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件讲稿范例6篇

物理课件讲稿

物理课件讲稿范文1

关键词:讲学稿; 实施;使用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18-03

“讲学稿”整合了教师集体的智慧,使得教与学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与“学”的合一,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业学习,其优势是明显的。本文根据实践和观摩的经历,反思“讲学稿”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希望对目前“讲学稿”模式的完善和更科学合理地实施有所帮助。

一、讲学稿模式的合理性

众所周知,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最先于1999 年开始使用“讲学稿”,首先在数学和化学两门学科积极试验,经过努力,其数学和化学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这两门学科成绩由原来在全县排名中下游上升到了上游。为此,全校师生备受鼓舞,极大地增强了进一步推广“讲学稿”的信心,“讲学稿”随之开始在全校各门学科中推行。2001年,全校数学成绩为全县第一,第二年,学校的中考平均分更是达到了南师大附中和南京外国语学校这些南京顶级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之后,学校中考的平均成绩稳定在省重点高中录取线以上,随之,全国很多学校去东庐中学学习,“讲学稿模式”便在全国范围推广开来。

这一模式可以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具体说来,教研组长会同备课组长确定主备教师和审核人,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备课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两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然后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由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讲学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发给每个教师一份。教师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给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进行理解和补充,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在上课前,教师必须抽批部分“讲学稿”,以了解学情,并进行最后的课前备课。讲学稿提前准备好之后,其运用流程主要包括四大环节:课前学生自主预习——课堂师生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复习。

据了解,全国很多学校使用这种模式后,学科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其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1.讲学稿模式体现了以学定教。“讲学稿”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体现了上课前、上课中、上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上课前,教师将讲学稿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材。这样,教材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学生在课前就学会了,上课时老师按照“讲学稿”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不会的进行点拨,教的就是学的,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教师要点拨的东西,贴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是老师要补充的东西。恰似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以学定教在“讲学稿”中得到了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引导与解惑中得到了落实。上课后,学生依据讲学稿进行复习巩固,有的放矢,不断完善和积累,最终达到了胸有成竹的程度。

2.讲学稿模式优化了教学。“世间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教学模式,任何教学模式总是要依据一定的条件发挥作用的。”[1] 因为“讲学稿模式”通过教师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不仅将教师从繁琐的常规备课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整合了教师集体的智慧,汇聚了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经验,使得备课质量更高,对教学的影响因素考虑得更全面和深入。经过教师集体研讨后,形成讲学稿文本,从而将课堂教学的基本知识要素予以了整合,在优化教材形式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教材实质结构的优化。这有利于学生迅速地掌握相关概念、规律等基础知识,加上针对性地练习和思考,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3.讲学稿模式促进了教学合一。“讲学稿”蕴含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目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课堂活动中两者是紧密互动的,这意味着讲学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与“学”的合一。“只有当教师激励、指导、组织学生自我活动的教授活动与学生受教师的教授活动激励、指导、组织的学习活动开始结合时,学生才能掌握好教学内容。”[2]

因此,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能主动地学习、运用和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3],以班级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推行“讲学稿模式”教学无疑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是讲学稿对知识复习这一环节,效果更是毋庸置疑。

二、讲学稿模式实施中的几个误区

然而,讲学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值得我们予以重视和反思。归纳起来,这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讲学稿的使用中,教学陷入讲学稿中心论。我们知道,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中为实现教育目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是什么,是每一位教师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就必须思考的问题。”[4]

“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教师行为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和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两大类别。”[5]这里的教学,侧重于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活动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含学生的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经验对话、情感交流、言语交流、道德交流的一种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认识和交往实践两个方面的活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与交往实践统一的过程。”[6]

但是,有些地区和学校在使用讲学稿时,偏离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陷入了以讲学稿为中心的误区。最常见的就是把讲学稿作为习题的载体,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不断做题罢了,老师、学生人手一份,一条一条地完成讲学稿上的内容,从而转入了类似题海战术的迷途。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学生所喜欢的,因为我们知道“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7]学生想看到的是一个有激情、活灵活现的老师,带领他们进入未知世界去探索;学生想看到老师和他们一起享受知识海洋的丰富,而不是面对老师智慧权威的威逼;学生想看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同感受故事里的起起落落,而不是埋头面对着一道道留出空白的试题。尤其是在语文和历史这样的学科,如果完全以讲学稿为中心,对语句的优美的品味、对历史的悠久的感受、对人物的形象的认识、对事件的惊心曲折的想象、对自身思想的触动与影响,等等,就会大打折扣。如果使用讲学稿模式,那么中国能否出现易中天、阎崇年、袁腾飞、纪连海、罗永浩那样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就可能是个疑问。

2.在讲学稿的使用中,忽视学生满足感,缺乏学生之间的合作。笔者多次在不同学校听公开课时看到,如果教师控制不好,引导不顺,班级中的优等生就会对教师所讲置若罔闻,埋头自己做自己的,在他们看来,课堂只不过是十几分钟做完题目而已,课堂就是讲学稿,做完讲学稿上的空白就是唯一的目的。在自己做讲学稿的练习时,很少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理会分析此处的美妙与老师的精彩分析,只要自己做完,就能体现自己全会了,全懂了。一旦提前做完,那么剩下的时间对于自己而言就是“煎熬”,而班级中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课堂上的讲学稿意味着又是做题。本来就不太会还要做,所有他们心中有时厌烦多过喜欢,要么是看其他同学的答案,要么等老师订正答案后写在空白处,这二者不管哪种都同样是“煎熬”。“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8]学生课堂学习满足感缺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和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使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在教学中统一起来。

在讲学稿模式中,老师、学生人手一份同样的讲学稿,“师生共用”得到最直观的体现。然而,如果优等生对教师所讲置若罔闻,埋头自己做自己的,那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要么是看其他同学的答案,要么等老师订正答案后写在空白处,则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共同探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明显需要加强。国外有学者认为,“所谓‘学习’,就是跟客观世界的交往与对话,跟他人的交往与对话,跟自身的交往与对话。”[9]讲学稿的形成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讲学稿模式能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原因。在讲学稿模式中,如果只由学生个体独自进行感知、理解、识记以及运用,诚然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彼此竞争,却缺乏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学生集体智慧的交流与碰撞,不利于塑造自主、自信的心态和提高合作、交流、表达、表现的能力。

3.在讲学稿使用中,忽视学生情感道德、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讲学稿模式中,教师通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制定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中还有其他的一些目标,“教学过程不只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尽管认知发展是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10]

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新课程改革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教育目的做出了要求。教育目的的落实,离不开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自然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讲学稿在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上卓有成效。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紧紧围绕着讲学稿展开,出现课堂上教师很少引导学生看教材,看课本,学生很少翻阅课本,这种将教材边缘化、将知识与故事割裂化的现象,其目的侧重于对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识记和理解。那么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道德碰撞、情感交流显得苍白的同时,学生内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变化就严重滞后,在学习中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就让人质疑。缺乏情感体验基础的情感与道德教育,就仿佛一只折了一边翅膀的鸟,飞翔不远。

“讲学稿”在各门学科中推行,不能忽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这样的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在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中,“讲学稿”要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重视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领域上的引导,在课堂上,应尽可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之外的相关文献、图表、数据、图像,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本学科的诸种实验资源,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激发兴趣,学会观察,学会动手操作,学会自我探究和勇于创新。同时,“训练迁移研究表明,只要在学生能确认生活中所遇到的情境遇学习情境之间的相似性时,才较有可能运用他所学过的东西。而且,学生只有在符合下列两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较有可能察觉生活情境与学习情境之间的相似性:①生活情境与学习情境有许多方面明显相似;②要为学生提供寻找校外生活中运用校内可得内容的事例的练习。”[11]

因此,“讲学稿”模式不能简单地以提问代替质疑,以表层的讨论替代学生的探究,只求表面的热闹、形式的花哨,不注重目标的有效达成、学法的切实指导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上误区表明,一些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使讲学稿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和优势,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予以深思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36.

[2](日)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00.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63.

[4]李臣之.教师做科研——过程、方法与保障[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232.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48.

物理课件讲稿范文2

一、以讲学稿为平台,重构以学为核心的课堂文化

什么是课堂文化,引用杨全印教授对学校文化的一个论述:即“在这儿做事的方式”,我们把课堂文化解读为“在课堂上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我校之所以引进讲学稿这一模式,其初衷就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去学;为了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由重教转变为重学,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从效果来看,其作用还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影响到课堂文化的整体,即课堂环境文化、课堂制度文化、课堂行为文化、课堂精神文化。

1. 讲学稿让课堂环境文化走向自律

课堂环境既有显性的,如我们教室里布置了快乐书吧、荣誉柜、蓝色的桌布等,让师生感受到课堂上的整洁温馨和书香味;也有隐性的,即学生对这些显性课堂环境的保护。自从使用讲学稿之后,隐性的则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讲学稿是一份一份发放给学生,如果学生不整理好,不但不利于使用,而且给人直观的感觉就是乱,到处都是杂乱无章的讲学稿。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引导学生自理。现在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备好一个文件架,里面摆放的是分科整理好的文件夹(袋),既实用,又整齐美观。有些学生每天一到学校的第一件事或者是每天离校之前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整理好自己桌面上的讲学稿以及其他的学习用品。通过学生自己整理并形成自律,这一隐性的价值弥足珍贵。

2. 讲学稿让课堂行为文化走向自主。

课堂行为文化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具体体现在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师生怎样互动这三个方面,可以说课堂行为文化是课堂文化建设的关键。讲学稿的核心理念是“以学定教”,这也决定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文化也必须是以“学”为核心。是以学为主,还是以教为主,看似简单的问题,但这也是老师们最为纠结的问题。比如说如果课堂是以学为主,那老师在课堂上还能起多大的作用?自古以来不是讲老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吗?如果学生先学,那上课还有神秘感吗?那又怎样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学稿都已经把所有学习的东西固化了,又怎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老师也不就是在照本宣科了吗?出现这些种种的疑虑或矛盾都很正常,也正因为老师们的这些顾虑,所以我校在推进讲学稿时并不冒进,而是非常审慎的,从试点到全面铺开花了整整7年的时间。

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来说说我的理解。讲高尔基的《海燕》一课,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我发现一个学生提的问题很有意思:海燕还有同伴吗?这个问题不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问题。于是这节课我就从这个问题切入,引领学生把握海燕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情感。课后反思时,我感觉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弥足珍贵,是老师教的导向,值得老师尊重和细心地呵护。所以,只要老师能够积极思考,根本不必担心那份讲学稿会束缚自己的教学个性与自由。因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预设和生成的过程,如果说预设是我们教学的共性,那生成则为教学的个性,这两者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3. 讲学稿让课堂精神文化走向自美。

我们选择讲学稿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自觉、自主的基础上走向自美,即自我的完美,为成就学生的终身奠定基础。

虽然很难以显性的数据或指标来评估这种精神文化,但有一种现象还是令人高兴的,即大多数班级或多或少地涌现出一批小老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使用讲学稿特别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给学生自主展示的机会很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通过对讲学稿提前自主学习,已经对学习目标和内容有所了解,而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通过这种方式的自学,可能已经掌握了课堂要求的基本知识。

还是以自身的感受为例:有段时间因为咳嗽得厉害,说起话来不是很顺,但我不是很担心,因为班上至少有6个学生可以走上讲台,协助我完成教学任务。

二、以讲学稿为平台,构建以师为本的校本培训模式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离不开校本培训。那什么样的校本培训才是有效的呢?我们认为应该具备四个前提条件:一是以师为本,二是全员参与,三是具备平台,四是以课例培训为基本形式。近几年来,我校借鉴东庐中学“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的讲学稿备课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形成了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阅读――讨论――实践――反思。

1. 阅读是校本培训的基础。

从集体讨论这一层面来看,校本培训其实就是教师之间的对话或交流。如果要确保这种对话或交流有质量,教师就得提前做好准备,这种准备就是阅读。一方面是精读文本,即教材,另一方面还应广泛地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文本。广泛地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而且可以搜集更多的信息,优化思路。大量的阅读同时也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比如说,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我们的做法是在备课之前,先从网上把相关文章的中考题全部搜集在备课素材文件夹之内,然后对这些试题进行反复的研究,之后再把精华的内容呈现在讲学稿之上。

2. 讨论是校本培训的关键。

之所以说这个环节很关键,是因为稍不留意,这个环节就会流于形式,也许是碍于情面,也许是文人相轻,讨论往往成了伪讨论,集体备课也就成了伪集体备课,毫无意义,也毫无价值。面对这个问题,行政命令最多是治标不治本,主要还在于能够创设基于“对话”的“哥本哈根”环境。所谓“哥本哈根环境”,是由“哥本哈根精神”衍生而来的。20世纪初,丹麦著名科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玻尔在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积极倡导一种“平等、自由讨论和相互紧密地合作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即“哥本哈根精神”。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存在,玻尔才成功地在丹麦开辟了欧洲一个物理学圣地。这种精神也被称为是玻尔所留下的“物理学界最宝贵的财富”,“哥本哈根精神”也成为团队工作准则。

在这方面我校表现最为出色的是科学科组,可称之为“科学科组现象”――科学科组成员几乎都是“官”――要么是中层干部,要么是班主任或备课组长。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源于科学科组一直传承的“平等、民主、自由、批判、合作”科组集体讨论模式:即再好的课也是先批判,再重建。这种氛围有利于教师成长。在这方面,我感受颇深,所以好几次和我同备课组的老师说:和我吵上一架吧,不然的话,你们没进步,我也不可能有进步。

3. 实践是校本培训的落实。

实践指的是上课,在这一环节,我们强调的是在落实学习重难点的基础之上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前两个环节重在预设,落实这一环节重在生成。教师应该做到“目中有生,心中有我”,即根据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生成新的教学重点和思路,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不能迷失自我,而要扬自己所长,张扬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以语文为例,课前预习部分一定要过关,学生学习所存在的困惑是课堂教学的导向,所以“课堂共学”部分就要让教师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以学定教,同时也给每位教师更大的自主发挥余地。

4. 反思是校本培训的新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他进而提出了教师的成长规律是“经验+反思=成长”。所以说,上完课并不意味校本培训的结束,课后的反思是对前三个环节的总结和提升,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是校本培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校特别重视反思环节,比如每次我们备课组在讨论下一个课题之前,首先是相互交流上一个话题的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反思,这样取得的效果非常好。

物理课件讲稿范文3

一、 掌握课程内容

我任教的是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以下简称“微寄”),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全面掌握课程内容是讲好课的关键。我每次拿到新版教材后,总要先将整个课本粗读一遍,具体备课之前再细读,对教科书上的每字每句均反复琢磨,做到深刻理解,全面掌握。这样就能适当选择教材和妥善安排教材,并能较好地准备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一连串“为什么”。

二、 了解学生情况

对“微寄”相关的一些先修课程,我注重了解学生学过些什么内容,理解的程度怎样,这样,在备课的时候,使自己讲授的内容与先修课程的内容多多地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自己的讲课服务。

如:我在讲到细菌的遗传与变异这一节时,课堂首先提问:什么叫遗传?什么叫变异?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生物课中已学过)。通过一问一答,再与同学们一起综合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的概念。这样做,不但可使学生易于接受所讲的内容,还能使他们对先修课程的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通过交谈、辅导答疑、举行测验等环节,不断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设身处地考虑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的疑点和难点,通过摸底,做到“心中有数”。

三、 认真准备讲稿

在着手编写每一章讲稿时,我都要首先分析一下:这一章有哪些新的概念?新的理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讲清这些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论?对教学重点,我在讲稿中写得较详细,从不同侧面去说明,在不同的地方反复强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到这确实是重点,而予以重视。

如在讲到超敏反应这一章时,从免疫反应对机体产生有利和不利的两方面着手,展开对超敏反应概念的叙述,列举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输血反应等事例,提高学生学习超敏反应的兴趣和重视对超敏反应的学习。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讲解时我结合图表来加深学生对这方面的理解。近年来,借助 CAI课件,融现代教学媒体的“声、光、色”为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能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在编写讲稿时,除了要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外,讲课时板书的布置和次序,在讲稿中也都准备好,避免临时布置,安排不好,以致影响教学效果。

四、 做好默讲、试讲

默讲与试讲,是近期备课中最重要的环节。多年的实践证明:默讲与试讲好处多。通过默讲,可以计划先讲哪句话,怎样才有启发性。如果感到什么地方讲得不顺,还可及时修改讲稿,同时也熟悉了内容,上课时不再看讲稿,有利于思想集中。通过默讲及试讲,对上课时间的掌握也作了进一步的预测。

五、 注意表达方式

课要讲得好,除内容充实外,还要着重讲课的艺术和技术,注意表达方式。怎样讲课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的体会是:不但要恰当地、巧妙地利用声调的轻、重、缓、急,以造成讲课气氛的波澜起伏;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承上启下,引入新课。如我在讲授抗原这一章时,首先从特异性免疫需要抗原参加这一特点引入新课:什么叫抗原?从伤寒杆菌感染机体,使机体获得特异免疫力的例子,引入抗原的概念,说明抗原是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物质。

(2)用日常生活来解释问题。如我在讲授病原性球菌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皮肤疮疖或咽峡炎或扁桃腺炎等感染诱导出化脓性感染的普遍性及学习本章的重要性。

(3)提出问题,抓住学生的心。如我在头一节课即将下课时,会把下一节课要讲的第一个标题预先写在黑板上,采用古典小说法“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作为前一节课的结束语,给人以悬念。

(4)在讲授细菌各论时,我喜欢先讲临床病例,再联系一个细菌导入新课。如细菌性痢疾是由什么引起的?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好,下面讲痢疾杆菌。我的体会是:课堂讲课既不是念,也不是背,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讲稿的内容。使学生听起来觉得生动、活泼、富于启发性。

在讲课时,我还应用“态势语言”如姿势和手势来帮助和增强语言的表达,富于表情,面向学生,轮流正视左右前后的同学,使其感到我在向他们讲心里话。

六、 及时检查改进

每次讲课以后,我都习惯于把讲课的内容和方式仔细地回忆、检查一下。

对于成功的方面,作为经验肯定下来;对于失败的方面,分析原因,定出改进的方法。

除此以外,课后还经求学生的意见。面对免疫学抽象难懂,细菌总论枯燥无味,细菌各论好懂难记,带着这些问题我反复琢磨:怎样才能使学生易懂?如何使学生好记?不觉乏味?我自己在多年的教学中摸索着改进的方法。针对免疫学的抽象难懂,努力使其具体化、形象化。

如在讲到免疫系统一章时,阐述了这个系统中最主要的组成是两类淋巴细胞,它们在免疫应答中发挥主要作用,分别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为了形象化,我把人的胸腺比喻为公安学校, T细胞是这所学校培养的公安战士;还把人的骨髓比喻为军事院校, B细胞是这所学校培养的军事干部;公安战士也好,军事干部也罢,共同担当保卫工作(完成特异性免疫)。又如:在讲到抗原的特异性时,我把它喻为专一性、对应性,锁和钥匙的关系。

再如,在抗感染免疫这一章中,阐述了机体的天然抵抗力有三:①屏障结构;②吞噬细胞;③体液因素。这时,我把屏障结构喻为碉堡,把吞噬细胞喻为战士;把体液中杀菌物质喻为武器;课后学生反映趣味性强。我在讲到 T细胞亚群时,其中提到: TH具有协助B细胞免疫应答的功能 ;Tr具有抑制免疫应答的功能 ;个别学生感到不解,我还是用比喻的方法来释疑。如: TH――促进免疫, Tr――抑制免疫,实质上起调控作用,犹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相辅相成。在讲到细菌的遗传时,我把它喻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样讲授,学生反映形象,比喻恰当且风趣,想听易懂。

各论中细菌有几十种之多,在染色等特性上易混淆,我运用数学上的补集合法原理,指导学生记忆。例如:细菌按 G染色分类,杆菌多为 G-而球菌多为G+,只要记住这一大的规律和少数例外的细菌就行了。

各论中细菌叙述的格式相同,我通

过表格式进行综合归纳,比较各菌的主要特征。如讲到病原性球菌时,我把其归纳为一张表,结果一目了然。实践证明,这样讲便于记忆,容易记牢。各论是总论的延伸,学习各论时我还联系总论来讲,学完各论又回头看总论,学生觉得有根有梢,学起来并不费力。

免疫学主要是以机体对异物的反应性为纲进行阐述,抓住这个纲,我觉得教学亦不难。

七、不断努力提高

物理课件讲稿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学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09

“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是每一位教师都要面对的课题,如何帮助学生摘掉“学困生”的帽子,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需要教师长期的探索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主要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三方面谈一些笔者个人的认识和做法,以期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变有所帮助。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记得在一次教师培训活动中,教研员讲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习惯在学生做题时,在全班巡视,他经常刻意地在一位“学困生”课桌旁多停留一会儿,俯下身子看一看他的完成情况,这位学生学习越来越积极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其实,“学困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和爱护,由于自卑心理,怯于接近教师,更羞于讨教问题,这时候教师要多关心他们,鼓励并要求他们定期与教师交流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困生”明白,学习有困难不要怕,重要的是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共同把学习道路上的障碍物搬掉,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尽量避免教师语言或态度的不慎,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脆弱的自尊心。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同时也会慢慢喜欢你所教的学科。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真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学生,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尊重学生,承认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尊重是每个人最深沉的内心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使“学困生”感觉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点燃学习的热情。

二、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生物,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在高中教学中,生物这门课在兴趣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生物学研究的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素材鲜活,贴近生活。其次,在笔者所在的地区,自2014年以前生物是非中考科目,对于高中生来说,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没有其他中考科目所面临的初中遗留问题,学生在心理上会珍惜高中生物学习这一新的开端。关键是生物教师如何把握好这样的学科优势,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

1. 让充满快乐的生物课堂吸引学生

在生物教学中普遍存在课时紧张的问题,高一、高二赶进度、高三进入全面高考复习,课堂教学中有的环节被压缩了,有的学生实验也不做了,课堂的“欢乐”指数降低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如能充分挖掘“快乐”因素,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标教材每节开篇的问题探讨环节中,有许多吸引学生的有趣话题就是很好的“快乐”素材。例如,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一节的学习,就是从美国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科学家利用提取出的恐龙的DNA分子复活恐龙的问题探讨开始的,课堂上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提出这一问题,全体同学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自然而然地有效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也是学习中的“快乐因素”。细胞分裂和光合作用均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难点,复杂的过程是学生的易混点和易错点,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教师结合课件进行讲解,形象直观的课件容易突破重难点,给学生以豁然开朗的学习体验,变枯燥为快乐。

2. 让高效的生物课堂留住学生

欢乐的课堂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检验的标准是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借鉴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模式,通过教师经历下“题海”备课组集体编写讲学稿个人课前备课检查批改上交讲学稿个人课前最后一次调整教学方案的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完成读课本结合讲学稿尝试完成课本习题完成讲学稿上学前准备上交讲学稿课前短时间的同学交流,从而打造了高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让学生感到学得轻松而又扎实,培养了好的学习思维习惯,也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3. 让有成就感的生物课堂激励学生

在学习中没有成功的体验是许多同学放弃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更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了低起点、小台阶、精备课、分层次的方法,只要教师心中有“学困生”,习题设计分成必做(基础)和选做(提高)两组,课堂提问考虑“学困生”的实际,这些细致入微的工作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又对“学困生”有关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收获知识体验成功,使学生有了进一步学好生物的动力。

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和“学困生”的交流中了解到,有些“学困生”虽然有兴趣,也肯下功夫,但是他们的成绩却总是上不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会学。”我们对这样的学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应引导和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

物理课件讲稿范文5

一,对礼堂的环境不熟悉,产生怯场心理。

课堂的讲台,对于一个经常讲课的老师来说是没有陌生感的。但礼堂的讲台可不同了,宽敞的会场,台下几百双盯着你的眼睛,伸到嘴前的麦克风......这一切也许对常做报告的领导是熟悉的,但对一个普通教师来讲是不习惯的。邵守义教授说:“这种时间,地点,环境的变更,这种大庭广众的局面,自然就要使人产生一种压抑,胆怯的心理。”心理学家认为,由于无知或未知,就会对一些事物或现象产生惧怕。我就是在这种变更的环境中,被不熟悉的麦克风和黑压压的观众吓倒了。

二,精神不集中,导致忘词。

刚一上台,一些熟悉我的学生就笑了,好像是说:“原来是张老师发言,看他说什么。”此时,我不自觉地寻找那些学生,观察整个会场对我的反映。就在这精力分散的一瞬间,原来想说的话就遗忘了。讲课时由于意外情况出现遗忘,可以借助于板书,教案,学生的提醒回忆起来,而礼堂的讲台可没有这样的有利条件。如果我在笑声中集中精力,按照自己的思路全力以赴讲下去,就能避免忘词。

三,对稿子机械记忆,导致不能随机应变。

物理课件讲稿范文6

学生应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而“表达与交流”的方式以书面表达与交流和口头表达与交流为主。

“黄金3+2”是指预备铃到上课铃间的三分钟至每节新课的前两分钟共五分钟时间,简称“黄金5分钟”。看似短短的5分钟,细细算来,却可以发挥巨大的能量。如果以一个学期使用18周来计算,每周有5节语文课,一个学期将有140个“黄金5分钟”。如果一个班的学生约有40多人,则每个学期人均使用次数为3次。照这样计算,高中三年6个学期里,将产生840个“黄金5分钟”,人均受训次数将达18次。这是一项非常可观的预算,我们不难想象,受过高中三年不懈培训,独立在讲台上演讲近18次,听取同伴演讲近800次,参与文稿创作及聆听他人文稿达800多次的学生,会有怎样一种收获与体验。所以,善于开发“黄金3+2”,可以为学生提供受训时间和受训机会,让“有话可说”的实现成为可能。

在活动内容的设置中,笔者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各个学段对“表达交流”的要求为依据,创设了《我是这样长大的》、《触动心灵的人和事》、《难忘的场景》等十大训练板块。让学生在训练板块的推进中从自身成长的点滴回忆中、从经历的人与事中、从报纸书籍电视网络新闻的阅读中、从对时事热点的关注与评论中、从感动中国人物和心中偶像的解读中、从一分钟作文的快速构建中有“说”的欲望、“听”的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说”的能力。

对高一新生而言,这一训练就更应注重入门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内容的设置上更应注重由浅入深、由易向难依次推进。笔者对恩平一中2012届高一(19)班新生在第一学期里的训练内容安排如下:1—3周《让您认识我》,4—6周《难忘的一幕》,7—9周《迷人的景色》,12—14周《让我骄傲的一件事》,15—17周《触动心灵的人和事》,18—20周《好书推介》。在执行中,首先指导全班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专题撰写演讲稿,以周记形式完成;然后指导语文课代表安排好本班各位学生在本学期内的演讲次序,落实稿件检查工作;最后对即将参加演讲的学生给予必要的辅导,如稿件修改、仪表仪态、语调语速等。

记得在一次专题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训练中,笔者提前一天拿出了一份记载我国留法学生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举行的主题为“支持北京奥运,反对媒体不公”的游行示威集会事件的旧报纸让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就报纸中提到的“李洹在会场上发表了长篇法文演讲,引起了全世界关注的事件”发表评论。第二天“黄金3+2分钟”演讲台上,郑思勇同学早早地拿着写好的讲稿在教室靠门处站立着,信心满怀地等待着科代表的“报幕”。一句“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郑思勇同学为我们演讲,掌声有请!”把小勇引向讲台中央。随后,小勇向同学们介绍了李洹事件的大致经过,再向大家宣读了演讲中的部分译文,最后做出评论。评论时,他慷慨激昂地说:“2008年4月19日是我们中国学生值得记忆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爱国留学生李洹用他的爱国热情,富有哲理和逻辑思辨的行文,地道的法语,圆润、优美的嗓音,流畅的语言征服了法国和全世界。他的演讲赢得了法国人的尊重,为中国人守住了尊严,是我们当代学子的榜样!我们应向他学习,打好知识基础,将来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也一定让祖国为我们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段发自肺腑的言语赢得了全班经久不息雷动般的掌声,使全班同学内心的爱国情怀沸腾了起来,心灵与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