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范例6篇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范文1

收稿日期:2013-09-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205);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资助项目(2013)

作者简介:叶昌东(1983-),男,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E-mail)。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对城乡规划建设有三方面的新要求: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以及对生态、绿地等要素的重视。文章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的需求变化,结合农林院校在风景园林、国土研究、乡村研究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提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化教育应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生态景观设计、土地利用、乡村规划。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乡规划;教育特色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18-04

城乡规划专业与社会经济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全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5个,城市化率从18%上升到52.5%,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4倍[1]。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带来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从20世纪末的不足30所迅速增加到约140余所,学科背景由单一的以建筑学为主向地理学、风景园林、测量学等多学科发展。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2-4]:一是有传统建筑学背景的院校;二是以区域分析、宏观分析为主的有地理学背景的院校;三是以风景园林学科为依托的农林院校。第一种类型的院校以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培养的学生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设计思维能力强;第二种类型的院校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区域分析及宏观社会、经济分析,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三种类型的院校以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为代表,其注重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研究[5]。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差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大体来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发展以物质性大规模的土木建造为主,对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建筑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较迫切。第二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逐渐过渡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人居环境、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等,为擅长社会调查、宏观经济分析、区域规划的地理学研究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提供了发挥空间。第三阶段,即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30多年来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2年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到来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社会需求的特点

生态建设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开始,霍华德在其田园城市理论中就表达了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强调农田、绿地等要素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性;此后在有机疏散、生态城市、绿带控制、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规划理念中,均突出强调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目前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最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包括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凑城市、低碳城市等从不同的侧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中国经历了30余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目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来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大,也必将使城市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其转变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

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内涵是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城市和乡村密不可分,城市是城乡区域的中心,为城乡区域提供现代化工商业服务设施;乡村是城市的发展腹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和空间(特别是生态环境空间)。2008年《城乡规划法》取代原来的《城市规划法》,标志着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正式建立和实施,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有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将村庄规划纳入到统一的规划编制管理体系中;其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更加突出城乡一体的布局模式;第三是建立并完善乡村层面的规划。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一系列乡村层面的重要规划在全国铺开,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实践的体现,它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规划管理强调多规融合。负责城乡空间规划布局的主要有建设部门的城市(乡)规划系统,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以及发改部门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系统。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模式要求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协调一致,要求多学科、多层次人员的参与。目前广泛开展的“两规衔接”〔包括城市(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多规融合”〔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等〕模式正是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市规划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布局,生态、绿地空间要素是城市空间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游憩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可以提高居住功能的环境质量等。当前在城市(乡)规划工作中开展的一些生态、绿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如绿地系统规划、绿道网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选等,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人们对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重视。

(四)构建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强调节约理念,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长期粗放式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构建节约型内涵式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四个方面对新时期城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有了用武之地,其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可以在相关领域发挥更加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从学科发展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风景园林为主要依托的生态学优势

风景园林专业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农林院校开设的城乡规划专业大多依托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优势,如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与城乡规划联系紧密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传统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此外,农林院校在植物、园艺、农业、林业等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优势也有了展示的空间,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城乡规划实践中也将大显身手。

(二)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国土研究优势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农林院校有较强的优势。负责土地管理工作的部门主要有规划建设部门和国土部门,其中国土部门与农业部门有密切联系。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前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分属农业部和建设部主管,因此农业院校在土地管理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农业院校占多数。

然而由于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规划和管理方面往往难以保持协调一致,因此,在学科建设上土地资源管理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与联系一直不太紧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多规融合管理模式下,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方面的协调将得到加强,这也为密切两个专业的联系提供了机遇,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以乡村为重点的地域空间研究优势

乡村是农林院校在地域空间上的重点研究领域,有长期从事乡村区域研究的深厚基础,是农林院校突出的学科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乡规划重点是城乡统筹,而乡村区域规划研究是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这就更需要农林院校在乡村研究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城乡统筹的规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色化方向

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坚持特色化发展的方向。结合学科优势,农林院校特色化教育改革应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生态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最具特色的专业,其专业教育的重点主要包括:

1.绿地系统规划

随着生态文明在城乡建设实践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绿地系统规划已由过去仅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上升到单独的规划类型;空间上也突破城市内部公园绿地的局限,向区域性生态绿化网络系统的方向发展。城乡建设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带来对相关领域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绿地系统规划应当进一步作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优势和特色进行培育。

2.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将带来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需求的上升,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3.生态环境规划

宏观生态环境规划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新的内容,农林院校在生态环境相关研究领域具备较强优势,可以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之一。

(二)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内容,农林院校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具备较强优势,应当加强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主要整合方向有:(1)国土空间布局。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多规融合”的背景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十分必要。(2)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具备地理空间信息的存储、查询、分析、展示等综合功能优势,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随着规划空间的不断扩大,地理信息系统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乡村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层规划,规划实践工作量大,社会需求多,将成为促进城乡规划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在乡村规划领域具备较强的优势,应当在乡村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乡村规划同样应当作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城乡规划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其中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农林院校应认清新时期城乡规划要求的变化,发挥自身的优势,明确专业发展定位,找准学科发展方向。本文从社会实践需求角度出发,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的新特征,立足农林院校的学科优势,提出了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人员以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单赛卖,韩立云.“ 建设热”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教育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2009(12):17-19.

[2]李翅.风景园林类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特色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16-19.

[3]冯维波,裴雯,巫昊燕,等.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构想——融合建筑学与地理学的城市规划教育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52-56.

[4]千庆兰,邓清华,宋建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课程改革构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22-124.

[5]郑玮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32-35.

[6]卓健.城市规划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更加专业化——法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及相关争论[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6):87-91.

Featur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eriod

YE Changdong1, ZHANG Yuanyuan2

(1.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P. R. China;

2.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20, P. R. China)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范文2

【关键词】土地规划;整理;技术

1.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2.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2.1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2.2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2.3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3.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3.1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3.2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3.2.1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3.2.2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4.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4.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埂坎顶宽30cm,高30-50cm,田块长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埂在上、沟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4.2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实行自流排水。

4.3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4.4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4.5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总之,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范文3

关键词:园林规划及施工;细节处理

在园林规划及施工中,细节处理、施工优化很有必要。然而,虽然园林的设计规划和施工技术趋向成熟,相关工作人员对细节处理措施也逐渐完善,但由于园林设计与实际环境不搭、施工人员未能领会设计意图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园林规划及施工在细节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 园林设计规划的细节问题处理

1.1 工程所在处的勘察

在园林设计规划之前,勘察工程所在地对保障施工设计规划科学合理和施工过程安全顺利有着基础作用。因此,设计人员在园林施工规划之前,仔细勘察工程所在地周围的生态环境、地理位置、地质条件、道路交通、电源水源以及堆料场地等,熟练掌握施工现场的实际环境,根据设计意图和勘察资料,评析施工现场中存在的问题,为接下来的施工计划方案提供详细的材料和信息。另外,在勘察施工现场过程中,要测量和记录园林绿化区域的标准、地貌、地形、坡度、地上地下管线,以及凹点、拐点等的具体标准,并标在地形图上,充分考虑和严格控制每一个细节的变量。最后,完成勘查工作之后,根据相关的规范,认真编写详细的勘察报告,绘制简洁易懂的图标,必要情况下要进行注释说明,以保证施工人员能够准确理解设计规划。

2 园林工程的设计

首先,要以生态学规则和园林景观需要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设计园林景观布局,结合生态效益,规划园林的多层结构,通过物种丰富的乔木层改善生态环境。其次,要采用植物造景的方法营造复式种植结构,增加园林的绿化量。在园林建筑生硬的几何线条和单调的空间上,可以采用紫藤、常春藤、绿萝、爬山虎、木香等攀爬类植物。此外,设计人员要根据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谨慎选择植物,在提高引种成活率的同时,避免其对本土植物的侵略。最后,设计人员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长空间和工程的经济状况。通常情况下,刚种植的植物整体会给人一种疏散的感觉,由于植物从幼苗到成型需要一定的生长时间,所以在设计时为了成型效果会增加植物的种植密度,随着植物的生长,过高的密度不仅对苗木的正常生长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增加园林建设资金。

3 园林施工过程的细节问题处理

3.1 土方施工工作的措施

园林工程主要包括土方工程、筑山工程和种植工程3大类,其中土方工程是基础部分,因此在土方工程中一定要重视细节处理。施工人员在土方开挖之前,首先要根据施工规划方案的布置图,确定开挖路线、范围、顺序以及挖出去的土堆放地,然后根据施工规划方案的要求,标出地上、地下的管线等障碍物,在保证地面平整的情况下,提前挖好临时性水沟并做好排水坡度。在夜间施工时,一定要仔细认真,避免挖错、超出挖掘范围等情况的发生。另外,开挖土方时,要注意季节时令因素,不宜在雨季开挖,并且要分段逐段地分期完成土方开挖工作。

3.2 硬质景观的细节处理

在园林艺术中,与绿地衔接最密切的是硬质景观,例如园路、广场、台阶等,施工人员设计师由于考虑到园林整体效果、生态环境、当下流行等因素,通常会采用一些高档天然石材进行铺装,增加园林的艺术效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园林的质量和园路的稳定性,施工人员在路边石内侧可以采用混凝土加固,不过,在此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混凝土的尺寸形状会否满足园林设计要求。除此之外,对置石环节也要予以高度重视,从挑选石材到石材的摆放,都要让专业人员根据石材的特点和园林的艺术风格进行安排,使石材之美与园林之美能够相互融合。

3.3 植物种植的工程建设

在园林建设中,植物工程从古至今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同的园林风格都是要借助不同的植物景观来体现,与其他工程不同,植物工程由于其具有生命的特点,在植物造景中,一定要根据园林生态环境与四季变化,加强对园林中植物的培养和保护,从而提高园林的整体质量。因此,在植物工程中,一定要注意细节方面的工作,在夏季避免高温的损伤,在冬季进行防冻保护,在雨季注意水涝灾害,在旱季注意浇水施肥等措施。

4 结语

园林施工规划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加强园林的设计规划和施工细节的管理,对整个园林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园林规划及施工中的细节处理工作,才能提高园林的质量,从而建设出具有美感的园林。

参考文献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范文4

关键词:地被植物 园林规划 合理运用

一、地被植物的定义

地被植物是指覆盖在土壤表面的、适应性较强的低矮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它或是自然生长,或是经过修剪后形成的较贴近地面,经成片栽植后,枝叶密集生长能覆盖土壤表面的植物,能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而且适应性极强,生长扩展能力良好。它具体包括草本植物,藤本植物,低矮木本植物,荫生植物,葡伏植物及多肉质植物等。它们以大自然鲜艳的色彩和浓郁香味,表现出迷人的形态,往往能给人以亲近大自然的感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具体体现。

二、地被植物的优点

地被植物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即抗性强,病虫害少,对土壤的要求不高,生长较快。此外,地被植物还具有绿化程度高,绿化覆盖面积广的特点,而且在管理中花费人力物力资源不多,具有良好的美化环境效果。一般情况下,地被植物只要及时让其吸收水份,除干杂草,再加上稍微修剪,及时施肥,便能达到人们理想中的景观效果。特别是草本花卉植物,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较快,成活率高,花色鲜艳,装饰效果好,美化效果明显使得其具有美化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得到大多数人们的青睐。

三、地被植物在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地被植物在园林规划中应用广泛,可以种植在草坪上,大树下,还可以种植在岩石边,水流旁。当然,不同地被植物配置构成不同的景观效果,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艺术形态。因此,我们在进行园林规划时,要合理配置地被植物,使其发挥良好的景观效果。

1、充分了解地被植物的绿化功能

园林规划中要充分运用地被植物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形态,展现最佳的景观效果。地被植物具有丰富多彩的颜色,而且有些植物还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开出颜色不一的花朵。四季开花的地被植物各有不同,每个品种的地被植物又有不同的色彩。因此,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及施工时,要充分掌握各种地被植物的开花时节和季相变化,方便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2、注意地被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应用

园林规划中注意地被植物的选择和应用,要充分考虑地被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每一种植物表现出来的形态,色彩及美观效果都不尽相同,适应的环境也各有千秋。要设计好、布置好、种植好地被植物,发挥其美化环境功能,就要慎重选择地被植物多种品种,并进行合理搭配,使其呈现多样性的效果,达到色彩美、形态美、季相美的植物景观。

3、优先选择本土植物

选择地被植物时要优先选择本土植物,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的地被植物适应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只有在适合的地理环境下地被植物才能达到良性生长。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条件差异明显,我们在进行园林规划时要注意选择本土植物,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园林规划时优先选择本土植物,不仅适应了地理气候的条件,还节约了规划时的成本。选择本地植物作为园林规划的素材,几乎不用考虑当地的地理气候因素,只要进行简单种植和管理即可。本土植物适合本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不需要再对地理环境进行设置和保护,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又节约了很多培植成本。重要的是,优先选择本土植物,避免了与其他地区园林规划中地被植物的雷同,凸显了当地植被特色,成为了本地区植被景观的亮点。

从美学上讲,园林规划中优先选择本土植物满足了城市园林规划的需求,可以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地被植物的生态位,形成了舒适的美感。从生态稳定上讲,选择本土植被避免了外来植被对本土植被的侵害,是地区生态植被稳定及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优先选择本土植被既满足了美化环境的功能,又有助于生态稳定与和谐。

4、合理配置中注意生态配置

园林规划并不是简单地将植物任意组合在一起,植物搭配的过程应是合理的生态配置的过程。在利用植被进行园林规划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环境要素,合理搭配地被植物,彰显环境与人的协调。我们进行植物配置时,首先要考虑植物的生长速度、生态习性和生长覆盖面积,将其与灌、乔、草合理搭配,使各种物种之间形成一种较为和谐稳定的植物群落,共同构成我们追求的生态配置效果。例如,在一些林分密度较小的树林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能够开花的地被植物,既起到密度补充作用,又形成了色彩美观效果。

5、注意色彩搭配效果

地被植物的种类繁多,色彩不一,在进行园林规划时,我们不只要注意物种的搭配,还应注意色彩的协调统一。和谐的色彩构成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景观形态,使人们追求的生态配置效果之一。不同的地被植物的枝叶、花朵颜色不一样,四季变化时花朵或叶子的颜色也不一样,因此,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各种地被植物搭配时的色彩效果,还应考虑到季节变化时的色彩效果。此外,同样的地被植物之间也要注意色彩的搭配,进行混栽,避免颜色单一,缺乏美感。通常站在美学角度讲,色彩搭配应做到明亮和谐、冷暖和谐。反差和谐就可以了。

6、注意植物间的高度搭配

一般情况下,由于地被植物覆盖在土壤表面,较矮,在进行园林规划时,地被植物种植在桥灌木下层,对乔灌木起到密度补充或空间补充作用,作为一种填充或映衬的效果出现。我们在进行园林规划时,应注意植物间高度的和谐搭配,以达到美观效果。例如,当乔灌木的树杈分支点较低时,就应选取一些贴地型的地被植物;乔灌木树杈分支点较高时,就可以选取一些植株较高的地被植物。高的搭配作为生态配置的一种,是园林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效果也十分明显。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地被植物的应用已作为重要的元素出现在现代的园林规划中。由于其种类多种多样,高低参差不齐,颜色五彩缤纷,我们在进行园林规划时,应了解每一类地被植物的生长习性及形态效果,充分挖掘其潜能,为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许金虹. 浅谈地被植物在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 华章, 2011,(09)

[2] 涂武林, 闫红伟. 沈阳城市园林应用地被植物的调查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3] 席亚娟, 孙莉. 园林规划与城市生态建设[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3)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范文5

关键词:风景园林;风景规划;规划体系;土地利用;荷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1-0028-04

收稿日期:2015-09-28

修回日期:2016-07-22

Abstract: Landscape planning is a broad and meaningful concept mentioned in 2009 by the global landscape convention, it pointed out that landscape planning was defined as: responsible, proactive tips or action process to manage, improve, protect or restore the scenery. Europe has a rich history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advanced technical system.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syste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planning of Netherlands. We find out the core content of landscape planning of Netherlands is the distribution and consummating the way of using land. Besides,we take land us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compare and analyze related content of landscape planning between China and Netherlands, in order to find a good position of Landscape planning in planning system nowadays in China.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planning; Planning system; Land use; Netherlands

1研究背景

IFLA世界理事会于2009年10月通过的《全球风景公约》(Global Landscape Convention,以下简称《公约》)明确了风景的概念,也明确了风景规划的定义。近年来,全球城市化进程减缓,改造和提升人居环境已经成为新的建设重点,美好风景的规划和保护已引发了全人类的共鸣与关注。欧洲和中国一样,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质的自然景观基础,早在20世纪中叶各个国家就已经意识到要合理规划现有景观资源,以永续利用这种资源,而这也是提升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荷兰将风景规划融入到土地利用规划中,保证在使用土地时就有着对风景的思考;德国的风景规划则以独立或组合两种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国土规划中[1-2]。总的来说,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早,欧洲各国都有着较为丰富的风景规划经验。

2风景规划概念释义

以土地为作用对象的风景规划,核心观点在于对自然和社会这两种属性给予同等程度的关注,并加以融合,其结果在于满足并提高人类的体验品质。这种思路并不是针对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也不是土地视角下的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风景规划以提升环境品质为基本出发点,手段方法包括创造美好的视觉场景、保护并恢复具有历史价值的场所、提供丰富活动内容的游憩场所等。

《公约》的通过标志着针对土地的风景规划等相关行为已经得到了全球主导国家的关注与支持,这正是各国风景园林工作者走向协作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其统一框架下,风景园林工作者能更加方便并清晰地明确自己的任务和方向。

《公约》中关于风景规划有两个关键的定义解释,一是“风景”,被解释为“土地、水系统和(或)海洋区域的总称,其面貌是自然和(或)文化因素单方和(或)相互作用造成的结果”。这句话阐述了两个关键定义,即风景的本质在于其自然属性,以及风景所表达出来的形象易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实则是描述风景的社会属性。二是明确了风景规划的基本内涵,《公约》指出风景规划的四大任务包括管理L景、提升风景、保护风景、恢复风景,以这四大任务为核心共同构成了风景规划的基本内涵[3]。

3荷兰的风景规划

3.1荷兰风景规划发展概述

荷兰国土狭小,人口密度大,高度发达的城镇化、工业化和交通网络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缺程度。而在荷兰入海的莱茵河、马斯河等,集水面积比荷兰本土大近6倍,由此可见荷兰在进行风景规划之初整体就面临苛刻的条件。20世纪初在颁布了多项土地整理法案后,荷兰政府开始着手实施大规模的区域风景规划和乡村土地整理,整个过程历时大半个世纪。

1924年,荷兰政府颁布了第一个《土地整理法》法案,荷兰农业生产因此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并拉开了荷兰土地整理的序幕。1938年,在原有法案的基础上荷兰政府又颁布了第二个《土地整理法》,目标仍然是改善农业用地的使用现状,提出更有效的土地利用策略,增加农业产量,消除零散用地,规整划一。这一法案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奠定了荷兰大尺度农业景观面貌的基础。

1947年,荷兰颁布了《瓦赫伦岛土地整理法》,这开启了从简单的土地重新分配转向更为复杂的土地发展计划,风景规划的要求被逐渐重视起来。在借鉴了瓦赫伦岛土地整理的经验后,1954年荷兰颁布了第三个《土地整理法》,这次法案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其明确规定了风景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必须的组成部分,风景规划也因此获得制度和法律上的支持,法案还指出风景规划必须由林业部门负责。新法案的通过为发展多重目标的风景规划提供了可能,包括设立自然保护区、开展休闲娱乐等。

20世纪70 年代后,随着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多元化诉求开始占据风景规划思想主导地位。1985年《土地开发法》正式取代《土地整理法》,在新法案中这些新的需求被予以考虑,休闲娱乐场地、自然保护区等用地的设定可能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各方利益受到了同等的重视。此时社会的主流认知也开始转向风景规划的相关内容,例如进行大尺度生态关系修复、生态安全格局等方面的研究[4]。

由上述变迁不难发现,自1924年第一个《土地整理法》的实施,到1985年《土地开发法》的替代,风景规划的发展与变迁受到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在特定时间出台的法案的影响,这种影响意义深刻。从一开始以农业增产为发展目标,破碎的农田被整理,无意间形成了大尺度的农业景观,到后来转变为农业生产与其他方面的平衡发展,最终转变为追求多元化的社会利益,风景规划是随着土地整治目标的转变实现了内涵的丰富(表1)。

3.2荷兰现行规划体系

荷兰作为典型的人多地少、高密度发展的欧洲国家,和我国国情背景较为相似,总体而言其城乡规划体系和我国比较相似,呈现出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模式。但由于荷兰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发展起源有所不同,在现行的空间规划体系中已经将这两者一并考虑,这种思想与任务的转变值得风景规划师思考。

3.2.1自上而下是主要特征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主要分为全国、省级和市级三个层次。全国层面的规划通常被称为全国空间规划,由国家议会批准实施,还包括国家空间战略和规划准则、政策,主要目的是进行全国核心问题决策,例如大型的农业区、保护区、工业区的定位划分。省域结构规划为所在区域提供规划政策和导则。市级层面的规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市域结构规划,二是土地利用规划,也可称作土地分区图则。市域结构规划类似于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对目标进行定性规划,并提出一定的政策和导则,土地使用规划类似我国控制线详细规划,其核心内容是不同土地利用的分配和使用方案,该规划能够有力地约束地方政府的开发建设行为,是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核心内容(表2)。

通常情况下,站在约束力和法律效力的角度,市级层面的土地利用规划(Municipal Land-use Plan)是整个荷兰空间规划体系中唯一的法定规划,其他诸如中央政府层面的全国空间规划、省级层面的省域结构规划等都属于指导性规划,并不具备明确的法律效力。

在荷兰空间规划体系中,宏观层面并不设立强制性规划,相关规划只作为政策指引和规划导则。根据《空间规划法》,地方政府在充分考虑上位规划―省域结构规划、全国空间规划、空间战略等的情况下,独立编制并实施土地使用规划,经由上级政府部门审批后才能生效。规划的修正与改动也必须由地方政府先提出申请,再由上级政府批准后才能组织修编,省域结构规划与中央层面的全国空间规划也有着相似的逐级管制关系,这与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荷兰规划体系表现出明显的自上而下的特点,在中央政府占据绝对领导地位的前提下,省级、市级政府在决策上仍然具有发言权,实际情况是三级政府之间经常进行对话和磋商行为从而保证规划的科学实施与进行,“民主后的集中决策”可以说是荷兰规划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

3.2.2政策保障内容

荷兰在坚持自上而下的大前提下,通过法规、制度、政策等方面来保障规划行为的民主性,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第一,君主立宪的行政制度使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规划与决策中相互影响且制约,任何一项规划的通过必须进过议会讨论的形式进行;第二,中央政府的财政分配权与地方政府的规划许可证发放权之间的相互制约;第三,《空间规划法》明确指出规划是一项协商活动,任何利益主体与规划编制人员有责任创造规划协商的条件,从而确立其法律地位;第四,荷兰空间规划部门内有超过300名的专业规划师来保证各项规划协调工作能够高效执行,人数之多为欧洲所有国家之首。

3.2.3城乡统筹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由荷兰住房、空间规划和环境部(Ministry of Housing,Spatial Planning and the Environment)制定的空间规划,改变了该国传统上侧重城市的倾向。新版《空间规划法》规定了省级土地整理项目必须与地区空g规划相吻合,同时规定自治市政府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的土地使用规划(Land Use Plan)须覆盖全部乡村地区,这体现出空间规划对乡村地域的全新关注[6]。

3.3荷兰风景规划在现行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城乡统筹一元结构特征是风景规划发挥其实际作用的基础,由于历史原因,荷兰的乡村地区获得了与城市地区同样的关注程度,广阔的农田林地等自然要素的风景价值被重视,从全国空间规划到各地方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都对风景价值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某种程度上,荷兰各层次的空间规划都是风景规划的具体落实,风景规划并非荷兰的某一个专项规划或某个方面的特别规划,而是各层次、各类别规划和政策都必须重点考虑的内容。

3.3.1全国空间规划中的风景规划作用

在1988年第四次全国空间规划中,荷兰政府除了贯彻紧凑城市的建设思想,并划定了5个部级限制区和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在2004年第四次全国空间规划中明确要求各省级空间规划必须划定“红线”和“绿线”,红线即城市建设空间的范围线,绿线即限制建设范围线,包括自然保护区、重要农田等,在各市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必须对所划红线区域和绿线区域进行符合要求的管控措施。

3.3.2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风景规划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中通过严格划定绿色廊道与城市重要绿色斑块,来体现对于风景规划的考虑要求。豪滕(Houten)是荷兰新城建设的典范,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详细规划了连续贯通的结构性绿化体系与绿道设计。豪滕新城通过连续的指状绿带和中心绿地构成了与乡村空间有机联系且开放的生态系统。同时将自行车交通与结构性的绿化体系紧密结合,形成了新城空间最为重要的功能组织轴线,既构成最主要的景观结构,又构成主要的交通结构。这一宜人的行车环境和空间格局进一步促使豪滕成为荷兰自行车与公共交通使用率最高的城镇。

3.4荷兰的风景划特点

3.4.1以功能主义为原则的美学思维受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荷兰的风景规划师们坚持认为只有理性的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促进社会发展。荷兰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形成了注重实用主义的特色,而放弃追求形式主义或浪漫主义的古典园林创作模式。在他们的思想中,规划和设计必须以功能实用性为主、饱含理性认知,景观必须反映现代的社会特征。换个角度,风景规划最初的目的正是为了集约破碎的土地,以便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社会结构,由此形成了荷兰特有的农业景观。同时,他们提出景观设计必须基于场地特征,使用地形图作为风景规划的依据。

3.4.2尊重历史文脉与场地的空间逻辑

荷兰风景规划突出从场地中的地形地貌、植被、水系、道路、城镇标志物等要素中,发掘场地内的潜在关系,以此建立景观肌理的空间逻辑。同时,荷兰风景规划也非常注重场地的历史文脉,将场地上的历史特征以新的形式转入到新的景观,使区域景观变得具有独特性。在1931年的阿姆斯特丹森林规划(The Amsterdam Woods)中,风景规划保留了原有场地内的圩田和起伏的地形,再加以规整,进而形成了广阔的林地、草坪、水面三者交替出现的场景,在植物配置上也注重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的组合,此外还保留了大片场地内原有的野花,延续了该区域原有的景观体验,同时在其中布置了露天剧场、迷宫以及其他装饰元素,赋予了该区域新的使用功能[7]。

3.4.3合理的政策与规划编制机制

荷兰的风景规划是伴随土地整治与土地管理而产生,荷兰的规划职能部门又分为空间规划分部和环境分部,在二战以前空间规划分部承担主要的规划任务,即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土地结构。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工业的发展、环境的恶化,人们对高生活品质的诉求愈发强烈,环境部门不仅承担基本的控制生态环境任务,更趋向于多元化的职能范围。城市空间发展与环境保护永远是二元对立的问题,而荷兰政府要求这两个部门在完成规划任务时须协同工作、商议讨论达成共识,表面看似乎效率较低,但工作取得的成果却影响深远。此外,荷兰风景规划在进行中还有多项国家层面的政策工具,如空间规划与环境政策、城市与环境法、生活质量与环境政策等。

4结语

荷兰具备非常严密且合理的规划体系,风景规划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这个体系中都有它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而我国在这方面较为欠缺,在现有的城乡规划体系内,风景规划始终处于不明朗的地位,虽然每份规划文件都会提到要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创造宜居的生活空间,但在执行过程中更多的还是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进行用地配比等,这与我国现阶段国情有关。由于近20年来我国处于高速建设的运转模式,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会忽略一些有可能阻碍城市这个“机器”运行的机制。而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有所放缓,人们开始对过去二十年的建设发展进行反思,风景规划作为一种有着先进思想意识的行为必然会引起大家的关注。我国如何将风景规划作为一项重要规划行为来实施,如何处理好风景规划与城市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在现有规划体系内找准风景规划的位置是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沙洲,金云峰,张悦文. 两规合一背景下基于土地利用的风景规划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论文集(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825-828.

[2] 金云峰,汪妍,刘悦来. 基于环境政策的德国景观规划[J]. 国际城市规划,2014(3):123-126.

[3]刘晓明,赵彩君. 全球风景公约[J].中国园林,2011(3):32-36.

[4]Manten A A. Fifty years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in The Netherlands[J]. Landscape Planning,1975(2):197C217.

[5]张驰,张京祥,陈眉舞. 荷兰城乡规划体系中的乡村规划考察[J]. 上海城市规划,2014(4):88-94.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范文6

这次全市林业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是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编制我市林业生态市建设规划的一次动员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李成玉省长在省林业厅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省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强化责任,迅速行动,高标准科学编制林业生态市建设规划,为生态**建设打好基础。刚才,荣山同志传达了成玉省长在省林业厅调研时的讲话精神,运中同志对规划大纲编制情况作了说明,请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认真学习领会,迅速贯彻落实。下面,根据市政府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林业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市各地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加强资源保护与管理,促进了林业持续快速发展,生态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全市年均完成造林面积50万亩以上,林木覆盖率年均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达到34.51%。但是,我市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仍很脆弱,局部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宜林空间还很大,改善生态状况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省委、省政府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努力实现中原崛起的进程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省委、省政府从全局的高度对林业定性定位的科学判断,充分体现了对我省省情、林业发展规律和战略机遇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标志着我省林业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新阶段已经开始。我市林业生态建设的空间、潜力很大,我们一定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抢抓机遇,加快林业发展,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加快林业发展,建设林业生态市,科学编制规划是基础,搞好这次规划编制工作,不仅关系到林业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转变,而且关系到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编制出一个高水平的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并通过规划的实施,促进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转变,是对我们服从和服务大局意识的检验和考验。这一点是我们在编制规划时必须首先明确的,而且要切实体现到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和其他各个方面。今后五年,省政府将依据这次规划,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各级财政对林业的投入资金有望达到财政支出能力的2%。会前,广平市长专门听取了林业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汇报,并明确要求:我们编制林业生态市规划,规划的起点要高,建设的标准要高,**自然条件优越,建不成生态城市,没法向省政府交待。对此,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定要充分认识搞好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抓住当前林业发展的大好形势和难得机遇,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增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这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工作抓紧抓好。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高标准科学编制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高标准科学编制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是加快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重要生态保障,是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宜居**的基础。在这次规划编制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规划目标。这次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从**8年到2012年,完善和提高多功能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建成城乡宜居生态环境,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使全市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建成林业生态市。全市新造林380万亩,新增有林地322万亩,达到1706万亩;林木覆盖率增长9.5个百分点,达到44%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其中: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一般平原农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8%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96亿元。到“十二五”末,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142亿元。所有的县(市、区)林业生态县建设得到巩固和提高。

(二)突出规划重点。总体要求是:在全市尚未利用的土地,凡是适宜种树的都要绿化,已经绿化的要不断提高绿化标准;重点建设工程,要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常绿与落叶树相结合,提高建设质量;要以营林增绿为基础,以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和效益为目的,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市有限的土地空间,充分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

总体布局是:规划建设伏牛山生态屏障,建成中原大地植物王国、旅游胜地;规划建设桐柏淮河源防护体系,建成千里淮河的一颗生态明珠;规划建设**人民的绿色家园,把平原区建成林茂粮丰新盆地。规划实施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工程、村镇绿化工程等五大林业生态工程,完成造林275万亩;规划实施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经济林、园林绿化苗木花卉、森林生态旅游等四大林业产业工程,完成造林108万亩,建成一批精品生态旅游景区。**市中心城区要围绕建设“一环一带四片六线”,重点规划建设独山森林公园、兰营生态公园、白河湿地生态林带等十大林业生态工程,完成造林5.84万亩,初步建成森林城市。

各地在规划编制中,要认真贯彻省、市规划精神,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准确定位,科学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科学确定工程项目,明确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突出区域特色、重点部位、重点林种树种。要结合本地特点,把辖区内的省定重点工程规划好、规划细。在建和规划的重点工程,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高速公路通道工程、大型水利工程等,都要做到工程建设到哪里,高标准林业生态建设跟进到哪里。

(三)统一规划标准。这次规划分为三级,即省级总体规划、市级规划和县级规划,自下而上、上下结合,以县(市)为单位分级编制。省、市都已经下发了规划编制大纲,提出了总体要求,确定了工程标准,控制了一些关键性数据。各县市规划要做到与省、市规划大纲确定的建设布局和建设重点相衔接,与省、市规划大纲确定的技术标准相衔接,与当地林业、土地资源相衔接。要全面贯彻省、市级规划的基本原则,合理整合林业工程,认真核定本地规划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在空间、时间、数量上加以细化,落实到位。省政府已经明确,各级规划编制后要经政府审核、论证后印发执行。这次规划编制后,市政府也将组织专家认真审定,层层签订责任状,分年度实施。

(四)确保规划质量。规划编制要符合《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坚持“统一标准、自下而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合理分析本地环境承载能力,综合确定规划依据和标准。要做到深度规划,符合设计技术规范,确保编制的规划质量高,权威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规划编制和审查阶段,各级都要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和论证,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保证规划的高质量和社会认同度。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按期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这次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按照省政府要求,9月10日前各县市要完成县级规划汇总上报工作,9月15日前完成市级规划编制工作。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加快进度,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一把手”对规划编制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市政府决定成立由广平市长任组长,我任副组长,林业、发展改革、财政、建设、水利、规划、铁路、交通、国土、农业、环保、南水北调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林业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精心组织,切实抓紧抓好。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分管领导要积极协调,及时认真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林业部门要尽职尽责,周密部署,迅速展开工作。

(二)明确工作职责。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要履行职责,协同配合,共同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林业部门具体负责编制全市林业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国土部门要把未利用土地中适宜生态建设的,规划为宜林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区1981平方公里范围内(含卧龙区、宛城区、高新区)的规划编制工作,由市规划局牵头,城建、林业、水利、环保、宛城区、卧龙区、高新区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统一编制,纳入全市总体编制规划;各县(市)城市规划区内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由县(市)规划部门编制,纳入本县(市)整体规划。铁路、交通、水利、农业、南水北调等部门要把管辖范围内的绿化任务纳入全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水土保持、环保等方面的生态规划,原来有规划基础的,要实行资源共享,统一纳入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凡涉及生态建设的内容,都要纳入这次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按照各自职责组织实施。规划编制中,要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合作,充分利用已编制完成和正在编制的相关规划成果。

(三)落实工作经费。这次规划编制工作,任务量很大,标准要求很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县市政府要认真落实编制工作经费,及时拨付,用于外业调查、信息收集、专家评审论证、专题调研和技术培训等,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对规划编制的经费要专款专用,管好用好,绝不允许发生截留、挪用等现象,确保有限的经费发挥有效的作用。

(四)强化督查落实。市林业局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搞好技术培训。要建立工作进度通报制度,及时反馈,上下互动。要加大督查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编制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要进行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