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范例6篇

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

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儒教;朝鲜半岛;传播与发展;影响

一、儒教在朝鲜和韩国的传播与发展

(1)秦汉时期传入朝鲜

众所周知,中国的儒学产生于春秋时代,秦末汉初传播到朝鲜。公元前一世纪中叶,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取代了檀君的古朝鲜,三分天下。与中国毗邻而居的高丽由于最先学习、使用汉字,孤儿儒教典籍最早传入高句丽。公元32年,高句丽中央政府设立学习儒教的最高学府“太学”,供贵族子弟研究儒学,致力于将其培养成为文武兼备的人才。“太学”以《易经》、《春秋》、《礼记》、《诗经》、《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儒教典籍为教科书,随着儒学传播的深入,五经三书逐渐成为高句丽的普及读物。

(2)新罗国统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公元660年与668年,新罗分别战胜百济与高句丽,实现了朝鲜南部的统一。最初将佛教设立为国教的中央政府,很快意识到佛教的出世思想与现实统治策略上的格格不入,于是在礼部之下设立了以研究儒学为主的国学。以武力战胜百济、高句丽的新罗在完成统一大业后开始提倡文治,并致力于培养促进国内融合、精通儒学的辅国官员。

同时,民间的儒学研习者也远赴中国,在儒学的发源地研读经典文籍,其中许多人在中国或回国后立书作传。

(3)李氏王朝达到兴盛状态

在高丽王朝末年,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佛学随着王朝的衰落而腐化堕落,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抱着挽救国家危亡、维系人心的目的开始从元朝引进朱子学,试图以此取代佛学。而儒学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太祖李成桂在建国初年就明确了儒教为国教,贯彻以儒教的“德治主义”和“民本主义”为核心的王道政治理念。而王道政治又是以道德和伦理为基础、重视社会秩序的政治。在儒学教育普及方面,不仅开办了官学即成均馆,还设立了以地方行政区域为单位的学习儒学的教育机构。

(4)清代实学时代走向了明日黄花

清代实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十七世纪初,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出现,著名的实学者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

中国实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也影响了朝鲜。朝鲜的实学思想也产生于十七世纪。十六世纪末倭寇的入侵,十七世纪初女真的骚扰,严重地破坏了生产的发展。封建统治阶级趁机兼并土地,人民生活陷入极端的困境。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战乱减少,出现和平稳定的局面,生产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了萌芽。加之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促使朝鲜的一些进步学者,深入思考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方案,形成了朝鲜的实学思想。

二、从文化互动的角度试论儒教对朝鲜的影响

(1)儒学奠定了朝鲜国人基本的世界观

中国儒学传入朝鲜始于秦末,而真正对朝鲜产生影响的是在汉代,汉儒在天道观上主张“天人感应”,在朝鲜亦然;常以“白狐出”、“黑蛙斗”等自然现象来解释国家兴衰、战争胜败以及人生祸福,朝鲜亦然。而且,儒学几乎是朝鲜最早接受的“强大文化”,其统治地位和历史地位不容忽视。那么,它在已吸收的文化中就会求新求发展,使得儒学在朝鲜得已蓬勃发展。

(2)儒学对朝鲜人伦理观的影响

忠孝思想是儒学的基本思想之一,被认为是人人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并且把国与家联系在一起,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点在韩国的企业精神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对国家、社会、企业的统一性,即责任心和忠诚性。第二,重感情、诚恳、热情、坦率;第三、重权威、尊重老人和长辈。而这些正是儒学精神之所在。由此可见,儒学对朝鲜人的影响更加深刻。

(3)儒学形成了朝鲜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框架

从朝鲜三国到高丽时期的一千多年时间里,都在儒学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下建立了教学机构如太子、国子监和乡学等,并像中国一样采取科举制度,为管理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尤其是对教育的重视更是令人佩服,时至今日,韩国、朝鲜、中国朝鲜族非常重视教育,将孩子的教育放在了家庭的最重要位置。在中国,朝鲜族是全国教育水平最高的几个民族之一,儒学对朝鲜思想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4)儒学成为推动朝鲜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朝鲜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故朝鲜迈进文明时代与儒学的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自秦汉以后,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基本上都是在朝鲜社会处于变革的时期,顺应发展的需要。朱子学一传入朝鲜就被掌握在改革派手中;杨明学在朝鲜的传播和发展对朝鲜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儒学一直都是韩国的主流思想,即使有基督教的影响也不能抹杀这一事实。

参考文献:

[1]亨廷顿,,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

[2]孙丽,,,2009年7月

[3]崔龙水,

[4]朴中锦,,2004年秋季号

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儒家思想;日本;继承和发展

儒家,又称儒学思想,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 纵观儒学文化,体系非常庞大,包括了道德、修生、养性、治国、治家、哲学、艺术、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

对于中国儒家文化的重新重视实际上始于日本的经济起飞。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给儒家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新领域。正是从日本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子。

一、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继承

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儒家文化的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道文化业日益兴盛,虽然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并未动摇,但是也受到了佛、道文化的极大挑战。这个时候,非儒家文化表现出极大地包容性与生命力,在儒学文化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成熟的同时,日本的本土文化也在进行不断地演化。

(一)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理想化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充分冶炼后形成的理想是相当明确的,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天下。是指当时的中国,即整个华夏民族的社会整体。“平天下”的主张带有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含义,是儒家社会理想的一种体现。日本也继承了儒家文化中的这一思想,在无法达到“大同”的现实中,日本则是用组织人本来统一思想,形成以组织为第一位,一切服从组织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是日本经济腾飞时期,儒家文化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国儒家文化的在日本的应用

古代日本经济以农业为主,分散的小农经济并不要求强化集中的生产管理,多样性反而更适合。在这种请款下,“恭己正南面”、“无为而治”、等成为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日本的农民只要有宽松的经济环境,上交的产品少些,能维持再生产,就能迅速的发展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在行政权利的平衡方面,中过儒家思想却又有着非常精致的设计。这中设计并非儒家的专利,还包括有韩非子集其达成的法家思想等,尤其是法、术、势的思想。法家思想的主流又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思想,基本上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而设计的,所以这些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古代帝王之术又很容易被日本的封建统治者所应用。

二、中国儒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一)对日本民族精神的影响

日本人自称自己为“大和民族”,其他们的民族精神“大和魂”在日本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这一民族精神是日本成为一个非常团且和具有向心力的国家,这就是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和”文化的影响。并且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博怀、海纳百川的文化观念使得日本有着兼收并蓄的宽容精神,让日本有着善于学习的精神。

(二)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在日本社会,被融入企业管理之中。儒家文化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即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日本的众多企业家。日本的长期雇佣制和年工资制实际上取消了雇佣制的作用,而企业内工会又把劳资双方的关系确定在企业内部,不需要大规模的社会力量参与。在这种情况下,调节组织与参与组织的个人之间的关系,主要依靠儒家文化中的组织伦理、组织文化和管理哲学来实现。

中国儒家思想中“和为贵”思想也被日本企业所吸取并且加以改造,把“和谐高于一切”作为自己企业的目标,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和谐关系。日本很多的企业不把管理人员与雇员之间、同事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单纯的利益关系,而更重要的是互相之间的扶持和帮助。

(三)对日本法制的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对日本的法制建设有着极大地影响。在日本进入七世纪以后,当时的圣德太子对日本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十七条宪法》的制定,虽然从现在的角度去看并非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宪法,但是在当时它却是日本法制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它第一条内容就是“以和为贵、无忤为宗。”这完全体现出了当时中国儒家文化对日本法制极其深的影响。其第四条“群卿百寮、以礼为本。”也是儒家礼制的在法制文化中的应用发展。其第九条“信是义本、事有信”也是源于孔子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的中国儒家文化思想。

三、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扬弃

中国儒家文化的追求稳定性的目标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政治上的保守性。事实上,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无论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每有太大的创新,生产力也没有显著的进度。在技术、管理组织等方面,严格来说,进度也不大。甚至进入明治维新时期,还在沿用之前的组织管理措施。

在现代日本仍然重视组织与个人的关系,中国儒家文化中的组织人本主义依然受关注。在现代社会,过度迅速的组织接替,尤其是巨大组织的解体,也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所以日本在不同程度上支持大型金融集团、大型企业,维持稳定。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日本为了保护部分特权阶层及维持自身的道德优先地位,日本有用道德约束来代替法律约束,所谓“刑不上大夫”。由此,特权阶层的过渡膨胀反过来又侵蚀了组织,这是日本历史上的普遍现象。

参考文献:

[1]查理得・科特.《无治而治》,外文出版社1999年版

[2]严绍.日本儒学的近代意义[J].中日比较文化论集.北京大学

日本文化研究所编,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0.

[3]崔景明,赵秀兰.“儒家文化圈”中的中韩日[J].胜利油田党校

学报,2004(05).

[4]张德.儒家文化与东亚经济[J].探索与争鸣,1995(08).

[5]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

[6]潘承列,虞祖尧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

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思潮;价值观;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转型时期。近年来,国内兴起了国学热,国外也兴办了许多孔子学院,谈到孔子,谈到儒家学说,我们并不陌生,它起源于古代,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起到过重要作用。现在,我们探讨与之相关的现代新儒家思潮,它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至今已存在90多年,仍对我们产生影响。

一、概念界定

所谓思潮,1979年版的《辞海》中,对“思潮”的释义是:(1)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2)涌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如思潮起伏[1]。

1987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对“思潮”的释义是: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有时表现为由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作主导,有时又表现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2]。

综合学界各种表述,笔者在查阅诸多著作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下述概念界定“社会思潮”――即社会思潮是经思想家倡导,以某种理论学说为主导或依据,在大众中持久流行、与时代和社会重大问题相关,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3]。

本文探讨现代新儒家思潮,要首先界定“现代新儒家”与“现代新儒学”两个概念,两者的关系类似于“儒家”与“儒学”之间的关系。最初“现代新儒家”与“现代新儒学”两个概念是混用的,指人物时多用“家”,指学派或学说时用“学”。致力于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学者方克立、李锦全认为“现代新儒学”就是“现代新儒家”的思想体系。事实上现代新儒学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是不断丰富、完善的,它从狭义走向了广义,是具有一定特征、包含相应内容的“一切关于儒学的学问”,这些特征有:民族危机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以应对“双重困境”为己任;以儒家文化为本位;采纳中外众家之长;综合创造中华新文化。本文探讨的现代新儒家(思潮)属于广义的现代新儒学,即指: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并延续至今的,坚持儒家文化本位,在此基础上来吸纳、融合西学,回应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实现现代化和全世界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如何解决人的异化这“双重困境”的挑战,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乃至世界文化在现代条件下的出路的一种社会思潮[4]。从20世纪初开始,现代新儒学已有三代人薪火相传,先后经历了以梁漱溟、熊十力、金岳霖、冯友兰、张君劢、贺麟等为代表的第一代人物,以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为代表的第二代人物的努力,并且在80年代开始了以杜维明、刘述先等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儒家的发展历程[5]。

二、现代新儒家思潮对我国价值观的影响

目前,我国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现代新儒家思潮对国人的价值观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从个人层面看。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大都信奉孔子“仁、义、礼、智、信”的论点以及中华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百善孝为先等,在当下中国,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也在不断传承与发展。现代新儒家思潮坚持儒家文化本位,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文化对人的影响与教化早已根深蒂固,在现代转型的今天,现代新儒家思潮用自己的主张影响和吸引着一大批人,很多人虽然并未意识到自己与现代新儒家有关,但实质上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儒家,现代新儒家思想的隐形表现主: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在公共场合不吸烟,不喧哗,个人高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如此总总,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前段时间发生在四川达州的三小孩扶七旬摔倒老人反被诬陷一事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诬陷行为让人唾弃,但值得欣慰的是,三小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还是会做好事,帮助需要的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国人良好素质、美好品德的形成与传统儒家文化息息相关,这也是现代新儒家一直秉承的教化。

从社会层面看。我国社会,主流价值导向是好的。各个行业都有自己信奉的准则:医务行业致力于救死扶伤,坚守社会“生命”底线;教师群体坚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坚守社会道德底线;商业活动者坚守买卖公平,诚信无欺原则,……这些行为与个人素质也与社会环境导向有关,社会各群体倡导社会公德,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社会大众用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一同抵制西方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金钱崇拜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经受住了考验,在日益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价值观念格局中,形成与我国历史发展阶段相一致,与我国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并作了相关界定。核心价值体系中就包含了现代新儒家的道德思想与主张。

从国家层面看。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十七大将其提到重要位置,再到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从国家层面将其定位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符合我国当下国情的高度凝练的提法。这个提法也是现代新儒家在实现现代化转型中的主张与期望。早期以熊十力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德性儒学,他们主张“内圣”开出“新外王”即攻克“内圣(明德、正心、诚意)之学”从而与西方科学、民主会通;之后,海外新儒学的集大成者牟宗三也主张由儒学以仁为中心的内圣,经过自我坎陷(即自我否定)的过程,援西(西方的民主科学法治)入儒,完成中国文化创新。如此看来,作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的形成,它是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的,也可谓是现代新儒家思想某些方面的积淀与升华。

(二)消极影响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现代新儒家思潮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上世纪90年代起,特别是所谓的“大陆新儒家”,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对立,在意识形态领域制造混乱,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同时也影响了不少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与青少年。

从个人层面看。大部分人接触和了解的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在现代新儒家思潮兴起之时,不可避免的使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糟粕也借机沉渣泛起,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特别是在偏远地区,表现明显,致使民众愚昧无知,阻碍了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传播。

从社会层面看。各种思潮涌动,容易引起民众思想上的混乱,致使西方的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不断涌入,加之过度的崇儒造成的泛道德化,使得我国社会出现道德滑坡,信仰缺失,人情冷漠等一些怪象,导致不良社会风气蔓延,不利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这是现代新儒家兴起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小结

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去占领[6]。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只能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其余思潮就会见缝插针,就像现代新儒家思潮对国人价值观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最终,我们必须认清现实国情,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已经找到了理论与实践上发展我国的正确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也才能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实现现代新儒家的主张及其自身的发展,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必然的。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去正确的看待现代新儒家思潮,才能开辟新儒家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3837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765-766页。

[3]钱玉君.现代新儒家思潮的传播与当代青年[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

[4]陈立思.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1.

[5]刘敏.现代新儒学在中国大陆30年发展历程研究[J].社科纵横,2009(1):251.

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范文4

摘要: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有赖于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韩国传承了儒家文化中的讲“仁”重孝伦理思想、尚贤重教思想以及谦逊礼仪观等,不仅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也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要借鉴韩国经验,领会其本质,从政府、教育、传媒等入手,引导人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以探索传承和发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韩国;儒家文化;传承;启示

韩国作为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最好的国家之一,对儒家文化进行了完整的集成与进一步发扬。时至今日,儒教在韩国占据主导地位,孔子的“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孝忠为本”思想已融入韩国人血液,成为国家发展和人们正确价值观的精神能源。儒家思想对韩国当代现代化进程、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儒家文化在韩国发展的原因

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比其他国家更重视,韩国是儒教的“优等生”国家。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在韩国得到较好传承和发扬,除地缘外,还受到本土文化影响。

1.历史背景

中国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一向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尤其是古代朝鲜。古代朝鲜地处亚洲东部的朝鲜半岛北端,陆地与我国山水相连,地理位置非常接近。由于地缘关系,儒家学说最先传入的国家就是古代朝鲜。据文献记载,远古时期,中国东北各少数民族不断移居朝鲜,相互来往。《史记》中有殷末周初箕子率族人去朝鲜的记载,称其为“古朝鲜”。1 儒家思想先后传入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它们都以各种形式对儒家学说进行了传承。进入李朝后,儒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那时,不仅创造了韩国文字,还实现了以礼乐治天下的“儒教”精神,为韩民族精神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纵观韩国历史,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儒教形式和内容有所改变,但儒教的基本理念,已深深根植于韩国文化中,成为韩国民族精神基石。

2.文化背景

韩国地处半岛,国土狭小,人口较少,历史上又屡遭外族入侵。保持民族团结和稳定,关系到韩国民族生死存亡。儒家文化所主张的中央集权加强了社会稳定,受到韩国统治阶级推崇。儒家文化已成为韩国人救亡图存、凝聚民族精神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精神动力。

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古代曾多次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汉文化。到了近现代,又虚心学习日本科学技术和美国文化。韩国提出世界化的同时,又注重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能根据本国具体国情,把本民族文化发展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这是韩国传承儒家文化的最大特点。

二、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韩国,儒教既具有官方性质,又具有民间特点,对儒学的保护和复兴起到很大作用,也促使韩国能成为儒家思想保存较为完好的国家。由于对儒教的重视,韩国政府大力倡导人们对儒学的推广应用,鼓励学者积极探索和发掘儒家思想内涵。

1.韩国对儒家文化传承的内容

韩国传承的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伦理道德、社会教育、社会礼仪等,并将它应用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为促进韩国经济快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讲“仁”重孝的伦理观。儒家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和”精神,“仁”是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韩国把“忠恕之道”作为“仁”的准则,把公民权利、义务教育与忠孝教育有机衔接起来,有利于人们形成忠孝一致的伦理观。儒家文化倡导大家庭和等级制度,长幼有序的礼节,服从精神。长期以来,韩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按家族与社会等级制度形成的“君、臣、父、子”的服从关系。这是“忠孝一致”的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观的体现,以此为基础强调对君主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和对家族先辈的绝对服从,构成家族内部生活伦理秩序。儒家文化思想已成为韩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尚贤重教的教育观。儒家的“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等教育思想,在韩国影响深远。韩国非常重视儒家思想教育,李朝太祖六年成立的一所以教授儒教精神为办学理念的高等学校,即成均馆大学,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至今,成均馆大学在韩国依然是政府重视的教育基地。韩国儒学教育除成均馆大学、成均馆下属的地方乡校外,成均馆下属的“儒道会”等组织,还举办各种讲习班以宣传儒学思想。

1960年以来,大韩民国政府正式施行伦理教育,还根据各级学校的不同情况制定了相应的道德伦理科目。小学学习《家庭》科目,讲述“正经的生活之道”。培养学生养成端正、诚信、节制、尊重生命等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爱国家、爱民族、爱家庭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初中学习“道德”科目。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懂礼节、重孝道、尚和平、善合作等正确的道德观。高中学习“国民伦理”科目。以培养学生尊重人的生命与价值、注重民本思想、重视修身养性等,以更好地传承民族的伦理传统。大学继续学习“国民伦理”科目,内容包括韩国传统思想的源流,实学思想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本民族发展史,从而热爱国家,更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韩国,除了课堂教育外,还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孤儿院和养老院等进行社会实践,将所学的道德科目内容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3)谦逊的礼仪观。儒家文化中“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观念已在韩国人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韩国父母从小就开始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懂礼节,学校从幼儿园开始教孩子基本社交礼仪。韩国学校礼仪教育包含在系统的道德教育中,教授系统的礼仪知识包括国家、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韩国还利用政府在各个地方办乡校书院,积极向社会开展儒家文化礼节教育。如梁山乡校每年面向社会免费进行韩国传统礼仪教育,还开设书法、茶道、祭祀、韩服等礼仪。

2.韩国对儒家思想传承的方式

韩国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主要通过教育实现。这种教育方式既有学校的正规教育,也有社会组织的非正式教育。教育乃百年大计,横向上教育传播面广,纵向上教育影响深远,教育模式具有简约性、整体性、延续性等特点,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除正规学校教育传授儒家思想外,韩国一些非正式组织也会宣传儒家思想。如儒道会、传播媒体等。儒道会主要通过举办学术和文化交流宣传伦理道德和忠孝思想。韩国国家电视台坚持定期播放《论语》讲座宣传儒家思想。

3.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对青少年的影响

韩国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讲“仁”重孝的伦理观教育,能促使青少年从小养成孝敬父母、与人为善的伦理观。尚贤重教的教育观,能促使青少年养成诚信、节制、热爱生命等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也能促使青少年爱国家、爱社会、爱民族、有责任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形成。谦逊的礼仪观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养成懂礼貌、乐于助人、文明友善的正确道德观。

三、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儒家思想虽源于中国,但从某种程度上说,韩国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比中国还要好。韩国对儒家思想的重视,使得儒家文化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以一种不自觉的历史认同形式存在。儒家文化成为推动韩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精神动力。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启示。

1.正确看待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韩国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在吸收儒家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国情,探索走自己的道路。做到了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在韩国得以较好地传承和发展,关键在于韩国政府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和积极引导。这些是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

首先,我国要足够重视传统儒家文化。中国目前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忽视了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质量。我国可以借鉴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发展之路,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建设。其次,我国应该对儒家传统文化给予积极的探索和挖掘。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文化中的某些思想已经过时,但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却具有永久性的价值。我们应该挖掘儒家思想中的积极成分,探索如何将消极的影响转化为积极的影响,使积极的影响发扬光大。

2.学习韩国设立专门的儒教大学

近年来,儒家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也已相继建立。作为儒家思想发源地的中国,更应该加大对以传授儒家文化为办学理念的学校的创建,尤其是孔子学院的建设。

在韩国,中央设有专门的儒教大学成均馆,在地方普遍设立公私教育机构,如乡校、书院等,主要以儒家经典教育、儒家文化传播为教育宗旨。这也是儒家文化在韩国得到普遍认同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可根据本国国情及借鉴韩国办学经验,探索建立有特色办学理念的学校,以更好、更有效地传承和发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中小学乃至大学层面增加《论语》精华部分诸如诚、信、仁、爱、孝、悌、礼、仪等“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和科目,借用儒家文化的道德资源对青少年进行启蒙式道德教育。学校除了学习儒家思想理论外,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志愿活动,比如,到养老院、孤儿所等志愿服务,把学到的儒家思想精神应用到实践中去。

3.发挥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

大众传媒作为当代社会信息传播最主要的渠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时效性强等特点。我国可以借助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进行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内容可以多样化,除了《论语》《大学》等理论知识外,还可以大力宣传孔庙、孔府、孔林这些世界文化遗产。让人们通过参观,亲身感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崇敬之情。还应该重视影视节目对人们的影响,影视题材要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内容要反映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等,这些都有利于儒家文化更好地推广与传承。

引文注释

1 文思和.世界通史:上古部分[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97-398.

参考文献

[1]朴文一,金龟春.中国古代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M].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

[2]柳承国.韩国儒学史[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

[3]蔡茂松.韩国现代的儒学[J].华学月刊,1975(10).

[4]史丽萍.中韩儒家文化比较研究:韩国儒家文化继承对中国的启示[D].2004.

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范文5

一、儒家思想概述

(一)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为了救世,思想家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自由争鸣,形成百家(主要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整理了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深入研究历史与现实的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提出了“仁”的概念,构建起了儒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创立了儒学。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在政治上主张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儒家所提出的仁政等主张无助于当时社会的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诸侯当权者和当时社会环境的需求,导致先秦儒家思想在当时备受冷落。而到了秦王朝,由于秦王朝的历史传统重视法家思想,儒家思想一直不受重视、受到排斥,设置出现了“焚书坑儒”的政策。董仲舒是先秦儒学的继承者和汉代儒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大一统论、天人感应和独尊儒术的观点。朱熹是宋明儒学的集大成者,他以天理观作为理论基础,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理在先,气在后”,这种理具有道德属性,是封建道德的根本原则,也是自然界的基本原则。他政治上主张沿用传统儒学,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宋明儒学以后,儒学又出现了新的发展。

(二)儒家刑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1、德主刑辅

儒家认为治国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法治国;二是以德治国。孔子是“德治”的极力提倡者,认为“德化”、“礼教”是根本。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德治即为礼治,孔子之所以如此重视礼治,这与其受西周的礼仪制度的影响不无关系。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有了国家以后,统治者阶级即奴隶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和利益,他们都是以礼为治,以刑为用,相辅相成,以巩固其阶级统治的。春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孔子在总结西周礼仪制度的基础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仪,以恢复社会的安定秩序。

2、恤刑慎刑

孔子主张德主刑辅,以德治国。由“德礼优于政刑”的思想必然引申出儒家的恤刑慎刑思想,使道德教化成为首先选择的治理社会的手段,使之能禁犯罪于未萌,将预防犯罪作为社会控制的重要环节,对于犯罪的惩罚也应有德的准则,不能一味的酷杀,而应谨慎使用刑罚,做到罚当其罪。孔子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无罪而杀士,则大天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汉代大儒董仲舒则鉴于秦王朝单纯用法家思想治国而亡的历史教训,主张“省刑薄赋;以宽民力”。

3、先礼后刑,重礼轻刑

儒家认为“礼禁于未然之前,法禁于已然之后”。孔子对西周的礼仪制度非常推崇,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把实行礼治看作是救活时弊的治世良方。他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同时,孔子并不反对对老百姓适用刑罚,但他认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也就是说,国家不兴礼乐,那刑罚就不能合情合理;刑罚不恰当,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连手脚放在那里都不知道了。可见孔子是反对单纯以刑罚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而是把实行礼治作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原则和根本方法。荀子认为,礼和法相比,礼居于主导地位,法则居于从属地位。他说:“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以生而制法度。”

二、儒家思想的法典化进程

儒家思想的法典化进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法典化、汉朝时期儒家思想的法典化和唐宋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法典化。

(一)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法典化

儒家思想肇始于孔子,经孟子、荀子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先秦时期。但是在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各诸侯为了扩大领土群起逐鹿,正所谓“春秋无义战”,即使孔子周游列国进行游说劝说,对于当时的社会纷争也无能为力,“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在当时社会纷争、兼并战争频发的背景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众所周知,秦国一贯奉行法家路线,秦制起于商鞅。公元前356年,商鞅接受了李悝的《法经》,入秦变法,改法为律,颁行秦国,是为秦律。在夺得政权后,秦始皇不懂得马上的天下,而下马治天下的道理,未改变一贯的统治方法,居功自满,二世而亡。秦王朝的短暂而亡,宣告了法家理论的彻底破产。

(二)汉朝时期儒家思想的法典化

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以孔孟儒家思想为主,兼采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建立了一整套适应汉王朝封建统治需要的新的儒家学说。

董仲舒以《春秋》经义附会西汉法律规定,制定了《春秋决狱》以作为判案量刑的一种刑法制度。为了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宗法秩序,宣帝时下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坐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这是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思想的法律化。为了推行儒家以“仁孝治天下”的思想,汉章帝制定了《轻侮法》。该法规定父亲被人侮辱,儿子为报父仇把人杀了,也要恕免死刑。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对统治阶级的影响之深。

自从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后,儒家学说就成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三)唐宋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法典化

汉末以后,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汇集前人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完成了对儒学的新发展。他以天理观作为理论基础,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严密完整,有利于维护封建专治统治,因此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强调主观意志的作用,曾产生过重要的社会影响,在明中叶以后的一段时期达到鼎盛。

三、儒家刑法思想对中国古代刑法的影响

儒家刑法思想对中国古代刑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犯罪成立条件伦理化

由于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关系最基本的思想基础,因此一切有悖于儒家礼义的行为均被视为危害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为法律所禁止,伦理道德是刑法的重点保护客体。律有时迳以单纯违背道德的行为为犯罪,如亲属被杀而私和,违律为婚或收养,负债不还,服丧违法,居丧嫁娶,父祖及夫被囚禁而作乐,上书奏事犯讳,立春后秋分前决死刑。虽非如此,罪条亦具有浓厚的道义性。

2、亲亲相隐制度的确立

亲亲相隐是对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的相互隐匿犯罪的行为不予追究的一项制度。亲亲是中国古代家族伦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亲属之爱是中国古代社会一切关系存在的基础,任何规范制度都不能背逆这一根本。亲亲相隐虽然就个案来说是对国家司法权的侵犯,但追究其精神实质却是在维护伦理纲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维护家庭稳定,促进封建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同时有利于统治者用儒家伦理的思想来恩泽百姓,争取民意,巩固王权的权威,儒家伦理家庭本位,亲属一体的观念通过“容隐”的规定被法律化了。

3、存留养亲制度的适用

存留养亲也是基于血缘伦理而产生的一项刑罚制度。所谓存留养亲制度,即对于罪至死流刑的独子,若其所犯非十恶之罪,而其祖父母、父母老疾,家无期亲在丁的则可免去死流刑,让其在家中养亲祭祖。儒家传统思想注重子孙对尊亲的生养死祭,独子犯罪,一旦被处死或远流,则不仅不能供养双亲,而且从此切断了自家祭祀的香火,实乃有违儒家伦理纲常。出于家族伦理的考虑,古代官吏在对独子执行死流刑时,都尽可能的兼顾伦理的需求。存留养亲制度在北魏正式确立,之后的历朝法典也都设置了存留养亲制,以之协调国家主义与家族伦理的冲突。

纵观我国古代刑法,一方面道德具有等同于法律的权威,道德被法律化。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同时也发挥着道德的职能,法律被道德化。中国古代刑法是被儒家道德伦理所支配的伦理刑法已成为大家都认同的事实,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古代刑法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也曾影响了世界几千年,虽然它有许多不可避免的缺陷,但是,儒家学者倡导的重视教化、礼刑并用、慎刑恤刑等一系列刑法思想,对当代中国预防惩治犯罪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桂钿著.中国儒学讲稿〔M〕.中华书局,2008年第一版

[2]马秋丽、张德苏著.儒家思想导论〔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3]周密著.中国刑法史〔M〕.群众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4]乔伟著.中国刑法史稿〔M〕.西北政法学院科研处印,1982年

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范文6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儒家文化又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儒家文化是前人不断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所包含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儒家文化中含有的人生道德修养给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的源泉,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很多优秀文化。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在社会的发展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儒家思想文化以仁爱为本

这种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正确处理产生的各种矛盾。仁爱也是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精神境界。当人与人相处时,要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对于人们的立身处世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儒家文化注重伦理道德中的责任和义务

父母有责任抚养自己的子女,当父母老了之后子女也有义务照顾他们。这些都是伦理道德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生活中依旧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儒家思想文化重视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其思想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应该是跟随自己的心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而在精神追求当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追求。以一种高标准的理想道德来要求自己,对于培养自己的良好情操起到巨大的作用。

4.儒家文化强调对自身的道德修养

儒家文化把道德修养和教育连成一个整体,达到知行合一。儒家文化重视培养人的信念和人格,并立志向善。这些对于我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很大帮忙。

二、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我们现在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内容上来看它属于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方法上来看,它通过对人的不断引导教育使其全面发展。儒家文化自古以来就一直对人们进行熏陶以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人们养成伟大的仁爱精神。儒家文化的这些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源。儒家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刚好实现了古为今用。这种结合方式既是对历史的一种回望,同时也是对古人带给我们的这些优秀成果的一种尊敬和佩服。

1.儒家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一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报道中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国民教育系统必须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任,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应当而且必须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主载体、主阵地、主渠道。根据儒家文化能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陶冶一个人的个性品德。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开办了很多私塾,让更多的人能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儒家一直秉承教书育人的宗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深厚传统,这也形成了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基和源泉。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现在也有愈来愈多的国家开始拥护自己的文化,积极培养人们的文化意识。这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等,从而激发起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儒家教育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针对这种现实差异,正确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发扬儒家精神。儒家文化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包含了传统道德和核心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儒家文化出发,充分吸收其所体现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唤醒人们内心的民族精神和文化道德,给国家的发展提供动力。

2.儒家文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提升

步入21世纪以来,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也迫使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回到我们的身边。纵观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珍视,例如美国、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现代化新时期,我们应该把儒家文化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人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信念,避免文化教育上的失误。中国文化教育不断受到来自外界环境因素的各种影响。这使得中国文化教育慢慢地淡化变弱甚至失去了原有的风格理念,也让更多的本土人对本国的文化感悟知之甚少。儒家文化凭借其几千年的文化根源,刚好可以提供一个方向标。这对于当前情况下确立一种文化主题,加强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重要作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一些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很欠缺,这就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儒家文化的思想分析其道德文化的迷失,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和处世态度。将儒家文化拉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很多高校开设有《诗经》《论语》和《周易》等传统文化课程。这让学生们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好的认识,明白其中的价值意义,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加强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因为其中就蕴含有许多的民族精神和处世态度,同时对我们以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

三、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