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景观设计途径

低成本景观设计途径

摘要:面对城市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文章基于生态节能的视角,提出尊重场地原真性、保留资源低废弃、尊重自然低干预三个方面的低成本景观设计途径,从而减少成本消耗,创造生态自然的人类宜居环境。

关键词:生态节能;低成本景观;保留资源

1969年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设计结合自然的生态主义设计模式,通过运用生态学理念,将自然发展过程与土地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将自然的演进过程通过数据整理与科学的论证分析,引导景观走向了科学与系统的研究过程[1]。随着原始生境的逐渐消失,人类干预自然的强度越来越大,本文将生态节能理念应用到景观设计当中,符合大自然的发展规律,降低景观成本。

1低成本景观的定义

低成本景观是一种相对性的景观,原则上就是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基础上降低景观的成本,投入相对少的资源,将景观的功能最大化、能耗最低化、污染最小化,同时对后期的维护成本达到最低化,从而起到最有效的利用,获得最经济的生态效益。

2低成本景观设计途径

为了从根本上实现低成本景观,首先要做到正确对待“生态节能”理念,其次要“尊重自然规律”,走向景观设计构思的正确道路,最终降低项目的成本控制。

2.1尊重场地原真性

2.1.1尊重场地历史和文脉

场地的历史和文脉是构建场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一定历史原型的,同时也对场地中的认同感进行了强烈的反映,基于这种认同感,深刻解读场地的原真性。(1)历史文脉的类型来源是多样化的。历史文脉的来源不一定局限于场地本身已有的,也有更大范围的历史来源,比如承载城市发展记忆的民居建筑、老街道历史、民俗传统等。这样的内涵景观被赋予多样化的内容才会为人们所共鸣。比如方塔园中的何陋轩茶室,它以松江一带民居为历史文脉,但它并不是具体指某户人家的房子,而是那一地区民居的普遍形式特征。(2)尊重场地历史文脉。作为场地景观,历史文脉不仅存在于景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于场地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过程中。这种归属感和历史记忆通过设计师的景观表达,唤醒了人们的集体记忆,从而使得具有历史记忆的文化再次展现于世人面前,发扬光大。(3)以当今要求赋予历史文脉新的意义。人们在探索场地原真性的同时,更要站在今天的角度去思考,在景观设计中融入那段让人记忆深刻的历史文化,这便是低成本景观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基于场地强烈的底蕴,设计师更加需要反复推敲其内在,保留与继承,赋予新的生命力,不但加强了场地的识别性,同时又减少了资源浪费。

2.1.2重视乡土知识和经验

关注乡土知识、本土经验,对设计给予启示,是塑造场地原真性的必要途径之一。如在设计大化县瑶泉生态旅游景观项目时,就发现当地的瑶族吊脚楼很有乡土风情,吊脚楼依托于大山地势,瑶族建筑呈现出一半建在坡地上,另一半则依山势坡度的大小建筑吊楼形式。这种建筑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也不会受到南方潮湿气候的影响,在后期设计中就可以充分融入。

2.1.3运用当地材料

乡土材料容易采集、运输方便、便于更换,不但能降低建设成本,而且能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同时因为产量多减少路途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所以,合理运用地方材料、充分发掘地方材料的特性和个性魅力,是降低景观成本的有效途径,也为探索场地原真性指明有益方向。

2.2保留资源低废弃

2.2.1保留资源

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保护可利用资源是设计师的责任和义务。在充分尊重场地现状特征、历史文脉的同时,对场地中的有用元素选择保留,形成再次利用。通过这种设计手法,不但传承了场地的历史文脉,同时也节省了材料,避免材料在生产、加工与运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能源损失,也降低对原有场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2.2.2变废为宝

建设低成本景观应该降低各种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材料以及人工材料,给予材料二次生命,变废为宝,采取多次循环利用的模式,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实现资源最优化使用的同时,也很大程度地节约了景观造价,实现低成本。比如玻璃可以通过改造应用于玻璃景观构筑物、景墙、广场铺地等,彩色人造石等的原料;树皮、枯枝落叶可以作为土壤肥料,树下装饰;土建类垃圾可以作为道路地基、道路铺装、挡土墙等结构材料。

2.2.3重新定位

原有场地只是反映当时人们的工作、生活、审美和价值观,从艺术方面来说,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所以,就需要对当时的形式和场地,进行调整或重新定位。基于原有的“设计”,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将原址的生活模式、工作情景以及岁月赋予的斑斑痕迹,更情境化、艺术化的再现,诉说场地故事的同时,也更加诗意般地展示了场所精神,而现代人的需求也能得到更充分的满足。

2.3尊重自然低干预

2.3.1还原自然

自然是有自我生存和自我设计循环的原则。比如自然的池塘,在其生境中会生长各种水藻、杂草和昆虫,并最终形成一个物种丰富的植物群落。

2.3.2减少介入

减少介入就是要人类遵循对自然环境的最少干扰,在设计时要科学理性地选择合适的场地位置,对场地的尺度与深度要仔细斟酌。从具体的设计层面来讲,对自然环境产生比较大的干扰主要是:交通设施、活动广场,其中交通设施很容易割裂物种的活动与迁徙的廊道,同时动植物间的物质、能量流通和循环也受到影响;而活动广场的介入,则易对周边整体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设计交通设施时,可以减少道路介入地表的深度、面积,从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如:尽量降低新建道路与地表的接触,采用创新的设计方式使道路与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如采用架空的形式,从而减少对地表的原有机理的破坏。

2.3.3生物多样性

现在很多自然原始生境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的遭到破坏。原始生境里动植物的消失,导致生物多样性的缺失,自然生态链也遭到了破坏。基于这一现象,设计师有必要重塑原始生境,提供动植物的栖息地环境。在景观设计中,重塑原始生物多样性,重现以往自然原始生境的栖息景观,已经成为发展需求,同时良好的生物多样性也能对后期维护成本降低起一定的作用。著名生态学家辛克莱(Sinclair)曾研究:绿道的宽度及植被覆盖度等对动植物群的分布产生影响,60m宽的绿道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的需要,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链接食物链[2]。

2.3.4雨水资源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资源的不恰当利用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比如雨季时,很多城市出现暴雨淹城的现象,下雨过后造成积水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甚至威胁到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达到合理的雨水资源化,实现低成本景观设计,可以采用生态节能的指导思想,让雨水滞留在一定范围内,就地资源化。具体措施有:建立生态水溪和雨水花园,使用节水材料,进行雨水回收利用,实现低成本景观。(1)建立生态水溪。生态水溪能够收集、运输场地内的雨水,同铺设在地下的排水管道一样,防止雨水直接在地表流动。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的水将被蒸发,返回到大气中,或深入土壤,从而降低场地内流出的水量。生态水溪为植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不但可以为植物提供水分,而且也营造了一种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水溪旁边的道路结构特点是:道路是一个不透水的、具有微拱曲面的硬质地表,能将雨水向道路两旁排放。道路边就是生态水溪,也可以是透水砾石渠道,主要用来收集和输送雨水,雨水流经生态水溪,最终汇入雨水花园。如新加坡榜鹅滨河景观,在滨河主干道一侧设计生态水溪,收集来自旁边道路和地形径流下来的雨水,溪内底层铺设白砾石,间隔一段距离设计排水口,同时种植些耐水湿的植物。当无雨水时,是一条美丽的生态旱溪,当有雨水时,能缓解暴雨带给地面的水流压力,形成一条水溪,生态自然。(2)建立雨水花园。利用洼地或者雨水花园收集雨水,截留来自旁边硬质地面上的雨水,可以增加雨水滞留在绿地中的时间[3],不但可以提供更多雨水储存在土壤中,而且丰富了入渗量,景观用水也得到了节约。雨水花园通过合理的地形设计,将雨水口设在绿地内,使绿地蓄满后再流入雨水口,进而促使道路、硬质地表上及建筑中的雨水最先流入绿地中,而雨水径流中所携带的悬浮物、杂质等,则通过植物根系的净化,提供了干净的雨水资源。同时雨水花园在植物的选择上,更多的是选择低维护、耐水湿的品种,或者是选用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净化能力强的植物,也可以选择既可耐涝又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或者是相互搭配种植的植物也能提高自净能力。

3结语

追求生态、倡导自然是当代和未来景观设计遵循的永恒主题。所以,无论是在科学层面上,还是社会层面上,景观设计都应最大限度地展现其影响力,将生态节能理念根植于景观设计中,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有效利用并回收资源、尊重并运用场地优良资源,循环再生,促使人居环境的改善与提升。

作者:唐玲 单位:上海易北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