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例6篇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生物 教学 环保意识

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虽然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但是大多数人的环保意识非常淡漠,现状实在令人担忧。这里,关键的问题是环保应成为一种大众的自觉的意识,即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具有一种正确而清醒的认识。生物课以其自身的学科优势,完全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渗透和灌输环保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

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生物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利用生物课堂教学,养成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理论,现行的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章节都可以发现生物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契合点。因而教师就应该立足课堂,利用教材,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自觉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1.结合生物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学习生物圈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认为人类可以肆意从环境中索取一切需要的物质。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人类在历史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在初一学生学习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在整章学习之前,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给他们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随即引入正题,“正是如此,在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正是这些生物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在这里生息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的这个家园。”如此导入第一单元自然顺畅,而且让学生有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3.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和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人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二).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让学生具备关心环境动态的意识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非常先进,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

2.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

现在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4.以大自然为课堂来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92-01

在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侵权事件频繁发生的背景下,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上。

一、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的目的与意义

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对于环境保护事业运用自己的法律心理、思想和知识来指导自身行为的认知,是其依据对环境保护认识水平和认知程度而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生态之间相互关系的意识领域的活动。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在毕业后各行各业的工作中都能起到广泛的表率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会对周围的群体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的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环境保护行为的发展,加强对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的培育,是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长远性的工程。

二、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

替代转化理论和共生进化理论是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的基础。替代转化理论将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目不可分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人类社会与神态环境之间无时不处发生着能量的转化和传递,当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处于平衡状态时,相互需求相互制约,二者之间是和谐统一的状态,双方都可以继续生存发展,这也正是共生进化理论所揭示的道理,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并非对立征服关系,而是将其当做人类社会生存与进化不可缺少的共生单元,与人类利益息息相关。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是环境保护中非常重要的一只力量,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环境法律素质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则显得非常必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之间共生共荣的关系,人类自身的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自然环境的健康发展为人类生存提供更好的生命孕育环境。

三、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在高校环境法律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大学生环境法律教育方式单一,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在目前高校开设的有关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的课程中,大多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生态伦理教育等内容结合在一起,没有单独的开设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方面的课程,而且,采用的教学方式多为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目的仅在于应付考试,而非实实在在地提高环保知识和认知,以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指导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

其次,缺乏环境法律实践和职业训练。环境保护能力的提高需要环境保护的实践,环境法律教育忽视了对环境法律实践能力和职业训练的培养。在实践中,大学生普遍缺乏实际运用能力,只是单纯地硬搬、硬套法律条文,缺乏对案件的具体情形全面的分析,因此,在环境法律教育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法律职业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增强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的方法途径

为更好的加强对大学生环境保护法律意识的培养,需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第一,深化环境法律教育课程的改革,提高对环境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

面对当前高校教育中对环境法律教育重视不足的现状,必须采取相措施使环境法律教育受到学校、教师及学生的重视。为了提高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意识,就必须增强环境法律课程的教育,深化改革,拓宽法学选修课的门类和范围、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产生对于环境法律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从理性的和感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特别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从而使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得到更大的提高。

第二,增加环境法律职业训练,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实践能力。

对于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的培育,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更多组织学生进行与环境法律有关的活动。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定位,制定符合本校学生的环境法律教课程,注重课本知识教育的同时,高校更应该组织多种多样的与提高环境法律意识相关的活动,如组织学生旁听法院有关环境保护的案例审判、增加学生“模拟法庭”的组织举办、在环境保护日进行多种方式的宣传、环保法律知识的问答、举办环境保护相关讲座和培训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提供学生在律所、环保局等机构的实践机会,增加大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切身体会,提升环境保护的能力。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规范环境法律行为。

高校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在校园活动中,可以组织社团活动,在社会实际中,积极参见民间环保组织和政府环保组织的多种活动,开阔视野,将环境法律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有效应用到环境保护的实践当中,并深化对于环境环保事业的认识,提升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规范环境法律行为,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利雅.论生态主义法律价值观的确立[J].学术探索,2005(02).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247-01

湖州市于2014年5月成为全国首个、全省唯一的地市级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认真研究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作用、现状和现实途径,开创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局面,从而形成一个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荣的社会是当前湖州环保问题中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是在对实证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法,进一步探究湖州公众参与环保的制约因素,提出推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对策与建议。

1 调查对象的选取

问卷调查对象及样本的选择是:委托湖州师院生态文明志愿者服务队,在湖州市随机抽取5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抽取30个调查户,每户随机抽取1人(18―69岁的成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并前往人流量较多的超市、商场、广场等地,随机拦访50位市民,邀请被调查对象填写“湖州市普通公众环保参与情况调查问卷”。总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9份,被访问者性别比例相当,且涵盖了大部分职业,基本能代表湖州市区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与环保能力。

2 调查情况及分析

2.1 公众的环保科普知识面有待拓展

根据调查情况,湖州市民环保知识相对贫乏,尽管多数被调查者知道植树节,但只有5.7%(以下调查数据均来自上述问卷调查)的人能说出“六五”世界环境日的具体日期;虽然大部分被访者听说过环保标志,但绝大多数人都表示不了解环保NGO,也没听说过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保护听证会;环境管理的法律在公众中的认知程度也不高,仅有17.3%的被调查者能列举与环保相关的法律。总体来看,湖州公众的环保素养还不够到位,对普通民众的环保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还需下大力气落实环保知识的普及。

2.2 公众的环保习惯养成度有待提升

调查中发现,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要求相对较高,在“您对居住的周边环境是否满意”的问题上,不满意者超过70%,进一步的问题“您对居住城市的环境有什么样的总体评价”中,认为环境在恶化的占64.4%,认为没有大的变化的占 21%,只有不到15%的人认为周围环境在逐渐改善。但是,湖州公众的环保习惯养成度与其对环保的高期望值并不匹配。公众习惯倾向最强的是“随时关紧水龙”与“随手关掉不用的电器”;其次是“使用节能产品”、“在购物时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但多数被调查者都没有养成经常“对垃圾进行分类”、“将废电池投入回收桶”以及“特意使用一次性餐具”、“参加植树绿化”等环保习惯,多为一些可立竿见影、对自已可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小事。

这些现象都说明,公众关注的领域和环保行为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公众并没有将自身的个人责任和公共空间的环境保护紧密联接,而且环境保护和奉献意识远远低于环境忧患意识和环境索取意识,对良好环境的诉求虽高,但可惜责任意识相对淡薄,环保习惯不佳。

2.3 公众的环保参与主动性有待增强

尽管人们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较为关心,但公众环保参与的总体水平偏低。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民众都会关注国内外的环保事件,也有约80%的人选择会阻止他人破坏环境,但是,在环保公益活动、环保宣传、做环保志愿者等方面,公众参与度不高,且在所有被访者中,无一人参加过环保听证会;其次,不少民众有搭便车的等待、围观心理,在被问到“如果有的企业在您所在社区排放有害气体和废液造成污染,您会怎么做?”时,58.9%的人希望周围人解决,不希望自己插手,只有37.6%的人选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或与排污单位协商解决;此外,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强烈的“政府依赖型”心理,认为保护环境就应该是政府履行的职责,环境污染都是政府没有做好,而个人却没有义务更没有责任。在问题“您认为谁对环境保护负有主要责任”的选项中,68.2%的人选择了政府,还有26.9%的人选择企业,只有不到5%的人认为要依靠普通民众。许多人都希望拥有一个优良、生态的环境,但这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对环境保护行为少参与、少奉献。

2.4 环保NGO的公众影响力有待提高

就湖州公众参与的组织方式看,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调查发现,近80%的受访者完全不知道环保NGO,只有不到3%的人对其有所了解。根据目前调查情况,在湖州市民政局正式登记注册的非盈利性民间环保组织只有两家:湖州市环境科学学会和湖州市环保行业协会,前者主要偏向于环境保护的学术研究,但在引导民众开展环保行动、组织民众与政府开展环保领域的对话等方面作用甚微;后者属于企业间的自发组织,但因协会负责人个人原因,导致近几年无多大作为。其它草根环保组织,包括各种志愿者组织以及前文提到的吴兴区生态文明草根艺术团等,虽然行动较为活跃,但多受制于注册合法性、工作敏感性的约束,在会员人数、规模、资金、号召力、组织能力等很难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尤其在主体制约能力、对环境决策影响力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3 提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路径和建议

3.1 加大环境保护宣教力度

面向全社会深入开展环境科普宣传,重点加强对农村农民环保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其环保参与意识和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意识。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不说教,不走过场,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开展活动。突出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合理公开公众关注的各类环境信息。

3.2 拓宽公众参与环保渠道

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途径,解决好公众参与的可操作性技术规范问题。增强公众环境诉讼的可操作性,应从公益诉讼的标准、原告资格、诉前程序、诉讼时效、受案范围及审判组织、举证责任、诉讼成本分担方面,立法建立适合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从而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司法资源的制度支撑。健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实实在在地赋予市民环保监督权,切实解决问题,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拓宽公众参与建设项目决策渠道,推进环境决策民主化,将公众真正纳入到环境管理决策中,除了畅通公众听证会的参与渠道外,还需进一步探索环保圆桌会议制度,由“事后处理”演进到“事先预防”,让公众更有发言权。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自我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66(2016)01-0171-02

1当前高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

当前,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没有多少保护环境的热情,同时对如何保护环境的认识也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①同学们大都对环境保护没有多少兴趣,保护环境的行为相对比较滞后;②不少同学缺少关于保护环境的知识,对如何保护环境的态度也不明确,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需要进一步的加强;③当前我们接受环境教育的渠道较为单一,基本来自于家庭和学校,而这样的教育缺少一定的实践,其枯燥的讲授方式也容易让我们的兴趣全无。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关于社会环境教育的力度,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我们高中生在实践中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其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学校与社会组织也可以建立健全有关对环境保护行为的激励机制,鼓励高中生们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当中,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引导我们从小就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2高中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产生的重要意义

高中生们自身的环保意识以及实际行动将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高中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如果我们在上学期间拥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那么等我们长大在步入社会之后就会切切实实的对环境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当前,相关单位务必要提高对高中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认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促使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根本上得以提升,使我们做好未来环境保护的当家人与接班人;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确保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技能,思想与实践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而使得我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得以增长。

3高中学生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的措施与方式

3.1高中生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绿色健康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关于环境保护教育的鲜明素材。当高中生们身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就会在休息、活动、学习时,充分的感受到美好环境带给自己的愉悦,从而发自内心的产生对保护环境的情感倾向。环境对于高中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会立刻转化为学生的行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制约学生们以后的行为。因此,高中生们应该提高自我环境保护意识,自身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3.2高中生们可以经常参加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教育实践活动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学校和老师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已经让学生们充分的产生了这样的认识。为此,高中生们可以有效的利用学校里的优质资源,和同学们联合起来,集中统一的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的同时,实践将会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从而从思想认识上更加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3.2.1高中生们要尽快锻炼出一个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些高中生们由于自我年龄较小且没有独立生活经验,因此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关于自身的环境卫生意识也比较薄弱,尤其是一些住宿生更是如此。对待这种情况,做的较好的同学可以对他们进行帮助,使他们尽快的锻炼出一个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3.2.2高中生要增强自我辨别能力,不断提高自身认识

抓住时机,指的是当前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等高精尖技术的推广,我们周围充斥着许多的不文明现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困扰感染了我们,对此,我们应该立足于课堂,立足于环保,增强自我辨别能力,对不文明、不环保的现象说不,不断的提高自我环境保护意识。

3.2.3高中生们要积极的投身于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中去

在日常学习中,学校会经常开展一些关于保护环境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针对空气污染的现象,老师们会带领我们深入到一些化工厂等厂房附近,让我们深刻了解到空气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性;在课外活动中,学校倡导同学们自我编排话剧、小品的形式并让学生们角色扮演,让我们懂得了干净的饮用水,纯洁的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此外,学校还设置了一些辩论赛和话题活动,让高中生们自己搜集资料,然后一一辩论,在辩论中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紧迫。对此,我们高中生们应该积极回应,积极参与,切实投入到环境保护的实践当中去。

3.2.4高中生们要号召周围的同学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水是万物之母,正是由于水的存在,地球才生机勃勃。有水的地方,万物才能生存。高中生们要号召周围的同学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入手,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真正做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与此同时,高中生们可以自我设置一定的场景,利用机会让自己体会到没有水的滋味,这样一来,就会使们真切的感受到水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的珍贵。此外,高中生们也要加强对水知识的探索,让自己认识到可以一水多用,从而更好的保护水资源。

3.3高中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巧用丢弃物,变废为宝

在老师的动员下,高中生们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绿色教育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养成变废为宝的节约理念以及相应的动手创新能力。具体到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利用那些没有毒害的纸盒、塑料杯、纸板、散布等废物,将它们分类整合,制作成游戏物品,使自己在游戏当中懂得节约,懂得循环理念,培养了自身保护环境的情感和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废物的选取,高中生们事前要做好一定的查阅工作,对废物要把好关,在将环保节能循环理念灌输到自身脑海的同时,增强自我的甄别能力。ARBONWORLDLOWCARBONWORLD2016/1

3.4高中生们要在所住社区、学校积极宣传,号召周围人群加入到环境保护当中来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高中生作为时代的接班人,应该认识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对此,高中生们可以在所居住的社区,学校大力宣传环保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增设宣传栏、黑板报和文化窗,对相关环境保护进行大力宣传。众所周知,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走了一条牺牲环境的道路,虽然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乡村、河流等受到了极大的污染,高中生们作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作为未来国家的主人,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自身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这会让我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可以更好的认识到环境保护,更好的投入到环境保护当中去。总之,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上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后起国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发展经济的同时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安身立命之本,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我们高中生应该加强自我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实践当中。

4结语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环境教育;环保意识;公众参与;生态体验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288-03

一、环境教育的背景和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环境教育的背景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1]。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的资源小国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急剧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以矿产资源为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量将成倍地增加,我国煤炭资源作为所占比例最大的能源,所占比率达75%左右,并且在21世纪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矿产开发,特别是煤炭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在给国家提供大量的能源、原材料、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的能源保障的同时,却给矿区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尤其是水污染。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并且严重威胁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健康,甚至在将来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合理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的排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巨大,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环境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境教育运动的发端,会议强调要利用跨学科的方式,在各级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中、在校内和校外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随后环境教育开始体现在各国政府工作中,并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环境教育行动。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前苏联的第比利斯召开了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2]。在第比利斯会议上,各国初步意识到环境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第比利斯宣言》指出“从其基本性质看,环境教育对更新教育过程可以作出贡献”,还呼吁“要有意识地将对环境的关心、活动及内容引入教育体系之中,并将此措施纳入到教育政策之中”。第比利斯会议是环境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把环境教育引入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为全球环境教育的发展的构建了基本框架。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简而言之,环境教育就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环境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力迅猛发展所产生的问题。因此,人类对生存环境恶化的担忧导致了环境教育的应运而生,其原始的动机还是来自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关爱和珍惜。环境教育可分为基础环境教育、专业环境教育和成人环境教育三方面。基础环境教育是开展各级、各类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是由环保事业的地位和环保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决定的,环保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需几代人长期不懈地努力工作。抓好下一代的环境教育意义深远。而专业环境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据统计,全国已有近200所各类高校开办了环境保护专业,但就目前情况而言,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还不足以维持环保事业基本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的环保事业除了依靠公民自身对环境的热爱和保护之外,还是要靠政府的相关环保部门的领导,这样成人环境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环境教育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公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普遍的环境宣传教育,公众对环境和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3]。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晚,公民整体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落后,大多数公众仍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还未充分认识到他们应扮演的角色和应担负的责任,认识不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忽略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严重阻碍了环境教育的发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够自觉地按照环境保护法和正确的环境保护规则的要求约束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受教育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道德感与责任感,从价值观上予以引导,使受教育者形成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教育的受阻,导致公民的环保知识水平偏低,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依然呈政府依赖型,但环境保护意识应是从环境教育中获得,环境保护意识也不应是由教育者强加给受教育者的,而应是由体验者自己在生态关系中养成的,环境教育只有经过受教育者的生态体验才能保证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单纯地传授环境知识和观念而缺乏生态体验,导致公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近年来,低碳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公民对于低碳仅限于好奇,但缺乏较高的低碳意识,低碳意识是环境保护意识的一个分支,较低的低碳意识也是导致公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一个诱因。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大了对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视,很多学者也对展开了研究,如韩志倩等人认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培养需要做到内外兼修,并注重道德实践,联系大学生实际提出教育措施才能起到应有作用。龙芳主要研究了我国高校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现状,并提出了做好环境道德教育的措施与意义。尽管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都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提出了可参考意见,但却缺少与现实情况的联系,部分措施难以被应用,因此,有必要弥补这一不足,提出有价值参考意见。

一、大学生环境教育概述

所谓的大学生环境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大学生开展环境道德教育,让大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1]。随着环境道德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还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并让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认识,通过大学生逐步完成生态文明国家建设。

二、我国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现状

1.调查对象与结果分析。在研究中将本校5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9份,主要了解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看法与行为。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发现,很多大学生都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如雾霾等。在问及“是否关心生态环境”时,将近70%的大学生均表示十分关心,并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政策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在问及“在看到别人丢弃垃圾时,你是去制止还是直接将垃圾捡起或不管不顾?”,20%的大学生选择了主动制止,70%的大学生选择直接捡起,只有10%的学生选择不管不顾。由此可见,我校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但依然有部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不强,这就需要高校继续加大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力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存在问题。虽然我校大学生已经对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了一定认识,但其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现有教育存在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实行素质教育多年,但很多应试教育并没有完全从大学校园中消失,部分高校依然将知识与能力教育作为重点[2]。环境道德教育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成为主要教育课程之一。第二,大学生责任意识差。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思想情况如何对国家的发展影响很大,然而,我校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认为垃圾的收集与处理有清洁人员解决,自己不需要操心,假设所有学生都存在这种心理,那么整个校园会出现垃圾遍地的情况。第三,缺少必要的行为教育。对于任何人来说都要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虽然我校开展了环境道德教育课程,但现有教育却以理论教育为主,并没有涉及实践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能让学生形成深刻且正确的思想意识。3.原因分析。之所以我国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不强,主要是有以下几种因素造成的:第一,教育内容缺失。我国很多高校始终将提升升学率与就业率作为重点,所以,在日常教育中多数均以知识教育与理论教育为主,对于环境道德教育也采用理论教育的方式,并没有将情感教育与实践教育应用其中。同时,在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中所引用的内容都是国家环境如何好的资料,而没有将国家生态环境受污染的一面展示出来,在这种教育内容下会让大学生错误的认为我国生态环境还是很好的,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恶劣[3]。第二,教育方法偏差。在信息时代下,环境道德教育应注意多种教育方法的应用,然而,我国高校在环境道德教育中却依然以传统授课为主,试图通过理论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多数大学生只有在亲眼看到环境被破坏的场景时才能意识到自己应该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但学校却没有给予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而是将学生“关在”课堂中学习,也没有为学生播放生态环境被破坏后的视频与图片,这样的教育方式根本起不到教育学生的作用[14]。第三,教师能力差。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并不是一份简答的工作,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对生态环境保护有足够的认识,懂得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但我国很多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教师缺没有这样的能力,兼职教师十分常见,由于该教师还需要教授其他科目,所以他们往往会将更多精力放在他处,从而轻视环境道德教育。这样就出现了不足,影响了环境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做好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措施

1.高校加大重视。学校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地方,学校态度如何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为进一步做好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学校应极大重视,并结合实际情况开设环境道德教育课程。以我校为例,在新生刚入学的第一学期,应将环境道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学科,在期末考试阶段采用日常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即参加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越多,所做贡献越大,考试成绩就越高,相反则越低。在第二学期开始以后每一学期,将环境道德教育课程转为选修课程,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环境道德教育课程学分设定为所有选修课程中最高,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环境道德教育中。同时,学校可以组建环境保护社团,让对生态环境保护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该社团中,经常在周末期间组织一些环境保护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深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还能强化他们的思想认识,学生也可以与自然产生更加直接的接触,正确认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此外,学校还要提高对环境道德教育教师的要求,请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教育工作,避免兼职教师的应用,最好让环境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为学生授课,并注意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5]。2.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传播。每个学科都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环境道德教育也是如此,为做好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也要适当融入环境道德教育。对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说,其中鲜有生态保护与环境道德教育相关内容,在环境道德教育备受重视的今天,应适当扩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内容之一,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有法律做支撑的,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可以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便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破坏生态环境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6]。同时,将环境道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要为学生传播如何更好的践行低碳环保消费理念,倡导学生在消费购物的过程中尽可能以可降解性好的物品为主,东西破损后应以维修为主,减少重新够买的几率,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还能深化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理解,唤起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重视环境保护教育。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为做好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应加大对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视,并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7]。现代大学生很多都是在温室中长大的,未曾经历过风雨,尤其是在细节问题上并不重视,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如随手关电,让他们认识到在不用电的时候务必彻底切断电源,不要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尽管待机状态中的电器所消耗的电量很少,但中国有14亿人,每个人每晚消耗1度电,那么全中国每晚就要浪费14亿度电。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应用到水资源保护中,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大学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在环境道德教育中,教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如果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50年后国家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可以将这些变化用视频展示出来,让大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不被保护的国家,在学生70左右岁时是否还会有可用资源,这些都是环境道德教育中可以采用的方式,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4.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环境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实践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并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与治理生态环境的信心[8]。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置中,可以将实践活动安排在节假日,带学生到一些生态环境较差的地方,让他们认识与了解真实的生态环境,如某地区土地呈现盐碱化,不仅作物长势较差,很多草地也存在空白,该地区可以作为学生生态保护重点,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有效治理措施,并将自己的成果绘制成报告,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国内外专家学者组织的环境知识专题讲座,让他们在讲座中进一步了解我国生态环境,并了解怎样才能做好生态环境保护,通过与专家的互动深化他们的思想认识。此外,为调动学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学校可以设定一些奖罚措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践行得好的学生加以表彰,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学生进行惩罚,如破坏花草树木、随意丢垃圾等行为,以此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让他们懂得尊重自然与保护自然的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通过对我校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可以发现,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但依然有些学生无法形成正确认识,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导致问题产生的要素,并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了做好环境道德教育的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带来有效参考。

作者:李军民 单位: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军.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大学生科技价值观教育[J].海峡科学,2015,(11):79-82.

[2]林美萍.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环境教育途径探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5,(04):96-98+103.

[3]王艳.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04):98-101.

[4]韩志倩,李维波,韩阳阳.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5,(20):175-176.

[5]龙芳.生态道德视域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J].亚太教育,2015,(14):52+54.

[6]齐爱花.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0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