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管理制度范例6篇

如何完善管理制度

如何完善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强制医疗;司法鉴定;精神病人;鉴定人

一、强制医疗司法鉴定管理制度界定

就强制医疗司法鉴定制度来说,不同法系的国家对其的涵义有不同的界定。在英美法系国家,这项制度只是在承担刑事责任方面对主体进行隔离,并不强调医学治疗。其适用对象也很广泛,除有精神疾病患者外,还包括病理性醉酒与吸毒中毒人员。在我国,强制医疗司法鉴定制度指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由鉴定人员运用已经掌握的司法精神病学的知识对被鉴定人的精神状况分析后作出客观判断的活动。对于精神病人精神状态、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等方面的评定主体目前我国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以郭华的折中说的观点为代表,即被鉴定人涉及医学方面的诊断由精神鉴定专家决定,而心理能力、认识能力及控制能力等方面的认定应以法官为主,鉴定人为辅的方式进行。

二、我国强制医疗司法鉴定管理制度的缺陷

(一)鉴定启动主体单一

就我国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来看,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司法鉴定启动主体为公检法,是典型的职权主义启动模式。当事人、辩护人和人只有请求权和对作为证据的鉴定意见再次鉴定和补充鉴定的申请权,不能自行启动,不可作为启动主体。

(二)鉴定人准入机制欠缺

《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第十三条将准入条件只是简单规定为具有5年以上精神科临床经验并具有司法精神病学知识的主治医师或者公检法医师资格以上的人员。因此可知我国强制医疗司法鉴定人员主要由精神科的医务人员转换而来。除此外,关于司法鉴定人员的准入条件再无明文具体规定。

(三)鉴定机构管理混乱

纵览刑诉法的规定,对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司法鉴定方面只是作了一些较为笼统的规定,在实践中很难落实,对于适用强制医疗司法鉴定的前提条件、鉴定机构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并无统一全面的规定。到目前,我国享有鉴定权的司法鉴定机构共有四类:(l)公检法内部设立的鉴定机构;(2)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设置在科研机构和政法院校里的鉴定机构;(3)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鉴定机构,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4)政府部门指定的医院。那么到具体鉴定的时候哪个类别的鉴定机构权威性更大呢?若公检法为了提高办案效率直接让其内部机构鉴定,岂不是出现自侦自鉴的情况?还有在鉴定中又有何统一标准?

三、我国强制医疗司法鉴定管理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鉴定启动主体制度

在理论界对启动主体的改革存在两种方案。一种主张在公检法作为司法鉴定启动主体基础之上,赋予控辩双方带有救济性质的初次鉴定申请权。另外一种主张在现有的鉴定模式之下,控辩双方并不当然拥有绝对启动的权利,但就现有的启动主体如何启动鉴定方面要有更加具体的规定和明确的程序要求。笔者认为应对公检法这一处于优势地位主体的鉴定启动权进行限制,同时发挥检察院的监督作用,当公安机关认为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司法鉴定时,可以向同级检察院提出鉴定方面的要求,由检察院决定是否批准。

(二)健全鉴定人准入机制

强制医疗司法鉴定属于医学与法学两门学科交叉重叠的内容,但实践中,医学鉴定人与法律职业群体之间往往缺乏正确的定位与及时的交流。在鉴定人准入制度方面,可以借鉴我国现有的律师制度,对将要从事司法鉴定的人员后备在全国组织选拔性质的考试,其中考试内容应该涉及医学、法学及犯罪学等相关的知识。在通过考试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之后要进入有关单位实习,实习期结束后就要对即将从事司法鉴定的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但这一制度需要社会、政府及各界的支持及财力、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这样才能解决我国现有的强制医疗司法鉴定人才缺乏、技术水平低等问题。

(三)加强司法鉴定机构管理

在我国,各地间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之间的差异很大。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中,各地应该在对当地强制医疗司法鉴定管理资源进行调查了解的前提下,逐渐完善强制医疗司法鉴定机构管理。针对具体的完善措施,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主张实行鉴定机构等级化,对不同的鉴定机构作出的鉴定意见划出等级;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要开展司法鉴定机构与司法部门、卫生计划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反思我国现在的司法鉴定管理,其更多的是技术水平的落后,能力的不足,这样的问题要想得到实际的解决就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取长补短,进而保证最后鉴定的客观与权威。实际中,重复鉴定,鉴定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居高不下,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由强制医疗司法鉴定机构与卫生部门座谈讨论,制定出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有关的工作细则,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鉴定秩序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253.

[2]陈卫东,程雷.司法精神病鉴定基本问题研究[J].法学研究,2012(1):166.

[3]江涌.强制医疗保障性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时代法学,2014(3):74.

如何完善管理制度范文2

职代会是企业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力机构。职代会制度在历经长期实践检验中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企业管理者所认可和重视,因为通过职代会制度可以提供职工平等参与企业民主管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力,最大化地维护职工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密切干群关系,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劳动关系发生新变化等因素,对于职代会制度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迫切要求我们加强职代会制度的调查研究,以进一步健全和和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这是当前我们应积极思考和努力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当前公司职代会制度的基本现状

经过多年的实践,职代会制度已经成为公司重要规章制度的内容之一。我司在坚持召开职代会、严格履行职代会的民主程序、处理和协调好职代会各项关系和环节、发挥职代会的作用上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促进公司在发展改革中形成共同的思想意识

公司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已具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对公司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不可动摇和替代的作用。首先,我们充分认识到职代会作为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的重要意义,无论从赋予的权利看,还是从工作实际看,职代会制度已经成为公司经营决策民主化的客观需要,是公司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其次,公司党政工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职代会制度,齐抓共管,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证,切实提高职代会质量和实效,以职代会制度的民主管理促成领导班子的建设,同时也锻炼出一支良好的职工队伍。第三,多年来,职代会制度在公司管理者和广大职工中已形成共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主性。广大职工也把职代会制度看成是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非常关注职代会的召开和会议的具体内容,对职代会形成的决议和部署,不论是公司管理者还是职工都能认真的贯彻执行。

1.2 工会在公司职代会民主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公司工会作为职代会的日常工作机构,对职代会职权的落实负有重要责任。多年来,工会主动围绕大局,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争取行政支持,主动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构筑工会发挥职代会作用的有效机制。一是职代会制度作为公司民主管理工作已经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列入党的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及内容,为公司职代会制度的落实提供坚强保证。二是工会能够找准位置和协调好各种关系,除了向公司党委汇报工作外,还主动向行政汇报好职代会工作。三是职代会与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的关系保持协调一致,凡涉及公司经营发展与修改公司章程以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以至做出决策时,先召开职代会进行审议,提出意见和建议,力求比较成熟后再交办公会或董事会讨论,最后形成决议。

1.3 职代会制度的运行模式不断充实和创新

从实践过程来看,公司坚持每年召开两次职工代表大会,从相关制度、运作程序、表决方式、形成决议等方面基本上都按照规定使职工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工会按照五年为期进行换届改选,不断根据公司和人员的变化,随时对职工代表进行调整和补充,保障了组织机构的健全。

1.3.1 着力强化职代会会前的筹备工作每次职代会召开之前,工会注重把握征求职工群众意见,确定会议中心议题,及时提请党委研究批准,定期召开由党、政、工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筹备会议,按时下发党委关于筹备职代会的通知,确保职代会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为了发挥代表的作用,在每次职代会筹备工作中,坚持会前半个月将提案征集通知下发到各分会代表手中征求意见和建议,通过职工代表的组织、宣传和发动提案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建言献策,实现了职工全员参与的要求,为职代会的圆满成功和职代会决议通过和贯彻实施奠定基础。

1.3.2 不断充实职代会工作内容在职代会会议期间,尽可能缩短各种报告、讲话的时间,较多地安排职工代表讨论、提建议和意见,做到会议报告内容具体真实,讨论时间充足,反馈建议和意见时效性和针对性强,体现了职代会职权的有效落实。一是知情建议权。按照《职工代表大会条例》、《企业法》、《劳动法》的规定,将公司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总经理的工作报告、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职工提案处理情况等事项向职代会报告,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按各自的部门权限讨论审议,依法决定公司的重大问题和事项,并作为职代会的必上议题固定下来。二是审议共决权。将有关职工工资分配和调整方案、集体合同草案、劳动保护措施、公司重要规章制度和职工生活福利等内容必须经过职代会审议通过才能作出决议。三是审议决定权。对职工培训的目标计划、参加对象、经费使用等方面情况按规定向职代会报告并可行使决定权。四是落实集体合同和职代会决议履约情况监督权。重视和关注集体合同和职代会决议履约情况的监督工作,把它作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主要渠道和职工参与公司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平台。五是选举、评议和罢免权。通过职代会来选举或罢免参加集体合同职工代表或者选举或罢免进入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以及要求其现场向职工代表述职并进行评议领导干部,促进其更好地履行职责。

1.3.3 确保职代会闭会后职权的落实注重职代会闭会后的职权落实问题,设定职代会主席团作为常设机构,实施代表团长联席会议制度、职代会5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制度等,有效地强化日常民主管理工作,推动了职代会各项决议在公司的贯彻落实。如为保证职代会闭会期间的民主决策,工会每当遇有重大问题时,及时召开职代会主席团和代表团长联席会议进行审议、研究决定,凡联席会议决定的事项,均向下次职代会报告,予以确认。这样既完善了职代会制度,发挥了职代会作用,又推动了工会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工会整体工作更加贴近公司,贴近职工。

2 公司职代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职代会制度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效,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与发展。但是,从调研和专题座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在职代会制度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职工代表素质的高低,职工代表能力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职代会的召开和会议决议的贯彻执行,决定着职代会的质量和成效。从目前的情况看,公司一些部门没有经过严格的选举,职工代表的名额随意分配,选举那些人缘好、听领导话的老好人作为职工代表,这些代表虽然是好人,但不一定能为职工办成事;一部分职工代表不仅存在知识和观念需更新的问题,更严重的是他们还存在着责任心不强、参与意识差、参与公司民主管理能力欠缺的问题,不能全心全意地代表职工参政议政、有效地履行代表职责。

2.2 职代会日常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至今公司虽已形成并坚持职代会为实行民主管理的程序制度,但职代会日常管理一些工作仍不充分,表现在:提案征集工作越来越困难,职工代表对职代会要解决什么问题缺乏了解,很难提出有价值的提案;有些代表的提案、建议没有广泛听取和收集所在部门、班组职工群众意见、建议,提案的代表范围不广泛,反映的问题不够深刻。在职代会闭会后,抓职代会决议和相关事项落实等方面不够,公司内对职工的提案和形成的决议办理力度不大,决议缺乏监督检查,也影响了职代会征集提案者的积极性。

2.3 职代会制度维权的力度有待加大

一般情况下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方案、决策在职代会上均得到通过,但有些方案在执行中职工又有很多意见,由于在职代会上没有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表决时也表示同意,职代会一旦形成决议就要执行,从而错过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如薪酬分配方案等相关的福利政制定,按规定应在职代会上讨论通过但未纳入到职代会程序,或在职代会上讨论通过搞形式化多,这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代会作用的发挥。

3 健全完善公司职代会民主管理制度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公司内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职代会制度必须适应发展的需要,务必积极拓宽民主管理渠道,不断丰富完善职代会运行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才能具有生命力。

3.1 加强党对职代会的领导是实现职代会民主管理的组织保障

在公司内部坚持好、发展好职代会制度,是我们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公司党委应把支持和保证职工充分行使民主管理的职代会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党委对职代会的政治领导和具体工作的指导。党委对职代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职代会充分发挥应有的民主管理作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本公司贯彻执行,确保职工代表大会依法行使职权,真正成为职工参与公司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这是公司党委领导职能的本质内容。工会作为职代会的工作机构,必须研究如何更好地接受党委对职代会的领导,在职代会的筹备、议题、民主评议干部及评议结果的运用以及会议决议的落实等环节都要充分听取党委的意见,使职代会制度建设,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3.2 完善职代会日常管理制度是实现职代会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

职代会作为职工实行民主管理的机构,它必须建立健全自身的日常民主管理机制和制度,这是职代会制度建设一项重要内容。公司现有的一些规章制度已明显落后于现时发展形势,一些旧规章制度沿用至今,未能及时进行修改、完善或补充增加新制度,失去了指导意义和权威性。为保证职代会制度建设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增强其权威性和约束力,切实发挥其作用,公司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职代会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度》、《职工代表巡视检查制度》、《职代会联席会议制度》、《提案工作制度》、《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实施制度》、《提案工作制度》、《职工董事监事制度》、《职工代表培训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促进这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3.3 提高职工代表整体素质是实现职代会日常民主管理的基础条件

职工代表的素质和构成是夯实民主管理的基础,也是关键环节,需要那些熟悉经营管理、懂技术的各类专业人才加盟到公司的民主管理中来,增强公司决策的完备性和正确性。一是通过职工民主选举,扩大生产一线职工群众的代表比例,减少领导干部数量,产生群众信任、有参政能力的高素质职工代表,使职工代表能够真正代表广大职工的利益,对不能很好履行代表职责的代表及时撤换。二是开展民主评议职工代表工作,通过让职工代表定期述职、职工无记名投票等措施,对职工代表进行满意度测评,增强职工代表的代表意识和责任感,确保代表履行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三是开展对职工代表的培训,提高职工代表的整体素质,通过采取多种途径和培训等帮助他们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谈判知识,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民主管理的本领,增强职工代表参与公司民主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代会的会议质量。

3.4 规范职代会日常管理工作是实现职代会民主管理的重要体现

职代会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一项行之有效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落实职代会制度,规范职代会的操作,发挥职代会作用至关重要。

3.4.1 提高职代会提案工作质量

提高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的意识,代表职工积极建言献策,是做好提案征集工作的首要环节。通过广泛征集提案工作,组织引导职工代表不断扩大知情面,提出既能围绕公司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又能集中反映职工群众的建议、愿望、诉求和心声的议题,使征集提案工作更具针对性。同时要通过评选、表彰一些具有决策参考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的优秀提案等方法,实行提案工作激励和奖励,不断扩大职代会提案工作的影响力。畅通提案的解决途径,注重建立起职工提案分析、质询和论证的工作环节,制定可行性方案,责成相关业务部门对已立案的提案反馈回复或进行办理,以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

3.4.2 定期开展职工代表巡视活动

职代会上按照法律规定公开的内容是否全面、真实和准确,直接决定着广大职工知情权的落实,职工代表负有监督的职责。为此,工会可定期组织开展职工代表巡视活动,鼓励职工代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让职工代表在了解公司和本部门实际情况的同时,对职代会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进行有效监督,并结合实际提出意见和建议,比如针对公司在劳动用工和薪酬、劳动安全保护、集体合同履行情况、职代会决议等生产经营管理或职工生活福利等方面开展专项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向行政领导或职能部门进行质询,并责成相关职能部门限期整改。同时,结合巡视检查的总体情况,工会应汇总、整理职工代表的意见建议,撰写巡视检查工作报告,作为公司内部制定政策制度的参考依据,将职代会的作用发挥延伸到更加宽广的领域。

3.4.3 加强职代会专业委员会(小组)的民主管理工作

除了定期开展职工代表巡视活动外,工会应加强对职代会各专委会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发挥职代会专业委员会(小组)的作用,要求各专业委员会(小组)要对照有关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检查考核办法,坚持开展各项相关活动,保证职工代表参与公司民主管理不间断。例如主席团、职工代表团(组)长和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联席会议的职权范围,妥善处理好职代会闭会期间所需临时解决的重要问题,并将对有关协商处理结果向下一次职代会报告予以确认,使之成为职代会闭会期间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有效形式,从而丰富和发展职代会工作。

3.4.4 开展职代会制度工作质量评议

职代会召开过程中,在行使职权、民主程序、会务质量等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职工代表对职代会召开的满意度如何?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通过建立相关的方法和制度来加以解决。工会要重视职代会工作质量评议及其工作成果,可尝试组织职工对职代会运行质量进行总体评价,实施职工代表对涉及职代会的有关职工代表比例、职代会的民主程序、职代会有关决议和议题的确定等方面的评议,以此促进职代会的运行工作质量和职工群众满意度的提高,提升民主管理工作上一台阶。

3.5 提高公司职代会制度维权力度是实现职代会民主管理的重要平台

在构建和谐企业中,职代会制度要以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为工作宗旨,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积极发挥维权职能。首先,要坚持职代会制度与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有机结合的原则,由职代会选举产生协商代表,征求协商议题,审议表决集体合同,报告集体合同履约情况;通过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把职工群众的基本权益、重大利益问题纳入到法律程序保护,是对职工利益最根本的维护。其次,要按照新《公司法》的规定,建立健全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保证职工董事和监事能够充分享有相应的职权。职工董事和监事要经常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建议,深入到职工之中,准确掌握和反映广大职工的心声和意愿。第三,在公司改革发展过程中,可以探讨赋予职代会更多的权利和职能,凡是在生产经营和发展方面的重大举措、重大改革措施和员工奖惩、中层干部进行民主测评等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都必须经职代会审议。每逢有需要职代会审议决定的事项,都应严格做好会前广泛征求意见、会中集中讨论审议、会后宣传贯彻实施三个环节的重点工作,对重要事项应采取表决的方式进一步体现代表的意愿,有效落实广大职工各项合法权益。

如何完善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字:幼儿;后勤管理;幼儿园建设

引言:完善的后勤保障制度是幼儿园正常运转的有力工具,因而后勤制度的建设成为幼儿园办方的重中之重。

一、建立健全饮食管理的相关制度。

1.1幼儿园要建立健全饮食管理制度,使各个环节都能有章可寻,同时,制度要尽量细化,对炊事人员起到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幼儿伙食要专实行民主管理,应有园主管领导、炊事人员、保健大夫、幼儿老师、家长代表,定期开会,商讨伙食方案;要根据天气季节变化及幼儿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需求,科学合理的制定食谱;听取保健医师的意见,计算幼儿的营养量、进食量,调剂幼儿伙食花样,做好营养供给与搭配的配比。园里供菜渠道应由正规、可靠的商家保质保量当天供应,确保幼儿购新吃新、现饭现菜,不吃隔日饭;从各项相关的卫生操作制度上杜绝食物中毒发生的可能性。炊事人员加工操作要确保饭菜水果安全营养,卫生干净,工作人员伙食和幼儿伙食要分开;每学期进行一次幼儿膳食调查,对一学期的营养膳食做一个全面的评估,确保幼儿身体生长发育有充足科学的营养供给。食堂所用餐具炊具,要认真清洗和消毒。按时开饭,保证儿童进食时间20-30分钟,工作人员要身体健康,整洁卫生,保证幼儿饮食卫生安全。

1.2卫生保健制度以预防为主,建立健全保健制度,保证幼儿每人一巾一杯,编号使用,每天清洗,并且及时消毒,定期为幼儿接种疫苗,预防病毒;定期全面体检,并且将体检结果综合测评,做好幼儿沙眼、近视、弱视、斜视、龋齿的预防矫治工作,及时反馈家长;幼儿进行晨间检查,发现传染病及时隔离治疗,工作人员定期体检一次以防传染病;环境卫生分片承包,定期检查,室内保持整洁,空气流畅,厕所干净无味并用3%的苏打水定期喷洒、紫外线消毒灯消毒,儿童所用器具定期清洁消毒;儿童所用被褥定期暴晒,定期清洗,定期消毒与家长密切配合,进行幼儿卫生性常识教育,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洗手,饭后要漱口,吃好每顿饭;培养良好习惯。

二、疾病预防与幼儿安全制度。

2.1做好预防思想准备,进行经常性疾病预防工作,根据年龄和季节做好防疫部门所安排预防接种工作,、禁忌者暂不接种或不接种;及时了解疫情,及时报告传染病,采取措施减轻病情,降低发病率;传染病流行期间,不带幼儿出入公共场所,不参加公共活动;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病毒抵抗能力。

2.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幼儿入园、离园应有家长接送,不得随便将幼儿交给不相识的人带走,工作人员值班时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户外活动时随时清查人数,防止幼儿单独外出,特别要防止新入园的幼儿离班出园;教育幼儿团结友爱,不打人、推人、不攀窗台,以免跌伤、碰伤,各班应加强安全教育和幼儿自我保护教育;随时检查班上的玩具、用具、损坏及时修好,定期检查维修园内所有大型玩具,杜绝因玩玩具器械引起碰撞;随时检查幼儿口袋有无危险物,;发现病情报告医务人员,不得擅自私自处理;幼儿服用药品必须把外用及口服药分开放,并核对姓名和剂量,以免误服中毒;教师应严格检查门窗、水龙头、电闸,如发生异常应立即报告;幼儿园车辆必须按国家颁发的车辆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及要求使用,严禁违章

三、治安管理、财务与园具管理制度。

3.1建立由园长,后勤人员,部分青年教师组成治安领导小组,定期检查不安全因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建立值班制度,加强保卫工作,节假日值班名单要报有关部门备案。门卫不随便放人进入校园,严格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出示身份证),消除不安全隐患,幼儿家长来访要经过同意后方可入园;对放贵重物品的储藏室要经常检查;门卫放学后要巡视全园,检查门窗,灯;财务室除配备保险柜外,不准大量现金过夜;安全事故,应及时上报分管领导,并做紧急处理。

3.2财务帐必须日清、月清、帐物相符。采购的东西,必须有购货凭证,并经验收员签字方可报销;采购过程中应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准用伙食费购买其它与伙食无关的物品;应定时公开帐目,接受家长和职工的监督;财会人员应坚持勤俭办园的方针,做好记帐、清帐、报帐工作,经常清点库存现金,做到帐款相符;每月按时发放职工的工资以及各项津贴等;准确核算幼儿的伙食费,掌握伙食标准,经常和炊事员、采购员取得联系,坚持月底盘点,基本上做到收支平衡。

3.3园具管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应由后勤部门落实专人负责,实行责任制。建立园产园具分门别类登记入册。凡购进或上级下拨的固定财产(包括教学仪器,课桌椅,办公用具,生活用品等)按类别登记入帐。落实每一物的使用地点和保管人员,责任到位;建立园产园具的定期清查和赔偿制度。学期结束,园具保管员要根据登记册对园产园具进行清点,对丢失或损坏的,要查明原因,如是使用者失职,根据情节确定赔偿金额;对确实需要报废的,应经园领导审批后,办理报废手续;提高园产园具使用效率,有限的园产园具要合理安排,协调使用,以提高周转率,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如何完善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医院成本 核算管理 改进 策略 分析

一、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的含义

所谓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就是指医院在进行医疗服务时所消耗的所有费用都按照核算的对象不同进行分类处理,并且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对成本控制进行强化,从而使得资金的使用实现最大化。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成本管理新要求

(一)把握医院成本管理关键点,强化重点领域管控

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医院的投资行为做出了新的规范,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医院会计制度》着重强调了重大项目投资的具体细节,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医院如果要进行重大投资,必须要对这一投资行为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在采购方式上应该选择集中采购,并可运用政府采购,以规范医院投资行为。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成本核算管理方面主要包括资产管理、人工成本管理及管理成本三大板块,这些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对医院的资产使用效率进行提升。

(二)严格执行成本管理制度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医院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医院会计制度》也对这一趋势做出了反应,要求医院实现会计信息化,并且在年度财务报告、新会计科目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年度财务报告上,新制度要求注册会计师对报告进行审计;在会计科目上,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行规范。这样就可以在会计核算管理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发挥了全程监督的作用,提高了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关于对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中存在的缺陷的分析

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成本核算管理的基础配备不到位

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医院里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单一且匮乏,学历普遍较低,许多会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懂得计算机技术和有管理知识的人员较少。在医院里,成本核算的工作较为复杂,而且工作量大,加之会计人员欠缺,综合能力较强的会计人员更少,这就导致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协助决策等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来。

(二)医院各个部门没有相互合作

从而无法达到共赢。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的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仅靠财务科室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各个科室相互合作才能够完成。然而,大多数的医院在这方面就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了当出现问题时,各个部门相互推卸责任,没有明确的责任担当者。各个部门沟通不力的主要表现有:按照相关规定,有时科室的名称应该在系统中进行更改,但是临床、医辅类的科室往往还是用原来的名称进行登记。这就是财务科与其他科室没有有效沟通的表现。成本核算系统疏漏,表现为财务科与网络办公室协调不力出现的科室名称管理混乱。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标准来衡量公用成本的分摊,从而使得成本管控存在盲区。现在很多医院不能辨别公用成本和间接成本,就只是简单地按照科室所占面积和科室人员的比例要进行分配,这种方式虽然方便简捷,但这不仅不能给导向人员节约成本,还缺乏激励机制。

(三)成本核算效益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大多数医院都是把科室每个月的收入额除去成本费以后,剩下的资金作为员工的绩效奖金。这种奖励虽然带动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也引起了负面影响。其一是,由于医院科室收入越多,奖金就越多,所以,有些医生就只注重收入不提高医术的水平,不为患者的实际情况考虑,给患者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检查,从而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其二是,医院片面地认为利益最大化,所以,就舍不得花钱置备先进的设备,不重视科研研究的费用支出,从而医院的发展就停滞不前。其三是,行政科室成本控制意识的薄弱,导致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和浪费的现象。

四、改善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重视基础配备的构建。根据医院的实际需求,增加医院的会计人员

通过多种形式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加强他们的财会、管理、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让其成为职业能力强且具有综合能力的员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搞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加相互之间的沟通力。

(二)实现成本核算管理效益最大化

重新定义绩效奖金分配体系,针对消耗比值降低的科室适当给予奖励。此外,医院核算人员应该转变工作侧重点,提高成本动因分析、边际成本计算等的重视程度,推动“数字运营”式成本核算管理的实现。

(三)实现成本核算管理的全程控制

医院可以将作业成本法、联合方程收支配比法等方法对医院成本进行分摊,提高医院公用费用分配的精细化水平,强化成本分摊控制,推进全成本核算的实现,使医院相关费用公开化,促进成本费用的透明化。此外,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医院应该充分按照新制度的要求,对医院具体核算项目进行优化,可以采用HIS系统,对医院科室名称、数据结构进行统一,将医院成本核算的规范性提高,进而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效率。

五、结束语

本文对新《医院会计制度》进行了分析,按照新制度要求,探讨了医院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找出了问题出现的原因。通过采取一些先进性、创新性的方式来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医院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全员和全过程的成本核算的管控,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水平,推进医院向集约化转变,进一步提升医院的运营效益。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未来的发展状况。因此,在医院的管理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强化自身成本核算管理意识,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梳理业务流程,做好细节把控,为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如何完善管理制度范文5

二、本月工作内容:

1、合同变更的审计:订单的变更管理制度和控制流程:订单变更的落实与控制措施;订单变更造成呆滞物资、报废物资及账务处理及保管制度

2、盘点制度专项审计:在车间现场看到绝大多数的车间对生产盘点不积极,《盘点表》跟实际的物资有相当大的出入。

3、完成XX年年和2009年上半年电器高压单元数的分析统计

4、完成仓库低压板材库存状况分析

5、完成6月、7月工装生产记录的录入和统计

6、完成smc各种报表和台账的建立和完善(样本)

三、本月存在的问题:

对生产订单变更流程的审计生产计划部没有相应的《生产订单落实和控制措施》,拿不出相应的有力证据。所有的凭证没有通过统计汇总:订单变更的记录没有、订单变更统计分析没有。

订单的变更控制程序没有,车间管理人员忽视订单变更的影响,仅仅为生产而生产。车间管理认识不足,不知道如何去控制订单变更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订单的完成率。

《盘点表》跟实际的物资有相当大的出入,物资名称不统一(上一次盘点的名称跟下一次盘点的名称不统一);物资使用状态描述不清楚;物资规格不正确;盘点产品、范围不明确,交叉点和管理盲区无人盘点;漏盘、重盘等现象严重;

生产审计严重人力不足,公司在管理上龙头太多,方向太乱,职责重复,相互牵扯。没有明确的管理思路和理念。

在质量体系文件中《生产计划部生产运作控制程序》5.1.1和5.1.3对市场订单变更的变更形式作了规定(《合同变更》),其他没有相应的控制措施或制度。

四、本月工作心得:

1、公司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全民皆兵,共同奋斗。铺天盖地的官衔,轻而易举的职位。

2、心得

在盘点制度审计中的审计方法:在审计调查中,我们采用了“点面线”方法,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所谓“点面线”方法,就是在审计调查中,听到或看到某一管理现状之后,通过横向的全面了解、纵向的连线分析,最后确定其控制环节是否完整、控制点是否有效。

在盘点制度审计中的审计实施:先在各部门审计调查了解情况: (1)生产部门:生产比较繁忙、没有人盘点;人手不足;人员变动大;出了车间就不归我们管了;(2)物流管理部门:退回来手续不全,没有地方放;没有发出去的货物不知道如何控制;最后我阅查了公司的质量手册和部门的控制程序结果都没有查到与盘点相关的规定和控制流程,后又查询和审阅了部门管理文件也没有相应的规定;

因此:我们断定公司盘点制度是失败的,财产安全制度不完善,公司制度不健全。

五、建议

建立财产安全管理制度

各部门建立和完善盘点制度和流程:规范盘点人;盘点截止时间,盘点审核人;制表;盘点职责;盘点范围;盘点过程控制;复核、交叉盘点和盲区盘点的沟通和注释等制度;1、完善和建立《生产订单落实和控制制度》:订单变更的次数及变更率的计算方法;订单变更造成人工或待料损失的时间统计方法;订单变更造成呆滞物资、报废物资及账务如何处理及保管;订单完成程度的评价和汇报制度以及相应岗位的职责等等

完善和建立《生产订单落实和控制流程》:订单完成控制点的描述以及涉及到的工序和岗位。

完善生产管理统计制度对订单变更做详细记录和统计分析

完善和建立《生产订单落实和控制制度》:订单变更的次数及变更率的计算方法;订单变更造成人工或待料损失的时间统计方法;订单变更造成呆滞物资、报废物资及账务如何处理及保管;订单完成程度的评价和汇报制度以及相应岗位的职责等等

完善和建立:订单完成控制点的描述以及涉及到的工序和岗位。

完善计划管理统计制度对合同(订单)变更做详细记录和统计分析

请对市场部的运作控制程序及运作流程进行审计;《合同变更》控制流程进行审计;对市场下达生产任务前的市场预测和分析资料进行审计;对《合同评审》控制制度和流程进行审计;

六、2009年08月份工作计划

(一)审阅:公司质量手册

第6.0章 资源管理

第8.3章 不合格品的控制

(二)审阅:公司运作程序文件:

7.4-02物料采购程序(2009-4-22)

8.2-02过程、产品的监视与测量(XX-11-1)

8.3-0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XX年-2-12)

7.4-02物料采购程序(2009-4-22)

4.2.4-01质量记录控制程序(XX-4-28)

8.4-01数据分析(XX-11-1)

8.5-01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XX-11-1)

说明(生效日期)

(三)对闲置物资、不合格品处理程序和设备维修与报废制度进行审

(四)审阅:公司 《质量体系文件控制程序》中相关生产部门的控制程序进行审计;

(五)工装生产记录录入和统计

如何完善管理制度范文6

一、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现状

少年司法制度可以从广义、中义、狭义三个方面理解。狭义的少年司法制度仅仅指少年刑事审判制度;中义的少年司法制度指以少年刑事审判制度为中心以及与少年刑事审判相配套的少年检查制度、少年矫正制度、少年警察制度、少年律师制度等;广义的少年司法制度还包括涉及少年福利、少年保护、少年权益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警察制度、律师制度等内容。无论少年司法制度与传统司法制度之间有多大的不同,它本质上仍然属于司法制度的范畴,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司法制度。综合各种有关少年司法制度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给少年司法制度下一个定义:所谓少年司法制度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和司法性组织应用法律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的诉讼案件和非诉讼事件,以保护和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专门司法制度,它是这些机关和组织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活动原则和工作制度的总称,即广义的少年司法制度,本文采用广义说。

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对于保障少年的合法权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我国社会各个方面对于发展专门的少年司法制度,已经达成很多共识。不同层次的官员、大量的法律专业人员都认为,有必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少年司法制度,以便更有效地保护少年的最大利益,更恰当地处理涉及少年的法律案件。

第三,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不平衡。首先,少年司法制度内部发展不平衡。相对而言,少年刑事司法制度有较大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并且处理了大量少年犯罪案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少年司法制度发展不够,处理的案件数量也不是很多。其次,少年司法制度地区发展不平衡。一般来讲,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较快,内陆地区的发展普遍较慢。

第四,在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进程中,各地司法部门积极性很大,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在少年司法制度的不同环节和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少年司法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

第五,一些研究人员对于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很多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发表了很多文章,出版了一些书籍。这些研究成果在促进人们更多地认识少年司法制度的特点、重视少年司法制度的建设等万面,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应当看到,在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大量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要做,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二、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

针对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现状,我们认为,完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要坚持符合我国实际与借鉴国外有益成果相结合,准确把握国情,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情况出发,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出发,从把握社会公众对少年司法的新要求、新期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

第一,建立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总体框架。这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少年司法制度案件范围的扩充。少年司法制度的案件范围不仅包括少年刑事案件,还包括少年民事、行政等类案件。二是明确少年司法制度的相关制度。建立与少年审判制度相配套的少年警察、少年检察、少年刑罚执行等方面的制度。三是少年司法制度的管理体制。它包括行政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制、经费保障体制等。四是少年司法制度与成年司法制度的关系。

第二,完善少年司法制度的法律基础。逐步完善相应立法,建立以宪法为指导,《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主体,其他法律法规为补充的少年司法保护法律体系。

第三,完善少年司法制度的各个环节。例如,警察如何恰当处理少年案件,检察官如何参与少年犯罪案件和其他案件的处理,少年法院如何设立,少年法庭如何审理少年案件,未成年犯管教所如何改善少年监禁刑罚的执行,如何完善少年犯社区矫正制度。

第四,改善少年司法从业人员的素质。少年犯罪人和其他少年涉案人员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这对少年司法活动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多的任职资格要求。在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方面,不仅要改革专业人员的招募制度,吸纳更多符合任职资格要求的人员从事相关工作,还要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大量的专门培训工作。

第五,恰当处理少年司法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关系。例如,如何处理少年司法制度的少年事件管辖范围(仅仅管辖现行法律规定的少年刑事犯罪,还是也要处理其他少年违法行为,如少年严重不良行为、少年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如何划分少年司法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在处理少年案件中的业务范围,如何处理少年司法机构与劳动教养机构、工读学校以及其他有关社会机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