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范例6篇

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

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范文1

如今,一部名为《鲨滩》的新电影再次震撼了人们尚未痊愈的心灵,让更多的人患上了深海恐惧症。那么,什么是恐惧症?它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人类又为什么会感到恐惧呢?

恐惧,从何而来?

恐惧,是人们在面临某种大脑认为危险的情况时,想要摆脱却又无能为力而产生害怕、担忧的一种强烈的压抑情绪体验。当恐惧来临之时,人体会迅速进入应激状态,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同时伴随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瞳孔放大等生理反应。

众所周知,我们的恐惧通常来自于两方面:先天形成的恐惧,比如我们看见蛇会害怕,待在黑暗的房间里会不安,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起来的恐惧情绪;后天养成的恐惧,包括成长过程中的不愉快经历,他人的思想灌输,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某些“挫折教育”。例如,童年时期被狗咬过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害怕狗,甚至是有毛的动物;年幼的孩子不愿入睡,家长便用鬼怪故事来吓唬他们,极有可能导致孩子的性格怯懦、遇事退缩;而最严重的是看似正确的“挫折教育”,许多家长在孩子付出努力和收获成功后,吝啬于向孩子表达夸奖,他们不希望子女变得骄傲自满,却在无意中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得成年后的子女们畏惧接受未知的挑战。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也曾在《随笔集》中写道,“恐惧是粉碎人类个性最可怕的敌人”,可见恐惧对人类的影响之大!然而更可怕的是,大多数恐惧症患者明明知道这种恐惧感的产生是违背常理的,却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最终只好带着畏惧之心去忍受,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日常活动。

目前,人们患上恐惧症的概率还是很普遍的,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恐惧症的“大观园”,看看你有没有“中枪”?

五花八门的恐惧症

恐惧症的种类有多少,至今还没有人统计过,因为实在是太多了:从密集恐惧症、昆虫恐惧症,到人群恐惧症、深海恐惧症,还有奇怪的拐角恐惧症、周一恐惧症、数字13恐惧症,等等,不一而足。

深海恐惧症

文章开头所提到的观影事件就是一种患上深海恐惧症的常见情形,当人们看过与深海有关的惊悚电影后,内心不够强大的人会在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很长时间甚至终生都不敢再看有关深海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最终产生深海恐惧症。除此之外,因工作或是爱好需要经常潜入深海的人,一旦在水下遇到惊险的事件,又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也可能会产生深海恐惧症。

幽闭恐惧症

神秘莫测的深海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幽闭空间,让人感觉会深陷其中,因此深海恐惧症往往与幽闭恐惧症密不可分。各类影视剧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电梯突然停止,被困电梯里的人就会变得呼吸急促,仿佛立刻就要窒息而亡。事实上,这种窒息感也是因恐惧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车厢、电梯、阁楼、狭小的仓库等密闭空间都会引发幽闭恐惧症患者的不适。

密集恐惧症

在所有的恐惧症中,密集恐惧症恐怕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了。它通过特定角度的视觉刺激来引起人们的厌恶情绪,严重的情况还会引发人们精神紧张、心理恐慌,甚至偏头痛等症状。其实,这是来自于人们内心深处对孔洞的恐惧,像颗粒饱满的莲蓬、美味的多孔奶酪、一串串七彩的肥皂泡,看似平凡无奇的物体,都会在不经意间造成密集恐惧症患者的困扰。

恐惧症的是与非

了解了这么多的恐惧症类型,你一定认为恐惧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恰恰相反,适度的恐惧是人类自我保护的重要机制之一,它能使人在遭遇危险时“急中生智”,加快大脑的转动,激励人们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挑战。

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范文2

1 创造良好的环境

患儿因生病来院就诊,突然变化的环境使他们感到陌生、紧张和恐惧,创造舒适的环境是做好患儿心理护理的前提。因而在儿童输液时依据儿童的特征进行一些设计,如护士服、护士帽都是粉红色的,墙壁上挂一些卡通画,设立专柜里面存放一些玩具,摆放小床、各种图案的桌椅,床单、被套、枕套都有动物图案,使患者有家的感觉,以分散其恐惧心理。

2 儿童发展心理及护理

儿童发展的心理思维分3个阶段。①3岁以下的儿童是思维发展的最低阶段,称感知动作思维。

此期患儿虽然已开始做游戏,但极其简单,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强。针对患儿这个时期的特点,给予看图片、玩玩具、参观输液室等实物教育,输液时由家长抱着,以消除患儿的陌生感。②3~6岁儿童的思维为具体思维。此期患儿思维能力逐渐完善,模仿能力较强,在幼儿园教育下,开始了集体生活。根据此期的心理特点,耐心解释说服,如女孩子都爱漂亮,可以从穿着、长相等进行赞美、诱导,男孩子喜欢刀、枪,爱学做英雄要勇敢,以激励开导为主。由于儿童心理改变有不随意性,易受他人影响,有患儿哭,他们就会跟着哭。在穿刺时,优先安排那些合作患儿,让他们作示范,及时给予表扬并给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小红花、贴画等,让胆小、恐惧的患儿先观看,消除其恐惧心理。对那些经反复心理诱导不肯接受输液的患儿,采取“惩罚”手段,如对他们态度冷淡或警告,撤消“奖励”,让陪同的人离开等;患儿如接受穿刺时,则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他们的配合。大部分患儿经上述心理护理后都能接受静脉输液,大大提高了穿刺效率。③7~12岁学龄儿童为抽象概念思维。对此阶段的儿童重点实施引导,因此阶段的儿童大部分已上学,受到学校老师的严格组织训练,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和忍耐力,有荣誉感、责任感,但仍较固执、任性、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有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产生惧怕、焦虑、疑惑等心理变化。对他们要耐心、细致说服,向其讲解在穿刺时如何配合及具体的操作过程、输液时的注意事项等,以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

3 家长的配合

一些孩子患病家长心情紧张焦虑,对护理操作的必要性与效果难以作出客观的评价,对护士不信赖,易产生矛盾。有的家长对患儿一味迁就,当患儿不合作时缺乏耐心,甚至粗暴训斥或谩骂,给患儿心理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在穿刺时,对家长要按不同情况进行适当的宣传教育,消除顾虑,改变其不良情绪。

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范文3

多年来,妇女对剖腹产这种生育方式却日益呈现依赖的趋势,剖腹产率逐年上升。原因大都归咎于人为因素导致手术率上升。一般都认为,产妇在临产时拥有积极的心理是很重要的。如能在产时加强对产妇的心理指导,可以降低剖腹产率[1],缩短产程,从而使产妇情绪稳定、精力充沛地顺利分娩。目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疾病的理解已不仅仅限于生理方面,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给患者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产妇进入医院,虽然“非病”,但心理等因素对其同样有很大影响。与之相应,自护理工作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后,心理护理作为一个重要护理课题已广泛地开展应用。本文探讨应该如何采取护理疏导措施来缓解产妇在整个产程中的心理压力。

1 第一产程内的产妇心理护理疏导

第一产程时间较长,产妇心理最复杂,且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这一阶段心理护理尤其重要。这一阶段的分娩心理护理[2],首先是要对临产产妇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安慰和体力上的支持,使产妇消除恐惧焦虑情绪,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精力充沛,以降低剖腹产率,减少产科干预率,大大提高顺产率。孕妇进入临产状态时,助产士应该尽可能陪在她的身边,神情端庄大方,态度和蔼可亲,了解她的心理顾虑,满足心理需要,耐心地讲解分娩过程中的一些经过,告诉她分娩阵痛是一种正常的过程。这样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她的恐惧心理,如果助产人员生过孩子,不妨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产妇;也可以让生过孩子的产妇亲属把自己的经历说给产妇听,规劝产妇,让她积极配合。对分娩的了解很容易让产妇产生安全感,主动与工作人员配合,很好地利用宫缩间歇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其次,如果条件充分,医院可以建立家庭病房产房。孕妇入院后,家人陪同进入家庭病室。在家庭病室内,产妇不仅感到舒适、安静,且有丈夫或亲人陪伴、关怀,家庭病房产房可以提供炊具供烹调产妇想用的可口美味,病房电视同时开播分娩宣传节目,令孕妇心情舒畅,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再次,医院可以在服务所有产妇的宗旨下,对医疗环境作进一步的改善。例如张贴母婴同室宣传画报,开放分娩电视,让产妇听音乐、新闻广播、宣传优生优育、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知识;组织产妇观看录像,直接了解分娩过程,以增加信心,消除心理障碍。

2 第二产程内产妇心理护理疏导

第二产程期间,助产士应给予精神上的安慰鼓励,通过与其交谈,尽量转移注意力,使其放松精神,稳定情绪,以保证分娩顺利进行。助产人员应嘱咐产妇摆好,正确应用腹压。在一定情况下还要告诉产妇,努力平产可少受点儿罪,对孩子也好。当宫缩不断加剧,胎膜破裂,羊水流出时,产妇精神高度紧张、恐惧,不堪忍受宫缩的疼痛,甚至要求作剖腹产术以尽快结束分娩。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及时实施心理护理,安抚产妇,比如:轻轻为其擦汗,使其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在进行检查时,注意动作要轻柔,防止更多的疼痛刺激;合理安排接产的各项工作,做到忙而不乱,让产妇感到安静、舒适,从而增强信心,主动配合,保证分娩顺利进行。此时助产人员还应该关照产妇的饮食,鼓励进食高热量的食物及补充水分。

作为辅助手段,医院可以引入丈夫陪伴分娩方式。产妇进入待产室就由丈夫陪伴。产妇的丈夫在产床旁边随时安慰妻子,可以大大减轻产妇的焦虑及恐惧。分娩时丈夫无微不至地关怀产妇,与医护人员合作喂水喂饭,帮助妻子树立信心,将对产妇生产造成积极影响。陪伴的丈夫安抚产妇,为其擦汗、喂水喂饭,使产妇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接受良性刺激,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减少焦虑、恐惧心理。此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产妇对分娩的焦虑、恐惧心理,缩短产程,降低会阴侧切率、胎头吸引率、产钳率,子宫复旧好,阴道流血少,泌乳时间提前。

3 第三产程内的产妇心理护理疏导

在此阶段护理人员应做的护理干预是:胎儿娩出后立即告知产妇婴儿已安全降生,并用赞美和夸奖的语言详细描述婴儿的头发、皮肤、身长和相貌等情况,充分调动起产妇的自豪与满足感。此刻,产妇迫切想与自己的宝宝见面,医护人员应再次安抚劝告产妇耐心等待片刻;等到胎盘娩出,子宫收缩良好时再行告知胎儿的性别,避免产妇情绪波动而出现产后大出血。如若遇到新生儿窒息,需要抢救时,应及时给产妇做好解释工作,减少其焦虑。护理人员还应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共同帮助产妇消除顾虑,安心休养。最后,让婴儿与母亲皮肤接触,吸吮双侧,告诉产妇喂奶方法和大力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让产妇了解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多给她们鼓励与支持,并尽早地向乳母讲解早期母乳喂养的一些常见问题,消除她们的紧张心理,力求母乳喂养取得成功有一良好的开端。然后送产妇回病房。

4 结论

分娩是妇女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事件,分娩使孕产妇经历了一次非常强烈的躯体和情感体验,是一次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过程[3]。 但由于分娩过程中存在许多不测和不适,特别是宫缩时剧烈的疼痛使产妇的应激反应加剧,表现为紧张和恐惧变强,对分娩产生焦虑和抑郁。而分娩期不良的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与宫缩乏力、疼痛敏感、产程延长等密切相关。因此,分娩过程中正确的心理护理及技术指导是保证产妇顺利分娩的关键。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加强产时的心理护理,可降低孕产妇的心理应激程度,维持分娩过程中生理指标的稳定,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减轻孕产妇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可明显缩短产程,减少出血量和难产的发生。利于顺利分娩和产后恢复,提高围生期保健的质量。在护理管理中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妇产科护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临床心理护理知识、心理品质和经验,在整个妊娠期,尤其是分娩期对孕产妇进行适时、适当的心理护理,开展家庭式产房,全程陪伴孕产妇,有利于增强孕产妇对顺利分娩的信心,使她们顺利度过分娩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唐淑英.激励心理护理促进自然分娩临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7,1

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范文4

批评者指出,这些人的行为太不可理喻了,达到了与科学预测的风险不相符的地步。这一点当然是真的,但是批评者误解了真实的情况。恐惧不仅因为风险而产生,还会因为隔绝而产生。我们生活的社会十分适合歇斯底里和过度反应的蔓延。

首先,我们生活在一个层级分明的社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看到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在普遍加大。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体之间实现通婚,或者加入同一个俱乐部结为朋友的可能性在大大减少。

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会觉得自己与这个国家的领导阶层完全疏离,无论这种领导在政治上、文化上,还是技术上。这些人不认识当权者,他们认为自己和当权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地位差距。面对当权者,他们怀有智力上的自卑感。他们中的很多人很容易就能被人拒绝,这种不信任又进一步将他们孤立。乔治・艾略特在《米德尔马契》中写道:“有什么孤独会比不信任更孤 独?”

所以,反对接种疫苗的家长越来越多,他们根本不相信专家说的疫苗对他们的孩子是安全的。反科学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他们不相信那些遥远的研究领域,宁可听信朋友口耳相传的奇闻轶事,也不肯相信关于人口的数据。越来越多的人根本不相信当局告诉他们的关于埃博拉病毒的信息,特别是自从当局看起来并不是那么有能力的时候。

第二,有一大群人从骨子里对全球化深表怀疑,认为全球化对他们的工作和居住的社区造成了影响。埃博拉病毒的出现,便是从生物学角度体现出许多人对于全球化的恐惧。遥远的神秘之地存在着一种黑暗的力量,它似乎可以不受控制地扩散,并且能够进入生活中最私密的地方。

第三,即时新闻文化的出现。传媒时代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除了极端情况,从电视上追踪某一个事件要比身处现场可怕得多。当你在看电视时,你只看到了死亡和混乱。而当你身处现场时,你会看到事件发生的更大的背景,那里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第四,我们的文化倾向于与死亡保持距离。菲利普・罗斯曾这样写道:“在每一个冷静和理智的人的内心,都隐藏着另外一个特别惧怕死亡的人。”而在死亡出现得更多,或者至少是更为普遍地涉及死亡的文化中,人们会对内心隐藏的那个人更为熟悉,会在任何时候都对死亡的风险思考得更为清楚。

在以抛诸脑后来对待死亡的文化中,即使暴毙的可能性很小,人们头脑中也会产生一团恐惧的迷雾。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乌托邦式的愿望,是要把过早死亡的风险降到零,除此以外都不考虑。

鉴于上述这些情况,就会出现一种不断增强的情绪漩涡。埃博拉危机引发的恐惧有其自身特点。不是那种躲避黑熊或者面对某种明显的威胁时心跳加速的恐惧,而是一种酸酸的,很有存在感的恐惧。这种恐惧让你觉得整个环境似乎都充满敌意,那些本来能够保证你安全的,比如国家边界和政府,看起来都漏洞百出,毫无效果,而且有些威胁是难以理解的。

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范文5

青春期是童年走向成年的过渡,主要标志是性发育和性成熟,其实孩子们要经历躯体上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时期。

青春期大约起始于10?12岁,早的可提前到5?6岁,也可延迟到15?16岁。青春期性生理发育成熟的速度也因人而异,一些女孩只需1年左右,另一些长达5?6年或更久。青春期发育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家人过去青春期启动年龄、遗传、种族、社会、经济、文化、地理、营养、气候、身体脂肪的比例以及其他因素等。

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青春期不仅出现生理和心理变化,同时也面对社会生活需求的挑战,如恋爱和择偶,婚前等。青春期性意识发展可有以下阶段,每一阶段的心理表现是不同的:

一、接近异性的狂热期。此期少年男女的特征是精神兴奋程度高,往往对异性带有幻想色彩,很少考虑到会面临的困难和阻力,因而情感发展的速度较快,迅速达到炽热的阶段,即热恋。从初恋到热恋是少年男女双方感情逐步深化的过程。狂热期间双方相互吸引力加强,激动程度高,有相互了解的迫切要求,真诚和信任感增强,而且思维方法和活动方式也发生改变。

二、疏远异性期。指青春期开始的半年至1年(11?12岁)期间内的两性疏远阶段,他们发现彼此间性别的差异,便产生明显的性不安,如少女对日渐隆起的感到羞怯,少男则害怕被人看到开始长出的。他们对两性间的接触持疏远和回避态度,如因学习或工作需要,双方接触时都会感到拘束和难为情。

三、向往年长异性期。一些心理学家发现在性萌发期,即少年男女对性问题的认识从不知到知发展的过渡,他们对性问题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朦胧状态。其实他们可存在着两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即疏远异性和发生迷恋年长异性现象。

四、后期正式的浪漫恋爱期。此期特点是划清恋爱和婚姻的界限,不可逾矩,不要放纵的亲昵,正视对方的缺点,认真地和负责地沟通,增加了解。和谐爱情的逐步形成,是基于双方遵守承诺和共享建立起来的美好前景。通常在激情消退后,会发现对方存在以往未曾注意到的缺点,能够比较冷静地看问题。

青少年心理障碍有哪些?

性心理障碍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类性腺活动阶段有关,一般在青春期开始明显。家庭的影响对性心理障碍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青春期是性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家庭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关于青少年性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同性依恋。18岁之前,青少年的性取向处于不稳定时期,对异性、同性都有好感。

二、异往恐惧症。有些青少年对异性表现出过度紧张和恐惧,严重的甚至害怕看到异性,只要异性在场,或与异性目光接触,就会局促不安、心慌意乱,则是患上了“异往恐惧症”并由此而引发自卑感。

三、恋父母情结。从心理角度讲,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恋父”或“恋母”情结,但随着年龄的增大,社会角色、性别角色明晰,这种倾向会逐渐消失。如果青春期还表现出强烈的恋父母情结,多属心理问题。这种情结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学习、社交,造成负面影响,将来不能适应社会,甚至影响婚姻生活。

四、。是性生理发育和性心理发展的自然产物,它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一般来说,本身并无特殊的害处,也不会影响日后的性生活和发育。但太过频繁,会使青少年沉溺其中而不能专心学习。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很多因素都可能成为青少年性心理障碍的病因。青少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且对这时期的青少年树立良好的心态和性知识方面的正确疏导,可以防止性心理障碍的发生。

怎样远离性心理障碍?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都要从未成熟发展到成熟,从未定型发展到定型。这个时期需要培养健康的心理,避免性心理障碍的发生。那么,青少年怎么远离性心理障碍呢?

一、个人与社会的融合。当自己的需要、愿望与社会的要求和他人的幸福发生冲突时,要放弃或修改自己的行动计划,以谋求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二、吐出心中的积郁。不良的情绪长期闷在心中,会影响大脑功能,造成心理失常。思维情绪上的问题只有将它倾吐出来,心情才会感到舒畅,心神才能安宁,问题才能得到积极的解决。

三、正确的自我观念。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他的行为举止才能得体,学习和工作才能适应,才能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如果自我观念不正确,他(她)可能自视甚高,自以为是,去做力不能及的工作;他(她)也可能自惭形秽,不能以本来的面目表现自己,以致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心地坦然。

四、适度的抱负。了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哪些是环境所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其变化趋势如何等。要善于将个人的优、缺点与环境的利与弊四个因素综合起来分析,扬长避短,挖掘环境的有利因素,发挥个人的优势。一方面克服困难,改造客观;一方面调整主观,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以免做出招致挫折的事。

五、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时,其肯定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友爱等)总多于否定的态度(如憎恶、怀疑、恐惧等),对其所归属的集体,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总乐于牺牲个人的欲念去谋取集体的幸福。

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范文6

光明老师:“开学综合症”又叫“开学恐惧症”、“假期综合症”,指出现在假期结束后开学之初,中小学生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的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病态表现。表现为精力不集中、害怕上学、焦躁等。眼下,寒假结束,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应该迅速进入调整和准备状态。

张女士:那么,如何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新学期呢?

光明老师:早早制订新学期学习计划——确立新学期的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进入新学期,学生应该有新的计划和打算,可以在开学前好好计划一下。例如下学期要提高哪几门课的成绩,在学校超越的目标是什么,新学期是不是要学一门新特长等等,计划的内容应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期望值不宜太高,让孩子还没执行就自动放弃。另一方面要预习新学期的功课,如:语文通读课文,英语预习单词,数理化预习前几章,划出难点等,有的放矢地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制订学习计划、树立目标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消除假期后的失落感。

张女士:作为家长还要注意什么呢?

光明老师:家长要引导孩子转换角色——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应注重寓教于乐的引导。作为家长也应引导孩子转入新的角色,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上课并不枯燥,引导他们体验进取的乐趣,体会学习的成功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家长本身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例如:要孩子按时睡觉休息,但家长却约上几个好友,在家里通宵打麻将。那孩子能休息得好吗?家长应该在这段时间内,和孩子一起把生活作息恢复到平时的状态,并尽量创造乐于学习的家庭氛围。

张女士:开学初,我会注意帮助孩子矫正“野”性的延续并努力提高自身。还有要注意的吗?

光明老师:补充必要文具调动上学积极性——调动孩子积极的心态。家长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激励、引导、暗示孩子,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回想上学期的收获,确立新学期的计划,与孩子聊聊学校里面的同学、老师,帮助孩子放松紧张心情,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语,从正面的角度给孩子以信心。同时给孩子补充一些必要的文具,让孩子感到上学的幸福感,期待着开学。

另外,家长应和孩子一起探究对开学恐惧、抗拒的真正原因,表达对孩子真诚的关心和呵护,如果孩子的“开学综合症”,到了威胁健康的程度,可以请心理医生帮助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