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专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矿专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矿专业前景

采矿专业前景范文1

关键词:矿区运输 学科体系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b)-0183-02

矿区运输专业在矿业工程学科与交通运输学科的教学、科研结合点中展开,在学科建设中的主要特色是培养具有矿业背景的高水平人才,解决矿区人员、物料运输以及矿区对外物资交流方面的问题,进行现场工程设计、运输规划、工作组织和科学研究工作。

矿区运输的基础学科为矿业工程,该一级学科包含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开发规划与设计等二级学科。矿业工程学科既要按照矿井的地质、生产和经济特性来完善和发展传统的矿业工程科技,又要吸收和融汇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使矿业工程科技不断提高和更新。矿区运输学科是在立足矿业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对矿区生产过程中产生运输问题的研究。

1 运输环节在矿区工作组织中的重要作用

1.1 运输环节是井工开采矿山的生产接续的重要部分

井工开采过程中,将地下采出的有用矿物、废石或矸石等由采掘工作面运往地面转载站、洗选矿厂或将人员、材料、设备及其他物料运入、运出的各种作业都离不开运输环节的支持。可以说运输环节实现了开采过程中人员、物资、物料的连接和交换,是生产接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运输工艺是限制露天开采矿山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

露天矿的生产是以采掘为中心,以运输为纽带的大型工业体系,运输在企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技术条件下,运输环节是露天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露天运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大型露天矿开采中,矿山运输的基建投资约占总投资的40%~60%,由于所运送物料量大,使得各露天矿运输成本平均占总成本的35%~45%左右。在某些单一汽车运输的露天煤矿,这一比例甚至高达55%。运输能耗占矿山总能耗的40%~70%[1]。运输工艺选择和优化成为露天开采降低成本、优化生产的主要途径之一。

1.3 运输过程是矿区生产和社会消费联系的关键环节

矿区生产的物料通过运输过程到达卸料点或者洗选环节,矿区需要的物资通过运输过程到达转载点或者生产一线。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由于社会运输系统的运输设备和组织状况难以深入矿区,矿区生产需要专业的矿区运输系统与社会运输系统联系,从而将矿产物料顺畅、高效的运送至消费者。

因此,矿业学科的发展需要运输专业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运输学科内涵和外延的扩展也必然进入矿业领域,在当前条件下建设具有矿业特色的高水平运输专业,为矿区生产和组织提供具有专业运输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水平人才,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2 矿区运输学科的内涵

2.1 矿区运输学科的研究对象

矿区运输学科在矿业工程和交通运输学科交叉点开展教学和研究,培养兼具矿业类和交通运输类专业理论素质和技术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学科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矿区物资和物料的合理流动问题、矿区基础运输工程和智能化问题、矿区运输组织优化问题、矿区与社会运输衔接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和理论。

2.2 矿区运输学科的科学特征

矿区运输学科兼具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特点,在学科教学和科研中着眼矿业科学中的运输问题,兼顾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立足于组织行为理论、工程地质和力学理论方法、现代信息技术方法以及数学优化理论,是一门涵盖工程技术、管理组织和经济优化的学科。

2.3 矿区运输学科的研究内容

矿区运输致力于解决矿区特定环境下的运输问题,研究对象主要是矿区物资和物料的合理流动、矿区基础运输工程和智能化、矿区运输组织优化问题、矿区与社会运输衔接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和理论。

研究内容包括:(1)矿区人员、物资和物料流动的规划和优化;(2)矿区运输基础设施和设备的设计、选型、运用组织,及其相关的工程和技术问题;(3)矿区绿色运输和智能运输问题;(4)矿区运输系统设计和组织优化;(5)矿区与社会物流衔接和交换所产生的技术和科学问题。

2.4 该学科的理论基础

矿区运输学科立足于矿业工程一级学科,致力于矿区生产运输和外运衔接相关问题的研究,培养具备矿业生产和运输工程基本素质的高水平人才。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几方面。

(1)矿业工程基础理论。包括矿业生产的基础理论,矿区规划相关理论;

(2)运输工程相关理论。包括运输组织及优化基本理论,交通工程基础理论,物流优化基础理论;

(3)管理科学相关理论。包括组织行为基础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人因科学理论。

3 矿区运输学科发展的思考

考虑矿区运输学科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科研特色,其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及考核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培养与实践的结合,聘任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形成与矿区交通运输企业紧密结合、共育人才的机制氛围,使校企成为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共同体。

(2)课程教学方面,要坚持课程体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多学科知识集成与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方法注重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项目设计、模拟训练等方法,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素质紧密结合,将教与学、学与用有效衔接。

(3)实践教学方面,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搭建高水平的合作培养平台;实践教学实行全过程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

(4)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体现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答辩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的专业技术专家。

我国拥有数万公里的工矿铁路,分布在煤炭、钢铁、港口、石油等行业,是国家铁路的延伸和补充。受历史、地域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只有原来铁道部属等少数高校培养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硕士的研究生,每年到工矿企业和淮海经济区交通运输企业就业的人数非常有限。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工矿企业铁路的转型升级,对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将大幅增加,深入思考传统学科的发展方向,建设具备完整学科体系的矿区运输专业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居易.基于GIS的露天矿车辆运输监控系统[J].电子设计工程,2009(4):87-89.

[2] 侯晓音.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4(7):69-70.

[3] 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教育研究,2005(8):53-57.

采矿专业前景范文2

上天可能太眷顾这方土地了。在福建龙岩市上杭县城以北、汀江左岸,耸立着紫金山,山中蕴藏着中国最大的单体黄金矿床。

因紫金山而兴的紫金矿业(601899.SH)是国内最大的黄金生产商,年产矿产金约30吨,超过“国家队”的中国黄金和山东黄金。

与其说紫金矿业创始人陈景河发现了宝藏,不如说他发明了“炼金术”。陈景河在紫金矿业大力“堆浸”工艺,解决了矿石品位过低的困扰,紫金山矿迅速从开发价值不大的“鸡肋”跃升为“皇冠上的明珠”。

上天过于溺爱有时并不是好事。凭借陈景河的全套采选工艺,紫金矿业的成本做到了国内同行业最低。但紫金矿业屡屡遭受诅咒,恶性事故频发。在恶化环境生态的同时,紫金矿业还污染了产业生态和社会生态。

在陈景河、陈发树、柯喜平、前期入股的官员、当然还有或因运气或因敏捷的原住民吸食攫取财富的同时,紫金山和其所在的上杭县,环境污染,满目疮痍,世风不彰,膏腴之地只剩嶙峋骨。成也紫金,毁也紫金,上杭祸因缺乏强力监管,热衷财富追逐,疏于环境治理,而这绝不是孤例。

“炼金术”成就低成本

紫金山位于福建西部,山高谷深,地处中共早期中央苏区,古汀州地界。《汀州府志》记载“宋康定年间,盛产金,因名”。

现代人的财富梦想在历史传说中萌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早期,国家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对紫金山进行勘探,均没有发现有开采价值的矿山。

造化使者选中了陈景河。陈景河出身于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后恢复高考后第一年考入福州大学地质系。1982年,陈景河大学毕业,分配到闽西地质大队,开始了在汀江两岸的地质普查工作。

1986年,陈景河主动要求返回上杭,对紫金山进行拉网式探矿。十年光阴过去,陈景河终于在紫金山主峰附近打开了宝藏。

黄金因其特殊性,金矿开采一度由国家和军队控制。紫金矿业最初探明可开采储量5.45吨,但矿石品位在每吨1克以下,在传统采选工艺下,开采价值不大,所以“侥幸”漏网,未在国家主导开采之列。

于是,“紫金山神话”有幸在陈景山手中继续编织。1993年,紫金矿业从上杭县矿产公司起步,当时只是一个总资产300万元、利润3万元的无名小企业。

陈景河采用了成本较低的堆浸工艺:将矿石聚集成堆,通过氰化钠溶液循环喷淋,使矿石中的黄金溶解出来。在常规判断中,紫金山潮湿多雨、地形险要、不适合采用堆浸工艺,但陈景河通过多个环节的改进,使堆浸冶金在紫金山成为现实。

投产当年,紫金山矿石日处理量达到5万吨,时至今天,中国黄金旗下最大的黄金基地,单日处理矿石也不过5000吨。

1999年11月,紫金矿业展开“斩首行动”,通过爆破,掀了紫金山的顶子,紫金山矿遂转入露天开采。陈景河把露天矿的高差优势利用到极致,从山顶以下构筑层层陡帮,最大高差超过300米。紫金山矿的日矿石产量达到令匪夷所思的10万吨。

紫金矿业的矿石开采最低品位随之一降再降,从0.3克、0.2克,乃至0.15克。每克矿产金的成本不上60元,不足国内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全球范围内也处于最低端行列。

矿石入采品位的降低带来矿山价值几何指数的提高。紫金山黄金“越挖越多”,可开采储量从最初的5吨一跃上升为300吨,再到超过500吨。凭借此单体最大矿床,紫金矿业成为国内矿产金产量最大的企业,年利润占中国黄金行业的三成。

在储量节节高升的同时,陈景河又通过资本市场层层放大财富效应。为摆脱“红帽子”,紫金矿业进行第一次改制,吸引职工参股,国有股稀释到87%;1999年,紫金矿业又引入新华都、厦门恒兴实业等财务投资,使国有股减持到48%。陈发树(新华都创始人)、柯希平(厦门恒兴创始人)等后来在资本市场上炙手可热,这次入股的老本够吃一辈子。

2003年12月,紫金矿业成功在香港上市,并于2008年4月25日回归A股,资金矿业市值顶峰超过3000亿元,站上财富之巅。

打劫生态换取暴利

矿产资源并无优势的紫金矿业,何以达到最低的采矿成本?紫金矿业对外宣称低成本源于拥有的专有技术。

陈景河大胆采用氰化钠溶液提炼黄金,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意味着严重污染的产生。原本需要高投入消化的污染问题,在破坏性的生产模式下变成了成本优势。这让紫金矿业敢于进入更多在竞争对手眼中无利可图的低品位矿开发领域。

为了加快发展速度,紫金矿业大量采用工程外包。不必承担大型设备高昂的折旧费用,可以集中做采选冶炼主业。

这一模式不仅让紫金矿业的开采成本大幅下降,也间接造就了陈发树。1999年, 陈发树买下福建省水口电站一批大型工程机械,本想修理好卖出赚取差价,后来买家出现问题,这批工程机械便形成积压;此时,适逢紫金山矿由洞采改为大规模露天开采,需要大型设备,新华都便适时进入,并在随后改制中成功入股。

快速开采的另一面就是对大自然的透支和掠取。二十年来,紫金矿业对山体的改变,超过了上百万年自然之力的作用,整座山头已状若梯田。

多年以来,紫金山一直遭受财富的诅咒,剧毒氰化钠残留液泄露、尾矿坝决堤等重大事故频发,导致上杭县原住民与资金矿业的激烈对立。访控告,积诉缠身,但屡屡肇事的紫金矿业都能侥幸得脱。

这源于地方政府的庇护。紫金矿业贡献了上杭县超过六成的财政收入。但它并未大力投资环保工艺,反哺当地生态,反而拉拢当地公职人员。据悉,许以高薪,上杭县政府各部门干部在紫金矿业任职、挂职的大有人在。在紫金矿业上市前,政府人员还拿到了大量的原始股。

2010年7月3日,紫金矿业又一次肇事。9100万立方米含氰化钠的污水直接排放汀江,带来下游饮用水污染并洗劫了渔业。作为公开上市公司,紫金矿业在事故发生后,试图掩盖消息,直至7月12日才公开披露。

戏谑的是,两周之后的7月16日,正值国务院调查组结束事故调查准备返京,紫金山矿又发生了500万立方米的污水渗漏。两个月后的9月21日,紫金矿业广东信宜市投资的的银岩锡矿尾矿坝溃坝,致22人死亡。

在环保越来越成为公众所向的当下,紫金矿业幸没有蒙混过关。但堵漏不如治疏,紫金矿业借打劫自然生态攫取暴利的发展模式仍在持续。

目前,上杭县城里的人不喝自来水,转而去高峡深处寻求山泉水。很多年以来,骑着摩托车,车后面挂着两个塑料桶去附近山上取水,就已经成为上杭县城一道别样的风景。

官商一体恶化了上杭的产业生态。原始股巨大的财富效应加剧了当地的对立关系。既得利益者挥金如土,推高了上杭的房价和日常消费。

2009年4月底,紫金矿业近50亿股票解禁,在一个只有50万人口的山区小县,450亿元的财富从天而降。

采矿专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 景德镇 矿山 地质环境 投融资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融资是指为了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相关活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相关投资主体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投资资金的过程或行为。其投融资范围包括新建(在建)矿山项目地质环境污染防治投融资、老矿山地质环境污染治理投融资两个方面。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高岭土资源矿业城市,拥有两千多年的资源开发和制瓷历史,该市2009年3月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是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重点城市,分析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投融资状况具有代表性。

一、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现状

景德镇市是依托高岭土资源发展起来的陶瓷工业城市,主要开采高岭土、陶岭土、石灰岩、砖瓦粘土和少量砂金以及煤矿,开采方式绝大部分为露天开采。矿山开采后,相继出现了土地及植被破坏、尾砂及(废)矸石堆放不当造成水土流失和崩滑流隐患、地下采空造成的地面变形或塌陷、矿山排水引起的水均衡破坏、水土污染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矿区周边及下游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秩序。由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历史欠账过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堪忧。尤其是矿山停采以后,矿山疏于管理,地质环境有日益恶化的趋势。

作为老矿业城市和资源枯竭性城市,景德镇矿山企业在我国具有代表性,在计划经济时期矿山企业以生产为主要任务,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被忽视,而矿产资源开发的收益和税收都上缴到国家。随着大量老矿山和开采点关闭停产,日积月累造成的严重环境代价在当代凸显;现存矿山企业也难以独立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需要国家投资支持。

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10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通知》,该市被列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重点治理工程区。2004―2008年期间,景德镇市共有5个矿山7批次申请到中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扶助资金,总计金额2600万元(见表1)。

2010―2012年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投入经费由中央财政申请治理工程资金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两部分组成,以中央财政治理资金为主,具体如图1所示。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主要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与景德镇市部分矿山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座谈,发现该市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其治理的投融资环节中存在部分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面临的突出问题,景德镇具有典型代表性。

1、投融资机制不健全,历史遗留治理任务重

景德镇市作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其高岭土资源已开采数百年,即使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部分矿山开采至今也已近尾声,遗留下的是老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问题。目前,在国家政策层面针对新建、在建矿山实行“谁开发,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政策,治理与审批挂钩,治理投入有保证金保障。但是,对于景德镇历史上大量矿山开发资源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来说,仅仅依靠政府税收来推动,远远不能满足这项耗时长、投资大的事业的资金需要,亟需建立健全针对市场引导的矿山地质环境投融资机制。

2、投资主体单一,多渠道主体投资参与度不高

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出台前已经闭坑的矿山由于责任主体已经缺失,当时又无相应的治理资金账户,本部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责任人为政府;《土地复垦规定》出台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污染者。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现行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投资-管理模式;污染企业投资-管理模式;污染企业与政府共同投资-污染企业管理模式。

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投资资金和小部分地方配套资金,是典型的政府投资管理模式,即政府财政资金是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和管理主体。这种情况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来源情况一致。根据2012年国土资源公报数据(见图2),我国投入矿山环境治理资金106.1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6.80亿元,地方财政投入35.43亿元。恢复治理矿山6112个,累计3.2万个;恢复治理面积10.18万公顷,累计62.52万公顷。

3、投融资渠道陈旧,资本市场筹资功能未显现

资源开发导致的地质环境治理的投入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性引导资金,更重要的是吸纳社会资金,用于恢复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投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基金、国债等。银行贷款是矿山企业环境治理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从事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项目有根据经济效益和还款能力给予择优扶持的规定。但对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中小型企业而言,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景德镇矿山企业主要是开采价值较低的高岭土的(问题最好能通过类似方式跟景德镇挂上钩)中小企业,其获得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较难。

三、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的建议

虽然近年来针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资支出比例加大,但对大量历史存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和部分新产生的问题来说,国家财政投资的数量不能满足治理需要。为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矿产开发领域的生态文明,提出如下投融资建议。

1、加大财政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激励政策

(1)设立专项财政基金。对于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资金支持并且资金用于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有资质企业,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对于进行过资源开发,但是尚未治理(含历史遗留问题)对居民生活影响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财政基金应该予以支持;对于未改制,并且承担较大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缺乏保护和治理资金的,财政专项基金需支持。

(2)加大地方和中央政府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活化筹集财政性投入的方式,如财政信用方式,投资重点放在公益性较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以及基础学科研究上。

(3)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数额。结合本地财政实际状况,各级政府每年从预算内支出部分资金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此外,在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的各项预算外资金中,统筹部分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4)增强财政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刚性约束力,加大企业不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压力。

2、拓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融资渠道,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投融资模式并行

(1)设立资源开发企业参与地质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账户。资源开发企业应该是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体,参与资源开发的企业必须在银行建立单独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账户,预留企业从事资源开发不低于10%的利润用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2)发行矿山地质治理的专项国债、专项债券。利用国家信用和资源配置优势发行用于矿上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国债,使其成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长期、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对于治理后收益率较高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国家政策适度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专项债券筹资。

(3)加强银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信贷融资力度。建立和完善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多元化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适当增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针对商业银行实行货币政策倾斜性,放宽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企业获取贷款的条件;政策性银行全力支持有利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资项目和信贷融资,用低于社会的贷款利率提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企业的积极性,存贷利差可由中央财政专项补贴。

(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ABS融资渠道。在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中合理利用资产证券化融资(简称ABS融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结束后会有一定的收益,可以以此为担保发行在国内市场通行的债券来筹集治理项目的资金。用可预见的收益来吸引投资,这种方式风险低、投资者积极性高,同时可以为如社保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宽泛、安全的投资路径,进而拓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融资渠道。

(5)引进国际资本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外资注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融资路径虽然执行起来较为曲折,也更为困难,但是争取诸如世行、亚行贷款和国际地质环境治理的合作项目是利用国际资金、优惠贷款和技术援助的有效途径,应从改善具备吸引外资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管理、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增强项目承担企业还贷能力出发,积极争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国外投资、融资。

【参考文献】

[1] 王宣桦、沈磊、王:我国环境领域的公共财政政策制度及实施效果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3).

[2] 吴小燕:矿山环境治理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

[3] 张雪梅:矿山环境治理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2).

[4] 王志芳:煤矿区林业复垦融资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5] 杨锋涛:西部生态环境重建投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7(12).

[6] 国土资源部:201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R].国土资源部,2013.

采矿专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矿业院校;采矿工业专业;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75-03

一、问题的背景与提出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特别是近十年来大宗矿产品资源如石油、煤炭和铁矿石等重要的能源与矿产的消费量一直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矿产资源消费需求量之大、逐年增量之快,是国际上任何国家所不曾经历的。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储量耗竭性、供给稀缺性与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矿产资源国际间的配置显得尤为重要,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也成为我国国土资源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矿产资源管理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矿产资源管理是国家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等手段对我影响矿产资源的各种行为进行调整、协调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在此新形势下,“矿产资源管与评价”课程教学中应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全球资源观的教育,从全球化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矿资源形势,用全球化的思维指导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理清思路,定好位,并紧密结合国家的资源战略,培养更多具有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理论基础,特别是具有采矿工程学科背景的本科生。笔者结合“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就新形势下如何保证采矿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质量,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业务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全面、具有全球视野的矿业人才,成为新时期矿业类院校本科生教学培养内容不可缺少部分及本科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课程目标定位

矿产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是矿产资源主管部门以矿产资源所有权者和国家行政管理者身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涉及矿产资源评价等学科知识,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和矿业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资源需求量、对外依存度以及国际矿业开采技术水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实施以及矿业权市场的初步建立,国家对采矿造成的环境破坏要求越来越高等,对从事矿业资源开发技术和管理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当前矿产资源开发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多样化和逐步走向市场化、国际化,从事矿产资源开发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矿产资源开采理论和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知识,从而必须促使采矿工程学科内容的调整和拓宽[3,4]。因此,矿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也应由技术型发展为技术-经济-管理型,“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从原有的纯采矿技术人才拓宽到以采矿技术为基础,具备国际视野并掌握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内容较广,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概念、矿产资源评估基本方法、矿产资源供需预测、矿产资源服务年限评估、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估以及矿业权(探矿权、采矿权)评估等内容,各内容间密切联系成一整体。

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概念是进行矿资源评估的基础。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矿产资源在被开采利用之前,其规模、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开采技术指标和条件是不能完全确定的。因此,正确理解矿产资源的确切含义、基本特征和工业性质,是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前提。

矿产资源评估方法是矿产资源评估中所运用的特定技术,是分析和判断矿产资源价值的手段和途径[5]。在确定矿产资源基本开采指标、开采条件和评估目的后,评估方法的选择成为影响矿产资源价值的最重要因素。要明确指出,同一个矿床,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在不同的矿业时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评估结果。因此,矿产资源评估人员应在充分了解被评估对象具体条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条件以及国际经济环境,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

矿产资源供需预测。世界矿产资源丰富,我国大宗矿产资源非常紧缺,发达国家中的一些重要资源国,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仍坚持通过出口资源来提高国内经济,并希望为其开发的矿产资源寻找新的市场。抓住全球矿产品供需形热变化及其带来的战略机遇,对优化我国矿产资源配置及提高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的教学内容在全球资源的大背景下应当不断地丰富,增加矿产资源价格变化对经济影响的探讨环节,课程教学内容应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进程、行业运行变化,不断深入并突出体现矿产资源需求与国际矿业市场关系等内容。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是一个综合指标,是影响矿床开采的重要因素,既要考虑资源储量规模,又要分析矿资源赋存的地域条件、外部环境条件等。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估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影响矿资源开采的影响因素,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矿床的开采价值,主要采用专家评定、灰色理论分析法。

矿业权是指赋予矿业权人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开采和采矿等一系列活动的权利,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矿业权评估是指由专业机构和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资源评估准则,依据相关程序,对矿业权市场上合法流转的探矿权、采矿权等资产价值的评估。随着与资源大国战略合作关系加紧,国际市场上的矿业权管理将成为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矿产资源国际合作的内容具体涉及矿业宏观管理、矿业权管理与市场、矿业税收政策、矿山环境保护、矿业融资等。在全球化背景下,矿产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个国内问题,也是个复杂的国际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6]。

四、课程教学实践

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课程,其内容涉及地质学、矿床开采技术、矿床技术经济和管理学等。为了适应专业建设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突出重点、加强各部分之间紧密相关,构成统一的学科体系,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下三方面特点:(1)知识结构系统性:从基础地质理论、资源勘查技术手段、储量分类、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资源管理五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2)知识结构规范性:由相关标准构成资源地质勘查标准体系,由矿床开采技术规范建立矿床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标准体系,由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指导矿业权的流转;(3)知识实用性:采用理论、方法、规范、实例与讨论步骤构成课程教学体系,注重老师传授与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并参加讨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以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7,8]。

(一)加强课堂教学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和动手能力培养。教学实践环节共40学时:教师教学30学时;素质拓展4学时,主要安排学生自己查找感兴趣的与矿产资源管理相关的资料并做总结发言讨论;实验室教学2学时,学习各种采矿技术知识,包括三维地质模型、采矿方法模型等;课程设计4学时。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注重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小组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加强小组学习和帮扶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见解,而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极大地融入课堂,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认真备课,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大量数据、实例分析讲解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的基础;同时课后留一部分作业,使学生能巩固和复习课堂所授知识;认真批改学生提交的作业,并集中讲解存在的问题;上课提前10分钟进入教室,准备上课资料并解答学生疑问。

(二)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体现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环节,也是补充课堂教学内容重要手段。为了有效地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及学院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示范基地以及工程测试中心。在讲解矿产资源分类、分布的实验教学中,以地质标本实验室为基础,设置认知矿石标本、读图和岩心编录实验,使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实物形象结合。通过矿体三模型和采矿方法实物图,使学生了解不同赋存条件矿物的开采方法,在进行对比分析矿床开采设计方案中有哪些需要进行详细分析,各种开拓、开采设计方案与矿产资源的基本情况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设置虚拟矿床开采中心和数字矿山实验室开放日,积极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并将实验教学和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矿产资源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学以所用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通过对整个课程阶段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验室实验教学的学习,要通过课程设计这一重要环节来实验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同时也是进行工程训练、培养科研能力。课程设计是一次系统的综合训练,又是最能检测学时对知识理解和把握,以及展示学已致用的教学环节,还是进一步学习和查漏补缺的一个比较环节。通过矿产资源的开采设计,使学生掌握矿产资源开采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资源开采的具体分类方法;通过虚拟矿业权的流权,使学生掌握了解了矿业权流转过程中都涉及哪些法律、法规,流转过程以及与国际矿业公司矿业合作的视野。培养了学生从管理者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高度。

(四)加强现代矿业法律与法规学习

矿产资源开发涉及面广泛,常由于法律意识薄弱而引来官司,少者罚款,重者停产整顿,甚至关闭矿山。国内涉及矿产资源开发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等。同时要重视国外的矿产资源法律、法规,详细了解并与国内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对比,切忌习惯地执行不同国度的规范,否则,将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作为矿业类院校本科生,必须学习和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和意识,因此,加强学习矿产资源开采的相应法律课程,应列入矿产资源管与评价课程讲授的重点内容。

(五)加强国际化管理理念和外语基础

我国大宗矿产资源非常紧缺,国外矿业投资渠道和案例逐渐增多,矿产资源管理的教学内容在全球资源配置环境下应当不断丰富。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吸取先进国际采矿专业课程的优点,也要结合我国采矿环境的情况,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进行、行业变化和国家经济需要,增加国际矿产资源价格对国内经济影响分析,成为该课程教学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例如,结合本课程,增设谈判模拟试验,虚拟矿业并购背景,使学生熟悉矿业并购流程和需注意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随着国内矿业环境与国际深入融入,我国从事海外矿产资源开发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涉及国家和矿业类型也越多,合作方式不一。需要与各级人员,包括国外工人、地方政府、各级主管部门交流,熟练运用当地语言特别重要。因此,除了要掌握国际通用语言-英文除外,还应该鼓励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多学习第二外语,如西班牙语、法语和俄语等小语种,如有可能,应采用双语教学或增设第二外语班[9]。

五、结语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随着工业发展进程和采矿技术不断提升,国际矿产资源已进行共同开发利用时期,作为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对矿业类院校本科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要结合大的国际矿业环境,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加强国际化管理理念和外语基础,才能提高采矿专业的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培养出满足矿产资源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牛建英,赵连荣,王炜.全球资源配置下的“矿产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3):78-80.

[2]曹代勇,魏迎春.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教材建设新探[J].煤炭高等教育,2015,33(1):110-112.

[3]华心祝,杨科,涂敏,等.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103-105.

[4]张磊,屠世浩,乔明,等.中澳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差异性研究[J].教改教法,2015,324:62-64.

[5]魏迎春,曹代勇.矿业类院校地质勘查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8):80-82.

[6]张玉梅.关于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的思考[J].资源行政管理与法制,2010,(5):28-34.

[7]杨胜利,秦凤华.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J].中国校外教育2010(45):45-46.

采矿专业前景范文5

关键词:紫金模式;高等工程教育;校企合作

福州大学创办于1958年,地矿专业是福州大学初创时期就设立的工科专业之一。在随后的三十多年里,该专业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一大批地质勘探和采矿专业人才。紫金矿业集团董事长陈景河等一批企业高管都是福州大学的毕业生,虽然他们知道母校的地质、采矿等专业已停办多年,还是抱着希望回到母校求助。校企双方领导“一拍即合”,签署了合作组建紫金矿业学院,复办地质、采矿等专业的协议。在教育部和福建省政府的积极支持下,2007年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正式成立,并于当年招生,由此开启了“紫金模式”的探索。

一、校企合作构建工程教育大平台

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努力,校企双方共同构建的工程教育大平台,从决策和运行体制、工程教育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紫金模式”的探索和培育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1.战略愿景的“耦合”和“顶层设计”体制

福州大学确立了建设“创业型东南强校”的战略目标,把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价值取向;紫金矿业走向世界舞台,有赖于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和创新驱动。校企双方的战略愿景在合作办学理念上取得高度“耦合”,并以理事会的权利和责任机制,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体制。紫金矿业学院理事会的成员由校企双方代表组成,理事长由紫金矿业集团董事长担任,福州大学主管领导出任副理事长。理事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聚焦学科设置、办学条件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践训练和项目设计要求等重要事项。

在紫金矿业学院筹建初期,校企双方就共同关注院长人选。本科毕业于20世纪80年代福州大学地矿系、时任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的刘羽教授得知学校筹建紫金矿业学院消息后,欣然应允学校的聘任,辞去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职务,出任紫金矿业学院院长和学科带头人。在他的引领和多方努力下,一支来自国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年轻学术骨干以及选自工程界的工程型师资队伍快速形成。校企双方的决策力、学院层面的执行力以及教职员工团队的凝聚力,形成了培育“紫金模式”的强大合力。

2.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实训基地

在专业复建的初创时期,尽管资金短缺,学院还是调剂出部分经费用于实验室建设,如矿物标本采集等。如今,紫金矿业学院教学大楼内矿物标本种类初具规模,实验装备条件不断改善,部分应用研究成果向实践教学迁移,促进了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

紫金矿业集团在签署协议之后就做出决策,投资1.5亿元建设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上杭教学基地。基地集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集团下属的矿冶研究院和测试公司,以及“低品位难处理黄金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驻该基地,企业的各个工程实验室均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场所开放使用,从而形成了紫金矿业学院工程教育优质资源的集约式和开放式效应。实训基地周围是紫金山金铜矿矿区,分布着露天金矿采场、井下铜矿采场,以及金铜矿选矿厂、冶炼厂等大型工矿企业。教学基地和生产现场的整体布局,形成了工程教育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3.打造“工程型”师资队伍

近年来,国内大部分高校师资队伍的学位“门槛”越来越高,但对工程教育而言,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效应,成为制约工程教育水平提升的“瓶颈”。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的举办双方从一开始就高度关注师资队伍建设的取长补短,合力打造出一支优势互补、爱岗敬业的“工程型”师资队伍,成为紫金矿业学院提高办学水平的中坚力量。

首先,学院在人才引进中高度重视具有工程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学校主管部门视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聘任方式,不断充实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师资。

其次,校企双方联手推动工程科技项目合作,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合作,提升工程科技素养,使一批青年学术骨干既具备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又经过工程实践历练,成为“工程型”师资队伍的生力军。

再次,通过企业遴选和学校培训的合作机制,形成多样化的“工程型”师资结构。虽然企业的一线工程科技人员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规范训练。为此,福州大学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定期为企业教师开展教学培训,并坚持开展校企双方专业教师联合备课,规范课程大纲和授课内容,提高了“工程型”师资队伍的教师职业化水准。

目前,紫金矿业学院取得“工程型”教师任职资格的人数55名。学校与教务处聘任的“工程型”教师主要担任专业选修课程和毕业实习设计指导,学院聘任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主要担任学生的顶岗实践、野外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的指导工作。进入“工程型”教师队伍的企业人员,其教学业绩纳入企业的年度考核。

二、“紫金模式”人才培养举措和实效分析

1.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探索

校企双方从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发,把造就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作为紫金矿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素质教育、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归纳出“一个贯穿,三个适应,三种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求,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指导方针。

“一个贯穿”,就是把全员教书育人贯穿培养全过程,形成以爱国、奉献、创业、创新为主线的素质教育。地矿产业关乎国家战略利益和民生大计,又是条件艰苦的特殊行业,从招生、培养到就业,都会面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各种考问。建院以来,校企双方认真落实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鲜活而又富于家国情怀的校园和企业文化活动。紫金矿业集团除了为学生支付学费外,对学生培养倾注了许多人文关怀。无论是入学教育,还是毕业典礼,企业高管都会亲临参加。董事长陈景和率先设立奖学金,每一次奖学金颁发,都是一次励志创业的生动教育。从学校到企业,全员教育人成为优秀传承。

“三个适应”,就是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市场“国际化”的大格局,适应企业“大型化”的新趋势,适应资本运作“证券化”的新形态。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工程教育相比,培养要求的外延与内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校企双方根据这些变化,定期讨论教学设计、修订教学计划。

“三种基本能力”,首先是终身学习能力。紫金矿业学院不但重视工程学科的知识结构,而且通过增设选修课和前沿科技讲座等方式,促进数理逻辑、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文理交叉,为学生构建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法二是英语实用能力,在公共外语教学之外,学院坚持实施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强化口语训练;三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在工矿企业实践环节,训练学生应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2.施培养过程的“3+1”方式

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本科教育实施“3+1”的培养方式。本文以采矿工程专业为例加以说明。

第一阶段,学生在福州大学旗山校区三个学年,完成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部分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接受工程基础实践教学以及实验、工艺技能等训练。学校和学院承担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以及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学科交叉课程和前沿科技讲座由校企双方分别承担。

第二阶段,学生在上杭教学基地一个学年,完成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多为限定性专业选修课)和集中工程实训。采矿专业设置11门限定性专业选修课,其中井巷工程、采矿学、采掘机械与传动等8门课程均由集团的“工程型”企业教师开课。集中工程实训采用“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

集中工程实训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让学生提前进入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体验,加强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熟悉企业管理流程和工作团队。为此,在集中工程实训之前,学院和企业主管对学生的就业意向开展调研和指导,安排学生和就业意向企业进行“预就业”签约,确定学生的工程实训和毕业设计具体项目。经过这种“上班顶岗”式的工程实训,毕业生就业之后大都可以很快进入职业角色发挥作用。

3.“紫金模式”实效分析

经过10年改革和探索,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工程教育改革取得了可喜成果。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先后被列入教育部、福建省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其人才培养模式被确定为福建省质量工程改革创新实验区项目,福州大学“紫金模式”工程教育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

在校企双方紧密合作、探索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上,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矿业工程”两个学科取得了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地质工程”学科取得了工程硕士培养资格。

到目前为止,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已经培养了712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9.5%。除了合作办学的紫金矿业集团吸纳部分毕业生外,为国内同行业和相关单位输送了大部分急需的专业人才。

三、“紫金模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矿产行业的态势变动,“紫金模式”无疑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坚持变革图强,才能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继续谱写新的探索篇章。在此,本文仅提出几点思考。

一是如何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双方的战略愿景“耦合”。众所周知,企业与大学在各自发展战略目标方面,价值取向不尽相同。福州大学建设“创业型东南强校”的战略定位,决定了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新一轮的合作办学,不仅需要大学考虑工程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大学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智库作用。以紫金矿业集团为例,黄金和铜产品仅是金属加工产业链的中游产品,是否可以在产业链高端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不管这一问题是否可能成为校企合作的战略对话议题,但对巩固和发展校企双方的紧密型合作,不失题中应有之义。

采矿专业前景范文6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38-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对外交流也越来越广泛,以能源、矿业为例等基础产业正逐步走出国门,开展国际性合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专业英语知识扮演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教学水平稳步提高[1],但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基础英语课程,部分院校在大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不但学习过程缺乏连续性,而且学习内容难以实现有效对接[2],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多专业学者的关注[3]。郭少朋[4]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对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洪美[5]、王小丽[6]、马彦青[7]等则是对材料类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张娅[8]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屠志健[9]从电力专业、王春振[10]从水利工程专业等,对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环节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本文以采矿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专业英语课程开设目的及教学内容,根据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对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从而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期望对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一点积极作用。

一、采矿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背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采矿工程专业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有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测试部分,由于本科生招收时间较短(1999年招收第一届采矿工程本科生),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一直以来只有基础英语教学环节。2002年开始,我国的煤炭行业进入到快速发展期,无论是开采技术的进步还是采掘装备的研制方面,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频率越来越高。其中,采矿工程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直接进入外资企业(力拓、英美资源等)就业,或者帮助国有企业(首钢集团、中煤进出口、中国机械进出口、五矿集团等)开发海外市场。2011年,在采矿工程专业教职工的极力倡议下,本科生培养大纲中增设了《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课程,并组织专业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编撰教材。

作者全程参与了《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课程教材的编撰、修改和出版工作,出版的教材名称为《采矿工程英语》(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4年3月)。教材的内容主要包含:煤炭资源介绍、矿山地质与测量、采矿方法及装备、矿物加工、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矿山安全与管理、未来采矿技术等采矿工程专业知识,反映了当前煤炭工业的新技术和新发展。英文章节篇幅适中,每篇文章后面列出了生词和注释,通俗易懂,方便读者快速学习和阅读。教材还介绍了应用文的写作知识,提供了英语泛读文章和常用的矿业工程专业技术词汇,便于读者学习、赏析和查阅。从定位上来看,这本教材既可作为高等院校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英语教材,也可供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和从事采矿工程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二、目前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授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作者也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课程的主要授课人员之一。授课过程中首先介绍课堂所要讲授章节的内容背景,拓宽学生眼界和知识面,然后根据讲授内容的特点确定是精讲还是略讲,对于文中的关键单词和短语加以分析,部分内容可以做延伸性讲解。总之,力求做到以教材内容主导,但是不局限于课本。努力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截止到2015年6月,《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课程已经完成了对2011级和2012级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和其他学科专业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类似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方面。英语专业教师擅长语法和口语,词汇量丰富,但是对采矿工程专业知识了解不多,教学过程中很难深入和拓展;而采矿工程专业教师,专业知识丰富,但普遍存在缺乏英语教学经验的问题。

2.教学内容方面。采矿工程专业可选的专业英语教材并不多,每一本教材的编著者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再加上近些年矿业技术发展迅猛,教学内容更新很快,因此很多教材也急需更新。

3.教学方法方面。采矿工程专业英语与其他专业的英语课程一样,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主要根据教师的个人喜好,多采用PPT课件、课堂提问阅读和翻译等方法,教学质量有待考证。

三、目前的主要做法

为了避免或解决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种问题,提高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质量,教研组经过积极探讨和思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1.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的授课老师仍然由采矿工程专业老师担任,但是要不断提高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具体途径包括:观摩优秀教师授课,加强对外交流,参加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等等。

2.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由教研组组织采矿工程专业教师、英语专业教师,也包括授课教师一起,集中制定、编写和出版,这样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符合本校本专业的教学特点,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形成定期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

3.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变,在保证课堂学时的基础上,可以组织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定期举办的国际采矿设备展览会,并利用学校对外交流的机会参与到国际学术会议当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机会。

经过不断努力和探索,《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丰富,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不但授课教师对《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课程授课充满信心,采矿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也对《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这门课程越来越重视,该课程的教材《采矿工程英语》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未来1~2年内,教研组将认真分析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对教学计划及教材进行进一步修订。

四、结束语

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化是采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英语教学是帮助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拓展视野、最终走向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也是采矿工程专业本身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为教育输出热身所要做好的自身功课。应当说,我国的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真正融入到采矿工程本科教学体系当中,未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可喜的是,采矿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步意识到了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笔者也期待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在不断的完善当中最终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常俊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实施效果的定性研究――用英语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影响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9):36-40.

[2]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外语界,2008,(01):76-80+95.

[3]李伏生.专业英语的特点及其教学方法[J].高教论坛,2004,(04):68-70+73.

[4]郭少朋,金光,王晓彤,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123-124.

[5]陈洪美,芦笙.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164-165.

[6]王小丽,魏晓伟,曾明,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下的材料成型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58-159.

[7]马彦青,魏忠,陈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探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172-173.

[8]张娅.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改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