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技术培训范例6篇

新型农业技术培训

新型农业技术培训范文1

近年来,xx县紧把时代脉搏,以培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的新型农牧民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突出重点、创新方式、强化保障,积极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依据省市文件安排,结合全县农牧产业发展和农牧村劳动力队伍建设实际,研究制定了年度《xx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对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成立了以县委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全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组织、人社、财政、发改、农牧、国土、工商、金融等30个部门单位的具体职责,形成了政府主导、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采取以会代训、远程教育、集中办班等方式,组织各乡镇主要负责人、科技副乡(镇)长和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就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开展了专题培训,增强了各责任单位做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的主动性。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纳入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责任书考核范围,全面落实相关责任人的直接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了各项工作统筹协调开展。

二、突出重点,认真开展遴选调查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从高山细毛羊标准化生产、牛羊舍饲养殖、优质牧草种植、设施蔬菜栽培、玉米制种、药材、红提葡萄种植、小杂粮生产等优势产业和农业机械维修,畜禽繁育员、村级防疫员,农村合作组织经纪人等服务领域开展了新型职业农牧民遴选调查工作。经县、乡、村三级自下而上审定,先后从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中遴选从事农牧业生产、有一定经济基础、文化素质较高的年龄在55岁以下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对象950名,并以乡镇为单位,同步建立了遴选台账。

三、结合实际,科学实施培育培训

按照“农民自愿、逐级审核”的培育对象申报程序,通过村、乡(镇)、县三级审核,对遴选的950名培育对象从培训需求、主体产业、经营规模、收入现状、务农意愿、发展策略等与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密切相关的问题入手,建立培育对象档案资料。先后详细制定了年度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对象培训计划,采取集中办班、远程教育、现场指导等形式,分行业、分类型、分步骤、分段式的开展了系统培训。2013年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160人,占任务数的160%;2014年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441人,占任务数的112.5%;招收中职生70人,占任务数的140%;2015年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307人,占任务数的102.3%;修订完善了《xx县新型职业农牧民资格认定管理办法》,明确了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认定主体,先后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资格认定634人。同时,通过现场检查、电话抽查、走访培训学员、查看培训台帐等方式,及时了解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确保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工作的稳步推进。

四、创新方式,不断提升培育培训实效

培育工程实施以来,紧紧围绕我县新型职业农牧民成长和学习特点,分类分层实施培训,不断提升培育培训实效。一是在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功夫提升依靠科技致富能力。组织县乡农业科技人员成立科技服务小分队,分赴7个乡镇重点开展细毛羊标准化生产、牛羊舍饲养殖、饲草料配制、疫病防治、农机维修、农作物、中药材种植技术、电子商务、合作社运营等实用技术培训,将培训课堂搬进农牧村院落、田间地头和牛棚羊舍,现场示范,现场解答,让先进技术和新产品直通农牧村、直达农牧户、直送农田棚舍,并与700名新型职业农牧民签定培育联系卡,建立跟踪服务关系。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农牧业信息平台,帮助群众找信息、觅商机,使农牧民的“手”更巧,“心”更亮,科技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二是在确保培训实效上下功夫提升市场竞争力。以生产经营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为重点,采取举办专题培训、印发资料、巡回宣讲、现场指导、赴外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农牧业高新技术培训,突出抓好以中药材种植、农产品电商销售等特色产业开发新技术推广培训,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生产、细毛羊标准化生产、农机维修、牛羊育肥为主的农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了农牧民运用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在产业致富带头人上下功夫提升产业引领能力。立足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发展农牧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业合作社打造成新型职业农牧民提升培训的主阵地。利用各类专业合作社采取入户指导、集中办班、“菜单”选学、典型示范、现场操作等多种方式,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和配套服务。并抽调合作社技术骨干、采取现身说法的方式深入牛棚羊舍为职业农牧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帮助职业农牧民解决生产难题,进一步增强了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带动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四是在创新工作特色上下功夫提升培育培训实效。紧紧抓住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行“一业一训”、“一技一训”,分行业、分类别、分层次确定培训对象,在坚持集中培训、现场指导、以会代训等常规方法的基础上,采取“请进来”教 “派出去”学的方法,做到农闲季节以集中讲授、赴外实践培训为主,农忙季节以现场示范指导为主,采取“培训服务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模式,实现了科技培训服务与职业农牧民的零距离对接。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职业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实现了“要求职业农牧民参加培训”向“职业农牧民要求参加培训”的有效转变和长足发展。

五、多措并举,详细制定扶持办法

为了更好地将中央和地方政府现有的农牧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牧民倾斜,制定出台扶持新型职业农牧民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符合我县实际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管理制度。我们在广泛征求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通过领导小组和各成员单位的共同酝酿探讨,制定了具有我县特点的扶持新型职业农牧民成长发展的《xx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扶持政策》,并将现有的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牧民倾斜,形成了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

六、完善措施,不断夯实培训基础

立足我县区域特色经济、农牧优势产业发展实际,按照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牧民的总体要求,在现有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师资库、培训示范基地、培训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加大培训师资力量建设。通过聘请省、市、县农牧、科技等部门单位和甘农大、河西学院专家教授组建“专家师资库”;聘请农牧村致富能人、科技能人、产业带头人、农牧民合作经济领办人组建“乡土师资库”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涉及各行各业的县级部门、乡镇、村三级培育培训师资队伍。二是在现有农牧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确定皇城镇细毛羊改良及标准化生产培训基地、白银乡设施葡萄种植实训示范基地等23个示范基地作为我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劣实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的基础。三是结合我县农牧业生产实际和产业发展现状,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围绕细毛羊标准化生产、舍饲养殖、疫病防治以及牧草种植、饲草料加工、蔬菜栽培、设施葡萄种植、农机具维修等实用技术和涉农政策法规,编印了《肃南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实用技术手册》,进一步提高了培训质量。

新型农业技术培训范文2

单龙寺乡座落在霍山县东南山区,拥有茶园1.15万亩,是个典型的山区茶叶大乡,茶叶是该乡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霍山县农机局选择在该乡举办了一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茶叶)。经过认真的筹划和组织,培训班的培训工作圆满结束,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群众反响激烈。

1 精心做好培训前期准备工作

按照安徽省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制定了详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方案及单龙寺培训班工作计划,报县农委批复后实施。

1.1 选定理论教学培训场所,选择实训基地,落实参观学习企业,确定培训工作日程和具体培训实训内容。

1.2 遴选培训教师。遴选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技术人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为授课教师。

1.3 选定培训教材。选择科学、权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教材作为培训教材。教材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种类型。公共基础课重点培训政策法规、现代农业创业、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生态文明等内容;专业技能课,重点培训良种良法、农机农艺融合、健康养殖、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农业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加工等内容。

1.4 实行免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部实行免费培训方式。培训补助资金由中央和省财政共同承担。补助资金由项目县财政部门会同农业部门拨付到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由培训机构免费培育农民。

2 认真筛选参训对象

本次培训对象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成员等人员。在选择培训对象时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委确定等程序择优确定。筛选了50名培训愿望迫切、有培训需求的、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在55周岁以下的茶叶生产、加工、种植大户、合作社成员、家庭农场主等人员作为本期培训班学员。

3 理论教学与实训并重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培训日程共15天,共分5个时段分别进行

3.1 理论教学。聘请了省、市、县农委多位专家教授、高级农艺师、高级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上课时使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影像并茂。采取学员提问,专家解答等互动的形式,全员参与,内容生动、气氛热烈。在学习物联网课时采取学员全部上计算机操作、边听边学,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员掌握了很多的科技知识。

3.2 基地实训。组织学员到本乡莲花地标准茶园、诸佛庵镇三河茶叶合作社茶园等两个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聘请了县茶叶办高级农艺师和合作社负责人现场讲解茶叶的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和管理,现场使用茶叶修剪机修剪茶树、讲解剪枝技术,讲授科学采摘茶叶的要点等实践操作技能。由学员现场提问,专家现场解答并演示如何进行操作,使学员真切直观地感受到了农业科技的魅力,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和信息的重要性。

3.3 参观学习。在教学期间,安排了参训学员到诸佛庵三河茶叶合作社、霍山县叶王茶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霍山县龙图工贸公司茶叶制造车间、汉唐清茗茶叶公司、江西婺源江湾农业机械制造公司、婺源心连心茶园等企业和基地参观考察、交流学习。三河茶叶合作社负责人向学员介绍了合作社的组织架构、合作社成员构成、经营模式、茶叶制作技术、合作社及其成员的经济效益等内容。其他几家公司分别向学员介绍了各种类型的茶叶制作机械及其功用、茶叶制作技术、茶叶清洁化生产加工技术等。在心连心茶叶基地,技术人员讲授了茶叶栽培、修剪、管理等技术,品尝了该基地生产的名茶。通过参观交流,学员们都有极大的收获,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4 开展入户指导聘

请了茶叶机械制造厂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别到开办有茶叶加工厂的学员家中进行入户指导。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的使用和保养茶叶加工机械、传授茶叶加工技术和机械维修技术。聘请了县茶叶办的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每一位有茶叶种植、生产等技术需求的学员全部开展了上门指导服务。

5 考试考核,颁发证书

在培训结束时,对学员们的学习成果进行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对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依据。及时开展认定和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登记管理,因地制宜,积极为职业农民创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后续跟踪服务。

6 跟踪服务,深化培育

培训班结束后县农机局和乡农业综合服务站挑选了5名专业技术人员对50名参训学员进行跟踪服务,每人联系10户,开展为期三年的入户指导和服务,强化培训效果,继续深化培育,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并辐射和带动周边种植、加工等农户共同致富,为发展现代农业做出较大贡献。

新型农业技术培训范文3

关键字:农民科技;新型培训;意义;方法

科教兴农的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民进入了农业科技学习的热潮,并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粮食年均产量和农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落实的还不够全面,其培训形式还有很多问题,还有很多农民群众没有普及到科技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创新思路、发挥特色、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工作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意义

1、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前提

近年来,由于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以来,各级政府都积极地做出了相应举措。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农业的建设工作,而其中最重要的能动性就是人,只有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才能使农业科技更好的发展,通过普及农民科技种植、科技蓄养和科学经营的理念,通过具体实践应用到农业的建设中,才能更好的实现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意义:保障人民小康生活和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2.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将粗放型、家庭化耕作模式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从提高劳动者素质着手,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使其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劳动者,促进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从而为土地向生产能手集中、农业生产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奠定基础,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对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很有成效的地区调查后,我们不难发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都有了重大的变化。在培养农民技术骨干后,通过农民骨干的积极响应和落实,带动了更多的同村农民进行了到科学的种植和养殖中,合理的利用田地进行科学的种植,粮食亩产增加,养殖技术和养殖业也都不断扩大,在科学的经营中,部分农民还有空闲的时间进行副业工作,从而全方面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做法及成效

1、设定多个培训环境

在乡政府实施农民科技培训中,由于农民的参与数量有限、次数有限,导致了宣传和教育的普及发展缓慢。政府部门不仅要在乡镇机关和村委会建立相关的工作机构,还要针对农民的工作密集场所和生活聚集地进行深入的指导教学,并且还要成立田间教学和巡回指导的教学团队。解决因为农民务农繁忙和时间不足而引发的不参与培训工作的现象。

2、选择培训主体,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培训

各项目县按照“相对集中、点面结合、择优推荐、公正合理”的原则,通过村社推荐,乡镇把关,选定核心农户,建立核心农户档案。除普遍开展普及技术培训外,还结合当地实际,选择致富快、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技术培训。从各地反映的情况来看,由于培训的针对性较强,核心农户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普遍提高,培训效果较为明显。

3、因地制宜,探索培训模式

有些地区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从而加大了农民科技培训的难度。对此,各项目县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因地制宜探索出“集中培训”和“入户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模式。“集中培训”统一采取“五个一”模式,即“免费发给农民一个培训记录卡、一本公共知识手册、一本技术手册、一张明白纸、在每个培训点配送一张生产技术光盘”;“入户分散培训”采取田间指导、专家咨询和电话答疑的方式,即指导教师按农事季节深入农户进行田间指导,并留下联系电话,农户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疑难问题随时可以进行电话咨询。

4、广泛宣传发动,扩大工作影响

为了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各项目县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和利用广播电视、墙报专栏等形式,对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营造科教兴农的良好氛围,并在广大农民特别是骨干(青年)农民中广泛动员,积极发动,充分调动了农民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三、当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些地方主管部门只是就培训抓培训、就项目论项目,把农民科技培训当作一般性、阶段性工作,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目标体系、支撑体系、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农民科技培训的长效机制缺乏认真的研究和思考,不能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纳入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中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2、统筹力度不够,培训资源分散

涉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有农业、教育、劳动、妇联、财政等多个部门,但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由于政出多门,管理分散,未形成权威的管理部门,往往有利的事争着干,无利的事没人管,造成培训资源分散,培训内容重复,培训成本增加,导致农民科技培训的效果不理想。

3、培训规模偏小,投入不足

由于农业人口多,农民文化素质低,需接受培训的受众面大,而当前农民科技培训面窄、规模小,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培训资金的投入,但面对面广量大的农民,也只是杯水车薪,在进行农民误工等补贴后,所余资金在培训课件的开发、授课老师的聘请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显得十分拮据。

4、培训形式单调,培训对象流动性大

目前除农技推广体系开展的入户指导、田头会诊、现场观摩等培训外,由农广校、农技校等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形式基本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培训形式和内容单调。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已经参加培训的骨干农民,有一部分已转移到二、三产业,或外出打工,培训后难以在当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难以形成骨干科技群体,需要进行培训对象调整。

结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更好地发挥亿万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的治本之策。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模式的选择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为培育能够适应我国现代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致力于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进步和自身全面自由发展,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较强的民主法制意识的新一代农民,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2012(05).

新型农业技术培训范文4

首先我代表招远市政府对前来参加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的中央农广校曾一春常务副校长、省农业厅庄文忠副厅长、省农广校姜维良校长、烟台市政府张广波副市长、烟台市农业局高延庆副局长、烟台农广校赵家福校长及中央、省、市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也希望各位领导对招远市的工作给予指导和批评。

今天召开的全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是我市落实中共中央、省、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全市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刚才大丁家村委和夏甸镇政府对各自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做法做了介绍,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是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夏甸镇的经验做法很值得推广。下面就我市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的重要性。

(一)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新型农民,是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指出:“必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这充分说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把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把“三进村”行动做为培育新型农民的一项有力措施,狠抓落实。要象夏甸镇政府那样,早认识,早发动,统筹安排,抓组织、抓制度、抓落实,把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致力于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市农业发展的目标,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和创新。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实际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技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在现代农业中,生产、加工、运销各个环节,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在某些领域实现自动化。这一切都要求广大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高水平的生产技能,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在开展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服务行动就是为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培育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三)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也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民增收致富难,除了自然条件、市场价格、资金支持、信息匮乏等因素制约外,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偏低,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也是影响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因素。通过不间断的农民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真正解决广大农民增收致富难的根本途径。我市许多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大都是通过农业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了农业新技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技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夏甸镇臧家村原来是一个穷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的组织下,在市农广校的帮助下,通过开展经常性教育培训,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运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发展草莓和甜瓜生产,全村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现已成为全镇学科技、用科技的典型村。今后我市农业发展就是要通过农民教育培训,让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依靠科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全市今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目标和任务

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目标是:通过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经营的新型农民。按照《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要求,到2010年全市培养具有中等专业生产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1000名,绿色证书学员1万人,种养加生产能手2000人,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人员2000人,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5万人。

今年的任务是:

(一)以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实施为重点,培养一批热爱农业、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今年全市将培训中等专业技术实用人才200人,每镇20名。

(二)以培养骨干农民为重点,继续实施农民绿色证书工程。今年全市将培训绿色证书学员2000人,每个镇(街道)要确保150人的培训任务。

(三)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力量为重点,大力开展青年农民教育培训。今年全市选拔1000名优秀青年,由市农广校统一组织进行系统培训。

(四)以培植创业农民为重点,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今年将从绿色证书和新世纪青年农民教育培训学员中,选拔500名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技术信息服务,经营理念的培训和创业资金援助,将他们培植成为规模化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五)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今年全市培训转移农民工5000人。各培训单位要切实做好用工信息调查,提高培训质量,做好农民工的安置和就业后服务工作,使他们出得来、留得住、富的快。

三、组织开展“三进村”行动,培育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的战略决策和最近农业部做出的在全国百县万村开展以培训教师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媒体资源进村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我市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进村入户方式方便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由市农业局牵头,组织农广校教师和农业科技人员组成培训教师队伍,围绕我市主导产业,进村入户开展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建立培训教师下乡进村责任制,每个培训教师负责联系1-2个村,包帮3-5个农户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结合农时季节和生产发展需要组织农业科技讲座,播放技术光盘,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每年进村开展技术指导或服务要达12次以上。

二是整合科技直通车、农业科技大篷车、广播电视、多媒体、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和农业科技光盘、录音、电话等媒体资源进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农广校要做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和中央电视台7套《农广天地》栏目科技节目的宣传和播放,对适合我市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节目要制成光盘或录像通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定期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播放。配合招远电视台《金都农业》电视栏目做好农业科技宣传,联系村要建立一处农业科技书屋,使农业科技书屋成为丰富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农业局和农广校要管好用好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和农业科技大篷车,使两部车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车、农业教育培训车和农业技术服务车,保证直通车每周下乡进村2次,全年不少170次。

三是深入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开展人才培养进村活动。为方便农民学习,降低培训费用,要尽量到村办班,以村为单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重点村每年举办各种培训班要达4次以上,培训农民300人次,培养绿色证书学员30人。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专生计划”的实施,每个重点村应培养中专以上学历实用人才3-5人。

新型农业技术培训范文5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训模式;转型

当前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而作为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在实施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党的惠民政策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和市场教育培训,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人才需要。传统的培训方式要适当进行转型,探索从技能到创业培训的转型,从人力资源开发到人力资本培育的转型,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培养造就复合型农村实用人才,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1 理论教育向实践操作的转型

在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由于农民知识层次、学习时间、记忆能力的限制,需要将理论知识培训向实践操作的转型,或将理论知识简单化、趣味化,通俗化,便于学习掌握。一是将课堂从教室向田间地头的转型。要求培训机构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必须、够用”的原则,建设多种教学实习基地,多开展实践性教学。把理性知识和技术要点在试验、示范操作中讲授,让农民在实践中学习,在示范中掌握,在操作中提高,把理性知识上升到感性知识,让群众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二是将粉笔+黑板形式的课堂讲授向多媒体教学的转型。培训机构要鼓励教师加强学习和知识更新,熟练掌握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能力。在教育培训中,将需要讲授的知识制作成教学课件,运用影像视听设备教学,理论知识与影像结合,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把农民的听觉、视觉和大脑的记忆能力有效地调动起来,达到最佳的教育培训效果。

2 全民培训向培养乡土专家的转型

培训机构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将农民培训由全民培训向培养乡土专家转型。一是把农民培训向乡土人才转型。拥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或有基地、或有龙头、或有市场,各有各的发展能力,只要给予其必要技能提升,就能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培训机构对乡土人才进行定期开展集中培训,发挥他们的导向和辐射作用,使其成为开阔农民视野、推动农村经济市场化建设的"驱动器"。二是把农民培训向农村科技带头人或科技特派员转型。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繁荣农村经济,各地政府不断地向农村派送农业技术员或科技特派员驻村包点,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农村中的特派技术人员和科技带头人教育培训,对他们进行“充电”和知识更新 ,发挥他们“二传手”作用,让他们成为农民素质提升的"孵化器"。三是把农民培训向乡镇和农村中的会计员、计生员等职业技能型人员转型。通过对这些技术员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成为科技培训的二传手,或由他们帮助农民选择品种、技术、项目和市场,成为农村中破解政策法规和科技难题的“解码器”。四是农民培训向龙头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员转型。培训机构要对龙头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让他们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生产经营,提升农民市场意识,让龙头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成为引领市场动向的“心脏起搏器”。五是农民培训向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转型。党员干部在农村是农民群众的领头雁和标杆。培训机构要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科技培训,把他们培养成具有科技、市场、环保、大局和创新等意识的专家型人才,让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群众科技提升的“调节器”,带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改善民生、带动民富、提升民智、突出民本、赢得民心。

3 技能培训向素质和能力提升转型

农民培训过程中,要从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向换脑、增智、理念更新和能力提升上转型,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一是要从生存型向创业型转变。当前国家特别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党的惠民政策为农民素质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培训已要从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教育培训领域也要向种养加、产供销并重转变,向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条拓展转变;向集约技术转变;向一、二、三产业全面覆盖转变;由农民向经理、老板转变,从生存型向创业型转变。二是从技能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近年来,国家为了提高农民种田水平和素质能力,注入了大量资金,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家园建设等工程项目,加大人才培养,使农民掌握了实用技术和致富技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但是,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智能型人才,所以人才培养要向职业技能教育转型,从技能学习向素质和能力提升转型,教育培训过程中,除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外,还要进行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科技创新、品牌建设、领导用人科学、生态安全、企业文化等有关知识培训,将农民向市民,从民工向职工或“蓝领”转变,将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变为人力资本开发。

4 培训机构向服务组织的转型

培训机构向服务组织转型的形式有:一是送科技文化下乡服务队。农民培训机构除要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外,还要有学识渊博、爱岗敬业和奉献农业教育的教师。利用先进的师资和农村各种培训场所,组成送科技下乡服务队,开展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二是创办教学实习、示范基地。实践教育好于课堂说教和纸上谈兵,教学基地试验实习改变黑板上搞科研加工、教室里搞种粮养畜的局面。发挥教学基地实验、示范作用,让基地成为农民教育培训大课堂。三是成立和发展科教兴农服务组织。可以由培训机构牵头,让有能力的教师为主,毕业或在校学生加入组成专业协会或服务组织,让农民自愿加入,进行公益性、有偿。这样培训机构、服务组织和会员(农民)以服务为中心,上下联动,取长补短,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具有培训有师资,试验有基地,实习有场所,市场有信息,服务有信誉。四是建立职业介绍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站。培训机构在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推荐就业模式,实施“双证”教育,给农民外出就业发放“绿卡”,提供就业和创业保障。五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服务平台进行知识传播和信息。提高教师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开设服务栏目,对农民群众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服务。

农民培训的有效转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部门的密切合作,有效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农民培训有效转型;只有培训模式的有效转型,才能更加高效地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适应时展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现武装、转移、减少和富裕农民。

参考文献:

[1]《构建培育新型农民平台,服务新农村建设》.于慎兴.《农村远教》.2007(3).

[2]《浅谈新农村建设亟待培育新型农民》.于慎兴.《农村远教》.2008(6).

新型农业技术培训范文6

[摘要]文章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教育供给现状,指出了供给渠道及主体行为有局限性、供给方式及内容与需求不相适应、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建设落后等问题,进而提出了提高政府机构的供给效率、进一步发挥学校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创新教学方式、改善教学内容、加大资金支持、完善执行监督机制和强化师资管理等建议。

[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职业教育 供给

[作者简介]谷小勇(1976-),男,河南鄢陵人,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经宏伟(1991-),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安徽合肥2 306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供求视角的安徽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AHSKF09-10D20)”、2015年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安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教育供求错位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fc100147)和2 014年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招标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下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NYY2 014 0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009-04

包括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当前我国先进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代表。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7年以来,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大力重视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并逐年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教育工作,为推动高新农业科技的应用和高附加值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调研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教育供给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其成效的提升,进而阻碍了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技能的快速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当前学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受教状况及解决措施关注较多,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的职业教育现状关注较少。莫鸣等人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方式缺乏创新,时间较短,信息不畅,内容无法满足需求。常介田等人和宋华明认为,将高等教育推向农村,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笔者以近年来在安徽的调研为例,对当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教育供给状况做一概述,试图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措施,以期弥补当前学界研究的不足,为政府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教育供给现状

出于完成工作职责、获取教育经费和经济收益及相互交流等不同目的,许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为职业教育供给做出了贡献。根据单位性质不同,可以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教育供给分为三类:

1.政府行为的供给。各级政府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定按人定量提供培训机构高额的财政补贴。如2014年,中央和安徽省财政共投入7230万元,培训包括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等在内的安徽职业农民,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补助资金高达3000元/人。受此激励,在政策规定的要求下,肩负对农民实施职业教育的政府部门积极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教育工作,并把主要施教对象由个体农户转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来看,实施政府行为的职业教育供给者主要是各地的农业主管部门——农委(农业局),其下主要是农技推广中心(站)、畜牧技术推广站、水产(渔业)技术推广站、农机推广站、农机校和农广校。农技推广中心(站)负责为种植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指导、推广与培训;畜牧技术推广站负责对禽畜养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实用技术指导、推广及畜牧业新技术的培训;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为水产养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检疫以及水产养殖新技术培训;农机推广站负责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试验、示范和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农机校对需要学习农机驾驶与维修技术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培训。农广校负责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对需要掌握农业科技知识的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函授教育和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办公室虽然也参与职业教育活动,但主要任务是负责制订培训计划。

政府行为的职业教育供给内容呈现多样性。首先,它覆盖了农业所含的各个产业,涉及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林业种植等,其中,作物种植中的粮食作物种植技术又是政府供给的主要内容。其次,从农业生产流程来看,它涵盖了种、养、管、收、售等各个环节,主要是测土配方施肥、栽培技术和疫病防治等。最后,从技术含量来看,不同技术含量的职业教育内容都有,但技术含量较低且已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掌握的职业教育内容占绝大部分,如科学播种、药剂浸种催芽、旱育稀植、大水面围网养殖、兽药和饲料安全使用技术等。

由于部门众多及其职责不一,所以政府行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的职业教育供给方式也多种多样,既有推广、农技信息发放、培训和咨询解答,又有电视讲座、网络教育、广播宣传和成人中高等职业学历教育,还有基地示范和试验示范等,但主要是推广、农技信息发放、培训、咨询解答和电视讲座五种方式。推广是各农技推广机构首要使用的方式,由农技推广人员直接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介绍.演示和指导农业新技术和新农具的应用。近年来,这些推广机构经常采用“培训”之名,开展职业教育,如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中的农业专业技术培训、阳光工程中的农业创业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调研数据显示,有高达78.6%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接受过推广服务,是接受政府提供职业教育供给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比例最多的。农技信息发放是各政府职业教育机构次要使用的职业教育方式,职业教育机构把采集到的农情、病虫、疫情和墒情等信息,编辑成页(册)散发或通过现代通讯工具发送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是农机校最主要的职业教育方式,把有农机驾驶与维修技术需求的人员集中在一起,对其进行农机驾驶与维修技术的短期培训,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结业证书。咨询解答是指各农技推广机构通过设立农技110、在农委网站建立咨询解答栏目、让农技推广员到农户或企业进行询问等方式,接受农技咨询并予以解答。农技推广员下乡开展咨询解答,是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接受政府服务次数最多的职业教育方式。电视讲座也是近年各农技推广机构常用的职业教育方式之一,即由农技推广机构与电视台联合拍摄介绍农业新技术及新农具应用节目,并在各级电视台播放。网络教育是近年各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教育机构才开始大力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方式,即在各教育机构的网站上介绍农业新技术和新农具,播放它们的应用视频。

在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中,政府部门的供给最有力,成效也显著。大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有新型农业技术的需求者,通过教育,掌握了农业新技术,提升了农业职业技能。如2014年10月,320名从事粮食种植业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学员,接受了利辛县农广校的理论专题培训和观摩实训。②他们的农业收益因此得到提高,并带动其他农业经营者学习农业新技术,增加了收入。例如,当涂县某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和养殖户接受培训后,每年户均增收800元,直接带动养殖户400户,面积0.4万亩,增加经济效益405万元。

2.民间行为的供给。民间行为的职业教育供给者,主要指拥有一定农业技能的农民、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其提供的内容涉及农业所含产业的各个方面。与政府行为的供给相同的是,粮食作物种植技术也是其最主要的供给内容,而且其供给内容的科技含量高、针对性强。如安徽浩翔农牧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种猪育种为核心的企业,主要向潜在的购买种猪的新型职业农民、养猪大户开展种猪养殖技术培训;永城瑞诺制药有限公司驻在安徽各县的技术员,主要指导养鸡大户开展疫病治疗。

民间行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教育供给方式,主要有师徒传授、课堂培训和现场指导。师徒传授主要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横向的相互学习和具有某种农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纵向向作为徒弟的新型职业农民传授技术。调研显示,种养大户的种养技术一般从同作为种养大户的亲朋处学习而来。如颍上县韩庄村的养鸡大户刘师傅,经常通过电话、现场交流等方式,向后来参加养鸡的10余户传授养鸡知识。课堂培训主要是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向社员和种养大户举办的讲座。现场指导是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技术员,对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涉农生产进行现场指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追逐利润的刺激下,一些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已开始向远离企业所在地的大客户——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生产企业所在地长期派驻技术员,随时提供技术指导。

在所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类型中,民间行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教育供给,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满意程度最高的。由于其内容的科技含量和方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比较吻合,再加上民间力量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比较便捷,因此,其供给效果也很好。

3.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为的供给。学校行为的职业教育供给,主要是省内外的高等农业院校、省农科院、市农科所、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和县职教中心。从供给的意愿来看,其供给行为多是被动的,是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开展职业教育活动的管理者邀请下才提供的。学校行为的职业教育供给,内容涉及农业所含产业的各个方面,但高等农业院校和省农科院提供的多是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和水产养殖技术,而市农科所、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和县职教中心则主要提供粮食作物种植技术和畜禽养殖技术。根据邀请者的要求,主要有三种教育供给方式:一是职业学历教育。这是涉农的中高等职业学校和县职教中心,为使初中刚毕业的潜在新型职业农民获得职业技能的方式,也是高等农业院校为进一步提高负责管理、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的政府部门人员的职业技能而采用的方式。二是专题培训。三是现场示范、指导。这些是高等农业院校和省市农科院所指导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时经常采用的方式。学校与科研院所提供的职业教育供给,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的职业教育最为专业,也更为系统。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教育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供给渠道及主体的行为具有局限性。第一,供给渠道不均衡。虽然从总体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接受职业教育的途径呈现多元化,但各渠道发展状况亦明显呈现不均衡态势。政府供给渠道较为充足,比较多元化;学校供给渠道不足,很多县的职业学校都不开设涉农课程。第二,政府开展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教育供给,虽然供给渠道较为充足,但政府对其所应控制的范围、方式和力度并不明确,供给效果较差。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规划、财政投入、教育质量监控等本应加大力度的关键问题上,也往往缺乏有效的实施方案。第三,民间力量开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教育,尽管很受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欢迎,但由于供给主体比较集中、单一化,不利于广泛推广。第四,学校开展的职业教育供给也存在局限性。一方面,众多渴望学习农业技术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很难参与到学校开展的职业教育供给中;另一方面,大量学生不愿意报考农学专业,即使报考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也不愿意从事农业工作。如利辛县第一职业高中,报考农学专业的人数不仅很少,而且基本以升学为主,很少就业。

2.供给方式和内容与需求不相适应。调研显示,参与教育的群体中,既有具备丰富生产经营经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有缺乏实践经验的潜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即学生。这些接受培训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文化程度差异较大,且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们更希望授课者能讲一些操作性很强、能够马上应用的实用技术。但目前各个供给主体所开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多为集中培训,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往往不能准确掌握这一群体的学习特点,所教的内容偏简单、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农学知识教育,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操作能力,但很多涉农学校却连实习基地也没有。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第一,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不足,覆盖面太小。很多学校缺少实习基地等基础配套设施;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有培训需求,但由于资金有限,没有机会。如利辛县只有县级培训场所,乡级以下没有。第二,缺乏有效的资金使用监督机制。目前我国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教育资金的使用缺乏一个专门的监督体系,长期以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教育资金监督机制缺位。

4.师资队伍建设落后。第一,许多教育机构缺乏相关专业的教师,教师多数为外聘。如当涂县某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学校仅有4名专职教师,却有7名兼职教师,教师的学历文凭多靠函授取得,整体文化素养不高;利辛县某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教育学校,主要从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大、市县讲师团聘请教师,本校教师较少。第二,由于教育资源有限,许多教师不能定期进修。例如宿州市墉桥区农机校主要通过被培训的教师再给本单位教师培训的方式进行,培训效果不太好。第三,教师类型结构不合理。要满足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需要,就需要一批“双师型”教师,而中等职业教育中缺乏“双师型”教师。如利辛县某职业高中目前共有教师13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仅有26人,占总教师数的19%,农学相关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就更少了。

三、有效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教育供给的对策

1.提高政府机构的供给效率,进一步发挥学校、科研院所和民间力量的积极作用。在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条块分割的现象严重,缺乏系统的管理,极大地影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政府需要成立一个集中性的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如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统筹、综合管理职业教育。

学校应明确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既要着眼于对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生产经营能力教育,也要着眼于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承者进行培育。要根据自己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本质和目标出发,分层次、多方位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教育体系。针对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农学专业的招生难、学生毕业后很少从事涉农工作的问题,学校应努力探索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模式。例如委托培养模式,即根据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以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主要目标,由政府和农业企业委托学校培养所需的紧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教育模式。类似模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学专业招生难的问题,也可以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农业实用型人才。

民间应重点发挥农业企业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教育供给中的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业企业主要是出于促销产品的目的,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业合作社等提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指导和培训。尽管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附带行为,但是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技术、新科技的获取和更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因此,政府需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农业企业充分参与培训设计、培训方式等。如企业可以针对其经营领域,结合自身优势,参与农民培训教学方案、内容的设计,开设针对特定作物及技术的培训班。

2.深入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改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方面,各个供给主体应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白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远程教育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和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等方式。除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教育应以实践教学为主,其中,示范操作应被确立为核心教学手段,注重实际操作技能培养,以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具体问题为标准。为了凸显实践教学的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方式可以采取与企业或学校联合培养的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各个供给主体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编印通俗易懂、简明实用的文字教材和声像教材,最好能图文并茂,使不同文化程度的培训对象也能学习到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