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理论精髓范例6篇

混沌理论精髓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象思维”

虽然我们并不缺乏思维理论,比如创造性思维、联想思维、想象思维、情感思维、概念思维、判断思维、推理思维、类比思维、比较思维、递进思维、逆向思维等,都从不同维度为语文思维教育提供了依据或参照,但是从现行教材的课后练习,以及中高考题看,语文思维教育已走向歧途。试问:假设语文教学对以上我们所提到的各种思维培养都极其重视,那么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教学中是否也要重视呢?答案是当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是所有课程的任务。但是一门课程有其固有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方面和其他学科的差异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更适合于培养学生的概念思维,而语文最适合、最应该培养学生的何种思维呢?“最适合”是从语文课程的本体特点来说的,“最应该”是从语文课程本体特点出发而作出教育价值选择来说的。

许多学者研究《易经》,认为其内涵的根本是“观物取象”、“以象尽意”,即借助“象”的想象和现实把握整体世界。《易经》的比兴、类比这样一些“象思维”表征形式在老子、庄子、孟子、韩非子、荀子,及至魏晋、唐宋元明清等大师和时代的作品中处处可见。庄子用“鲲鹏”、“庖丁解牛”、“混沌”等这些寓言之“象”隐喻生命和宇宙之思。庖丁从“见全牛”到“未见全牛”,再到“官知止而神欲行”,正是一个从具象、意象到“大象无形”的象思维过程。中国先哲正是以“立象”、“取象”、“象以尽意”的“象思维”打通了宇宙体悟的本真本然方式,创造了生命世界的诗思境界。从《诗经》、《楚辞》到魏晋诗,再到唐诗宋词,从书法、绘画等抒情写意精神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之象”,从本质上说“象思维”之“象”乃是“精神之象”。

因而“象思维”和西方文化之根的“概念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概念思维”借助概念体系,包括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是对把握对象内在本质的抽象性,是对对象的规定和表述。科学需要概念思维,不断地对对象进行深刻的把握,提示出其本质,给对象越来越明确的科学规定性,促进多门学科的发展,这对人类进步具有极大的意义。概念思维是主客二元的对象化思维方式,它对一切进行规定、对象化,从而在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却处于为物所累、为物所役,甚至“殉物”的悲惨境地,人的存在陷入深重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概念思维”不可能使人回归到“本真之我”之生命和宇宙息息相通的境界。而“象思维”则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达到思想与精神完全自由的境界,让我们回到自身本真本然的境界,它是非实体、非对象、非现成的。

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的重要载体。遗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在内容取向上必须重视和突出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学习和吸纳这些传统文化精髓的教学范式也必须适合创造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否则我们就无法完整地学习和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失去母语教育的根基。因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象思维”的产物,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用“象思维”去学习和吸纳这种精髓,语文课程的设计也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象思维”。显然,现在的课程设置把语文和其他课程同样沉淹于理性的枷锁中,失去了语文本应有的特性。语文教学应在诗歌、神话、先秦寓言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象思维”。

一、发掘诗歌的直觉

汉字的基本特征以象形性为根基,汉字特质是诗歌特质的根基,诗歌教育在根本上就是弘扬和继承我们伟大祖先给我们创造的汉字的智慧。

中国诗歌的凝练、形象、意境之深与广阔,是“象思维”的特性决定的。宗白华在《美学与艺术略谈》一书中说:“诗歌是艺术中之女王,艺术是自然中最高级创造,是精神化的创造。”“波撼岳阳城”、“大漠孤烟直”、“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境界的创造,就是一种“直觉”、“灵感”,正是这种思维品质打通了人自身通往宇宙万物神灵的必然路径,从具象到表象再到意象,就是“象思维”的过程。无数的“意象”构成了汉字的“精神之象”,源源不断地流淌在民族文化的血液中。柏格森认为运用直觉即可直接掌握宇宙的精神实质,阿恩海姆认为它是对本质的直接知觉。海德格尔认为两千年来人们把本来意义下的“存在”忘记了,并从诗歌中寻求“诗意”的倾向,他在解读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居”时说:“作诗首先把人带向大地,使人归属于大地,从而使人进入栖居之中。”然而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成天像学数学一样地做语文练习,把语文学习建立在知性解剖方式上,使学生的思维枯竭、心灵浮躁,即使是诗歌的教学也是所谓技巧的分析、主题的理解,远离了诗歌教学的本质,让诗歌的面目变得可憎。尤其在写作教学上废弃了诗歌的写作。让语文教学远离了直觉和灵感,远离直觉和灵感,就是远离了人和万物息息相通的一种能力,远离了人和万物存在的诗思境界。我们需要怎样的诗歌教学应该有更多的呐喊和研究。

二、汲取神话的智慧

“真正的神话是对人类共同点的记录,它和纯意识形态相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超越语言、精神、文化、传统及宗教的联络媒介”,“当我们失掉了感受神话的能力时,我们就失掉同体现最基本和最普通人性的事物的联系”。由于神话的人类共通性、价值永恒性,以及神话形象的涵容性,神话具有深层象征性意识。原型理论家弗莱指出,人类的想象发生一开始便遵循着某种由大自然现象的循环变异所提供的“基型”:阳光每天都要消失,植物每逢冬季即告枯萎,人类的生命每到一定期限也要完结。但是,太阳会重新升起,新的一年植物又将发芽,新的婴儿也要问世。或许在这个生命世界中。想象的最初的、最基本的努力,所有受教和艺术的根本要旨。都在于从人的死亡或日和年的消逝中看到一种原生的衰亡形象,从人类和自然的新生中看到一种超越死亡的复活形象或基型。象形文字就体现了原始思维中的这种宇宙模式。比如“昆”和“昔”、“旦”和“昏”构成了垂直线时空系统和水平轴线的时空系统。庄子《应帝王》中关于“倏”、“忽”、“混沌”的神话,则是从“日”引申出的三分世界。此外还要从“女娲补天”、“抟土造人”、“圣经的创世纪”等众多的神话中汲取我们原初人类的智慧。

从这个意义上说,神话和引发人们创造想象力的作品一样,是科学发展的前进动力或思想原动力。也正因其不确定性,突发的人类潜能才可以更生动、具体、深刻地展示出来。弘扬它,可以使人们在不断重复的明确规定性和系统性的理智思维中不至陷入僵化。儿童是一个人成 长中的“童年”,去汲取神话的智慧则是一种本源的汲取。因为在孩子最初的思维中本来就渗透了这种原始性、联想性、突发性。神话对儿童早期的意识培养、潜意识的发掘的意义是巨大的。神话是尚未形成抽象的、概念化的定性思维符号呈现方式,具有独特的编码的方式。那就是混沌的时空宇宙观、具体与抽象、自然与社会、生物的与文化的、时空因素与非时空因素等,均表现为尚未分化的浑然一体状态,这不就是“象思维”的整体性、生动性、想象性的本然表现吗?

三、体悟先秦等经典之哲思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2

关键词:创世神话 宇宙起源 人类起源 民族文化精神

神话作为最早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的发端。创世神话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起点,虽然它包含着原始先民许多幻想和虚构的成份,但同时也是对宇宙万物起源、人类诞生及发展等本原问题的最初认识。

一.中国创世神话的界定

神话主要产生于人类童年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也有少部分产生于文明时代,并且,它是人类借助原始思维,从最初的神灵信仰出发,以自然的艺术形式创造出的神幻故事。创世神话是关于宇宙起源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中国各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创世神话。神话学者杨叶源词郎窕敖行了界定:“创世神话就是讲述万物起源的神话。”在他的观念中,创世神话主要是由天地形成、宇宙万物起源、人类诞生与发展、民族的出现以及文化的发端几部分组成。同时,他认为创世神话的核心就是指宇宙的起源和人类的诞生。在本文,中国创世神话是远古先民对宇宙间事物的起源和人类诞生及发展的整体思考与想象,可将创世神话分为前宇宙状态、天地的形成、宇宙万物的起源、人类的由来、文化事物的发明这五个方面。

二.中国创世神话的主要内容

创世神话作为人类历史的开端,它主要解释了宇宙的起源,描述世界上的万物是如何被创造的,天气如何变化,春夏秋冬如何出现。它还对整个宇宙,包含天地形成前的状态、天地间的事物、人类的由来以及文化事物的起源做出了解释。中国创世神话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

1.前宇宙状态

所谓前宇宙状态,即天地还未形成前的一种最原始的状态,这种原初状态为混沌神话的产生提供了基础。混沌神话是叙述世界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和这种混沌状态被打破的神话。《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充分说明了天地的混沌状态及人类渴望改变混沌的愿望。

2.天地的形成

创世神话是解释万物起源的一种神话,首先要解释的是天地的形成,因为天地是人与万物生存的空间,一切有关人与万物起源的解释都必须建立在天地形成的基础上。我国创世神话关于天地形成的解释,以开辟天地说最为著名:“天地原如鸡子,生其中,开天辟地,清浊分离;天日高、地日厚,日长;八千载,天极高,地极深。”所以人们会认为开辟天地的先祖是是。

3.宇宙万物的起源

在创世神话中,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世间万物的起源,有时是与天地的起源相伴相随的。开天辟地后,又把一切都献给了大地,他的眼睛幻化成了太阳和月亮,血液变成了江河,头和四肢化做了三山五岳,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花草,喊声和呼吸声变成了雷和风,泪水变成了甘霖雨露滋润着大地。由此,高山、太阳、月亮、花草……宇宙万物就这样诞生了,而世界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成为了万物起源最伟大的神。

4.人类的由来

创世神话的另一个核心是人类的诞生,同时也是创世神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的由来是对创世进一步深入和具体的了解,是从神到人的一个过程。中国神话中最著名的造人神话是伏羲和女娲兄妹婚配造人。洪水滔天导致了人类灭绝,为了让人类繁衍下去,二人出于权宜之计结为了夫妻。唐代的《独异志》描述了二人结合的原因与过程:“宇宙初开,女娲伏羲兄妹,在昆仑山,天下未有民。议为夫妻,又自羞耻。二人上昆仑山顶,咒曰:‘天若允则烟合;若不允,则散。’于是,烟合。女娲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因此,人类就这样诞生了。此外,关于人类的由来还有女娲抟土造人说。

5.文化事物的发明

文化起源神话,是对文化事物发明的原因以及方式进行的叙事性解释,包括农作物的起源、火的起源、音乐的起源和文化英雄。丰富的文化起源神话在我国各个民族随处可见,尤其是在人类的衣、食、住、行等重要领域。如“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外,中国古代的文献记录中说,黄帝发明了舟车和指南针,伏羲发明了八卦,神农氏发明了医药,嫘祖发明了丝织,女娲创立了人间的婚姻制度等等,文化事物的发明都与神话神密切相关。

三.中国创世神话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为民族中大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是一个民族在心理特点、文化素养和思想情感上的综合反映。中国创世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

1.天人合一

中国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就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死后,他的肉体幻化成了宇宙万物,也就是说万物是由人化生而成的,因此,人就成了世间万物的精髓,而与宇宙万物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更表现出了人与自然间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关系。这种同体与共的联系也就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观念,体现了人与宇宙、人与自然间和谐共生的自然观。死后化生,化为自然万物,这一神话表现出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中国文化十分注重和谐统一,不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还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女娲面对自己创造的人类充满怜爱之情,在人类灭绝、地球崩溃的险恶环境下,她用自己真诚博大的母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救助人类。她创造人类,拯救人类,呵护人类,致力于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关系,为人类送来美好的祝愿,为人类缔造了一个充满幸福、安宁、和平的世界。

2.以人为本

在创世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所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特质:人作为最佳生命的种子,在最合适的环境中进化。从神到人这样一个过程的转变,不仅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人本为神,神就是人的精神寄托,而且也是人类心路历程上的一种特殊情结。中国人的思想哲学历来是一种“生命哲学”,这种生命哲学,不论儒家哲学还是道家哲学,都始终把人放在首位,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女娲造人,女娲是人类的始祖母,还是主管人类婚姻生殖的女神,女娲形象之所以诞生就是为了使群体生命得以延续下去,是一种精神象征,体现出了人们对生命的延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渴望,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和珍爱。

此外,一些文化英雄神话,也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表达了厚生爱民的思想。黄帝钻燧取火,神农氏日尝百草,伏羲画卦教民,这些文化英雄为了造福人类做出了巨大牺牲。这种为人类和民族献身的崇高精神,反映了中国创世神话对人类生命的珍视,当然也是原始先民以人为本思想的雏形。

3.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顽强生命力,形象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凝聚了中华民族勇敢、不怕牺牲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开辟神,他是天地的开辟者,不遗余力为人类创造美好世界,最后为人类献出了自己的全部。虽死,但其精神却充溢于天地之间,的死象征着一种形态的分散,这种形态最后转化为了宇宙万物。气魄宏大,想象奇特,境界崇高,不仅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伟业,而且奉献自己的身躯创造万物,表现了中国创世神牺牲自我以创造天地万物的胸怀与气概。

在创造世界和面对灾难时,众神不畏惧,不退缩,战胜自我,战胜困难,奋勇无畏。这些伟大的英雄神,依靠自己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一往无前,所有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他们造福人类的前进步伐,彰显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

4.重德尚理

女娲神话所体现出来的重德尚理的民族文化精神源于她和伏羲的结合。伏羲与女娲二人在洪水滔天、人类灭绝的情况下结合了。随着礼教思想的出现与发展,人们意识到,兄妹结合破坏了伦理道德,女娲抟黄土造人慢慢在创世神话中得到强化,而兄妹结合繁衍人类的神话却渐渐被淡化了。因此,从伏羲和女娲的结合到女娲抟土造人这一过程体现出了重道德、尚伦理的民族文化精神。

中华神话中诸神谱系的秩序井然,以黄帝神族为例:少典―黄帝―昌意―韩流―颛顼―老童―祝融……中国上古神话传说的过分家族化,正是血缘观念渗入文化意识的必然结果。由于注重血缘的纯洁,创世神话诸神对性关系大多都持严谨的态度,这也正好符合了他们道德化身的地位。创世神话对于神的故事,极少夸张渲染,注重生育而弱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严谨、重道德尚伦理的态度。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不为物质利益所诱惑、不因暴力所屈服的民族文化精神。

创世神话体现了远古先民的原始思维,是先民们的精神财富。创世神话不仅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个性与心理,而且也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在当今社会,以民族文化精神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茅盾.神话研究[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71.

[2]李滟波.中国创世神话研究评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5).

[3]吕耀森.上古神话: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渊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2).

[4]李亢.独异志(卷下)[M].中华书局,1983.23.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3

要问什么是禅?倒也叫人为难,因为禅是“不立文字”,“禅的本体是不可说的”,能说就不是禅。“禅”是梵语“禅耶”的略称,旧译为“思惟修”,新译为“静虑”。

昔日释迦摩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一笑”,在一花一笑间展开了神秘的传承,二十八传到达摩祖师,南北朝梁武帝时祖师来到中原弘法,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某日与门下弟子谈论佛法,弟子诸多论述,轮到慧可时,他只“作礼叩拜”,“一言不发”又回到座位。达摩说“你已得到我的髓”而把衣法付嘱,于是为二祖。今论“禅石”正如禅宗“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二、什么是祥石?

禅石应以“禅”的哲学作为赏石的理论基础,以“禅者”的心灵来体会石头蕴含的“禅机”、“禅趣”。因此也应为“禅石”设定一个准则,其外貌应是“无相”、“自然”、“寂静”、“沉稳”的。禅石有三个特质:

(一)尚简

“实相无相”,故禅石不重形象的多,奇而尚简素平稳,

(二)尚静

“静虑禅定”,能使观者的心进入寂静澄明的境地。

(三)尚妙

“不立文字”,禅石的内涵应是“非说明性”、“非叙述性”,观者以心、眼观其妙处,以心灵会其妙境。

三、禅石在台湾

1988年春,台中喜爱石头的艺文界朋友,有文学家许政雄、艺术家陈庭诗、工笔画家江逸子、雕塑家谢栋梁、陶艺家蔡荣佑、文化中心主任粘锐波、秘书林辉堂以及笔者共八人,因赏石理念相近,取坡的诗句“八风吹不动”之“八风”二字组成“八风禅石会”,公推许政雄为首任会长。

同年4月举办第一次禅石展。6月出版《禅石》一书。1990年有立人高中校长何清松、陶艺家胡国禧、法院书记官黄文栋三人加入。后来陆续有艺品收藏家郑俊哲、骨科医师陈国光、直肠科医师葛国庆、现任总干事廖经珍、台中图书馆馆长苏忠、台中石友会前会长简森林、林雪玲、牙科医师陈世杰等加入阵容,今秋(2012年9月)为强化组织,邀约台中石友会前会长黄有为、施宗杰、王永泽、刘国明,现任会长朱文宗、台中爱石协会前会长何茂鼎等六人入会。续聘曾校长勘仁、新聘中华会前会长谢祖锡为顾问。

八风禅石会每年举办一次主题展览。例如“石头与空间的对谈”、“洞石之美”、“石头与人文”。并出版《禅石》、《水月禅心》、《八风石谱》等专辑。让各地石友有更深切的认识,让许多专业的石馆进石有更多的选择,例如高雄小港的林忠志到彼岸去选些含有“禅味”的无相雅石回来。便宜地买合理地卖,我们也乐于收藏。

台湾石界在八风禅石会的推广之下对于收藏石头有了更宽广的空间。知道只要能感动心灵的都可以收藏,不再局限于象形石,现在各地的石展多设有抽象组,这就是石界的一大进步。正如艺术家已从古典的宫廷画演进到随心所欲的现代抽象画,不再受光、影、景物的限制。但愿两岸石友打开心胸,走上更宽阔、更自由的赏石之路。

1997年在南投县中察视那远阔而幽静的无心山禅宗修道场,其中设有“无心禅石馆”,欢迎有心石友前往感受禅境。

祥石语录:

一则:禅石是以禅宗的平常心、清静心、妙乐心领受石中的禅味、禅机和禅境,在形式上追求石头的自然质朴之美,在内涵上探求石头的圆融庄严之德,而在心灵上则寻求石头予人的妙乐禅悦之境。

二则:大自然是一部没有字句而又至深、至广、至精、至微的大典,而石头是具体而微的自然,在人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各人随缘而取、随分而得。哲学家从中领悟了宇宙的秩序和生命的智慧;文学家从中获得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文学素材;艺术家从中获得胸中丘壑,变化而为腕底云烟,而禅家行者从中证悟,正如开发自信。

三则:禅石是以禅心、禅眼来观赏石头,外而关照石头的禅趣、禅境,证悟石头的禅味,禅意,但禅深似海,殊难蠡测,因此所谓的禅趣、禅境、禅味、禅意,也就难以确切言诠,只能因人根基之深浅而随缘领受。天机身者自然能从中获得禅悦,嗜欲重者恐难于契入禅石境界了。

四则:物中有道、石中有禅,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观念,一个人如果以禅法居心,外界就会由心而转,用一颗禅心、用一双禅眼关照的客观世界,禅就无所不在了。郁郁黄花是禅,苍苍翠竹是禅,悠悠白云、涓涓清流也是禅,准此以论,石头之中必然也是暗藏着禅理,而流露着禅机。

五则:从禅宗“本来面目”的思想来看石头,一颗混混沌沌,没有经过切割、人工琢磨,也没有经过油蜡粉饰的自然石头,才是禅石的本色。抹蜡的光泽显得花俏而媚俗,琢磨的奇巧却显得造作而矫情,不但和禅的精神背道而驰,也失去禅的自然生命,所以禅石的形和色该是质朴而自然的。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4

一 、 论 三 宝 三 要

修炼有三宝三要。

三宝者,精、气、神也。精,先天一点元阳也;气,人身未生之初祖气也;神即性,天所赋也。此三品上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道,三宝之旨也。

三要者,一曰鼎炉,异名虽多,而玄关一窍,实鼎炉也;二曰药物,异名亦多,而先天一气,实药物也;三曰火候,名亦甚多,而元神妙用,实火候也。

二 、 论 三 关 三 田

夫背后尾闾、夹脊、玉枕,谓之三关,属督脉,为阳;前面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谓之三田,属任脉,为阴。此阴阳升降之路,自背后督脉上来,即属子,自前面任脉下去,即属午,子午抽添,所谓周天火候是也。

先说三关:尾闾关在背后夹脊下,脊骨尽头处,其关通内肾之窍。直上至背后对内肾处,谓之夹脊双关。又上至脑后,谓之玉枕关。三关通起一条髓路,号曰漕溪,又曰黄河,乃阳气上升之路。

再论三田:泥丸谓之上丹田,其穴在两眉正中入内三寸之地,方圆一寸二分,虚间一穴,乃藏神之所。心下三寸六分,名曰土釜,黄庭宫也,乃中丹田,方圆一寸二分,亦虚间一穴,乃藏气之所,炼丹之鼎。直下与脐门相对过处,约有三寸六分,故曰“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自天至地八万四千里,自心至肾八寸四分,天心三寸六分,地肾三寸六分,中丹田一寸二分,非八寸四分而何。脐之后,肾之前,名曰偃月炉,又曰气海。稍下一寸三分,名曰华池,又曰下丹田,方圆一寸二分,亦是虚间之穴,乃藏精之所、采药之处。此处有两窍,向上一窍通内肾,直下一窍通尾闾,中间乃无中生有之窍,强名曰玄关,直一之气产生之时,玄关自开。

三 、 论 奇 经 八 脉

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间,阴跷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跷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

采之惟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跷一脉,上通泥丸,下通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

四 、 论 坎 离 水 火

当人未生之时,一点初凝,总是混沌性命。三月而玄牝立,脐如瓜蒂,儿在胎中,随母呼吸。既生而剪去脐带,天翻地覆,则一点真阳,凝聚于脐中。乾变为离,坤变为坎,故神出气移,遂不复守胎中息。息不守则心火属离,如汞欲飞,又加以思虚念想,益不与肾水相接。肾水属坎,如铅欲沉,又加情动失固,益不与心火相接。肾自肾,心自心,水火各居,是任其升沉,坎离不得颠倒矣。不但不能生丹,而且生疾病耳,焉有生理。

又论胎息,呼不得神宰,一息不全,吸不得神宰,亦一息不全。使息息归根,以接先天元气,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如胎儿在母腹中呼吸一般,即为胎息。盖呼吸者气也,神者心也,以神驭气,以气留形,以神驭气而成道,即以火炼药而成丹也。

五 、 论 呼 吸

诀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能知神气祖,便是得仙人。

盖呼吸所从起者也,呼为父母元气,吸为天地正气。令气合形,神合气,则命在我矣。凡人不知收藏呼吸之地,强闭出入,与死静者无异。又或任其出入,则元气随呼气而出,反为天地所夺。

是以有抽添之说,使气之呼吸至于根蒂。吸自外而内,呼之亦入内,吸则来于子宫玉洞,呼则直上昆仑巅顶,呼吸旋为一气,成为胎息。虽然,一气如何至此?盖呼吸久,但觉有一吸至于内,久之而并不觉气急,犹子在母腹时,即为胎息也。但凡人只知吸之在内 , 不知呼之亦在内,知之则可夺天地之正气矣 , 而后方谓之“添年药”。

六 、 论 玄 窍

又曰:汝欲内呼吸 , 汝当得其一 , 则万事毕。一之为物 , 有两窍 , 两窍又止一窍。此一窍也,无内外,无边际,中有乾坤理五气、合百神,此根蒂之处、结胎之所,性命始于此,精气神俱生于此。

及吾生身受气之初,父母精气相交之顷,流注一线之路,其中似有一管相通,故曰无孔笛,没口人吹也。有此管,然后生肾,生诸脏腑,一身经脉,皆从此生,又曰总持门,曰三关要路。在母腹时,吸至此窍,合天降,呼从此窍,合地升,又名为龟鼻头,惟此一窍,乃内呼吸之根蒂,先天元气实游于此,天地正气实从此入。

人以命门为玄,肾堂为牝,此处立基,谬之千里矣。不知玄牝乃天地之根,在西南坤地,脐后肾前,而又非脐下一寸三分,亦非两肾间之空窍。此乃真窍,能得而知。上通泥丸,下透涌泉,中接心肾,内虚而直,不可形求,不可意取。先天真种实藏于此,通天地,通神圣,得则生矣,失则死矣,“真人之息以踵”者此也。此天仙下手处,舍此而下,酆都九幽者也。

七 、 论 塞 兑 垂 帘

塞兑者,口开神气散,故塞之也。垂帘者,眼全开神漏,全闭神昏,惟垂帘微启耳。两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谓性命关也。其根生于眼,眼属心,心生造化,自属玄之又玄者,仙家谓之玄牝之门。心肾内日月,交接于内,两眼外日月,交接于外,攒簇水火而不散,气自调矣。

八 、 论 回 光 调 息

欲明回光调息,须知观音常之妙用。观音堂者何?观属眼,音属耳,眼属心,耳属肾,心肾相接处,为观音堂,主持一身神气者也。

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起收来”是也。心定之后,自此用眼下看鼻尖,直下看到脐下。眼常在此处,寂然不动,任鼻呼吸,调息绵绵,若存若亡。不假工夫,则真息自调,“息不由于鼻外,思维止于身中”。正谓此耳。又曰“蟾光终日照西川,即此便是药之根。”蟾光即眼光也,西川即脐下坤地也。如此回光于脐下,以调真息,是神入气穴。回光日久,肾中一点真阳,上与心神相合,则心息相依 ( 内息者气也 ) ,心息相依则水火既济。

回光调息工夫,遇静即行,不拘子午,十二时中皆可为。即行功时,意失便收来,所谓“放去收来总是伊”。

是工用久,心内自悟,五贼先去,五贼乃眼耳鼻口意。眼不外视而内照,则魂在肝而不从眼漏;耳不闻声而返听,则精在肾而不从耳漏;鼻不嗅味而调息,则魄在肺而不从鼻漏;口不开言而塞兑,则念在脾而不从口漏;意不妄想而默守,则神在心而不从意漏。如此精神魂魄意,攒簇在坤位,则独修无漏矣。

九 、 论 采 药

药者何物,吾身元气是也。元气行乎气血之中,而耳能听,目能视,手能持,足能行。然而人之生,元气生之也,所以强名其气曰“命”,而心有神,强名曰“性”,神气交,性命合,故曰“双修”,工夫只在一“双”字,心火上炎,肾水下漏,便不双也,故修性兼修命也。双修之道无他,不过取肾中之气,以合心中之神耳。

采气之诀:脊骨二十一节,自下而上,七节之旁,两肾居之。天一生水,夜子时后,一阳初生,身中元气,从尾闾穴,自下而上,却行到肾。两肾中间有一窍,正七节之中,元气从此而出,冲动阳关。所以人睡到半夜子时之后,外肾阳举。阳不自举,内肾窍中之气发出而外肾举也。当其内肾阳气将到外肾之时,不妨披衣起坐,垂目闭口,调息绵绵,存想两肾中间,若有气从此出,此气即谓之铅,为水中金也,又名白虎。夜夜行工,坐更余方睡。肾络连心,下动上应,一月之间,觉两肾中间气动而出,只因起坐,寂然不动之中,复以*采之,欲罢不能,欲解不释,此气不得顺而下行,乃逆而上行。丹道只在一“逆”字,顺于凡母则成胎,逆受灵母则成丹。外肾不举,便是阳气不行之验。不采之采,是名为采,而所谓炼精化气者也。

又人吃五谷诸味,浊化为渣,清化为津,津又化为阴精,阴精不炼,便作怪想淫欲。只用丹田自然之风,吹动其中真火,火在下而水在上,水得火蒸,自然化气而上腾,蒸透一身关窍,是为炼阴精而化真气也。

十 、 论 交 媾

既觉肾水上升,便以心气下降。心气谓之汞,以其木生火也,又名青龙。心气下降,则水火迎合,心肾二气,自然交媾,即身中夫妇也。以意为媒,用意勾引,意即中央土也,又曰戊己土。

所谓交媾,只心肾二气,循环于心下肾上之间,玄门指为洞房。循环百遍,交媾数足,自然落于黄庭 ( 下丹田 ) 相迎。无夜不交媾,夜夜落黄庭,则夜夜元气凝聚。常人以之延寿,玄门以之修炼,皆借此气为丹头也。

十 一 、 论 河 车

元气积聚丹田,上无路可通,只得下穿尾闾,由尾闾而夹脊、而玉枕、而泥丸,则背后气通也。前降之气,愈引后升之气,上而复下,下而复上,玄门所谓“河车运转”、“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者也,总之是任督二脉通。任起中极之下,上至咽喉,属阴脉之海,督起少腹以下,至上鹊桥,属阳脉之海,二脉通,则百脉皆通。又曰“皆在心内运天经”,“天经”即二脉也,“昼夜存之可长生”也。

运转之后,复落黄庭,自觉黄庭内有气存焉,以心常常照顾,所谓心息相依,又谓凝神入气穴者此也。行住坐卧,照顾不移,神气自凝,一气既归中,鼻中气自微,所谓“调息要调真息息”者此也。

十 二 、 论 采 真 阳 之 气

丹道当夜气之未失,但凝神聚气,端坐片时,少焉神气归根,自然无中生有,渐凝渐聚,生出一团阳气。闻至人调息养性之诀,无非精气通身,炼一身之阴气而已。

若于寂然不动之中,复有动机,即如法采之,此时更加观照而凝神,以助火工。即不必三个月时候,或静坐时,或睡醒时,觉腹中有冲和之气,升撞不定,此真阳之气动也。即用微意,采此真阳之气,引到顶上正路中,所谓“倒行逆施,以能升顶”者此也。复自顶上引至腹中,又自腹中引入尾闾关。前后数回,片晌工夫,一得永得,其气常自周流矣。

十 三 、 论 合 日 月 真 气

又曰:能夺天地之真气,可以长生。法可早晨于高处,向日静坐,存想太阳包罗吾身,连身化为太阳。无思无欲,混混沌沌,天地之气渐渐归于吾身。

亦可二六时中只向日,如日在东,眼则向东,日在西,眼则向西。总是吾身与太阳相抱,轮转不息,方能得之。

合月之气亦然。

十 四 、 论 接 天 地 之 气

然凝一之久,又复周流循环不已。鼻息之气接天地之气,天地之气从鼻入,接着肾中之祖气,与之混合一运。此人之气而渐与天地合,以为后来炼气化神张本,补益吾凿丧之真气,所谓“竹破以竹补”也。又以此融化凡精,而生真气,真气已足,自然化神,充满一身内外。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5

众所周知,解析几何是代数和几何相结合的产物.比笛卡尔早出生56年的韦达,在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系统地使用字母表示数,在他的成名作《分析入门》一书里,把代数看作一门符号化的科学,也正因为这一贡献,韦达被西方称为“代数之父”.代数的成熟,为笛卡尔向解析几何的迈进奠定了基础.出生在1596年3月31日的笛卡尔,他是一个十分注重方法的大家,他在自己创立的哲学中证明上帝的存在,并认为上帝一定是按照数学定律来建立自然界的.所以笛卡尔认为作为来源于自然界的形式几何也应是数学的化身(当时数学指的大多是代数).而事实上,笛卡尔在这方面做的更多的是把代数用到几何上去.笛卡尔所创立的解析几何的精髓在于他不仅把前人的网格简化为坐标系(笛卡尔的坐标系与今天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不同,他不要求横轴和另一坐标轴的夹角互相垂直),并且把字母表示数引入到几何学中去.有了笛卡尔所迈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人类对几何的研究从“定性”推进到“定量”了.值得注意的是:笛卡尔是从几何出发然后寻找到几何的方程.而与笛卡尔恰恰相反,出生于1601年的费马却是从代数方程出发画出方程所表示的几何,就像用描点法作图一样.

从解析几何产生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知道:解析几何不仅使得几何与数量、运动与静止、辩证与算术开始融为一体,它还是数学走向空间解析几何的一个启示,是微积分产生的历史条件.所以解析几何的教育价值是非凡的.解题是我们当前数学教育的一大任务,所以在具体的解析几何解题教学中我们要体现它原有的综合性和融合性,展现数学的统一.

二、高中解析几何解题教学的性质和现状

解析几何的产生是得益于几何和代数的成熟发展,就解析几何解题本身而言,就如弗莱登塔

尔所言,解析几何就是一些算法.现行的高中解析几何知识教学中,大多数学教师认为解析几何的学科性质是偏重于代数的,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的宗旨就是要学会代数计算和代数方法;课程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列方程,熟练解方程,即使注重数形结合这一核心思想,也侧重于几何问题代数化这单一的方面;教学上偏重于列方程和解方程,以训练算法为主,靠做大量习题提高代数技巧.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还会涉及用到许多的思想方法,例如:映射、化归、方程、函数、分类、变换、参数等.然而高中解析几何题要解题者得到的结论形式要么是代数关系要么是几何结论.那我们如何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由代数和几何综合而成的解析几何知识得到这般的结论呢?如果在此过程中还涉及其他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能否实现为解题者“雪中送炭”呢?这一切取决于解题者有没有一定的实践指导原则.

三、高中解析几何解题教学探究――基于RMI原则

由于解析几何是几何和代数的混沌,作为解题者如何把握好这种混沌的知识,让它们更好地引领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代数关系或者几何结论呢?

从解析几何产生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知道:解析几何其实就是代数、几何与笛卡尔坐标平面共同构成的一个映射,它们之间的互相转化就是映射和反演两种操作的完成.通常,一个几何问题无非是关于某些特定几何图像间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结构问题在笛卡尔坐标平面的映射下便转化为代数式之间的关系问题.于是通过代数运算不难求得所需的一些代数关系.这些关系再翻译回去就可得出原来几何图形间的某种几何结论.上述就是解答解析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可以简单地用框图表示:

综上,解答解析几何问题的基本思想是符合RMI原则的.在解析几何解题教学中以RMI原则为指导,不但可以在方法上更好地让我们运用混沌的解析几何知识得到单纯的代数关系或几何结论;而且可以客观上影响目前高中解析几何解题教学的导向,从而促进解析几何课程科学有效地实施.在具体解题教学中,我们如何体现RMI原则呢?

[2013年广东理数A卷20题]已知抛物线C的顶点为原点,其焦点F(0,c)(c>0)到直线l:x-y-2=0的距离为32[]2.设P为直线l上的点,过点P作抛物线C的两条切线PA,PB,其中A,B为切点.

(Ⅰ) 求抛物线C的方程;

(Ⅱ) 当点P(x0,y0)为直线l上的定点时,求直线AB的方程;

(Ⅲ) 当点P在直线l上移动时,求|AF|・|BF|的最小值.

分析 显然这道题要求我们得到的结论都是代数关系的形式,所以把题中的几何图像及其之间的位置关系转化为代数式及其之间的代数关系是该道题的主要方向,通过对代数关系进行一定的代数运算得到特定的代数关系是解题的主要任务.

(Ⅰ) 依题意,设抛物线C的方程为x2=4cy,由|0-c-2|[]2=32[]2结合c>0,

解得c=1.所以抛物线C的方程为x2=4y.

(Ⅱ) 抛物线C的方程为x2=4y,即y=1[]4x2,求导得y′=1[]2x.

设A(x1,y1),B(x2,y2)其中y1=x21[]4,y2=x22[]4,则切线PA,PB的斜率分别为1[]2x1,1[]2x2,

所以切线PA的方程为y-y1=x1[]2(x-x1),即y=x1[]2x-x21[]2+y1,即x1x-2y-2y1=0.

同理可得切线PB的方程为x2x-2y-2y2=0.

因为切线PA,PB均过点P(x0,y0),所以x1x0-2y0-2y1=0,x2x0-2y0-2y2=0.

所以(x1,y1),(x2,y2)为方程x0x-2y0-2y=0的两组解.

所以直线AB的方程为x0x-2y-2y0=0.

(Ⅲ) 由抛物线定义可知|AF|=y1+1,|BF|=y2+1,

所以|AF|・|BF|=(y1+1)(y2+1)=y1y2+(y1+y2)+1.

联立方程x0x-2y-2y0=0

x2=4y

,消去x整理得y2+(2y0-x20)y+y20=0.

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y1+y2=x20-2y0,y1y2=y20.

所以|AF|・|BF|=y1y2+(y1+y2)+1=y20+x20-2y0+1.

又点P(x0,y0)在直线l上,所以x0=y0+2.

所以y20+x20-2y0+1=2y20+2y0+5=2y0+1[]22+9[]2.

所以当y0=-1[]2时,|AF|・|BF|取得最小值,且最小值为9[]2.

点评 (1)该题的第一问显然简单,但我们要知道它为什么如此简单.这是由于我们需要转化的几何和几何关系本来就少,而且转化之后得到的代数关系是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固然第一问即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问题.

(2)第二问需要转化的几何和几何关系是:两条切线和交点P与切线的关系.对应转化得到两切线的方程,P点坐标同时满足两切线方程.所以第二问的关键在于由代数关系观察抽象得到直线AB的方程.

(3)第三问需要转化的几何是:问题中的|AF|・|BF|和P与直线l的关系.对应转化得到(y1+1)(y2+1)=y1y2+(y1+y2)+1(二元二次函数)和x0=y0+2.此时可以发现问题的解决就是如何通过已有的代数式把二元二次函数消元变成一元二次函数,以便把最值问题转化为求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所以该题的整个解题过程基本可以归纳为这样一个框架:

混沌理论精髓范文6

疲劳和未病都是疾病发展中一个必然层次,是疾病发展中的低级或初级阶段,他们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在此阶段进行适当的干预,阻止其发展,步入健康的方向。所以说对疲劳与未病的认识就显的尤为重要了。

“疲劳”、“未病”在现代“中介”理论中的不谋而合

作为科学辨证法的“中介”范畴,实际是指居于或介于矛盾运动过程“中间”和“之间”的、充当矛盾双方自身转化和相互转化的桥梁、纽带和媒介[2]。自然科学中的“中性”,在科学辨证法的哲学中,便是“中介”。“未病”是人们曾经历过的体验,他们是人体健康与疾病过程中某种特定的中间环节或阶段,它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就是“中介理论”、所说的“中间阶段”和“中间环节”。疲劳在正常人的生活、工作、运动以及人类疾病中都起到了它的中介作用。也就是说,疲劳作为一种警戒信号,在人类正常生活活动、运动与休息恢复之间,以及在疾病的减轻、康复与加重、甚至死亡之间,起到了它的中介作用。作为疲劳和未病都是健康和疾病的中间过渡阶段,向何方向演变、如何使这一演变有利于人体健康,这也就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疲劳是未病、已病最抽象的简单性原则概念

简单性原则是科学和哲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3],是将复杂笼统、庞大、深奥的事物变为高度抽象,一语全括为简单化概念。目的是透过诸多现象,获取本质和规律。是把复杂纷繁的事物与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进,制作出能高度概括的概念和理论系统。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疲劳”确实普遍存在于是末病、前病、微病、不显病、潛病和已病之中。疲劳作为一种病证表象,客观存在于人的生命过程,做为一个高度概括符合于简单性原则的人类自身所感受到的症候,是现存各种医疗仪器,计量所规定的标准中,最敏感、最精微、最易于计算其量数的金标准。是揭示各种失去非平衡稳态过程中,人体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复杂而模糊,难以一时说清楚的精髓概念和开匙锁点。疲劳作为概述人体一种既特殊性又普遍的疾病名称,是符合简单性原则的。是符合人类科学发展史所呈现的事实的。疲劳是表象人类与大自然,社会及其自身所经历各种致人体功能衰减过程所表现出匮乏信号的警示,是历史的真实。是对人体处于疲劳疾病状态所映现的复杂性、模糊性,经过科学抽象所获得的最精髓、最简单性概念的真和美的体现,是未病、前病、微病、不显病、潜病和已病的最简单性概念的根本原因。

“疲劳”、“未病”在耗散结构理论中的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