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范例6篇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 医院 医院财务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08-02

一、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包括决策、分析、实施、评估等一系列经济业务活动,全员参与、覆盖了企业全部的经济管理活动、涉及所有的业务类型,成为企业战略管控的理想手段,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催化剂。

根据新《医院财务制度》医院全面预算应包括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包括现金流量预算和财务预算。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有其内在的必要性:(1)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医院实现总体目标,通过全面预算对医院战略进行量化考核并促进各项目标的实施。(2)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来规划医院在特定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动,实现对阶段性目标的把握。(3)通过预算管理把各项指标分解到各归口部门,有利于确定相关责任科室的工作目标及发展方向。(4)辅助财务核算部门实施经济业务的监控及测算。(5)通过预算考核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发展与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但对公立医院而言,全面预算管理的运用起步较晚,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大部分公立医院的管理观念仍处于传统财务预算管理。然而,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完善,公立医院的筹资渠道已不单是通过财政拨款,已逐步向通过融资租赁、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转变;经营模式也在向医疗集团、医院重组等多样化的方式转变。这无疑将对医院财务核算管理的规范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及考验,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医院管理及发展的要求,只有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的全面预算管理,才能满足现代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平衡公立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1.完善组织体系。医院应建立责任清晰、架构完善的全面预算组织结构,即预算编制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和预算归口部门。预算管理组织架构及其责任,医院预算实行预算管理办公室主办,设备委员会与专项改造工程详审委员会审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院长办公会审批的组织决策架构。预算管理委员会制定预算管理政策、制度,制定目标,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提供预算编制资料和相关数据,组织协调工作,编制年度全面预算,经审批后,下达预算指标;负责预算管理执行过程的把控和监督工作,负责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考核工作,制定预算管理考评奖惩机制;向预算管理委员会定期汇报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部门主要职能是根据“各归口部门归口管理”的原则,将具体预算指标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实现基础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统一结合,为预算管理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提供及时反馈,为预算编制及考核提供基础辅助数据。

2.明确、统一编制原则。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编制应该进行明确、统一,以“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为原则,以“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勤俭办院”为理念,既考虑临床需要和职工收入、职工福利的合理增长,又兼顾投资保证重点。如根据年度医院发展计划和收入增减因素测算编制收入预算,以保证医院可持续性发展。下面笔者列举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进行简要说明:

收入预算是整个医院预算的核心,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年度预算发展方向及医院总体规模拟定总收入。预算管理办公室再根据各种因素变动对收入的影响加以调整,如医改政策因素、人口导入、市场需求、医院结构调整、临床科室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等。同时结合上传下达的医疗、药占比对各收入指标进行分解,并下达到各相关临床科室,进一步对收入与支出费用的配比进行合理规划和控制。

医院的支出预算,我们按职能科室的职责范围进行归口管理,如人员经费预算归人事部管理,专业设备购置、维修保养和卫生材料采购预算归设备工程部管理,交通运输、基建维修、通用设备保养和水电消耗归后勤保障部管理,科研、教学、职工培训归口科教处管理等。各职能科室围绕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根据本科室工作需要编制预算。对于收入性支出采用回归分析法,例如药品及卫生材料支出,可根据其收支比例进行支出预算分析。对于医院支出人员经费和商品服务支出,如办公、电话、交通费等,根据以前年度消耗数、预算年度的目标业务量和人员基本情况进行预算,确定预算年度的⑹及指标。

3.预算编制方式。《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要逐步采用零基预算为主,据需要和可能择优安排,滚动预算,增量预算为辅的方法编制预算。”

(1)预算编制采用“三全”模式。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预算编制是单纯的财务行为,应由单位财务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其实医院预算管理的根源是各种日常业务、药品采购、物资材料及科研等项目的开展和全院的基本建设项目等,而以上内容并非是由单纯的财务部门决定和权衡的,财务主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主要是从财务分析的角度为各业务部门预算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方法,并对各种来源的预算项目进行归纳汇总和分析。因而也是全面预算管理“三全”模式的具体体现,即全员、全过程和全部资金活动。所以,医院各职能部门在编制预算中应当明确各自的角色和履行的职责。

(2)预算编制的依据要客观且充分。在具体的预算编制过程中,每一个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应依据详细确实的材料,总结规律,通过严密的计算及合理预测,不得任意编造。取数要科学统一,按照归口管理和各部门的管理职能,分配预算数的编制,比如培训费分:医、护、教三部门编制;预算执行数,坚持以“谁签字谁负责,谁承担,支出与收入匹配”原则。

4.实行严格的预算审批流程。预算草案上报后,由预算管理办公室汇总和上年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比,与各部门协商修改,再上报预算委员会讨论,在对拟定的预算方案进行审批时,应当着重考虑预算编制的内容、运用合理的编制方法,目标一致,内容完整,方法原则正确,既考虑各科室实际情况又兼顾医院经济利益,对拟定的预算方案进行综合评测,决定是否予以批准及实施。

5.监控跟踪预算执行过程。在预算任务下达后,便成为全院经济业务运行遵循的基本准则,在具体的执行和实施过程中应做到合理控制和信息的及时反馈,保证预算的落实与调整。对专用设备、一般设备、物资采购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经过完善的审批程序后,应严格按照预算执行。预算管理办公室应当每月将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通过医院OA内部办公系统反馈给各责任中心负责人,使其能及时了解预算进度,做到事中控制,同时有季度预算分析报告,如若发生特殊事项则由开支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按程序逐级申报并经院务办公会审议通过。

6.建立健全严格的预算调整机制。在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考虑医院的运营过程中复杂的内外因素,对预算的调整、修正是一种客观需要。但是,预算调整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上报程序,预算的执行确定程序是刚性的,同样预算调整程序也是刚性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及真实性。年度预算调整不可以零星分散,必须科学规范,如每年10月份召开预算执行情况调整会议,预算委员会根当前年度预算执行数和客观需求作预算执行的调整和修改。如政策变化、经营目标调整、市场竞争形式及预算执行中价量超过原预算等因素。年度预算执行完毕后,应与财务决算相一致,保持预算与会计核算的一致性,避免出现预算与会计核算“两张皮”。

7.善于利用预算分析与信息反馈。在医院预算管理实施运行过程中,建立全院信息跟踪反馈系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及时调整预算执行偏差,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预算管理办公室编制预算分析报告,反映预算进度,分析预算偏差,找出原因,及时反馈各责任中心和预算委员会,作为预算调整和下一步决策的依据。预算分析也是预算评估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此过程需要注意:(1)统一部门分类。预算中部门分类要与其他业务软件系统统一,部门间核算数据才能有效的参考和分析,成本分摊、成本计算分析才能客观、合理、准确。(2)统一计算口径。预算涉及的统计数据和财务数据采集时间点要统一,考核办与财务部门统一对应,数据分析结果才有可比性。

总之,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涉及内容广泛且存在差异,只可借鉴,不可复制。医院管理者只有正确认识和严格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结合医院行业特点和实际经营状况,才能借此量化医院的规划和目标,明确医院各个责任部门及员工的行为标准和努力方向,有效降本增效,规范医院的经济行为,促进各科室之间的协作关系,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文.新医院财务制度下的全面预算管理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2(22)

[2] 朱倩.刘明华.新医院财务制度下全面预算管理的难点[J].会计之友,2011(29)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范文2

论文摘要:预算管理制度在大型企业实施已久,并成为企业内部经营绩效考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更有企业将“全面品质管理”的基本概念注入预算管理制度中,融合方针管理、预算管理、日常管理的精神于一体,经由一套科学分析方法,来编制年度预算,并透过财务体系确认绩效的达成。 

 

企业存续的目的在于获取最大的利润,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政治环境,以及日新月异的产品市场,企业如何能达成此一目的,则端赖企业组织是否对未来勾勒出明确的营运方针而定。有了具体的营运方针,还需拟订一套短、中、长期计画以及实施步骤,作为完成企业各阶段目标的指示灯。企业未来的远景,透过企业总目标、政策、方案的设定,使各部门根据总目标,具体规划该部门所应担负的责任范畴并予以数量化;该项规划过程即为预算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 

 预算管理制度在大型企业实施已久,并蔚为企业内部经营绩效考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更有企业将”全面品质管理”的基本概念注入预算管理制度中,融合方针管理、预算管理、日常管理的精神于一体,经由一套科学分析方法,来编制年度预算,并透过财务体系确认绩效的达成。中小企业因限于规模、人力,实无法也不需依样划葫芦,但是,基本的预算管理观念则应贯彻至每一员工,使企业内有限资源,经由沟通协调,按事件之轻重缓急,作有效运用,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一、预算管理制度之功能 

 

 中小企业多属于家族型企业,由于是自家人的关系,平日对于费用的管控即稍嫌松散,若能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当可驱除此弊端。然而纵然执行了预算编制,但缺乏后续监控,仍会使预算制度流于形式,演变为怨声载道的扰民政策。因此经营者应先了解预算管理制度的功能,始能规划一套量身订做的预算管理运作流程一般说来,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可达到四项功能——宣示政策功能、交付责任功能、强迫规划功能,及评估绩效功能。宣示政策功能是透过损益预算与投资预算的结果,向全公司宣告未来经营的方式,比如销售预算的拟定,即传达公司未来一年核心产品、市场区隔以及价格定位等策略;第二项功能为交付责任功能,在预算拟定完成后,在公司既定总利润目标的前题下,透过损益预算来确认各部门所应担负创造营收或控制费用的责任范围;各部门主管于获知公司政策与部门所属责任后,应会同部门内主要人员共同拟订具体实施计画,以确保预算的达成。拟订计画的同时,除需检讨过去,研拟改善对策外,更应订定对策实施时程表,以定期追踪进度。此外若有需要其它部门配合的事项,应尽速与该部门协调沟通,以利计画进行,此即为强迫规划功能的真义;评估绩效功能系基于各部门对企业总目标均负有责任,因此以各部门实际运作结果的达标率来评估成绩,当属客观而公正的考核方式。当然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做为奖惩之依据,而是藉由绩效评估结果来了解预算执行之状况,随时检讨修正,以达成公司的总目标。 

 

 二、预算管理模式 

 

 预算管理制度之执行,除了妥善规划为首要步骤外,其间由上而下、自下至上,及各部门间平行沟通、协调的过程,更独具其重要性。如此经过群策群力,始能完成一套完整的预算,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之评估基准。一般而言,预算管理制度之建立可分为二部分,即为预算管理模式与预算管理架构。预算管理模式系指预算管理制度运作的过程,又可分为预算规划基础、预算规划内容、预算实施检讨等三大阶段。预算在规划基础阶段应是针对企业所处环境,加以剖析企业所具有的优劣势与整体环境衍生出之潜在机会与威胁;企业经swot分析,结合企业愿景,据以拟订短、中、长期计画、实施方案及相关之营运预算,此短、中、长期预算即为预算规划内容;预算经实施后,应定期予以检讨,并经由回馈系统进行修正。 

 三、预算管理架构 

 

 企业之营运系以产销作业为血肉,而以财务作业为骨干,因此预算管理架构亦依此划分为营业预算与财务预算二大体系;举凡销售预算、销货成本预算、销售费用预算及管理费用预算等均囊括在营业预算范围内;而财务预算则包括现金预算、资本预算等二项目。预算制度规划要点如下。 

 一套完整的预算制度应包括了预算编制、预算控制及预算检讨三个环节;其规划是否严谨,串连运作是否得当,则是企业目标是否能达成,预算制度是否落实的重要关键因素。 

 (一)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是企业的年度大事。每到下半年度开始,企业就必须为次年度的预算编制做热身工作,将公司政策解读成各个不同的预算科目及数字。 

 1.订定预算编制时间表预算编制首应订定预算编制时程表,以确定在新年度开始时,所有业务运作均有所依循。 

 2.搜集资料预算编制准备之首要工作应为搜集当年度资料,并予以分析统计,作为次年度政策布达之参考。 

 3.订定各项政策与目标透过经营管理会议,参考过去统计资料,订定来年方针与目标。 

 4.制定预算编制表格财务人员应汇总公司来年政策与目标,据以制定各类预算编制表格,并召开说明会,说明预算编制之方法与注意要点。预算编制所使用之表格,应力求与日常管理报表格式一致,以利未来汇总、比较。 

 预算编制过程中,各级主管及各部门间之争议在所难免,预算修改次数之频繁自不在话下,然而良性的沟通与检讨以及合理预算之订定,对于预算编制过程及企业目标之达成均有极大助力。 

 (二)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应落实于日常管理工作上。因此为便于预算控制,最好能将年度预算分割成月预算,并于月报表中设计本月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字段,以便于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作比较,遇有重大差异,应要求该部门主管解释差异发生原因,提报因应对策,由管理者指派专人定期追踪该对策之落实性与有效性。 

 (三)及时进行预算检讨 

预算检讨预算编制完成后,也并非不能修改,但是必需经过检讨过程,若为外在因素的变迁,致使原始预算数为一不合理目标时,应透过预算编制流程,免得做大幅度修正。一般而言,通常一季做一次预算检讨,是预算制度中不可或缺的过程。 

 在今日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下,如何能在不可知的未来,掌握绝佳契机,其成功关键因素就在于企业营运规划是否具有前瞻性,而预算制度为营运规划的一环,其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预算也并非万灵丹,有了它就保证企业经营成功;但不可诲言的,透过预算过程,使企业于平日就做好应变准备,藉以提升成功机会的实力;因此预算制度的规划与落实,应为中小企业强化其内部管理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医院;财务制度;全面预算管理

国家财政部于2011年1月18日,正式对外公布了修订后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充分体现了我国医疗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理论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顺应了新时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对公立医院在医改背景下经济运行和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的经济条件影响,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相对滞后,现代医院管理大多承袭了传统经济时代种种管理体制的弊端,而且医院的目标又不能象企业那样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管理模式,还应有其社会效益的实现,尽管医院也在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下做年度预算,但大多由于领导重视不购,大多只是由财务部门应付了事,全面预算管理只是流于形式,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权威性,造成了全面预算对医院的软约束,并没有真正把全面预算控制作为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使全面预算管理在医院管理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归纳起来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1、全面预算管理法规不完善且执行不严格。对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规范的文件只有1999年开始执行的《医院财务制度》,且该制度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制度只要求编制财务收支预算,对医院的资产负债、现金流量、资本支出等情况预算没有要求。目前,除少数规范化管理的医院有向主管部门报全面预算审核外,多数医院尚未编制全面预算,及使编制全面预算的医院大多数没有经过当地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审核,医院全面预算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约束性。

2、全面预算管理行为不规范。由于医院缺乏相关的全面预算法规和管理制度,医院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1)认为全面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业务,编制预算纯属财务行为,很少有医院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认为医院全面预算就是财务人员根据上年度实际经营结果,结合下年相关因素,最终编制收入支出预算表。实际上医院全面预算涉及业务、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并非财务一个部门就可以确定的。(2)预算编制方法单一。基本上都采用传统的全面预算编制方法,即固定预算法、定期预算法和增(减)量调整预算法,且普遍存在上年完成数+增长率的模式,而现代全面预算编制方法如:弹性预算法、动态预算法、零基预算法等运用较少,而且预算程序缺乏效率。(3)预算编制过于松弛。由于医院各层级之间存在不对称信息,预算执行者为了本位利益,利用参与编制预算的机会蓄意将预算标准放宽而制造松弛预算,这样可以虚增业绩,谋取更多的激励性报酬。(4)不重视预算执行和预算考核,医院资金支出可以不受预算的控制,预算管理没有严肃性和权威性。大多数医院将着眼点放在预算编制上,预算编制与执行考核不成体系,没有建立预算管理所必须的责任会计核算体系,没有将预算执行考核与医院科室核算有机结合,预算反馈信息质量不高。

3、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不够完整。目前医院只注重财务收支预算,忽视现金流量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只注重财务性指标预算,忽视非财务性指标预算;只注重量化指标预算,而忽视非量化指标预算。

二、新制度下对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

新《医院财务制度》第二章规定国家对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医院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编制收支预算必须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不得编制赤字预算。医院预算经审议、上报、批复后,要严格执行批复的预算,也可按照规定调整预算,并加强预算结果的分析和绩效考评。编制医院预算首先应明确预算在医院运行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一个没有预算或者预算不起作用的单位,其管理就没有规范可言。全面预算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1)有利于医院总体目标的实现。(2)用来规划医院在某个计划期间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3)有利于相关科室确定工作目标、方向。(4)作为财务部门实施经济业务监控的依据。(5)评定、考核相关科室工作实绩的标准。医院的全面预算应包括收支预算、专项经费预算、物资、器械、药品采购预算和基本建设工程预算等,其要求为。

1.充分预算编制准备。编制预算应明确医院的总体发展计划以及在预算年度内的发展方向。一是应充分收集与编制和预算有关的历史资料,如前5年每年的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各项费用等反映医院财务状况的经济指标,并测算出本年度各项经济指标。二是各业务科室应以医院预算期业务总目标为前提,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计划本科室在预算期的业务量以及拓展业务所需增加或更新的设备。三是将汇总收集到的各项业务预算数据、经济指标和人员编制以及本年度测算数加以整理分析,为预算编制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2.明确预算编制职责。一般认为,预算是单纯的财务行为,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编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事实上医院预算的基础是各种业务、物资设备、药品采购、科研项目的开展和全院的建设项目等,这些并非财务部门所能确定和左右,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的作用主要是从财务角度为各业务部门预算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各种预算进行汇总和分析,而非代替具体的部门去编制预算。因此,应明确院办公会、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科研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在编制预算中各自的角色和应履行的具体职责。

3.确定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采用什么方法编制预算,对预算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效果。预算编制方法有增量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和零基预算等。《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要逐步采用零基预算方法编制预算。”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应本着“先急后缓、统筹兼顾和量入为出”的原则,以及“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的方式。“自上而下”能保证总体利益,同时,要考虑医院发展需要。“自下而上”能提高各业务科室的主动性和职工的积极性。“上下结合”能够有效地保证总目标的实现,经过了总体平衡阶段,既充分考虑了各业务科室的实际情况,又兼顾了全院的经济利益。在具体编制预算中,每一个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应依据充分确实的材料,并总结出规律,进行严密的计算,不能随意编造。收入预算是整个医院预算的关键,可由医院领导层根据预算年度内发展方向以及医院规模拟定总收入。收入的构成可采用:(1)因素分析法,分析计算各因素变动对收入指标的影响;(2)结构比例法,根据上级下达的本单位医疗、药品比例对各收入指标进行分解。只有确定了业务收入,才能进一步对与收入配比的支出和费用进行规划和测算。对于收入性支出可采用回归分析法,如药品费、卫生材料费支出,根据收支的比例进行支出预算分析。对于医院支出中纯消耗性支出可采用定额法,如办公费、电话费、交通费等,根据历年消耗量、预算年度的业务量和人员情况进行测算,确定预算年度指标。

4.严肃预算审核与批准。预算草案上报后,预算的审批就成为关键。在对预算草案进行审批时,不能以管理层可接受的满意程度为条件,否则,将违背客观规律,不符合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为了使预算能真正起到细化医院管理的作用,预算的审批应注重预算草案的编制依据是否与医院发展目标一致;预算编制的内容是否完整;预算指标的计算方法或确定原则是否与医院预算制定规定的原则和方法相吻合。也就是说,预算审批应注重预算编制内容、编制过程和方法的合理性,而不能只注重预算结果。因此,医院管理层应成立“预算审批小组”,其成员由与预算编制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对预算草案进行综合审核,决定是否批准预算草案。

5.加强预算执行与监控。在预算指标下达后,就成为全院经济运行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应做到有效控制和信息的及时反馈。对专用设备、一般设备、物资采购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要建立严密的审批程序,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财务部门应将每月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各业务部门费用情况及时反馈给领导小组,控制资金支出。总之,各预算项目实际发生值与预算计划值的差额应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内,如遇特殊情况则由开支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按程序逐级申报并经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在医院实际运行过程中,应建立全院信息反馈系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不断调整执行偏差,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当然,这需要财务部门与相关管理科室相互配合,因此,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也促进了各科室之间的协作关系。

6.保障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在预算实施过程中,因种种原因需要调整、修正,预算调整是一种客观需要,不能因此而低估预算管理的功能,也不能因此否定预算管理。正是因为在医院的运营过程中复杂的内外因素才需要通过预算指标,对医院的运作进行财务策划和安排。当然,预算调整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预算的确定程序是刚性的,调整程序也是刚性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管理高度的权威性。在预算的调整批准之前,应该按原预算执行。

三、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1.明确医院发展目标,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全面预算管理是在医院发展目标和中长期规划的指导下,将年度计划和业务指标进行量化分解,据以执行、考核的管理方法,医院应当在对内外部医疗市场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后,确定医院发展目标。医院应当制订切实可行的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通常是三年、五年规划),通过中长期规划来逐步实现医院的发展目标。

2.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制度。为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医院在广泛听取院内各部门意见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订出《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及相关细则,将其作为指导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制度中详细规定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任务、基本原则、组织体系、编制流程与方法、预算内容与编制依据、预算的执行与控制、预算的调整、预算执行的分析考核和激励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3.完善高效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医院可设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由院长及相关部门主任组成,负责设定和批准医院及主要部门的预算目标,解决预算编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分歧,监控预算的实施并在预算期未评价经营效果,并审批预算期内对预算的重大调整。除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外,医院还需要设置预算专职部门,一般由财务部门承担,并直接隶属于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以确保预算机制的有效运行。在所有需要参加预算编制的科室,都应设置预算员,预算员对其所在科室负责,业务则受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及专职预算机构指导。

4.创新全面预算编制方法。常用的编制方法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动态预算和零基预算,它们在编制上各有利弊,但是我们必须摈弃“上年基数+本年因素”的老办法。医院财务制度要求医院逐步采用零基预算方法编制预算,当然全面预算管理所涉及的预算项目很多,不同的预算项目又有不同的业务发生特点和规律,在实践中不能孤立地采用某一种方法来编制每一个预算项目,而要根据不同预算项目业务发生特点和规律分别采用不同的编制方法。

5.严格全面预算审批制度。通过预算审批,使全面预算管理的各项制度规则、各类目标要求对医院的领导、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职工产生约束力,在这种约束力的影响下,医院的经营行为、管理行为以及职工的个人行为的规范也势必会相应形成,这样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才能在医院日常经营管理中得到体现,成为规范医院日常管理的准绳,从而提高医院全面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因此,医院及其监管部门都要根据医院财务制度要求对预算草案进行综合审核。

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规范了医院的经济行为,并将各项经济活动纳入科学管理轨道,在临床业务开展、物资采购和项目建设上做到同步控制。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经营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实行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医院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医院财务制度.财社.(2010)306号.

[2]徐华.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财务工作重点之探析[J].会计论坛,2011(8).

[3]张乃琴.新制度下医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1(24).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范文4

针对企业预算管理问题,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近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予以强化。一是2006年底,财政部颁布新《企业财务通则》,明确提出了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总体目标;二是2007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下发《中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对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提出了系统的要求。那么,对企业集团这一特定经济组织而言,如何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以资本为纽带,有效整合和配置集团各成员企业的资源,实现集团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笔者对新制度的解读如下: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一)新制度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准确界定

《企业财务通则》第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要求,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中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四条指出:“企业财务预算实质是企业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战略规划,对预算年度内企业各类经济资源和经营行为合理预计、测算并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的活动”,“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推进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可见,预算就是企业根据战略要求和发展规划,在财务预测、决策基础上,利用价值形式对未来一定期间的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以明确财务目标,落实财务管理措施,并提供财务激励和约束标准的一种管理手段。换言之,全面预算的根本目的是明确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责、权、利关系,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控制和考核,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全面预算管理核心在于“全面”二字,它具有全员、全额、全程的特点。

1.“全员”是指预算过程的全员发动

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指“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人人肩上有责任,建立全员的“成本”、“效益”意识;另一层含义是企业资源在各单位之间的一个有效协调和科学配置的过程,通过企业各职能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对预算过程的参与,把各单位的作业计划和公司资源通过透明的程序进行配比, 分清“轻重缓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2.“全额”是指预算金额的总体性

企业预算不仅包括财务预算,更重要的是包括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不仅关注日常经营活动,还关注投资和资本运营活动;不仅考虑资金的供给、成本的控制,还要考虑市场需求、生产能力、产量、材料、人工及动力等资源间的协调和配置。

3.“全程”是指预算管理流程的全程化

预算管理不能仅停留在预算指标的下达、预算的编制和汇总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预算的执行和监控、预算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的考核与评价,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企业的预算管理和会计信息系统密切配合,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任何反常现象都应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地体现出来,通过预算中的预警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经营问题或预算目标问题,并通过预算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有效地激励经营活动按照预期的计划顺利进行。

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集团实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企业预算与战略管理的关系

企业战略、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被统称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三驾马车。企业战略确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总体目标;全面预算管理明确了企业在年度内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这种目标的具体措施,它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具体行动方案;绩效考核主要是对企业所属分、子公司和各部门、单位以及员工完成全面预算情况进行考核和综合评价,是实现全面预算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对新《企业财务通则》和《中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的分析可知,企业预算管理是一种系统的方法,是一种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配合的战略保障体系。从本质上讲,预算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它是通过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安排以及相应的利益分配来实现的内部管理与控制机制,充当一种在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之间联系的工具。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以现金流为核心,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使决策更加符合企业战略需要,能够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二)企业集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多级法人是企业集团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企业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产权关系体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和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在很多政策和管理模式的选择上,成员企业要受到母公司的控制与引导。同时按照我国对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应该成为重大问题决策中心、资产财务管理中心、人力资源配置中心的三大职能管控中心,实现管战略,管财务,管人事……” 的职能定位,从本质上讲,企业集团预算管理是一种战略性管理体系,或者说是预算战略,它既要考虑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的长远规划,同时还要作为近期发展指南指导公司经营。全面预算管理成为企业集团实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1.全面预算管理为企业集团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有效实现资源要素的价值转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企业集团竞争优势培育不仅取决于其所拥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配置效率。资源共享是企业集团的一种“独特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集团在竞争性市场上提高竞争优势、创造价值的重要手段。集团总部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资源共享机制的运作,解决局部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重新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发挥资源整体优势,实现了资源的价值创造,可以取得“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经济效果。

2.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解决企业集团经营者的分权管理与集权控制的矛盾,克服高成本和低效率的弊端。 由于集团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目标差异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投资者很难监控经营者的行为。经营者利用其职权,进行恶意、无责任和寻租活动,会使集团公司承担高成本、造成低效率。导入全面预算,以预算方式建立委托――的契约关系,并通过预算执行和考核来评价业绩,有助于减少成本,提高效率。

3.全面预算管理为出资人对成员企业实施合理、有效的监督提供了基本依据。全面预算管理为出资人提供了进行合理、有效监督的平台,有利于出资人履行职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有利于对经营者业绩的评价、考核和奖惩。

三、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应解决的几个核心问题

从理论上讲,预算与战略关系密切,但实践表明,多数企业所采用的传统预算往往缺乏战略相关性,不能致力于企业价值创造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必须有效解决影响战略和预算管理相互连接的一些关键问题,即如何将企业战略计划分解为循序渐进的年度预算,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如何影响预算中资源分配的优先顺序以及战略收益和短期财务收益是否存在矛盾,应如何在预算中解决等等。围绕战略这一核心,企业预算管理应做以下方面的改进:

(一)实施战略保障型的预算制度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预算管理是分层的。战略保障性预算制度应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公司智力结构为基础,主要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在预算管理中的权责分配问题,这一层级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障预算目标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第二层次是以企业经营的管理结构为基础,主要规范经营范围的预权责关系,这一层次制度的目的是保障既定预算目标的执行。

(二)确立互动一致的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程序

致使传统预算脱离战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制定战略规划、目标和编制预算时,没有保持组织、人员、过程上的一致性。没有预算的支持,企业的战略规划就无法付诸实际。互动的企业战略与预算管理程序应包括:

1.确定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在确定战略时常用的方法就是进行价值链分析,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衍生出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可以利用价值链分析的结果在经营信息、经营动因和战略、预算间建立起必要的桥梁。

2.明确关键成功因素及其相应的衡量指标。关键成功因素是促成战略实现的关键因素,明确了实现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之后,从日常经营的努力到战略的成功就变成了一个自然的过程。

3.分配资源。根据实现关键成功因素所需的财力和人力进行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分配。这与传统预算程序刚好相反。传统预算是根据预算来确定需要,企业在编制预算时,以上年会计报表为基础按比例进行修改,提出今年的预算指标和从事的活动,以这种出发点作为预算编制的起点,很难真正起到全面预算管理应起的作用;而战略预算是根据战略需要来分配资源,保障资源供给,即预算编制的起点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计划,并据此决定企业应该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从而明确为达到这些目标、从事这些活动需要什么资源和多少资源。可以说,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战略目标分解、实施、控制和实现的过程。

4.确定预算的目标体系和报告体系。根据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和衡量指标来确定多维的预算目标(包括财务与非财务目标)和报告体系,并建立短期性的目标值,用以表示组织沿着所选择的战略道路所取得的进展。

5.监督实施和提供反馈信息,据以修正年度预算或战略计划。通过滚动预算系统,根据外部环境和企业实际业绩对战略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并编制新的预算。传统预算强调预算差异信息的业绩控制与评价功能;而在以战略为核心的预算系统中,反馈信息更重视对战略和预算计划本身的评价和修正。

(三)不断健全与维护集团内部市场的建设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财务制度 预算 管理

医院的财务管理是整个医院经营的核心管理环节,而预算管理则是整个医院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其中项目预算和信息化预算又是整个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预算在整个预算中占据着绝对的比重,信息化预算则渗透于预算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对于预算管理创新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对于项目预算的精细化研究和信息化预算的控制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医院财务制度对医院预算管理的几点希望

(一)以新医院财务制度为核心

新医院财务制度强调,医院必须按照新医院财务制度,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严格各项目的预算管理,尤其是信息化预算的控制与监督。各医院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经济情况进行“核定收支,超支结余”等预算管理试点,要求对所有的收支都要进行预算管理。

(二)预算管理科学化

新医院财务制度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吸收各医院主要业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各医院(主要是公立医院)提出要求。以“事前、事中、事后”的预算管理作为指导方针,体现流水线式的科学化、全面化的管理思想。新财务制度也提出了具体的预算管理规定,只有经过内部审核通过之后的预算方案,才能进一步上交财政部门,层层保障,细化预算管理。

(三)强化预算监督

在医院内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将预算编制、实施、决算等程序纳入内部控制的范畴以及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使其成为高级管理人员做出科学决策的强大后盾。对外,医院要将预算业务透明化、公示化,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以此作为预算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项目预算的精细化管理

新医院财务制度的颁布是以公益性为服务宗旨,主要为了解决民生问题,改善看病难的现状。因此,各公立医院须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创新项目预算的管理理念,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渗透进每一个项目预算中,项目预算的精细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的竞争力,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医院的各项业务流程实现科学化。预算的最终目的是降低成本,精细化管理可以量入为出,将医院的运营成本降低至可接受的最低水平,从而实现新医院财务制度的最佳功效。

(一)项目预算需攻克的难关

1、化粗犷为精细,实现科学管理

医院项目预算的编制往往过于仓促,从编制到执行常常不足月,各归口管理科室不得不在短期内为完成任务而递交一份粗犷的项目预算书,至于后续的执行是否科学合理则置之不理。通常编制的项目预算书残缺不全,重要的项目支出预算缺详细的说明书,少预算的计算方法以及理论依据,项目预算的可行性也经不住考究,收集的数据通常不科学,导致后续的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2、科研项目预算难

医院科研项目的专业技术含量高,对于科研进度的把握无法很准确,使得相应的预算与科研进度脱节,在科研项目即将收尾时,突击使用资金已成常态。因此,科研项目经费超支现象也经常发生。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成为一大难题,项目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医疗设备等,而实验经费占比过低,导致支出比例严重失调。

3、有效的绩效评价缺失

有效的绩效评价是对项目预算管理的监督以及考核。目前,医院对项目预算仅仅关注其执行力度,而不管项目预算实施的质量,对于预算的编制与项目实施的匹配程度,更是缺少定性和定量的考核指标。

(二)项目预算实现精细化的措施

1、医院应建立“项目库”

医院应根据项目的性质建立“项目库”,只有经过专家论证其可行性之后才可入库,通过一系列规范的计算,数据的支持,得到最终的审核结果。其次,项目预算要分清主次,优先保障重点项目预算的编制、执行等。建立“项目库”后,可以优化医院资金配置,杜绝随意编制预算的现象。医院在立项、建库、入库等环节实现精细化管理,完善项目预算管理制度,将日常管理与制度相匹配,实现医院的预算管理目标。

2、强化科研项目预算的精细化

理论上,医院应该保持预算与科研项目的进度相一致。因此,医院须建立关于科研项目标准化的管理制度,攻克预算与科研进度脱节的难关。将科研项目申请与预算编制,科研项目开展与预算执行,科研项目考核与预算绩效评价一一对应,将整个项目的预算精细化,化整为零。比方说,当科研项目预算下达时,项目负责人不仅要对科研项目的实施了如指掌,还要对该项目的经费支出制定详细的计划。然后,将科研项目及其经费上报医院的科研部门,科研部门经过专家论证,对项目进行审核,财务部门对其经费支出进行评价,两部门全部通过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科研项目的实施。在执行过程中,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要不断地沟通、监督,定期核对科研进度与经费支出情况,防止脱节。

3、建立有效的预算评价指标

目前,我国医院的预算考核指标缺乏统一性,有的医院可能仅是定性的指标,有的可能仅是定量的指标,相关指标之间也缺乏可比性。在新医院财务制度的引领下,医院应该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按照重要性、相关性、可比性等的顺序,创新医院预算考核指标,从而实现全面的预算绩效评价。医院项目预算考核指标应该以项目目标为基础,结合实践数据,建立多层次的评价指标,并由医院专业的绩效评价人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实现预算指标的精细化。

三、信息化处理下的预算控制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医院的财务管理就进入信息化建设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新医院财务制度强调,医院必须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将医院的外部市场信息与内部的财务预算控制进行结合,加快预算管理的创新步伐,实现提升医院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

(一)我国预算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信息化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从一开始的手工编制预算,耗费人力物力,效率低下,发展到运用会计核算软件,查询电子信息,节约了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了预算的准确性与执行力。然而,医院的公益性的特征决定了其预算必须更加严谨,但是,目前公立医院的预算系统与其他系统存在断节现象,并没有对信息化处理下的预算进行有效地控制。并且,医院前台的经营系统(HIS系统)与后台的预算管理系统不关联,也使得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仅能勉强满足旧制度的要求,而新医院财务制度对其提出了更高的希望。

(二)在新医院财务制度的引领下,强化信息化预算的控制

1、思想上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要想实现预算管理信息化的最佳控制,首先要在思想上提升一个高度,强化对其的重视。我国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信息化仍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当属医院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观念,当其意识到信息化下预算控制的重要性,从医院的全局发展角度进行预算管理变革,才能制定出符合新医院财务制度的信息化预算控制规划。另外,医院的其他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管理信息化的理解也是很关键的,全院齐心协力,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将预算管理信息化下的控制建设贯彻实施。

2、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鱼龙混杂,其科学性都有待考究,因此,医院在选财务预算软件时须谨慎,首选符合新医院财务制度要求的信息系统,其次对于系统的选择须有良好的信誉,并且拥有成功运用的实例,再者,各医院的实际经营业务参差不齐,对于通用的软件系统,各医院要发掘其开发功能,建立符合各医院自身实际经营的个性化系统,从而更好地实现对预算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控制。相应地,对于医院负责预算管理的相关人员也要进行一定的技术培训,尤其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对其在防范预算控制风险和应对实际预算信息化管理问题方面的能力进行提升,保障预算控制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建立。

3、政策引领、政府推进

国家政策为医院实现预算管理信息化指明了方向,地方政府则是医院建设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助推器。各医院的预算管理必须遵循国家政策以及新医院财务制度,将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作为考核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指标,以此激励医院为取得更高的评级,强化对信息化预算管理的控制。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其重要领导人由政府任命,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推进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程,将该工程的建设作为领导考核的指标,从而使相关领导人在一定的压力下,带动医院信息化预算管理进行一场淋漓尽致的变革。

四、结束语

新医院财务制度下创新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对于公立医院的管理变革,以及今后的财务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以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新英. 浅析新《医院财务制度》下的医院全面预算管理[J].财会研究,2013(2)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范文6

一、积极转变医院理念

首先,医院领导层应当从认识上改变预算意识淡薄的观念,牢固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的新理念,高度重视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全面预算管理并非财务部门的任务,还关系到总务科、设备科、药剂科、信息中心、临床科室以及人力资源等众多部门,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重要工作任务。因此,要想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成效,首先应当在医院内部加大全面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让职工充分认识到医院预算工作的意义,使得医院整体均能够形成良好的理念,共同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除此之外,医院应当构建以领导层为首的预算管理领导小组,相应的领导层应当包含预算编制部门、监督部门以及反馈部门的领导,共同负责预算管理政策、目标的制定,审议、下达预算等相关的调整方向,同时针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对预算编制与执行当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处理。

二、建立医院财务一体化信息平台

建立医院财务一体化信息平台是有效保障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效率、质量的重要基础。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当中,全面预算管理最为重要的任务在于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基础数据方面的收集整理,综合参考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本年度事业发展计划与目标进行数据信息的对比研究,进一步保障预算编制依据的客观性、科学性以及经济性。

财务一体化已经成为医院管理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医院来说,应当主动改变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互相分离的现状,对二者实施有效的结合,并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推动医院财务朝着一体化管理的趋势发展。利用财务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能够为医院全面预算提供系统的数据信息与绩效考核信息,针对医院传统管理模式中的信息孤岛进行有效的串联,使得人员流、信息流以及业务流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充分彰显全面预算管理高处定位、实处着手的基本原则。各个医院可以参考自身实际情况,通过财务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为医院制作一套系统的财务预算软件,对医院财务状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并依照会计核算年度成本目标实施科学合理的分配,合理利用预算资金,真正实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总结的目标。

三、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保障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有序开展的先决条件,这就需要医院构建分层次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通过设置预算管理委员会来担任全面预算管理最高部门,成员由院长挂帅的各分管领导组成,使得广大决策层领导均能够引起高度重视,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控制和协调人、财、物等各项资源,合理拟定预算方案,设定预算目标;预算委员会下设预算管理办公室、业绩考评委员会,办公室由财务科、设备科、人事科、院办以及信息科等职能机构共同组成,由财务科负责牵头,主要责任是对全面预算方案的执行进行政策业务方面指导,同时将临床、医技等预算执行科室申报的经主管领导审批后而形成的医院预算草案汇总,并将汇总的预算草案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讨论;业绩考评委员会主要针对医院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进行监督,并提出相应的奖惩意见。需要注意的是,医院应当为临床、医技等各个预算执行机构配置预算管理员,通过预算管理员来协调部门领导对本部门预算工作进行管理,对预算执行超支或者减支的具体因素深入分析,使得各个部门领导能够及时掌握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进一步保障全面预算管理的精细化发展。

四、加大预算分析与考核控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