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旋律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音乐旋律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音乐旋律特点

古典音乐旋律特点范文1

欧洲古典音乐泛指20世纪之前的欧洲音乐,它的第一个艺术大潮就是复音音乐。这类音乐通常分为模仿式复调和对比式复调。

模仿式复调是一个声部先出现一个旋律,另一个声部后面也出现这个旋律,形成同一旋律不同时间互相追逐模仿的音乐。著名的管弦乐曲《阿莱城姑娘》组曲就是这一类代表性乐曲。

对比式复调是同时出现的不同旋律互相对比(主要是节奏与旋律线)的音乐,如格林卡的管弦乐曲《卡玛琳斯卡娅幻想曲》。

我们在欣赏复调音乐时,首先是注意外声部,同时也注意内声部,也就是说要听出内声部来。否则,你将感受不到各声部之间的某种微妙的协和关系,及其在乐曲进行时所形成的某种对比,也就是感受不到这种对比所蕴藏的巨大推动力和感染力。复调音乐各声部间各自独立、平等,又协和又对比的关系,造成了音乐此起彼伏、你紧我松、你松我紧的曲趣和绵绵不断的风格。把复调音乐推向,使之趋于完美的境地并结束了这个时代的巨人是德国的巴赫。他创作了总数达几千部的音乐作品,其中《勃兰登堡协作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等是世界名曲,并为主音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石。

主音音乐又叫主调音乐。其显著的特点是一个声部为为旋律,其他声部起伴奏、陪衬作用,但却不可忽视和声,如果抱有这样的偏见,就不能很好地欣赏它了。事实上,从贝多芬的乐章直至今日的音乐,所有的旋律都是从和声导源而来的,且不说其中的很多旋律都是由和弦音加上和弦外音构成的。任何使你觉得优美悦耳的旋律,如果你对它进行和声的分析,都会发现旋律的进行是合乎和声规则的,旋律实际上正是和声美的表现。对旋律美敏感的人,之所以比感觉迟钝的人多有收获,就在于他对和声效果的敏感,或者说,他对旋律所包含的和声意义有一种不自觉的“觉识”。

由此可见,认识到旋律与和声的联系,不但会促使我们去注意和感觉乐曲中的和声效果,并且会使我们自觉地训练和提高我们对旋律(曲调)的欣赏能力。调查表明,凡是对和声效果敏感的人,对旋律的调性、调式以及乐曲进行中的各种对比色彩也会相当敏感,他们总能比常人赋予一段旋律以更多的、更令人信服的解释。

除了耳朵失听者外,大多数人都可以训练自己听多声部的能力,对音色的敏感也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而要掌握古典音乐家的音乐语汇,除了多听,别无他途。

古典音乐旋律特点范文2

关键词:古典音乐;当代影视;当代古典音乐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13-01

每一部成功的电视剧作品必定会有让人深刻,无法忘却的人物和场景。这些人物和场景的刻画除依靠人物性格特征的体现和场景布置的效果外,另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和所刻画的人物及场景相适宜的音乐。选择的这个音乐必须与人物的性格特征相符合,与所描绘的场景相适应。这就是所谓的主题音乐。最初,这些音乐都只是根据电视剧内容或是人物特点而量身定做。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放入剧中做背景音乐经过了量身的改编。比起原曲更加合适该影视作品。

一、旋律

在第一句的第五小节后半拍处,原曲的七音没有升高,而改编后的旋律将七音升高半音,比起原曲更显神秘。与第一场面画面配合,让观众初见就喜欢,就期待接下来的剧情。同样也是第一句,在第六小节最后四分之一拍与第七小节处,将原本是下行的音符,改写成了上行进行。这样,使之前原曲乐句的结束部分消失,没有那种结束感,音乐将按照改编者的思路继续进行,继续奔跑,从而更好的配合剧情的发展需要。第二句的改编比第一句的大。第二句一进入,除了第一个音相同以外,其他的均作了较大改动。虽只是在相同音上作了节奏的放宽,但整个打乱了原曲的布局,在听觉上与改编之前截然不同。同样也是为了与影片相结合,更符合影片剧情的发展需要。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在韩剧《My girl》中是以电视剧主题曲《Happy Happy》的前奏出现的。既然是前奏,就应该为引入主题音乐旋律做铺垫,而不是抢夺最高点。原曲中第二句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是一个纯八度的进行,中间加入了主和弦的和弦音做过渡,纯八度跳进给人的感觉是空旷,纯净。加入了过渡音之后,这个跳进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整段中的最。可作为电视剧主题曲的前奏部分,它的作用除描绘当时画面之外,还必须自然的引入主题曲的主题旋律,不应该在前奏部分就上升到全曲的最。所以,作者在第二句这个处,作了如下修整:

将第二句第一小节后半拍的两个十六分音符分别拆开,第一个音即主音,占时值半拍;第二个音三级音成为第二小节的第一个音,时值占一拍半;而原曲中最高点的五级音成了辅助音性质,位于第二小节后半拍,时值为半拍;第三小节为四级音,时值同样也是一拍半;后半拍为二级音,作过渡音,最后停在三级音上。以上是影片主题曲作曲者对于前半句的修改。后半句,采用原曲,而不作修改。这样将第二句的前半部分做以上修改,改变的作曲者将音乐拉宽,延迟进入,最高音被用作辅助音来协助音乐的进行。从听觉角度上来说,这种变化能让观众有意犹未尽之感,本来该来的,却迟迟未到,犹如古诗词《琵琶行》中,诗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描写的境地,让人期待。这一点也能看出作为该曲为剧中女主人公主题音乐,它表达了女性内心里的一种温柔。

二、速度

这一段音乐在影片《My girl》中的运用,都是一些奔跑的场面。影片一开始,便以此音乐进入。刚开始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随后就是女主人公周幼林往机场狂奔。音乐与剧中场景及人物切合的相当到位。在这里,音乐速度比原曲快了很多,这同样是为了与周幼林奔跑的画面一致,让音乐也有了生动的画面感。观众就会期待,女主人公为何在奔跑,跑去哪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就会关注接下来的剧情。

当代,如不是专业音乐的学习者,就很难接触到古典的音乐。于是人们开始探究古典音乐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开始疯狂的将古典音乐植入现代艺术中。如今的动漫影视行业中,已经大量的运用了许多古典的音乐元素。有的直接选用主要主题,有的运用各种变奏手法,还有的将古典音乐与现代流行歌曲相互穿插,让音乐更加切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能接触到古典音乐的人逐渐多了,人们也就开始很自然的接受并且将其流传开来。

在当代古典音乐艺术的运用,不仅仅停留在为电视剧做背景音乐,它也在各大游戏动漫中有着较广泛的市场。这是一种音乐,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是我们精神生活所必须的元素。就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起到了相应的反作用。这是一种文化上层建筑,它必然对经济基础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探究古典艺术与当代艺术的结合,更好的掌握两者的切合点,也就能高质量的引导与指导当代音乐艺术的发展,使当代音乐影视,动漫游戏也能沾惹点高雅的古典音乐气息。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能使现代影视音乐,动漫游戏音乐能在最大的范围内,获得大众的认可和喜爱,从而霸占一块有感染力的商业市场,取得最高的商业价值。

古典音乐旋律特点范文3

关键词:古典主义;贝多芬;印象主义;德彪西;音乐鉴赏

两首《月光》都是古典音乐中流芳千古的经典名曲,虽都以月光为主题,但是由于作曲家所处的时期、乐派、背景、内心世界和审美思想的不同,使得以不同的创作表现方式,描绘出不同的精彩。一首《月光》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作曲家贝多芬的作品,另一首是印象乐派大师德彪西的作品,原属《贝加莫组曲》第三乐章。两首作品,突出地体现了作曲家所处的不同时期乐派的特点。

一、贝多芬的《月光》

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影响,使得贝多芬所处的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在思想上作曲家们创作的核心更多是对人文精神和自然界的歌颂,呼吁自由、平等和博爱;在音乐风格上,音乐体裁重大,结构较为严谨,音乐从教堂步入社会,并以主调和声风格为主;在音乐体裁上,确定并规范了近代奏鸣曲式结构,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曲式结构明晰,和声织体明朗。这一时期典型代表贝多芬,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复杂宏达,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社会意义。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描写的是月光下面的一段故事,其旋律优美动听,不仅有着古典主义风格中的平稳,而且有着浪漫主义风格中的丝丝忧伤,这更加确立了贝多芬在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该曲节拍规整,和声按照传统和声中的规范格式进行;典型的歌唱性的旋律在这首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左手低音声部和次中音声部大多数都是长音的持续,横向是旋律细小的波动,纵向是对和声功能的支撑,右手中音声部三连音的织体统一,不仅营造了气氛,而且确立了调性,同时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从第五小节开始,优美动听的旋律由高声部缓缓奏出。整首作品是一个有着引子和结尾的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其引子(1~4)小节,三连音的连续进行奠定了全曲的风格,最后结束在属和声上,引出了高声部的主题旋律。第一部分是由四句按呼应原则构成的,并包含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第二部分的材料来源于第一部分,是一个展开性质的中段。这个部分其内部材料又可以分为三块,其中,第二小块的材料取自第一部分材料,以原样移调的方式出现。第三部分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材料,既强调了主题材料,又有一定程度的推陈出新,调性回归到主调。其后是一个10小节的尾声,尾声的材料具有总结性和收束全曲的作用。作品在结构布局上体现了大结构有大对比,小结构有小对比,同者分,异者分的特点,是一首典型的单三部曲式。

二、德彪西的《月光》

德彪西是二十世纪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印象主义音乐是在绘画和文学领域所带动的印象主义潮流中产生的。常利用配器、和声等制造出特别的音效,突破了传统的欧洲大小调体系,增强和弦结构并大量使用变化音来减弱和声功能以此来模糊调性,从而营造出一种朦胧、神秘的氛围以此来描述和表达客观事物片刻的印象。《月光》作为德彪西主要代表作品,已没有古典主义音乐中深刻的哲理性思考和贝多芬式的革命主义精神,而是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彩变化引起人们的联想,直接诉诸人们的感官。减弱了调式、和声的功能性、旋律线条的明显性、曲式结构的清晰性,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的音乐风格。作品从一开始就让人进入了一种朦胧的意境,高声部的主题旋律由高音区向低音区以下行级进的方式娓娓道来,这种具有典型性的级进方式的旋律走向仿佛造就了一幅优美的画卷,就似人在月夜下伫立,淡淡的月光由高处照射下来,笼罩着大地和人,其以静为主的画面下又有着丝丝光与影,音乐与色彩的融合,从而具有印象主义的典型风格。

德彪西笔下的《月光》,像是一组图,把月光的各种形态勾勒出来了,运用独特的和声,使得月光悄悄爬上,又恰似披着纱衣的朦胧形象,在音乐中流淌出一种淡淡的思绪。该曲以诗歌为题材,使用了复合型节拍9/8拍,大量使用了弱化强拍的手法,如延留音、强拍休止等使得音乐散漫并富于幻想;在旋律创作上,德彪西运用动机化的乐句组合方式,其旋律时断时续,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浪漫主义时期歌唱性的旋律特点;在织体的层次上,大量使用传统织体的表现手法,如双音持续、分解和弦、多层织体等。多层织体的运用使得旋律抽象概念更强。德彪西的月光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刻画出夜色茫茫、万籁俱寂、月色倾泻大地的意境。

三、《月光》之异同

古典主义具有典型的素描风格,印象主义具有典型的油画风格,两首《月光》正是很好地体现了两个时期的典型特点。贝多芬的月光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对爱情,对生活的感受的宣泄,而德彪西的月光则更多以客观的方式来描写月光的本身。同时,两首都以月光为题的作品又具有某些相同的地方。德彪西的月光按照三拍子的节拍规律进行,而贝多芬的月光虽然不是三拍子的节奏,可是连续的三连音的使用,似乎存在着某种相似性。两首月光都成为了古典音乐中流芳百世的精品,都是在作曲家早年时期创作的。从作曲家本身来看,贝多芬的作品具有他个人的典型特点,作品表现其内心的真实写照,他在古典主义时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作品既是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总结,又对浪漫主义音乐有着启迪性的意义。德彪西的作品体现了20世纪音乐的突出特点,无调性或多调性,旋律不清晰,多层织体进行,每一层都有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他又将印象主义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朦胧而模糊,梦幻。像画卷一样的音乐,既是对20世纪音乐的进一步总结与概述,又对其后的音乐发展有着启发性的作用。总的来说,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两首作品,就以“静”作为贝多芬月光的特点,以“动”作为德彪西月光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古典音乐旋律特点范文4

第二,选择有代表性且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比如,教案中有一课内容是介绍“钢琴音乐的各种演奏形式”,我用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一段“四手联弹”的片段来介绍这种演奏形式,学生在感受唯美画面的同时,加深了对“四手联弹”这种钢琴演奏形式的了解。在讲到“莫扎特的钢琴音乐”这一课时,虽然学生对《土耳其进行曲》可谓是耳熟能详,但为了让学生牢记它选自莫扎特的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K331),我首先播放了香港动画电影《麦兜故事》中在此曲基础上加入粤语歌词的插曲,麦兜憨态可掬的模样和动听的旋律相结合,吸引住了每一个学生的目光,班上气氛顿时非常轻松。随后,我又播放了网络上十分热门的我国青年钢琴家王羽佳演奏的钢琴家ArcadiVolodos的改编版和网络上流传的爵士乐改编版,学生在观看中不断发出惊叹声与赞美声,下课后有学生过来反映,觉得这个环节让他十分激动。

第三,掌握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度”,做到恰到好处。在讲到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时,我选取了几首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赏析。如欣赏著名的《六月——船歌》时,我在播放完作品后,播放了周杰伦创作的歌曲《琴伤》的MV,顿时班上气氛十分活跃。在这首歌里,《六月——船歌》的主题旋律成了主线,《土耳其进行曲》的旋律在间奏中出现,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做到了恰到好处的结合。通过这首歌曲的欣赏,我相信学生课后一定会对《六月——船歌》这首作品记忆深刻,并能够对钢琴套曲《四季》产生自发的兴趣。

第四,与时尚元素的结合可以引起更多关注。众所周知,韩国电视连续剧在我国拥有大量的观众,有些剧目中在古典音乐的引用方面与剧情、主人公的表演、画面的处理等也较巧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抓住这个特点,在课上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们分组展开讨论的环节,回忆在了解的韩剧(或日剧)中有哪些片子引用了古典音乐作品,并且写出剧名和作品的名称。随后学生们踊跃讨论,纷纷走上黑板写出了实例,一些韩国的留学生更是热情高涨,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和英语表达着他们的意思。那节课的内容是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于是我播放了他的经典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并在介绍凄美的第二乐章时引入韩国电视剧《天国的阶梯》中悲剧结局的画面,既让学生回忆起这个动人的剧情又熟悉了这个乐章的感人旋律。肖邦的另外一首作品《离别曲》,在韩剧《蓝色生死恋》中也有长篇的引用,充分烘托了主人公的离别之苦和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即将辞世的心痛之情。通过这样的引用,我发现学生听讲更加投入,并且思维活跃,增进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

第五,名人传记的电影及经典影片与音乐相结合也是课堂上经常涉及的内容。讲到肖邦,我谈到了电影Pianist(《钢琴家》),将整部电影的原声大碟放给学生听,这个在二战期间一个犹太钢琴家艰难生存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在场的学生,尤其是那首著名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和《平稳的行板与辉煌的大波兰舞曲》,结合故事情节和剧情插图,勾起了看过这部片子同学的更多回忆,没看过的同学对这部电影和用做配乐的两首钢琴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样的方式,我还用在了介绍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它的第十八变奏在美国经典影片《时光倒流七十年》中曾被引用;他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和《野蜂飞舞》在电影Shine(《闪亮的风采》)中被引用;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杜普蕾的传记《她比烟花寂寞》等,这些都不经意间成为了课堂的亮点,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六,注重演奏版本的选择。在素材的选择上,首先考虑选择较为权威的演奏版本,并尽量做到兼顾国内外的演奏家,从资深大师到年轻的国际大赛获奖者,包括霍洛维茨、阿格里奇、巴伦博伊姆、席夫、基辛、郎朗、李云迪、陈萨等。郎朗陶醉又投入的肢体语言、巴伦博伊姆严谨的演奏风格、阿格里奇的独特个性处理,甚至演奏家的习惯癖好等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并得到各种反馈。有时也会提及一些钢琴家的个人经历,比如我们一般人都不太会了解的阿格里奇的生平与感情经历、巴伦博伊姆与杜普蕾的传奇故事等,由此又引申出了更多的欣赏片段和更多的话题和故事。

第七,坚持每节课都给学生一个“Bonus”。“Bonus”这个词我个人解释为“惊喜和嘉奖”。从马友友版的皮阿佐拉的Libertango到杜普蕾的《艾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从《生日快乐变奏曲》到堪称世界上最难的钢琴曲等,我坚持在每节课结束或课间给学生们放一个教学计划之外的视频,看似与教学内容不太贴近,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古典音乐旋律特点范文5

学科发展视野中的

《流行合唱》

提起合唱艺术,人们总会想起西方古典音乐艺术中的和声魅力以及巴赫时代的复调、古典时期的主调,也会随之想起曾领起中国近代音乐发端的学堂乐歌。正是在学堂乐歌的承载下,西方音乐艺术中的和声所蕴含的立体美感开始深入中国民众之心,中国传统音乐中占主导地位的线性旋律思维被得到拓展。《流行合唱》一书在新兴流行音乐如爵士乐、摇滚乐、乡村音乐日益发达的社会背景中看到了古典音乐积累起来的人类精神财富的时代价值。它将古典音乐的精髓平民化、娱乐化,在进行通俗易懂的艺术改编基础上,使古典音乐的音乐风格和形象焕然一新,在普及喜闻乐见的古典音乐内容的同时,打破了古典音乐固有的审美习惯,拓展了其中的审美视野,培养了合唱作品受众青少年的新的艺术审美能力。书中所选择的西方古典曲目器乐作品很多,如维瓦尔第的小提琴作品《四季》、巴赫的《C大调创意曲》和《E大调长笛奏鸣曲》、海顿的《“惊愕”交响曲》、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小夜曲》和《土耳其进行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钢琴小品《致爱丽丝》等。而中国作曲家黄自的著名艺术歌曲《玫瑰三愿》被置于爵士乐的和声与律动之中确属大胆创思。可以说,《流行合唱》一书力图嫁接古典与现代、经典与流行、器乐与声乐、线条旋律思维与立体和声思维于一体,这种创造性的编创是目前国内合唱中极少见的。

音乐创作手法视野中的

《流行合唱》

这本《流行合唱》采用了无伴奏的形式,在展现合唱立体音响魅力的同时,也展现了合唱艺术中的声乐技巧(主要是音准)。这种技巧丝毫不逊于器乐表现的能力,自由地转调、繁复的变音、灵动的节奏,无―不在传达这样一个讯息:《流行合唱》运用了流行的时尚元素,实则为表达精致的艺术追求,其创作手法特色值得一谈。

无伴奏合唱是合唱艺术皇冠中的明珠,音准、节奏、音乐的把握,全仗演唱者训练有素的技艺。《流行合唱》较之于以前的合唱作品突出的亮点是,它成功地将流行音乐手法中的和声及律动纳入到无伴奏合唱的艺术表现中来,使作品不仅具有了浓郁的古典音乐内在的逻辑、风格与色彩,也饱含了流行音乐手法的鲜明个性。而附录的光盘中的柏林艺术大学“美妙星期五”流行爵士合唱团的演唱则为人们阅读这本曲集时增添了直观的艺术感受。

1 主题的选用

曲集的编创以古曲艺术中“流行”的主题为基础,利用原作中业已成型的艺术形象为蓝本,将原作中最动人的主题进行“截取”。

可贵的是,这些动机或主题并非像传统变奏曲中所采用的原样展现、再进行变化的手法,而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剪”。这种“裁剪”截取了原作中的核心素材,保留了原作中的风格特色,但也赋予了新作更多的变化空间,有的甚至还进行了多主题的嫁接。如:《四季之歌》中截取了“春季”中欢快的主题句和“冬季”中慢板抒情的主题句,将之合为音乐的主题,加上其他音乐要素的配合,使原作的风格更为突出。《约翰・巴斯蒂安的歌》中截取了“c大调创意曲”和“c小调赋格”的动机材料,形成既有对比又有展开的主题乐句,原复调中的卡农、回转、逆行等手法被划为主题延展的手法之一。《鼓声之歌》中将海顿《惊愕交响曲》的主题进行了“分配”,化为三组人物――海顿、贵族夫人以及解说人一的交替主题,这样的主题“分配”使情绪的宣泄、场景的描绘更为鲜明。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中所描绘的土耳其军乐器音响被合唱队员运用人声加以主题化展示。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中“半音反复”的动机被合唱运用丰富的人声加以“放大”,并发展为大小三度音程的不和谐“撞击”,原主题至此已经大为改变,难辨其“真面目”了。

由此可见,《流行合唱》中的古典主题选用完全采用了器乐化的手法,在突出原形旋律、主题动机韵味风格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改变,这些改变赋予了新作以更大幅度地表现力。

2 节奏的遴选

“流行音乐”作为现代音乐的重要体裁,一直以其丰富的节奏律动独领风韵,而爵士乐、摇滚乐和乡村音乐则更甚。《流行合唱》真切地感悟到这一艺术的魅力所在,在编创合唱时进行了创造性发展,这一手法成为曲集的又_特色。

20世纪,爵士乐受到了重视。它在节奏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大量使用附点节奏、连续切分和三连音形成轻重音游弋、颠倒的摇曳感觉:但摇滚乐的切分音运用有着明确的节奏规律,即每一个切分音都有明确的间隔,从而产生强烈的节奏感;而乡村音乐在节奏上则突出地表现为轻快。《流行合唱》在运用这些“流行”节奏律动上注意了量体裁衣、切合实际。如《西西里岛的巴萨诺瓦》结合原舞曲摇晃动荡的特点,杂糅进摇滚乐节奏,使之与原巴萨诺瓦(BossaNova)舞曲节奏交替出现,并结合拉丁舞曲节奏音型,使原作的音乐更为多变。《玫瑰三愿》中,在男声声部采用了典型的爵士和摇滚均匀的“低音进行”节奏音型,而女声进入时则加入流行音乐元素,两者相互映衬,主题音调更为鲜明。《致爱丽丝》改变了原作中的规整节奏,将重音提前从而形成不合拍子的切分节奏音型。而《“命运”交响曲》中则引入摇滚的“雷格”(Reggae)节奏音型,强烈的动感节奏使全曲以崭新的面貌出现。莫扎特《小夜曲》的第二部分穿曼波・波莱诺(Mambo Bolero)的舞曲节奏,使合唱在舞曲节奏律动中富有生机和活力。

如上富有动感的流行音乐节奏与原作的节奏相互协调、交相辉映,增加了古典原作节奏律动的同时,也增加了古典音乐的时尚动感。

3 和声的设计

爵士乐和声强调色彩化地变换音高,强调音色的粗犷与变化,使得音符与音符以一种含糊不清的方式来连接,它打破音乐进行中的平稳,经常使用高叠置和弦及非协和和弦,如七和弦、九和弦和增减和弦等。所以,古典时期三和弦的手法在《流行合唱》中被大量变换,以此获得了新颖的音响效果和张力。

《流行合唱》中的和声设计大都与节奏的安排相结合,并突出了和声的特性。如《献给爱丽丝》在22小节后的过渡乐段中,在27、31、36小节处运用了爵士和声,突出了大七和弦的张力和小二度音

程的撞击性,突出了不和谐的和声张力,改变了原作的效果。黄自的《玫瑰三愿》中也大量运用了大七和弦来进行音响上的“浓墨重彩”,且这些和声与节奏音响相配合,突出了音响和声张力的爆发式效果。

《流行合唱》中的和声并非孤立运用,它们与节奏、音调,甚至结构的处理,都有密切关系,这就使其中的和声绽放出浓郁的特质,使原作不仅在动机形象上获得了发展,在音响的张力上也予以了意境的挖掘与拓展。

除了上述的音乐手法特殊外理外,《流行合唱》还在结构的把握上予以了新的发展,突出了流行音乐对结构的自由运用,使原作的结构获得了一定展开和变化,如对《献给爱丽丝》结尾的扩充。

由上可见,《流行合唱》不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对原作进行了改变(器乐的改为声乐),还在内在音乐创作手法上进行了新的发展,突出了不同审美需求所带来的音乐创作手法的相应变化,赋予古典原作以崭新的面貌与风韵。

人文艺术视野中的

《流行合唱》

当古典时期的音乐以原形魅力在现代舞台上绽放光彩时,它或多或少地带上了“正统”的面具。这种“正统”使其不自然地戴上了“神秘面纱”。与原作相比,《流行合唱》采用了或嬉戏调皮、或诙谐幽默的通俗化风格,在进行了律动感极强的全新演绎后,古典原作并非被置于完全对立的一面。这种改编是着眼于当下多元艺术视野的全新关照。究竟这种编创是否具有发展经典的作用呢,我们不妨进行一些人文艺术的学理分析。

首先,现代艺术的审美需求讲究“以人为本”,“人性化”、“人文关怀”成为艺术创作者追求的一个重要因素。《流行合唱》在形式与内容上采用了清新活泼的艺术风格来表现古典原作的精髓,它首先就考虑到艺术欣赏的对象(尤其是青少年)的现实情况,这些生活在流行音乐氛围中的人群,或多或少地对古典原作有审美上的距离感。《流行合唱》以原作精致的手法和艺术品格为内在核心,以人声为乐器,用爵士乐、摇滚乐和乡村音乐的素材为外在载体,把原作以流行的音乐手法“精致”地表现出来,突出“精致”与“活泼”并重,这就是对原作“人性化”的解读。于是,古典音乐中的“严肃”特质退化为作品中的精髓或根本,“古典”得以传扬。

其次,多元艺术并呈使得表现手法趋于复合。每一种艺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空间,保持与变革是一个永远“常谈常新”的话题。当古典遭遇现代,当严肃遭遇流行或时尚,“文化触变”不可避免。合唱艺术作为群体艺术,其艺术魅力不必多言;古典器乐精品经历时间的洗礼,其艺术魅力也昭然可见:流行音乐作为群众文化,其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曾被肯定。因此,《流行合唱》将这几种艺术进行了嫁接,复合为现代艺术语言的新尝试,从形式上是适应于“文化触变”的,从手法上采用了“复合”。

古典音乐旋律特点范文6

关键词:音乐肢体;拍子;和声

“月”作为音乐艺术的一个题材,在音乐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陈培勋的《平湖秋月》与德彪西的《月光》更是这种题材中的经典之作。这两首钢琴曲都以精致的触键、微妙的和声、轻盈的旋律、流淌的织体等音乐要素描绘月夜的景色。两个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下有着不同的视角和描写特点。这两首乐曲虽然都属于标题音乐,但它们的标题只是力求体现标题本身所蕴涵着的诗情画意,而不重于情节的展开或矛盾的冲突。下面就这两首乐曲在音乐创作手法和各种音乐特性因素方面存在的许多异同,做更具体、细致的分析和比较。

1 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平湖秋月》相传为吕文成(1898~1981,广东音乐演奏家、作曲家)于中秋时节畅游杭州西湖,西湖美丽的景色,使他感慨万分触景生情,遂创作了这首描写月夜西湖景色,曲调轻柔秀美的作品,表达他对西湖美景的感受。乐曲奏出诗般的意境,也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太平的愿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描绘出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

《月光》是法国印象派大师德彪西早期钢琴作品《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创作189至1905年,前后历时15年。这部组曲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了同时代法国象征派诗人魏伦叙事组诗《假面具与贝加摩》的影响。贝加摩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地区,有着秀丽的风光。德彪西留学期间曾游此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部组曲就是这一印象的产物。其他三首分别是《前奏曲》、《小步舞曲》和《巴斯比舞曲》。乐曲以柔和的笔触、飘逸的旋律、清淡的色彩和诗意的情感,描绘出一副万籁俱寂、月光如洗的月夜图画,其音乐格调很接近东方的美学境界。

2 作品的结构特征

《平湖秋月》结构具有民族特点,由核心旋律发展而来,没有明显的段落,但可大致分为4个部分:起、承、转、合。首先第一部分,乐曲一开始左手低音区的空五度非常重要。其次从第10小节开始旋律音便转移到了左手的中低音区,与前相比,更为沉郁。然后,三连音开始出现,增强了音乐往前流动的动力感。不规则音型的出现,也造成了情绪的强烈不稳定感,与音乐上的相对应。

德彪西的《月光》体现着欧洲艺术的精致、浪漫、和谐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乐曲可分为三段。第一段,降D大调,速度徐缓而富于表情,描绘月夜幽静景色给人产生的印象。中段先转到E大调上,后来又回到降D大调。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现,但音型上有些变化。乐曲最终是一段尾声,宁静的曲调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缥缈如梦的意境描绘得更富有诗歌意。

3 中外音乐作品曲式风格对比

两位作曲家用音符刻画出的月夜一样的清新、宁静,月光一样的皎洁、迷人。其不同之处在于《平湖秋月》中的月色,有着中国文人心目中静、虚、淡、的意境,以及中国音乐明快和喜庆色彩,音乐性质趋于外向。听起来可使人感受到大自然与生活的美好,使人心胸更豁达。由于这首乐曲来源于广东音乐,在钢琴改编中借鉴了许多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色特点,体现出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月光》中的月夜则更加静谧清幽,更细致美妙,透出神秘、空灵的气氛,使人充满遐想。音乐性质趋于内向,旋律与和声有一丝飘忽不定的特异色彩,给全曲的发展增加了丰满的动力。体现着欧洲艺术的优雅、精致、柔美、和谐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乐曲以运用大调音阶为主,但为了追求音响色彩和气氛的渲染,同时使用古调式和平行和弦、加音和弦、九和弦、不协和和弦并列等手法,体现出印象派音乐逐渐脱离旋律、脱离调性、追求色彩的和声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征给人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感受到东西方音乐艺术的相互沟通和吸收。德彪西的《月光》体现着法国人的优雅、精致、浪漫,和法国民族乐派典雅、明快、柔美、和谐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幽静、清冷的月色带着一丝神秘的色彩。而陈培勋的《平湖秋月》则反映出中华民族追求高洁、润美、细腻、和谐的传统美学原则,以及“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中国文人胸怀。在清丽的月色中体现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怀。两位作曲家在一轮明月之下,为我们刻画出了两种不同的皎洁世界。

4 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

《平湖秋月》这首乐曲所特有的以五声调式、民歌、民间音乐旋律、器乐曲为基础,并借鉴了西方钢琴音乐的创作技巧与手法,改编后还保留着原来的民族特点,为我国探索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乐曲旋律明媚流畅,音调婉转,描绘了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受。

《月光》这首作品虽然是德彪西早期的作品,但已初步显示了印象派艺术的风格。德彪西大胆的运用了和声手法与音乐形式处理,引导人们的奇异想象力,塑造出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形象。简单精悍的片断旋律和多变的演奏技法,特殊的和声组合,使整个曲子笼罩在飘忽不定,万般闪烁的气氛之中。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幽美”。归根究底,艺术方面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 孙允文.中外音乐作品鉴赏[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 刘正.中国音乐作品曲集[J].中国音乐,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