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范例6篇

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

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手术; ; 选择; 合理; 分析

手术治疗是医疗科学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手术治疗中选择使用对于手术的成败至关重要,也是手术治疗中缺一不可的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者对本院9875份手术治疗病历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分析,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病历9875份,分别涵盖了普通外科、骨科、胸科、妇产科、泌尿科、脑外科、口腔科、五官科等手术种类。

1.2 方法 采用数学原理与统计学方法对病历进行性别、年龄、手术种类、麻醉方法、用药情况等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患者情况 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9875例,其中男5102例(51.7%),女4773例(48.3%),年龄3 d~89岁。平均43岁。

2.2 手术种类 普通外科2617例,占26.5% ;骨科1435例,占14.5%; 胸科681例,占6.9%;妇产科1819例,占18.4%;泌尿科1203例,占12.2%;脑外科741例,占7.5%;口腔科342例,占3.5%;五官科1037例,占10.5% 。

2.3 手术麻醉用的药品 吸入全麻药有异氟烷,恩氟烷(安氟醚、恩氟醚),七氟烷等;静脉全麻药有盐酸氯胺酮注射液,丙泊酚注射液,咪达唑仑注射液等;局麻药有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盐酸丁卡因注射液。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等。

2.4 手术麻醉用药分布 根据不同的手术选择适宜的药品。

3 讨论

吸入全麻药是指经气道吸入后,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入血而产生全身麻醉是药物[1]。吸入全麻药大部分以原形经肺呼出而被清除。19世纪四、 五十年代美国、 英国用乙醚、氯仿作为吸入成功的用于外科手术[2]。20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氟烷,20世纪90年代临床开始应用地氟烷(地氟醚)、七氟烷(七氟醚),从而使吸入逐渐发展成较为理想的吸入全麻药的要求。静脉全麻药是直接将输入血液循环内产生全身麻醉作用,血药浓度的高低直接与麻醉的效果相关,可单次静脉注射产生全麻或泵注而维持全麻。局部是一种能暂时、完全和可逆地阻滞神经传导功能的药物。在手术麻醉用药中,大多数都是复合麻醉才能达到理想、安全、舒适的麻醉效果。

从本次调查看出,在9875例患者中,男性5102例,占病例总数51.7%。在1656例老年人手术麻醉中[3],男性997例,占病例总数60.2%。在327例神经阻滞麻醉中[4],男性187例,占病例总数57.2%。在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这可能与身体机能、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所承担的家庭责任、工作性质以及劳动强度有关,在施行同样的手术治疗中,大多数男性使用的剂量都大于女性的用量,这可能与多数男性的生活习性抽烟、饮酒有关。关爱生命,重视健康,不仅仅是医药界职责,而是整个社会的职责。

吸入常用的为恩氟烷和七氟烷,前者主要用于身体各部分的大手术麻醉,后者可应用各种手术尤其是在儿科、口腔科等有独特价值,七氟烷对呼吸道无刺激性、麻醉迅速平稳、麻醉深度易调控、不引起过敏反应等优点。静脉全麻药氯胺酮在麻醉手术中使用普遍、使用说量最多,因为它是惟一具有镇痛作用的静脉全麻药。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长效局部,具有起效快、阻滞完善、肌肉松弛好、药物用量小、作用持续等特点,在手术麻醉中使用广泛,特别在产科应用很受关注,它对心脏的毒性小,对母婴影响小[5,6],比较适用于剖宫产麻醉,能提高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

手术治疗能快速、及时、有效、科学地挽救生命,手术治疗是医疗科学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次调查分析结果看出,手术麻醉用药具有可操作性与合理性。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今天,手术麻醉用药还应做到更安全、更有效、更经济,进一步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8.

[2] 任占杰,张成明,黄爱杰,等.吸入发展历程中的哲学思维.当代医学,2009,15(7):67-68.

[3] 李雁,时金华.1656例老年人手术麻醉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3):242-243.

[4] 郭林,杨柳,廖康来,等.327例神经阻滞麻醉下膝关节镜手术效果分析.重庆医学,2007,36(3):254-255.

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范文2

在很久以前,我国就有了关于手术麻醉的传说和记载,例如“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很久以来就千方百计寻找治病止疼的良药。1596年,医学鼻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了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1743年,赵学敏所著《串雅内编》介绍了由草乌、川乌、天南星、蟾酥、番木鳖等组成的开刀药方。

东汉三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陀,以他在当时来说称得上杰出的外科手术著称于世。《后汉书》和《三国志》等文献记载了他的事迹,其中关于腹腔外科手术的描述,文字虽然不长,给人的印象却十分深刻。《后汉书》中有一段说,当疾病郁结在人体内部,用针灸和服药的办法不能治愈时,让病人先用酒冲服麻沸散,等到病人犹如酒醉而失去痛觉时,就可动手术,切开腹腔或背部,把积聚(类似肿瘤)切除。如果病在肠胃,那就要把肠胃切断,除去积聚和疾秽的东西,清洗干净,然后把切断的肠胃缝合,在缝合处敷上药膏,四五天创口就愈合,一个月可以恢复正常。

这种描述确切地告诉我们,华陀曾经成功地做过腹腔肿瘤切除术。他为了完全摘除肿瘤,还曾做过肠胃部分切除吻合术。我们知道,这样的手术即使在今天,仍然还算是比较大的手术。大的外科手术,能否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和麻醉是否理想关系密切。华佗在1700年前所以能成功地进行这样高明而成效卓著的腹腔外科手术,是和他已经掌握了麻醉术分不开的。华伦的麻醉术,继承了先秦用酒作为止痛药的经验和应用“毒酒”进行麻醉的传统,创造性地用酒冲服麻沸散。酒本身就是一种常用的麻醉剂,即使现代,外科医生还有用酒进行麻醉的。

可惜的是麻沸散的药物组成早已失传,所以在1700年后,它还将继续的“神秘”下去。据研究,它可能和宋代窦材、元代危亦林、明代李时珍所记载的睡圣散、草乌散、蒙汗药相类似。窦材的《扁鹊心书》记有用睡圣散作为灸治前的麻醉剂,它的主要药物是山前花(曼陀罗花)。危亦林的正骨手术麻药草乌散,是以洋金花(也是曼陀罗花)为主配成的。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于公元1805年用曼陀罗花为主的药物作为手术麻醉剂,被誉为世界外科学麻醉史上的首创,实际上晚于我国几百年。华佗做过的外科手术和使用的麻醉术,绝非仅有的独例。秦汉以后,不论隋唐还是宋元,不少医药文献以至于史书小说,都有过这方面的生动记载,例如,隋代的巢元方和元代的危亦林等都描写过断肠吻合术。明代的玉肯堂和外科医学家陈实功,还曾成功地做了难度很大的落耳再植和断喉(因外伤或自杀切断气管)吻合术等。

现代麻醉走了条“曲线报国”的路

《辞海》中的麻,即麻木与感觉不灵之意;醉是饮酒过量或药物作用而致神志不清或暂时失去知觉。而麻醉则是将药物或针刺方法作用于人体,使人体全部或机体的局部暂时的失去知觉、无痛感,以创造手术条件,达到治疗目的。就麻醉而言,从其出现发展到演变成一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走过了一段曲折而艰辛的历程,这里面也包含着无数的失败。

早先的麻醉是由外科医生自己施行,麻醉后再手术。1846年,伴随着乙醚麻醉的成功,标志着麻醉学进入了初级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麻醉工作逐渐有专业人员实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外科学在麻醉的辅佐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使麻醉专业成为独立的学科,即麻醉学。这些学科的发展不仅可指导临床麻醉实践,而且使麻醉的含义远远超越了以单纯的止痛来达到手术目的,麻醉的范围从临床麻醉已逐渐扩展到疼痛诊疗学和复苏与重症监测治疗学。故“麻醉”一词已越来越难以表达本学科的内涵。

现代临床医学上的麻醉一般分为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和局部麻醉。由于局部麻醉操作单纯、简便,往往由手术医师自行操作即可。而前三种必须由麻醉医师实施,并全程监测、管理、调控与治疗,其目的:既要达到手术中无痛,又要为手术操作创造良好条件,还要保障病人围术期的生命安全。大家常言的“全麻”或“吃蒙药”,即是麻醉学中的全身麻醉。而人们流传中的“半麻”,则是医学术语中的椎管内麻醉与神经阻滞。所谓全身麻醉即病人意识消失情况下接受手术治疗。而“半麻”则是使手术操作部位和相临近的组织、器官无疼痛之感,但病人神志则处于清醒状态。

麻醉师在国内有了3万人

我国麻醉专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但不平衡。麻醉专业人员的质和量都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差甚远。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专业人员3万人,包括麻醉主治医师以上的专业人员、麻醉住院医师及麻醉护士。据调查,由于麻醉范围的新药、新技术、新仪器、新的有关知识发展很快,国家已制定了主治医9年以上的继续教育制度,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临床麻醉发展是必然的,麻醉的科研必然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进入20世纪50年代,在临床麻醉学发展的基础上,麻醉的工作范围与领域进一步扩展,麻醉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充实提高,麻醉操作技术不断改进完善,麻醉学科和专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现代麻醉学的历史不过150年,是医学领域中一个新兴的学科,这门学科是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以及临床工作的需要,集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有关理论,应用近代科学技术成果于临床而建立起来的,目前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手术就有风险,麻醉风险因素大致可分为不能改变与能够改变两大类,不能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病人的年龄、手术类型、紧急与否等:能够改变的危险因素主要指术前病人的生理病理状态,即病理_生危险因素,术前是否能调整到最佳状态。现代麻醉技术能最大程度地监测和调控病人的脏器生理功能,但由于麻醉期间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麻醉处置失误、药物的相互作用、手术的不良刺激等因素均可导致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麻醉风险可发生在整个围术期的任何时间,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对病人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带来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医疗行业面临着对生命安全保障的挑战,其风险程度之高可能位居各行业之首,而麻醉专业处于外科救治中的重要环节。多种因素使其置身于变化和未知状态之中,因此,其风险程度应高于同行业中的其它专业。

麻醉意外,谁来买单?

麻醉意外应是偶然事件,且往往突然发生,然而必有其病理基础和诱发因素。虽然其原因众多,但可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是病人因素,病人是麻醉风险的承受者。病人的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病变性质、主要脏器功能状态、潜在疾病以及病人对治疗、操作和各种处理措施的反应等均可影响麻醉的安全性;第二是麻醉因素,麻醉医师在意外和并发症的预防

和处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医生本人的临床经验、操作技巧、理论知识、工作作风和态度、精神一与情绪、应变能力等均能明显影响对病情的观察和判断水平、处理措施的及时与准确;第三是手术因素,包括手术的危险性、手术时机是否恰当、手术操作问题、医生是否有不良习惯;第四是环境因素,无关问题是否会致使医护人员精力分散。在以上诸多风险原因中,病人因素占83%,手术因素占10%,麻醉因素占4%,术后处理不当占3%,而麻醉风险因素的排位应为:准备不足、选择不当、救治不力、药物过量。另外需要知道的是,选成麻醉死亡的常见原因为:低氧血症、低血容量、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用药过量、误吸、准备不足、观察不细和处理不当。其中70%为人为因素和机械故障所致,绝大多数应该能够避免发生。

基层医院麻醉安全令人担忧

随着基层医院手术科室业务量的不断拓展及部分患者难以承受大医院的医疗费用,基层医院的手术量随之增加,同时在围手术期麻醉医疗差错事故也呈上升趋势。有资料显示基层医院所占比例在70%以上,令人关注。从资料分析,除部份与患者术前的病情及手术相关外,绝大多数失误与麻醉制度不健全诸多因素有关。

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麻醉科建制并不完善。1987年国家教委、卫生部先后下文将麻醉科定为二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但时至今日,麻醉科仍未完全摆脱在医院医技科室的从属地位,更谈不上与其他临床科室共享应有的权益。具体表现在科室资金投入不足,编制不够,人员学历、职称、技术级别普遍偏低等。“以护代医”或没有学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上岗,设备陈旧落后,不配套,品缺乏,甚至连起码的简易麻醉机都没有。许多医院还停留在一根针、一支药的条件下实施麻醉,更谈不上监护设备的使用,仅靠耳听、手摸、眼看等低水平的监护手段,一旦发生异常突变,极易失去抢救的最佳时机,惨痛教训时有发生。即便如此,许多基层医院的麻醉科医生除承担繁重的临床工作外,风险大、地位低处境也常常困惑着他们,也极大地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倘若麻醉队伍缺乏稳定性,就更谈不上学科的梯队建设。发生手术医疗差错事故又往往先从麻醉医生查起,甚至背上“冤屈”,心态极易失衡。再者,人们常以手术大小来认定麻醉风险,可麻醉风险并不是以此来决定的,这也就是只有小手术而无小麻醉之说。

麻醉过程,规范代表平安

对于每一个需要手术的患者来说,在麻醉这个过程中,规范就代表平安。为此,记者专门采访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麻醉科主任卿恩明。卿恩明主任告诉记者,安贞医院麻醉科于1984年4月伴随安贞医院建立就已经成立了,历经多年的发展,现已拥有50名高层次的医、护和技术人员。现在麻醉科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前提下,配备了现代化层流手术间20个,每个手术间都配有先进的麻醉机及监护系统。2004年麻醉科建立麻醉后恢复室后,至今已收治病人几千例,为术后病人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这些也都使得安贞医院麻醉科成为一个人员素质突出、技术设备先进的工作团体,为开展各种手术的麻醉以及提高麻醉安全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安贞医院各手术科室齐全的特点,安贞医院麻醉科能采用各类麻醉方法完成各手术科室的日常手术麻醉任务,尤其在心、胸、血管手术麻醉领域具有较突出的地位,能圆满完成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和冠心病等心脏手术以及各种胸外科和血管外科手术的麻醉。手术麻醉的对象从新生儿到高龄病人,手术麻醉的种类从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到心、肺、肝、肾等大器官移植术,均能取得安全、满意的麻醉效果。随着其他治疗手段和检查手段的发展,麻醉科还承担起手术室以外非手术病人的麻醉,如心血管造影病人的麻醉、心脏介入治疗的麻醉、大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麻醉以及核磁共振检查的麻醉等等。

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范文3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

麻醉,顾名思义就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在无痛的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不过,这仅是麻醉最基本的功能。

麻醉状态被称作是介于生死之间的 “中间态”。麻醉医生作为“无影灯下的生命保护神”,不但要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更要确保在手术全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生理状态始终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生命安全无虞。“打麻醉针”只是麻醉医生工作的一小部分,监测生命体征、调控麻醉深度、减轻基础疾病的影响、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消除手术造成的不良刺激、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如大出血、过敏反应、心脑血管意外等),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在某些状况下,麻醉管理比外科操作更为重要。没有麻醉医生提供的良好保障,再优秀的外科医生也难以“笑傲江湖”。同时,麻醉还是一门高风险学科,在手术过程中,各种潜在的麻醉并发症和麻醉意外都有可能发生。资料显示:在美国,因麻醉引发的医疗纠纷占全部医疗纠纷的比例为2.3%~2.9%;最常发生医疗纠纷的科室,麻醉科仅次于整形美容科、妇产科、心脏内科和小儿科,位列第五。

外科手术有大亦有小。比如,体表肿块的切除、浅表伤口的缝合等,属于小手术;病变脏器的切除、器官移植等,属于大手术。但对麻醉而言,却没有大小之分,机械设备的维护、麻醉方式的选择、临床操作的技巧、药物剂量的控制,急救设备的配备、术中管理的协调,乃至麻醉医生的心理情绪、应变能力,都将影响麻醉的最终效果。用“如履薄冰”来描述麻醉医生的工作,决不为过。

延伸阅读

现代麻醉: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随着外科领域的不断拓宽,麻醉和麻醉学的概念亦不断延伸。如今的麻醉学已经从单纯的临床麻醉扩展到了复苏急救、重症监护、疼痛治疗等多个方面,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疼痛治疗是麻醉科医生的“拿手好戏”。然而,许多老百姓对麻醉止痛往往有偏见,担心副作用,更担心成瘾。实际上,疼痛治疗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药物治疗,还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微创治疗等。即便是药物治疗,给药途径也很多,如经皮渗透、局部浸润、神经阻滞、口服给药和静脉注射等。麻醉科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非成瘾性的药物、更便捷的手段,使患者摆脱疼痛困扰。

麻醉科在复苏急救和重症医学领域里的优势亦非常明显。隶属于麻醉学科的危重病医学,主要收治心跳骤停、严重复合外伤、多器官功能衰竭和重度昏迷的患者。奋战在临床一线的麻醉科医生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全面的监测手段、完善的操作规程,以及自身缜密的思维判断和较高的应变能力,挽救了一大批危、急、重症患者的生命。

专家简介

姚尚龙

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手术室麻醉患者;护理方式;实施心得

手术室是外科疾病治疗的重要场所,而手术室护理工作对于手术的顺利开展以及患者的快速康复十分重要,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麻醉护理十分重要。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麻醉护理是减轻对患者的不良应激和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顺利开展和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1-2]。手术室麻醉护理要求患者、护理人员、麻醉师和医师之间的密切配合。本研究将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的104例手术室麻醉患者,随机分组每组52例。常规化护理服务组对于手术室麻醉患者予以常规的手术室麻醉护理,预见性护理服务组则在常规手术室麻醉护理的同时采取预见性的护理对策以预防和减少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比较两组手术麻醉成功率;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术后睁眼时间;护理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情况;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了手术室麻醉患者护理方式及实施心得,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的104例手术室麻醉患者,随机分组每组52例。当中预见性护理服务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3.24±2.89)岁。接受普外科手术的患者18例,肝胆外科手术的患者12例,眼科手术的患者10例,产科手术的患者8例,五官科手术的患者4例。麻醉等级I级17例,II级23例,III级12例。体质量42~78kg,平均体质量(57.89±2.55)kg。常规化护理服务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3.78±2.81)岁。接受普外科手术的患者19例,肝胆外科手术的患者12例,眼科手术的患者9例,产科手术的患者8例,五官科手术的患者4例。其中麻醉等级I级17例,II级24例,III级11例。体质量42~80kg,平均体质量(57.13±2.54)kg。两组资料P>0.05。1.2护理方法常规化护理服务组对于手术室麻醉患者予以常规的手术室麻醉护理,预见性护理服务组则在常规手术室麻醉护理的同时采取预见性的护理对策以预防和减少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①麻醉前护理。在麻醉前给予患者关于疾病知识、手术和麻醉知识的介绍,以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信心。护理人员针对手术麻醉方案开展分析和探讨,明确麻醉护理的隐患问题,针对隐患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在麻醉之前评估心理状态: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了解每一个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制订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计划,由专业心理科医师及心理咨询师对护理人员进行训练,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理论能力以及心理干预能力。②麻醉过程护理。进入手术室后,对患者进一步进行知识宣教,说明麻醉的注意事项和麻醉后机体的感受,促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3-4]。在麻醉过程,需要全程陪护,密切配合麻醉师的工作,并加强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维持输液的通畅性。麻醉用药后需要监测患者体温、血压等情况,维持静脉通路通畅,为输血、补液等提供良好的条件,保证麻醉和手术顺利开展。③麻醉后护理。术后需要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脱落。做好患者的保暖护理工作和皮肤清洁工作,护理动作轻柔,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术后在麻醉恢复后,需要指导患者早期进食和下床活动,加速恢复进程[5-6]。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手术麻醉成功率;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术后睁眼时间;护理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情况;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4统计学处理SPSS25.0软件分析统计数据,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计数资料通过组间行χ2检验后用[n(%)]表示;计量资料通过组间行t检验后用(x-±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手术麻醉成功率预见性护理服务组的手术麻醉成功率更高,P<0.05。预见性护理服务组的手术麻醉成功率是100%,而常规化护理服务组的手术麻醉成功率是86.54%(45/52),其他7例患者需要追加物。2.2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情况护理前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情况比较,P>0.05;护理后预见性护理服务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情况优于常规化护理服务组,P<0.05。见表1。2.4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预见性护理服务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化护理服务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P<0.05。

3讨论

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麻醉科护士; 麻醉质量控制; 作用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109-02

麻醉科属于高风险、高技术、高劳动强度的学科,其麻醉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麻醉科护士在麻醉科质量控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麻醉科的许多工作需要麻醉科护士完成或协助参与,主要涉及药品的管理、耗材的管理、仪器设备的管理、麻醉前的准备、医院感染管理、麻醉数据库的管理、麻醉档案的管理、恢复室的护理等。现将麻醉科护士在麻醉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麻醉科共有麻醉医师18名,护士14名。手术室共有层流手术间14间,设有麻醉恢复室,平均每日手术40余例。每个手术间配备一台麻醉机、监护仪、双道微量注射泵。另外还配有纤维支气管镜、肌松监测仪、除颤仪、血气分析仪、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自体血液回输机等仪器设备。

1.2 麻醉科护士在麻醉质量控制中的方法

1.2.1 药品的管理 麻醉科护士要熟悉各种药品的药理作用,根据药品性能,按普通常规用药、贵重药品、抢救药品、品、精神类药品这五类进行分类管理。根据药品的有效日期及储存方法有序存放,定期整理,做到各类药品定量、定位,使其一目了然[1]。药品的管理在麻醉质量控制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毒麻药品的管理。所有药品有专人管理,毒麻药品严格执行“五专”管理,即专人管理、专柜加锁、专用账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根据需要建立合理基数,毒麻药品应存放于保险柜内,双人双锁管理,一人管密码,一人管钥匙;麻醉医师取药和还药均应与麻醉科护士核对药品名称、批号、数量后签字,用后将空安瓿交回,处方数量与记账单相符,防止多收费和漏收费。每日统计毒麻药的使用量及存储量,填写逐日使用登记册,确保毒麻药不外流。保留麻醉医师署名的毒麻药品计价单及毒麻药申领登记表,每月装订保存[2]。普通常规用药中的高危药品如氯化钾、50%GS、丙泊酚、肌松药等应有明显标识,单独存放,加强管理。需低温冷藏药品如肌松药、肝素钠、血凝酶等应存放于2 ℃~8 ℃的冰箱内保存。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应存放于急救车内,固定基数、固定位置,以便抢救时备用。麻醉科所有药品均应定期检查有效期及质量,发现有过期变质的药物,随时更换销毁。

1.2.2 物品耗材的管理 每月根据手术量合理的做出物品耗材采购计划,按计划领取。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存放要求有较高的洁净度,笔者所在科有单独存放无菌物品的仓库,放置要求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处,室温保持在18 ℃~22 ℃,湿度35%~70%,物品距地面20 cm,距墙面>5 cm,距天花板50 cm。无菌物品存放按日期先后顺序排列,“先进先出”的原则,确保无菌物品有效期,保证医疗安全[3]。麻醉科护士认真及时的做好物品、耗材的申领,以保证供应使用。认真做好出入库登记,每日根据麻醉种类发放[4],对于高值性耗材,如双腔支气管导管、镇痛泵、压力传感器、静脉穿刺包等,专柜储存,领用时登记,手术结束后核对,防止漏收费,耗材使用后及时补充,保证供应。术中领取的特殊物品,如小儿袖带、简易呼吸器等,用后及时送还,防止丢失。严格管理科室医疗用品和办公用品,节约使用办公用品,有计划领取,减少浪费和损耗。每月清库结算一次,做到账物相符。

1.2.3 仪器设备的管理 麻醉护士必须按要求将各种抢救设备处于备用状态,抢救车内的药品、物品按要求准备,用后及时补充,以便随时取用。麻醉前对所需的麻醉机进行检查,确保麻醉机呼吸回路、活瓣、各种连接管口是否符合要求,按需要更换钠石灰,同时检查监护仪、喉镜等设备运行情况,确保麻醉顺利进行[5]。喉镜每天检查,如发现接触不良、电源不足等情况,应及时更换,确保麻醉设备处于良好备用状态[6],如有异常及时维修。贵重仪器有专人负责保管,建立各种仪器档案和使用登记本,使用前培训,并有培训记录。严格按规程操作,使用后及时登记。每周检查及保养麻醉机、监护仪等麻醉设备及登记情况,保证设备处于完好的工作状态。

1.2.4 麻醉前的准备 麻醉护士于手术前1 d下午,根据手术通知单手术的术式、麻醉方式及麻醉医师的习惯准备。每一手术间准备一个整理筐,根据手术放入麻醉所需物品及药品,物品包括一次性耗材,如全麻所需的一次性呼吸机螺纹管、充气面罩、气管导管、三通开关、连接管、牙垫、吸痰管、电极贴等;阻滞麻醉所需的穿刺包、普通吸氧面罩、一次性输氧湿化装置;药品包括全麻需放入的丙泊酚、咪达唑仑、地佐辛、地塞米松、肌松药、胶体等;阻滞麻醉需放入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咪达唑仑、地佐辛、地塞米松、胶体等。具体数量和耗材型号根据手术情况而定,写明清单,便于清点。准备完毕放置在麻醉准备间加锁保管,第2天早晨逐一发放,手术结束后,麻醉医师及时将剩余药品和物品归还,并清点数量,核对记账单,杜绝浪费。

1.2.5 医院感染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国家对传染病的防范更加重视。因此一次性物品广泛应用与临床,如一次性麻醉包、一次性呼吸管路、一次性气管导管、一次性镇痛泵等[7],麻醉过程中所用的一次性的物品,用完后放于医用垃圾袋中统一销毁,严禁二次使用。锐器类如注射针头、穿刺针等应放于锐器盒内,防止刺伤。喉镜片使用完后,放入专用容器中,送供应室统一清洁处理、等离子或环氧乙烷消毒。喉镜片、面罩、呼吸机管路、呼吸机每季度做一次细菌培养,麻醉恢复室每月做一次。麻醉纤维支气管镜用完后,送供应室统一清洁处理,环氧乙烷消毒。手术间内的袖带每周清洗消毒一次。严格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1.2.6 麻醉数据库、档案的管理 每日统计每位麻醉医师的工作量、药品比例,为奖金的绩效考核提供依据。每月统计当月的工作量,包括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例数、静脉全身麻醉例数、硬膜外麻醉例数、硬腰麻醉例数、神经阻滞例数、麻醉恢复室例数、总收入等。术后镇痛包括静脉镇痛例数、硬膜外镇痛例数、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例数等。麻醉严重并发症包括麻醉严重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严重低氧血症等。每季度做一次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整改。麻醉记录单、记账单、毒麻药品登记表等每月装订好,统一有序保管。麻醉登记本、术后镇痛登记本用完后及时收回存档,确保麻醉资料的完整。

1.2.7 麻醉恢复室护理 麻醉恢复室是手术结束后继续观察病情,预防麻醉后期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及提高医疗质量的场所。麻醉护士要熟练掌握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及除颤仪等仪器的使用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准备好急救药品、物品。和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班工作,包括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出入量、引流量等[8]。进入麻醉恢复室的患者,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根据需要监测体温、有创血压、静脉压等。加强手术麻醉后患者心理干预,及时疏导不良心理,纠正心理偏曲,有助于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加对手术的耐受性[9]。麻醉恢复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防止意外发生,使患者顺利度过麻醉恢复期,保障麻醉安全。

2 结果

通过麻醉科护士精心的管理,确保了麻醉科药品与物品的供应,由原来的无序管理变为现在的有序管理,杜绝了药品和物品的流失和浪费。各种仪器设备良好运行,保证麻醉顺利进行。严格院感,使用一次性麻醉用品及环氧乙烷或等离子消毒的物品后,一人一用一消毒,杜绝了交叉感染的发生。各类档案记录完整并电脑保存,便于查找,为麻醉质量控制提供依据。麻醉恢复室的建立,为麻醉苏醒期患者的安全提供了保障。未成立麻醉恢复室前,患者在手术间苏醒至少30 min,遇到特殊患者有可能1~2 h,成立麻醉恢复室后,全麻患者手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苏醒,减少了患者在手术间停留的时间,增加了手术间周转,提高了工作效率。

3 讨论

手术室是一个工作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因此也是最容易发生不良医疗行为的场所之一[10]。麻醉科护士参与到麻醉质量管理,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医疗质量控制的基本策略。麻醉科护士将麻醉科的一些繁杂工作逐步条理化和规范化,减轻了麻醉医师的工作量,避免许多潜在的事故隐患,节约了许多不必要的人员和物资的浪费,显著增强了麻醉科的有效管理,提高了麻醉科的工作效率。做好麻醉科的护理工作可提高麻醉质量,降低麻醉风险,保证患者安全,以最好的麻醉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孙志红,张兰凤.麻醉护士在麻醉准备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2):119.

[2]秦长喻.麻醉护士对毒麻贵重药品的管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60.

[3]史丽珍.消毒供应科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466.

[4]郑明秀,郭松青,黄惠群.浅谈麻醉科护理管理工作的体会[J].黑龙江医学,2011,35(12):951.

[5]王又七.基层医院手术室设立麻醉护士的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2013,26(2):439.

[6]范宁.麻醉护士在现代麻醉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全科护理,2012,10(4):1120.

[7]宋敏,刘莹,丛丽霞.浅谈麻醉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7):264.

[8]曾艳红,詹玮玮,余雪蓉.浅谈麻醉护士在麻醉科的工作范畴和重要性[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9(18):39.

[9]黄丽,陈进芬,陈丽燕,等.手术麻醉后患者在PACU的心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6):109.

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麻醉;安全;注意事项

麻醉是一项高风险的技术,麻醉安全问题始终是麻醉学科的头等大事。随着麻醉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麻醉医师风险责任的不断增加,与麻醉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麻醉安全问题越来越受麻醉界、医疗行业、乃至社会的关注。那么,怎样才能在麻醉工作中将安全的风险降至最低呢?

1 做好麻醉前的准备工作

麻醉前应先将麻黄碱和阿托品准备好,即使不用也不应视作浪费。麻醉医师要对麻醉手术中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所预测,有所准备,在处理时才能从容不迫。任何麻醉前均需先开放静脉,都必须有麻醉机和适当的监护设备,一定的抢救药品。

患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患者只要交到了麻醉医师手上,不管是否麻醉,都要对患者的安全负责,这就要求急诊的麻醉医师不仅要有强烈的应急意识,还要有充分的准备。各级麻醉科人员对病员要有高度责任感。术前必须了解病史、体检,按照五级麻醉患者国际分类标准,明确该病员是否能行该种麻醉,在病历上写明可能发生的意外与合并症,并写好术前用药医嘱、注明剂量、注药时间及麻醉方法。

2 做好术前谈话工作

让患者或其监护人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之前,麻醉医生应向他们谈论些什么显得十分重要。他们能否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接受或拒绝麻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提供信息的正确性、合理性,后者不仅取决于高超的麻醉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取决于麻醉前对病史、疾病及并存症的全面知情和外科医生的医术水平,并达成共识,既要让患者对疾病的诊治充满信心、解除顾虑、紧张和恐惧,积极配合治疗,又要接受临床麻醉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罕见的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3 及时做好麻醉记录

麻醉人员在麻醉后24 h内应做好麻醉小结,术中麻醉记录必须书写完整,准确(如输液、输血、用药、大出血、抢救等必须与记录一致),麻醉人员应在72 h内对患者进行随访。危重患者适当延长时间,并做好随访记录。一定要如实详细的记录。例如:输血一定要记录出血量,气管插管要记录是否顺利,气管插管型号,深度等。

完整的记录应当包括:①麻醉全过程的详细、清晰、实时记录。②记录麻醉管理过程中进行直接增加麻醉风险和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步骤。③记录有重要特征的患者资料(病史、过敏史、慢性用药史、急性用药史、、所用监测、特殊监测理由和患者反应)。④记录麻醉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事件及可能重要原因。

详细的麻醉记录可以为接班的麻醉医师提供有关手术、患者、麻醉情况的详细信息;还可以为患者在术后观察室、麻醉苏醒室或ICU的经治医生提供有关手术、麻醉过程中或患者资料的重要信息,因此至关重要。

4 正规操作

在医疗操作中一定要规范,否则将增加失误率,例如硬膜外导管断入体内多由于非正规操作引起。麻醉中应每5 min记录一次血压、脉搏、呼吸,如遇呼吸循环不稳定时,应反复监测及记录,必要时监测心电、尿量、体温。任何手术都应有一定的麻醉深度,过浅不利于安全,不应以拔管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一台麻醉机质量的好坏,在手术结束前患者不应出现呛咳,躁动,尤其是小儿,气道高反应患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特别要注意在麻醉手术中不要出现套管针滑脱,堵塞,接头脱落等现象

5 加强监测力度,最大限度地使用现有的监测设备

对于一些硬膜外的患者,有的医师在使用综合监测仪的时候,往往只使用其中的无创血压和SpO2,而将心电监测闲置不用,实在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若做了有创血压监测,如不需要将其带回病房进一步监测,也至少应等拔完气管导管,患者循环平稳后再将其拔除。因为在拔管时,或者在搬动患者时仍有可能发生循环的剧烈波动,另外也有个别手术因为引流过多,在离开手术室前面临“二进宫”的危险,因此对已做创血压监测的患者最好在离开手术室前最后拔除,有条件的也可带回病房继续监测。对于一些患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患者或俯卧位的患者应在麻醉前局麻下将动脉穿刺好。重危患者及长时间手术患者一定要导尿监测尿量。

6 建立完整的技术与操作规范与标准

在国际上,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制定了麻醉医师操作常规、肺动脉置管常规、围术期食管超声检查常规、困难气道处理常规、血液制品使用常规、非麻醉医师使用麻醉品常规、急慢性疼痛治疗常规、癌症疼痛治疗常规以及产科麻醉常规等操作常规与操作指南。这些常规与指南对于规范麻醉操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显地降低了围术期死亡率。相对于规范与标准尚不健全的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盛卓人.实用临床麻醉学.第3版.沈阳:199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