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论文范例

信息素养论文

信息素养论文范文1

社会的发展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不能再以单纯的语、数、外等学科知识教育为主,而要在这些基础课程上加强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阶段的教育有了明显的转变。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而言,逐渐走出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开始走以知识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提高信息素养为宗旨的路线。应该说,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依然被狭隘的传统思想所束缚,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中泥足不前。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为此,教师不能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而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构建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应用能力,从而提升信息素养。

二、立足学生,突出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学生自然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无论是学习环境的创设还是学习方式的引导,一切都要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展开。在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并不局限于分数的提高,相反是要摒弃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狭隘观念,从而实现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新课改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为此,教师要摒弃以书本和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而要以课堂为中轴,整合家庭、社会等多种环境,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应用中的“网站设计与评价”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家庭或社区对各类网站进行调查,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网站而让学生掌握网站、网页、主页的概念,了解静态网页、动态网页的含义及其区别,在实践中初步学习网站设计。同时,新课改中还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要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如在“网络的连接策略”教学中,教师以电教室为基本环境,组织学生对电教室的传输介质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全面,关注差异

在传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较为狭窄的概念。从全体学生角度而言,更多的是以参考率、及格率等来评定全面发展,由此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为保住升学率而对学生实施“魔鬼训练”。从学生个体角度而言,发展更多指向的是考试成绩,分数高就意味着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在理论学习方面稍逊一筹,但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显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教学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中指出:“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在这里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全面发展。一方面,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学生发展基础之上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实施小组教学、分层教学等让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指的是教育教学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而全面发展则是全体学生的共同的全面性的发展。以“信息交换方式———数据交换技术”的教学为例,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三种数据交换技术及用途、理解IP电话的工作原理,而这可采用分层教学方式进行。其次,在全体学生掌握了数据交换的基本方式后,教师以电话为例组织学生分析数据交换方式的优缺点,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全面发展。

四、结语

信息素养论文范文2

在当前这种信息化环境中,信息资源开始不断扩充和更新,并且冗杂信息也逐渐增多。信息技术教育就是为了迎接信息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他们可以正确地筛选和获取信息,能够正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并做到对信息实施创造性的加工与处理。所以说,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立足点。信息素养是所有人都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它和其他能力相同,已经逐渐受到教育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然而,因为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对知识传授有着过于注重的倾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这就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被压制,这对于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创新的意识以及提高其实践能力是相当不利的。由此看来,教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知识的设计者、传授者以及指导者这种多维性的角色,尽可能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适当情况下为其提供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学生成为能够探索新方法,思考新技术,主动接受新事物,具有信息技术素养的人。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培训遇到的困难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培训工作的展开依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学校没有给予信息技术课程应有的重视。首先表现为学校领导没有给予信息技术课程应有的重视。其次,学生比较简单地认识了信息技术课程,认为只要会操作计算机,或者会对计算机进行基本使用,再者会上网聊天就是掌握了信息技术。最后,难以保证信息活动的有效展开,主要是投入的资金和设备都较少,而且安排的课时也相对较少。二是学生没有对课程形成应有的认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非高考科目,难以得到学生的重视。至于信息能力、知识、意识、伦理道德等方面,学生更是没有投入足够的学习精力。同时,学生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第三,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一直以来,信息技术都作为其他学科的辅助工具,和其他学科之间到目前为止依然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高中生还没有能力将信息技术完全作为一种学习工具,使其在其他学科中充分发挥作用。

三、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措施

1.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运用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任务驱动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之一,主要由教师将适当的任务设置出来,学生则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目的。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当中,除了能够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固定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比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如何借助互联网对信息进行搜索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设置以下情境:假如现在有一名学生要去武汉旅游,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对当地的景点展开搜索。在情境中将任务布置给学生,紧接着就要求学生独立地去互联网中搜索相关的信息,最终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间适当地指导学生。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自己的实际操作就学会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促使其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学生的信息能力主要体现在操作和应用计算机上,所以一定要对学生动手练习计算机形成应有的重视,使学生深刻把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想要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展开培养,就应该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学生实际具备的能力,做好信息环境的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当前学校拥有的信息设施,促使其运行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最终促使学生形成信息素养。和传统课程相比较看,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让所有学生多视角地观察、多方位地探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而促使他们提高创造能力,形成发散性思维,这些能力是形成信息素养的一种标志。在高中生的生活及学习中充分融入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3.以兴趣为入手点,提高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频繁地开展信息技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组织兴趣小组是对学生信息素养进行培训的一种途径,可以从最基础的内容入手,比如教学生利用Word软件制作小报,使用Frontpage软件制作网页,使用Flash制作动画等。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能够让学生将信息技术视作有效的学习工具和助手,借助网络以及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最终将学生学习到的信息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4.加大整合信息技术课和其他学科的力度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信息技术课本,还要有机地将其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贯穿到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这样不仅能够为其他课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主要有两个好处:其一,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其他学科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从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新气象;其二,在其他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促使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

四、结语

信息素养论文范文3

基于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国际或国内;综合性或应用型本科大学都积极推行通识教育。一般从两方面入手:宏观方面,立足于学制、课程设置改革。采用弹性学制群,突破各学科、专业之间的藩篱,为学生提供宽广的综合化知识;突破课程以课堂、教师、学科为中心的框架,追求学生主体参与和自主发展。微观方面,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着眼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重视和践行学生的精神心理建设、人格的塑造。宏观方面在我国高校已广泛开展。但微观方面还鲜有所见,大有用武之地。信息素养课堂教育的功能开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2信息素养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建设功能开发

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借助信息检索课的平台,利用信息素养教育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自我调适。助人自助,是本文的宗旨。

2.1必要性

其一,这是一个带有本土特色的、较新的课题。有学者在2008年以“信息素养”、“心理”在CNKI和重庆维普中进行题名检索,获得了3条结果,无一与此题直接相符。相关文献仅1篇。2010年以后,相关文献也不多。可见此课题的开发意义。其二,该学者的调查研究还表明:大学生的自我调节渠道,首选信任的社会关系,如找朋友、师长谈心。这部分人约占37.1%。其次也很重视独自解决,如查找资料,彻底弄明白。或玩游戏、运动、深呼吸。这部分人约占60.9%。表明多数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的自我调适倾向。但要把这种倾向转化为信息检索动机的比例却很低。该学者又作了大学生的信息检索动机调查。发现他们的信息检索意识主要针对学习任务,比例高达81.5%。为有风险而需要行动去检索的只有2,2%,比如用药、消费、旅游等。这说明大学生依靠信息检索来降低心理困惑的比例很小。由此可见,引导大学生利用信息检索来解除心理困惑,增进心理健康之必要。

2.2可行性

将信息素养课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自我调节相结合的可行性大,适合性强。第一,从信息素养的构成看,包含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它渗透在人们学习、生活、社交等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心理调适方面,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与能力。第二,再从信息素养的教育角度看,它的进行通常都是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通过寻求、分析、比较、评价、整合,最后找出解答方案或应对措施。心理自我调适,无论是通过信息检索的途径,还是其他途径,大致也是这个步骤。所以,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过程,完全可以结合进行。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助人自助。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检索进行自我解惑、自我心理调节是助人自助最集中地表现。反求诸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利用信息检索课来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色。

3心理调适的机理及其在信息检索课中的开发流程

信息素养教育如何有效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必须依据自我调适的机理。

3.1心理自我调适的机理

心理咨询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们采用什么样的自我调适方式,其调适的原理和功能,往往又和他们心理困惑的性质有密切关系。如属于神经症的强迫症行为。适宜采用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冲突模式”。但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属于神经症的极个别。大多属于成长发展中的困惑。如人生价值的迷惘、职业选择的困惑、学习和人际关系的不顺心、爱情的不得志、自我的满意度低,例如他们在心理咨询中提出:“人生的真谛是什么?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理想的阳光和朦胧的现实似乎不可调和而又无能为力时,惆怅迷惘,奈何为之。”但是与之相反的,确立了“永恒追求”为人生价值观的青年却说:“有人认为,只有结果才是追求,才是满足。结果总会有成功和失败,也就有欢乐和痛苦。而追求的过程永远是期待的、振奋的、欢乐的。”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是由于缺乏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指导的,正确的认知评价而引起的;是缺乏社会经验所导致的;是成长过程中呼唤帮助的必然现象。为此,我认为新皮亚杰认知学派提出的心理咨询模式:“构造———发展”模式最适合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即通过改变旧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来求得心理平衡,达到健康的发展。此模式的机理是:(1)如果人们在认知平衡的时候,就体验到轻松愉快,即心理健康。一旦遇到挫折而引起的非理性认知的时候,便可能紧张、困惑,甚至适应困难(不想学习、工作)。此模式强调心理问题的根源虽在客观,但直接诱因在主观,是非理性认识的渗入,是认知失调的祸害。如果能正确认识与应对,心理和行为就会是另一番景象。(2)解惑的真谛是引入新的正确认知评价,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分化/整合,使之达到新的平衡。(3)重新整合认知结构是个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需要动员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所有成分参加:观点、信仰、能力(一般能力和信息能力)、意志力等。这当中的个别差异极大。有的坚强,有的懦弱。无论坚强的或懦弱的都需要引导、帮助。借鉴这一模式的机理,在信息检索课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自我调适,应紧扣大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构建。

3.2心理自我调适的开发

在检索课中引导学生自我调适的过程,实践性很强。活动中除了借鉴针对性较强的认知学派关于“认知———发展”的模式外,人本主义的“自我中心”咨询模式,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冲突”模式等也可适当引进。

3.2.1明确心理困惑之所在

用笔或电脑写出自己的困惑,也就是把自己的怀疑、不满、痛楚等尽情倾诉、发泄。人本主义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咨询模式认为,尽情地倾诉和暴露,可以体验到现有认识、自我观念及情感的不协调。从而明确困惑之所在,以及非理性的性质,并将它作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也就是自我激发信息检索的动机。“心理冲突”的咨询模式则认为,在倾诉中自由联想、自由展露,可以起到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冲突的作用。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可给予其他求询者的个案(隐去姓名)。让他们从个案中明确别人的困惑所在,及其非理性的性质,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3.2.2广泛寻求信息源

大学生要自我解决以上的心理困惑,必须广泛寻求信息帮助。这就要通过运用各类信息源来获取相关信息,并理解、综合所获得的信息,再说服自己接受其中的某些观点和方案,按照接受的方案采取行动。目前可利用的信息源有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CNKI与超星等数据库资源、相关的心理咨询网、论坛和博客以及图书馆馆藏资源等。从中可检索出相关的文章、图书、讲座与视频资料。在信息检索课的学生作业或在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只用到平时熟悉的百度,因而,获取的相关信息有限。即使有部分学生使用了数据库等检索工具,但是,由于他们对工具的检索策略、技巧的运用不够熟练,例如:在取词方面,学生仅用“心理困惑”进行检索,其实还有许多近义词、相关词如“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调适”或“自我调适”等不同的检索词可用。此外,学生使用的检索途径较单一,如:用全文字段检索的同时,还可使用题名、关键词的字段检索。由于使用不同的检索词与检索字段,检索的结果是不完全相同的,并根据检索结果随时调整检索式与检索策略,才能完整的获取相关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方案、心理调适的途径,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信息。以上的因素会影响到学生搜集信息的完整性。重新确定检索策略也是信息能力强的表现。实践证明:随着信息素养的提高,学生心理调适意识得以增加,自我解决心理困惑的能力得到提升,更愿意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或找朋友师长聊天、向咨询机构救助、运动宣泄等途径解决。在信息检索过程中,获取的信息量是巨大的,需要进行信息整理,分析。既要分析、评价信息源的权威性、科学性、前沿性,又要判断其针对性、适合性、简洁性、快捷性。信息素养在这里大显身手。因此,必须对搜集的众多信息作进一步地鉴别、归类、总结。同时,还要学会使用信息管理软件、RSS进行新信息追踪,形成自己的资料库,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获取一两篇文献。除了查阅资料外,还可到图书馆来找名人传记、小说戏剧、诗歌艺术等书籍阅读,慰藉你的心灵、解除你的抑郁、帮你走出苦闷。通过阅读疗法进行自助心理治疗。由此可见,利用各类信息源来获取相关信息,是开展自我心理调适的基础。

3.2.3重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将寻求到的信息(知识、经验或方案)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反复对接、碰撞、磨合。使原有认知结构中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知识经验、良好情绪体验参与进来。其目的是:第一,找到新旧对接的磨合点或生长点,新旧对接,使之产生领会、理解。有学者说过,理解就是用旧经验认识新事物。通过理解、批判,扬弃非理性认识,构建新的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第二,为了有效地建立新的认知评价系统,应保留原有结构中的优良成分,不要认为原有的、过去的什么都不好。因为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每一个层面的上升都会旋转、对接,返回原来的点或面。也就是每一个上升面都有原有成分的痕迹。重建认知结构和寻求信息源相比,更能体现及塑造大学生的的,包括信息素养在内的综合素养。

3.2.4说服自己接受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案

有的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中,包含怀疑一切的不良情绪。这是建立新的认知平衡的障碍。为此,要引导学生接受人本主义的观点,相信自我的潜力、人类的潜力。对客观事物的把握,总是从不可控到可控,再从新的不可控到可控。一个人在自我调适中,要有乐观自信的情绪,不要把收集的有用信息当作“别人”,而是自己帮助自己。是“理想自我”在帮助“现实自我”,在轻松愉快中事半功倍。

4结束语

信息素养论文范文4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应把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贯穿在计算机技能知识的讲授中,使学生了解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当介绍计算机发展史及应用领域时,让学生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享受着计算机带来的成果,体验着计算机带来的变化,但是,我国的计算机发展还存在不足,需要每位学生努力学习并为之做出贡献,从而激发其爱科学、学科学的决心和信心;当讲到“二进制”时,告诉学生这一算法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

知识结构是学生在校其间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的范围和程度。能力结构是指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及合作能力。其中也包括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知识与能力两者相辅相承,密不可分。有了知识才可能有能力,然而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真正的能力,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实践。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逐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及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讲授“计算机发展史”时,我在课前准备了电子管、晶体管等实物,在课堂上对照这些实物讲述各代计算机的特点,使学生获得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在讲授“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时,我拆开主机,先让学生观察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动手拆装。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讲解每个硬件的功能及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组成,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授“网络基础操作”时,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利用网络,并将其作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平台;在讲授“Print语句”时,先引导学生输入语句Prin“tP”、“L”、“A”、“Y”让其运行,并观察运行结果;然后将语句中的“,”改成“;”,再让学生观察运行结果;接着用Print语句编制简单的图形程序(如三角形、正方形等),通过演示让学生理解“,”和“;”的输出差别;最后,再讲解Print语句的各种显示格式。由于上机演示留下的深刻印象,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很容易理解掌握,而且兴趣很高,并积极地编制出人物头像、小猫、小房子等图形程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后续内容的积极性,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以上的教学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爱操作、爱动手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三、结语

信息素养论文范文5

摘要:文章以信息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对学科服务的对象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依托信息素质教育开展学科服务的可行性,探讨了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内容,构建了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模式。

1依托信息素质教育开展学科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1.1学科服务发展的现实需求

目前,学科服务的研究论文较多讨论与用户的伙伴关系及强调对学科服务知识性的挖掘。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学科服务需要学科馆员融入用户的信息环境,了解用户的社会关系和组织结构。二是对潜入式学科服务手段的研究不够深入。研究论文主要论述概念、内容方式及对图书馆资源进行介绍推广,而对如何与用户建立稳定的关系,如何嵌入课题研究团队开展实践,以及如何拓宽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等问题研究较少,学科服务出现了嵌入教学易、嵌入科研难的问题,以及学科导航、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存在后继乏力的倾向。三是学科馆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且数量有限。因此,学科服务的深入发展需要有新的服务模式和途径。

1.2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式及被认知程度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具有时间固定、授课周期较长及授课对象相对稳定等特点,高校图书馆应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深入用户群体,充分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进而推动学科服务的发展。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校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和创新新生培训、专题讲座的形式和内容。信息素质是大学生的必备素养之一,教育部对信息素质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重视信息素质教育工作。

2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服务对象界定

学科服务强调服务的学科性、专业性和个性化,是针对学科、课题组和科研团队开展的服务,打破了传统的服务格局。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对服务对象进行界定,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

2.1引导本科生群体

本科生属于学习成长型用户,对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有较多需求。这一群体的文献检索能力较低,对深层次资源的获取能力有一定欠缺。他们虽掌握了简单的检索技能,但仅能满足平时的浏览阅读需求。

2.2帮助研究生群体

研究生群体获取文献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学术研究及论文写作,他们有明确的文献需求,需要参考相关文献的观点、数据及结论,并将它们作为研究或论文的论据,对文献的相关性及数量有一定要求。他们能够熟练获取相关资源,对信息有一定的筛选能力、获取能力及管理利用能力。

2.3服务教师科研团队

教师科研团队获取文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及加快科研速度,该群体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对自身专业领域的研究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比较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相关领域核心人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情况。该群体有获取文献信息的途径和技巧,具有判断、利用及管理文献的能力。因此,该群体需要对文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综合分析及评价总结等。

3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内容

3.1针对本科生群体开展学科服务

3.1.1本科生群体的信息需求特征。本科生群体具有个性鲜明、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等特征,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并易于接受。该群体正处在知识储备阶段,除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吸收人文、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另外,该群体在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信息的甄选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较弱,甚至有部分学生从未接受过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3.1.2针对本科生群体开展学科服务的主要内容。高校图书馆应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将学科服务分为资源构建、信息素质教育、参考/学科咨询、学科交流互动等四个模块,并依据这四个模块开展深层次、多样化的学科服务(见表1)。高校图书馆还应大力宣传学科服务的内容,积极引导该群体参与兴趣小组活动、专业技能培训及讨论讲座等,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3.2针对研究生开展与其专业相融合的学科服务

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112所“211”高校中仅有10所高校的图书馆针对用户开展了分类服务,其中有8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了学科服务,有2所高校图书馆明确提出为研究生提供学科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针对研究生开展与其专业相融合的学科服务,满足他们的个性化信息需求。3.2.1研究生群体的信息需求特征。研究生群体不仅需要扩展知识面,还需要对学术研究及学位论文做全面系统的文献资料储备。他们在撰写学位论文时需要参考内容翔实、准确丰富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此外,许多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就发表了综述、评述类论文,这些论文需要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基础。这说明该群体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但对信息进行深层次分析、利用、管理的能力较薄弱。3.2.2针对研究生群体开展学科服务的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高校图书馆应针对研究生群体开展全面深入、专业个性的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嵌入他们的研究过程,在结合专业案例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同时开展学科服务。由于研究生群体的信息素养水平差异较大,高校图书馆应着力培养他们的信息检索能力。另外,学科馆员应依托信息素质教育嵌入他们的课堂和研究过程,并进行跟踪服务,了解学科发展的方向。学科馆员还应在课题或项目研究的准备阶段为他们提供文献支持,在论文选题、写作技巧、资源检索及论文投稿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指导服务及科技查新服务。

3.3针对教师科研团队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

3.3.1教师科研团队的信息需求特征。该群体需要获取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信息,对专业的信息资源有较强的需求。有些教师是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对信息的检索、甄选、综合利用能力较强,这对学科馆员开展学科服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3.2嵌入教师科研团队的学科服务概况。目前,嵌入式学科服务在我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受人力、财力等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出现了不平衡的态势。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等的学科服务无论是服务制度、服务内容还是资源体系、评价机制都比较完善,且受到用户的广泛好评。但是,一些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仍停留在理论或筹备阶段,学科馆员仅仅担任信息传递员或联络员的角色,嵌入科研团队较为困难,致使开展深层次学科服务受阻。3.3.3嵌入教师科研团队开展学科服务的主要内容。高校图书馆应将信息素质教育与学科服务进行融合推广,嵌入专业团队,促使学科馆员与教师科研团队进行有效沟通。网络环境下,学科馆员应主动将学科服务融入教学和科研,与教师及科研人员组成研究团队,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持。高校图书馆应创新学科服务的模式,更新学科服务的内容,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中心,开展一系列个性化、专业化的增值型信息服务(见表3)。高校图书馆除为这一群体提供常规的学科服务外,还要为他们提供信息分析、甄选、评价、挖掘等服务,为他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信息支撑。

4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模式

学科服务模式是指为完成学科服务工作而建立的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和流程,包括资源建设、学科馆员建设、学科服务内容的细分、学科服务方式的选择及其他学科服务相关的内容。笔者在对学科服务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科服务的模式进行了总结归纳,并以信息素质教育为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切入点,构建了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不同的学科服务。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模式包括学科服务团队、服务基础保障及嵌入式学科服务方式等三个实现要素。

4.1学科服务团队

学科馆员的素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科服务的质量,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成立学科服务团队,以团队形式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学科服务团队由学科馆员和信息素质教育授课员组成,团队成员应相互协作,按照任务要求进行角色互换,也可自由组成学科服务小组,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学科服务小组可以是阶段性的,但在一个服务周期或服务任务结束前应该具有稳定性。

4.2服务基础保障

服务基础是学科服务的重要支撑,直接影响学科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学科服务团队在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过程中,需要依靠学科资源、学科服务平台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学科资源建设,构建学科服务平台,采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4.3嵌入式学科服务方式

高校图书馆应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渗透、推广学科服务,将服务对象分为本科生群体、研究生群体和教师科研人员群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学科服务。

5结语

信息素养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个性化教学; SPOC; 学习分析

随着医学技术、医疗大数据、远程虚拟医疗等迅猛发展,医学信息的获取、掌握与运用成为胜任医疗相关岗位和科研的必要能力。信息素养是个体反思性信息发现,理解信息如何产生与评估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术社团的综合能力[1]。信息素养强调在不同专业构建和信息情境内对信息的判 断、利 用 和 创 造 性 的 再 应 用 等 全 面 综 合 能力[2]。医学院校开设文献检索相关课程是提高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有助于学生迅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科研信息环境。本文结合《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基于SPOC 教学模式[3]的信息素养个性化教学。

1 SPOC 教学模式

SPOC 教学模式创建适当规模的在线学习环境,以短视频浏览为中心,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过程中与教师互动获取更多的支持和指导,使课程适应学习者学习偏好,增强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满意度。SPOC 教学模式是在自适应在线学习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习者个体的主动性和学习进取性,要求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是高等教育层面开展线上教学的理想选择。学习者登陆 Moodle 学习管理系统,通过任务查看、学习章节、单元测试、作业提交、论坛讨论等教学活动开展信息素养知识点在线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以综述写作训练为主线,重组文献检索教学内容,融入到文 献 调 研、管 理、筛 选、写 作 等 分 面 开 展 教学[4]。

2 学习分析技术

学习分析( Learning Analytics,LA) 可以定义为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学习者及其上下文的数据,目的是了解和优化学习及其发生的环境。学习分析涉及三个关键要素: 数据,分析和行动及后期处理[5]。本轮教学改革提取学习管理系统中学生信息、学情统计、成绩统计与讨论区文本数据,以“学习者+行为+对象”三元组形式半自动整合,记录综述写作分阶段成果,建立个人学习测量档案,通过标签来标记学习行为数据,了解学习者的真实学习状态和学业表现。

3 医学院校学生信息素养个性化教学改革实践

3.1 设计分级标准,预评估信息素养

课前参照《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二级评价标准,结合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目标,围绕信息理解、信息选择、信息批判、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表达等多个维度,设计问卷调查,测试学习者信息素养水平。信息素养预评估结束后,所有选课学生初始化设置成“新生”、“实习生”、“入门生”、“中级生”和“大学士”等五个级别。在学习者开启学习阶段进行分级管理,将有助于学习路径规划和学习诊断。

3.2 融入综述写作过程,构建信息素养体系

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应以专业人才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新媒体便利条件,融入先进计算机技术,构建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新范式。设计综述写作特定教学情境,贯穿整个授课过程,教学形式从单纯的馆藏信息检索技能讲解和演示,转向文献调研与分析、选题工具和文献管理软件利用,经典文献导读与综述写作练习。鼓励学生者进行文献分析、评价、管理、创建、协作,并利用学习管理平台提供检索练习,提交反馈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参与组内交流,展示优秀作业,促进了信息素养的共性理解与自我认知。教学改革打破以往数据库检索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综述写作的各个环节为抓手,各模块相互交叉,融合渗透,有机统一,形成了内容完整、主题鲜明的授课模式。

3.2.1 文献调研与论文选题

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思考学术研究目标,分组制定组内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教师提供课前中外文文献资源数据库检索短视频和线下万方选题、百度学术等开题分析工具讲解,指导学生检索、分析,大范围系统获取论文选题所需相关文献,其过程中逐渐熟悉学科专用术语、规范用语,凝练出关键词,形成精准检索式表达,保障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及高价值。

3.2.2 文献管理与分析

明确研究选题后,利用文献管理工具整合不同数据库来源文献,按课题分类统一格式导入,建立个人文献数据库。其过程,既是熟悉了解各种引注格式的过程,又是构建为何引注、引注什么、何时引注、如何引注的学术引注规范的过程; 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工具对文献题录数据进行共现聚类分析,可视化展示学科知识脉络与演进,揭示出期刊分布、研究热点、研究前沿,有助于建构学科发展规律; 利用好数据库 RSS 订阅功能及时追踪研究课题的新发现,也会对文献综述的撰写起到很大的帮助。

3.2.3 文献筛选与取舍

保证文献综述的有效性、相关性和准确性,必须从实用和质量角度进行科学的筛选和取舍。实用性筛选从研究内容、发表日期、发表语言、杂志类型、数据收集时长考虑制定纳入排除标准。质量性筛选主要围绕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干预、分析、结果和结论展开讨论。文献筛选与取舍授课形式采用了循证医学数据库检索和经典综述导读方法,起到了快速理解的作用,分组课后作业练习强化了知识的吸收和交流。

3.2.4 综述写作与作业考核

 在充分的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进而开展纯文献综述的撰写。因此,综述写作指导立足综述所遵循的路线,期中论文选题具体、基本架构清晰、概念解读正确,佐证材料丰富、作者讨论充分等要素尤为重要。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依据学生提交的综述写作提纲,审查作业中综述论文格式、讨论部分和参考文献 DF 原文,考核综述写作步骤和原文传递能力; 二是综述作业中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组间互评,最后以优秀作业展示方式共享学习。

3.3 应用学习分析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

学习行为分析技术基础是学习管理系统内产生的规范化学习者行为数据。学习行为数据产生后,首先采用系统提供的统计方法,对学习者群体进行扫描,了解学习规律和学习状态。其次利用 Moodle 第三方学习分析插件进行学习行为在线分析,对关键信息可导出三元组数据进行重点综合分析。因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均依托学习管理系统,本文更加关注分析目标达成,包括学习诊断、学习路径规划、资源推荐和学习干预。

3.3.1 学习诊断

学习诊断往往伴随着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自主学习部分。结构合理的知识点和层次分明的测验题目数据库是成功实施学习诊断的关键环节。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和学习材料,在线测试学习成果,构建信息素养知识体系。学习管理系统论文选题,文献检索、文献分析,文献筛选主题模块中,按章节教学内容均提供了配套的 10 ~ 20 道练习题。学习者学完主题内知识点,答对所有单元测试后,系统分析学习过程完整记录,形成学习诊断报告,更新知识结构和学习状态数据,调整信息素养级别。

3.3.2 学习路径规划

学习路径规划是在分析出研究兴趣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帮助梳理课程知识网络结构,关键时间节点上引导到关联知识内容学习,兼顾深度学习和知识完整性。此阶段,学习分析技术介入学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个人学习路径规划,根据学习者登陆时长,观看视频频次,辅助资源浏览次数,测试成绩,学习分析技术主动判断学习者关注的概念主题,生成关联概念和未查看概念序列,再次进行学习时提示学习路径。二是分组任务中,各小组论文选题结束后,结合掌握的信息源形成检索报告,线上提交组内自评。组间则依据检索报告中关键词、主题词选取,参考文献数量,文献新旧度,信息源种类,原文获取、核心期刊比例,作者影响力因素打分互评。教师则根据综合评分选取高价值检索报告,分析报告质量影响因素,解读文献筛选与取舍原则,协助调整学习路径。

3.3.3 资源推荐

建立学习者和学习对象之间的二元关系,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挖掘学习者与学习对象之间的相关性推荐资源。初始阶段,教师将网络爬取后的各类型文献管理分析与跟踪工具使用文档与视频资源链接地址,按照操作系统和版本打上标签,人工辨别权威网站和资源热度设置默认分值,形成原始资源 Top N 排名。当学习者采纳接受所推荐资源后,同时更新资源排序和学习者兴趣标签,以便持续推送个性化资源。另外,定期收集学习管理系统讨论区标题和文本内容,利用学习分析文本挖掘发现热门主题,也是更新后台资源池的重要渠道。

3.3.4 学习干预

信息素养论文范文7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个性化教学; SPOC; 学习分析

随着医学技术、医疗大数据、远程虚拟医疗等迅猛发展,医学信息的获取、掌握与运用成为胜任医疗相关岗位和科研的必要能力。信息素养是个体反思性信息发现,理解信息如何产生与评估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术社团的综合能力[1]。信息素养强调在不同专业构建和信息情境内对信息的判 断、利 用 和 创 造 性 的 再 应 用 等 全 面 综 合 能力[2]。医学院校开设文献检索相关课程是提高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有助于学生迅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科研信息环境。本文结合《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基于SPOC 教学模式[3]的信息素养个性化教学。

1 SPOC 教学模式

SPOC 教学模式创建适当规模的在线学习环境,以短视频浏览为中心,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过程中与教师互动获取更多的支持和指导,使课程适应学习者学习偏好,增强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满意度。SPOC 教学模式是在自适应在线学习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习者个体的主动性和学习进取性,要求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是高等教育层面开展线上教学的理想选择。学习者登陆 Moodle 学习管理系统,通过任务查看、学习章节、单元测试、作业提交、论坛讨论等教学活动开展信息素养知识点在线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以综述写作训练为主线,重组文献检索教学内容,融入到文 献 调 研、管 理、筛 选、写 作 等 分 面 开 展 教学[4]。

2 学习分析技术

学习分析( Learning Analytics,LA) 可以定义为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学习者及其上下文的数据,目的是了解和优化学习及其发生的环境。学习分析涉及三个关键要素: 数据,分析和行动及后期处理[5]。本轮教学改革提取学习管理系统中学生信息、学情统计、成绩统计与讨论区文本数据,以“学习者+行为+对象”三元组形式半自动整合,记录综述写作分阶段成果,建立个人学习测量档案,通过标签来标记学习行为数据,了解学习者的真实学习状态和学业表现。

3 医学院校学生信息素养个性化教学改革实践

3.1 设计分级标准,预评估信息素养

课前参照《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二级评价标准,结合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目标,围绕信息理解、信息选择、信息批判、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表达等多个维度,设计问卷调查,测试学习者信息素养水平。信息素养预评估结束后,所有选课学生初始化设置成“新生”、“实习生”、“入门生”、“中级生”和“大学士”等五个级别。在学习者开启学习阶段进行分级管理,将有助于学习路径规划和学习诊断。

3.2 融入综述写作过程,构建信息素养体系

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应以专业人才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新媒体便利条件,融入先进计算机技术,构建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新范式。设计综述写作特定教学情境,贯穿整个授课过程,教学形式从单纯的馆藏信息检索技能讲解和演示,转向文献调研与分析、选题工具和文献管理软件利用,经典文献导读与综述写作练习。鼓励学生者进行文献分析、评价、管理、创建、协作,并利用学习管理平台提供检索练习,提交反馈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参与组内交流,展示优秀作业,促进了信息素养的共性理解与自我认知。教学改革打破以往数据库检索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综述写作的各个环节为抓手,各模块相互交叉,融合渗透,有机统一,形成了内容完整、主题鲜明的授课模式。

3.2.1 文献调研与论文选题

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思考学术研究目标,分组制定组内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教师提供课前中外文文献资源数据库检索短视频和线下万方选题、百度学术等开题分析工具讲解,指导学生检索、分析,大范围系统获取论文选题所需相关文献,其过程中逐渐熟悉学科专用术语、规范用语,凝练出关键词,形成精准检索式表达,保障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及高价值。

3.2.2 文献管理与分析

明确研究选题后,利用文献管理工具整合不同数据库来源文献,按课题分类统一格式导入,建立个人文献数据库。其过程,既是熟悉了解各种引注格式的过程,又是构建为何引注、引注什么、何时引注、如何引注的学术引注规范的过程; 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工具对文献题录数据进行共现聚类分析,可视化展示学科知识脉络与演进,揭示出期刊分布、研究热点、研究前沿,有助于建构学科发展规律; 利用好数据库 RSS 订阅功能及时追踪研究课题的新发现,也会对文献综述的撰写起到很大的帮助。

3.2.3 文献筛选与取舍

保证文献综述的有效性、相关性和准确性,必须从实用和质量角度进行科学的筛选和取舍。实用性筛选从研究内容、发表日期、发表语言、杂志类型、数据收集时长考虑制定纳入排除标准。质量性筛选主要围绕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干预、分析、结果和结论展开讨论。文献筛选与取舍授课形式采用了循证医学数据库检索和经典综述导读方法,起到了快速理解的作用,分组课后作业练习强化了知识的吸收和交流。

3.2.4 综述写作与作业考核

在充分的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进而开展纯文献综述的撰写。因此,综述写作指导立足综述所遵循的路线,期中论文选题具体、基本架构清晰、概念解读正确,佐证材料丰富、作者讨论充分等要素尤为重要。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依据学生提交的综述写作提纲,审查作业中综述论文格式、讨论部分和参考文献 DF 原文,考核综述写作步骤和原文传递能力; 二是综述作业中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组间互评,最后以优秀作业展示方式共享学习。

3.3 应用学习分析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

学习行为分析技术基础是学习管理系统内产生的规范化学习者行为数据。学习行为数据产生后,首先采用系统提供的统计方法,对学习者群体进行扫描,了解学习规律和学习状态。其次利用 Moodle 第三方学习分析插件进行学习行为在线分析,对关键信息可导出三元组数据进行重点综合分析。因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均依托学习管理系统,本文更加关注分析目标达成,包括学习诊断、学习路径规划、资源推荐和学习干预。

3.3.1 学习诊断

学习诊断往往伴随着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自主学习部分。结构合理的知识点和层次分明的测验题目数据库是成功实施学习诊断的关键环节。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和学习材料,在线测试学习成果,构建信息素养知识体系。学习管理系统论文选题,文献检索、文献分析,文献筛选主题模块中,按章节教学内容均提供了配套的 10 ~ 20 道练习题。学习者学完主题内知识点,答对所有单元测试后,系统分析学习过程完整记录,形成学习诊断报告,更新知识结构和学习状态数据,调整信息素养级别。

3.3.2 学习路径规划

学习路径规划是在分析出研究兴趣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帮助梳理课程知识网络结构,关键时间节点上引导到关联知识内容学习,兼顾深度学习和知识完整性。此阶段,学习分析技术介入学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个人学习路径规划,根据学习者登陆时长,观看视频频次,辅助资源浏览次数,测试成绩,学习分析技术主动判断学习者关注的概念主题,生成关联概念和未查看概念序列,再次进行学习时提示学习路径。二是分组任务中,各小组论文选题结束后,结合掌握的信息源形成检索报告,线上提交组内自评。组间则依据检索报告中关键词、主题词选取,参考文献数量,文献新旧度,信息源种类,原文获取、核心期刊比例,作者影响力因素打分互评。教师则根据综合评分选取高价值检索报告,分析报告质量影响因素,解读文献筛选与取舍原则,协助调整学习路径。

3.3.3 资源推荐

建立学习者和学习对象之间的二元关系,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挖掘学习者与学习对象之间的相关性推荐资源。初始阶段,教师将网络爬取后的各类型文献管理分析与跟踪工具使用文档与视频资源链接地址,按照操作系统和版本打上标签,人工辨别权威网站和资源热度设置默认分值,形成原始资源 Top N 排名。当学习者采纳接受所推荐资源后,同时更新资源排序和学习者兴趣标签,以便持续推送个性化资源。另外,定期收集学习管理系统讨论区标题和文本内容,利用学习分析文本挖掘发现热门主题,也是更新后台资源池的重要渠道。

3.3.4 学习干预

信息素养论文范文8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个性化教学; SPOC; 学习分析

随着医学技术、医疗大数据、远程虚拟医疗等迅猛发展,医学信息的获取、掌握与运用成为胜任医疗相关岗位和科研的必要能力。信息素养是个体反思性信息发现,理解信息如何产生与评估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术社团的综合能力[1]。信息素养强调在不同专业构建和信息情境内对信息的判 断、利 用 和 创 造 性 的 再 应 用 等 全 面 综 合 能力[2]。医学院校开设文献检索相关课程是提高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有助于学生迅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科研信息环境。本文结合《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基于SPOC 教学模式[3]的信息素养个性化教学。

1 SPOC 教学模式SPOC

教学模式创建适当规模的在线学习环境,以短视频浏览为中心,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过程中与教师互动获取更多的支持和指导,使课程适应学习者学习偏好,增强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满意度。SPOC 教学模式是在自适应在线学习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习者个体的主动性和学习进取性,要求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是高等教育层面开展线上教学的理想选择。学习者登陆 Moodle 学习管理系统,通过任务查看、学习章节、单元测试、作业提交、论坛讨论等教学活动开展信息素养知识点在线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以综述写作训练为主线,重组文献检索教学内容,融入到文 献 调 研、管 理、筛 选、写 作 等 分 面 开 展 教学[4]。

2 学习分析技术

学习分析( Learning Analytics,LA) 可以定义为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学习者及其上下文的数据,目的是了解和优化学习及其发生的环境。学习分析涉及三个关键要素: 数据,分析和行动及后期处理[5]。本轮教学改革提取学习管理系统中学生信息、学情统计、成绩统计与讨论区文本数据,以“学习者+行为+对象”三元组形式半自动整合,记录综述写作分阶段成果,建立个人学习测量档案,通过标签来标记学习行为数据,了解学习者的真实学习状态和学业表现。

3 医学院校学生信息素养个性化教学改革实践

3.1 设计分级标准,预评估信息素养

课前参照《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二级评价标准,结合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目标,围绕信息理解、信息选择、信息批判、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表达等多个维度,设计问卷调查,测试学习者信息素养水平。信息素养预评估结束后,所有选课学生初始化设置成“新生”、“实习生”、“入门生”、“中级生”和“大学士”等五个级别。在学习者开启学习阶段进行分级管理,将有助于学习路径规划和学习诊断。

3.2 融入综述写作过程,构建信息素养体系

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应以专业人才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新媒体便利条件,融入先进计算机技术,构建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新范式。设计综述写作特定教学情境,贯穿整个授课过程,教学形式从单纯的馆藏信息检索技能讲解和演示,转向文献调研与分析、选题工具和文献管理软件利用,经典文献导读与综述写作练习。鼓励学生者进行文献分析、评价、管理、创建、协作,并利用学习管理平台提供检索练习,提交反馈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参与组内交流,展示优秀作业,促进了信息素养的共性理解与自我认知。教学改革打破以往数据库检索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综述写作的各个环节为抓手,各模块相互交叉,融合渗透,有机统一,形成了内容完整、主题鲜明的授课模式。

3.2.1 文献调研与论文选题

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思考学术研究目标,分组制定组内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教师提供课前中外文文献资源数据库检索短视频和线下万方选题、百度学术等开题分析工具讲解,指导学生检索、分析,大范围系统获取论文选题所需相关文献,其过程中逐渐熟悉学科专用术语、规范用语,凝练出关键词,形成精准检索式表达,保障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及高价值。

3.2.2 文献管理与分析

明确研究选题后,利用文献管理工具整合不同数据库来源文献,按课题分类统一格式导入,建立个人文献数据库。其过程,既是熟悉了解各种引注格式的过程,又是构建为何引注、引注什么、何时引注、如何引注的学术引注规范的过程; 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工具对文献题录数据进行共现聚类分析,可视化展示学科知识脉络与演进,揭示出期刊分布、研究热点、研究前沿,有助于建构学科发展规律; 利用好数据库 RSS 订阅功能及时追踪研究课题的新发现,也会对文献综述的撰写起到很大的帮助。

3.2.3 文献筛选与取舍

保证文献综述的有效性、相关性和准确性,必须从实用和质量角度进行科学的筛选和取舍。实用性筛选从研究内容、发表日期、发表语言、杂志类型、数据收集时长考虑制定纳入排除标准。质量性筛选主要围绕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干预、分析、结果和结论展开讨论。文献筛选与取舍授课形式采用了循证医学数据库检索和经典综述导读方法,起到了快速理解的作用,分组课后作业练习强化了知识的吸收和交流。

3.2.4 综述写作与作业考核

在充分的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进而开展纯文献综述的撰写。因此,综述写作指导立足综述所遵循的路线,期中论文选题具体、基本架构清晰、概念解读正确,佐证材料丰富、作者讨论充分等要素尤为重要。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依据学生提交的综述写作提纲,审查作业中综述论文格式、讨论部分和参考文献 DF 原文,考核综述写作步骤和原文传递能力; 二是综述作业中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组间互评,最后以优秀作业展示方式共享学习。

3.3 应用学习分析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

学习行为分析技术基础是学习管理系统内产生的规范化学习者行为数据。学习行为数据产生后,首先采用系统提供的统计方法,对学习者群体进行扫描,了解学习规律和学习状态。其次利用 Moodle 第三方学习分析插件进行学习行为在线分析,对关键信息可导出三元组数据进行重点综合分析。因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均依托学习管理系统,本文更加关注分析目标达成,包括学习诊断、学习路径规划、资源推荐和学习干预。

3.3.1 学习诊断

学习诊断往往伴随着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自主学习部分。结构合理的知识点和层次分明的测验题目数据库是成功实施学习诊断的关键环节。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和学习材料,在线测试学习成果,构建信息素养知识体系。学习管理系统论文选题,文献检索、文献分析,文献筛选主题模块中,按章节教学内容均提供了配套的 10 ~ 20 道练习题。学习者学完主题内知识点,答对所有单元测试后,系统分析学习过程完整记录,形成学习诊断报告,更新知识结构和学习状态数据,调整信息素养级别。

3.3.2 学习路径规划

学习路径规划是在分析出研究兴趣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帮助梳理课程知识网络结构,关键时间节点上引导到关联知识内容学习,兼顾深度学习和知识完整性。此阶段,学习分析技术介入学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个人学习路径规划,根据学习者登陆时长,观看视频频次,辅助资源浏览次数,测试成绩,学习分析技术主动判断学习者关注的概念主题,生成关联概念和未查看概念序列,再次进行学习时提示学习路径。二是分组任务中,各小组论文选题结束后,结合掌握的信息源形成检索报告,线上提交组内自评。组间则依据检索报告中关键词、主题词选取,参考文献数量,文献新旧度,信息源种类,原文获取、核心期刊比例,作者影响力因素打分互评。教师则根据综合评分选取高价值检索报告,分析报告质量影响因素,解读文献筛选与取舍原则,协助调整学习路径。

3.3.3 资源推荐

建立学习者和学习对象之间的二元关系,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挖掘学习者与学习对象之间的相关性推荐资源。初始阶段,教师将网络爬取后的各类型文献管理分析与跟踪工具使用文档与视频资源链接地址,按照操作系统和版本打上标签,人工辨别权威网站和资源热度设置默认分值,形成原始资源 Top N 排名。当学习者采纳接受所推荐资源后,同时更新资源排序和学习者兴趣标签,以便持续推送个性化资源。另外,定期收集学习管理系统讨论区标题和文本内容,利用学习分析文本挖掘发现热门主题,也是更新后台资源池的重要渠道。

3.3.4 学习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