人数更会加倍。海平面上升更造成2 500万人远离家园,第三世界将因洪水、饥荒、干旱和农作物歉收大举移民,欧洲老年人将死于热浪”[5]24。人们将自身对于这种灾难的恐惧转移到了虚拟的幻想电影之中,使原本几百甚至上千年后才会发生的场景提前上演,不仅使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使得人们对于类似灾难的来临能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二、好莱坞幻想电影的科学传播效应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好莱坞幻想电影,虽然在科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方面有所欠缺,其中所宣扬的科学理论也并不一定能被科学界所认可,然而,除了内容情节方面的科学性之外,它对于激发受众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受众的科学态度、传播科学理念和知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

(一)传播科学理念和知识

好莱坞幻想电影不仅在情节内容的选择上涉及了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在摄影技术、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也均融入了大量的科技元素,使得受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愉快地接收了先进的科学理念和知识。

好莱坞幻想电影在拍摄技巧、道具制作、后期剪辑等环节善于使用高新科技,这也是其他国家电影业只能望其项背的重要因素之一。好莱坞幻想电影制作团队的任务之一便是使那些虚构出来的不符合现实规律的人或事变得真实可信,而这一效果的实现主要还是依托各类特效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不同拍摄技术手法的使用、越来越逼真的道具制作、不同场景灯光的运用、电脑特效的不断进步,为电影受众营造了一个惟妙惟肖的幻想世界,使他们对先进的电影科技能够有直观的认识和体会。

受众的观影体验也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早期的黑白电影、无声电影,到现代的彩、3D电影、IMAX电影等,使得受众在获得越来越舒适、逼真的观影体验的同时,吸纳先进的科学知识。

(二)激发受众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好莱坞幻想电影的主旨主要有两点:一是幻想出一个美好的未来生活场景。人类能够合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避免科学技术的滥用;二是“反乌托邦式”题材。即通过对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人为放大,营造出一个令人充满恐惧的未来社会,从而引起人们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的哲学反思。这两类幻想电影,成为受众围绕科学和人类未来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催化剂。

想象力与创造力是进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能力,而联想与想象正是锻炼这两种思维能力的重要科学方法。广泛而灵活的联想有助于合理且有价值的研究目标的确立、有效研究资料的搜集以及可行性设想的提出。想象对于启发创造性思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想象是新概念和假说提出的前提;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使科学创造不受现有理论和公式的束缚,从而更加广泛和深入;有根据的想象甚至是激发发明创造的动力。高尔基就曾断言:“科学知识一经与科学想象结合,就会给人以遐想、启示和力量。”[6]好莱坞幻想电影恰好促成了两者的结合,它通过一种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诱发受众进行科学想象与联想,引起潜在的科学创新,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社会面貌向人们想象中的方向发展,推动历史前进。

(三)培养受众的科学态度

如前所述,好莱坞幻想电影除了宣扬科学技术的功用,表现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外,还致力于反映科学的另一面,即科学技术滥用导致的负面影响。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哪一类电影,它们所传达的生活图景或先进科学技术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对待科学的态度。一部分人会因为幻想电影而开始关注、热爱、研究科学,认同科学的积极作用,也有一部分人会因幻想电影而对科学持否定态度。由于普通受众自身具备的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产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实属正常。故而,如何帮助普通受众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是现今幻想电影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这就要求电影编导们尽量从尊崇科学的角度出发,尊重科学技术原本的功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以期把科学的全貌客观地展现在广大受众面前。

三、结语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好莱坞幻想电影在具备了科学传播功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幻想电影会引发一些普通民众对于先进科学技术的畏惧心理,甚至产生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质疑情绪。但是,作为大众娱乐文化的一部分,幻想电影应当继续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不断拓展其传播科学理念和知识的功能,成为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的主力军之一,这对提升受众科学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宗平,潘月里.科幻电影的科学传播――以电影《第五元素》为例[J].海峡科学,2012(03).

[2] 江晓原.我们还能不能有后天――关于电影《后天》[N].中华读书报,2004-06-23.

[3] 江晓原.好莱坞科幻电影主题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05).

[4] [英]约翰・克卢特.彩图科幻百科[M].陈德民,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5] 历佳.科幻电影的科技传播功能解析[D].沈阳:东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