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技术论文范例6篇

化工技术论文

化工技术论文范文1

1.项目选取缺乏适应性

专业核心课程项目的选取大多来源于大型石化公司生产岗位,校内的生产实训装置与大型石化公司生产一线装置相比较,差距太大。导致工作任务项目化在实施过程中难度较大,有很多任务根本无法实施,最终导致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又回到了传统的授课模式。

2.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性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并不是拿到了“高级工证”或“技师证”就属于“双师”型教师。学院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师的结构不合理,老教师具有一定的企业生产经验,但教育理念过于传统。青年教师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理论功底较扎实,但由于从教时间短,又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和实践技能。绝大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了解不深,对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把握不准,对教育教学技艺应用不够熟练。

3.企业参与度不足

对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是基于企业,而企业本身并没有较好地参加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来。目前的校企合作只局限于把企业的生产能手、技能专家等召集到一起讨论课程的开发,往往忽略了课程的实施环节。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去。另外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伙伴,对项目化教学的支持也不够。有些任务的实施是需要在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的,但往往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学生进不了工厂。

4.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化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多需要倒班,有些工厂离市区还很远。一些毕业生下不去、扎不深、留不住、难干好,跳槽现象较严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职业岗位分析

从近几年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6类:一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岗位。从事化工生产的操作、调试、运行与维护,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30%。二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从事化工产品的质量监督与控制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40%。三是生产管理岗位。从事生产组织、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如,工作在企业或公司的计划科、生产科、企管办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15%。四是产品的销售、售后的技术服务等岗位。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5%。五是产品的开发、科研、制图等工作岗位。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5%。六是行政管理和个体、其他等岗位。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5%。以上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高专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学生主要从事成熟技术与管理规范的相关工作。如,操作与维修人员、工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从学院对2011届和2012届毕业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毕业生认为,本专业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这可以看做是社会对高职高专化工专门人才规格要求的直接反应。

2.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的依据,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是学生未来做好所从事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不可能做好职业工作。化工行业对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包含:操作能力、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及其他的相关能力。(1)操作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动手能力。包括: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如,化工仪表、仪器的操作及使用和计算机的操作等。基本的实验能力及设计能力,要求理解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程序,掌握应知应会的职业技术规范,具有处理生产中出现的事故,一定的维修化工设备的能力等。具体的项目是:化工现场的操作、工艺流程编制实施、工艺参数的调整规范、紧急事故的及时处理和技术改进等。(2)认知能力是指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观察和判断临场应变的能力,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技术革新和设计的创新能力等。(3)表达能力是指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和数理计算及图表展示的能力。(4)其他相关能力主要指,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业务交往能力及社交能力。能将工程设计转变为工艺流程,将管理规范转化为管理实效。具有学习小知识、接受新事物的本领,并能自觉开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能够处理好业务关系和人际关系,善于与人合作交流,并能沟通、协调横向关系与纵向领属关系。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新疆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石油化工行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构建出适合化工生产特点,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校企共育、教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1)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炼油化工行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设计,形成“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见图1)。(2)教学环节安排。第一学年进行职业基本素质能力培养,在学校主要进行英语、计算机等职业素质课程和部分职业通用技术知识的学习。第二学年、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开展模拟训练和实训,并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在企业顶岗实习,实现教学、实习、就业、工作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化工专门技能。(3)课程教学实施过程。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做到“四合一”,即理论与实践融合,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结合,教室与实训室整合,以及教师与师傅配合等。从而强化学生石油化工生产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现企业与学校在石油化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深度融合。

三、实施效果分析

化工技术论文范文2

到二十世纪下半叶,电工电子技术在新材料、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工电子技术不仅在传统的电工制造领域的应用促使电力生产、电工制造、以及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技术更新换代,同时又跟其他学科如生物、环境、医学、食品等学科产生了“交叉渗透”,不断融合而产生了更多的学科。在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中也存在着很多缺陷,技术比较落后、设备更新速度慢、管理水平有限,以及电工电子技术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等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改革,尤其是环保、节能、灵活、小巧的新技术的电子设备的缺乏更是阻碍了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

2电工电子技术的现状

电工电子技术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雨历程,到今天为止,电工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我国跟外国相比,电工电子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工电子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中小型电机、变频器和PLC等新型的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以及生产设备上被广泛使用,促进了我国电工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下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文/潘高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电工电子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的电工电子技术已经满足不了当前人民的生活需要,因此,电工电子技术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阐述了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现状,以及电工电子技术的改革创新举措。摘要

3电工电子技术的改革创新举措

电工电子技术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落后的技术和设备已经满足不了当前人们生活的需求,因此,只有合理的应用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才能不断创新出新的电工电子技术,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3.1电工电子技术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教育体系都在逐步完善,因此,培育更高素质的电工电子技术人员是电工电子技术改革的重要一面,很多高、精、尖产品被广泛的应用,这就要求电工电子技术人员能够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才能解决问题。要想顺应社会发展,电工电子技术人员就必须具有现代化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技术本领,同时还要具备横向思维能力和超前的思维能力,多吸取、借鉴他人的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当然,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电工电子技术人员也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去探索、去发现电工电子技术的奥秘。只有这样,电工电子技术人员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电工电子技术。

3.2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是指那些自我更新快,恢复能力强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一般情况是相对非可再生资源而言的。最普遍的可再生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而非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矿产等资源近年来逐渐衰竭,为了保证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开发并制造新型能源是当前的必要任务。而电工电子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能源枯竭的问题,水力发电、潮汐发电、以及核电,这些都跟电工电子技术息息相关。不仅充分的利用了资源,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人口多,工农业用电量大的问题。例如,我国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就是电工电子技术在能源利用的问题上最好的体现,国家还建立了许多小型水电站,利用当地的水能资源和风能资源,给百姓创造了很多福祉。

3.3电工电子技术在驱动领域的改革电工电子技术在驱动领域的改革也是比较突出的,尤其是在交通驱动上的体现,蒸汽机和内燃机发明之后,被人类快速应用于驱动领域。而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枯竭,对驱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电能驱动应运而生。目前与电有关的交通工具,如电力火车、电动车,以及应用最好最先进的磁悬浮列车等,都是电工电子技术在驱动领域中较好的体现。

3.4电工电子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改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体现的真理是把科学技术转变成生产力,所以在新社会的形势下,如何快速、有效的把科学技术转变成生产力是摆在电工电子技术人员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当前,电工电子技术在医疗领域中运用比较广泛,比如最火的超声生成图像技术,有了这项技术,医院的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使用超声波把人体的肌肉组织穿透,对于患有结石病人更好地进行手术治疗。

4电工电子技术与人类生活

电工电子技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目前,人们使用的电灯、电话、电脑等电子产品都是电工电子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但是凡事有利有弊,虽然电工电子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但是长期接触电器设备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研究表示,长期从事高压电工工作和高强度磁场工作的人会导致体内细胞的病变,像目前的白血病和畸形胎儿的出现,都是电工电子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正确、合理利用电工电子技术,远离危害。

化工技术论文范文3

1.1开设“绿色化学”课程,邀请校外专家及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

我校还聘请校外专家及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化工前沿性知识,回答学生的提问,与学生进行直面交流,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如把模拟化学的数值运算与计算机化学的逻辑运算结合起来进行“分子的理性设计”,完全顺应目前倍受化学界重视和倡导的绿色化学的思想,使化学成为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更高境界的化学。在进行绿色化工工艺和技术的过程中,借助于量子化学计算的结果,可以更为精确地选择底物分子、催化剂、溶剂以及反应途径,这样可通过尽可能少的实验达到预期目标,大大减少了实验次数,从根本上减少了原料的消耗,对环境污染的排放也相应减少。再者反应与生物技术、分离技术、纳米技术等的结合使得开发新型反应路径仍有空间。微波反应器、膜分离技术及膜催化集成反应器、超声波萃取传质等等前沿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绿色化工、绿色分离、集成过程等概念有所了解,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1.2重视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绿色化工的感性认识。

专业授课教师通过案例中采用绿色工艺,实行清洁生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针对具体工艺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不同工艺路线和流程的技术经济评价让学生了解该工艺的发展状况和绿色工艺的应用。如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无污染的理想能源,制取氢气的方法很多,有①电解法:2H2O2H2+O2;②甲烷转化法:CH4+H2OCO+3H2;③水煤气法:C+H2OCO+H2;④碳氢化合物热裂法:CH4C+2H2;⑤设法将太阳能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2H2O2H2+O2;⑥寻求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在上述方法中第五种方法设法将太阳能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是可行且有发展前途的方法。因为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洁净能源,且该反应没有废弃物,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第六种方法寻求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也是可行且有发展前途的方法。通过采用催化剂降低了反应活化能,提高了反应速率,降低了反应温度、操作压力,简化了流程。在大规模生产中,这种效应无论从环境影响方面还是从经济影响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再比如,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作合成有机玻璃的单体,也用于制造其它树脂、塑料、涂料、黏合剂、剂。其传统合成工艺为丙酮-氰醇法,即:甲基丙烯酸甲酯传统合成反应中使用剧毒原料氢氰酸,污染严重,设备腐蚀严重,而且合成路线长,原子利用率低。美国Shell公司开发的新路线不用剧毒物质,原料价格低,利用钯催化剂反应一步完成,产品收率高,原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均好。

1.3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绿色化学理念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3]。我校努力将现代教育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如幻灯片投影、多媒体教学课件、音频视频资料等等。化工教学中常常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工程设备、工艺流程、设备原理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采用板书、挂图和实物微缩教具来进行讲解,只能演示设备静态,讲授过程枯燥,不生动。现利用现代教育方法集图、文、声、像和三维动画为一体的特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课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手段拓宽知识面,吸引学生主动求知。

2校企联合在实践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工意识

2.1改进化学实验项目,多开展微型实验、串联实验。化学教师在设计实验内容时应强化绿色化学意识,并把注重环境保护的理念渗透到实验教学中[4,5],舍弃或减少毒性大、危险性大、对环境污染及三废后

处理困难的实验项目,尽可能多地选择低毒、污染小且后处理容易的实验项目,注重开设宣传绿色环保的实验项目[4]。如我们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开设了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碱、从元宝枫种壳中提取单宁等绿色技术实验,这些实验原料是天然的,提取溶剂是无毒的,并且可以回收利用,废渣无公害且可以用作肥料;如综合实验项目“从海带中提取海藻酸”,其传统方法是盐酸-甲醛提取法,我们改用木瓜蛋白酶作催化剂,超声波提取。这样不但大大缩短提取时间,提出率从30%提高到90%以上,而且工艺简单,无污染。微型化学实验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试剂与辅助材料用量、水电消耗量大大减少,从而降低实验成本,而且爆炸、燃烧、中毒等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相应减少,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又由于产生的“三废”量少,极大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如综合实验项目“海藻接枝丙烯腈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其所用单体丙烯腈不但价格贵,而且有毒,而采用微型实验后,不但经济而且减少了污染。串联实验是指通过调整实验顺序,使一个实验的产物成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如双酚A的合成实验产品可作为环氧树脂实验的原料,乙酰苯胺实验的产品可作为磺胺类药物实验的原料。

2.2选用先进仪器和技术进行实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进行模拟化学仿真实验。

先进检测手段包括红外、紫外光谱,气相、液相色谱,电镜扫描,X-衍射等。选用较先进的实验仪器,不但减少了试剂用量,减轻了环境污染,同时也增加了实验操作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化的操作技能,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的质量。如化工原理课程中的吸收实验,其测量气体吸收量的经典方法是酸碱滴定法,因此,实验气体往往只能选用氨气,致使实验过程产生大量废液并且实验环境恶劣。但改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吸收量后,实验气体可用CO2代替氨气,这既改善了实验环境,又使测量速度加快、测量精度大大提高,且使学生接触到先进环保的检测方法。一些常规、传统的化学实验消耗较多的试剂、药品和水,尤其是一些实验所用试剂药品较贵、有毒、有害或不安全,这时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进行实验仿真就很有意义,如醚的过氧化物爆炸、有毒溶剂的燃烧、砷化物的相互转化等。采用计算机仿真实验既能使学生学会实验方法,又避免了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伤害[4,5]。

2.3利用大学生创新实验及毕业设计渗透绿色理念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及毕业设计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6]。指导教师首先必须有强烈的绿色意识,在设计课题时多注重向学生渗透绿色理念。如课题“海藻农用节水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海藻是可再生性资源,储量相当丰富,而且海藻类植物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氨基酸、维生素、胡萝卜素、矿物质等,极易被植物吸收。用海藻制得的保水剂不但能锁住土壤中的水分,改良土壤,提高果蔬品质,而且该保水剂能被降解,对环境无污染。又如课题“Ag@AgCl-壳聚糖/OREC/TiO2微球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原料是可再生的,成本低、可降解,制备的复合膜对有机污染物有吸附及光催化降解协同作用,该研究在解决医药、食品、化工企业废水处理方面有重要意义。学生在这种课题研究方式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培养了绿色环境意识及环保理念。

2.4校企联合在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渗透绿色理念

见习、实习环节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化工行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对现代化工生产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模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让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相结合,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见习、实习是学生迈向化工行业工作前的重要的锻炼[2]。因此,学校和企业积极联手,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工教育。如学生在长庆石油公司实习时,亲身感受到清洁生产、绿色工艺带来的好处:该公司投建硫回收系统工艺用于废物处理,它既避免了废物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又回收到硫磺,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学生在长庆石油公司及兴平化工厂还参观了污水生化处理工艺。污水生化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完成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体的合成,将有机污染物转变成无害的CO2、水以及富含有机物的生物污泥,多余的生物污泥在沉淀池中经沉淀池固液分离,从净化后的污水中除去。污水生化处理相对于化学处理废水降解污染物更彻底,运行费用较低,基本上不产生“二次污染”。企业技术人员也通过自已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后获得的利益向学生宣传绿色化工的重要性。如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同时,企业的环境好、无污染、不扰民,使企业具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加了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度;改善了职工的生产操作条件乃至生活环境,减轻了对职工身心健康的影响。

3结束语

化工技术论文范文4

以前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知识更新比较快的时代了,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社会需要,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培养[2]。在新的实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会更加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更主动的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加,而不再是机械的模仿实验教师的操作,不加入任何自己动脑思考的过程,有针对性的选择与实际生产密切相关的实验操作,灵活有效的利用实验资源,增加学生自我锻炼的机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精选实验内容,实施绿色化实验教学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长期处于理论课的附属,选择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是都是对理论课上所讲的理论的验证。要想满足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就必须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将绿色化学理念贯穿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减少有毒有害实验药品的用量,在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有毒有害的化学产物或副产物的生成,减少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提高实验试剂的利用率和药品的使用率,将实验产生的废液集中存放并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尽可能的回收再利用,注重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3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网络技术之一,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一些抽象的原理和现象,很难通过单纯的语言讲解让学生理解,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把难懂的原理和现象,具体而形象的展现的屏幕上,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引入的素材较多,能够声形并茂的将抽象的原理,形象直观的表达出来,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更深刻的体现。

4更新实验教学方法

目前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注入式、启发式、探究式等,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只用一种方法,二是采用多种方法并用的形式,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把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学生对实验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小组讨论,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只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及时纠正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实验结果,使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并用的方式,从而提高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5改善实验室的硬件设施

实验室是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实施过程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这里不仅增长了实验技能,也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在无机化学实验的内容里会涉及一些基本仪器的使用操作,这些仪器的更新程度直接反映出实验室的教学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只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引入先进的仪器设备,才能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因此,高校要增加实验经费的投资,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无机化学实验室,健全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高级别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基地。

6结语

化工技术论文范文5

1.1整合资源辐射发展的需要

通过构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体系,有效整合群内资源,实现专业群内课程、师资及实训基地的共享;在核心专业的辐射作用和引领下,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目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所含五个专业的学科基础为:理论上以掌握无机及有机物质的特性为主线,建立了四大化学相关知识的相互融合、实用化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实践上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通过微型化学实验,使学生在安全、环保的条件下发挥主动性,开拓思维、探索新工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基础理论和基础实践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基本化学基础、分析化学基础和化工操作基础的基本能力,形成了宽厚的基础平台教育,为后续的多方向模块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此五个专业的技术服务领域包括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制药、新材料等应用化工领域,在其整个领域中均贯穿着绿色环保和安全的技术与理念。我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央财支持的重点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是省特色专业,在其影响和带动下,其他专业也在不断发展,生化制药专业和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也被立项为校级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点,这两个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借鉴前两个核心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共享其有效资源,内涵建设不断提高。鉴于此,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了以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为龙头的包含生化制药技术、高分子材料及加工和环境监测与治理共五个专业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在群的基础上共建基础平台,共享资源,共建师资队伍,在产业背景下进行“宽平台+多方向”的群的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1.2周边化工行业发展的需要

应用化工类产业是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南通市是全国首批15个化工生产基地之一,特别是近三年,众多国内外知名化工企业,如王子纸业、迈图新材料、江山农化等落户南通化工园区。伴随上海北翼的如东洋口港、启东港、如皋港的陆续开发,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项目的引入,带动了大批下游项目及环保安全产业链的开发,为应用化工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使南通成为国内重要的石油和化工基地。南通现有大小化工类企业数千家,生产规模在亿元以上的化工类企业有16家,其产品涉及农药、医药、合成材料及助剂等。根据南通市政府的发展规划,将重点打造高端精细化学品、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医药及生物化工、新型合成材料四大产业链,这些都为该专业群的人才需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契机。

1.3学生适应行业就业的需要

[3]通过构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学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在群内有二次专业选择机会,使学生对专业选择更具有明确性、主动性和灵活性,更能适应将来的发展需要。

2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体系建设构想

2.1加强人才培养体制建设,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不断深化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拟通过成立理事会、与企业联合招生、联合教学等方式,将教育和培训的一部分纳入市场化运营,同时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管理等环节,实现共同培养。一是校企合作体制的建设。当前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社会的产业结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社会迫切需要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针对周边地区对应用化工类人才的需求,企业合作组成“订单班”,企业参与制定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由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由于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较强,与岗位结合较紧密,学生到岗后很快适应。订单班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除了订单班培养人才的途径,还可尝试共同成立理事会、校企合作学院等其他校企合作途径,从更深层次的途径推进校企合作体制的建设。二是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入“弹性学分制”的评价机制。试行弹性学分制,学生不再受时间的限制,即只要修完学分即可毕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如半年在校学习,半年到企业顶岗,然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然后再回到企业顶岗,这种“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学习模式不仅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和实践规律,同时也更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三是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专本科贯通分段培养新模式。推进中高职衔接,制定套餐式的教学计划,单招与普招相结合,探索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渠道。学生首先在中职院校学习3年,然后通过注册方式进入高职学习2年。5年学习期间,由两所院校统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培养学生。为架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满足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愿望,与本科院校合作,实施“升本、转本、接本”等多种形式的专本科衔接模式。

2.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打造科学的模块化课程

专业群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一平台,三递进,多模块”课程体系。一是构建“底层共享”的基础平台,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群内资源共享型平台,能够为群内所有专业服务[4]。即通过将现有课程及实训基地的资源整合,拟构建含化工单元操作、化学检验技术及安全与环保等技术的基础平台,通过构建,不仅能提高服务的范围,同时能提高服务质量;不仅对校内学生服务,同时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等多方位服务。二是构建“中层分立”的专业方向模块,将群内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构建,打造更科学的模块化课程,让学生在学完平台课程后,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模块化选择,从而达到专业学习的目的。拟构建分为五个专业方向的模块,即精细化工类、生化制药类、环境类、化学工程类和材料类五个专业方向。三是构建“高层互选”的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包括群内拓展和群外拓展能力模块。群内拓展即以上提及的五个模块的拓展,群外拓展包括物流、营销、日语、建筑材料等方面。

2.3构建新的实训体系,锻炼学生岗位技能

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打破现有实训体系格局,根据专业群的构建模块,将现有实训资源按照功能进行重构,并进一步完善。资源整合后有11个实训单元,包括化学基本技术、分析检测、化工单元操作、化工仿真、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性能测试、水处理及环境检测、药物制剂、化工中试、化工生产型实训车间及大学生创新实训室。建成后的实训基地将能更好满足专业群的实训环节教育。选择技术先进、区域影响大、人才供需关系稳定的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建立“厂中校”、订单培养、工学交替,校企双向介入、预就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保证每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化工职业岗位的能力。

2.4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校企之间搭建信息化平台,将企业课程引入教学,开发课程。如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引入了江山农化的草甘膦生产线的生产工艺技术,将其生产工艺嵌入到各个单元操作,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艺过程,结合仿真操作,让学生体验模拟的真实环境以及发生事故的模拟真实场景,进一步理解专业知识。引进企业资源还可以自主开发成套模拟设备或虚拟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教学系统、自主学习系统、实训资源等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发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提供学生“社会中的学习”,即学生毕业工作后的学习,可以在群内实现最大化共享。

2.5提升师资团队能力,满足专业群建设需要

重点打造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教学群团队,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以满足专业群建设的需要。一是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培养或引进群内专业带头人,其中有来自于企业人员,并对现有师资进行优化,以核心专业师资的建设为中心,带动其他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通过专业教师与紧密合作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一对一”互学互助,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产品开发、技术服务、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共同合作,相互提高。定期安排企业骨干参加高职师资培训,安排教师到企业定岗或轮岗学习。建设期内重点培养和扶持已取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三是加大“双师”型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力度,与企业联合建立教师岗位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科研项目或到企业轮岗实践等措施,努力打造“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

2.6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专业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

一是管理队伍创新,打造创新团队。要打造一支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和灵活的创新思维的管理团队,同时具有百折不挠的锐意进取精神,科学管理。二是改革教学体制,适应建设发展。加大实行教学部门的二级管理制度,强化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监管作用,打破以往管理体制和模式,设立集监督、管理、指导等为一体的覆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部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是改革行政机构,强化管理服务。为切实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成立理事会后,搭建学校和学院服务地方深度校企合作的平台,发挥学院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优势,进一步推动了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帮助中小型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同时通过成立理事会,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具体工作融合到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改革、专业群实践体系的改革、专业群双师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群管理、教学质量控制、学生的实践管理及学生的就业管理等环节,实现校企的深度对接,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3结论

化工技术论文范文6

从大体上来看,现代建筑施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受环境影响大。与其他工程项目不同,建筑施工通常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之下,雨、雪、风等自然气候变化都会对施工造成明显影响,尤其是桥梁、道路、水利等建筑施工项目,其大部分分布在存在较大高低落差的水域和山地,远离人口聚集区,因而施工条件极不稳定,地质、水文、气象等各种外部环境因素都会对施工造成明显影响,这使得建筑施工的管理工作必须全面而细致,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监测和预估能力要强于其他项目。

2)投资额高,施工周期较长。现代建筑施工项目一般属于建设施工群,在我国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建筑施工项目的投资额都往往较大,同时对专业技术要求很高,施工周期也较长,这一特点使得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的资金控制不确定性因素大大上升,材料、人工、物流等环节的变化都会对项目的资金流造成明显影响。同时许多路桥、建筑施工项目多分布在偏远山区,交通运输不便,材料采购和设备进出场的费用更远高于普通市场价,这些都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环节提出了很高要求。

3)施工班组多,技术工种多。现代建筑施工是一个多工种协作的系统性工程,土建、钢筋、高空作业、爆破、防水、水下作业等技术工作和特殊工作很多,施工班组交叉复杂[1],现场若管理不善,极易陷入管理和施工的混乱,工序错误,班组施工冲突等变化接连出现,进而对施工的质量与进度产生负面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建筑施工管理必须有序且有效的梳理班组关系,合理安排各个工作的施工顺序和工作面安排,这也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一个特点。

4)危险因素多,安全管理任务艰巨。建筑施工是我国三大高危行业之一,一方面施工中的爆破、隧道开挖、吊装、水下作业、高空作业等本就是危险系数极高的作业工种,管理和监督上的微小疏漏极易酿成安全事故。与此同时,建筑施工项目现场医疗卫生条件有限,许多项目交通还十分不便,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人员救治也较为困难,“因而安全管理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十分突出且受到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的一个环节”[2]。

5)施工作业面广,相关资料庞杂。在现代施工中,通常根据进度计划安排分作业面同步或者依次推进,这使得施工管理中的作业面较多,现场监管难度较大,尤其是住宅、酒店和山地建筑等,房间多、功能分区多,或者施工作业面较广,施工管理人员奔走于各个作业面之间,不仅十分疲惫,同时也极易疏漏,效率不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建筑施工领域规范化要求的不断提升,建筑施工无论是业主、监理,还是施工单位、审计单位,都会形成大量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的整理与归档,是一项十分复杂且细致的工作,传统的手工作业在这一方面已经明显难以适应。

针对现代建筑施工的特点和传统管理模式表现出来的不足,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在建设施工项目管理中出现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多年来,数字化管理模式在包括建筑施工的建设项目管理中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数字化技术在施工项目中的管理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准确性与丰富性。借助于数字化的采集和施工管理设备,数字化管理可以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量的资料和施工、质量、进度、安全、成本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准确的记录,利用文档管理模块可以对进度、经济和质量相关资料进行有序的归档与整理。除此之外,对施工管理中的巡检、自检、互检以及关键部位的施工,隐蔽工程的隐蔽等形成文字、图像、视频资料,比传统管理中单纯的施工日志和旁站记录等更加详实与直观,在建筑施工项目的后期验收以及结算办理中,可以带来极大的便利。

2)广域性与快速性。与传统的纯人力监督式管理不同,数字化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对施工作业面全范围和全时段的监控,这大大提升了施工管理的时空范围,有助于对施工作业面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记录,而对于施工管理的相关信息,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快速查询与筛选,同时对于施工管理相关资料,可以在施工方、业主、监理和班组之间实现高效流动,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3)整合性与易管理性。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中,所有的管理资料都可以以数字文档形式体现,从资料员到项目经理,都可以十分清晰且有序地实现管理资料的整理和归类,与此同时,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管理资料,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将其整合,构建起企业和行业自身的数据库,为后续的建筑施工管理提供大量的经验和数据支持,而企业也可以根据施工管理的数字资料进行多次分析评估,从中得出各类相关指标与数据,这些对于传统管理模式而言,都是难以实现的。

结合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数字技术在现代施工管理中确实表现出巨大的优势和便利性,数字技术在现代施工管理中的运用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GPS数字技术的深入推进。GPS是工程建设领域数字技术的重大突破性发展技术,在测量、绘制、监测、施工定位、打靶位等施工流程中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在施工质量管理方面有突出意义。首先,在施工前期的测量和坐标定位阶段,传统的作业模式无法对采集和定位数据进行即时判断删选,需要在后续的计算和检验中才能发现部分偏差较大的错误和异常数据,这对于施工管理和施工后续工作的快速推进而言,将大大降低管理效率,而坐标定位若出现偏差,将对施工建设项目的质量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GPS系统则可以较好地处理这一问题,通过卫星对坐标信息的捕捉,流动站可以获取各项相关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回基站,经过计算机快速进行数据检测和处理,即时剔除异常点和错误点,完成对坐标点的捕捉和定位,这是GPS技术在施工前期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运用,其流程如图1所示。在坐标原点的定点上,传统的作业模式虽然也可以满足国家规范内的精度,但是在大坝、跨海桥梁和地标性建筑等大型施工项目中,其精度则远低于数字化技术。若采用GPS技术进行测绘,则可以直接将形成的数字化文件交予施工方,通过与前期GPS测绘数据进行比对,可以快速定点,这将大大提升施工管理的效率和精度。也特别适合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在我国的推广。

2)建立高效的监控管理体系。正如前文所言,建筑施工项目在施工和管理过程中来自内外部的影响因子和危险因素较多,同时施工技术复杂,对监管和过程控制要求较高,因而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构建广域且有效的监管。在这方面,数字化技术有助于建立高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利用远程监控和多媒体传输系统,可以实现对各个作业面的有效监控,对施工作业面的进度和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可以快速与现场管理人员沟通,即刻奔赴现场处理,大大提升管理的效率,也避免了建筑施工项目现场施工面过大和分散带来的管理混乱和管理效率的低下。在安全管理方面,数字技术的作用更加突出,监控系统可以通过镜头推进、摄像、拍照等多种形式对违反安全条例的作业人员进行取证,同时安全管理人员马上奔赴现场,从而保证了安全管理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大大提升施工现场的安全意识与安全管理效果,而对于监控中发现的危险因子,则“可以立刻调度相关人员到现场处理,将大部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3]。

3)提升施工作业的进度与质量。如何保障建筑施工项目的进度与质量,这是施工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环节,而进度与质量又通常是一对矛盾体,因而这一方面的管理在建筑施工项目中通常十分困难。利用数字化技术,则可以大大提升管理效率。例如,对于工程建设前期的测绘和施工中的地貌抄测,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数字GPS全站仪,利用这一技术,可以直接与CAD、天正等软件无缝整合,同时消除了地形、天气等不利因素对管理工作的影响,做到一体式、一站式出结果,包括坐标和高程等数据可以即时读取并快速形成三维模型,这样,施工管理人员可以时刻把握施工现场的坐标与高程数据,而这对于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意义重大。与此同时,管理人员可以将每日现场视察结果形成形象进度,利用PROJECT等专业软件,与原定施工计划进行比对,可以快速发现各施工作业面的进度偏差,并进一步利用AHP等分析模型找出当中的关键影响因子,对其采取相应的补救和赶工措施,从而对施工工期进行有效的监控。不仅如此,许多工程项目中采用的混凝土和防水材料均属特种材料,验收要求高,对过程监督管理的要求也很高,而利用GPS监控仪器,可以24h对施工作业面定点监控,可以捕捉到1%mm的微型形变,并形成数据反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发现异常数据,进而对造成形变的原因进行分析,使质量问题在萌芽或者发展初期即得到处理,这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的整体结构稳定性有很大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