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护理范例6篇

运动康复护理

运动康复护理范文1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对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将发生脑卒中48h即进行康复护理与病程在3个月以后进行康复护理的脑卒中病人对比分析。结果前者有效率95.24%,后者有效率65.2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和提高病人的生活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1]。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2.1预防并发症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近年发展的适合临床应用的翻身床,交替充气床比较实用。

2.2变换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上肢应采取: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2.3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4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合并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3结果

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2]制定。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Ⅵ级;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数无变化。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4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导致,也有因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致使产生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就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4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运动康复护理范文2

【关键词】 康复护理; 脑卒中;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56-02

脑卒中是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约为185~700/10万人,死亡率约为44.7~185/10万人,其中约有2/3的患者预后不良造成残疾,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康复技能指导,达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的目的。康复护理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运动功能,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4]。本研究观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46例。纳入与排除标准:①通过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等确诊脑卒中。②患者均为初次脑卒中,且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③排除不能完成6周康复护理的患者。④排除不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57.25±7.36)岁;脑卒中病程(3.16±1.03)d。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14±7.55)岁;脑卒中病程(3.28±1.13)d。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脑卒中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心电监护及常规康复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①病情评估:康复护理前对患者运动功能、理解程度、恢复情况等进行详细的评估,为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程序提供依据。②急性脑水肿期康复护理:脑卒中患者按照不同病情分期阶段进行康复训练计划。第一阶段即急性脑水肿期(发病1~7d内)由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共同制定患者康复训练计划,由护士指导进行一对一训练,具体包括功能摆放、关节被动活动、定时皮肤按摩刺激,每个内容2h进行一次,每次持续15~20min,可配合家属一同进行。③弛缓期康复护理:第二阶段即弛缓期(发病8~14d),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指导患者进行卧床运动包括卧床单双桥运动、排尿、排便,鼓励患者上举双手、握拳、夹腿、起床等日常生活能力(ADL)等,指导患者卧床时进行提肛训练以提高膀胱功能,同时,可预防便秘。在患者病情稳定期卧床时可指导患者抓取重物、刷牙、穿衣等基础日常生活训练。④痉挛期康复护理:第三阶段即痉挛期(发病15~21d),此阶段患者具有一般运动功能,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ADL),此阶段主要指导患者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康复训练,包括平衡杠行走、上楼、下楼及语言功能训练,每日2~3次,每次持续约30min。注意陪护防止跌倒,同时,注意强度不要太大,防止低血压性休克及低血糖发生。⑤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行高蛋白、高膳食纤维食物摄入,并增加水的摄入以预防便秘。⑥并发症护理:指导患者咳嗽、咳痰,每天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及咳嗽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肺功能。每天清洁患者卧床部位,使用湿热毛巾擦拭患者背部、臀部。对有褥疮的患者进行消毒换药,使用碘伏清洁褥疮伤口。使用冰棉棒擦拭患者口腔有助于刺激患者咽反射,依据患者口腔内pH值选择合适的漱口液,一般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及硼砂溶液效果较好。病房保持通风换气,地面与墙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患者进食时应将病床调整至30度以上,指导患者将头偏向喂食者。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前后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及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由表1可知,护理后,观察组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由表2可知,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多合并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研究表明[5-6],脑卒中发病前3个月为康复护理效果最佳时期,目前临床大多数护理干预多关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忽略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本研究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观察组康复护理后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不能单纯强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康复护理干预主要从患者自身病情入手,着手运动功能改善,针对脑卒中患者不同康复时期采取不同手段。脑卒中早期主要选择卧床康复护理,保证患者病情稳定的同时,逐渐进行力量训练,可以刺激患者大脑皮层兴奋。研究表明[8],早期康复护理可以降低脑卒中后瘫痪的发生率。此外,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病情稳定采取多方位、适量强度、实用性的运动功能指导,例如肘关节、肩关节、髋关节外展、外旋或外翻的训练,有助于患者提物、抓取、行走等活动,为保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供了基础[9]。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不仅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还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杨志宏, 王彦丽, 刘海萍,等.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J]. 河北医药, 2011, 33(10):1594-1595.

[2]钟梅.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改善的应用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8):14-15.

[3]广珊珊, 姜丹.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康复, 2012, 27(1):53-54.

[4]金晓琼, 陈欣琼, 林斯,等.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49(4):373-375.

[5]Duncan P W, Propst M , Nelson S G. Reliability of 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of sensorimotor recovery following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J]. Physical Therapy, 1983, 63(10):1606-1610.

[6]张雅静, 张小兰, 马延爱,等. Barthel指数量表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测量的信度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5):30-32.

[7]周红艳, 张少茹, 卢丹丹,等.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18):1674-1675.

[8]蔡南哨, 翁子梅, 陈少君.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1):131-132.

运动康复护理范文3

[摘要] 目的:观察我科30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后出现运动性失语进行的语言训练在护理过程中的效果。方法:康复护理主要从运动性失语的病理及症状、运动性失语的分类、运动性失语的检查方法、语言康复护理的方法、语言康复护理的介入时间、语言康复训练的护理注意事项六大方面进行。结果:30例患者除5例术后复发并发感染死亡,其余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均能逐步恢复语言功能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3个月。结论:术后运动性失语的康复护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运动性失语;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0(c)-093-02

失语,是指大脑半球语言中枢发生病变或者遭受损伤所致的语言功能障碍,对于颅脑发生严重损伤的患者中,失语并不少见,其中运动性失语又占了相当的比例[1]。近年来,国内外康复医学的发展证明,失语患者能否康复,主要与失语的程度、类型、疾病的性质、时间等因素有关外,还与能否及早对失语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密切相关[2]。我科2009年1月~2010年7月进行胶质母细胞瘤手术132例,手术后出现运动性失语的患者30例。手术中既要防止肿瘤残留引起复发,又要保护其相邻的部位,一直是手术医师面临的难题,所以该手术中不可避免损伤的部位为额下回后部,是由于主侧半球中央沟前额叶凸面的下部语言分析器的机能障碍所致引起的运动性失语,主要症状为语言的产生困难,表现为患者对他人语言能够理解,但部分或完全不能用语言表达,完全不能或只能说出个别几个简单的字不能构成语句。阅读时能理解词意,合并有书写障碍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我科经过精心全面的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患者出院前逐步恢复语言功能,住院时间2~3个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21例,女9例,男∶女约为2∶1,年龄26~50岁。30例均为胶质母细胞瘤,是高度恶性的胶质瘤,约占胶质瘤的22.3%,肿瘤多位于额叶,5例为术后复发并发感染死亡,其余25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性失语。

1.2运动性失语的检查方法

1.2.1嘱患者模仿语言,看其能否做到,是否准确。

1.2.2 嘱患者说出指定物体的名称及颜色等。

1.2.3 嘱患者独立叙述一件事,检查其随意语言的能力。

1.2.4 定位诊断:临床应用Wadar试验,即向颈内动脉注射戊巴比妥,观察运动性失语的有无。

1.3语言康复训练的护理方法

1.3.1 口腔操训练:教导患者噘嘴、鼓腮、龇牙、叩齿、弹舌[3]等,每个动作做5~10次。

1.3.2 舌运动训练:指导患者尽力将舌向外伸出,然后将舌头从外上到外下、外左,再到外右,由慢到快,每天 5~10 次,每次练习 5~10 min。并做舌绕口唇的环绕运动、舌舔上腭的运动,每天2~3次。

1.3.3 发音训练:教患者学习发(pa、ta、ka),先单个连贯重复,当患者能准确发音后,三个音连在一起重复(即pa、ta、ka),每日重复训练,直到流利发音为止。

1.3.4口语训练: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训练。训练的目标应放在恢复口语上,以“说”为中心,以生活中必不可少而且又是患者感到有兴趣的口语,如:“你好、再见、吃饭”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练习时从单字、单词、短句逐步引导患者,每次让患者重复数次,以巩固效果。

1.3.5体语训练:体语主要是指人体的运动所表达的信息,包括人的躯体外观、姿势、步态、面部表情、目光接触和眼睛运动、手势等。如教会患者口渴时用手指口,头痛时用手指额头,要小便时手指小腹;要大便时用手拍床。措施可因人而异,护士、陪护人员应通晓,以便得到信号即可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同时也便于资料的收集。

1.3.6理解、识别训练:利用图片、字卡、实物等强化患者记忆,指导患者阅读各种有趣的图书、报纸等,早期还可利用抄写、自发抄写、默写等方法加强患者的语言记忆功能,要求患者多读、大声地读,以刺激记忆。美国 Sharp 等研究报道提示,有些脑细胞可因受刺激而再生,这一发现为治疗失语患者的记忆障碍打开了新的通道[4]。

1.3.7音乐疗法:给患者经常放自己喜欢的音乐节目可以刺激患者语言的提高[5]。以患者为中心,优先考虑患者的喜好音乐,熟悉的音乐往往是与过去难忘的生活片段紧密缠绕在一起,患者在听音乐时最好专注于音乐的旋律,可随着哼唱、打拍子等,有助于取得最佳效果。治疗时间以20~40 min为宜,每天1~2次。

1.3.8 高压氧治疗护理:失语的最重要、最好的治疗方法。①高压氧治疗是指在高压氧舱内,给予1个大气压以上的纯氧,通过人体血液循环以携带更多的氧到病损组织和器官,用以促进病损组织的修复和功能恢复。②指征:颅脑疾病术后出现失语、偏瘫、失明等后遗症者病程不超过1~3个月。③治疗原理:脑组织血管丰富,高压氧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保护脑组织内的神经细胞,同时提高葡萄糖代谢率,能量生成恢复,促进脑组织修复,而受损部位额下回后部恢复,则有利于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④疗程:对于颅脑疾病术后出现失语、偏瘫、失明等后遗症者病程不超过1~3个月的病情稳定患者,一般1~2个疗程即可恢复,每个疗程为12次,费用便宜,每个疗程720元。⑤护理观察治疗前,注意患者是否有高热、上呼吸道感染等,禁止高压氧。治疗中注意观察呼吸、血压,注意预防氧中毒,注意防止气栓症等,治疗后要卧床休息。

1.3.9 药物治疗:目前尚没有特效药,但在整个康复训练中要尽可能灵活多样,配合其他整体康复训练同时进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降颅压、抗癫痫、促进脑代谢、营养脑细胞等药物要联合、早期、足量用药,患者要配合定时服药。

1.3.10 训练时间安排:语言康复训练介入越早越好,只要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即可开始,尽早通过调动机体内部的潜能,促进神经功能的重组或功能再现,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本组患者的训练时间为1~2个月,手术后出现失语第6天起即可进行,进行训练前本组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基本稳定。

1.4语言康复训练护理的注意事项

1.4.1 正确评估:在突然失语的重大打击下,会造成患者心理危机,主要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焦虑、愤怒等,常感到自卑、忧郁、抱怨。所以首次训练前进行测查评估,护士对患者应进行积极的心理危机干预和调适,了解患者的听、说、读、写的具体水平,确定相应的训练起点,避免开始训练时作业过于简单,使患者心不在焉,失去兴趣,或过于复杂使患者出现为难情绪,失去信心,训练作业过易或过难均可使患者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影响其配合康复训练的积极性。我们根据患者的智能状况决定训练内容的难易程度,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1.4.2明确目标: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对于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在急性期已过,病情稳定能够耐受集中治疗至少30 min,即可开始练习。确定目标,取得家属的配合与支持,说明语言康复训练的积极意义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1.4.3 语言训练的原则:训练过程中强调扬长避短,补偿缺陷的原则,护理人员在其不能完成时给予协助和训练,尤其注意不能催促患者,以避免伤害患者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患者训练时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方言,便于双方沟通,多进行日常口语对话。护理人员或家属在患者训练期间,要耐心协助,不宜操之过急,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都要表示肯定。

2结果

通过运动性失语的检查,本组患者轻度3例,表现为语量每分钟50~100字,说话略费力,可复述长句。中度15例,表现为说话费力,含糊不清,可说短语句,语量每分钟<50字,可复述某些单词、短语,不能复述长句。重度7例,表现为患者仅能用目标的几个字回答任何问题,能复述部分字、词。通过及时的语言康复护理,本组胶质母细胞瘤术后3个月内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正常,病情稳定出院,说明及时的语言训练的护理方法能促进失语患者的康复,改善其生存质量[6]。

3讨论

语言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失语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很大,且缺陷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交功能,所以护理人员的护理与家属的共同努力,才能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社会交往能力。目前尚没有特效药,本文显示,失语患者能否康复,主要从运动性失语的病理及症状、运动性失语的分类、运动性失语的检查方法、语言康复训练的护理方法(口腔操、舌运动、发音训练、口语训练、理解、识别训练、体语训练、音乐疗法、高压氧治疗、药物治疗)、语言康复训练的介入时间、语言康复训练的护理注意事项六大方面, 使患者逐步恢复语言功能是有效的。通过我科30例胶质母细胞瘤术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康复护理实践,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秦静雅,辛俊颖.重症颅脑损伤后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训练[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69-70.

[2]钟冬莲.脑卒中患者失语的康复护理[J].现代康复,2001,5(12):129.

[3]黄丽君,李兰翠.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早期语言训练[J].现代康复,2001,5(8):126.

[4]如冰.治疗卒中患者记忆障碍脑内干细胞打开门户[N].中国医学论坛报,1999,4(29):6.

[5]靳春杰.脑损伤后运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6,10(9):860.

运动康复护理范文4

关键词 早期康复 护理 脑卒中 运动功能障碍

据统计,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大多数患者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致残率达70%~80%,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也会增加社会负担。脑卒中的高致残率是急待解决的问题,而早期康复训练是防止和减少急性脑卒中致残的安全、有效的手段。我们对2005年8月~2007年12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5例采取了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2005年8月~2007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并随诊资料完整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5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初发病例,存在明确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男43例,女22例;年龄38~75岁,平均54.5±5.6岁;脑梗死53例,脑出血12例。

方法: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抗凝、溶栓、使用脑保护剂)的基础上,在意识状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基本稳定、神经系统缺损体征不再进展后24~48小时内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

结果

康复训练3个月后采用肌力恢复评定法来进行康复评定:肌力达到Ⅳ~V者35例(53.8%),肌力达到Ⅲ~Ⅳ者23例(35.4%),肌力为0~Ⅱ级或无恢复者7例(10.8%)。

护理

心理护理:首先对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经济状态、文化知识方面做出一个正确客观的综合评估,根据病人个体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经济状况、认知能力等进行个体化干预,以完成对其疾病知识宣教、饮食指导,通过安慰、教育和支持帮助病人学会如何应对疾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参与学习力所能及的社会及家庭活动,启发病人消除消极、悲观、厌世思想,尽量多参加娱乐活动,增加其对生活的信心和乐趣,使其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主动进行康复训练,并力争得到家属的积极配合。

康复训练:早期床上康复训练:保持患侧肢体良姿位以干预病理模式的形成:仰卧位时患侧上肢置于软枕上,使患肢保持轻度外展,手略高于心脏位置;患侧肩关节下垫小枕,预防肩关节下坠后缩;在下肢外侧放置毛巾卷、沙袋等支持物防止髋关节的外展、外旋;膝关节下方垫小枕,以维持膝关节轻度屈曲;脚上方避免放置重物,以免踝关节出现跖屈、内翻;为防止上肢屈曲模式和下肢伸肌模式,足底不放置任何支撑物,手不抓握任何物品。变换:为了预防压疮,应每隔2小时变化1次,患者可采取仰卧位、侧卧位。关节被动活动:每日2次,每个关节运动模式做5―10遍。手法要平稳,速度宜缓慢,全身各关节的各种运动模式均应实施,但肩关节早期不得超过全关节活动范围的50%。对昏迷、肌肉瘫痪的患者要充分考虑到肌肉对关节控制能力下降的问题,防止出现超出关节活动范围的活动,以免造成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在被动运动同时,配合意念运动,增加感觉输入体验,促进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渐进性训练。侧翻训练:向患侧辅助翻身,患者仰卧,令患者健侧上下肢抬起并伸向患侧,同时躯干向患侧旋转;向健侧辅助翻身,患者仰卧,将健足置于患足下方,双手十字交叉,双侧上肢左右摆动,利用躯干的旋转和上肢摆动的惯性向健侧翻身。坐位平衡训练:当患者坐位平衡差时,应坐在一个固定的矮床上,双脚着地,练习前后左右移动。坐位平衡训练分别在长坐位和端坐位下进行,训练应循序渐进,防止患者精神紧张加重痉挛。站立及行走训练:站立训练时应预防膝关节屈曲。当患者具备了独立维持平衡30天,双下肢能独立完成重心转移时可练习行走。行走时应先在护士的搀扶下进行训练,逐渐过渡到独立行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可对患者进行进食、洗脸、穿脱衣服、穿脱袜子等训练,鼓励患者尽量独自完成,提高自理能力。

强制性运动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是EdwardTaub教授和其同事经过数年研究,由美国Alabama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而发展起来的治疗上神经元损伤的一种训练方法。

方法:CIMT是在生活环境中限制脑卒中患者使用健侧上肢,强制性反复使用患侧上肢。具体方法包括两方面:限制健侧使用,用休息位夹板或吊带将健侧上肢固定,每天在清醒时的固定时间不少于90%,持续2周。强制使用患侧,每天6小时,每周5次,持续2周。共10天的治疗。经典的CIMT强调的是限制患者健侧肢体的运动,强制患者使用患侧肢体完成日常功能活动。

运动康复护理范文5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运动功能;活动能力

脑中风学名脑卒中,是一种以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的突发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脑血管疾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脑血栓、脑出血等。有着"四高"的特点即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复发率均高[1]。为减轻脑卒中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我院对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发病24h内到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6例,性别分布情况为,男性53例,女性43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55.4±3.6)岁。将选择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48例患者。患者均符合"第六届脑血管病会议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患者均为首次发病[2]。患者在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在此基础上加以早期康复护理的实验组之间,患者的一般资料分布情况无明显差异,所得实验结果具有研究意义。

1.2方法

1.2.1在实验开始后两组均给予同样的神经内科基础护理。

1.2.1.1环境的护理 首先要保证病房的清洁并适当通风保持清新的空气,每日保证有充足的阳光射入,维持病房温度在18~20℃,湿度在60%为宜。

1.2.1.2身体及护理 患者的应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如血压高应将床头适当抬高以减低颅内压。在合适的室温下,每日为患者进行擦浴并时刻注意患者的状态,如有面色苍白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给予相应处理。

1.2.1.3用药护理 给予神经内科的常规用药对患者进行治疗,用药时严格按照医嘱准确给药并做好相应记录。

1.2.1.4饮食护理 患者由于胃肠蠕动缓慢,应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及高纤维的食物。对于肥胖的患者应注意控制进食热量及食物中胆固醇的量。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应用鼻饲法进食。

1.2.2实验组的患者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一对一的早期康复综合护理:

1.2.2.1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引导患者从简单的翻身开始练习,后逐渐岁肢体关节进行运动,由大关节到小关节,由小强度到大强度。在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时应注意力度,动作要轻柔、缓慢以免对患者造成伤害。适当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尤其是患侧的按摩。训练患者的独立下床能力、平衡能力。在平衡能力有一定的提升后患者可以开始练习走步。

1.2.2.2心理康复护理 护士要体谅患者的烦躁情绪。尊重患者,给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进入到患者的精神世界与患者并肩作战。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邀请患者家属协助进行康复护理。

1.3记录内容 在实验开始前、开始后3个月、开始后6个月分别为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对两组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运动功能参考Fugl-Mey评分量表中的相关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满分14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满分为100分。60分为生活能够自理的标志。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的数据运用SPSS17.0进行分析,记录的分数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比较 给予早期康复护理的实验组患者的运动能力明显好于仅给予基础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进行比较 给予早期康复护理的实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高于给予基础护理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肌力的恢复,患者的心态都有着积极的作用[3]。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尽可能的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以感受到的恢复情况给患者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安慰,使患者的心情保持愉悦,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

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可塑性能通过采取积极正规康复训练迅速获得,合理有效的康复训练不仅能有助于恢复神经系统功能,还能加速力学中神经系统的整合。只要患者生命体征与病情稳定,意识清醒,则能给予康复训练。

现代康复理论认为,脑卒中患者恢复肢体瘫痪,除了依靠自然恢复与药物作用外,更主要的是借助运动学习或再训练,重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从而加速恢复肢体偏瘫。患者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功能与结构上拥有重新组织能力与可塑性,在适合的条件下,些许神经元能够再生,即为康复训练运动恢复的理论基础。本次研究中,接受康复护理的实验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仅接受基础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提高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更快回归家庭与社会。康复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患者实现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整体质量。护理人员、家属、患者都参与在系统康复过程中,充分提高了脑卒中患者与家属对于康复护理的主动性,提高了患者与家属的配合度,增强患者的治愈信心,同时还能提高患者与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患者回归家庭与社会带来了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能够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的恢复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使患者能够在尽可能正常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实行。

参考文献:

[1]周晓娟,侯亚红,赵岳.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9):6-8.

运动康复护理范文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贵阳中医学院针灸科病房80例中风偏瘫患者。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50岁~78岁,平均年龄65岁;病程2~27天;缺血性中风60例,出血性中风20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随机分成早期康复护理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常规护理和治疗两组均予常规护理及抗凝(缺血性中风)或止血(出血性中风)、改善脑供血、保护脑功能及针灸等治疗。

1.3康复护理方法

1.3.1心理康复护理了解和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根据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方法,使其更好地投入康复护理中。

1.3.2偏瘫肢体康复护理第一阶段为床边训练:①良肢位设计:仰卧时将患侧上肢置于枕上,使其保持轻度外展位,患侧肩关节下垫一个小枕,患侧臀部垫一大枕使骨盆向后倾,大腿外侧腘窝处分别摆放支持物如枕头、砂袋、毛巾卷,使髋关节伸展并呈中立位,膝关节轻度屈曲,侧卧位时上肢尽量向前伸,并且置于枕上,下肢应取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上。②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康复护士先缓慢地进行2~3次被动运动,并告知患者活动部位、方向和收缩的肌肉,使其体会运动的感觉,在逐渐减少辅助量的前提下进行辅助运动,并教会其利用健侧肢体辅助患肢运动,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③体位性低血压的适应性训练:根据患者病情,利用起立床或可调节的病床,从倾斜45°、训练5min开始,每日增加起立倾斜角度10~15°,维持时间5~15min,两项交替增长。其目标是维持坐位30min,尽早离开病床到训练室。第二阶段为床上动作训练:①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主要是利用健手带动患手向天花板方向作上举动作。②双手交叉摆动训练:主要是患手在健手辅助下,练习肩胛带的内收、外展运动。③利用健侧下肢辅助患侧下肢抬起,尽量抬高,然后缓慢放回床面,以提高健侧下肢的肌力,防止双侧下肢关节挛缩和废用性肌萎缩。④翻身训练: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从仰卧位到侧卧位。⑤上肢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下肢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下肢控制训练。⑥搭桥训练:双腿搭桥,单腿搭桥。⑦坐位平衡训练。(从仰卧位到坐位训练,从坐位到立位训练。其训练目标是协调患者向患侧转移体重,使患者掌握平衡身体功能,预防患者利用健侧代偿丧失的患侧功能和对患侧的忽略,控制痉挛、原始反应和异常功能运动模式,易化正常运动模式。第三阶段为步行准备训练:目标是诱发和提高立位平衡反应,提高骨盆控制能力,掌握立位的下肢分离运动,掌握双下肢站立相和迈步相的分解动作。其包括立位平衡训练、平衡杠内重心转移训练、单腿站立训练、立位下肢分离运动易化训练等。第四阶段为步行训练:包括平衡杠内平衡训练、拄拐步行训练、上下阶梯训练等。

1.4观察方法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用FMA指数评价肢体运动功能。

1.5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MA指数(肢体运动功能)比较见表1。结果示治疗后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早期康复护理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

3.讨论

众所周知,中风偏瘫患者都不能恢复到发病前的功能状态和程度。然而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组为其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奠定了基础[1],因此中风偏瘫患者除了临床医生给予的常规治疗,其护理工作也不能落后,必须尽早进行康复护理。

通过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减少痉挛模式及肢体关节后遗的废用性异常体位的出现,有利于偏瘫肢体的功能改善,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尽早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在护理工作中必须抓住时机,尽早介入康复护理,不但对患者恢复有益,对提高整体护理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艳.早期康复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4):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