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浅谈

采矿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浅谈

摘要: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矿业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已不能满足和适应行业及技术的需要,培养新型采矿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大势所趋。基于面向未来的采矿专业人才需求,提出了学生、高校、企业、政府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着重从人才培养要点、高校培养模式、矿山企业合作、政府辅助措施等4个方面探讨采矿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

关键词:采矿专业;工程应用;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

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革,鼓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多政策要求,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各层次的应用型人才[1-3],开展大范围、多层次工程应用型高等教育是大势所趋。矿业是工业的源头行业,承担着为产业发展提供资源、能源及动力的重任,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矿产资源储量虽丰富,但资源的过度消耗及开采不合理问题依然严峻[4]。为了实现矿产资源的开采合理、高效、安全及绿色环保的目的,需要培养更多更符合技术和行业发展要求的矿业工程应用型人才[5]。本文在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理念下,结合采矿专业特色,对采矿学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工程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目标

(一)个人价值实现

工程应用型人才教育主要在于培养某一技术领域高端技术人才,是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性通才教育。培养目标不仅强调学生基础知识,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更注重知识运用能力,即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总体而言,应用型人才教育主要是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工作或者进行自主创新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突出表现在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牢固、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等特点。

(二)技术应用和创新

工程应用型人才教育主要在于培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应用工程师为主,重点培养设计、制造、应用、开发和研究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同时,也应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所不同。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是纯技术施工型人才,是对特定职业或技术进行的专门专项的技能学习和训练。高等院校培养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是以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系列现场问题为主的技术型工程师,也是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型工程师,强调善于掌握新技术和对新技术的改造与创新,实现工程应用水平的提高。

(三)人才培养与社会融合

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专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能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应用型人才所学习的知识、理论、技能必须与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相适应。(四)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结合,因此,与企业的合作不仅能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运用能力,也能在走向企业工作岗位前对行业有具体认识。与企业合作是双赢的结果,企业能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现场实习场地,帮助学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其本身也能签约所需要的工程型人才,促进自身发展。

二、采矿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特征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矿业机械化、自动化开采程度逐渐提高。随着国内矿山逐渐转入深部开采,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开采技术条件[6]。对于矿山企业而言,采矿工程应用型人才需具备如下特点。一是良好专业素养和艰苦奋斗意志。良好专业素养是采矿业工作人员的必备条件,由于工作环境差,且工作地点距离城市较远,生活艰苦,因此,矿业工作人员应具备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深入一线指导施工。二是丰富的知识结构。由于矿山工程庞大且复杂,包含众多工作岗位,一个优秀的采矿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拥有“宽”的知识结构,诸如金属矿山地下开采、井巷工程、凿岩爆破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知识必须有所掌握,具备能够识别或解决井下相关突发问题的能力。同时,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精”的特点,如精通金属矿山地下开采方法,能够根据井下开采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开采方案。三是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矿山企业已经朝着更加先进的数字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数字化矿山将会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就要求所招聘的人才能够跟上先进管理和技术的发展,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四是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应用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矿山实际工作情况复杂多变,原有技术与管理方法可能随着生产的进行不适合实际情况,这就要求工程应用型人才能够通过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体系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对采矿方法或开采机械做出一定的改进,能够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三、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一体化概念

一体化概念通常指原本多个相互独立的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渐的在同一体系下互相包容、彼此合作,也就是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两个或者多个原本不相容的实体融合成一个整体,形成协同效力,以期达到预定目标[7]。通过分析人才培养的过程可以发现,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里,过于注重教师课堂讲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学校现有的围绕教师与学生为主体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虽然具备良好的稳定性、简易性及可操作性的优点,但学校内部的资源有限,单纯依靠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差,实践能力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为了培养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不能仅考虑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单单利用校内资源,必须重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主体应进一步扩大。对于采矿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矿山企业、高校、当地政府及学生自身四个主体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必须发挥这四个主体的作用,促使四个主体相互协调,紧密联系。因此,要建立完善的采矿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将传统的教与学升级为教、学、用三者协调,着重建设学生、高校、企业、政府四位一体紧密协调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四、采矿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一体化培养思路与措施

(一)学生人才成长培养要点

注重于理论与实际结合,强化理论知识基础与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加强毕业设计环节与校外实习环节,具体要点如下。首先,在校教学期间,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材,应针对矿山实际问题进行教学,使学生既能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矿山企业生产遇到的各类问题。在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学校实验室和实践基地资源,让学生直接接触矿山地下开采涉及的器械及工程环境,对以后工作的岗位有一定了解,学习掌握仪器设备使用方法,激发实践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其次,在校外实习期间,由专业教师带队,深入矿山现场进行学习。抵达矿山后,采取互动交流方式,由矿山工程师进行现场教学,讲授矿山实际生产所遇到的问题。采取“校企课堂”形式进行教学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拓宽知识面,认识自身的不足。实习结束后,撰写校外实习报告,并由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进行审核总结,回校后进行课堂互动研讨。第三,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严格把关。毕业设计能很好体现学生对采矿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和矿山实际生产情况的掌握程度。改变传统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毕业设计不能过高要求的观念,结合矿山实际需求及教学水平,制定相应毕业设计标准,并严格遵守。

(二)高校培养模式革新

一是找准定位,确立矿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采矿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对接矿山企业需求,将市场就业和行业未来发展作为导向,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及矿山行业资深专家共同探讨、论证,结合学校自身条件,重新构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完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推行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包括践行“3+1”模式。每学年暑假均应定为实习时间,最后一学年全部为校外实习时间。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矿山企业接收采矿专业学生实习制度,在学生入学期间,企业可与学生签订定向合同,企业负担部分学生学费,在学生假期时也能进行实习,毕业后进入该企业任职。三是建立完整的采矿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体系。工程应用型人才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人才相比,虽然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存在较大的不同,但并不意味着工程应用型人才低于学术性人才的教育培养层次,应该以学术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为参考点,建立完善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体系(包括采矿工程专业型本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型博士研究生)。四是优化采矿专业课程体系,施行模块化教学模式。根据各专业课程中知识内容和相关联系上的异同,将原课程体系整合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并成立相应教学团队进行教学,如金属矿山地下开采、露天开采与边坡稳定、围岩控制和爆破以及“特殊采矿方法”等。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规避教学中存在的课程联系不紧密和脱节的问题。教学团队教师长期从事相关工作的现场实践和科学研究,积累了许多工程经验,可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相应的模块利于课程体系优化,合理分配所学课时,抓住知识要点。

(三)加强与矿山企业的联系

高校与矿山企业应建立高效、诚信的合作机制,试行校企联合办学方法。高校充分利用矿山企业实践平台和经费资源,共建创新基地,既能为学生精心搭建实践培训平台,切实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目的,又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矿山企业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能掌握企业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情况,实时更新课程设置,进行全过程动态教学。学生可以更早接触和融入企业与行业,了解未来就业需要面临的问题,提早解除内心的疑惑。

(四)政府政策支撑

矿业是工业的基础,也是传统的艰苦行业,政府应增强政策倾斜和技术创新引导。在扶持政策方面,对矿山企业和学校提供各项政策支持,增加矿山企业的创新资助投入,给予相应的税收补偿,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良性发展。同时,在录取分数适当降低的基础上,减免部分学费,帮助学生减轻就学压力。在技术创新方面,增加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在深部采矿、无人采矿和智能采矿等技术方面突出引导,使高校和企业在关键技术和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方面下大工夫。

五、结语

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是必要的途径。对于采矿工程专业而言,要构建有效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以服务于矿山企业的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实现学生自我价值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矿山企业、高校及政府四个主体的作用,紧密协调,推动四个主体一体化培养措施,实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郑超,杨峰峰,周华龙,等.采矿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探究[J].山西煤炭,2017,37(6):23-25.

[2]秦涛,张国华,康健,等.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8):173-175.

[3]李伟,康健,陈海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采矿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6(10):215-217.

[4]郭文彬,刘天坤,赵兵,等.采矿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的探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6,34(3):88-91.

[5]陈刚.采矿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7(1):94.

[6]赵明洲,汪华君.地方高校转型期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93-194.

[7]张宇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思考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26):23-24.

作者:尹升华 侯永强 刘玮 严荣富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